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形的拼组》课时教案设计
《图形的拼组》课时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折一折,摆一摆.(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2题)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纸若干张、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一个风车,问: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像这样的风车? 做过的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做风车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吗? 2.做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是上学期我们就认识过的老朋友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老朋友进行图形的拼组.(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
二、探究新知
1.想一想,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 学生回答时,老师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贴在黑板上.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 学生回答时要求说一说理由.
2.长方形、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角,我们先来看长方形.先指一指长方形的4条边.
在小组内研究一下,长方形的4条边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演示给小组内的同学看一下.
[学法尝试:我觉得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我有好几种方法可以知道.第一种方法是将长方形的纸对折,一起了,说明它们是一样长的;第二种方法我用尺量出来的.] 指名口答,并上来演示.,两条边合在长方形的两条长边是相对着的,我们给像这样相对着的边取个名字叫:对边(板书:对边)
长方形的两条短边呢?也叫做“对边”.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折,量,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所说老师板书:对边相等.
3.正方形的4条边又有什么特点呢?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发现呢?和同位先在下边讨论一下.
指名汇报,老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四条边都相等. 老师问:正方形的对边相等吗? 4.现在我们手上只有这张长方形的纸,你能用这张纸做个风车吗?首先要做什么呢? 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老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展示学生做的风车.
说一说,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5.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拼出更多的图形吗?试试看吧.
(1)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2)能不能用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3)你还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让学生带着上面几个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拼摆. 学生作品展示.在展示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怎样的图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6.换成小棒拼一拼.
拼完后作品展示,给有创意的同学以鼓励.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第28页的“做—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2.练习六第1题.
在小组内用红、绿两种颜色三角形卡片来拼一拼,看能拼成怎样的图案.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出的图案最漂亮.
[学法反思:今天这节课我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我还会用长方形拼正方形,还会拼出别的图形.这节课真有意思.]
四、延伸发展
1.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拼出了很多美丽的图案,一个个都是很了不起的图案设计师.现在请你们帮小丽家一个忙.她家买了许多地板砖,一般4个地板砖就能拼出一个图案,现在请你们发挥想象,为小丽家设计地板图案吧.
学生动手拼摆,摆好后作品展示.
2.回家后观察一下生活中这些图形的应用.
教练创新
课后练习指导
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拼出图形,拼好后进行交流、欣赏,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第2题也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组.
补充习题及解答
1.折一折,画一画.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它折成两个三角形,在下面的图①中画出折痕.(2)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它折成一个正方形,在下面的图②中画出折痕.(3)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两个长方形,在下面的图③中画出折痕.(4)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四个三角形,在下面的图④中画出折痕.
2.动手试一试
(1)剪一剪,画一画
将一张正方形纸剪成4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拼一拼,将你拼出的图形画出来.
(2)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你还可以拼出什么图形?画一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拼组图形.(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3~7题)教学要求:
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学重点:
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游戏:摸一摸,说一说.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愿意上来摸一摸的同学举手. 老师还有个要求:拿出来之前,得跟同学说一说自己摸到的是什么?再拿出来让大家检验一下.
学生拿出一个后老师问:你怎么知道是长方体? 2.这几个是我们原来认识过的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比一比,看谁摆得好,拼得棒.(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长方体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什么形状?上面呢? 现在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起一块积木,其他同学说一说你所看到的那一面是什么形状? 2.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在我们一起去超市看一看吧. 这是一个大型的购物商场,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柜台上摆放了哪些东西?它们摆放得整齐吗?再仔细观察一下,牙膏摆成了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它是由多少支牙膏组成的?摆放整齐的货物除了能给顾客一种舒心、美的感觉外,还有利于顾客购物,售货员每天清点货物.你们愿意像这样来摆一摆吗?那我们就赶快动手吧.
3.正方体的拼组.
(1)请每个人拿出2个正方体的积木.拼一拼,看你能拼出什么图形?拼成后的图形又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拼好后进行展示. 老师简要小结,不管你们是横着拼还是竖着拼,两个正方体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2)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们,用2个,3个,4个,„„正方体来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
[学法尝法:我用4个正方体来试着摆,可以摆出好多种不同的形状,4个竖着摆成一条就是一个长方体,4个正方体摆成2排,每排2个,又是另外一种形状的长方体,我还可以摆成一具“品”字,下面一排摆3个正方体,第二排中间摆1个正方体,还可以摆一个“L”形状的,第一排摆2个,第二排摆1个,第三排也摆1个.真有意思.] 小组汇报.汇报时要求说用了几个正方体摆成了一个什么形状的立体图形. 对摆的方式多,有创造性的小组进行表扬. 4.长方体的拼组.
刚才我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许多不同的形状的图形,你们想用长方体来试试吗?
请同学们用2个、3个、4个,„„长方体进行拼组,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形状的图形.
全班交流展示.
5.长方体、正方体的拼组.
刚才我们分别用长方体,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大家拼得不错,现在请小组合作,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一起,看看又能拼成哪些图形呢?试试看.
小组合作进行拼组. 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们小组拼摆的结果.
三、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很多不同的形状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而成的,你能举出几个生活实例吗?
2、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们都有一个平平的面,现在请同学们任意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借助剪刀,胶水,做出一个我们学过的方体图形,试试看.
全班展示.
[学法反思:长方体、正方体可以拼摆出这么多不同形状的图形,长方体可以能拼出正方体,正方体可以拼出长方体、长方体,真有意思]
3、老师也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请大家来看一看,数一数,每个图形都用了几个长方体和几个正方体.
