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传统文化(全文5篇)

时间:2019-05-15 04:5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传统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篇:二年级传统文化

二年级上册传统文化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年级,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学目的: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七、教学时间安排:

每课均一课时。此书为全学年课程。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将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第1课 《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声律启蒙》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声律启蒙》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3课《续小儿语》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吕坤及其《续小儿语》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吕坤的哪些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4课《增广贤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第5课《增广贤文》(二)

教学内容: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不说自己桶索短,但怨人家箍井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

第6课《弟子规》

(一)教学目的:

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 讲解题目:

《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一、经典回放: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2页

六、活动广角:第23页

七、成长袋:第24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弟子规》

(二)教学目的:

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

一、经典回放: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页

六、活动广角:第27页

七、成长袋:第2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幼学杂字》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幼学杂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9课《中华改良杂字》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华改良杂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10课《千家诗》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徐元杰及其《千家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徐元杰。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徐元杰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11课《千家诗》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高骈及其《千家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12课《千家诗》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程颢及其《千家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程颢其他的作品。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13课《千家诗》

(四)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卢梅坡及其《千家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卢梅坡。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

3、搜集和卢梅坡同年代的诗人。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14课《神童诗 卷首诗》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寇准及其《神童诗》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寇准。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15课《神童诗 卷首诗》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寇准。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16课《随园诗话》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袁枚及其《随园诗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袁枚。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课外找三首描写边塞的元曲并填好表格。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17课《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刘义庆及其《世说新语》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袁枚。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翻译课文。

2、背诵这首曲子。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单元

第18课格言警句

教学目的:

理解格言警句的意思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格言就是含有劝告意义的话;警句是语言简练而含义深刻的句子。以上都是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

2.教师范读格言警句,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格言警句

4.师生共同讨论格言警句意义

重点解释:

徒伤悲、精于勤、荒于嬉、光阴,不可轻。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A搜集你喜欢的一两条格言警句,和大家一起分享。

B把你喜欢的格言警句制作成一张自己喜欢的书签。

第二篇:二年级传统文化

2010——2009第一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年级,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 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 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 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 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民间传说、历法与生肖、诗词诵读

(一)、娱乐体育、曲艺与杂技、诗词诵读(二)、中华河流、政治人物、诗词诵读

(三)共十个单元,35个课时。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 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七、教学时间安排: 每课均一课时。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一、教学目的:

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 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

四、教学措施

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 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平均每课时20分钟的诵读时间,提倡课后诵读。4.对于较难理解篇目,做适当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再背诵。5.检查落实:分段抽查

五、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三字经》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 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三)、故事连接:

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完后问:

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以后我们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三)、全课小节

第二课时 学内容:《三字经》

(二)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我们要向孔子、赵普、苏秦、匡衡等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二)、背诵本课内容:

1、学生齐读三遍。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最后齐背诵。

三)、故事连接:

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

(三)、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三字经》

(三)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勤奋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教学重点: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裕于后” 教学难点:本课全文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

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

(二)、学习新知

1、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

2、背诵全科内容:

(1)、师找一个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师及时评价。

(2)、学生齐读一遍。

(3)、纠正读音。

(4)学生独立背诵。

(5)小组检查---------师个别抽查。

3、故事连接:学生独立看书:故事《苏洵发愤》

4、拓展活动: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小节。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百家姓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

(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背诵 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我姓杨,说说你姓什么?(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2、你现在想到了什么?。。。。一直到学生说出百家姓为止。

3、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

(二)、学习新知:

1、简介《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宫438个。其实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 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2、作者介绍:

具体作者不详,相传是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

3、姓氏的由来:

目前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 “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据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时期,各部

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的物,如狼、熊等等这些标志便成了姓的标志。姓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就是一 的字的姓氏,复姓就是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姓氏。本课主要是单姓。

4、强调读音:“

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人”“华”读“化”、“补”读“瓢”等 等

5、背诵:(1)、分句教孩子们读,(2)、孩子们独立背诵。(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4)、个别抽查。

6、趣味姓氏:

中国五大怪姓:死、难、黑、老和毒。

7、赐姓:略

8、改姓:古代要比皇帝的名讳。如果你的姓和皇帝的名讳一样的话,你就要改姓。中国古代两位杰出的 思想家荀子和庄子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姓氏囿于河汉宣帝刘询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分别同音、同字,被迫 改名。随着汉代的灭亡,他们两人才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三)总结结束: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百家姓“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百家姓?复兴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百家姓》种所设计的有关内容

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

3、深化学生对传统蒙学教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增强同学们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全课内容诵读和背诵。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复兴的部分。

(二)、学习新知:

1、复姓的来源: 由居地而来:如东郭、南门氏、南宫氏濮阳等等

由封邑而来:如钟离氏、令狐、梁丘、上官、羊舌、段干等

有王父之字、官名、爵系、族系而来:如公羊、子车、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乐正

由部落而来:独孤氏、尉迟氏。有人名而来:端木氏、颛孙氏。自创姓氏:赫连氏。

有山水之名而来:完颜氏、由赐姓而来:长孙氏 由国名而来:淳于氏 由职业而来:漆雕氏

由排序而来:第一、之外第八复姓。

2、复姓名人简介: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 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 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因此名垂千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3、帮助孩子背诵:(1)、帮助学生读、注音(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3)、学生独立背诵。能被多少背多少。(4)、个别检查。

(三)、总结: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第二单元“民间传说”

教学内容: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

2、使学生能体会传说故事中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当时美好生活的向往,从 体会我国民间传说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强感。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情节。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材分析:

民间传说是指我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民间 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 风俗习惯等方面。本单元包括四课,每课介绍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民间故事,分别为:牛郎织女的故 事、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在本单元的授课中,要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 历史有本质的区别。教学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及其意义,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3、使学生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善良品质。教学重点

1、了解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多叫几个孩子说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 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师问:(1)、谁读过有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 齐读第一段: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

2、学习第二段:接着读第二段。(介绍了牛郎的身世,牛郎是个孤儿,由于嫂子对他不好,给她出难题,只给他九头牛放牧,却要带回十头牛,是他有机会认识了天上的金牛星。

问: 牛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孤儿)嫂子对他如何?(嫂子对他不好。还刁 难他)我们应该向牛郎学习什么?(诚实、善良、勤劳的品格)

3、学习第三段:(介绍了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的织女相识、相爱、并生下了儿女,但织女因 为触犯天庭,被带回了天界。

读两遍后问:

织女与牛郎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什么阶层?

为什么织女与牛郎结成夫妻就是触犯了天条?

4、学习第四段:(讲述了牛郎穿上老牛的皮制成的鞋来到了天界,即将与织女团聚时被王母娘娘用银簪 变成的银河挡住了去路,喜鹊化为鹊桥是牛郎与织女团聚,牛郎织女的爱情最终打动了王母娘娘,牛郎和 孩子们得以留在天界,每年和织女相会一次。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个日子定为“七夕节”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了解王母娘娘这个形象,并思考王母娘年娘对于整个故事所起的作用?为什么 他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要干涉,最后态度又发生了变化?

