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中期研究报1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殷雪梅小学
数学课题组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如何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何促使师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数学呈现方式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本课题于2004年12月正式开题,预期到2006年12月结题,历时二年时间,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二、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前阶段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教师能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真正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
(2)提高一个实效,即校本研究的实效。真正完善“以校为本”的现代教研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探索“生活化”的教学规律,并及时总结优秀研究成果。
(3)深入开展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我们的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3、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素质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课研,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课堂教学论》、《多元智能》、《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明确了什么叫“课堂教学行为失误”以及评判失误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等活动形式,每次活动实行点名制度,学习的过程中组员必须进行学习笔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都撰写了专题总结或教育教学论文。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自如何使数学呈现方式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确定每周利用两节课进行研究,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如何使数学呈现方式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协作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近一年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数学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工作。
(4)加大听“推门课”的力度
前阶段数学课题组加大了听“推门课”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师徒之间每周必须听一节或一节以上,在听课之后要与上课老师交换意见,并及时汇总好课率。上课老师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及时整改教学中的不足,继续发扬教学中的优点。通过这项活动使我校数学课题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切实的提高。随堂课的质量主要看以下三点:①学习任务是否合适;②学习过程中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真实有效,是否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③学生是否学会知识了,会用知识了。每个教师必须保证随堂课质量,每天都尽量做到无错误。
(5)搞好数学文化建设
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十个一”活动。①人人订(读)一份数学书报。②人人会讲一位数学家的故事。③人人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
④人人会用数学知识说明一个生活现象,并能用数学模型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⑤人人了解一项中国数学对国际数学发展产生影响的伟大成就。⑥人人了解一个由于数学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例。⑦每班创编一个以数学题材为内容的节目。⑧20%的学生写一篇数学小论文。
⑨10%的学生向《小数报》或其他数学类的报刊投稿一次。
⑩10%的学生会在网上查找相关的数学资料,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
4、前一阶段研究成果(1)学生方面
①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转变了学习方式,发展了学习能力
③形成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思想(2)教师方面
①磨炼了我校数学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②典型的“生活——数学——生活”教学模式课的出现,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近一年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5、四点认识:
(1)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 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2)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3)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 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4)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
三、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数学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生活化”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
2、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3、现在有关“数学生活化”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前一阶段的较为宽泛的理论探讨,进入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时期,如何运用课改理念,探讨出“数学呈现方式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
4、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
5、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6、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7、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实验能力、研究手段上还滞后于学校研究步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3、教师、学生文章发表、获奖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了。所有组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了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二篇: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中年段语文体验式教法策略研究
(阶段研究报告)
前言: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也就是说,学习知识所涉及的感官愈多,就愈容易成功,愈令人难忘。鲁迅先生提倡的“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这个道理。体验,即通过感官来感知,“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是主体对所经历事件或生活的一种体会与感悟,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
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体验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体验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体验性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身临其境感悟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二、理论基础
(1)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走向体验,面对生活。
语文的发生发展告诉我们:语文从生命开始就与情感和体验同行。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和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是人类生活的自然产物,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体验是语文学习的依托。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达成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真诚对话,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2)语文教育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关注体验,联系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交际作用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而生活又需要丰富的情感作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特点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预期目标:建立民主的、开放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结合教材中的有效因素,探索出具有生活情趣、可操作的符合语文课特点的教学模式和体验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内容
1.加强语文识字课、口语交际课、阅读课、习作课等各课型体验式教学法研究。2.深入理解和挖掘小学语文课本生活化可体验的因素,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沟通“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联系。
五、研究成果
(一)阅读教学体验式教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主揣摩、感受、领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实现“自我教育”。那么,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呢?
