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三首教案(推荐)

时间:2019-05-15 04:2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国诗三首教案(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国诗三首教案(推荐)》。

第一篇:外国诗三首教案(推荐)

外国诗三首教案

教案示例1 《致大海》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 教案示例1

《致大海》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

《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主旨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本诗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的结合是教学中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纪的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7月在职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在1846年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优美的爱情诗。1847年裴多裴与心爱的人结成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出爱情的表达。

《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二、内容大意

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是“激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长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鉴赏要点

1、多样解读

首先将其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深挚的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出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指革命战士们;“爱人”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

2、意象的独特性排列:

本诗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层层递进,使诗人情感富于变化,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

我愿是我的爱人是

急流(崎岖)小鱼(鱼水之情,是你的生命之源)

荒林(狂风)小鸟(是你的可爱家园)

废墟(荒凉)常春藤(是你的一生依靠)

草屋(打击)火焰(是你的抒情小屋)

云朵(破旗)夕阳(是你的,相依伙伴)

在我的怀抱中接受我的关爱与呵护,我们相依相伴,我愿为你奉献一切。

注意修饰词语的暗色调,可体现:

1、生活的艰难

2、男人的勇敢

3、也可能是革命斗争的艰难

《篱笆那边》

自读导言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解说:这是一首蕴涵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惟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

探究活动

《篱笆那边》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诗中的形象描绘入手,理解向日葵所指代的内容及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捏出血来

《我愿意是急流》

阅读舒婷《致橡树》,通过与舒婷《致橡树》的比较阅读,了解体会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不同的意象群对于表达情感及主题的作用。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

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茵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象源泉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月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还都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语言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象刀,象剑

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分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生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大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结合普希金的思想和作品,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诗人之死

莱蒙托夫

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

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低垂下高傲的头颅,胸中

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诗人的心再不能够容忍

那些琐细非礼的侮辱了,他起来反抗人世的舆论,依旧是匹马单枪……被杀了!

被杀了!……到如今哀泣悲痛、怨诉的剖白、辩解的空谈、空洞的赞扬,又有什么用?

命运最后的决定已宣判!

不正是你们首先凶狠地

迫害他自由勇敢的天才、而你们自己只为了寻欢取乐

把隐敝的大火煽扬起来?

好了?你们称心了……——他已经

不能忍受这最后的苦难:

稀有的天才火炬般熄灭,壮丽的花冠也已经凋残。

他的凶手无情地射出了

致命的一击……已无可挽救:

空洞的心均匀地跳动着,手中的枪没有些微颤抖。

何足怪?……听着命运的意志,给我们从远方抛来一个

好似亡命徒一样的东西,追逐幸运、猎取高官厚禄;

无礼地讪笑、粗暴地蔑视

他方语言和他方的俗习;

对我们的光荣他不爱惜;

他这在血的瞬间不晓得

他把他的手朝什么举起!……

他被杀了——已被坟墓带走,正如那未可知却可爱的诗人,不可解的嫉妒的牺牲品,被他用惊人的力量歌唱的人,像他一样在无情的手下丧失性命。

他为什么抛开安逸和纯朴的友爱,而走入充满嫉妒的、使自由的心灵

和烈焰般的热情感到窒息的世界?

他为什么向渺小的中伤者伸出手,为什么相信那花言巧语、虚情假义,他年轻时已看穿人们的鬼胎?……

他们摘掉他从前的花冠——给他戴了

一顶满插着月桂枝的荆棘的花环:

但荆冠上看不见的芒刺

生生地刺伤美好的容颜;

可笑的无知的蠢才用奸黠的流言

毒害了他在弥留时的最后的瞬间,他死了——带着复仇的无用渴望,带着被欺骗的希望的隐秘的憾念。

奇妙的歌声已经沉默了,再不会发出嘹亮的声音:

歌手隐身处阴森而狭小,他的嘴唇上还打上烙印。

* * * * *

你们,以下流卑贱著称的先人孳生下的傲慢无耻的儿孙,你们用你们那奴隶的脚踵践踏了

幸运的角逐中败北的人们的迹踪!

