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课 方寸之间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 方寸之间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方寸之间
一、教材《方寸之间》分析
教材《方寸之间》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方寸之间》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
本的学习内容与编写方式和《黑白世界》一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拓展。从教材呈现的编写思路分析,两都是从强调对工具使用特性的把握入手,再强调形式美感处理的技巧运用。形式上与第二《黑白世界》具有颇多内在的联系,尤其是木刻刀具与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即在篆刻艺术中,由于汉字独特的造型结构而有了字形、笔画及其间架结构的千变万化,干方寸之间便可演绎出许多形式与内涵的精彩,表现出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情趣爱好与审美追求。通过比较印面呈现的不同风格,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文字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感受艺术家的性情、胸怀与人格修养。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方寸之间
教材从介绍朱文、白文与边款等篆刻表现形式和名章、闲章、肖形印等印章品类入手,再介绍打磨石料、印石上稿、镌刻刀法以及治印的步骤。教材版面在呈现印章品类的位置编排秩序上与这个内在的编写线索可能有一点阅读习惯上的差异。
在教材引入部分,安排的是欣赏三方印章审美意境的小活动,在教学中,可以优先考虑让学生动手尝试肖形印的刻制,在对篆刻工具性能有所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再来欣赏这三方篆刻作品,这样可以增强对作品艺术处理的感受,同时也为“活动一”动手临刻自己喜爱的篆刻作品起到铺垫作用。
“活动一”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体验篆刻的工具特性,并掌握篆刻治印与钤印基本步骤及其技术要领。为了让学生了解得比较清楚,教材呈现了几组直接体现每个步骤技术要领的演示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观察,对照模仿,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对篆刻工具、步骤有所把握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篆刻艺术,教材列举了四组有代表性的章法知识——平正端倪、虚实相间、刚柔巧拙、穿插离合,可以作为欣赏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篆刻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可以作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摹本。
在此基础上设置的“活动二”,侧重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篆刻布局章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对篆刻工具性能及步骤要领的掌握程度。
教材设置了欣赏分析作品、临摹、识篆、做印稿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尝试和知识理解中了解、认识、体验篆刻艺术。以格言、警句、成语或姓名为内容的治印作业为教学提出了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艺术表现的较高要求。
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提倡重点从对知识的综合了解与灵活运用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是本教学评价的核心,不可偏废。
“资料库”介绍了有关篆刻的历史及材质使用方面的知识,并提供常见篆刻字典的参考书目。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方寸之间
“学习大空间”就印章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与篆刻章法中虚实、疏密关系以及空白的运用和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的共同之处做出提示,引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共性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
◆能够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尝试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艺术共性。
三、教学思路
教学活动是围绕尝试治印的技能学习展开的,安排两个时,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篆刻艺术的体验和了解。
第一时的教学引入首先可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教学选择。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对应的生肖图像。试想一下,学生如果能够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会有一种怎样的满足与成就呀!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前先刻出一方属于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后印在自己的书籍上,或者印在自己制作的精美小书签上。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书籍,把这些自己制作的小书签作为奖励学生的小礼物,告诉学生:谁的作业完成得好,老师就把自己的书签给谁留作纪念。
篆刻是一门讲究步骤的艺术,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治印时感到枯燥无味,教学在刻制肖形印的环节可强化治印基本步骤的知识。
教材在印稿上石这个步骤中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教学实践证明:“直接反写”的效果较好。肖形印没有正反的明显区别,为学生练习直接上稿的方式提供了便利。
教材上镌刻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实践证明:切刀的方式更加易于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证。在学生初次尝试镌刻肖形印的练习中,提倡首先统一使用切刀法。为了保证刻制的安全与简便,尝试刻制活动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选择石膏材料。