先和同位小声地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四、延伸发展.
1、独立完成练习六的第2题和第4题,做完后集体核对.
2、想一想,用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最少要几个小正方体.
教练创新
课后练习指导
练习六第3题老师可以用立体图形摆一摆,让学生看一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第4题如果学生有困难,也可以拿一个长方体先看一看,再连一连,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数.
第3题:20个5个15个第5题:10块第7题:3 补充习题及解答 1.数一数,填一填
2.把正确的花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3.你认为左图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个,也可能是()个,还可能是()个,为什么?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解答:1.4个6个或7个4个6个2.略3.20个或21个或22个]
第二篇:我的图形拼组教案设计4下
图形的拼组教案设计
吉日嘎郎吐镇中心校 罗云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90例6,P91例7 教学目标:
1、会用两个相同的四边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拼摆,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能用不同的三角形拼组出美丽的图案,通过图形的拼组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想象探究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同样大小的两个三角形拼摆四边形,并能独立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形拼组出不同的图形。通过拼组,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关键:通过拼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与四边形的区别。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操作探究:
师:要想当图案设计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就先来练一练咱们的基本功——用三角形拼四边形。你能用学具中的三角形拼出四边行吗?不仅要会拼,还能清楚地讲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么拼的?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利用学具中的三角形来拼四边形,在拼摆的同时要思考两个问题:
(1)是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都能拼成四边形?如果不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什么样的四边形?怎样拼? 教师巡视,了解拼组情况,适当指导。】 组织学生动手用学具中的三角形拼四边形。
学生汇报,展示作品。(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欣赏,再指名上前展示作品,并说说拼出的是什么图形。)
2、组织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发现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只要各有一条边是相等的,把这两条边拼在一起,也是一个四边形,只不过是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想一想:任何两个三角形都能拼成四边形吗?(有一条边长度相等就可以拼成四边形。)
师:还有什么发现?(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汇报。)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让学生明确: ①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 ;③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④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⑤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想一想:任何相同的三角形都能平成四边行吗?(组织学生用相同的三角形拼后验证汇报展示)
小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并且将不同的边重合,可以拼成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3、当堂检测
师:图案设计师的基本功大家掌握了,我来检查一下是否具备图案设计师的资格。(课件出示检测题)1.填空:
1〉最少用()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2〉最少用()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腰梯形。3〉最少用()个等腰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判断:
(1)任意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四边形。(2)相同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二)、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师: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老师对你们这种认真思考、动手拼摆的活动表示非常的钦佩。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有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师:学习图形的拼组的目的是什么?(生说)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形,都有哪些图形。出示教材第91页的图。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用三角形表现出来。请同学们欣赏(图片)美丽的„(学生欣赏)
师: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搞一个活动“我是图案设计大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利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好。(你想试一试吗?)
1、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提示:①先想一想拼成什么图案;.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图案。②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在学具中找到合适的三角形或剪出合适的三角形。
③根据自己的想象拼一拼。粘上拼成的美丽图案。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展示学生作品。① 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 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 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3、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组织学生参观欣赏。
三、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集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下课有时间的同学可以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师:回想这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比如„„同学们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也可以利用七巧板拼组出更有创意的图形。
第三篇: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4篇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
【说设计思念】
针对新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
2.教学目标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和创造的乐趣,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够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2)教学难点:平面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4.教具、学具准备:
的风车,各种平面图形,固体胶、剪刀、纸
【教法学法】
我主要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设计恰当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说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首先,我将风车作为礼物呈现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趁机问:你知道这个风车是怎么做的吗?借此引出正方形、长方形,并说明本节课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把这些图形拼一拼,引入课题《圆形的拼组》。
2.创造性地运用电教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关键是在充分利用电教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实际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形的特点,会拼组一些简单的图形。
3.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这一节课的收获、感受,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4.拼图大赛,课后延伸
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实践创新活动的拼图大赛,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一些生活中有趣漂亮的图案拼在纸上,让学生既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兴趣盎然。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拼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教学,是有用的数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课应让学生动起来,动手操作,动口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是活泼的数学——数学与活动相结合;是生动的数学——数学与电教资源相结合;是亲切的数学——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是智慧的数学——数学与创造相结合。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2
我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材27页,课题是《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一、说教材; 二、说目标; 三、说教法; 四、说学情学法; 五、说教学环节; 六、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如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并启发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启发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以及平面图形的拼组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2、技能目标:学会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用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换,对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三、说教法
我设计了“争上游”、“拼图大赛”、“争当百变小明星”等课堂活动,采取教师引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理解,归纳出重点,从而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说学情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对较弱,再加上本节课活动性较大,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涣散的现象,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引导学生在兴趣导入的基础上,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比一比,争一争,既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归纳表达能力等。
五、说教学环节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探索发现,学习新课;巩固运用,实践创新;运用技能,发展能力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演示:屏幕上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字?”简要地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随后老师扭转话题:“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小朋友们,你们可得睁大眼睛看清楚哦!”课件演示:这些平面图形经过不同方式的拼组,变成了组合图形轮船、火箭等。通过这个“变魔术”的小环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并由此点明课题:这个魔术的名字叫“平面图形的拼组”。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指导学生沿虚线折纸,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
在折风车的练习中,通过课件出示折风车的四个步骤,让学生依据图示动手练习,并启发学生去探索折风车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感知平面图形可以相互转化的特点。
(2)教学例2 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利用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来拼组各种图案,拼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怎么拼就怎么拼,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从而激励其他学生进行更多更好的创作。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利用课件出示综合拼图,告诉学生这是上届小学生图案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通过这几幅作品激发起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以实现巩固运用,实践创新的目的。
第四环节:运用技能,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是利用学具中被拆散的大熊猫的卡片进行拼图,使学生能进一步运用技能,发展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重点的重现,按照教学程序展示教学要点,如: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折风车过程中平面图形的变化,以及在拼图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作品,都要在板书中出现。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3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
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猜想阶段,再让学生验证猜想。
“解决这个问题前,老师提出一个要求:
(1)请每一个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方法。
学生读要求后,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操作,寻找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
师:大家稍停一下,很多同学都想出办法来了,下面小组交流。请看要求:
(2)小组内的同学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要问。前面同学说过的后面同学不要重复说。
(3)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汇报:(你们小组想出那些办法?)
