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指南(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4:3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汉语教学指南(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汉语教学指南(范文模版)》。

第一篇:古代汉语教学指南(范文模版)

《古代汉语》教学指南(专科)

课程介绍

古代汉语(课程代码为0113202)是三年制专科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具有语言课、工具课性质的基础课,主要内容由古汉语文选(重在秦汉典籍)、古汉语基础知识(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工具书六部分)及与之相应的练习组成。文选教学和基础知识的教学相配合进行。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外。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通过教学,使其获得一定的古代书面语言的感性和理性知识,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并能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独立解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语言方面的问题。该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主要有:(1)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2)宋学农主编《古代汉语》山东大学1997年版。(3)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4)易国杰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本课程总学时数为144学时,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具体分配已见各章安排。教学内容

绪论(4学时)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三.古代汉语的内容。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讲授古代汉语的概念,明确本课程所谓“古代汉语”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文言。

2. 学生明确学习古汉语的目的在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中学文言文教学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古汉语的内容由文言文选、古汉语基础知识、语言实践(阅读、练习)三部分组成。

4. 学习方法上应使学生掌握三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意语言现象的综合比较;注意古今对比,防止以今律古。第一章

文字(16学时)第一节

汉字的特点 一.汉字属表意体系的文字。二.汉字形、音、义的关系。三.汉字和词的关系。第二节 汉字的演变 一.汉字的产生。二.汉字的演变。

三.汉字演变的若干方面。第三节 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构形的思维模式

二.“六书”的造字、用字及局限。第四节 古书的用字

一.古今字。

(一)古今字及其成因。

(二)古今字的类型、特点及其与通假字的区别。二.异体字。

(一)什么是异体字

(二)产生异体字的几种情况。三.繁简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明确汉字的特点及产生演变的过程。

2. 掌握“六书”理论,正确分析汉字形体,理解字义。

3. 了解古书中的文字异形现象,正确区分古今字、通假字及假借字。4. 能正确运用汉字构形理论,解决汉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练习与评估

1. 完成本章节课后练习题。2. 价标准见上述教学要求。

参考书目及论文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1年版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

《中国语文》1978 年3期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

6.《武汉大学学报》1981年6期

黄孝德《汉字研究中“四体二用”的确立及其应用 7.《中国语文》1985年5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武汉大学《汉字结构及其构成成分的分析和统计》 8.《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3期 崔永华《关于汉字教学的一种思路》 第二章

词汇(20学时)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的特点

一.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

二.常用词和词的古今义、一词多义。第二节

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一.单音词和复音词。二.单纯词和合成词。三.单音词和合成词的区别。第三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发展。二.古今词义的异同。第四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及其探求。

二.词义引申的类型与方式。三.词义引申的规律。第五节 同义词辨析

一.同义词的产生和类型。

二.辨析同义词的意义和方法。三.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一词多义、词的古今义变化大、活用性强这些基本特点。

2.了解词义偏指现象、同源词现象,正确区别单音词连用与合成复音词。3.

认识词义的迥别、联系及微殊,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类型,学会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4.使学生掌握凭借字形、文献材料探求本义的方法,懂得如何分析引申义。5.

应结合中学文言文教学与汉语词汇教学的实际,明确词汇知识在其中的应用。练习与评估: 完成课后作业练习。参考书目及论文资料:

1.洪诚《训诂学》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郭芹纳《训诂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陈守礼《古汉语词组》 甘肃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 4.陆宗达《训诂简论》

5.阮元《经籍纂诂》 世界书局1937年版

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3年9月《语言文字学》转载杨明苏《容易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相混的古汉语词组一百例》 7..《暨南大学学报》1981年4月 黎运汉《汉语虚词演变的趋势初探》 8.《中国语文》1980 年4期 徐世荣《反训探源》

第三章

音韵(10学时)第一节 音韵学基本概念 一.音韵。

二.声、声母、字母、韵、韵部、韵母。三.五音、七音、清音、浊音。四.四声、平仄、双声、叠韵、反切。第二节

中古音韵 一.《广韵》源流及体例。二.三十六字母与《广韵》声母体系。三.《广韵》韵母系统、《平水韵》。第三节

上古音韵 一.上古声母系统。二.上古韵部系统。第四节 诗律与词律

一.诗律:句数、用韵、平仄、对仗。

二.词律:词调、词牌、词谱、句式、平仄、用韵、对仗。第五节

古书的注音与读音

一.古书的注音:譬况、直音、反切。二.古书的读音:破读与变读。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了解古汉语音韵的历史分期及常用概念。