本时的男一个学习内容是欣赏篆刻作品。引导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基础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结合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交谈感受。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印面文字内容所表达的意境体会笔画线条产生的视觉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欣赏与体验环节后,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因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尝试作为铺垫,“活动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强。在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础上,此时可以考虑选择石材作为雕刻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篆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
第二时在章法举例的环节中,应把重点放在感受不同章法的虚实疏密对比所产生的效果上。根据教材归类,体会章法变化的规律。用讲解和提问的方法,借助优劣作品的直观对比,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印面的布局原则。篆刻的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而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
“活动二”的开展有必要注意堂教学的可行性,学生独立查找格言、警句、成语或者姓名的篆字,不是一简单的事,工具书籍不易准备不讲,查找枯燥艰深不讲,许多字在一般的篆刻工具书中还不易查到。
在堂教学中,可以先规定学生根据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原则,修改教材上篆刻作品的文字布局,这样就免去了临时查找篆字的麻烦,甚至可以只提供一两个篆刻文字统一作为学生堂练习使用的参考篆字,同样也能达到“活动二”的设置目的。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给予技术示范和辅导,随时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学生作业,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作业的不同步骤的表现进行纠正或鼓励。
四、教学选择
利用篆刻教学的影像资料辅助教学或邀请当地篆刻名家来学校表演和讲学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教师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方向的把握与设计才是最重要的。
“活动二”对教学对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艺术表现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堂教学中实施完成的难度较大。在实际堂教学中,在理解活动设置目的的基础上,可以采取降低难度的处理。
篆刻的文字内容以姓名或成语为主,鼓励学生外通过多种渠道查找所需的篆字,或推荐有关字典,利用外时间查找,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字演化的过程与变化的魅力。由于篆刻艺术与传统的书法艺术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篆刻艺术的学习了解书法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建议
在第一时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欣赏活动为主体,穿插识篆、写印稿的练习,以及进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尝试体验。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可以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尝试体验,再穿插欣赏活动,进行识篆、写印稿的练习,再进行篆刻作品临刻的实践活动。
治印材料应以方便刻印为原则,尽可能地就地取材。刻制肖形印时,建议先使用比石材更加易于雕刻的材料,比如石膏、粉笔、黏泥或者橡皮等。这样可以增加安全性,降低技术难度,材料的更便利,材料成本也更低。
在学习冲刀与切刀的镌刻方法时,提倡优先选择学习切刀的方法。首先因为切刀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镌刻表现方法,另外,切刀的用力方式比起冲刀而言更加便于控制,不易出现滑刀的现象,具有较大的安全系数。即使学生对切刀的使用有所体会后再学习冲刀技法。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用力技巧与辅助方式,强调安全问题。
尝试篆刻工具刻石活动不宜安排在堂教学之前,因为没有教师的技法指导,锋利的篆刻刀具在小小的硬质石材上刻画很容易引发安全问题。[教案]刘晓军老师的教案 [资料]图片资料
板书: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3方寸之间
第二篇: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上03课缤纷家用电器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上:03课 缤纷家用电器
一、教材分析 《缤纷家用电器》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以日常家用电器的造型设计作为教材的主体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产品,《缤纷家用电器》形成面对生活实际需要的设计意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本课提及的家用电器基本上包括了一切需要耗用生活用电或电池进行工作的家用物品。教材试图以展示造型各异的常用家电图片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设计与生活的联系,并让其了解设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作用。教材提供了一张学生课外进行家电市场调查活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进入第一个学习活动及参与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合作交流的水平。教材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相关图文资料,给调查方法必要指导。整理资料的学习活动能有益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良方案,相对降低了学习难度,为后面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准备。教材P11以家用理疗仪的设计草图作为教学范例或许还不够典型,教师可以尝试选择学生更为熟悉与更加实用的家电产品,展示效果将会更好。