(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对边相等。)
教学设想:在学生猜想阶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每一步的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增加合作的实效性。
2、正方形的边的特点。
“小朋友真能干,自己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老师想出道小题考考你们,敢做吗?你能把长方形纸变成做风车用的正方形纸吗?谁愿意上前来表演?”(要求边剪边说过程)
“你能说说正方形里有几组对边吗?(要求学生指出来)你认为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四条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注意引导,怎样能让四条边对齐)
汇报交流,总结并板书,四边相等。(过程同上)
3、做风车感受图形的转换
“小朋友们不仅能干而且聪明,现在我们放松一下,做个风车玩玩,谁愿意上来教大家做?(要求观察:正方形可以剪出四个一样的三角形)吹一吹,让你的风车转起来。看一看风车转起来象什么形状?”
“你们做的风车真漂亮!老师有个建议,希望你们把风车送给我,让我布置学校的展览室,好吗?”(收集风车)
教学设想:做风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作完风车后,教师设计用风车布置展览室的情景,既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转移注意力,有培养学生爱学校的意识。
(三)简单图形的转换
“我们只是用一张纸做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发现正方形可以剪成四个一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一折,做成风车,风车转起来是个圆。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拼出更多的图形吗?”(学生用学具拼摆图形,展示。)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我发现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设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相同的图形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数学中的图形美。
(四)巩固应用
1、“你们的表现让我忍不住要送给你们一件礼物,希望你们能用它们拼出一个新的图案。”给学生送礼物(29页的1题:用8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形状?)要求小组合作。
各小组展示汇报,评议哪组好,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2、“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设计那么多的漂
亮的图案,简直就是小小的设计师。老师想请小设计师帮我个忙,行吗?老师搬家要铺地板砖,你能帮我设计一下地板砖的花色吗?”(学生用地板砖模型动手设计。完成教材29页2题。)
展示,交流,你认为老师选哪一种呢?
(五)圆形转化成正方形
“你们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可是圆形一直没用,它可不高兴啦,我们现在把它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圆形)瞧圆形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它说你能把我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吗?(学生思考,尝试,在学生实在没有办法时,要求看书。)着急了吧,别急,让咱们的好朋友——数学书帮帮我们吧。”(完成28页做一做)
“看书前,老师给大家提出要求:
(4)请仔细看书,看懂后说给同桌听。不懂的地方向同学请教。
学生仔细看书,交流,请同学向全班解释。
根据书中提供的方法拿出圆形纸剪一剪。请一个同学示范讲解,带领大家一起完成。
(六)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正方形再转化成圆形吗?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教材分析: 我说的内容是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图形与拼组》的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有关几何图形知识的新授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本节课是在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设计一些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想做鸟巢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节课的内容,能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结合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等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定位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在教学中努力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
本节课以“做鸟巢”为主题,提出“怎样做”的问题,引入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研究和对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在“做鸟巢”的情境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解决的问题也是与情景的具体内容紧密相连,实现“情景串”和“问题串”的有机融合。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大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4、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教具学具准备:
三个鸟巢模型,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五边形、六边形、直尺、三角板
二、说教法和学法
青岛版教材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我在本节课设计中努力体现一种探究、合作和交流的学与教的方式,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此体现个性化的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法:通过学生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
语言训练法: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一上课,(出示情境图)由爱护小鸟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欣赏美丽而温馨的鸟巢。图中有什么?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你想加入他们的行列吗?图中的小男孩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做鸟巢吧!(板书课题:温馨鸟巢)
张老师课前也做了一个鸟巢,漂亮吗?他不但漂亮,还隐藏着很多有关图形的知识呢!(补充课题:图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以有趣的情境引入新课,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和漂亮的鸟巢,产生为小鸟做一个鸟巢的愿望,同时渗透爱护鸟类的思想。要想做鸟巢,先要知道每个面的形状。)
(二)自主探究,操作验证
1、观察鸟巢,感知图形
先来做这个鸟巢吧!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呢?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与研究老师手中的鸟巢(长方体的鸟巢)(1)鸟巢模型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2)鸟巢的左右面是正方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引起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
2、观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①探究长方形。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借助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等学具,探究长方形的边与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指导。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叙述长方形的特征。
(边出示课件边叙述:学生用学具量一量、折一折探究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就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别开来,我们分别给它们起一个名字,我们可以把这组长边叫它“长”。,短边叫“宽”。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写上长和宽)
(板书: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 引导学生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自己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通过交流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它们的四条边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边长。
③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1、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要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来,还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我重视指导学生把动过手操作、数学思考和语言表述结合起来,以说促思,以做促思,并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青岛版教材的结构是开放的,具有一定的思维跨度,“板块式”编排结构,给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留有很大的余地,这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如果我们发现教材的空隙,就可以创造性的填补教材。在本单元,教材没有介绍有关长方形的长和宽的知识,也没有介绍正方形的边具体叫什么,只是在图形上做了一个标记。但在第十单元《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中直接运用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求周长。所以我果断的设计了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这一环节,填补教材的空隙。)
3、练一练
出示课件,(1)、你能分辨是什么图形吗?一个图形在判断的时候,要紧扣图形的特征,不要被图形的摆放位置所迷惑。
(2)、想一想填什么?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填空。
设计意图:一讲一练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习的新知识。
4、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树上还挂着这样的鸟巢,出示另外两个。这个鸟巢是怎样做的?学生会发现这个图形有五个角和五条边,在数学上多边形是以它的边来命名的,所以叫它五边形。(出示另一个鸟巢),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叫它六边形。从平面图形抽象出我们用线段表示的图形。
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课件出示耳环和足球。
(三) 自主练习回归生活
1、我当“小小设计师“
课本48页第三题:为了把鸟巢做得更漂亮一些,护鸟小队的同学还想请大家帮他们设计一下鸟巢的门和窗。你能在方格纸上设计一扇长方形的门和两扇正方形的窗吗?