1、创设情境,乐于体验
(1)巧设导语
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也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图景思维等。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一下子产生阅读期待。
当教者以深情的导语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点燃他们的阅读“兴奋灶”,学生就能兴致勃勃地投入与文本自由深入的对话,进入个性体验预备阶段。这一阶段要求教师的导语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引领性。形式多样的导语设计,激起了学生对课文体验的热潮,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内容或情感上体验的铺垫。
(2)创设恰当的音乐情境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或与作者相关的情境选择符合情境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形式上或内容上导入教学,既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又营造了一定的学习体验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去。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选择音乐来进行配乐朗读,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一定的朗读情趣之下,更好地感悟课文的情感主旨。
这些不同感情基调的、旋律各异的乐曲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和体会,使学生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3)还原恰当的画面情境
《朱作仁谈朗读》中有这样一段话。“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多种感官,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把“话”想像成“画”,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应该让我们的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升华学生对文字本身的感知。如教学《秦兵马俑》时,让学生通过对规模宏大的数字描述的感知,还原文字背后气势恢弘的图景。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深刻,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智;情境能催动学生的灵感„„总之,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
2、驰骋想象,形成体验
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语文老师应该使学生触发情感,唤起记忆,激起活跃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想象和品味,作品的情感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田。但是,审美体验如果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对作品的内涵往往会失去清醒的判断力,而不能对之冷静客观地作出审美评价。所以仅仅到此还是不够的,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不能只是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文只是“影子”,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达到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对教材中作品的阅读既要源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更要拓展教材。
3、互动对话,角色体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验的个人性特征,使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视角融合,呈现出阅读的多样性。但这种阅读也存在着不足,因为个体所得的知识往往是个别的、无序的,甚至是偶然的。这就需要阅读个体不断与同学、教师进行精神交往,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共同的理性的认识。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与方式方法上的指导,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开展有效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互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取得心灵上的沟通。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去讨论、倾听、点拨,使学生个体的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知。
角色体验常用的方法是分角色表演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必然会认真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能心领神会地读出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如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他们三次相遇的对话就很能体现人物个性,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很容易体会到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不拘小节和小女孩的天真无邪的性格。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角色体验法是最直接的入境法之一。
4、感情朗读,语感体验
虽然我们阅读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却是灵动的、火热的、缤纷的,当我们的目光走过一行行的文字,其实我们步入的是一个七彩的时空,就像一个个音符跃入眼帘,此时,往往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培养了语感,感悟到了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因为,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教学生读课文,是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真正的语文课应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因为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内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语言为依托传递出来的。”自主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使朗读者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景中而且能唤起其他学生爱憎的情感。在朗读体验中学生走进作品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故事情节,体验作品的思想内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习作教学体验式教法研究
1、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
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使学生真切体验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学生的各种体验,让他们不仅在各种情境中体验生活,而且创造生活,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作文“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它的教学程序可以分四步进行。
(1)、积蓄体验
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学,学生往往是在毫无思想、材料准备或体验零碎肤浅的情况下进行的。课堂上经常是优等生唱主角,中下学生一片茫然,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是似曾相识,没有个性。体验性作文教学第一步就是课前提前数周告知学生作文的内容、范围、主题等,然后根据作文的要求,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动手操作,如何有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认真观察、阅读相关书籍汲取知识。在实践中教师要适时、适机、适当地指导学生注意记录每一个实践环节,特别是一些细节,为习作积累具体的材料,要积累材料的同时,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积蓄充分的情感。这是作文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
(2)、激活体验
学生要写出生动具体、情真意切的作文,激活已积蓄的体验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音乐、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激活学生已积蓄的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分享体验的愿望。
(3)、表达体验