2. 明确中古因的声韵系统及平水韵的由来,韵目及其运用。3. 掌握诗、词、格律,明确其主要特点。

4. 应注意音韵学知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练习与评估 : 完成本章课后题。

参考书目及论文资料:

1.王力《汉语音韵学》

中华书局1982年版 2.王力《音韵学初步》

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周祖谟《〈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四章

语法(30学时)词法 第一节 名词

一.名词用为动词:

(一)名词用为动词的一般用法。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二.名词做状语;

三.时间名词、处所名词的用法。第二节 动词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二.动词的为动用法。第三节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一般用法。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形容词用作名词。第四节 数词和量词

一.分数、倍数、零数、虚数、概数的表示法。二.物量词及动量词的用法。第五节 代词

一.人称代词:

(一)常用人称代词及其复数形式。

(二)人称代词的敬称和谦称。二.指示代词:

(一)近指代词:是、兹、之、此、斯。

(二)远指代词:彼、夫、其。

(三)无定指代词:莫、或。三.疑问代词:

(一)谁、孰。

(二)何、胡、曷、奚、恶、安、焉、乌。第六节

副词

一.表示程度的副词:

(一)甚、殊、极、尤、良、至

(二)略、少、稍、微、颇

(三)愈、益、弥

二.表示范围的副词:

(一)悉、尽、皆、咸、毕、俱、举、凡、率。

(二)独、特、但、直、徒、止 三.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

(一)既、已、业、曾、尝

(二)方、正、适、特、且、行

(三)寻、旋、终、竟、数、亟 四.表示语气的副词:

(一)固、必、诚

(二)盖、殆、其、毋

(三)岂、宁、独、庸 五.表示否定的副词:

(一)不、弗

(二)勿、无、莫

(三)未、非 表示谦敬的副词:

敬、请、敢、窃、伏、幸、辱、惠 第七节

介词

介词于、以、为、乎、诸、焉的用法。

第八节 连词

与、而、以、且、则、如、抑、虽、然、即、使、故的作用和用法。第九节 助词

之、者、所的作用和用法。第十节 语气词

也、矣、乎、哉、耳、焉、耶、欤、盖、夫的作用和用法。句法

第一节 判断句

一.判断句的特点。二.判断句的句式。

三.判断句中的非、为、即、则、乃。第二节 被动句

一.被动句的特点。二.被动句的几种句式。

(一)意念被动

(二)用“于”表示被动

(三)用“见”和“见„„于”表被动

(四)用“为”和“为„„所”表被动 第三节

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 一.谓语前置的作用与形式。二.宾语前置的作用与形式。

(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二)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三)以“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四)宾语无条件前置。三.介词宾语的前置。第四节 句子成分的省略 一.句子成分的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

(二)谓语的省略

(三)宾语的省略

(四)介词宾语的省略 二.句子成分省略的形式:

(一)承前省略

(二)蒙后省略

(三)对话省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明确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既了解其继承性,又掌握其差异性。2. 学生应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条件及判断方法、名词做状语的语法意义、宾语前置的条件,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之、其、者、所、于、以、而、则、虽、也、矣、乎、哉”的特殊用法。

3. 使学生明确判断句、被动句的界说及常用句式。

4. 应注意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重点、难点语言现象的分析应用。练习与评估:

完成本章课后所有的练习题。参考书目及论文资料:

一.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二.杨伯峻《文言文法》

中华书局1963年版

三.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五章

修辞(6学时)第一节 修辞的内容和意义 一.修辞的性质和内容。

二.修辞的意义。第二节 修辞格的运用

一.用典、互文、变文、连文、合叙 二.共用、错位、委婉、借代、双关 三.重言、复重、顶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充分认识修辞知识对准确理解文言文、鉴赏文言文的重要性。2. 掌握常用修辞格的定义、作用。

3. 应注意中学文言文修辞现象的分析。练习与评估:

完成本章课后练习题。

参考书目及论文资料:

1.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

中华书局1980 年版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版。3.唐钺《修辞格》

第六章工具书(6学时)第一节 工具书的检查方法 一.工具书的性质。二.形序查检法。三.音序查检法。

第二节 工具书的类型、体例 一.文言语词工具书。

(一)查检字音、字义的工具书。《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查检词语典故的工具书。《辞源》、《辞海》、《辞通》、《联绵字典》、《汉语大词典》、《佩文韵府》

(三)查检文言虚词的工具书。

《助字辩略》、《经传释词》、《古书虚字集释》、《文言常用虚词》

(四)诗、词、曲及小说语词工具书。《通俗编》、《恒言录》、《诗、词、曲语词汇释》 二.书目、索引工具书。

(一)书目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目答问》、《简明中国古籍辞典》

(二)索引工具书。《十三经索引》、《十通索引》、《春秋经传引得》 三.