在设计之前先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设计。
学生汇报展示,老师进行合理的评价。
2、猜图形游戏
课本49页第四题:老师按四幅图的顺序逐次说出袋中图形的特征,并进一步缩小图形的范围,最后让学生猜出是什么图形。通过游戏渗透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还比较的爱玩,喜欢展示自己,最后两道题的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带着兴趣去当“小小设计师”,充满乐趣去做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对本节课的学习来个系统的复习,加深自己的记忆。
(四)课外拓展,制作鸟巢
课后,用自己认识的各种图形,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结实的材料,为小鸟做一个温暖的家。
(设计意图:这个课外作业,小朋友都比较喜欢做,因为手工制作是他们感兴趣的事;再者在制作的过程中,会用到我们今天学过的新知,图形的特征,使学生把解决问题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在一个过程中,实现解诀问题能力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步发展。)
四、说板书设计
温馨鸟巢 图形的认识
宽长 边长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认识的各种图形贴在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另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对应的板书下来,即整齐美观,又突出了本节课重难点。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第四小节的内容。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内容有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做铺垫的,第二是为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未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玩乐学习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
二、说教法和学法
《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针对教材,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真正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共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配上轻音乐),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爱美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图形拼组的学习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学实施(实践拼图)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到前面操作并讲解,既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拼摆,独立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完成例7教学)
(1)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好。最后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
1、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2、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的图案。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让学生设计,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许多图案信息,获得美丽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集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把设计好的作品进行重组,与课前导入形成首尾呼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
不知不觉又快到下课时间了,从大家的表情上老师看出了你们多么不想下课呀,回想这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比如:腾飞的龙、沙漠里的骆驼、温馨的家等等。同学们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它,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些什么图形,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完成91页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玩数学的机会,在学生创造图形美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组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体验收获,认识自己,建立信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思,方法策略意识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一课时,是一节讲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的新授课。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本节课是在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设计一些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想做鸟巢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节知识内容,能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结合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征,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理念的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个思想上,在教学中努力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
本节课以“做鸟巢”为主题,提出“怎样做”的问题,引入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研究和对五边形的初步认识。依据情境的发展分四步展开教学。在“做鸟巢”的情境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解决的问题也是与情境的具体内容紧密相连,实现了“情境串”与“问题串”的有机融合。
3、教学目标:
在分析了教材后,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思想以及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探索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5、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头饰各1个;长方形、正方形纸、大纸张若干张。
(2)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张,小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若干个(用彩色纸做成)剪刀、铁线、胶水、小棒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紧扣《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其关系”这一目标,通过课前铺垫、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教学程度,努力创设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更好学习,从而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课前准备,初步感知。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认识平面图形。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小块若干个。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这些图形及其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2)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易转移,他们更需要新鲜、有趣的事物以吸引他们的好奇新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3)动手操作,体验内化。本节课通过学生折一折、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强的学习材料中亲身体验,把操作、感知知识紧密结合,突破重、难点,逐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并采用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巩固新知,让学生的学习达到高潮。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做鸟巢”为主题,依据情境的发展分四步展开教学,把学生带进神秘、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1)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和嬉戏玩耍的小鸟产生为小鸟做一个温暖的家的愿望。
(2)研究鸟巢是怎样做成的,引导学生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由此引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3)动手设计鸟巢,在认识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运用这些图形自己设计、制作组成鸟巢的材料,既为学生做鸟巢作准备,也巩固了新知。
(4)观察制作好的组成鸟巢的各种形状的纸片,想一想每组纸片会做成刚才研究过的哪一个鸟巢,将平面图形组合为立体图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㈠、观察情境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一上课,(出示情境图)由爱护小鸟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欣赏美丽而温馨的鸟巢。图中有什么?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你想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吗?揭示并板书课题“做鸟巢”。
(设计的目的:以神秘、有趣的情境引入新课,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和嬉戏玩耍的小鸟产生为小鸟做一个温暖的家的愿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㈡、研究做鸟巢的方法,感知图形认识特征。
1.观察鸟巢,感知图形。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小组中发到的鸟巢模型,让学生说一说,鸟巢是怎样做成的?自己小组中的鸟巢,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鸟巢,哪种形状的纸片用得比较多,由此展开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与研究:
(1)鸟巢模型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什么是长方形呢?
