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情境性数学游戏活动:小瓢虫
情境性数学游戏活动:小瓢虫
一、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都有了一定的兴趣。但由于数学活动比较枯燥,所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经常机械性的学习,学习不够主动。为了让幼儿能更主动的学习,更深入的掌握数的概念,我设计了《小瓢虫》这一带有情境性的数学游戏活动,利用了幼儿所喜欢的小昆虫—瓢虫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一开始就对活动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按小瓢虫身上的点、数的量不等、颜色不同的特点,让幼儿巩固对7以内数的认识,学习按二维特征分类。希望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轻松的学习。
二、活动目标:
1、尝试按数量、颜色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巩固对7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情境创设,让幼儿体验到数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画有4个点、5个点、6个点、7个点的五彩纸制瓢虫若干。
2、画有4个点、5个点、6个点、7个点的五彩树叶若干。
3、5幢五彩房子、瓢虫妈妈一只
四、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领瓢虫—帮瓢虫挑树叶—帮瓢虫找家
五、活动过程:
(一)谈话
1、今天,何老师邀请了一群你们的老朋友来我们班里,看看它们是谁?
2、哇,树上有好多小瓢虫呀。它们都长得一样吗?
小结:小瓢虫身上的颜色和点数都不同。
3、那你们知道身上有4个点的瓢虫叫什么吗?(小瓢虫都有自己的名字,它身上有几点就是几星瓢虫了。)
(二)领养小瓢虫
1、那么多小瓢虫,它们都想和我们交朋友,让我们来找个小瓢虫做朋友吧。(每个幼儿领养一个小瓢虫)。
2、和同伴或客人老师交流一下你领养了一只怎样的小瓢虫。
3、请个别幼儿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小瓢虫。
(三)挑树叶
1、哇,你们看这里有什么?(树叶)
2、是怎样的树叶呢?(颜色不同、数量不同)
3、告诉你们噢,小瓢虫最喜欢在小树叶上玩啦!
4、我们也给自己的小瓢虫挑选一片小树叶,好不好?想一想你的瓢虫朋友会喜欢哪一片小树叶呢?
5、你给小瓢虫选了一片什么样的树叶?为什么?
小结:我们的小朋友们真棒!都为自己的瓢虫朋友挑选了一片它最喜欢的树叶。
(四)找家
1、天黑了,瓢虫妈妈叫孩子们快回家啦!我们把小瓢虫们送回家好不好?
2、这是小瓢虫的家,看看是什么样的?
3、想一想你的瓢虫朋友是住在哪幢房子的哪里?为什么?
4、现在请你们把小瓢虫送回家吧!
5、瓢虫妈妈开心极了,谢谢大家帮忙把它的孩子们送到了各自的家中。
第二篇:幼儿中班数学活动亲亲小瓢虫
中班数学活动——亲亲小瓢虫
一、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10以内数的认识,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画有6个点、7个点、8个点、9个点、10个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一棵有6个点、7个点、8个点、9个点、10个点的树叶的大树。3、5幢小房子
三、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帮助瓢虫分家—帮助瓢虫找树叶—结束游戏
四、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个非常可爱的朋友来我们班里,猜猜它是谁?下面做个游戏你们就知道了。教师与幼儿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爬来爬去的小瓢虫(四指作爬行状),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作吃状)。
2、老师这有许多小瓢虫,让我们每个人都来找个小瓢虫做朋友吧。(每个幼儿领养一个小瓢虫)。
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可爱的小瓢虫朋友们,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幼儿数数瓢虫上有几个点。
(1)小瓢虫都有自己的名字,看!它身上有几点就是几星瓢虫了!