典章制度工具书。

(一)《十通》、《历代职官表》

(二)会要与会典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到正确使用工具书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学会查检工具书。2. 明确不同类型的工具书的主要用途,加强工具书使用的针对性,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的必备工具书,应作重点了解。练习与评估:

完成本章综合练习题。参考书目及论文资料:

1.吴福熙《文言语词工具书介绍》

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袁学良《中国古典文学文献检索及利用》

第十至十五章工具书部分

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地图出版社

4.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

《丛书集成初编》本 5.薛仲三《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三联书店1957年版 6.《中国文化概论》

7.《中国文化史词典》

8.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

中央广播电大出版社1984年版 网友评论

回复1高洁2008-05-12 22:24 请哪位高师帮帮做《现代汉语》作业,我把作业题目传上来,请大师直接发到我的邮箱,多谢!!号:1 题型:单选题 本题分数:1 内容:

1、下列各组汉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结构都具备的是()选项: a、A、本刃牧雨 b、B、犬末取旗 c、C、牛朱徒瓜 d、D、莫及贝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2 题型:单选题 本题分数:1 内容:

2、下列四组字中,两字关系属于古今字的有()选项: a、A、泪-涙 b、B、後-后 c、C、知-智 d、D、早-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3 题型:单选题 本题分数:1 内容:

3、根据字形分析,“行”字的本义应该是()选项: a、A、行走 b、B、道路 c、C、出行 d、D、行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4 题型:单选题 本题分数:1 内容:

4、下列词义变化的例子中,其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选项: a、A、爪牙:重臣→帮凶 b、B、江:长江→河流 c、C、涕:眼泪→鼻涕 d、D、子:男女→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5 题型:单选题 本题分数:1 内容:

5、在“踵门而告文公

第二篇:古代汉语

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天论

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翻译: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

第三篇: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

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经济颁发B、仓卒参差流离

C、匍匐辗转男女D、琵琶清静组织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5.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

D.斩一首者爵一级 .

二、多项选择题

6.下列注释既有注音又包括释义的是()

A.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B.《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C.《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D.《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E.《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7.下列训释属于名物制度的是()

A.《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B.《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佣,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C.《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之礼接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

D.《孟子•滕文公下》:“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焦循正义:“《文子•上义篇》:„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尸子》引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为之也。‟文子东周初人,而尸佼为商鞅师,《谷梁传》尝引其言,亦略前于孟子。陈代所引„志‟,或者即此等书。”

E.《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

C、是社稷之臣也 ..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

9.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10.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1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1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14.以下各句中的“其”用为词头的是()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诗经·豳风·七月》).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15.“言”作词头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左传·隐公元年》 .

16.“于”作词头的有()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诗·唐风·鸨羽》).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聲聞于天。(《诗·小雅·鹤鸣》).

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诗·大雅·板》).

17.下面加点字中不属于双音词的是()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诗经·豳风·七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诗经·公刘》)..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哀郢》)..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三、讨论与思考“而”的用法: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

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四.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

(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五、判断题(对的在题后的括号中标注“1”,错的标注“0”。)

()1.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东汉。

()2.使用《说文解字》有两部必须参考的书,它们是清段玉裁的《说文通训定声》和朱骏声的《说文解字注》。

()3.史记三家注是指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4.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5.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后来,传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

六、古书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Ο帅所类反[疏]注居中至在左Ο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Ο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Ο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越队也Ο队直类反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请寓乘綦毋张晋大夫寓寄也Ο綦毋音其下音无丧息浪反乘绳证反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处Ο处昌虑反[疏]皆肘之Ο正义曰说文云肘臂节也谓左右为凶处故以肘排退之韩厥俛定其右俛俯也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隐之Ο俛音勉仆音赴又蒲北反[疏]韩厥俛定其右Ο正义曰言此者为下丑父与公易位由厥之俯故不觉其易綦毋张盖助厥定右故并不见之逢丑父与公易位居公处

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韩厥为什么不让綦毋张“从左右”,而让他“立于后”?

“肘”和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词类?如何翻译?