“活动一”是与“活动二”直接相关的一个课前准备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尝试有目的地进行市场调查,为“活动二”的设计改造提供信息与依据。
“活动二”的设置根本意图侧重于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因此,如果能够更加积极明确地提示借鉴“活动一”市场产品调查的学习成果,或许比对自己家里一件电器进行设计改造,更能促进此种意识的提高与强化。
“活动三”在“活动二”的基础上,突出了把设计稿进行视觉美化,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的意图。
“评价建议”中对前两个学习活动的评价重在学生学习态度,对后一学习活动在知识的理解运用方面提出了一定指标。
“资料库”关于工业产品设计程序的说明,有利于学生对产品设计过程的了解,从而提高对工业造型设计的整体认识。
“学习大空间”中提供了设计效果图的绘制步骤,鼓励学生在表现技法上有所追求。
二、教学目标
*能够参与有意识的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够根据整理的调查信息,提出改良产品设计的方案,并画出大胆创新的创意稿。*能够掌握家用电器设计效果表现的基本技巧,绘制具有一定美感的创意效果图。*能够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体验设计对人们生活品质提高及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三、教学思路
整个基本教学过程由“信息调查——设计创意——效果表现”三部分组成,先是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市场产品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然后整理资料,提出设计方案,进行创意设计构思,再绘制设计创意稿,尝试独立创意设计,最后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
针对本课社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突出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与交流,是本课教学组织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积极布置学生认真完成好相关准备活动,是保证课堂教学互动深入展开的前提。
首先发动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协作调查了解与一件家用电器相关的产品信息,并整理成文字资料。这件家用电器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家中认为设计不够满意的产品,也可以直接调查学生自己喜爱的家电产品,比如MP3播放器、随身听等电子产品,目的是为“活动二”的设计改良活动顺利展开做准备。教师在活动前对调查过程中的有关注意事宜应作必要指导,帮助学生根据“活动二”的需要,有目的、有方法地完成产品市场调查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对家用电器的市场信息调查包括产品使用者的情况调查,市场销售的情况调查,国内外同行业的产品情况调查等。例如学生针对产品使用群体分类调查时,可分别记载长辈与同学对此产品的意见反馈。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用表格形式记录,可根据产品特点设计表格,例如可以视其功能、形状、颜色、材料、质感等予以记录,再给予等级印象评定。
另外,调查中可以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例如可以收集宣传图片资料,也可以用速写方式画出产品,对特别的细节设计处理可画详图,还可以用摄影的方式记录。
然后整理资料,写出调查总结,将要改造的家用电器的图片资料连同改造方案一起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交流意见,画出“活动二”要求的设计创意稿。学生作业可通过自由联想与大胆构思画出设计草图。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同学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学过程在以学生互动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的方式中进行。“活动二”的另外一种教学组织方式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尝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进行“活动一”的资料整理,写出调查总结的同时,画出通过小组充分酝酿的家用电器改造方案创意稿,并写上设计说明后,再进入到“活动二”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让各个学习小组之间交换创意稿。每组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其他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每组同学也可以积极阐明自己原有的设计创意主张,补充、完善本组的改良设计。教学过程始终在学生互动促进中推进,在教师适当观念引导中深入,最终帮助每组学生获得一种更为合理的设计改良创意。
接下来进入“活动三”的学习。教师适当强调工业造型设计创意效果表现的要求,在作品分析过程中,突出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下,体现产品的形、色、质等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通过经典图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来加强学生对表现技巧的认识。提示学生注意把握产品效果图绘制的一些表现方法与技巧要点。然后,布置学生独立设计一种家用电器,画出具有一定美感的创意效果图。最后可以让每组学生自己集体评出本组的最佳设计创意表现图,并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及展示。
四、教学选择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域,学生对家用电器的日常认识或许只是停留在老式台灯、电扇、电话机的阶段。学校附近也不会有可以支持进行市场调查的电器市场,现代都市涌现的许多新型电器难以进入学生的视野。对此,教师可以直接从台灯等最常见的电器设计入手,甚至就是泛指照明用具设计等更加普遍的电器产品也可,省去市场调查的活动环节。