5、巩固:学生分组、分角色读课文,达到基本能口述故事的程度。

(三)、作业布置:搜集民间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孟姜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快速浏览并概括文章大意,知道正确有效速度的方法,培养自读意识,提高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3、使学生对我国的万里长城有所了解。

4、了解秦始皇的暴政。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命运。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体会到秦朝的暴政,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与辛酸,认识 到今天雄伟的万里长城十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泪修建成的,这是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 力点。教材简析:

孟姜女的故事讲述了秦朝刚刚结婚的范杞梁被征召去修长城,结果一年时间过去了,都没有回家,他的妻子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到他时,发现范杞梁已经累死在修长城的过程中,万分悲痛的孟姜女 失声痛哭,居然哭倒了长城。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谁爬过长城?谁看过有关在长城过程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与织女》,今天我们学习民间故事《孟姜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秦始皇征80万人修筑长城,范杞梁被征召。此时 的范杞梁刚刚结婚,就离开妻子孟姜女去修长城,一年未归。孟姜女连夜为范杞梁赶制寒衣,要去长城寻 找丈夫。

通过朗读第一段,问:孟姜女姓什么?为什么不是姓孟?孟姜女的名字有什么习惯含义?

回答完后继续教学生读书,让他们认识到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繁重的老矣,计划了人民与统 治者的矛盾。这也是本故事的社会原因。

2、学习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孟姜女历经千辛万苦,却发现丈夫范杞梁已经累死。连尸骨都找不到了。)

(1)、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画,叫学学了解长成的雄伟和壮观,以曾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学生读两遍课文,一道学生通过范杞梁筑长城却尸骨无存的事例了解,长城的修筑,一

方面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其修筑过程劳动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是 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3、学习第三段:(第三段讲述了孟姜女得知梁杞梁已经累死的消息之后,失声痛哭,哭倒了长城,在长 城得崩塌处,露出了范杞梁的尸骨,孟姜女悲痛之下,投海而死,)

学生读课文后问:孟姜女为什么失声痛哭以至哭倒长城?范杞梁为什么在死后被埋在长城之下?

4、学习第四段:(介绍了人们纪念孟姜女的情况,人们根据传说推断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山海关,由于 不知道孟姜女是哪里人,所以很多地方都说是孟姜女的故乡,修建了孟姜女的墓。

(1)、师向学生介绍孟姜女庙,位于山海关东,此庙是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修建的。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都宣称自己是孟姜女的故乡?

5、知识链接:

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孟(伯)、仲、叔、季。

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姜女实际是孟家的大女儿。

6、知识拓展:“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请孩子们试着读一读.(三)、作业布置: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回家后把这个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掌握主要情节。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爱 情的追求和向往。

3、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体会故事所表达的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祝英台形象的特点,分析师母、祝英台父母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材简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 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它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与 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被称作我国四大民间故事。千百年来,它以反抗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 鲜明主题,受到大家的喜爱,老幼皆知,传送不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 历史原因,其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森严等级和吃人礼教对年轻人爱情的钳制和迫害,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 追求和对封建门第等级的反抗。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祝英台一心要去杭州读书,父亲让她女扮 男装进入书院读书,在书院认识了梁山伯,并结拜为兄弟,三年的同窗生活,梁山伯竟然没有发现祝英台 是女子。

学生读课文第一段后问:第一段讲了什么事?

祝英台为什么想读书?为什么她的父亲让她女扮男装才能 进书院呢?

(这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有关,当时的女子是没有资格进学校读书的,所以祝英台想读书,只有女扮男装。向学生介绍古代社会对女子的歧视与不公)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在师母的指点下才发现祝英台是女子,于是去 祝英台求婚,但遭到祝英台父母的反对,梁山伯悲愤病亡。

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祝英台师母这个角色的形象,思考她在本故事中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祝英台父母反对梁山伯求婚的本质原因?

书生梁山伯和祝英台父母代表的是一个阶层吗?他们分别代表什么?

3、学习课文第三段:(第三段讲述了祝英台被迫嫁人,在迎娶的路上,到梁山伯的墓前哭拜亡灵,与梁 山伯化身为一对彩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表达了两人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生死相随的情感,对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与追求。

4、巩固提高:(1)、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推敲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感情。(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复述故事。

5、知识拓展:(1)、听一听: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2)、读一读: 荆南竹枝词。咏梁祝(淸)史承豫

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

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白蛇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让学生了解“白蛇传”的故事,能说出白蛇传的内容大 意。

2、认识“白蛇传”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意义。

3、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白蛇传故事所表达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教材分析:《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它讲述了 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携青蛇来到杭州的西湖,并与许仙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 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 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本文安排在第二单元《民间传说》部分。教学中,帮助孩子打开 民间传说的大门,激发学生所谓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遨游。本课 就是有秀的范例,让学生多读课文,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感受劳动人民善良、勤劳、勇敢的美德,憎恶坏人自私、贪婪、懒惰的恶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你看过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吗》?

这部电视剧说了个什么故事?

谁来说一说,请学生说说后,是接着说,今天咱们再来学习这篇民间传说。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段讲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相识,许仙在西湖遇到了白蛇幻化的白娘子,以及青蛇幻化的小青,由于避雨而相识,并且最终结为夫妻,开了家药铺,生活的很幸福。

学生读课文后,问:白娘子和青青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这个故事与梁祝故事有什么不同?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段讲述了金山寺的法海和尚为收服白娘子,把许仙拘禁在金山寺,白娘子为 了救出许仙,水漫金山死,因此触犯了天条,由于白娘子展示了她的法术,这位后面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 了铺垫。)

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让学生体会白娘子的性格以及形象,分析法海的形象以及他在故事中的作用。

(在此处留作业:搜集有关法海的资料,和同学分享)

第三单元“历法与生肖”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农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 概念。

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引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 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 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 的认识。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月份名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 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

(二)、探究新知:

1、简介公历:

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365天,分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2月比较 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 29天,如2000年、2004年、2008年。(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天。

2、公历的节日:

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 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由于 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 上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 初

三、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

七、初八,看到的半个月亮,叫做“ 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我们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做“凸月”,每月十五十六可以看到一轮圆 月,这时称为“满月”或者“望”。满月过后,月亮又开始慢慢变小,每月十九二十日又看到大半个月亮 为“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看到半个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五、二十六看到的月亮又变成一个 娥眉性月牙,称为“残月”而到下个月月初,又回归的“朔”。这样,按照月亮的变化,农历把每年定为

366天,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29天的称为小月,30天的为大月。每19年安排7个闰月。所

谓闰月,便是多一个的意思。比如2009年的农历五月便要过两次,第二次过五月便成为闰五月。

(2)、农历的节日:

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想想有哪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3)、正月腊月的称为:

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称冬月。(4)、农历的旬: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 天或十天为下旬。每旬基本为十天。

(5)时辰:农历每天的计时也与公历不同,公历称为小时,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而农历称为时辰。每 天12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三)巩固提高:

1、读一读:“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明晃晃”这句话。。。。教材46页

2、想一想:我们过生日按照农历的日期过,每个生日的晚上,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 么吗?(因为农历主要是按照月亮的周期来安排时间的一种历法,而且月亮的周期每月基本都是一致的,因此过阴历生日每年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