(2)鸟巢的左右面是正方形的,什麽是正方形呢?引起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边和角的角度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全班交流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知道这些特征的,并及时归纳出学生研究特征所用的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②引导学生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自己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通过交流得到正确的结果。
2.在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可以进到学生先创造名称,然后说一说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带着喜悦的心理完成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面图形在小组中拼组图案。通过这个环节,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力;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美,以及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他们对新知又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与体会。)
㈢、设计制作鸟巢,巩固图形的知识。----完成自主练习
1,引导学生在钉子板上设计鸟巢的正面,并说说用到了哪些形状?
2.在实际制作鸟巢的时候,经常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改变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比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剪出2个三角形,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得到哪些图形?换成长方形的纸呢?由此引导学生通过折剪,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观察制作鸟巢的各组纸片,每组纸片可以做成大家手中的哪个鸟巢?从而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设计了“制作鸟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手中的图形拼组图形。这样,在活泼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又加深一层。)
㈣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制作鸟巢培养情感。
1、先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在哪里见过有关图形的拼图的物体?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用自己认识的各种图形,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结实的材料,为小鸟做一个温暖的家。再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把你学到的“魔术”变给他们看,最后自己设计一幅图挂在自己的房间里。
(通过这一环节,能让学生把课堂的学习带到课外,既巩固了新知,又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从合作操作发展到自主操作,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略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7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8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已经系统的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并且前一节课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做基础,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更好的理解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本课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节点生长”型。
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是一棵树上两个一级节点,而退位是其发展下的二级节点,不退位减法完全可以迁移到退位减法中来。因此,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及时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重点也是难点。
(2)重视发展学生的“活动指导策略”。
教材安排了摆小棒的图,要学生从中解决退位减法的突破口,不同的操作,会得到不同的计算方法。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合作,提倡算法多样化。
(3)“用数学”与“计算”融会贯通。以往的计算教学都是计算与应用想隔离,此处没有将“用数学”单提出来,而是将实际的情景作为先导,牵出我们需要研究的算式。这样的安排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生活性与有用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指向策略:引导矛盾。
在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经验上,再用原来的办法就绝不了了,强调“6—8不够减了,怎么办?”
2.过程教学。
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解题的思维价值,突出体现“自主性思维性”。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体验摆小棒的过程,在其中感悟退位减法的算理,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口算思维。
3.方法渗透。
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此处要明白退位减法的算理),才能把数学讲懂、讲活、讲深,才能使学生头脑形成一个具有“活性”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4.问题解决。
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现代教育的又一原则,注意设置问题情境,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数学的思维”。
(二)学法
1.迁移、推理。
数学知识的积累是“堆积——压缩”的过程,是在纷繁的数学知识中抽取精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灵活的应用、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基础上,有了更大数的概念,积累了“不够减怎么办”的经验,从而推想出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动性。
2.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法是新教育理念一直倡导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是对学生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几个先决的条件,如:
(1)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活跃思维,创造参与的全体性。
(2)活动本身必需的物质材料。
(3)展示机会。
(4)及时鼓励和评价。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已有知识基上,通过形象的动手操作,清晰退位减的过程,突破重点难点,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课件、小棒。
设计理念: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部分第二课时。本课作为计算的一种类型,属于《新课标》四个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数学的学习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教师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从重视认识向重视发展转变,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尊(cn-teacher.com)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流的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题,教师要在万变中“扶植”课堂进行顺畅,以变应变。
以下几点体现了“发展”的教学观:
1、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
布鲁姆说:“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在讲述新的计算类型之前,要正确且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对于这点的处理,可以在提问的环节不压抑学生的问题。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认真思考,还可以顺势复习旧知,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自主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师将大家带入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矛盾“6减8不够减了”,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在推理和思考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倾听,进行体验,激发更多的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新教学理念积极倡导的,也是我们正在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瞬间迸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比如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计算36—8时可以生成很多的算法,是一个方法创新的好机会。另外创新是在活动中生成的,要提供给学生活动的充足条件,这是创新的物质基础与可能性的前提。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拼组》。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本课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一、说教学内容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可以看到,教材利用随手可得的纸和小棒作为教学资源,并设计了折、拼、剪纸等活动,在设计上充分考虑的普遍性。但实际情况如何呢?采用传统教学,学生需要准备大量的图形,材料的准备异常麻烦。此外,由于一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弱,用实物拼接时操作上比较困难,效率低且易出现较大误差,久而久之出现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Mp-lab这一软件的展开教学。Mp-lab是为小学数学专门设计的数学实验操作平台,这一操作平台具备图形的拼、接、旋转等功能,同样能实现图形的拼组,且大大节约了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材料资源。
接下来,我就具体的谈一谈我是如何应用Mp-lab 操作平台为教学服务的。
二、说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教学环节:图形展示,激趣导入
让学生欣赏上个学期学生用平面图形拼组好的美丽图案,这些美丽图案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环节:实践探索,建构新知
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两个活动:
1.活动一: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是他们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层面,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学生主要用纸对折和测量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探索是有局限性,学生只能对自己手中的一、两个正方形或长方形进行研究,即使全班有50人也只能说明这50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具有这样的特征,谁能保证第51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也具备这样的特征呢?这种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边的特征,从数学角度来说是不科学、不严谨的,不利于学生建构严谨科学的探索方法。可是,现实教学中,我们又不可能研究所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利用Mp-lab操作平台则恰好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幻灯:文字“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Mp-lab操作演示:
方法一:教师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在Mp-lab上任意画正方形,利用数据测量的方式验证,再利用“相似缩放”让学生看到无论正方形大小如何变化,四条边的长度都是一样的。而长方形边的特征可采用类似的方法。最后归纳出:所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特征。
方法二:另外,还可以通过移动、旋转正方形的四条边并重合的方法,同样可以让学生清楚看到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体悟一定是深刻的,从而有利于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学生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
2、活动二:拼组图形
首先让学生明确拼组要求:你能用几个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平面图形?接下来,Mp-lab平台就成为学生自主实验、探索的平台。(幻灯:照片“学生电脑”)
Mp-lab操作演示:
教师通过在Mp-lab平台建立图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形,要求学生独立尝试进行拼组。如: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既可以拼组成正方形,还可以拼组成另一个长方形。学生在对平面图形的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拼组操作、实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Mp-lab的操作方便且高效。Mp-lab平台更使得学生自己的多种思考方法和拼组结果可以同时呈现,打破了利用实物拼组时拼新图形要将旧图形拆掉的局限性,利于学生自已的多种拼组结果进行观察、对比和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调用学生机上的作品用大屏幕进行展示,通过作品展示,互动交流等方式呈现学习效果。通过对比不同的拼组方法,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知识的建构上依赖于大量观察与动手操作。Mp-lab操作平台就如同一个小小模拟数学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上面进行充分的探索实验。每个学生有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了充分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充分的体验和感悟,更利于知识和能力的建构。
第三教学环节:趣味拼图,激励创新
利用Mp-lab的操作玩拼图游戏,将9块拼图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看拼成了什么,比一比谁拼得快,拼好后是一只可爱的小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感受几何美。
三、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借助mp-lab操作平台,为学生搭建创作、交流、反馈的平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自主创作的平台。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图形的拼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图形进行拼组,操作也更方便快捷,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更大了,个性思维有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2、展示交流的平台。在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时,可及时调用学生作品进行演示,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的使用率,让每个孩子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这一种无声的评价激励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及时反馈的平台。教师的利用控制台进行监控,节约走动时间,使反馈更及时,指导更有针对性,评价更有效率,提高了教学效率。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_lab的平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平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_lab的优势。
1、利用MP_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_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_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在MP_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_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_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 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