(2)请幼儿自己数一数自己的瓢虫宝宝背上有几个点,再找几个幼儿到前面说一说是怎样数的。教师小结:数的时候要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3)请你的朋友是六星瓢虫的站出来,请幼儿帮助检查。(4)请你的朋友是七星瓢虫的站出来,请幼儿帮助检查。(5)请你的朋友是八星瓢虫的站出来,请幼儿帮助检查。(6)请你的朋友是九星瓢虫的站出来,请幼儿帮助检查。(7)请你的朋友是十星瓢虫的站出来,请幼儿帮助检查。
3、小瓢虫刚和我说,他们很希望小朋友帮他们一个忙,他们最近造了5幢漂亮的房子,可是就5幢房子,却有那么多小瓢虫,这可怎么办呢?(引导幼儿能说出按瓢虫背上点的多少进行分类)
请幼儿帮助小瓢虫分家,让拿着同一种瓢虫的小朋友坐在一起,教师分别把5幢房子分给他们。
4、小瓢虫开心极了,有了自己的家,现在它们要出来玩了,所以他们还希望请小朋友能帮它们找到它们活动的小树叶(请幼儿找到相应的有相同点数的树叶,并将瓢虫放到相应的数字树叶上)
5、让我们和可爱的小瓢虫一起去玩吧!教师带领放好瓢虫的幼儿玩,活动结束。
五、活动反思:
中班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都有了一定的兴趣。但由于数学活动比较枯燥,所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是很高。本节课我设计了“小瓢虫分家”这一带有情境性的数学游戏活动,利用了幼儿所喜欢的小昆虫—瓢虫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一开始就对活动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按小瓢虫身上的点数量不等的特点,让幼儿巩固对1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按数量分类。小瓢虫背上的点的数是变化很多的,因此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其中玩数,轻松快乐的学习。
第三篇:小班数学《小瓢虫找家》
小班数学《小瓢虫找家》
一、设计意图:
本活动是进行3以内数的点物匹配,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思维方式,本次活动将情境和游戏的元素与数学操作活动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使数学活动游戏化、情景化,活动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情境,以瓢虫妈妈生病了,请小朋友帮忙照顾小瓢虫为开端,并以送小瓢虫回家这一情感主线贯穿于数学活动。游戏化的环节使原本单调的点物匹配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儿歌与手指游戏导入活动主题,师幼一起数数瓢虫身上的斑点这一环节巩固了幼儿手口一致数数,为之后的幼儿自主数数做准备。游戏送小瓢虫回家,即幼儿再次练习点物匹配。活动循序渐进,不断有新游戏新要求刺激幼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操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活动方案 :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并能进行3以内数的点物匹配。
2.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操作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画有1-3个斑点的纸制小瓢虫若干。
2.小房子、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我是万老师,今天万老师和宝宝玩一个手指游戏,好不好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四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课件和小瓢虫练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练习数数1、2、3。
师:宝宝,你们喜欢瓢虫宝宝吗?今天我请了客人来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宝宝们猜一猜,是谁会来呢?对了宝宝真聪明,真是瓢虫宝宝到我们这里来做客了。
(1)出示课件小瓢虫。
师:瓢虫宝宝长什么样?这些瓢虫宝宝长得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师:背上有什么?(斑点)有几个斑点?我们来看第一只瓢虫宝宝身上有几个斑点?
用数字几来表示?瓢虫宝宝还没有名字呢,我们来帮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好吗?1个斑点的瓢虫宝宝就叫1星瓢虫。我们一起叫一下1星瓢虫。
幼:1星瓢虫,你听到了吗?听到了就转一下。
师:看看,瓢虫宝宝转了,它听到了。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只瓢虫宝宝身上有几个斑点?谁来数一数?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其它瓢虫宝宝。
幼儿说说它们身上分别有几个斑点,集体手口一致的数2个斑点的瓢虫,用数字表示。请个别幼儿上来手口一致的3个斑点的瓢虫。
课件出示一张背景图,没有瓢虫宝宝。
师:瓢虫宝宝不见了,猜一猜到哪去了?和宝宝捉迷藏呢,我们把瓢虫宝宝喊出来吧,瓢虫宝宝快出来,怎么还没出来,哦它没听到,我们用整齐的声音再喊一次。瓢虫宝宝快出来。用同样的方法把其它二只瓢虫宝宝都叫出来。
师:我们来问问小瓢虫喜欢吗?瓢虫:喜欢喜欢,谢谢小朋友。
三、利用游戏,进行3以内数的点物匹配。
1.通过照顾小瓢虫,巩固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小瓢虫的哭声)
师:小瓢虫你为什么哭呀?
瓢虫:(妈妈生病了,没人照顾我们)
师:那怎么办呢?宝宝帮忙照顾瓢虫宝宝,好吗?
幼:好
师:你想怎样照顾瓢虫宝宝?
幼:我摸摸它,给它好吃的,给它讲故事。
师:请宝宝们选一个瓢虫宝宝来照顾,拿到后看一看你的瓢虫宝宝身上有几个斑点?伸出手指数一数。(幼儿数数瓢虫身上的斑点)
师:和好朋友交换瓢虫宝宝来照顾,数数好朋友的瓢虫宝宝身上的斑点。你是怎样照顾瓢虫宝宝的?