3、查一查: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父母与自己的生日公历与农历分别是什么时间,感受一下公历与农历的 差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解冬至、夏至和春秋分的时间,知道 国古代很早就可以用土圭来测量二分二至。

2、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产生原理,使学生熟悉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 农耕特点。渗透地球公转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节气中特定的几个称为,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植物的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民间生产生活的节气常识,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 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于从民间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弄懂二分二至的来历,同时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难点在于对二十四 节气内容的理解,知道节气的命名和花粉是充分考虑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教材分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

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古代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 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请大家打开课本27页,读左下方的二十四节气。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二十四节气。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节气歌:

“春雨惊春淸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诗中公办喊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你们刚刚读的二十四节气。

投影出示:

·二十四节气表·

2、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3、背诵:二十四节气。巩固拓展:

查一查:俗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同学们查一查资料,看看“三九和三伏”分别是从二十四节气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十二生肖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十二生肖的名称和排列顺序,直到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以及关于十二生 肖的一些传说,了解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2、引导学生对十二生肖进行分类,加深学生对十二生肖的动物记忆;引导学生竖立中国古代早期的历史 朝代,从秦到南北朝,培养历史定为能力,将一些事件的产生准确定位在具体的某个朝代;带领学生诵读 关于生肖的诗词,加深学生对生效的认知程度。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介绍生 肖的产生,使学生理解文化的产生和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关系;通过介绍生效产生的时代和生肖的传说,锻炼学生区别传说和史实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十二生肖的名称,了解其产生的时间。十二生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属相,所以要学生掌握生肖的动物名称。

难点是地支与动物名称结合,形成的纪年法则。因为十二地支学生接触较少,且有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如果要让学生记忆掌握十二生肖,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介绍十二地支于十二动物的结合。教材分析:

地支与动物名称结合,形成的纪年法则。因为十二地支学生接触较少,且有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所以如果 要让学生记忆掌握十二生肖,要采用灵活的方式介绍十二地支于十二动物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属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各属什么? 我们为什么有属相?

联系年纪,大家出生在哪年,便有一个人一那一年动物为标志的属相。,比如今年是牛年,出生在今年的 小朋友便属牛。但是牛年还有一个名字,叫丑牛,引出十二地支。

(二)探究新知:

1、带学生读两遍十二地支的名称:让学生熟悉地支的名称。

2、叫学生给十二生肖的动物进行分类。: 一类是六畜:有牛、马、羊、猪、狗、鸡; 一类是野生动物:虎、兔、猴、鼠、蛇; 一类是传说中的动物:龙。

3、十二生肖产生的时间:不要求学生记忆,但是在这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定位感,使学生明确秦朝、汉 朝和南北朝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定位和距离现在的时间,加深对学生对十二生肖产生早、流传久的印象。

4、十二生肖的传说: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你还知道那些传说?

5、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十二生肖确立的很早,猫是从外国传过来的动物,汉代之后才有的,出现十二生肖时人们还不知道 猫。

(三)1、背诵十二属相。

2、拓展活动:十二属相诗(节选)(南朝.陈)沈炯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第四单元:“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叫学生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2、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为长大后实现理想打牢基 础。

3、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爱好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分认识,积累相关的知识。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了我国古代诗词中抒发情怀、表达志向方面有代表性的三首作品,包括唐代黄巢的《 题菊花》、晋代吴隐之的《酌贪泉》、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所选作品读起来慷慨激昂,感情真挚热烈,符合中国古人“诗言志,歌咏言”的情怀,比较合适小学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菊花 教学目标:

1.会认:“飒、栽、蕊寒、慷慨、“

2、充分理解是次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能够借助诗文解析想象出“菊花”含义,感受菊花的美,并了解 作者的理想愿望。

3、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背诵课后拓展活动中所列的名句,领会其内容。

教材分析:该诗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一首托物咏志诗,通过对句话不畏寒秋傲然盛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 不畏艰难、积极要求改造世界、争取平等的雄心壮志,展现了世人孤傲独立、不趋炎附势的品格,隐含了 作者对弯头那个政治腐败和社会的不满情绪。作品从侧面赞扬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格,展现了诗人的豪 放气概和威武形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背诵这首诗,其难点是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预习,并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1、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

2、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三、深入探究,领悟感情

1、菊花具有怎样的品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2、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四、学习日积月累,了解与菊花有关的表达理想和志向的诗句。

五、拓展活动

背诵一些表达志向的古代诗歌名句,认真体会其内在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酌贪泉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作者的高贵品质和志向。

3、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酌贪泉》

1、初读古诗,读准读熟。

2、借助诗文解析深入感悟:(1)、夷齐具有怎样的品质?诗人以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学习日积月累,进一步了解有志之士的高贵品质。

三、拓展活动 读一读《猛虎行》,体会诗人的志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2、能够借助诗文解析了解诗人悲愤的情怀,深情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立远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学习《夏日绝句》

1、自读古诗,初步了解大意。

2、再读诗文,深入感知(1)、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读了诗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3、教师小结。

三、拓展活动

1、读《霸王别姬》,了解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2、了解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等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

四、找一找

课后查找几首李清照的作品欣赏一下。

虎啃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第五单元“娱乐体育”

教学内容:武术、蹴鞠、围棋与象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常见且流行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武术、蹴鞠、围棋和象棋。

2、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四种体育娱乐方式即武术、蹴鞠、象棋和围棋。难点 如何通过内容的学习,将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孝德传达出来,知道古人寓教于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人在空闲

时间如何坚强体魄,如何娱乐自己。同时,在这些体育娱乐活动中,通过介绍武德等重要细节,将传统文 化中重视道德、孝道传达出来。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武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和重要的四个门派;明确中国武术“重德不重艺 ”的特征,知道无数首先是一种供自己强身健体的运动,其次是抵御敌人,不能作为炫耀或者恃强凌弱的 手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无数最重要的目是强身健体。引导学生熟悉我国几个 重要的门派,并介绍太极拳的特点,通过对比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知道中国武术出了门派繁多、武术招数花样 各异外,重要的是有一套自己的武术道德,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认知感。通过对少林、太极拳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豪感。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对中国武术的整体特点作了介绍,重点是掌握中国武术的代表--少林功夫的特点和起源,明确中国功夫重视“武德”的特点同时熟悉太极拳的特点。难点是中国武术的门派分类。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导入:你们喜欢看武打片吗?

看过那些我大片? 知道那些中国功夫?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中国武术。(二)、探究新知:

1、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无数的内容和作用。

2、阅读课文第二段:使学生知道武术有哪些的门派。

3、阅读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中过武术是立足于防守的功夫,不以攻击为主要目标。它既注重武功,也注重武德。

4、介绍少林功夫的由来和内容:阅读第四段和第五段。

5、介绍太极拳:阅读课文第六段

6、总结全文了解“少林神功”、“太极拳”、“武当剑”在世界的广泛流传。培养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自 豪感。三)、拓展活动:

1、查一查: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下,看看早、晚锻炼的人们都是练习什么武功?