你们,蜂拥在宝座前的贪婪的一群,这些扼杀自由、天才、光荣的屠夫啊!

你们躲在法律荫庇下,对你们

公认和正义——一向是噤口无声!……

但是还有神的裁判啊,荒淫的嬖人!

严历的裁判等你们;

他决不理睬金银的声响,他早看透你们的心思、你们的行径。

那时你们求助于诽谤将徒然无用:

鬼蜮伎俩再不帮助你们,而你们即使用你们那所有的污血

也洗不净诗人正义血痕!

(1837年)余振译

说明:

1837年,沙皇政府收买的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在决斗中杀害了普希金,俄国全国为之震怒.莱蒙托夫的这篇诗就是在这时候写的.它深刻而真实地写出了俄国人民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反应.

最初,诗人只写到"诗人隐身处阴森而狭小,/他的嘴唇上还打上烙印".写出后立即到处抄传.普希金安葬后几天,莱蒙托夫听说上流社会竭力为凶手丹特士辩护,而又多方诬蔑普希金.莱蒙托夫愤怒之下,续写了最后的十六行.附有最后十六行的诗稿也在群众中抄传开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波动.宪兵总监卞肯多尔夫还没有向沙皇呈报以前,已经有人把 这篇诗寄给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并且加了"革命檄文"四字做为标题.莱蒙托夫因此被捕,并流放到高加索.

第二篇:外国诗三首-教学教案

《致大海》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 《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目标

体会诗歌主旨的多样性。重点难点

本诗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的结合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学过程

裴多菲是19世纪的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7月在职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在1846年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优美的爱情诗。1847年裴多裴与心爱的人结成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出爱情的表达。

《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二、内容大意

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是“激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长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鉴赏要点

1、多样解读

首先将其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深挚的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出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指革命战士们;“爱人”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

2、意象的独特性排列:

本诗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层层递进,使诗人情感富于变化,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

我愿是我的爱人是

急流(崎岖)小鱼(鱼水之情,是你的生命之源)

荒林(狂风)小鸟(是你的可爱家园)

废墟(荒凉)常春藤(是你的一生依靠)

草屋(打击)火焰(是你的抒情小屋)

云朵(破旗)夕阳(是你的,相依伙伴)

在我的怀抱中接受我的关爱与呵护,我们相依相伴,我愿为你奉献一切。

注意修饰词语的暗色调,可体现:

1、生活的艰难

2、男人的勇敢

3、也可能是革命斗争的艰难 《篱笆那边》 自读导言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解说:这是一首蕴涵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

第三篇:外国诗三首

自读导言: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这三首外国诗,《致大海》是诗人的一篇浪漫主义代表作,借自然景物寄托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篱笆那边》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耐人寻味的深意;《我愿意是急流》则写得情真意切,情趣盎然,洋溢着诗人强烈的情感。

自读要求:

1、体会三首诗或象征性强、或哲理深刻、或形象鲜明的特点。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象及其蕴涵的意义。

3、通过诵读、欣赏不同特点和风格的外国诗歌,培养我们对外国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自读程序:

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诵读《致大海》时,注意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和变化,感受诗歌浓厚的抒情气氛和强烈而又深沉的感情;诵读《篱笆那边》时,注意整体把握诗意,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其境,感同自身;诵读《我愿意是急流》时,要感受诗中缠绵的倾诉,还要理解并读出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2、理清诗歌的内容线索和感情线索。

3、分析和理解外国诗歌的生动、鲜明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4、理解诗人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意象中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

自读点拨:

1、《致大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首先表达了对大海的礼赞,赞叹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傲岸不羁,其实这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其次,作者还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2、如何理解《篱笆那边》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点拨:“草莓”在诗中首先是触发诗人回到童年感觉的具体事物,同时,它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而“上帝”象征着权威,代表着正统思想,是人们追求理想的强大阻力,象征着行为约束、思想禁锢;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他又何尝不是一个被禁锢者,一个不能按自己本性行事的人?