“越,队也”是形训、义训、还是声训?

根据注释,“毙”的意思是什么?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置,韩厥与綦毋张为什么没有发现?

2、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

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七、解释题:

1.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2.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3.解释下列跟古书音韵有关的问题。

韵母、韵、韵部的区别是什么?

从诗经用韵的韵脚的相互距离来看,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古音通假?主要有几种情况?

八、用繁体字默写:

《关雎》《桃夭》《木瓜》《硕鼠》《伐檀》《蒹葭》

第四篇:《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

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的历史

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

(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

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 字的第二次革命。

(6)楷书:出现于汉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易写易认,完全用于交际,无美学意义。

2、(1)①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隶书的产生;②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③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2)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大的巨大变化:

①一是大量出现了偏旁的简化和形体省变,使汉子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至许多隶书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②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直笔,而且笔划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出现了大量的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了。

(3)中国文字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两次革命):①西周晚期变画面笔划为线条笔划,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②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4)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汉字是兼有表音性质的表意体系 的文字。

1、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清代以后,一般人对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说文解字》的,对次序则采用班固的六书的名称和次序。许慎以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托其事,令长是也。

2、(1)①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成分的纯粹的表意字,指事、象形、会意;一类是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②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

(2)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往往作为汉字的部首来写,部首是表意的主体,多指名词。

(3)指事绝大部分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

(4)形声字是由义符和音符两个部分组成的:义符表示字的意义,音符表示字的读音。

三、字典辞书

1、(1)汉语字典辞书的主要编排方式: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划排列、按编码排列。

(2)字典辞书的主要注音方式有字母、直音和反切。

2、《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延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笔划少的部首排列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划数目排列,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如果这个字又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此书对字的注音和释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这对我们查阅字的古音古义,无疑是有帮助的。王引之的《字典考证》纠正了它的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韵订误》又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

3、《中华大字典》由陆庆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是继《康熙字典》之后第二部大型字典,按部首排列收字48000多个。比《康熙字典》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它确有胜过《康熙字典》之处,但是它实际上是在《康熙字典》基础之上进行整理、增删、修订的,所以取舍不一定都很允当。

4、《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参加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这部书也是用的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214个部首,它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辞源》的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其意义是很大的。

商务印书馆1958年开始组织修订,并与《辞海》作了分工。《辞源》不再作为词语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汉语词汇,由原来的214部改为208部。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反切产生于东汉末年,产生在注音字母之前。

5、《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年,由舒新城、沈颐、张相等人主编的,参加编写的有一百多人。它编印比《辞源》晚,在体例和意义上自然都有改进,最显著的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辞海》的百科性内容比《辞源》的比率大。

因此,1958年《辞海》修定时,为了同《辞源》分工,决定改成一部综合性辞书。新《辞海》是按部首排列的,由于使用简体字作字头,将原来的214部调整为250部,百科性增强。字的归部原则是“依据字形定部”,即不管部首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只根据位置来确定归部。在体例和释义上,引书注明篇名。

6、《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两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它们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1)《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按部首排列;

(2)《汉语大辞典》偏重收集古今的复音词语,是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余温辞典。

7、《新华字典》是由魏建功主持编纂的,是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

8、《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吕淑湘和丁声树先后担任其主编。

9、《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是1974-1975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和北京齿轮厂等单位的工人编写的,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收古代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两千六百多个,是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础上编写的,按《汉语拼音方案》的语序排列的,前附有《部首检字》可供检索。

10、《经籍纂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出版于嘉庆三年,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在编排上采用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

1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定稿。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共540部。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唐宋以后,研究《说文解字》的人非常多,最受推崇的说文四大家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内容:确立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篆书为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它保存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以和演变,阅读古籍有很大帮助。

(2)价值:这本书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六书的含义建立了六书的理论,奠定了文字学理论基础。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它集先秦两汉训诂经验之大成,为后世字典确立楷模。

12、《经传释词》和《词诠》是两部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的著作。

(1)《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全书共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顺序排列的。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做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乐前人的失误。

(2)《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此书所讲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引例丰富、通俗易懂,对初学古汉语的人比较适用。

(3)其它虚词著作有: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译》。

13、《诗词曲语词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

*例如:责-债,禽-擒,共-供,景-影,采-彩

(二)异体字

1、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字叫异体字。*例如:泪-涙,义同形不同。

◆通假字:指的是古书上用音近或音同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

2、举例说明造成异体字形体差异的原因:

(1)造字方法不同(或叫会意字与形声字的不同)。例如泪—淚:泪,从水从目;淚,从水戾声。

(2)都是形声字,采用的意符不同。例如敕—勒:敕,从攴束声;勒,从力束声。

(3)都是形声字,采用的声符不同。例如猿—猨:猿,从犬猿声;猨,从犬爰声。

(4)置换各成分的位置(都是形声字,交换声符意符)。例如,和—咊。

(5)*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是后来有了分工,如:喻与谕。

(三)举例说明简化字的来源。

1、古体字。如云—雲,舍—捨。

2、古代异体字。如无—無,赶—趕。

3、草体楷化。如车—車,门—門。

4、以繁体字中的一部分代替繁体字。如声—聲,虽—雖。

5、同音替代。如里—裏,谷—穀。

6、将繁笔换成简单的符号。如难—難,观—觀。

7、将复杂偏旁换成简单偏旁。如拥—擁,灯—燈。

8、用会意或形另造新字。如帘—簾,惊—驚。

三、词汇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差别。

(1)意义多少的不同。①年:“东土受年”,古指收成;现指记时的单位。②防:“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古指提防,阻塞;现指防止。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售:古代交易成功为售,侧重于结果,买完为售;现侧重于交易的过程,买为售。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①下流:古义指地位低贱,今义带贬义。②恨:古义指遗憾,“子为父死,之无恨”;今指仇恨、憎恨等。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①坐:古代坐相当于现在的跪;②步:古代的两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③布,古指麻布。

2、举例说明古今词义范围上的差别。

(1)词义的扩大:指概念外延的扩大,本义在引申义之中。例如:江,原指长江;睡,原指坐着

打瞌睡;驰,指马奔跑;响,指回声。

(2)词义的缩小:指概念外延的缩小,引申义在本义之中。例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后缩小为

专指难闻的臭味;宫,原指人居住的房子,后缩小为专指宫殿。

(3)词义的转移:概念内涵的改变,本义与引申义互不从属。例如:脚,本指小腿,现指足;狱,本指案件、现指监狱。

(二)古汉语复音词

1、复音词包括叠音词、联绵词和合成词。

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师变成军队;(2)加上词尾或词头:虎变成老虎,石变成石头;(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3、汉字增多的原因:(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2)各个时代追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里;(3)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4、举例说明双音节单纯词的种类:

(1)叠音词(重言):例如,斤斤计较、信誓旦旦

(2)联绵词:

①双声连绵,例如 陆离、踌躇、参差、玲珑;

②叠韵连绵,例如 窈窕、从容、蹉跎、逍遥;

③双声兼叠韵,例如 辗转、缤纷、缱绻、燕婉;

④非双声非叠韵,例如 跋扈、扶摇、浩荡、芙蓉。

5、举例说明古今复音词中需要注意的几种情形

(1)同义词连用。例如:介绍—绍介,险阻—阻险。

(2)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成一个复音词。例如:虽然、知道、消息等。

(三)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1、举例说明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1)范围的广狭不同。例如:①人,人类社会成员的总称,与兽、鬼相对;民,往往指被

奴役、被统治者。③妇,已婚女性;女,女性的总称。

(2)性状和情态不同。例如:①睡,坐着打瞌睡;寝,躺在床上;卧,趴在桌上或靠在基上。②

有泪无声为泣,有泪且有声叫哭,哭而有言为号,痛哭谓之啼。

(3)程度和深浅不同。例如:①饥,一般的饿;饿,饿的程度严重可以饿死。②疾程度轻,病情

况严重。③知,程度浅一般性了解;识,深度了解。

(4)侧重的方面不同。例如:①备,侧重品种应有尽有;完,完好、完整。②恭,侧重外貌,敬

侧重内心。

(5)感情色彩不同。例如:杀,诛,正义的上对下;弑,下犯上。

(6)语法功能不同。例如:耻,表意动,以之为耻;辱,使动用法,使之受辱。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含义

(1)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2、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考察词的本义的方法:分析字形、考核文献主要是寻求古代文献用例和用字的解说。

3、举例说明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

①形貌性状相似。例如:斗,酌以大斗,维北有斗。

②功能作用相似。例如:A、关,本义为门上横木,引申为关卡;B、术,本义为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手段。

③方式、情态相似 断。例如:本义用斧子砍断,引申为果断、决断。

(2)相关

①甲对乙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例如:A、年,本义为收成,引申为一年、年岁;B、兵,本义兵器引申为士兵。