即使在此种教学条件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的设计意识还是可行的。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每组学生直接对自己家里使用的电器进行绘制后,征求家长对电器使用的看法,根据教材P10提供的表格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参照前面提示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活动。对于绘画工具严重缺乏的地域,教学中只需要求绘制产品设计创意铅笔稿的阶段,教师可以针对铅笔效果,适当提出些画面美化的技法,比如:把产品草图的外轮廓线加粗强调,运用侧锋线条在体块转折处加强两个块面的明暗对比等。
五、教学建议
本课两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应该主要是教学总结与交流时间,把大量的学习活动内容安排在课前布置完成。把握这点是教师赢得教学主动的关键。
“活动二”的相关课堂教学如果建立在学生已经课外完成了“活动一”的市场调查活动,并已分小组画出了改良设计稿的基础上,那么,课堂教学就可以变成教师引导学习小组之间更有意义的教学讨论了,教师将拥有更多教学引导与评价的空间,根据小组市场的调查分析介绍与创意稿的绘制情况,总结各个学习小组“活动一”的活动开展情况,而且在此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势必会更加完善各个小组原有的改良设计构想,学生还会有较充裕的时间再去加工、完善原有的创意稿,这个过程将极大地强化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的意识。如果把学生的家电市场调查分析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再去绘制改良设计的创意稿,那么45分钟内学生很有可能就仅仅只能完成这些初始状态的学习任务,严重缺乏教学双边的反馈与交流。这样,教学就基本上失去了活动设计本身的价值,退化为简单的自由绘制一个产品构想了。
学生作业练习形式在原则上可自由多样化。但是,面对单位课时的教学目标而言,“活动三”的设置是试图在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上能有所突破,因此,“活动三”的产品设计效果稿比“活动二”的产品设计创意草稿应当适当考虑一些表现技法要求上的梯度递进。教学过程中,教材上运用马克笔工具(或者水彩笔替代)绘制的方式最为简单易行,适合作为一种基本的表现技法向全体学生推荐。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几张马克笔绘制的家电产品效果图,注重总结此种方法绘制的基本技巧要点,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迅速提高整个班级教学的技法表现水平。尤其在“活动三”的动手练习展开前,先以马克笔工具为例,强化一种工具绘制产品设计效果图的基本技法是很有必要的。
“活动二”的改造设计作业是在“活动一”的主动学习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可以看成是一种尝试性的设计,应重在学习的过程评价。而“活动三”的设计作业是在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作业的评价应有一定技术评价指标要求。评价可以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相关评价结合起来。
第三篇: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3课 向日葵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3课 向日葵
课题: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3课 向日葵
一、教 材 分 析(向日葵)
本单元(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3课 向日葵)选择色彩表现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向日葵色彩使人产生的不同情感反应,并运用色彩进行自主表现。按照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有关要求,向日葵设置欣赏感受和创作表现两个学习活动,旨在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教材侧重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改变传统教学的色彩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法的传授,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教材以“向日葵”照片导入,一方面从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促使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形成。另一方面从自然形态感受色彩的基本特征。教材从自然形态过渡到绘画作品欣赏,呈现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作品,对其色彩进行重点
分析,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情感反应,了解色彩和笔触的关系。
教材从《向日葵》的色彩分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层层展开教学。“活动一”要求学生尝试改变向日葵的色彩、笔触,感受画面效果,这种模仿改造的训练,使学生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加强情感体验。
教材还安排了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欣赏,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从色彩情感方面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作出积极的反应。学生通过对抽象、具象的美术作品的色彩分析,认识色彩依附于线条和形状,运用色彩的对比、协调,达到情感表现的目的,使其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活动二”设置两种方式,其一把对自然景物的感受用色彩表现,其二直接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为教学开展提供灵
活的选择。
“评价建议”一栏对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以及学生作业的要求提出评价指标。学生作业侧重色调、笔触、色彩搭配等方面的评价,为教学
评价提供参考。
资料库中对色调、冷暖对比、补色对比有解释,并附色轮和补色关系图片,作为教材知识的补充。本栏还对凡·高作了简要介绍,帮助学
生认识画家,从而进一步了解画家作品。
学习大空间一栏提供色彩的情感特征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两幅,并建议学生尝试用色彩改善生活环境,提供学习迁移的途径。
二、教 学 目 标
*让学生体验不同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能够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特性进行大胆表现。