幼:我摸摸瓢虫宝宝,叫它不要哭。
幼:我给瓢虫宝宝唱歌,叫它不要哭。
师:宝宝,真聪明,想了很多办法,我们一起来和瓢虫宝宝跳个舞,好吗?
请宝宝带好自己的瓢虫宝宝,站起来,我们先给瓢虫宝宝打个招呼,你好,你好,再向瓢虫宝宝点点头,笑一笑,拍一拍,现在我们听着音乐和瓢虫宝宝一起跳舞吧。师幼一起
跳舞《你好》。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有相应数字表示的家里。
师:“瓢虫宝宝要回家啦,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的瓢虫宝宝的家是什么样子。什么形状的房子,有几间房子,这么多瓢虫宝宝怎么住呢?宝宝说说看?还是请瓢虫宝宝来告诉我们吧。
瓢虫:我是1星瓢虫,我喜欢住在1号房。
依次认识其它瓢虫住的房子。
师:如果瓢虫宝宝找不到房子,我们大声告诉它,好吗?
课件出示1星瓢虫到处跳,小朋友大声说:你住1号房。
课件出示2星瓢虫到处跳,小朋友大声说:你住2号房。课件出示3星瓢虫到处跳,小朋友大声说:你住3号房
现在宝宝都认识了瓢虫宝宝的房子,知道瓢虫宝宝住几号房,请你们送它们送回家吧。(送的时候要求幼儿1个斑点的瓢虫宝宝送到有1号的房里,2个送到2号房子里,3个„„)
(2)请一名幼儿示范送瓢虫宝宝到相应的房子里上休息。
(3)集体送瓢虫回家。
(4)集体验证。
师:看看瓢虫宝宝们有没有休息好了,睡的舒服不舒服?(师幼一起纠正找错房子的小瓢虫。)
四、结束活动
幼儿让瓢虫宝宝好好休息,轻声离开活动室。
第四篇:情境性游戏在音乐活动中的重要性
课题名称:
游戏情境在音乐活动中的重要性 课题背景 :
小班幼儿年龄小,大脑发育不完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虽然他们的认知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此时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那些鲜艳、活动、具体形象的材料和故事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情境化游戏能充分调动小班幼儿的情感力量,萌发和强化他们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音乐教育活动,追求的是教会孩子音乐知识技能技巧,重视音乐学习的结果,而不太注重孩子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而现在新课程的音乐活动,更强调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具有积极有效情境性游戏的音乐活动,注重孩子在情境性游戏过程中对音乐自主的感受、探索、表达与创造等能力的培养,这会使孩子终生受益。让孩子在活动中产生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的敏感性,让孩子乐意学习,这样才能培育音乐心灵。目前,教师在组织小年龄段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时,容易以教师为活动主体,而忽略了和幼儿的游戏性。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缺乏相应的音乐教育活动情境性游戏的经验,往往在活动现场表现出力不从心。本课题的研究核心是“游戏情境”,它的研究将丰富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的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实现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音乐教育行为的变化。概念界定:
“游戏情境”:就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创设的情节和环境。情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音乐活动”:我的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歌唱活动,音乐活动中最易为幼儿理解和喜爱的表现形式就是唱歌,它通俗易懂是幼儿情感的最好表达形式,为此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生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幼儿的情感进而培养幼儿对唱歌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设置情境化游戏,并对游戏加以扩展,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快乐地游戏,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情境性音乐教育活动”,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或以音乐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幼儿带入到特有的意境中,以引起幼儿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并使其音乐技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活动。研究目的:
1、通过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情境性游戏的研究,帮助教师积累一定的情境性音乐教育活动经验。
2、增强教师在情境性音乐教育活动中正确判断、把握、调控、回应教育现场信息的能力。研究内容:
1、幼儿园小班情境性游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现状分析。
2、幼儿园小班情境性游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各要素对幼儿积极情感的影响;
3、幼儿园小班情境性游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研究举措: 观察法:
观察记录教师和幼儿在音乐教育中的游戏情境的创设。行动研究法:
教师组织音乐教学活动,了解教师与幼儿在音乐教育中情境性游戏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分析、反思、改进,总结出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活动方式。案例分析法: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教育片段,并借助摄像机、录音笔、照相机等现代设备,适时地记录活动现场的游戏情况,形成典型案例。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初步总结出游戏情境在音乐活动中的重要性。