②借动作行为指代其主体或客体。例如:薪本义为砍柴,引申为木柴。

③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例如:A、姝,本义指美貌,引申为美女;B、的,本义指明亮引申为靶的中心。

④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例如:A、室,本义指房间,引申为家室、妻室;B、宫,本义为官府,引申为做官的人、官职。

(3)相因: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例如:A、危,本义陡峭高峻,引申为危险;B、爱,本义为喜爱,引申为吝啬。

(五)1、偏义副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并部都参与表义,而是其中的一个语素表示整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样的词叫做偏义副词。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圃)无羽毛以御寒暑。(得失、缓急、寒暑、车马)

2、往一般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适是及物动词带宾语

3、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实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之惊)

4、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哪些意义:(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廷说诸侯之王,廷,在朝廷上。(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失期,法皆斩,法,按照法律。(3)表示对人的态度: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倡优,像对待倡优那样。(4)表示比喻,这往往是形容某些动作行为的方式赢粮景从,景-影,古今字,像影子一样。

5、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用于特指有些词用于泛指,意义不同。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

6、(1)通过改变读音来表示词义或词性的改变,我国传统语言学管这种手段叫“四声别义”。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多数或主要体现为声调改变。(2)四声别义实质上就是音变构词。

第五篇: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通论配套练习题(北师大)汉字练习第一套 1.填空:

(1)汉字形体演变六个阶段中的前四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依次是: 商代的甲骨文、▁▁▁▁▁▁▁▁、▁▁▁▁▁▁▁▁、▁▁▁▁▁▁▁▁。

(2)我国第一部用六书分析汉字结构、说解字义的文字学著作,是东汉许慎作的《▁▁▁▁▁▁▁▁》。清代学者解释和研究这部文字学著作的所有著述中,成就最高的是段玉裁的《▁▁▁▁▁▁▁▁》。2.简答:

(1)什么是“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给六书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是什么?

(2)以下面所举八字为例,分别说明象形与指事,象形与会意,会意与指事,会意与形声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木、人(象形);本、高(指事);休、囚(会意);沐、浴(形声)

(3)根据题中所提供材料,说明下列各字分别是用何种造字方法造的(即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并且说明在所举例句中,该字用的是它的本义或是引申义或是假借义: A.《说文》:“从,相听也。从二人。”《鞌之战》:“师从齐师于莘。” 答:“从”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从”字用的是▁▁▁义。

B.《说文》:“顛,顶也。从页,真声。”《汉书·司马相如传》:“偃蹇杪颠。”唐颜师古注:“杪颠,枝上端也。”

答:“顛”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顛”字用的是▁▁▁义。

C.顧 许慎:“顧,還视也。从页,雇声。”《庄辛论幸臣》:“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顧犬,未为晚也。‟”

答:“顧”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顧”字用的是▁▁▁义。

D.《说文》:“彫,琢文也。从彡,周声。”《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答:“彫”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彫”字用的是▁▁▁义。

E.:“習,数飞也。从羽,从白(白即鼻)。”《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習之,不亦说乎?‟” 答:“習”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習”字用的是▁▁▁义。

F.《说文》:“宵,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礼记·学记》:“大学始教……《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答:“宵”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宵”字用的是▁▁▁义。G.《说文》:“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齐桓晋文之事》:“无伤也,是乃仁術也。” 答:“術”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術”字用的是▁▁▁义。

H.《说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本”字用的是▁▁▁义。

I.《说文》:“辨,判也。从刀,辡声。”(许慎:“判,分也。从刀,半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辨”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辨”字用的是▁▁▁义。3.讨论与思考

(1)讨论:为什么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如何利用汉字的这种性质学习古代汉语?(2)思考:就汉语言文字而言,字与词的的异同是是什么?

汉字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组形声字,形符相同的一组是()A、颖 颇 颠 项 B、裏 哀 裸 裳 C、栽 载 戴 哉 D、徒 造 迎 违

(2)、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莫 步 末 向 B、门 表 冠 暴 C、安 涉 秉 兼 D、而 监 集 寇