表达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实践中看到的、做过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内容以及由此萌发的情感有条理地与同伴分享并记叙下来。这个过程伴随着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深化认识,过滤、筛选实践中获得的有益成分并使之积淀下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单纯地累积材料,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体验,彰显自己的独特性。
(4)、升华体验
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小的孩子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反映,或喜或忧,或豪情满怀或抑郁伤感等,但这只是个体情感的表面体现,教师要引导他们将这种体验逐层深化,纳入到健康运行的轨道上来,使其经历一个“情绪――情感――情操”的演变,催生出无穷的力量,真正起到作文育人的效果。
2、体验式作文教学策略
(1)、生活观察策略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是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前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仓库。我们根据学生接触生活的特点,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无论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还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这种积累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米”下锅,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与体验的累积。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情”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
(2)、阅读贮存策略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知识的宝库。阅读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精读,还是粗看都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陶冶情趣。因此,边读、边悟、边记,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所需的信息,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同时这种阅读也是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淀。
(3)、真情批注策略
学生的作文完成了,老师批阅时融入真情,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强成功的体验,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情批注特别强调的是要真心赏识抒写发自肺腑的真话。宽容,接纳和赏识每个孩子的习作,让孩子敢于写真。教师的宽容,将给孩子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他们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不定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此外,当学生不愿教师把自己说的话公开出去时,教师应向学生保证:绝不会把学生的习作中倾吐的真言公开,以消除学生写真的畏惧心理和后顾之忧。当学生在写真作文中暴露出一些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作为老师,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做好调和工作,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写真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
索河镇中心小学
2013-11-12
第三篇: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篇一: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性总结报告
鲁古完小《民族山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性总结报告 鲁古完小课题组 《民族山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是经师宗县教育局教科所审核批准,由高良中心学校组织开展的县级教研课题,鲁古完小32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经过半年的研究与实践,现已取得部分的成效,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识字教学领域依然存在高耗低效现象,学生识字回生率高,阅读质量低,作文错别字多。传统的识字方法无法高质量地完成识字任务。落后的识字教学法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作文能力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的一场革命,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人类知识的数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记忆的极限,终身学习早已成为可能。而“终身学习”能力包括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文字是枯燥的书写符号,因此,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识字,提高识字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有利于学生今后观察、感受、思考世界。
2、《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提出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和汉字构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主动、积极的识字意识,使教师指导识字与学生自主识字相互协调、和谐发展。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仅仅一、二年级规定的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要认识400个汉字。这与以往相比,识字量大大地增加。我乡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如何使学生更快地提高识字能力,便成了教学改革的需要。为此,我们将“民族山区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作为实验课题,力求在识字教学中有所突破,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1)理论价值: 从识字教学的课堂设计的角度探讨科学可行的操作思路与策略。(2)实践价值: ①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提高学生识字能力,逐步培养儿童独立自主识字的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在新课程改革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中有新体会。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1)自主:自主指自己作主,不受别人支配。心理学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学习中,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2)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大量识字非常重要。识字活动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一方面要根据儿童心理规律,依照汉字本身的规律,让儿童用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识字。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拓展识字途径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积累学习语文的后劲。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一、二、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拼音和汉字是重点也是难点,要使学生顺利过这一难关,在内容上要体现活、灵、动、新四大特点。使教学充满活力,透有灵气,使教学更为生动,教学不断创新。
1、识字内容的选择
(1)以新教材人教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为主,并吸收并我国传统的识字经验,收集韵文识字、儿童诗等作为识字课外的补充教材。
(2)把影视标题、学生的名字、班里板报专栏、悬挂的条幅等作为识字教材。
2、班级学生的识字差异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识字差异情况,找出原因。
3、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发掘生活中的识字因素,让识字走进生活。
4、寻求低年级学生有效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自主识字。
5、识字方法的探索,形成提高学生有效识字的教学策略。探索有效、科学的识字方法,教给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二)研究的目标:
1、拓宽识字渠道,提高识字兴趣;自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2、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实现独立阅读,基本无障碍阅读。