2、想一想:中国的武术门类众多、派别复杂。你能说出集中无数门类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蹴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足球的起源地,了解蹴鞠在战国就已经产生,知道关于蹴鞠产生 的传说故事。简单了解马球运动的流行时间和特点。过程与方法:

课文以足球起源开头引入对蹴鞠的介绍,锻炼学生对事物追根溯源的能力。介绍学生熟悉蹴鞠在 古代流行情况,对比现代足球,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故事连接”,使学生明确传说 和事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对蹴鞠的马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人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一道学生认识中国古 代人的智慧。通过介绍足球的“认祖归宗”----以中国的蹴鞠为起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识记蹴鞠的起源地和蹴鞠游戏在汉代的特点。

难点在于对蹴鞠发明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确黄帝造蹴鞠只是传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你们谁喜欢踢足球? 足球最早在哪里产生?

(二)、探究新知:

1、足球的发源地:阅读课文第一段,使学生知道足球的起源地,并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2、向学生介绍“蹴鞠”:阅读课文第二、三段,使学生理解“蹴”就是“踢”,“鞠”就是“球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蹴鞠这项运动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已经十分流行了。

3、简介蹴鞠的发展与流行:阅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4、请学生介绍现代自求的规则:

足球的比赛场地长100-110米,宽64-75米,并要辅有草皮。场内画有中场线、中圈、开球点、罚球区(禁区)、罚球弧、球门区和罚球点;四角插有角旗,并画 半径为1米的弧线。球门高2.44米、宽7.32米,用不超过0.12米的方形木料制成。

正式比赛用球周长为68-71厘米,重量396-453克。充气后其压力应相等于0.6-1.1个大气压力。在比赛中,未经裁判员许可,不得更换比赛用球。

此外,还有计时表,裁判员用的哨,判罚用的黄牌和红牌,巡边员用的三角旗,值场裁判在换人时用的运动号码等以及运动员的足球鞋、足球袜、护腿板、守门员手套等。比赛以时间计算,除双方同意另定外,应分为两个45分钟相等的半时,由于偶然事故或其他原因损失的时间均应补足,时间多少由裁判员斟酌决定。每 半时终了后,如需执行罚点球,应延长时间至罚完为止。比赛开始,每队上场队员不得多于11名,其中必须有1名守门员。替补队员不 得多于2名。在赛前协商替补队员最多不超5名。比赛开始前,由主裁判召集双方队长用掷钱币方法选定场区和开球权。然后,主裁判将球放在中圈的开球点上,两队 各站在中线后半圈内,主裁判鸣笛后,开球队员将球踢入对方场内,比赛方为开始。开球不得直接射门得分。比赛中球的整体越过球门立柱的内侧或横梁下檐时,判 为胜一球,即得1分。若球出界,则由巡边员用旗指明某方发球门球、角球、掷界 外球。如果进攻队员向位于对方场区的本方无球队员传球的刹那间,这个无球队员 与对方端线之间的场地区,仅有1个防守队员,判越位犯规,并由对方在“越位” 地点罚间接任意球。比赛允许队员进行合理冲撞,但必须是球在双方控制范围内,用适中的力量进行肩相撞。凡队员先铲到球,没有附加动作而使对方摔倒,不犯规 ;反之,先将对方铲倒,再触到球,则判为犯规。在比赛中,对故意打人、拉人、抱人、推人、踢人或企图踢人,故意绊摔或企图绊摔对方,凶猛地跳向对方,带有 危险性地冲撞,故意用手触击球等,一般都要判罚,并由对方在犯规地点罚直接任 意球。如果守方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出现上述犯规动作之一者,应由对方罚点球。另 外,当踢球的方式有伤及对方队员的危险,合理冲撞非控制球的队员、故意阻挡对 方队员、冲撞手中无球的守门员或守门员持球行走四步以上故意拖延比赛时间时,均应在犯规地点判罚间接任意球。对领队、教练员、运动员故意违犯规则精神,对 裁判员不礼貌、严重犯规等不道德行为示“黄牌”警告。凡队员行为粗暴、打人、骂人、犯规动作有严重危害性,可示“红牌”,不经警告直接罚出场,取消比赛资格。

除规则另有规定外,凡球的整体从门柱间及横木下越过球门线,而并非攻方队员用手掷入、带入、故意用手或臂推入球门(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除外),均为攻方胜一球。在比赛中,胜球较多的一队为得胜队,如双方均未胜球或胜球数目相等,这场比赛应为“平局”。在单淘汰赛制中出现平局,则要进行30分钟的加时赛

以决出胜负。如仍出现平局,则要互罚点球,最终决出胜负。足球世界曾仅仅是男子所独有。但自本世纪60年代,女子足球开始在西欧、南美等地风行起来,许多年轻女子甚至中年妇女都积极踢起足球,尝试足球运动的乐趣。1991年,第1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在中国举行,开拓了女子体育运动的新天 地。女子足球的场地和比赛规则同男子大体一样,但比赛时间为上、下半时各45分钟,加时赛为30分钟

5,介绍古代蹴鞠的规则: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类型。

所谓直接对抗,主要流行在汉代。汉代的蹴鞠活动设双球门,在鞠城也就是球场的两侧都有像座小房 子似地球门,场上队员个12名,双方尽心身体直接的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蹴入对方球门多者胜。汉代的蹴鞠主要用于军事练兵。

间接对抗:间接对抗主要在唐宋时期。因为唐代蹴鞠工艺有了进步(书中的蹴鞠为图片为唐代八片皮缝成 的圆形球壳),球体变得更轻了,便于把球提高。所以唐代的球门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球门中间有 两尺多的“风流眼”球门设在中间,比赛双方各在一侧,再求不落地的情况下,能让球穿过风流眼多着为 胜。唐代的粗球运动观赏性强。

白打类似于今天的控球技巧。指没有球门的比赛,足球团队人数也不统一,可以有一人或者数十人,主要 是比赛控球的花样和技巧。这种形式的蹴鞠在古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久。

(三)、故事连接:使学生了解足球的发明者,培养学生区别事实和传说的能力。

(四)、日积月累:

月读日积月累,使学生了解马球运动。

(五)、拓展活动:读一读

寒湿后北楼作

(唐)韦应物

园林过新节,风花乱搞阁。

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六)、讲一讲:叫学生查一查《水浒》中写了一个因善踢足球而当上了太尉的高俅的资料,回来后讲给 同学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围棋和象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另外两种体育运动形式---围棋和象棋。对于“琴棋书画”第二

位的围棋,学生要知道他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下棋的几种代称。对于大众化的象棋,则知道他产生的时间和 基本走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围棋的起源时间和古代琴棋书画的介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维奇的重要性,幷识记下围棋 的别称。通过对象棋的起源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象棋通俗实战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香气走法,鼓励学生掌握象棋的走法,通过实战对弈深刻了解象棋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除了可以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外,还广泛流行着锻炼脑力 的围棋和象棋,且围棋基本上是古代士大夫必学技艺之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面的认识,感受 古代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围棋的重要性和香气的起源。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为其在古代读书人心中的地位,知道通过围棋不光可以锻炼脑力,同时还是培养性情的方式。对于想起的重点在于介绍书中所写的象棋的基本走法。

