第一篇:草原文明
第五章
绿洲和草原文明
第一节
塞种文明
时间: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 塞种人是众多游牧部族的名称的总称,其下分成若干不同的支系。塞种人的主要发源地是锡尔河以北、南西伯利亚以南的广大草原地带。后来塞种人东边分布到中国河西地区,曾在新疆历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文字:没有文字。对塞种文明的研究大都是通过希腊或者波斯的古代文献而得知的。
政治体制:塞种人实行王政制度,赛西安人的国家组织分成四个大部,每部分成若干“区”,每区由一个总督加以统治。实际上这些总督都是由各部落酋长世袭的,因为塞人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但仍保留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组织,因而各大小酋长的权力很大。由各部落酋长再推举塞王,塞王的权力至高无上。国王和酋长的主要任务是领导、指挥战争。国王是一切争执的裁判官,他们不以凡人自居,自称是天神的后裔。
葬礼:按照习俗,每任塞王死后,要举行隆重的葬礼。尸体先涂以香油,然后装入特制的车,巡行于塞人各部落间,尸车所到之处,各部落人民都要表示沉重哀悼,并以各种方式毁伤自己,或割去一片耳朵,或毁伤前额、鼻子,或以箭镞穿入左手,或抓烂自己的脸或眼部,或拔掉一绺头发等等。巡游完后,将尸体送至王族的葬地,所掘的正方形的坟墓,面积甚大。尸体放入墓中,以毯相裹,并在尸体两旁堆放戈矛。
他们还实行残酷的殉葬制度,除了要缢死一个王妃殉葬外,凡是塞王的厨夫、圉人、侍者也都要杀死殉葬。王的马匹,也要杀死葬于墓门附近。最后,由部落的人民在墓上堆起丘陵,以表示求得王的宽宥。在王死一年之后,还要杀死50个奴隶和50匹马,陪葬于陵旁。
畜牧业:在塞种人的家畜中,马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除了食物供应方面的作用,马在其他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一,马作为交通工具,为塞种人的迁徙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第二,马可以用于战争,骑兵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也方便劫掠。除了马之外,塞种人还饲养牛、羊、狗等,但是不养猪。
为了便于骑马,塞种人也成了世界上最早穿裤子和靴子的民族。赛中人掌握了酿酒技术,(餐桌上的饮酒行为)
劝酒:中国北方人喜欢劝酒,郑州、东北。日本人喝酒是自己喝自己倒。中国人也喜欢在喝酒的时候猜拳,往往比较喧哗。有人喝完酒后,说一句我干了,接着把杯子倒过来在头顶上,台湾传过来的。
饭前是啤酒和鸡尾酒,饭中是香槟和葡萄酒,饭后是白兰地和威士忌等。越烈的酒越在后面,骁勇好战:
塞人骁勇好战。每次作战的战利品,都由君王分配给战士。他们奖励战胜敌人和多杀敌人,把敌人的首级割下来,作为分取战利品的凭证。同时还把敌人的头颅用来作饮器,把首级眉毛以下的部分锯去,井把剩下的部分弄干净。富人在外部包上牛皮,里面还要镀上金,再把它当做杯子来使用。穷人只是把外部包上生牛皮来使用。一个人也可用他自己的族人的头来做这样的杯子,但这必须是与他不合的族人,并且曾在国王面前战胜过自己。
至于战争,希罗多德这样记载着,他们的习惯是这样的:斯基泰人饮他在战场上杀死的第一个人的血,把在战争中杀死的所有死人的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便可以分到一份虏获物,否则就不能得到。他沿着两只耳朵在头上割一个圈,然后揪着头皮把头盖摇出来。随后他再用牛肋骨把头肉刮掉并用手把头皮柔软,用它当作手巾来保存,把它吊在他自己所骑的马的马勒上以为夸耀。凡是有最多这种头皮制成的手巾的人,便被认为是最勇武的人物。
狩猎也是塞种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狩猎一方面是食物的重要来源,但是更多地它是一种娱乐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宗教:
塞种人崇拜自然包括天地日月水火等,崇拜祖先。塞种人认为疾病并不是自然的原因引起的,而是怀有恶意的人施行巫术引起的。所以如果有人生病,首先就是要请占卜者占卜,以确定是谁施的巫术。
塞人还特别崇拜黄金。希罗多德在描写中亚塞人的特点时说,塞西安王室小心翼翼保护神圣的黄金,每年为它举行重大的祭典。当时塞人的衣服上都以黄金为装饰品。这些塞人的遗迹和遗物,通过考古学家们不断的探寻,已逐渐明晰,还原了其真实的面目。近数十年来,哈萨克斯坦和我国新疆北部出土了许多塞种金器。这些金器一般以金箔锤锻而成,以动物造型为多。从锤锻工艺来看,塞种是有很高文化的民族。
第二节 匈奴文化—“上帝之鞭”
公元前3世纪,匈奴兴起于蒙古高原,蒙古高原是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纵横驰骋的地方,匈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匈奴人迁徙无定,他们从亚洲西迁,曾留居七河流域(流入巴尔克什湖的七条河流---伊犁河、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萨河、阿亚古兹河、楚河、塔拉斯河)、伏尔加河流域、顿河流域和多瑙河流域。在公元371年到公元455年的80多年的时间里,匈奴席卷了欧洲,他们不从事生产,劫夺四邻,驰骋纵横,被欧洲人成为“上帝之鞭”。匈奴人的西迁对欧洲的奴隶制以沉重打击。
社会风尚:
饮食方面,与农耕地区大异,主食是各种肉食、干酪。现在的新疆也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到新疆去支教,照片里变得很胖。
服饰方面,制衣的主要原料是牲畜的皮,这也是与蒙古高原恶劣的气候有关。蒙古高原冬季漫长寒冷,其它季节也多大风。前段时间北京刮大风。(汉服?汉服的定义?)
内蒙古大风蓝色预警 呼和浩特遭遇扬沙天气 新华网呼和浩特3月28日电(记者刘懿德 张丽娜)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28日16时30分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提醒自治区有关地区和部门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呼和浩特遭遇了今年以来的首场扬沙天气过程,能见度大概为1.5公里。
目前,阿拉善盟北部、巴彦淖尔市北部、包头市北部、鄂尔多斯市西北部已经出现阵风6、7级以上的大风,并将持续;未来24小时内呼和浩特市北部、乌兰察布市北部、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将受大风影响, 阵风6、7级以上。
同时,匈奴人又是一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牲畜皮既保暖又耐磨,很能适应匈奴人生活的需要。除了这种兽皮之外,也使用羊毛纺织品等。匈奴西迁之后,经过了许多地方,其服饰既受东罗马帝国的影响,又受沿途诸民族的影响。匈奴外衣穿法也比较特殊,只穿左边的袖子,右边的袖子一般系在腰间,因为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大,匈奴人多披发。(跟藏服差不多)
政治体制:
匈奴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单于”,在公元前209年确立了单于世袭制。单于总揽一切军政大权,是匈奴族的最高首领,也是政府的最高首脑。左右贤王是地方的最高长官,位居单于之下,匈奴人以左为上(俗话说前后左右,这也牵涉到一个座次问题),所以左贤王的地位比右贤王高,左贤王是单于的接班人选,因此常常以太子为左贤王。匈奴的政权机构分为三部分: 一是单于庭(首脑部),它管辖匈奴中部地区。二是左贤王庭(东部),它管辖的地区是匈奴东部。三是右贤王庭(西部),它管辖匈奴西部。