(二)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_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起来,给她一个惊喜。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4/7再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示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_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_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 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 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_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_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_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_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三、教学反思: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_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_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_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平台。如果是平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统一,不便于统一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平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平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_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_LAB有平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_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_LAB的强大功能对学生数学建构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xlab的平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平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xlab的优势。
1、利用MPx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x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x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在MPx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x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x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x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x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起来,给她一个惊喜。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4/7再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示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x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x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x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x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x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x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x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三、教学反思: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x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x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x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平台。如果是平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统一,不便于统一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平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平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x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xLAB有平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x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xLAB的强大功能对学生数学建构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中的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一学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在上学期已有涉及,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随处可见。学生有比较好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但在做拼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思维局限性,不能大胆的用多个材料多种方法进行拼组,教师要适当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及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拼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想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中,我结合《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把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观察、操作,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二是通过”摆一摆“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发现图形中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三是“做风车”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感受图形美。
六、教学流程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遵循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情境激趣、旧知导入——预习汇报、构建新知——夯实基础 发展技能的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情境激趣、旧知导入
新课伊始,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班里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把它请进来!在掌声中出示米老鼠图片,米老鼠又建了一座新房子,邀请同学们去参观,你们高兴吗?这时出示房子图片。接着,让学生观察说出房子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情境的导入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既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可以拼组成其他图形。
第二板块:预习汇报 构建新知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时效性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课前预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操作空间和探究空间,同时更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巩固的形式,完成教材中的三个活动:
活动一: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是他们的认知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或正方形边的什么特点””学生主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同时,我又通过课件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使学生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活动二:拼组图形
学生通过预习数学书27页例2,对几个相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我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件汇报,巩固学生的认识。同时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形,要求学生独立尝试进行拼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作品展示、与同伴交流,由学生自己讲解“用了几个什么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有了充分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充分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对比不同的拼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关系,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活动三:做风车
“做风车”这一活动,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否则就成了手工课。所以课堂中,我把重点放在讨论“风车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图形是如何转化的?”这一问题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我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纸是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三角形时,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第三板块:夯实基础 发展技能
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的第三板块我设计了课堂目标检测,检测中以闯关形式设计了五个活动:即第一关:快乐填一填。第二关:动手剪一剪。第三关:用心拼一拼。第四关:仔细数一数。第五关:神奇拼一拼。
检测中前三关,重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后两关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用数学的能力,符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乐于竞争的心理,以争夺智慧星的小组合作赛形式进行检测。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强化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以上是我对《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设计理念的剖析与阐述,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所以,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前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纪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转化
教具学具准备:
2张长方形的纸、1把剪刀、1张正方形的纸、1根小木棍、1颗针.20根小棒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
举例法、实验法、讲解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引入
赏赐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来复习一下。说算式让学生抢答。
随意的说。
第二:先动手做一个折风车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教材27页第一题:沿虚线折一折)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最后让学生明白: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正方形的特征:四边相等。
第三:用几个平面图形来拼组一个平面图形。
使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教材28页做一做)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圆变正方形、正方形变长方形等等。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课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之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教材例题是一个拼组活动,要求学生用立体图形的实物进行拼组,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立体图形拼成一个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如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形状等等,教材考虑了学生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学生容易操作,容易理解,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但要使学生的思维再上一个层次,在脑海里建立表象,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但有了Mp-lab教学软件操作,就化难为易了,它将抽象与形象相结合,例如: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通过拆分,拼组,将抽象的图形形象化,使学生初步体会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进行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用Mp-lab教学软件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1)、通过用Mp-lab平台进行拼组,感知几何美和数学美。
(2)、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体会探索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通过在Mp-lab平台上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难点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考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除了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外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导入法;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奖星激励法。
三、说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郭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学生:“想!”我便利用mp-lab出示一张活泼可爱的机器人图画,还显示了机器人的一句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生很快说出“机器人!” 接着机器人说话了“你们知道我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组成的吗?”学生很容易地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这样的导入,目的是通过mp-lab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一下子被吸引了,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的理念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新课标提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大胆地调整教材,让学生充分运用mp-lab的软件进行操作,大胆尝试,始终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
这部分内容我分为五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正方体的拼组
(1)师:“请你用2个正方体在mp-lab的平台上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学生独立操作,很快得出能横着拼、竖着拼都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斜着拼,此时进行评价:你是个善于动脑的孩子,目的是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建立初步的、最简单的空间观念。
(2)师:“再请你用3个正方体拼一拼,看看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在2个拼的方法上进行让学生独立拼组,学生还会说出能拐弯拼,由此可见,运用mp-lab的进行操作,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师:“老师想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你能帮帮我吗?”先让学生2人一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对不会的学生进行指导。
接着反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拼的?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同时进行评价说对了的学生:你是个抽象思维很好的学生,你太棒了!