3、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自主识字习惯。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了解语文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的教学情况及学生的识字情况,作为课题实施前后效果的对比分析,检查课题实施的有效性。
2、文献法资料法:以语文《新课程课标》(2011版)、科学认读理论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汉字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时使用此方法。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4、实验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实施制定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变化,总结规律,寻找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6、案例研究: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5月20日】:
1、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计划。
2、组织课题组所有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研讨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办法。
3、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4、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5月2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1、理论学习并撰写心得体会。
2、教学实践:撰写教学案例、以班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此方案,不断调整、完善课题的研究计划,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同时并撰写教学反思及教研论文。
3、上好研讨课并及时撰写小结报告。
4、邀请中心学校领导对当前工作进行评价指导、坚持做好第二阶段的延续、深入、提高工作,实践进入最后阶段,加大研究的力度,做好进一步的完善健全工作,对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准备结题。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采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资料进行总结,形成适合学生,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堂识字教学组织形式;形成课题研究成果。认真总结活动经验,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1、课题组成员:
组 长:张佐萍(鲁古完小校长)副组长:田文良 张永顺 窦体红 念旭辉 朱俞永 侬海斌 张莲翠 主要成员: 何冠鹤 赵宴 杨飞雁 李孝良 罗照霜 朱明亮 马婷芮 郭宗美 牛艳平余朝前 戚彩珍
其他成员:温红 郎松林 龚晓宏 李玉 高文惠 段坤昌 项文光 彭俊丽 杨婷
2、分工情况:(1)田文良、张永顺、窦体红参与指导此课题研究各阶段的工作,念旭辉、朱俞永、张莲翠、侬海斌负责主持开展本课题研究,负责制定课题实施的具体方案、计划,总体策划,全面布置,收集资料,撰写各项报告,具体落实研究工作。(2)课题组主要成员应积极完成课题组安排的各项工作。协助撰写各项报告及情况说明,深入课堂实践,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围绕课题做好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撰写课题研究心得体会、课题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3)课题组其他成员也应积极完成课题组安排的各项工作。配合主要成员完成相关任务。撰写课题研究心得体会、课题论文等,八、课题研究中期成果
1、进行了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1)、从学生调查统计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7%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汉字。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大多外出打工无法重视孩子的书写,有半数以上的家长对孩子的写字姿势、方法无法进行辅导,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孩子书写和作业是否正确上,家长更是没法去关心孩子的正确率,只有极少数的家长既注重孩子的正确率,又关注了孩子的书写。10%的学生没有巩固学习汉字的好办法;识字途径单一,有50%的学生全靠语文课上老师的传授。除此之外,加上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全校没有一人参加过书法辅导班,写字全靠在学校的写字课和语文识字环节,同时孩子年幼,自控能力较弱,虽然想写好字,但也贪玩,再加上中国汉字的字形结构相对较复杂,作业量等客观原因,书写笔顺和间架结构不好把握,写字兴趣不浓厚,具体地说: ①、学生们一次能记住的生字普遍较少,学生对自己的识字效率没有自信。②、学生识字的途径比较单一,从选项的数量上来看,通过语文课上教师教认识汉字的学生人数最多。
③、学生们大都觉得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有好处,但学生普遍不会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识字。其中,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借助字典、猜字谜、编儿歌等方法都是他们很少用的识字方法。识字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不强。在结合字理识字方面显得不足,对于字理识字了解不够,运用得也很少。
④、学生书写汉字的笔顺正确率不高。
⑤、很多学生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都不会查字典或问老师。篇二: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已改)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 2010年3月,《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 研究》课题组成立。从成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回顾本 课题研究的历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的研究,从非智力因素维度
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诱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磨砺坚定的学习意志,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促进“学困生” 学习的有效性。
(2)在小学数学高段的教学实践中把对“学困生”的成因分 析以及转化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加以验证和补充,总结出能促进“学困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3)大力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我校高段数学教师的教 科研能力与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于我校高段数学学困生,调查其数学学习的基本情况
和家庭教育状况,弄清学困生与家庭教育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的缺 失。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很多孩子的家长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由爷爷 奶奶代替的情况较多,溺爱与漠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是一种普遍现 象。(2)分析小学高段数学学科学困生的成因,探寻转化学困生 的方法和策略,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学习方法。由于我校高段数学学科 学困生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多数学生家庭教育,文化背景较差,生 源素质低、学生学习状况差,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对于我校高段
数学学困生来说,任课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们在学习中遭 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及时进行知 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 课堂上或课下出现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 们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以满 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信心和勇气。(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
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 受知识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每一位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困生都能积极投身到小学高段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我校高段数学学习