(3)、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A、刃 日 除 鱼

B、象 朱 牧 闻 C、集 日 信 暴

D、山 河 旦 车

(4)、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欣 斯 析近

B、宝 牢 宇 室 C、胜 功 勤 营

D、杞 采 案 材

(5)下列各组异体字,全是声符不同的一组是()A、雞鶏,线線 B、蚓螾,勝剩 C、俯頫,袴裤 D、软輭,时旹

(6)下列各组异体字,全属于会意和形声之别的一组是()A、嶽岳,野埜 B、淚泪,惭慙 C、岩岩,和咊 D、襍雜,渺淼

(7)下列各组汉字,完全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遊游,酤沽

B、礙碍,卻却 C、傑杰,寘置

D、蚤早,哲喆

(8)下列各组字中,不属分化字的一组是()A、内纳

B、尉慰 C、然燃

D、泪淚

(9)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用假借字的是()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至

B、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C、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D、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繁体字形。

收获()发射()

经历()

借贷()辛丑()猎获()理发()

历法()

凭借()丑恶()台风()出征()

饥馑()

回复()干枯()楼台()征兆()

饥饿()

重复()树干()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分化字、异体字现象,并写出相应的本字、今字和正字。A.姜氏欲之,焉辟害? B.无庸,将自及。

C.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E.孝子不匮,永锡尔类。F.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G.宣子田于首山。H.惜也,越竟乃免。I.请曲县、繁缨以朝。J.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词汇

词汇练习第一套

1.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3)《晏子春秋》:“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齐: 济:

(4)《礼记·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開而弗达。” 道: 開:

(5)《晋灵公不君》:“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骤: 贼:

(6)《齐桓晋文之事》:“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

(7)《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

(8)《鞌之战》:“齐师乃止,次于鞫居。” 次:

(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旨:

(10)《齐桓晋文之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觳觫:

(11)《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

(12)《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中:(13)《桀纣之失天下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就: 走:

(14)《齐桓晋文之事》:“对曰:„将以釁钟。‟” 釁:

《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词义:

A.《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B.犹不改,宣子骤谏。

C.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D.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E.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F.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G.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H.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I.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J.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3.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并指出它在本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子倍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倍:

(2)、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比:

(3)、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三日不食矣!” 饿:

(4).子曰:“此城濮之赋也。” 赋:

(5).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昏: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饥:(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竟

(8)、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趋: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

(10)、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徒:(1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闻:

(12).庄公寤生,惊姜氏。寤:

(13).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益:

(14)、解狐乃引弓迎而射之。引:

(15).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月:

词汇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 经济 颁发

B、仓卒 参差 流离 C、匍匐 辗转 男女

D、琵琶 清静 组织(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为同义项的是

A、①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②不许楚言,是弃宋也

B、①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②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 C、①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②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同一义项的是 A、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 ②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 B、①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②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生也 C、①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②君子知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D、①而士大夫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滋民,渐不可以长 ②以尊宗庙,重朝廷,防微杜渐

(7).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D.斩一首者爵一级

(8).下列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是用假借字的是 A.楚师薄于险

B.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 C.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2、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C、是社稷之臣也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2)、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4)、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3、讨论与思考:(1)讨论:

①连绵词有哪几种来源?从语音上可划分为几种类型? ②古今汉语词义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什么是多向的引申?什么是多层的引申? ④怎样判定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 ⑤什么是同源词?什么是同源通用? ⑥什么是系源、什么是推源? ⑦什么是词的本义?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2)思考:

①学习同义词的理论对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作用? ②同源词的意义与同义词的意义有无不同? 音韵练习第一套 解释: A.三十六字母 B.四声 C.清浊 D.五音、七音 E.韵、韵部 F.舒声、促声 G.开合 H.等

三声、阴阳对转 J.古无轻唇

K.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L.反切 2.简答:

A.平声有多少韵?都是哪些? B.什么叫“四声相配”? C.韵类与韵有什么不同? D.韵包含哪几部分内容?

音韵练习第二套 讨论:

A.判定古音相同相近的标准是什么? B.判定古音相同相近的主要利用哪些材料? 思考:

A.学习古音知识对学习古代文献有哪些帮助?

B.古今语音为什么会发生演变?上古音演变为中古音,声母变化主要有哪些? 语法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一套

1.辨识并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状语)现象:(1)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3)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4)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5)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6)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

(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8)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9)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2.扼要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A.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B.姜氏何厌之有?

C.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E.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二套

1.讨论:

A.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 B.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C。古代汉语特殊的动宾语序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D.使动与意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思考:

A.学习古代汉语句法知识对阅读文献的作用。B.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虚词练习第一套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黑体)的虚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A.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B.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C.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D.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E.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羹,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F.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G.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H.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J.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2.指出下列虚词在所在句子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1)《许行》:“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其: 焉:

(2)《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以:

(3)《许行》:“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于:

(4)《晋灵公不君》:“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之:

(5)《晋灵公不君》:“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以:

(6)《郑伯克段于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而:

(7)《学而》:“其为人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者: 之:

(8)《晋灵公不君》:“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所:

虚词练习第二套 讨论:

A.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掌握一个虚词? B.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主要有几种关系?