*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 学 思 路
教材提供的向日葵照片紧密结合课题,可以此导入新课,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情感反应。
教材说明色彩在绘画创作上的独特作用,选择了凡·高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向日葵》,从主题与色彩的情感表现和画家的艺术魅力而言,凡·高的《向日葵》无疑是很有说服力的图例。从色调、对比色彩的运用、用笔特点等方面予以分析,对其细节放大,加强视觉效果。教学可以此为切入口,对作品从色彩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色彩的表现力。
画家运用色彩特征能增强作品的情感力量,为此教材提供了三幅不同风格的作品,一幅康定斯基的抽象画,以及一幅农民画和一幅油画作品,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欣赏,培养其基本的艺术态度。“活动二”学生运用色彩创造表现,教材附两张学生作业图片,一张是表达快乐的情绪,另一张表达对自然风景的感受,可以用来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本课重学生感受体验,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因此教学应创设条件,提供学生感受、体验的环境,在教学组织中教师应利用媒材,生动的语言,积极的启发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
教学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且不失良好的气氛。
教学以欣赏向日葵的照片进入,从向日葵的生长特点感受其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并通过向日葵饱和的色彩,以及大片向日葵所产生的视觉冲击,感悟色彩的魅力。在对色彩进行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进入美术作品的欣赏。选择凡·高的《向日葵》作为欣赏图片,向学生介绍艺术家的生平和心路历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感受艺术家对艺术的真挚感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色调、对比关系、笔触等方面予以分析,同时还可以选择凡·高的另外几幅《向日葵》作品对比欣赏,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色彩关系带来的不同情感反应比照,从而加强对色彩的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接下来安排一系列小训练,其一是观察不同色调画面,学生通过色调比较,感受不同色彩对营造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其二对色彩的对比关系进行讨论,了解色彩画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能使色彩表现更强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认识色彩依附的形状、笔触不同会呈现不同的感觉。此环节可以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结合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研究色彩的本质特征。本课教学过程,应更多地体现为“引导”与“体验”之中。教师采用谈话的教学方法,更多地使用启发式谈话,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欣赏、演示、讨论引导学生寻找答案。教师提问要目的明确,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
在“活动一”环节,学生尝试改变《向日葵》的色彩和笔触,来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学生对画面的造型构图不变,只改变画面的色彩关系,提示学生在改变画面色彩时与原作品色彩要有较大反差,使学生对色彩表现有较强感受。
通过欣赏、感受、体验,学生进一步欣赏绘画作品,了解画家运用色彩的本质特征增强作品的情感力量,欣赏不同风格、不同色彩关系的绘画作品,感受绘画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使人产生的不同情感反应,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活动二要求学生尝试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对某事物的感受。学生作业减弱对形的要求,强调色彩的作用,教学可展示有针对性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对作画工具提出一定要求,建议用水彩或水粉作画,掌握调色用笔技巧,教师可以示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法表现。
本单元教学以学生欣赏、体验、感受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评价的标准,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
状况,对教学进行有效调控。
对色彩的感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的教学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生对色彩形成统一认识,教学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情感反应,以及能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尝试表现,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保护学生个性,教学重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个性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学生作业以自评、互评为主,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谈创作意图、谈感受,学生间相互
交流意见。
四、教 学 选 择
建议按照学习活动设置两课时,教学过程可以按照教材安排开展,也可在领会教材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调整。例如先创设情境,学生联系生活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在尝试体验中认识色彩的本质特征,再欣赏绘画作品,感受色彩对绘画中表现情感的重要性,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临摹、改画练习,加强感受,并掌握一定的表现技法,然后学生运用色彩进行创作表现;或者教学可以从学生直接尝试体验开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 学 建 议