困难的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 训,准确把握研究发展的趋势。(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 生的方法,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 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二、开题以来做的工作
1、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1)学习有关学困生转化的理论,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2)针对“学困生的数量、学习状况、心理特征、家庭背景
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同时初步研讨整体课题研究 方案,并组织论证,确定实施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7月)(1)落实课题实施方案,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2)学困生分类建档,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
实施一年多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方案、细化目标,使课 题脉络清晰,各成员的任务明确。研究中我校教师不断探讨、总结,努力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有多人次分别获得 市、校教学设计、评课一、二、三等奖,有多人次在市级论文评比中 获奖。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我们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这个要求,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仍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
2、少数学困生虽然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转化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转化效果不是很明显。
3、农村学生缺乏家庭教育。尽管我们对数学学困生加强了教育和转化,但有些家长情绪化倾向较重,往往挫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使得我们的努力半途而废。
4、由于学困生转化是一项非常艰难而复杂的工作,当少数学困生经过老师多次教育与转化仍不能脱“困”时,教师有时会失去耐心,从而放弃对这部分学困生的转化。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在前阶段的研究中,在教师与学生对彼此关系的认识上都有了一定了解,经过初步实验,探索出在师生间的平等、合作、友好关系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遵循最初的课题研究思路,围绕前阶段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保障,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要加大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2、切实制定好每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做到有目标、有计划,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促使课题研究向前迈进。在学期结束采取成果汇报制度。
3、深入进行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大胆实验,研讨分析,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反复做好少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效防止学困生的反弹。
4、做好家长的教育培训与沟通,努力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
5、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届时,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为确保本课题顺利结题创造条件。篇三:自主学习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原则,合作是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此,我校以普陀区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提升每一位学生学习和生活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科研兴校,教育创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为行动目标,申报的县级课题《自主学习三步走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于2012年4月被批准为县教育科研一般课题。
课题正式立项后,学校立即组织课题的开题工作。首先成立了课题核心组,对课题的实施进行研讨;对课题的有关研究信息开展了文献研究,形成了本课题的“文献综述”文本;撰写并反复讨论了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框架基本形成后,在校内进行宣传,吸引很多教师主动参与;于2012年9月底举行了开题仪式,完成了课题研究实施步骤的第一阶段工作。
一、前阶段研究工作回顾
从2012年10月起,课题研究进入第二阶段,一年来,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实施计划,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激发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原来科研的基础比较薄弱。学校经过调研和反复讨论,认为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应该围绕具体的教学实践产生的问题来开展教育科研的工作,教师只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丰富学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探导学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因此,我们选取本课题开展研究,既贴近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又容易上手,易于操作。通过本课题研究,深入探索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为了促进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探究乃至形成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课题开题以后,为避免课题研究的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课题核心小组乘热打铁,在行政会和教工大会上通报了课题开题活动的情况,传达教育局和县科研室对学校课题的关注信息,强调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实施要求,由此激发教师对参与课题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组织课题研究队伍,提出研究要求和任务
课题核心组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如何推进课题研究,即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推动课题求真务实实施,其实也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前期宣传效应,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很多,局限于课题组成员的名额限制,12年底学校组织了“优秀案例评选”,并把主动参与评比的老师组织为课题组成员预选名单(有20名),进行了培训,对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进行讲解指导,强调了“宽进严出”的原则。课题开题后后课题组成员基本在20名左右,按照学科分成了四个组。目前坚持参与课题组各项活动的课题组成员16名,按相近学科分三个组。
(三)加强理论和研究方法学习,做好实施研究的铺垫
课题组成员相对稳定以后,就如何开展研究活动,校长(主持人)要求,研究要校本化,因此本课题核心组的另一任务是“指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室主要承担了管理和指导任务。科研室开设讲座,一是理论指导,围绕课题的课题研究的支撑理论:关于“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主体性教育观和课题研究的支持性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组织学习,指导教师注重从教学案例中分析出理论观点,要认真研究哪些教学行为体现了怎样的教师观、质量观、学生观,哪些教学行为注重了从认知的角度或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去展开教学。让教师学会把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的经验、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学习和体验从教学实践经验“如何上升”为教育理论的过程,促进教师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二是方法指导,从看案例、好案例、写案例、研案例,逐步分解研究的过程方法,引导教师进入课题研究状态。
(四)采取阶段推进策略,逐步深入研究课题