本课的难点是在于能带领学生熟悉并掌握象棋的走法。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大家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围棋和象棋。

(二)探究新知:

1、介绍围棋:

(1)、围棋的别称和起源:

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向学生介绍,古代称围棋为“弈”,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称为“乌鹭”。

(2)、古代围棋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课文第二段,向学生介绍围棋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围棋位于我国古代读书人被要求擅长 “琴棋书画'首位,它不仅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也是一种游戏娱乐活动。

(3)、简介围棋的规则和术语:

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三段,了解下围棋称为“手谈”,以及下围棋的规则。

2、介绍象棋:

(1)、象棋的起源和棋子:

学生通过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象棋的起源以及棋子的名称。

(2)、介绍象棋的走法:

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象棋的术语和规则“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山子,车走 趟线,小卒一去不回还。” 三)、拓展活动:

1、带象棋或围棋来的同学,相互之间下棋。

2、做一做:查一查哪些词语或歇后语与棋类有关,做成一个统计表。

第三篇:二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

1、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两组反义词,1.体会在一个句子里恰当运用反义词的效果。

2.能主动地积累《声律启蒙》中的对偶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韵格律美。

3.能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围绕主题大胆发表意见。

4.用心感受身边的凡人小事,体会蕴涵的真情,写一篇记叙文。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词句意思,进行背诵。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2、背诵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要点分析:

课外阅读、了解《声律启蒙》。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外阅读、了解《声律启蒙》。

2.留心观察身边的凡人小事,感受身边的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读句子,深入体会句子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

3.再读句子,进一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一读这两组对偶句。

2.在字数等方面感受对偶的规律,感受句子的节奏、声律美,鼓励学生积累。

3.教师介绍《声律启蒙》,展示这本书中的其他对偶句,激励学生课外阅读。

三、互动平台

1.默读互动平台中的对话,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2.集体讨论:从三位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你了解了什么?

3.勾画并再读老师的话:“很多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习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多留意、细思考,就不会为习作时找不到材料而犯愁了。”结合平时的写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应该录取谁

1.活动目标。

(1)能围绕中心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有条理地讲述理由。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语文明。

(3)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能与人交流商讨。

2.教学准备。

(1)课前了解职场应聘的一些故事,为这次的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2)课前让学生准备口语交际中招聘故事的情境表演。

3.情境表演,引出课题。

(1)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口语交际中的应聘故事。

4.合作学习,辩论交流。

(1)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2)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找观点相同的同学,丰富自己的认识。

5.集体学习,开展辩论。

(1)以“召开董事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辩论兴趣。

(2)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方,双方辩论。要求:大胆发言,声音响亮,有自己的观点,辩驳有理有据,用语文明。

(3)看看谁的支持者比较多。学生推举出的“董事长”进行总结,老师根据学情以“人力资源部顾问”的身份进行总结,总结时以幽默的语言肯定学生在辩论中的突出表现,指出不足之处。要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向辩论的态度、语言的组织等方面。对辩论双方都要有客观的评价。

6.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

二、习作百花园

与单元学习阅读教学重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转变成习作实践。

1.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身边最感人的真实故事。

3.由小组推荐学生全班集体交流。

4.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5.完成作文草稿,自己修改或相互修改。

三、自主阅读园地

1.自读短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2.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解决疑难的问题。

3.再读短文,体会文章情感。

4.能将这篇短文讲给别人听。

教学反思:

2、《声律启蒙》(节选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诵读《声律启蒙》(节选二),达到熟读成诵。同时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的高尚品德。

教学准备:收集历史故事,配乐《高山流水》

教学模式:故事导入、情境激趣——配乐诵读、品读解意——联系实际、感悟升华。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情境激趣:

1、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公仪休拔葵去织》。

2、你觉得公仪休做的对吗?为什么?

二、配乐诵读、品读解意

1、师配乐范读、领读

出示《声律启蒙》(节选二)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故国对他邦。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出前句,对后句,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注释】①泽:水聚集的地方。②岌岌:形容山又高又陡。③淙淙:流水的声音。

5、在出前句,对后句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篇,进行背诵比赛。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1、你还知道哪些居官不与民争利,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的人?

2、一边拍手,一边对对子。

3、学习了今天《声律启蒙“四支”》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针对上一节课所学及体会,拓展学生理解与背诵能力。

2、理解词语对仗。

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背诵,小组比赛,同学间比赛。教学流程:

1、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并初步理解了《声律启蒙》(节选二)的内容,这一节课,我们来一次背诵比赛好不好?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上来。

2、过程:

1)教师领读,引导诵读。

2)学生之间以竞赛形式背诵,比一比,看谁能先背诵上来。3)以小组形式比赛,小组优胜者参与班级比赛。4)小组代表比赛,争获班级优胜者。

5)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之间进行词语对仗比赛。

如多对少、易对难、横对竖、好对坏等词语游戏,让学生加深词语对仗的理解与运用。

3、小结:这一节课,同学表现十分优秀,每个同学都可以以评价记录上画一张笑脸。

教学反思

3、《读小儿语》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课《读小儿语》(节选)第9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明白课文的意思,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且明白其中的道理,难点是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谁来说一说自己在家里应该怎么做?在学校应该怎么做? 生:在家里听爸爸妈妈的话,认真完成作业,帮家长做家务,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守纪律„„ 师:小朋友说的很好,这样做了就学会了做人,这样的人大家都喜欢。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第三课就是教给我们小朋友怎么做人的。板书3续小儿语(节选)

二、朗读课文,感悟文中意思 1教师简介《读小儿语》 师:《读小儿语》是明朝吕坤编写的,它是一本书,里面内容都是交给我们小朋友怎样做人的道理,今天这篇课文是从这本书节选的一节 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采用自由度,老师范读,分组读,学生领读等形式 师:你能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学生回答可能不尽人意,不完整,教师给与点拨提示)师:其实呢,书上早已把意思写出来了,请同学翻开第10页,你们赶快读一读吧!师:这里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四个

师:你知道第一自然段是前面课文中哪一句话的意思吗?谁来读一读? 教师接着按第二三四自然段依次提问下去。3分组分自然段把意思读一读

三、小组合作,探究其中道理

师: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呢?请大家分合作,一起讨论。(每组选一人代表发言,评评哪组最棒)

生1:学习了一天,晚上要认真想一想,自己有什么不好地方。有什么好地方……… 生2:别人夸自己时要虚心,自己学习骄傲,学习就会落后。生3:对人有礼貌,吃穿要节约,不要乱花钱。

师:小朋友们说的好极了。这些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因此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就要这样去做,从小有良好的品德,长大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你们说好吗? 生(齐):好。

4、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关键在于要去做,看表现。老师希望小朋友在今后学习,生活中处处学会做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11—12页,《读小儿语》“活动广角”和“成长袋”。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内容,并且简单说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2、教育学生当别人提出好建议或批评时要虚心接受,你看到别人不足和缺点时,要细心劝告。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重难点:重点背诵,难点是理解文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读小儿语》,知道了课文意思,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背一背呢!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上来吗? 生:能。

师:下面你们就开始背吧!(教师巡视)

二、背背说说

1、学生背诵。

2、试着提问几名学生。

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生(1):自己白天的事情,到了晚上要反省一下。发现自己错误的地方要努力改正。生(2):„„ 生(3):„„

师:你自己一定积累不少这样的语句,讲给同学们听听吧!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吃一堑,长一智。”

三、说说议议。

师:当别人给你提出好的建议或批评时,你会怎样做? 生(1):我会劝告他改正。生(2):我会帮助他改正。生(3):我会跟他商量商量,把缺点和不足改正。

四、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希望大家努力去做。这一节课你的表现怎样?如果你的表现十分优秀,就奖给自己两张小贴画,如果还需要继续努力,就奖励自己一张小贴画吧!