C.同样一个字,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这种情况下如何区别二者? 2.思考:

A.虚化在词义和词类变化上的作用。

B.如何用用当前国外语法学理论研究古汉语语法。古书阅读

古书阅读练习第一套

1.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Ο帅所类反[疏]注居中至在左Ο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Ο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Ο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越队也Ο队直类反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请寓乘綦毋张晋大夫寓寄也Ο綦毋音其下音无丧息浪反乘绳证反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处Ο处昌虑反[疏]皆肘之 Ο正义曰说文云肘臂节也谓左右为凶处故以肘排退之韩厥俛定其右俛俯也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隐之Ο俛音勉仆音赴又蒲北反[疏]韩厥俛定其右Ο正义曰言此者为下丑父与公易位由厥之俯故不觉其易綦毋张盖助厥定右故并不见之逢丑父与公易位居公处

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韩厥为什么不让綦毋张“从左右”,而让他“立于后”? “肘”和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词类?如何翻译? “越,队也”是形训、义训、还是声训? 根据注释,“毙”的意思是什么?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置,韩厥与綦毋张为什么没有发现?

2.黭然而雷击之……韩诗外传六作聚是矣(《强国》,见教材P527~528,此处略)(1)“厌读为压”是什么意思?(2)根据注释翻译“黭然而雷击之”。

(3)“而”和“如”在古代文献中常通用,请根据古注写出三个例证。(4)“百姓劫则致畏”这句话宋本写作什么?(5)“嬴则敖上执拘则最”俗本是怎样断句的?

(6)“执拘则最”郝懿行认为“最”应该写成什么?这句话在《韩诗外传》中是怎么写的? 3.参考古注翻译下面的文章,只译正文。

(1)故曰为高必因丘陵……自此所以责其君(《离娄》,教材P526,此处略)

(2)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媚人国佐也甗玉甑皆灭纪所得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同叔萧君之字齐侯外祖父子女也难斥其母故远言之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使垄亩东西行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人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合命何言违王命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大雅言孝心不乏者又能以孝道长赐其志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不以孝德赐同类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疆界也理正也是物土之宜播殖之物各从土宜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小雅或南或东从其土宜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晋之伐齐循垄东行易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阙失四王之王也禹汤文武树德而济同欲焉树立也济成也五伯之霸也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勤而抚之以役王命役事也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疆竟也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求诗颂殷汤布政优和故百禄来聚逑聚也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言不能为诸侯害 古书阅读练习第二套 古注术语解释: A.某音某;某,某某切 B.言、谓 C.犹

D.读如、读若 E.读为 F、曰、为、谓之 G.讹、夺、主、倒 讨论:

A.古书注释共有哪几中类型?每一种类型发生在什么时代,主要特点是什么? B.古书注释在语言文字方面都注释哪些内容或对象? C.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3.思考:

A.《说文》、《广韵》、《尔雅》的体例、内容及其在语言学史上的地位;三书对古书阅读的作用。

4.标点并翻译下面的文章: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 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 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泉涌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惨而退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八)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常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

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载古代汉语教学指南(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汉语教学指南(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汉语

    第五课 五柳先生传 一字: =吝 二虚词:1 、“因以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1 、“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2 、“曾不吝情去留”:语......

    古代汉语与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古代汉语与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古代汉语与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 历时一个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结束了,在听张教授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古代文学学习心得 从大一到现在学习古代文学这门课总共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吧,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让我......

    古代汉语填空

    古代汉语填空: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

    古代汉语论述题

    论述题: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条件有哪些?举例说明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条件 (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另一个......

    古代汉语成语故事

    【弄獐书】 《旧唐书·李林甫传》:“太常少卿姜度,(李)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按,《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1.《尔雅》13年 我国第一部词汇学、训诂学专著,第一部词典,分为两部分,前三篇重在解释一般词汇,后十六篇具体解释古代典籍制度。开创了“类聚群分”体例来释词,对后......

    古代汉语习题

    古代汉语(1)第一单元练习答案 一 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 之(丿部) 亞(二部) 常(巾部) 卍(十部) 受(又部) 嚴(口部) 隣(邑部) 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