鉴于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薄弱,为高质量推进课题研究的进程,围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主题,本课题采取了“阶段推进、步步深入”的实施步骤。从去年9月起至今,主要经历两个阶段:
一是对文献资料的典型案例的研究。(2012年4月—2013年1月)这是课题实施方案中“研究方法”提到的“本课题采用案例文献研究法、,科研室的指导主要是参照文献研究法的方法步骤。先是找案例,课题组成员每人围绕本人所教学科,通过搜索查找,提供一篇案例,目的是让大家看,了解什么是案例,经过比较,认识好案例的特征。然后每小组围绕本学科一篇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评议,通过对优秀的探究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描述、归纳与提炼,关注这些精彩探究教学案例中的“教学创意”与“实践智慧”,研究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原则与多样化的探究教学设计思路,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分析与解释。二是校本化实践案例研究。(2013年2月至今)研究别人的,最终还要回归自我的轨迹。在课题研究充分准备和对文献资料典型案例研究的的基础上,我们启动了课题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由此生成校本化研究案例。核心组要求各课题分组每人围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撰写一篇教学案例,在小组交流。初步涉及案例研究的要点步骤,并从中归纳出课题分组研究的专题。推出这一任务是为了让成员试着涉水,把握案例研究的要点步骤。课题组成员选择所教的学生各方面基础比较好的班级,采用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的技术路径基本是先确定研究假设(指导方法的选择)——依据假设设计教案——小组讨论教案——课题实施——撰写案例——研究案例。课题组三个分组都明确任务及要求,要有明确的研究专题,有研究活动记录、有研究的分析报告等。
在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期间,科研室发挥指导作用,比如开设了3次关于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讲座,对每位撰写案例的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帮助修改案例文稿,科研室参与了一个分组的活动(数学组),努力做好课题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我们要求个分组集中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研究。语文组的研究专题主要是个性化阅读和先学后教模式研究;数学组研究专题是问题链教学和合作学习;英语组研究专题偏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目前研究继续进行中。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分析
(一)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研究前,我们对学情分析,发现多数学生一般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交流、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他们时而专心聆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独立探究、时而合作交流。过去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做的沉闷劲不见了。课堂上弥漫着积极探究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通过探究课的实践操作,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地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当教师们面对了多年传统的教学课堂突然变得如此活跃,教师曾经茫然过:这样的课堂该怎样上?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该怎样教?在课题研究一步步的摸索和实践中,课堂中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知识灌输”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总结结论”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每个教学案例都突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通过教学案例的研究,借鉴作用,从中获得正面经验或反面教训,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某些观点或策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本课题组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通过案例研究,倍感科研带来的快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理念,这次课题组成员特别是一线教师通过案例研究,最大的收获就是转变了教学理念,以往教师只是凭经验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很少对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教育规律进行思考,而案例研究促使教师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归纳出具有教育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深化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对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有了深刻认识。而由于课题研究过程是案例研究与教学实践想结合,教师从不知怎样从事探究性的教学,到逐渐熟悉探究性的一般过程和教学方法。特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成功案例的研究以及实践研究课,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究教学指导策略,比如教师示范策略,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的策略。这些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课后的评课活动学校领导和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更让我们相信这些指导策略在探究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综合运用这些策略,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科研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提炼指导有效策略,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就研究内容的本身来说,通过文献整理以及对案例资料的分析研究,已有的研究的成果已经很多,归类起来常见的有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问题激疑、注重学法指导等方法策略。新课题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探究是重点,但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探究,学校教育一般是班级集体的学习,合作探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校本研究方向上,我们确立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指导策略,前期确定“学生主体背景下的合作探究的指导策略研究”,把案例中反映的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归纳、整理、分析,目的是通过研究,寻找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的组织、协调、沟通、评价等方面的有效性策略。
比如,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的合作学习,学生探究学习在合作中的交流主要表现为表达、倾听和讨论。课题组研究分析认为,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主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此项研究开始,基于学生已习惯于以前的接受式学习,对自主学习一时不能适应的考虑,语文组的老师通过实践研究(研讨课)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做好导学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比如语文组对如何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归纳的步骤是:(1)先自学,从学生容易自学的内容做起。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学生设置不同维度的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编制了导学案,引导学生独立地研读教材,让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初步做到概述,复现教材内容,提出疑点或问题。(2)解疑,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疑点、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主解疑,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尝试探究。