(将自己准备的贴画拿出来。)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增广贤文》也叫《古今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图书。书中告诉我们许多有益的道理,对我们有很大的教育。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对《增广贤文》有了初步的认识,我觉得他们会很快理解并掌握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勤俭朴素、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要点分析:

重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勤俭朴素、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放录音)导入: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增广贤文》(板书并齐读课题),大家喜欢听故事吗?(生回答)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个故事,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思考: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可讲勤俭朴素的、珍惜时间的)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从小养成勤俭朴素的好习惯,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出示诗句)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说:这些诗句都告诉了我们哪些生活道理?(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

4、背诵,加深理解。

你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背诵下来吗?(学生练习背诵)

4、《增广贤文》(节选一)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哪些好习惯需要继续保持?有哪些缺点需要改正?同学间应该怎样相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们讨论一下。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勤奋学习、勤俭朴素呢?你今后如何打算?

四、活动广角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

2、总结谈话: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教学反思:

5、<<增广贤文>>(节选二)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讲了三个重点意思:一是人要孝敬父母,连乌鸦和小羊都有感恩之心,何况是人呢?二是人要尽做好事,不做坏事,要严格律己,宽带别人。三是做事要善于思考,不可欺骗他人。文章语言精练,寓意极深,精心细读,仔细品味。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懂事,所要要对他们进行孝敬父母,做好事等思想。相信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一定会有所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拼音熟记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和体味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多做好事,严格律己,宽带别人,做事三思,勿欺他人。重点和难点:借助拼音记忆贤文是重点,了解贤文的意思,体味他的思想性是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镜头一:一对叔叔阿姨悉心照顾爷爷奶奶;镜头二:乌鸦反哺、羊跪乳的画面。)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你们看这位叔叔阿姨是怎样爱自己的父母的?[放课件,出现镜头一]谁能说说画面内容?(生回答)师:人有报恩之心,小动物会怎样呢?(放课件,出现镜头二)(生回答)师: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孝敬父母是被人们看中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无数心血,我们要懂得孝敬他们。我们的祖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有着亲身的体会和总结。

2、借助拼音读课文 <1>生初读,把句字读通顺。<2>师范读,体会感情。<3>小组读,互相学习。<4>个人熟读,记忆贤文。<5>借助课文,了解文意。

3、活动广角

师: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我们又该怎样对待他们? 生:(生一,生二……)述说父母关心自己的事。自己怎样对待他们的。师:哪个小组可以下来演一演? 生:(小组表演,对话、动作)

师:大家表演的很好,希望大家做的更好。

4、丰收园:

师:你学习了这一课怎样?谈谈收获吧!生:(生

一、生二……)教师怎样给以肯定。

5、我听父母讲故事:

每个人回家听父母讲“反哺之孝”、“跪乳之恩”或其他有关故事。

6、反思: 教学反思

6、弟子规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弟子规》一书,书中依据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诲。提出了为人处世,言行治学的一般规则,用来教育儿童。全文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便于记忆和朗诵。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对《弟子规》有了初步的认识,我觉得他们会很快理解并掌握《弟子规》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弟子规》第一部分内容,并读准字音,会背诵。能力目标:了解文意,理解内容。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意思,产生对文中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育学生懂得为人处世,要正确看待自己。教学重点:懂得怎样做人 教学难点:理解怎样做人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背过或学过三字经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产同文化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1、播放《弟子规》朗读录音,感受三句的韵律。

2、自由读

3、指名读,带全班同学读,读准字音。

4、小组学习,交流学习方法,理解文意。

三、教师引导理解文意。

1、借助拼音自由读文意,进一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2、指名读一行,指名说一说每一行的大意。

3、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各组自主学习,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不如别人的事,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想这样做对吗?如果不对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小结:

同学们说得很好,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应当怎样做人,也就是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正直的朋友就会越来愈亲近你。四,再次朗读课文,背一背

自由读,全体读,个人读,比赛背

五、评析

1、评价谁背得好

2、评价本节课的收获

六、活动广角

1、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攀比的事?说一说它的危害?

2、也可以自编文艺节目表演一下,让大家进一步明白其道理。教学反思:

7、弟子规(节选二)

教材分析:

本课以三字经的形式用极其简短的语句,讲述了读书的方法,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小学生在平日的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情分析: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读书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甚至说有些学生还不会读书。教师要借助《弟子规》中所介绍的读书方法,加以引领、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这段话,并能背诵下来。

2、通过注释和老师的指导,了解这段话的含义。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录音机

2、搜集古代名人有关学习和读书的文字资料。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从23岁开始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儒家私学,一直执教到73 岁,他执教历经半个世纪。他热爱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创立了精湛的教育理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闻名世界的文化伟人。孔子的一生都把满腔热情倾注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在教学之余,他研究、整理、编写了《诗》《书》《春秋》等古代文献,并把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弟子规》就是依据教育家孔子言行治学的一般原则编写的,它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将受益匪浅。(板书课题:弟子规)

二、学习新课,1、播放《弟子规》的朗读录音。

2、学生按朗读录音试读,要求读准字音。

3、朗读全文及文意。大致了解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三、温馨点击,指导朗读,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弄清楚这段话的含义。

3、领读这段话和文意。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领会其含义。

四、活动广角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可能已经知道了该怎样学习了吧。在平日的学习中,如果我们能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去做,长期坚持下去,将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一定会读好书。为了更好地掌握读书方法,请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段文字。

1、背诵这段话。

2、小组内进行背诵比赛。

3、全班进行背诵比赛。

4、交流读书方法。

同学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读书和学习方法,下面就请你们把自己的好的读书方法介绍给大家。①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古人、著名的科学家、各级各类人才都有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让我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搜集好的读书方法,在下节课介绍给大家。

六、教学反思

8、幼学杂字

教材分析:

本课以顺口溜的形式,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一年中每个月份里所隐藏的民间传统节日及二十四节气。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简单了解二十四个节气的划分,以及一年中每个月份里的传统节日。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有关二十四节气接触得很少,比较陌生,对于节气的变化又缺乏观察,虽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忽略,我们需通过一些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发现,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不仅要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且要知道一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

2、能了解每个季节都有哪几个节气、每个节气的时间和节气到来时的天气变化。

3、知道一年中每个月份中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的欲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不同节气的影像资料 过程设计:

一、观看资料,引入课题。

播放每个节气中最明显的天气及大自然的变化影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古人对这些明显的天气及大自然变化都做了详细记录和归纳,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和民间的节日。(板书课题:幼学杂字)

二、多方结合,逐句理解。

1、播放影像资料,结合正文,了解每个月份中都有哪些民俗节日和节气。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节气,并说说这个节气有什么特点,以及自己喜欢的理由,先同桌交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指导朗读和背诵。

1、教师范读,领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四、拓展延伸,激趣探索。

1、播放影像资料,结合资料让学生说说在自己身边所观察到的有关节气变化的一些现象(动植物、气温、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民俗节日里,人们生活和活动情况。

2、学生课后收集一些有关节气的谚语和民俗,一些民俗的来历及有关故事传说。

五、教学反思

9、中华改良杂字

教材分析:

本文以极其简短的语言,叙述了老百姓的家常话里蕴含的深刻道理,这些家常话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收集和积累下来的,它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起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家常话知道得很少,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引领和指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收集积累,走近群众,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些家常话,并熟读成诵。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能把这些句子中蕴含的道理讲给别人听。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片、录音机、搜集有关的家常话。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百姓的家常话里常常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走进这些家常话,来领悟他们的真谛,好吗?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轻声朗读,圈出不认识的字。

2、师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家常话,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很仔细,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家常话有什么含义呢?

三、领悟理解

(一)理解

1、出示经典1:勤能补拙,俭能为我廉。①指明读。②学生谈体会。③出示文意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经典2: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①指明读。②学生谈体会。

③出示文意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经典3:路遥知马力,日久结人缘。①指明读。②学生谈体会。

③出示文意帮助学生理解。

(二)指导朗读背诵。①生练读 ②朗读比赛。

③背诵。采用个人背、同桌背、接力背、齐背等方式。

四、活动广角

1、出示投影片:《自立歌》 ①师范读。②生自由读。③指名读。

④师生有节奏地拍手齐读。

2、展示搜集的家常话,师生共同欣赏。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些家常话,这些话告诉我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应该怎样去生活、去交往,希望同学们能熟练地记住这些经典,并落实到行动中去,课余时间认真搜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家常话,讲给家长和同学们听。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二年级传统文化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受识字少的限制,上课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经常走神。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觉得《传统文化》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脍炙人口的儿歌,使他们喜欢统文化。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16个单元。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教材基本呈现形式:古诗文诵读以及解析,日积月累,故事链接,拓展活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40首(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8.能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五、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六、教学进度

周次

1~2周第1课《太公家教》(节选)

3周第3课《治家格言》(节选)

4周中秋放假

5周第4课《蝉》 6周国庆放假

7~8周第8课《端午节》 9~10周第10课《重阳节》 11~12周第11课《王羲之》 13~14周第12课《颜真卿》 15~16周第13课《柳公权》 17~18周第15课《千里江山图》 19周第16课《清明上河图》 20周复习

21周考试

第五篇:二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

敏而好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敏而好学。

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敏而好学,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1玉不琢

不成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玉不琢不成器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观察图片,图中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

二、诵读感悟。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师范读,生读。2质疑释义。

教师出示课件,为生解读句意:

《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 3背诵原文,诵出节奏韵律。

三、绘本启智:

读故事《卞和献玉》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知行合一:

学习要不怕苦,不怕累。玉与人的“关系“ 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

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演练: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玉不琢不成器,懂得了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知所知

明不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答题板。

学生准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有关求知的诗词、文章的资料。

2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说说这是谁?

二、读典明理: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二、绘本启智:

1读《诸葛亮智斗司马懿》,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

从司马懿中计我们可以懂得对付一个人要能够从他的弱点入手方能够将其击败。2读《菱角的尴尬》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寻找生活中不懂装懂的危害?

三、知行合一: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你是怎样做的呢? 2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纠错。

四、拓展阅读:

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君子(品行好的人)不要隐藏自己的短处,不知道的就问问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就要向别人学习。大概意思就是不要不懂装懂,多一些不耻下问的精神。应该踏踏实实的学习。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五、力行体验

六、星星点灯: 不懂的问题多请教别人。不会的知识多查找资料。不懂的事情不装懂。

——《弟子规》

七、课堂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学习态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时习之

亦说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朗读时注意节奏韵律,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论语的丰富内涵。3培养学生养成学过的内容经常实践的习惯。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孔子的资料。教学过程 i.导入新课。

说一说你对孔子了解。今天,我们学习——时习之 亦说乎。

ii.读典明理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2学生读。

3教师讲解句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译文:孔子说:”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三、绘本启智。

1我们讲一个《临池学书》的故事。

2讨论一下,王献之学书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三、实践延伸、知行合一。

学新知,常温习课外书,勤阅读。写好字,常练习。

四、拓展阅读

分小组讨论如何进行:文明就餐;有序乘车; 学生汇报。文明小常识。小学生文明就餐礼仪 1饭前要洗干净手。2排队有序不讲话。3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发出声音。4桌子上不掉饭粒。5饭后凳子放归原处。

iii.拓展阅读。

陈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小儿语》 释义:待人接物要沉着冷静,说话要平和从容。言行不庄重会被人嘲笑。

iv.v.星星点灯 板书设计:

3容有度

言有章

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

——《幼学琼林》

vi.课堂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无论一个人有没有多大的成就,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仪容和言谈举止。因为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能流露出你的修养和品德。不学礼

无以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2让学生懂得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别人的情绪,以真诚心、恭敬心待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公共礼仪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看一段《裴秀学礼》的故事视频,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揭示课题——《不学礼 无以立》。

二、读典明理

1出示句子: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记·曲礼》

2教师读,学生读。

3理解句意:人不能不学礼。礼的作用就是让自己谦卑,同时还要尊重别人。

4背诵句子。

三、实践延伸

碰鼻礼——新西兰毛利人至今保存着古老而独特的见面问候方式。这种礼节要求主人与客人见面时必须鼻尖对鼻尖连碰两三次或更多次。相碰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说明礼遇越高;反之,礼遇越低。

四、知行合一

懂得:互相谦让知礼仪。热情鼓掌懂礼仪。

右行礼让守礼仪。待人接物讲礼仪。

五、拓展阅读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弟子规》

意思:说话时要口齿清晰,吐字时要舒缓顺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更不要说得模糊不清。

六、行为训练

行路上,整衣装;守规则,要礼让。

乘公交,守秩序;依次上,不拥挤。

做观众,讲文明;口无声,手无扔。

图书馆,要肃静;声要低,走要轻。

观展品,要谨慎;勿触摸,勿挡人。

去旅游,利人行;礼外宾,展新风。

七、星星点灯

八、板书设计: 不学礼

无以立

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记·曲礼》

vii.课堂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明确了:在生活中,只有懂礼仪,行礼仪,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并让自己走向幸福的人生。

第二单元

尊敬师长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尊敬师长。

5让学生懂得尊师敬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5长者问

须辞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礼记 ·曲礼》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让学生懂得做子女的,如果仅是能养父母,却不尊敬他们,更不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就不算是真正孝敬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有关曾子和敬老礼仪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孩子不是很礼貌地回答爷爷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长者问

须辞让

二、读典明理

1读句子: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礼记·曲礼》

2对照拼音,看谁读得好?(鼓励学生自信的朗读,体会句子的韵律美。)

3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讲解:跟长辈商议问题,长辈有所问,如果不推辞谦让就回答,是不合礼仪的。

三、绘本启智

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曾子避席》 问:曾子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师总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师:你还知道关于曾子的哪些故事? 生交流,师总结。

四、实践延伸

自己阅读《爱的唠叨》,谈谈自己的体会。如从奶奶“唠叨”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奶奶的唠叨充满了对自己的关爱。

五、知行合一

从课本中提供的资料袋中任选一个,谈谈自己是如何做的?或者说怎样做才好?