这样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操作中,在操作中感悟用相同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组成其它的立体图形,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长方体的拼组
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正方体的拼组,还要学会长方体的拼组,你能用4个长方体进行拼组吗?”学生独立拼组,反馈出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用相同大小的长方体不仅可以拼组成更大的长方体,还可以拼组成一个大的正方体,突出重点,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数一数、猜一猜
1、mp-lab的平台出示用长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数一数,老师用了多少个长方体?
2、mp-lab的平台出示用正方体拼组出来的图形,猜一猜,老师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这一活动的设计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获得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基础之上初步感知它们的位置关系及变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动手做一做
用一张长方形纸,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动手试试看。由于mp-lab的平台不具备三维空间的功能,所以我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全班展示。
意图在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五:小小设计师
1、简单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学会了什么?
2、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利用今天学会的立体图形拼组的知识来当一名小小设计师。
3、提问:你想设计出什么图形或模型?
4、小组合作,动手设计。
5、汇报设计的作品。
这一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mp-lab的平台,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来经历多种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由于练习六中的第三题一在第二个环节解决了,这里重点讲这一题, 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右面、正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面来推测。而这个特征,学生并没有学过,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所以我用进行mp-lab的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设计意图:运用mp-lab软件具有左右、上下翻转的功能进行教学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面与体的关系。
(四)、总结
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中。在小结之后,我设计了“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出来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你都看过了哪些?”这一步骤,还准备了几幅日常生活实例的情境图,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热爱数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
在立体图形的拼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充分运用mp-lab的平台进行动手操作、观察等手段,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MP-Lab培养全体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因种种原因限制导致教具、学具满足不了需要,迫使我们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在小组学习中,往往只能由一个学生操作,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观看的学生失去了动手的机会,感到索然无味,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利用MP-Lab教学上课时,每人一台电脑,学生自己点击鼠标,动手去操作,去思考,去探索,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悄然增浓,真正做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利用MP-Lab教学比常规教学更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2、利用MP-Lab让每个孩子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在MP-Lab这个平台上,每个学生的操作都是富有个性的,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需求得到不同的发展。
3、利用MP-Lab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学生在利用MP-Lab操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自己动手去画、移、拼、想,把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做就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思考:如何利用MP-Lab平台进行平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演变呢。初次参与这一课题组,对于我来讲是个成长的过程,成长中有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收获的,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中,MP-Lab平台的将会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第四篇:图形拼组教学反思
图形拼组教学反思
篇一:图形拼组>教学反思
图形的拼组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之后教学的,在教学设计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整堂课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我设计了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
一、创设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新课伊始,我出示做好的风车让学生观察,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机会“风车是怎么做的?”使学生敢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学习,从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了。
二、“做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折中求知
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要求沿着长边对折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再沿着短边对折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得出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又鼓励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折一折正方形,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学生马上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然后我提出你能不能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学生跃跃欲试,动起手来。有的在长方形纸上先画一个正方形,再剪下来,有的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我问学生哪种方法会使大家得到的正方形一样大呢?学生展示了用长方形折出正方形的方法。这时我让学生继续折正方形,看有什么发现?大家发现一张同样的纸有的折出了四个长方形;有的折出了四个正方形;有的折出了四个三角形。由于对折的方法不同,竟然折出了那么多形状,他们兴奋地起名叫多功能的纸。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然、顺利地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之间的转换,他们不再为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犯愁。做风车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一环节我认为是本节课中的亮点之一。
2、拼拼摆摆去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拼图。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利用自己的求异思维,拼出图形。这一过程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学习活动的发展与升华。学生按上次折的折痕剪下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后,我鼓励他们再拼拼摆摆,当个小小设计师,比一比看谁能拼出好看的图案。学生纷纷动手拼起来。在创作活动中许多学生热情很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图形拼组中,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想到电脑上操作,他们拼出了许多图案并为这些图案起了好听的名字,有的孩子拼了一棵大树、鸟巢、还有的拼出了“喜洋洋”中的“狼堡”、房子。也有的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了大正方形、长方形等。这是我为意料到的,使我很受启发。这也许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同时,让学生参观、点评作品,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虽然>收获不少,但感触也颇深: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源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老师的思考有多深,学生的思路就能走多远。这也是本节课中还不够完善之处。
篇二:图形拼组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平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美的感受。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注意力当中转移到平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
1、“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把卡车拆出各种平面图形”,不应该拆掉卡车,因为这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
2、“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这部分可以删除不上,一方面可减少教学量,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实践;另一方面,这部分与教学重点“图形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没有太大的联系。
3、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
4、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要注意和改进:
1、小组合作时,小组长和小组成员之间要分配好工作,要确立小组长的权力。并培养学生学会动静结合。
2、对学生的作品要有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从“多、好、新”三方面评价学生“创作的速度、作品的美观、作品的与众不同”,并且在黑板上开辟一块展示区,写上小组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荣誉感。
3、在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完整,如:“我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应该说成“我用完全一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出„„”。类似于“同样大的、一样的”等关键词不能漏掉。
4、是否要限制学生用基本图形的个数还值得探讨。
5、要将“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分清楚。学生在拼图形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拼出的是图案,一部分学生是用小图形拼出了大的图形。如果在这个时候,我适当的加以引导,可能学生能很快的被引导过来。
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一年级的学生还有待于课堂常规的训练,这将是我在近段时间内要好好思考和有效改进的地方。
直到今日,我仍旧耿耿于怀,如果可以再来一遍的话,会是怎样一翻情景呢?在个假设重来一次的同时,我也深刻地反思自己:
一、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强,二、备课时还考虑不周。引用办公室小妹妹们的一句话“从今天开始,我得重新做人了!”