3、《我愿意是急流》中运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本诗通篇采用了博喻手法(用一连串丰富多采的事物,来比喻同一个意思),并把每一个比喻都加以展开,并同对比结合运用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有民歌的风格。诗人以“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一系列荒凉冷落的形象自比,以“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等美好的形象比喻心中的爱人,两组比喻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他们的含义是一致的,就是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多么险恶,只要同“爱人”在一起,就能化险为夷,幸福无比,从而歌颂了爱情的强大威力。这几组比喻和对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整地勾勒出男女主人公的丰满形象,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从细处看,比喻和对比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新意:“小河”要穿越“崎岖山路”,意味着爱情的历程将百折千回,艰难曲折;“荒林”要同狂风恶战,表明可能遇到的挫折和打击……这一切都含蓄地体现了主人公刚毅不屈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逾的追求。而诗人对爱人的比喻也富有变化,如浪花里的“小鱼”,取其活泼自由;鸣唱枝头的“小鸟”,喻其欢乐天真……。

自读思考:(根据时间决定)

1、《致大海》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四: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五: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六: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点拨: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点拨: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欣赏品味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点拨: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欣赏品味四: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点拨: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借助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这个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以上例举供教学时参考。而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品味和评判,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外国诗歌不多,对作者的生平又不甚了解,在欣赏品味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但决不要包办代替。学生的欣赏品味只要不违逆诗歌的主题,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

——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如1段-4段朗诵时的停顿与重音:

(以上训练应作适当诵读指导。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2、《篱笆那边》

问题一: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

问题二: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问题三: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问题四: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

明确: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与追求。“上帝”如果抛开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恢复其纯真无邪的本性,他一定也会爬过去追求世间美好的事物。

问题五: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小 结: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为一体,这是哲理诗的显著特点。而哲理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训示式的说教,而在于悟性的启迪,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触及主旨,才能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

3、《我愿意是急流》

问题一: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组、几类?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这些意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问题二:这首诗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请分析其中一处对比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明确: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

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

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

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

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的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飘泊。

五处对比使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问题三: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问题四: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口头表达训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分小组交流)

小 结:把握诗歌形象之间的联系是深入理解诗歌主旨的一个较好的切入口。这首诗中诗人对爱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通过两组意象之间的联系得以实现的,因而在学习中要从把握表现力极强的关键性短语入手赏析诗歌,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同样,在教学中进行一些口头作文练习,既可以培养对诗歌中美好纯真脱俗的感情的感悟能力,也可以训练自己口头表达能力。

自读拓展(课内或课外):

将刚学过的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进行比较,理解体会两首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

明确:舒婷的《致橡树》塑造的是与爱人并肩站在一起的形象,表达的是对爱情的另一种理解:独立、平等、忠贞不渝。而《我愿意是激流》写在诗人和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诗人坦露自己真诚热烈的胸怀,表白自己无私奉献的心愿,不管这种奉献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作出什么样的牺牲,诗人都欣然接受,无怨无悔。在对爱情的奉献上,这首诗达到了巅峰,具有极其强烈的感人力量。

第四篇:《外国诗三首》教案讲解

《外国诗三首》教案

一、诗人介绍:

普希金是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写有大量诗文,讴歌自由,抨击农奴制度与专制政体,因而触怒沙皇,被流放和幽禁。《致大海》就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的心境下写的。学习这首诗要联系创作背景,深切体会大海的象征意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孤独的收割人》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年轻姑娘边收割边歌唱的情景,诗中跳跃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都是鉴赏时需注意的。《篱笆那边》风格独特,简洁通俗的诗句蕴含着耐人咀嚼的深意。《我愿是急流》借急流、荒林等意象组合,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理解,这些都应是鉴赏的重点。

[资料显示于屏幕]

1.“自由”,这是大海之魂。“你是我心灵愿望之所在呀”是诗魂之寄托。全诗的结构和主题,就是由这两个诗意形象组成和体现的。

普希金因作诗歌颂自由,先于1820年被沙皇放逐南俄,后于1824年又被押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监管。《致大海》就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的心境下写的。

2.(华兹毕斯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欣赏贫苦农民辛勤劳动和朴素的习惯以及“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其开创的浪漫主义新诗风,对雪莱等人的创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