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的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有的可列为课题或专题引导学生去研究。这类问题开始时,教师可做示范性的引探,其目的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然后教师可从学生自学自探时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些探究性问题,或教师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尝试探究。让学生从探究实践中学会探究,主动探究。(4)尝试评价、论证。学生在自学,探究中,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实验等加工手段,自己得出的结论、见解,让学生在小组或向全班讲述,讲出道理来,讲出根据来,对不同观点可进行辨论,进行交流,在辩论、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经过自学、自探去验证或发现结论,不盲从书本、教师和名人。经过一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训练,学生基本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基本按照课题研究进程完成了预定目标。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总结,对“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不足:
首先,理论认识水平有待提升。限于研究者都是一线的教师,我们比较多地关注行动研究,对课题的支撑理论学习与应用显得相对单薄,尤其是心理学、教育法等方面,底气往往显得还不够足。其次,教师担心万一放手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就容易导致课堂容量的减缩和教学进度的放慢,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因此,部分老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回归到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中去,这种“积习”的抬头,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制约课题的进一步推进。第三,教师实际研究能力有待提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主探究”的度难以把握:自主学习失控就会“放野马”,探究学习过头就会“钻牛角”。同时教师“导”的尺寸也很难把握,过于担心学生的能力就会越俎代庖,一味相信学生的能力又会天马行空。同时,我们的研究还停留在主课的知识传授上,在研究的内容和环节上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优化,使各种课型,比如语文的作文指导课型、试卷评讲课型、诗词鉴赏课型等的教学模式都能得到有效构建,虽然难于毕其功于一役,尤其是在“减负增效”背景下,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学得活”和“学得好”等问题的情况下,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显得更有必要。
我们将认真总结,不断探索,边学边改,积极实践,争取在这一课题的研究领域有更大的突破、更多的收获,进而把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腿上新的台阶。
四、下阶段工作部署
本课题深入到了研究中期,前半年处于对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阶段,其重点是通过案例分析、提炼,给予科学总结,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的教学规律和指导策略,以便从中推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或方法。本学期开始,我们将把重点移到对指导策略的实践行动研究方面来。课题核心组将加强探究和指导,科学有序推进课题研究进程,确保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
1、开展一次调查问卷活动。准确把握课题深入研究的切入点(2013年12月前)。为了确保课题研究不偏离方向,取得实效,在课题的实验论证过程中,我们准备对教师和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和学生反响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按照课程标准和课题的研究内容,针对学生的主要是:探究的兴趣、学习能力的提高、探究的方法选择、合作的氛围与感受等。针对教师的主要是:指导策略选择、教学效果、存在问题、改进建议等。
2、结合学校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指导策略研究。“先教后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先学”和“训练”都是学生自主的学习,“后教”是教师指导性的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与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很契合。课题组准备下阶段对“先教后学”教学模式的教师指导策略结合案例研究进行探讨,即根据教师的指导原则与策略,设计一些探究课教案,指定教师根据设计的教案开展教学,考察并验证这些指导原则与策略的实效性。主要工作:
1、实施调查研究。组织调查问卷活动,调查对象为各学科(语数外)10人,问卷内容为自主探究学习效果的反馈、建议等。
2、布置课题组教师撰写“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题的论文,要求文中提供自己教学实践中真实的精彩事例并进行自我分析。将从论文中选取有质量的优秀论文,汇编于本课题的《案例论文集》。
3、开展教学实践交流活动,提高听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效。课题研究不仅是课题组几个人的事,更应是提高整个学校教学水平,在实践中调整教与学的行为策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题组准备把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推向学科组教研活动。课题组根据个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某学科的研究主题,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交流研讨,从而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是把研究成果推广和在实践中应用的有效尝试。
4、继续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案例主要选取课题组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的侧重点是从教学案例中归纳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对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不同指导策略进行描述、归纳与提炼,对这些策略的实效性进行分析与解释(对现场观察或对教学实录、教学录像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指导策略的效果,即有何成功之处,闪光点是什么;不足又在哪里,最终提炼出有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为课题结题做准备。
5、继续加强科研指导工作。科研室继续严格管理,积极推进,认真组织各
第四篇: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中期工作总结
梁湖乡岷州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
(2)训练文体单一,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从作文现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2.国内:
(1)意识不强,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的陈旧作文观。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2)观念落后,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陈旧教师角色观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成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教育的主宰者,学生是待教育、待发展的,而教师就仅仅是使学生进步、发展的实施者,自身的人格水平、知识水平不值得重视,忽视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也就忽视了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熏陶感染。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选题立意,鼓励学生自由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学生通过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认识来捕捉习作素材。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又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地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从而促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地提高。
生活作文意味着将学习的形式化为生命的活动,作文的过程也就自然演变为心灵体验生活的成长历程。当体验的痛苦和欢乐倾注笔下时,作文不再仅是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审视生活,反思自己的心灵思辨过程。我进行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作文要为生活所用。通过课题研究,最终使学生学会交际,能够参与社会表达。