“态度恭敬”“音量适中”“注视对方”“认真倾听” 小组讨论交流,选一两个学生进行交流,并补充。

六、拓展阅读

师引出弟子规中的名言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弟子规》

教师领导,学生跟读。学生角色体验朗读。

教师释意:路上遇到长辈,要赶快走上前去行礼问好。长辈没说话,就退到一旁恭敬地站着。

七、行为演练

师:同学们,你多长时间去奶奶家看望一下?看望外公时会给他带小礼物吗? 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

1常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看望。2经常打电话问候老人。3精心为老人准备节日礼物。4耐心听老人教导。5不顶撞老人。

八、情感升华

如果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怎样去做? 与长辈说话时要音量适中。同长辈谈话时要用眼睛注视对方。

九、板书设计

长者问

须辞让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礼记·曲礼》

十、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明确了做子女的,如果仅是能养父母,却不尊敬他们,更不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这就不算真正的孝敬。

6天地民

孝尊长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的章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初步了解“老人节”,懂得老人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老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受到后辈的尊敬。

3让学生从小做起,心中要有对长辈的尊重,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尽孝道。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信陵君、敬老礼仪、老人节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敬亲孝亲的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值得学习?揭示本节课的学习题目——天地民

孝尊长

二、读典明理:

学生自学后领读: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三才章》

教师释意: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是人类首要的品行。尽孝是为人子女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判断一个人本性善恶的最基本的标准。

三、绘本启智:

教师朗读《信陵君敬老爱贤》的故事,学生思考:信陵君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对人真诚有礼貌,在哪都受欢迎。

四、知行合一:

请同学们针对“早晚安,挂嘴边”“请教时,要谦虚”“见长辈,用尊称”“勤做事,多行孝”四个画面,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如何做的。学生代表发言。

五、实践延伸:

教师介绍老人节的来历。1989年,我国把农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提出要求:重阳节最好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过节。

六、行为训练:

出示敬长歌,大家齐声朗读。尊长跟前奉揖时,莫分左右论东西。只宜退后些儿是,此礼人人要尽知。尊长同坐椅须偏,少年处世只宜谦。莫夸停当休多说,问及方才对一言。

七、拓展阅读:

师出示,学生朗读。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弟子规》

教师释意: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同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八、情感升华: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能做到这几点吗? 见长辈用尊称。起床问候长辈道早安。睡前对长辈说晚安。虚心向长辈学习。

九、板书设计:

6天地民

孝尊长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三才章》

十、教学反思:

学习了《天地民

孝尊长》,大家又收获了许多的新知识,明确了一个人只有尊长敬长,才能够收获更多的人生财富。只要心中对长辈尊重,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尽孝道。

7尊师长

重学礼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尊师重教是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美德,每一个都要学会尊敬老师,做一个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好学生。

3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绽放尊师重道德礼仪之花。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故事等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子路、李宗仁、教师节等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孝敬长辈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尊师长 重学礼。

二、诵读感悟:

出示诵读句子: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礼记·曲礼》 学生自己朗读,并诵读。学生领读。

教师释意:在路上遇见老师,要快步走到老师面前,身体立正,并向老师拱手行礼,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

三、绘本启智:

读《懂礼的子路》故事,并思考:子路看到老师路过,他立刻做了什么?孔子称赞子路是一个怎样的学生?我们要向子路学习什么?

师总结:子路对老师的敬重,从他长时间默不作声的鞠躬动作充分流露了出来。

四、实践延伸:

欣赏尊师故事《李宗仁敬师》,并思考:李宗仁的这位恩师是什么时候的老师?这位老师的样貌如何?李宗仁是如何对待这位老师的?你要向李宗仁学习什么?

师总结:虽然李宗仁的老师形陋貌丑,家境贫寒,但他不忘师恩,对其敬若父辈,这种尊敬老师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五、知行合一: 师:请选取“尊师长,有礼貌”,“敬师长,认真学”,“信师长,常沟通”,“亲师长,勤协助”四个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做的? 学生汇报交流。

六、拓展阅读:

出示: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吕氏春秋·劝学》

师读,学生跟读。

教师释意:老师施行教悔的时候,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

七、行为演练:

让我们动手为自己的老师或家人制作一张贺卡吧!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学习。

八、情感升华:

师:无论是一个伟人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无论他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应该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要心怀感恩。完成“星星点灯”

九、板书设计:

尊师长

重学礼 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礼记·曲礼》

十、教学反思:

学习了《尊师长 重学礼》,大家又收获了许多的新知识,明确了一个人只有尊长敬长,才会成就。老师在你的成长道路上花费了好多心血,要时刻感怀师恩。三人行

有我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2体会《论语·述而》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搜集“身边的老师”的故事、资料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身边好老师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老师表扬学生的视频,引出课题——三人行 有我师。

二、读典明理: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学生自读并领读。

教师释意:许多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三、绘本启智:

师读《一字之师》,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生代表发言。

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四、实践延伸:

自己读《我身边的小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己发言。

五、知行合一:

师:请从“老师教悔助成长”“同学相助解疑惑”“导游讲解增阅历”“空乘演示记安全”中,找一个角度,谈一谈自己的见解和体会。生发言,师总结。

六、拓展阅读:

师:片言之赐,皆吾师也。——梁启超 师领读,生熟读。师释意:即使是一句话的赐教,我都要把(他)当成老师。

七、行为演练:

“我来教唱歌”“我来教跳舞”“我来教折纸”从一个方面和小伙伴互帮互助吧!

八、情感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论语·述而》里的句子,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老师,只要虚心求教,乐于助人,就会感受到与人相处的快乐与充实。做一下“星星点灯”

九、板书设计:

8三人行

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十、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论语·述而》里的句子,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老师,只要虚心求教,乐于助人,就会感受到与人相处的快乐与充实。我们每个人都要学着做太阳,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下载二年级传统文化(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传统文化(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

    二年级传统文化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最为突出。本套课程设计,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

    二年级传统文化总结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结束了,经过了一学期的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差距。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在今后......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二年级学习第二册。本学年学习第二册。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第二单元 艺术乐园......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千字文》教学计划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 南街二小陈丽娥 一、指导思想: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文。2、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兴......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声律启蒙》(节选一)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律启蒙》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

    二年级传统文化总结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结束了,经过了一学期的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差距。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在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