3.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以描写自然、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间或带有一种皈依宗教的神秘色彩。诗风简洁清新、朴实自然,形式富于独创性,善于用独特的形象和比喻,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

4.裴多菲一生写了许多爱情诗。特别是写给他妻子森德莱·尤丽亚的情诗,至今仍有感人的魅力。裴多菲同他妻子尤丽亚结识、结婚,直到诗人战死,在一起生活不到三年时间。诗人写给尤丽亚一百二十多首爱情诗,这些诗是健康的、真实的。

——《裴多菲抒情诗选》

教读《致大海》和《孤独的收割人》,自读《篱笆那边》和《我愿意是急流》,以朗读、理解和鉴赏为主。

1.解读《致大海》,重在理解。

普希金于1820年被沙皇放逐南俄,后于1824年又从黑海之滨的奥得萨放逐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林监管。诗人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面对大海奔放的自由、雄浑的气势,诗人把大海称为知己,“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他向大海述说了自己的使太与苦闷,于是诞生了这首伟大而不朽的诗里。

这首诗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自由”,是大海之魂,是大海的本性,诗歌开篇就强调了大海的本性——“自由奔放”,然后用“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和大海的“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从颜色、光泽和声音三个方面,写出了大海的壮美。又用“反复无常”“任性”“汹涌”“无法控制”等特征丰富了大海的自由品格。

这首诗也是一首对拿破仑与拜伦的赞颂。诗歌的9~12节,在诗人的想象中出现了两颗巨星,两位“君主”:拿破仑和拜伦。拿破仑曾经叱咤风云,东讨西伐,是一代枭雄,却最后兵败,被幽禁在圣海伦那岛的囚室里,失去自由,于1821年凄惨地死去。以自由的歌者著称的拜伦,戎装利剑,在沙场上为希腊人民的自由浴血奋战,在1823年病逝于濒海的米索朗基。如果说诗中的拿破仑与大海还是相互映照的话,那么,拜伦则和大海融为一体,成为大海的化身了。诗中说:“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大海展现了拜伦的英姿,拜伦赋予大海雄浑的历史内涵。难怪普希金在1824年把这首诗寄给一位诗友时写道;“奉上悼念上帝的奴仆拜伦的短诗一首。”

《致大海》在赞颂自由、赞颂拜伦的同时,清晰地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这一点在学习时必须注意。诗人热爱大海,热爱大海的“回音”,热爱大海“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表现出诗人对自由的渴盼和追求,但专制制度几次剥夺他的自由。他想借着大海“奔向远方”,但“却未能如愿以偿”,所以当他告别大海的时候,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因此他感到大海“在临别时的呼唤”充满了“忧郁”和“悲哀”。他也感到十分迷惘,“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虚妄”,不知哪儿“才是我要奔向的一无牵挂的路径”。不仅如此,两位天才的离去,更使他觉得“世界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长夜如磐,虎狼当道。时世艰险,自由难得。诗人的情感一度陷入最低谷。但是,不管打击多么沉重,痛苦多么深沉,都无法熄灭诗人心中炽热燃烧的自由火焰。他没有沉沦,没有绝望,在诗歌结尾两节,于低沉中唱出了最强音,感情隽永,激情高扬:“我永不会忘记”“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我要把你的…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诗人把结尾对大海的告别收束在高亢激昂中,给人希望和鼓舞。诗歌虽然结束了,但大海的自由精神却在宇宙空间回荡不已!

2.另外两首当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谈谈各自的理解。《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爱情诗,不难理解。《篱笆那边》对“草莓”这一独特形象的理解,不必强求统一,可鼓励学生尽情发挥,多向思维。

3.解读《孤独的收割人》,重在鉴赏。

作为“湖畔派”的代表诗人,华兹华斯常常描写自然,描写农民的劳作,这首《孤独的收割人》堪作代表。

诗人把收割女作为描写的对象,但是却不写她挥汗如雨忙于收割的行为美,而是写她“独自一人”“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突出“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这是本诗构思的精巧之一。