篇三:图形拼组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教学我体会到::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现实生活 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 “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第五篇:有趣的图形拼组
课题三实践活动:有趣的图形拼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组图形,通过图形拼组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在图形拼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组图形。【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学具。【教学过程】
一、拼组图形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你知道吗?用这些图形可以拼组出一些有趣的图形,同学们愿意来试一试吗?
学生:愿意。出示图1的帆船。
教师:怎样拼组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条帆船,如果让你用你手中的图形来自己拼一个帆船,想想你会用到哪些图形?为什么?
学生:我会用到三角形,因为帆船上的两页帆很像两个三角形。
教师:老师注意到你说的话中用了两个字“很像”,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为什么用这两个字吗?
学生:我觉得帆船上一两页帆像三角形,但不是标准的三角形。
教师:对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像我们学过的一些图形,但都不是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所以我们在图形拼组时,要想象这些物体和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似。同学们会想象吗?
学生:会。
教师:继续想象。
学生:我会用到长方形,两页帆中间的桅杆就很像一个很小但是很长的长方形。
学生:我会用到长方形和三角形,在帆船的底部的中间就很像一个长方形,旁边就像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把它们拼在一起就像帆船的底部了。
教师:(出示拼组好的帆船图)书上已经拼组好的帆船图,你看看是不是和你们说的是一样的?都用到了哪些图形?
学生:用到了三角形和长方形。和我们分析的基本一样。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分析是正确的,帆船的两页帆本来不是三角形,可它很像三角形,所以我们在拼组帆船的时候,就把它看成三角形来进行拼组。所以我们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要抓住它像什么,再来进行相应的拼组,这样才能用我们手中的图形来完成我们有趣的拼组。
教师:那是不是图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小东西都需要我们原封不动地拼组出来呢?
学生:不是,我们拼组的时候抓住的是比较大的东西进行拼组,那种很小的就没有必要了。
教师:老师已经明白你们的意思了,你们是说抓住事物比较有特征性和代表性的东西来进行拼组,并不是每个小细节都要进行拼组。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怎么进行拼组图形了,你们就照着这个图来拼组一个帆船,开始。
学生自由地进行拼组帆船,老师巡视指导拼组过程。教师拿一个小组的拼组帆船来展示,作适当的表扬和建议。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棵树和一条鱼,你们来看看,它们的各个部分又像什么?你会用什么图形来进行拼组?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他们的看法。
教师:同样看看书上已经拼组好的图形,看看和我们的分析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自己总结分析的图形和书上用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哪种更好,为什么?
教师:知道了鱼和树怎么拼组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拼组这两个图最快并且最像,现在开始。
学生在两个图形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动手操作。
教师:把你们拼组好的图形摆放在桌上,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谁拼得最好。
二、给图形取名字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拼组图形了,下面这些小朋友也拼组了一些图形,你会给这些拼组好的图形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拼组好的图形,如太阳、小房子、小汽车等。教师:首先要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然后再给它取名字。
学生讨论后,抽学生汇报。学生汇报时允许学生给同一幅图取不同的名字。比如同样是一幢房子,有的学生取名为小房子,有的学生取名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家,有的学生取名为温暖的小屋。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一评,看谁的名字取得最好。
三、拼图形讲故事
教师:小朋友会讲故事吗?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听。抽一个学生讲故事。
教师:小朋友讲的故事真好听,你能把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拼摆出来吗?比如龟兔赛跑这个故事里的小白兔怎样拼呢?小乌龟又该怎样拼呢?
教师指导学生拼出小白兔和小乌龟。
教师:这样看着小白兔和小乌龟你能给大家讲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学生看着拼图讲故事。
教师:小朋友能不能像这样先拼摆图形再讲故事呢?下边小朋友自己想一个好听的故事,拼出故事中的一个情节,然后给其他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活动,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学生拼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拼好以后,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全班学生可以围着拼图跳一个舞,活动在学生的欢呼声中结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采用了先示范再集体活动的方式,使学生明白这个活动怎样做。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给同一拼图取不同的名字,也鼓励学生想不同的故事进行拼图,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也使活动更加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