1. 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教材选择一幅凡·高的《向日葵》作为教学欣赏图片,教学中还可以选择凡·高其他色调的《向日葵》作品对比欣赏。色彩的比较教学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还可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例如分析服装的色彩搭配,家居的色彩处理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绘画作品欣赏环节,除教材提供的作品外,还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京剧脸谱艺术、抽象画让学生欣赏,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其对色彩的感觉。
2. 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教学可以欣赏向日葵图片导入,有条件可以准备向日葵鲜花加强学生感受,结合音乐文学语言帮助学生感受意境。
3. 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凡·高的《向日葵》改变色调的训练,可以利用电脑优势,多处理几种不同色调和笔触效果,可以设计学生操作环节,让学生利用Pho
toshop软件改变美术作品色调。
教师自己制作色卡训练学生对色彩的感觉,例如:找出与某种情绪、气氛相吻合的颜色。准备的色卡以六个基本色相为主(红、橙、黄、绿、蓝、紫)。
4. 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启发学生自主表现,可以组织学生室外感受,教师把指标、要求用表格形式列出,学生在校园里观察某一景物,根据要求填写表格,然
后再利用色彩把感受表现出来。
5. 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色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强调色彩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价值。
六、教 学 资 料
●参考书目:
*《色彩技法》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色彩艺术学》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文森特·凡·高(1853—1890)出生于荷兰南布拉邦特的格鲁宗德埃一个小镇新教牧师的家庭,逝于瓦兹河畔安威尔。凡·高当过画店职员,做过牧师,由于种种原因,绘画成为他最终的选择。凡·高走进绘画,严肃而狂热地研究一切画理画法。33岁时来到巴黎,他弟弟提奥在那里销售油画和版画,生活就靠弟弟资助。他在柯尔蒙的画室里认识了贝尔纳,又结识了劳特累克,受到过毕沙罗的指教,同高更有过交谊,目睹修拉的红极一时,从此他投入了整个蓬勃兴旺的艺术世界。35岁时来到阿尔,他狂喜地发现“这真是东方啊!”这时他以激情拼命作画,在15个月中竟画了二百余幅作品。不过画卖不出去,生活极其艰苦,加之幻觉症发作,变得痴呆,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就这样也从未停止过作画。1890年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旧病复发的凡·高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37岁。
凡·高作画时间不足十年,但他坎坷辉煌的从艺经历仍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要以下层社会的生活为题材,画风写实且受荷兰传统绘画与法国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中期他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的影响,为他创作的转折时期。他的创作与画风的成熟期为到阿尔以后直到离世前这段时期。他的绘画对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均有深刻启示。
第四篇:方寸之间教案
【课题】方寸之间 【课型】综合课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具】课本、多媒体课件 【学具】刻刀、章料(石料)【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初步感受篆刻独特的美。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做事细心的好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体会篆刻乐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篆刻独特的美,篆刻的治印步骤及基本用刀方法。【教学难点】篆刻的治印过程布局和刻刀使用。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组织听讲情绪。【引入新课】
1、学生进行小表演导入。
2、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很出色,大家很开心。从他们的台词和动作中,大家看到了那些中国的传统艺术呢?(生:国画、诗词、书法、篆刻),在一幅传统的中国画中,都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因此,古代文人墨客将诗、书、画、印并称四绝。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是中国绘画独有的表现方式。在诗书画印这四绝当中,你不太熟悉的是那一种。(生:印章,我在街上见过电脑刻章的那种。)师,我们大多数人对印章了解就是街上的刻章店,今天,让我们从一方印章的小小方寸之间,对篆刻这门独特的艺术做个初步了解。
板书课题: 方寸之间 【讲授新课】
1、师: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
2、出示作品:古代的书画家大都以印章来标记自己的作品,经过两千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篆刻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刚刚我们看到的表演中,古代文人的印章给自己的作品作标记,版权独有,如假包换,还能协调作品的画面构图,还有“抬色”的作用。
怎样欣赏篆刻作品呢?它究竟有哪些独特的美?让我们体会篆刻之美。
3、欣赏:篆刻之美(多媒体)
章法之美:字的安排,大小,笔划疏密,形成绘画构图一般的形式美。书法之美:篆刻不是用刀描字,如写书法,意在笔先。
金石之美:刀痕美,也称“刀味”,线条的平滑或粗糙使印面产生独特美感。对比:电脑刻制印章和篆刻的区别。(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篆刻艺术是章法、书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绘画布局,又有书法笔意,更有生动的刀法。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让我们欣赏一组印章。
4、印章种类