本诗构思的精巧之二是:诗人写收割女歌唱的“凄凉”,目的不在于唤起对收割女的同情,或者引发读者(听众)的忧伤,而是要表现收割女“边干活儿边唱歌”的独特的美。在辽阔的田野上,一位年轻的姑娘在远处的高原上边收割边歌唱,虽然“我”听不懂“姑娘在唱些什么”,但她的歌声却“暖人心房”“动人心肠”,却引发“我”无穷的想象,让“我”永久地记在心上。诗歌表现的正是听到歌声时产生的难以言传的朦胧美、迷离美。这种美感也正衬托出收割姑娘歌声的优美动听。

试想,如果诗人借助的不是这样的个体,而是着力刻画一个群体劳动歌唱的场面,那就很难收到如此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就很难令人回味无穷了。

设计B

以鉴赏意象和修辞方法为主。先要求读熟这四首诗。然后集中鉴赏每首诗中意象的内涵和修辞方法的运用。

《致大海》把大海通篇拟人化,大海成了一个赢得自由的英雄。《孤独的收割人》运用衬托手法,以荒凉的沙漠中夜莺的啼啭和遥远的岛屿上杜鹃的报春,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篱笆那边》和《我愿意是急流》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前者借“草莓”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后者借“急流”“荒林”“小鱼”“小鸟”等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忠贞纯洁的爱情。

教读《致大海》和《我愿意是急流》,自读《篱笆那边》,以朗读、理解和鉴赏为主。

《致大海》等三首均可用“设计A”,《我愿意是急流》,除了鉴赏其比喻的修辞手法外,还应注意画面的对比美。全诗共五节,五节诗就是五个画面,每个画面都由代表诗人的或沉郁、或灰暗的意象与代表爱人的活泼、欢快、明丽的意象形成鲜明对照,凸现出诗人那为了爱情默默地无私奉献的形象。另外,相同句式的反复使用,也突出了诗人对爱人的深沉的爱和对“爱情价更高”的最好诠释。

《篱笆那边》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形式短小,语言简朴,意思好像十分浅近、透明,但又给人无穷的联想,诵读时要把握诗眼,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同身受。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19世纪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她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知名人士。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圈子极其狭小。父亲去世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她55岁去世时,留下近一千八百首诗歌。她的诗大都短小,抒发了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的情感。《篱笆那边》就是代表作之一。

2.内容大意

表面意思是:一棵红草霉在篱笆那边向我招手,我想爬过去攀摘在手,又怕弄脏白围裙。过去或不过去,真是矛盾。如果上帝是个孩子,它会不会爬过去呢?也许会吧,也许不会,可以联想、感悟到的意思因人而异。

三、鉴赏要点

1.独特价值的重新发现

狄金森的诗,在一战前的相当长时间内,不被人重视,今天,她被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声望越来越高,成为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的诗不循章法,内容广阔,意象奇特,韵律多变化,以其独往独来的姿态为美国诗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她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她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2.打破生命时间的顺序

面对篱笆和红草莓,诗人触发了无限的诗意,仿佛穿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历程,回到了她的童年的幸福时光,充满了创造的发现和美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独特的感受。

《我愿意是急流》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情真意切,情味盎然,洋溢着诗人的强烈感情。作者借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表现形式类似中国的一些民歌。诵读时既要注意诗中的缠绵的倾诉;又要读出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7月在和沙俄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作爱情的表达。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

2.内容大意

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是—…·”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急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鉴赏要点

1.多样的解读

首先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到其他意义。

2.意象的独创性排列

这首诗没有空泛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意象层层递进,其排列组合具有独创性,使诗情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业:完成质量监测、质量调查、C.课后手记:读本上的材料还可多多涉及。

第五篇:高一语文外国诗三首2

外国诗三首

从容说课

《外国诗三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更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篱笆那边》充满了女诗人狄金森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向往。虽然诗离笔下的“草莓”那么遥远,不知道它是涩的、酸的,还是甜的,但是诗人的眼中,篱笆那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苍凉之感。诗人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至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情怀。