(二)具体目标
1.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内容的新体系,逐步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活化、活动化的作文教学新模式,总结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2.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学生描写生活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索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融各种教学方法于生活化教学策略。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不断总结,勤于反思,在“行—知—行”的反复探索中逐渐总结出规律性认识。
(二)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特点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三)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教学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评改上,作文教学过程是在作文生活化策略理论指导下,融作文内容生活化策略和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于一体的。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5月)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所有成员研究内容的分工和职责,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二)2014年9月—2015年1月,为课题的实施阶段。我们正在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和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开展活动,边整理资料,提炼经验,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为下一步结题做好准备。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生活教育思想,并且要遵循生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同时,教师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改造的系统中来比较,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生活化策略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二)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以观察为基本方法,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作文训练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有血有肉,真实感人。我们从实验中获得,学生只有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
2.以教材为依托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于获取知识和创新的指导意义。在生活中实践,锻炼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水平,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七、主要成效与思考(一)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1.教师方面: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 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教师们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
2.学生方面:作文要为生活所用,每一次作文都有对象,达到交际的目的。作文是为了学生学会交际,参与社会的表达所用,只有在生活学习,作文才有话可写。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尚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主观问题:小学教师由于工作头绪多、课务繁重,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教师对教育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匮乏,能力极不平衡,所以其研究工作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如何提高研究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积累存在问题。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让他们把生活中的经历写成作文,他们对材料的筛选还没有恰当的方法。
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处于研究阶段,在研究中还有许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研讨、解决,迫切希望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第五篇:课题研究中期工作总结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任务编号:14—28 类型:课题研究中期工作总结
课题研究中期工作总结
碾子镇中心小学
刘兴钊
本学期已快接近尾声,现对本人于2014年9月申报并被县教研室批复的题为《如何转化数学科目学困生的研究》的县级课题工作予以总结:
一、要转化数学科目的学困生,首先得了解造成学困生学习差的原因。开学初,我通过走访,实地考察,与原任数学老师了解、沟通,发现他们真正差的原因就在于:1,基基础知识欠缺;2数学概念模糊不清;
3、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失去信心;4上课从不专心听讲,从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等。
二、根据我班数学科目学困生的实际,制定学困生转化工作计划。并按计划逐步实施。对数学学困生,要有耐心地指出他们的弱项,让其明白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在制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他们交流谈心等方式逐渐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采用“一帮一,结对子”和“老师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项能力都很差的学生,我采取的方式是:1突破计算关,用学生互帮的方法,从最简单,最基础计算补起,进而向较复杂计算过渡;2,加强数学概念区分、理解与运用学习,并逐步达到融会贯通;
3、进一步加强学困生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记录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记录学困生的每一次进步,十七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每一次进步,才能树立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数学是可以学好的。
五、对学困生的培养,教师要建立家校合力的教育机制。对学困生的转化不是光靠教师这一单边力量就行的,教师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相当一些学困生在学校的表现是一个样,回家之后的表现又是一个样,现在的家长又特别的迁就孩子,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做好家校之间的互动,严格把握孩子的情况,同时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转化他们。
六、对学困生狠抓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困生往往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明白学习的目的,我为什么要学习?为谁学习?他有什么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多与他们交流、谈心、沟通,主动与他们打交道,交朋友,给他们讲清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有学习而带来的快乐。
七、对学困生要恨抓认真完成作业习惯的培养。
学困生不爱做作业,更不用说按时完成作业了,这是因为给他们布置的作业与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的作业几乎是一样的,这对他们来说的确是有一些难度,他们肯定吃不消,他们往往就完成不了任务。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每节课中对学生进行分层布置作业,对学困生来说,题相对比其他学生来说要简单一些,从量上来说,一定要做到适中。让他们在做作业上感受到成功乐趣,同时老师要尽量做到少批评,多鼓励,切记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就会逐步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八、加强对学困生的心里健康教育,良好的心态也是搞好学习的关键。
总之,转化数学科目的学困生,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不能轻而易举就放弃他们,要给他们更多地关注,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让他们慢慢的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