单于庭和左右王庭各自在自己的辖区内组织军队,实行统治。座次问题:
1.公务礼仪、政务礼仪,讲究传统习俗,在传统中左比右高,前比后高,所以说前后左右。座次排列的左和右,是指当事人自己的左和右,地位高的人坐在她的左手边。
2.商务礼仪讲的是国际礼仪,国际惯例的座次排列。国际惯例是右高左低,英文里左右的讲法是“right and left”,中国政府官员会见外国朋友,外国领导站在中国领导的右手边。经济状况:
畜牧业:畜牧业在匈奴人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牲畜是他们的主要财富和生产生活资料。马在匈奴人的生活中中起着重要作用,马不仅为匈奴人提供马肉、马乳等食物,在交通和战争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匈奴人从小变练习骑射,骑兵是匈奴人的主要战斗力量。匈奴的游牧经济很不稳定,因为牲畜的饲养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繁盛的水草,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遇到自然灾害,牲畜就会大量死亡,所以匈奴人的兴亡都比较迅速。(在前面讲玛雅文明的时候,玛雅文明没有显示曾出现过畜牧业的痕迹。)
耕种:考古资料显示,匈奴也有农业。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的匈奴墓葬中发现了与农业有关的种种物证。匈奴人的农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汉人的影响,从事农业的人大都是从汉朝俘虏过去的汉人。
手工艺:冶铜业方面,在匈奴的石墓中发现了随葬的金属器具,铜器较多。有铜刀、铜剑、铜斧、铜鼎、铜铃等等,匈奴的铸铜业比较发达。铜器多为日常生活用具。
铸铁业也很发达,当时匈奴的铸铁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和军事等领域,工艺比较精巧。匈奴的冶铁业对匈奴的社会生产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强。
信仰:
匈奴人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包括日常的拜祭和一年一度的拜祭,每日拜祭的对象是太阳和月亮。祖先崇拜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祭祖先,他们相信灵魂不灭,匈奴人对祖先的墓冢很重视,在祖先的坟墓里会有各种衣服,用具,贵族的话还有殉葬的奴婢。
祖先崇拜导致了信鬼神,进而导致了匈奴人崇尚巫术。匈奴的巫术形式相当多,如缚马前后足置城下,埋羊牛于军道及水上等。所用的法术通常是咒语。
第四节
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曾是世界上规模无与伦比的大帝国,疆域从今天的德国东部一直到朝鲜,从北冰洋南到印度。在冷兵器时代,曾辉煌一时。
统一蒙古诸部落的是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他在1204年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统一。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部众,经过20余年的奋战,夺取了大片土地,震惊了世界。取得这样的成功,有着极其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客观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腐朽的封建王朝抵挡不住新兴游牧民族的侵袭。主观上,成吉思汗的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蒙古的另外一个英雄人物是忽必烈,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邻国,但多遭失败。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追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说道忽必烈,还得提到一样菜肴,涮羊肉。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宫廷佳肴。民族政策:
蒙古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实行蒙汉之分政策,禁止蒙汉通婚,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准模仿汉习。元帝国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 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边的一些较早归附的部族,也属于色目人,如汪古部等。
三等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国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
四等南人。指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
这一政策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而元帝国在民族文化上则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帝国还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甚至能准须欧洲人在帝国做官,通婚等。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元帝国的重要官员。
农业生产:
由于长期的战争,使得北方人口下降,农田大量荒废为牧场。后来,在内地先进农业经济的影响下,蒙古统治者逐渐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实“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
忽必烈在位期间,先设立劝农司,后又更名为司农司、大司农司,派出许多劝农使分赴各地整顿农桑。元政府又将《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各路,指导农业生产。
蒙古推行了军屯、民屯及军民和屯等屯田措施。此外,还采取了兴修水利等其它许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于是,各地的农业生产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棉花种植的逐渐推广,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在土地占有关系上,基本上沿袭辽金及南宋的传统,佃户从事生产的租佃关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蒙元时期,佃户的地位又有所下降。
土地兼并的趋势继续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迅速加深。
手工业生产:
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规模都很大,内部分工更细。官营手工作坊服务的对像主要是蒙古统治者。
实行匠户制度。工匠另编户籍,称为匠户。元代匠户分为军匠、系官人匠。此外,还有投下匠户。匠户职业世袭,非经放免,不能脱籍。