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身份的象征
闲章--------闲章指镌刻姓名、职官等以外的印章。一般为诗句、格言、名言警句肖形章---------肖形印既可以图画的形式入印,也可以图画文字并存的形式出现,还可以抽象化的图案形式出现,内容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表现形态极其生动丰富。(名章、闲章、肖形章是印章三种品类)
出示图片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生分析含义),用的是中国印章形式,奔跑的人形,欢迎全世界客人。出示图片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图标,以篆刻手法,构成了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35个体育项目表现得栩栩如生,深受人们喜爱,被亲昵地称为“奥运小人儿”。它巧妙地借用了“篆刻”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让世界更多的人体会了典型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质”。是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4、印章的形式和刀法
欣赏老师的名章,有的印纹是红色,有的印纹是白色,(多媒体)朱文印(印纹为红色,也称阳刻),白文印(印纹为白色,也称阴刻)。
刀法:(多媒体,师示范)
切刀法:一刀切入,向后运刀,形成一侧平滑、一侧粗糙的长线条。冲刀法:向前推进,形成两侧粗糙的短线条。
5、激趣:小小方寸之间,竟然有那么多学问,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半节课我们的了解只能说初涉皮毛,以后还要继续啊,大家是一脸仰慕之情,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眼睛写满渴望,太想试一试了,我们就体验体验运刀的快乐吧,请看大屏幕,课堂练习
【布置活动内容】临摹肖形章一枚,初步体会篆刻乐趣。(刻制肖形印,你会觉得容易些,因为内容丰富,人物、动物、景物、器物都可以,下节课继续进入有难度的学习内容。)
6、教师辅助图片12生肖图片,还能了解古代计时单位。
篆刻的步骤?(生回答)画稿(布局饱满)-----镌刻(阴刻阳刻)-----修改完善-----钤印(效果展现)【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作品展示】
1、师:好了,下面请同学拿着钤印好的作品让大家欣赏欣赏。
2、生谈作品,师肯定成绩。
3、展析学生作品,指出主要问题:布局、刀法、美感
【小结】刻制的过程你觉得难度大吗?我看到大家认真仔细、坚持不懈,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啊,下节课我们将进入更深的练习,篆刻难度更大的姓名印章,请大家查找资料,查找自己名字的篆字写法。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03课 民间玩具
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03课 民间玩
具
课
件www.xiexiebang.com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03课民间玩具 [分析]民间玩具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民间玩具为题材,引导学生欣赏学习。民间玩具是我国劳动人民为启迪儿童智慧、伴随儿童游戏玩乐而制作的娱乐用品,一般是手工制作而成,民间玩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更,把它介绍给沉浸在电动玩具世界里的孩子们,既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让他们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03课民间玩具
本课民间玩具具体作品介绍:1.肥燕风筝“五福捧寿”,产于北京,风筝色彩鲜艳,造型简洁对称,其制作主要有扎、糊、绘、放四个基本过程。2.泥咕咕,产于河南,中间滚圆两头细尖,可做成各种动物形象,尾部有一竖一正两个小洞,用嘴一吹。就会发出呜呜的叫声。3.布老虎,产于陕西,神态威风、可爱,造型简洁又有动感,头部纹饰多样,寓意吉祥和健康,既可观赏又可作枕头用。4.木马,产于云南昆明,可在地上滚动,曾在民国年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其造型与色彩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5.蚂蚱。产于湖南,利用棕叶编织而成,南方各省均有棕叶编织艺人。
二、民间玩具教学目标
◆欣赏、了解民间玩具的材质、造型和色彩特征,启迪智慧。
◆用简短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体现对玩具制作的学习欲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传统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设计
本课是一节欣赏课,强调学生在感性基础上认识和了解民间玩具的形、色特征,教师应尽量向学生提供较多的民间玩具实物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宽松的学习情境中掌握简单的欣赏评述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体验——审美——表现——迁移
利用身边易找的民间玩具让学生玩一玩,体验乐趣。在审美过程中可采用直观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仔细观赏作品,了解民间玩具的材质、造型、色彩、花纹等特色,领略、初步认识形式美基本法则,探究其制作方法,再给学生讲一讲关于民间玩具的故事,渗透简单的民俗文化知识。
学习活动的开展考虑突出自主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玩具作出简单的评价,可以单独讲述,也可以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交流。
学习迁移、拓展体现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社会调查,去发现身边的民间玩具.去了解其间的故事、历史,甚至可以尝试去学着做一做。
作业要求:能用简短的话语表达观赏民间玩具的感受并能说出其特色。
四、教学建议
◆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有的地区可以观赏为主进行教学;有民俗地域特色的地区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尝试制作简单的民间玩具;城市发达地区可鼓励学生在因特网上或书店查找关于民间玩具的资料,作最简单的社会实践调查。
◆指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应有的放矢.先扶后放,精讲有代表性的作品,重点介绍学生感兴趣却不了解的作品,可根据地方特色推荐当地民间玩具作为教学材料。
课
件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