由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接触较少,因此,把对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倾向的粗线条的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普希金、狄金森的裴多菲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辅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鉴于本课为诗歌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己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本课教学采用了对阅读法。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与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像树》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理解裴多菲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对比阅读应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鉴于三首诗的特点,本教案将把握诗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缴发学生对三首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达到“激活思维,深刻感悟”的目的。并把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作为难点来突破。当然,诗歌,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法仍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由于三首诗意象的复杂和表情达意的含蓄,在活动与探究这一版块中,本教案还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自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2.了解普希金、华兹华斯、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能力目标

1.理解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多种表现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内涵。德育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及经历。

2.把握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2.比较阅读法。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及韩东的《你见过大海》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3.探究式阅读法。由于诗歌意象表达意义的不确定性,每个读者都可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可组织学生参加研讨活动,通过激活思维,对主题有更多的认识体会。如对“草莓”含义的探讨。《我愿意是急流》中“我”“爱人”及主题的探讨。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致大海》,把握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引导学生自读《篱笆那边》,把握“草莓”“上帝”等关键词语的指代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小吧!今天,我们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那里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纷呈的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出示投影:

普希金及其《致大海》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

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具体研习诗歌 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集体朗读全诗一遍。教师作诵读提示:全诗是通过诗人与大海的真情对话来抒发自己压抑郁闷之情的,朗读时一定要饱含深情,语气略带哀歌式的情调。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后,讨论诗歌各部分内容。

明确: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2.重、难点解决过程

展示课件:大海为主要画面,时而翻着微波细浪,时而咆哮着击打岩石,周围有异域风光(包括一些树、建筑等)。

(解说:展示该课件,目的是让学生对大海有个直观的感受,如同身临其境,便于下步的分析)

(1)指定一学生朗读1~7节,然后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诗中用哪些意象来描绘大海的特点与个性?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用一组意象“波浪”“容光”“岸旁”“喧响”“音响”“寂静”描绘大海。着意刻画了大海的美丽(“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大海的阴沉(“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最重要的是展现了大海的精神:时而“寂静”“温顺”,时而“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所有这些大海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此时“大海”已不单是自然意义上的“大海”,而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

(2)提问: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3)学生思考: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真正根源?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苦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4)指定一学生朗读8~13节。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投影: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年青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

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他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自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韦平《普希金及其〈致大海〉》)

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诗人借此,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世界太空虚了„„”“凡是有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时的彷徨与失望。

(解说:上述问题的回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联系历史上的拿破仑和拜伦的有关资料,补充给学生)

(5)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节,然后思考并讨论:这两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两节写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告别。“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说明诗人并未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

3.欣赏品味

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作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四、比较阅读

阅读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它和《致大海》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出示投影:

你见过大海 你想像过 大海

你想像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像过它

可你不是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像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学生思考后明确:讴歌大海的诗文很多,多数人都把大海想像得崇高、宏阔、雄伟、深沉。《致大海》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而《你见过大海》里,诗人有意摒弃人们寄予大海的种种想像与文化意义。在诗中,人和大海的联系已回归到一种单纯的现象上的联系。“你见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不过如此。诗人还用“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一句平淡又实在的话,道出人们的“畏死”的本能,从而使人们对大海所拥有的生活、理想、讴歌统统在“畏死”的本能面前烟消云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致大海》。

2.自读济慈的《秋颂》和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

下载外国诗三首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诗三首教案(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三首教案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

    杜甫诗三首教案

    《秋兴八首》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

    《冰心诗三首》教案

    《冰心诗三首》教案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像资料《游子吟》) 这是一个平凡母亲的平常故事,但平凡的细节中却折射出母爱的光芒,因而成了千古绝唱。母爱如玫瑰,馨香儿女的一生一世,......

    杜诗三首 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 杜诗三首 主讲:包头高新二中 徐哲 2016级高中1、5班 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 【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用“以意逆......

    《杜甫诗三首》教案

    横岗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必修3 《杜甫诗三首》教案 5、《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

    《冰心诗三首》教案

    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 初一语文备课组《冰心诗四首》 冰心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2. 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了......

    杜甫诗三首 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10762 更新时间:2010-4-19 14:52:03 -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

    诗三首(顾城)教案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的生平,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2、了解现代诗派及朦胧诗的特点。 3、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及哲理。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及哲理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