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发展。在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推动下,松江乌泥泾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同时,丝织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如杭州等地的私营丝织业作坊,在元代后期达到较大的规模。
制瓷业有新的发展。景德镇是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产品精美,其中的青花瓷最为著名。其余如龙泉窑、钧窑、定窑等,都继续得到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
此外,矿冶、造船以及印刷等行业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文学方面:元曲四大家,即四位著名的散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又称“关、马、郑、白”。
元代,民族乐器三弦的出现值得注意。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外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典型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有严格的结构,元杂剧对南方戏曲的影响,造成南戏(元明之际叫做传奇)的进一步成熟。出现了一系列典型剧作,如《拜月庭》、《琵琶记》等等。这些剧本经历代流传,至今仍在上演。当时南北曲的风格 已经初步确立,以七声音阶为主的北曲沉雄;以五声音阶为主的南曲柔婉。随着元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总结戏曲演唱理论的专著,即燕南之庵的《唱论》,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则是北曲最早的韵书,他把北方语言分为十九个韵部,并且把字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这对后世音韵学的研究以及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均有很大的影响。
中央机构: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除了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行省的长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交通:
为了满足元大都的粮食、物资需要,除了利用陆路和运河交通外,又开辟海运航线。海运成本低廉,终元之世,深受重视。修治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原为隋朝时修建,元代为补充修建)。其中主要有从山东的济宁(今属山东)到东平(今属山东)段的济州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今属山东)段的会通河,自大都至通州(今属北京)段的通惠河等。
宗教:
元朝很大程度上对不同的宗教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各种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等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忽必烈时期,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获得了元朝廷相当的尊重,萨迦派法师八思巴被忽必烈奉为国师(後升为帝师),赐玉印,任中原法王,命统天下佛教,并兼任总制院(後改名为宣政院)使来管理吐蕃(今西藏)事务。与此同时,随著中西方的交流,基督教(尤其是景教和天主教)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各地商旅乃至教士亦来往频繁。不过,元世祖忽必烈曾在礼节上歧视伊斯兰教,例如不尊重其宰羊方法,伊斯兰教徒被逼吃死肉。此法令亦适用於基督教徒。
建筑:元大都、河南登封县观星台、天宁寺塔、河南安阳白塔、河北邢台县弘慈博化大士塔、北京阜城门妙应寺塔、居庸关、福建龙溪县漳州桥、福建南靖县书洋镇下板村裕昌土楼。
思想教育:
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孟子等历代名儒也获得了崇高的封号;元代在蒙古史上首次专门设立“儒户”阶层,保护知识分子,“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废止了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上强调才干,而不单纯是“以文取胜”。
第二篇:草原
1、草原
一、看拼音写词语。
dǐ tán
xuàn rǎn
gōu lè
dī yín
yū huí jīn piāo dài wǔ()()()()()()()xiū sè
shuāi jiāo piān xī
tiān yá
jū shū
()()()()()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歌曲(qū qǔ)弯曲(qū qǔ)快乐(lè yuè)乐(lè yuè)曲 音乐(lè yuè)乐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不用()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
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2、作者在片段中,概括了草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叹()柔美()奇丽()
5、读读短文中划线的句子,“无边的绿毯”指的是______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让人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空气()歌声()天空()草原()骏马()线条()
三、《草原》是著名作家()写的一篇散文,通过()、()、()的记叙与描写,表现了草原秀美的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最后,作者以()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热爱草原,赞美草原人民的真挚情感。
四、作者在写景物的同时,不忘写自己的感受。请用“
”把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出来。
[语段二]《草原》第二自然段
4、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用“ ”画出来。“洒脱”这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词?
5、“疾”的意思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群马疾驰”中“疾”的意思是();“疾风吹劲草”中“疾”的意思是()。
6、文中画“
”的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7、文中画“ ”的句子把 比作彩虹。
九、理解课文后填空。
1、课文是按照顺序叙述的,可以分成四部分,它们的小标题分别是:()()()()。
2、《草原》一课的作者是
。这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
的草原风光,而且让我们感受到
之间浓浓的民族情。
2、丝绸之路
一选择正确读音: 矗(chù shù)立
戎(jiè róng)装
高擎(qīng qíng)匕(bì bǐ)首
缫(sāo shāo)丝
冶(zhì yě)铁
二填写词语: 精神()、丰富()、美()美()、()山()岭 三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矗立:()立、()立、()立。栩栩如生:()、()、()浩浩荡荡:()、()、()不计其数: 不()、不()、不()
四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模仿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将丝绸之路的意义写下来:
第三篇:草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C.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六、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学生正确朗读。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
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教学重点
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交流,拓展
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3.板书课题,齐读。
4.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草原后加上?号)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师加上!)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生自由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叙述顺序
1.草原之美让人魂牵梦绕,现在,赶快打开书,去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吧!有个问题请大家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草原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1.过渡: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并在脑海中想像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色欲流”等词的意思。
结合简笔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赛读,师生评议。
8.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高歌”“低吟”两词的区别。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2.读了这么多,大家会背了吗?把你最心动的句子背下来。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
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14.生练笔。试写小诗或导游词。
15.指名生上台读自己写的小诗或导游词,师给予热情评价。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虽然这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7 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3)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板书:
第四篇:草原
《草原》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感受蒙汉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祖国西部的热爱之情。
3、品味、吟诵、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语感和审美情趣。
4、感悟作者行文中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涵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含义,体味感受蒙汉深情,民族团结的情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方法:
阅读法、对话法 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浏览,收集的有关草原的各方面资料,如内蒙古的位置、民俗特点、描写草原的诗词篇章、风光图片、草原歌曲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激情导入。
1、录音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用他深沉而充满情感的声音,为同学们创设一种独特的氛围,并请同学们谈谈听后的心情与感受,如头脑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调动同学们的情绪。)
2、学生尽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并谈一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3、教师介绍作者——老舍,揭示课文题目: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代表作《骆驼祥子》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紧随老舍先生的笔墨——走进“草原”,感受草原无与伦比的风光和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草原。)
二、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
要求:①能够大声流利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词并想办法解决。
3、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三、学生再读课文,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串联材料?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长汇报交流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也可以说是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主要描绘了三幅多彩的图画:草原秀丽风光图、喜迎远方客人图,主客把酒联欢图,最后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精妙的语言收束全文。)
四、学生细读课文,揣摩品味自然美。
1、老舍笔下的草原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具体的美感。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这句话写出了草原什么特点?
(写出了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翠绿,似在流动。结合画国画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谈谈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句话写得人是草原美丽的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的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展开想象,牛羊似乎在回味着草原哪些乐趣?体会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五、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感官感受草原美。
1、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加深对草原美的印象。
2、学生交流看完录像的感受。
3、学生自读、指名再读课文,并结合语句想象画面,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整理思路,读写结合。
老舍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那优美细致的的语言描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风光秀美的草原中,我们怎能不爱草原呢?同学们也可以舞动你手中的笔,用一两句话或小诗描绘草原美景,当然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随着作者的脚步进入草原。
教师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回顾作者怎样进行静态和动态描写来写草原的美景?
二、细读课文,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1、教师:通过上面的文字,草原的美已经不言而喻了,但是比草原更美的还有草原上那些热情四溢的民族同胞,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人情美写了淋漓尽致的。找出这两段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一阵风”和“飞”字,可以看出来的是很快的,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而身着盛装,策马疾驰而来,则可以充分看出他们的对客人的重视和热情。)
(2)“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以看出当时主客相遇的场面是多么的热闹、热烈,蒙古人们有是如何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的眼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会。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感悟蒙汉深情。
1、教师:蒙古包到了!蒙古兄弟姐妹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深情款待着,快看吧!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四五段,用前面同样的方法自我学习感悟。(学生抓住重点的语句交流读后的感受。)
2、教师点拨:
(1)主人用哪些特有的方式来招待宾客?
(①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②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
(2)“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这里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3)“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会心的笑包含着什么?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你会怎样去赞美他们。
3、学生齐读最后以自然段,体味“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涵义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
四、通读全文,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在行文中,作者将对草原的和草原人民的留恋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这种写法。
五、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1、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抄写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第五篇:草原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归纳并板书:风光美)老舍先生第一次到草原所看到的美丽风光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谁来将这种美通过诵读展示给大家。(看大屏幕)
2、看来大家上节课的收获可真不小,不仅欣赏了草原之美,而且还将美永留在心间。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访问团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吧。
二、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初到草原的感受。(热情)
1、学生汇报:迎客
(1)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无拘无束。“听不见、也看不见、除了小鸟”感受到草原的空旷、静寂。写动态的小鸟是为了衬托草原的静。(指导一生读)
(2)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
①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写出了草原的美。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解释说明。“迂回”什么意思?(弯弯曲曲)“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也预示着我们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惊喜之情。(指导一生读、男女分读)
②仿句练习
师过渡: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
(3)生: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飞”?出示在字典里的解释,理解文中意思。“飞”体现了蒙古族人民迎客心切,非常热情。展现了独特的蒙古民族风情,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如果你是客人,你的心情会怎样?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能把蒙古人民的热情读出来?(指导一生读、齐读)
(4)生读句子:①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②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响成一片。这句话写出了来欢迎我们的人很多,很兴奋。(师生接读)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置身其中,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之感,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又使人们感受到草原的激情与热闹。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由静到动,静动结合给人以美感。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试着用一用这样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