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3.4):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当前情境性游戏在音乐教育中应用程度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设计研究方案。现状调查 资料收集
了解中外关于幼儿园情境性游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重要性的研究信息。
2、第二阶段(2013.5):实践与实施研究阶段 定性:组织情境性游戏音乐教育活动,观察、记录互动行为,整理观察记录表,并进行深入分析。
提炼情境性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有效组织情境性游戏的方式。
3、第三阶段(2013.6):总结成果阶段
结合实际,总结归纳出幼儿园小班游戏情境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完成项目报告及相关资料。预期成果:
1、一个好的游戏情境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以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可以使幼儿对游戏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产生向往的心情。兴趣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呢?情境创设了兴趣,而兴趣又是幼儿游戏、学习的维系纽带。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在教育形式上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发展需要,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幼儿的认知兴趣和主动发展的要求。对于内向、沉默、不爱表现的幼儿,教师应更多鼓励,多引导,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从中受益。
第五篇: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
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
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
汾西路幼儿园华婷*
[摘要] 在幼儿园,孩子们的生成问题千变万化,面对这些生成问题,教师拥有一种能
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激励的智慧——教师的生成智慧。积极应对千姿百态、源源不断的幼儿生成问题,使之成为幼儿健康发展的助长剂,将幼儿的质疑精神引向更深入的探究,并为创造型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本课题,我们将从“幼儿发展”“教师专业
化”“家园合作”三个维度积极研究应对策略,使幼儿的质疑得到激励与保护、教师的实践
价值观和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家长的教养素质也能得到根本性改变。
[关键词] 生成幼儿园生成课程生成性情景回应行动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的活动有高结构和低结构之分,一般认为集体的学习活动是高结构的活动,而高结构的活动也是以游戏、故事等低结构形式导入的;游戏、区角活动等为低结构
活动,而低结构活动是幼儿生成性问题最多的活动。孩子们的生成问题千变万化,教
师答不上来了怎么办?
教师中的大部分不能对孩子的生成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面对孩子的生成问题,成人往往采取忽视、冷淡或打击制止的态度。在生成问题的同时,也是孩子的求知欲望达到巅
峰的时候,成人的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其今后生活工作中的开拓创新精
神也将受影响。许多实验表明:中国孩子和欧美国家孩子相比,创造力、想象力并不他们差,为什么长大以后就不如他们了呢?这与我们成人对待孩子生成问题的态度和技巧不无相关。
面对儿童源源不断的生成问题,家长和教师缺少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
效生成、有效激励的智慧,对教师来说,这就需要具有比一般的教学策略更高的智慧——教
师的生成智慧。
本课题的意义在于鼓励教师积极应对千姿百态、源源不断的幼儿生成问题,使之成为幼
儿健康发展的助长剂,将幼儿的质疑精神引向更深入的探究,并为创造型人格的发展奠定基
础。通过本课题,我们将从“幼儿发展”“教师专业化”“家园合作”三个维度积极研究应
对策略,使幼儿的质疑得到激励与保护、教师的实践价值观和专业素质得到提升、家长的教
养素质也能得到根本性改变。
二、概念界定
1、生成:是指在日常教育活动的动态过程中,即时产生并形成的动态的、有价值的问
题。
2、幼儿园生成课程: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需求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价值
判断,幼儿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或多种活动方式不断生成主
题网络,从而幼儿获得情感、道德、审美、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
3、生成性情景:是指日常教育活动的动态过程中,在教师预设之外的,即时产生并形
成的问题情景,有待于解决。
4、回应行动:在动态生成的情景中,教师对生成问题有针对性的,讲究艺术性应答。
三、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辅以案例研究,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调整的行动研究过程,确
定园本研修内容,进行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回应策
略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传统课程中的一些问题:
1、过于重视预先设计的教案或计划。在现存的幼儿园课程中,教师主要依靠现成的教
学参考资料或活动设来组织活动,在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中,把幼儿园的课程看作一
预先制订好的完整的课程计划。有些教师非常强调课程计划和大纲的重要性,他们往往事先
*课题组成员:华婷、蒋毅、徐玉芳、斯菲、陈丽娓
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这些教案,“引导”幼儿“按班”地学习。教师为
了使预先的目标能够达到,而忽略幼儿提出的问题和想法。
2、忽视幼儿兴趣和需要。有些幼儿园课程不是建立在对每个幼儿学习兴趣与需求了解的基础更没有信任和尊重幼儿。教师没有关注幼儿身心发需要,更没有关注幼儿当时的兴趣
和自主生成的活动,并认为这些活动幼儿没有价值,而且还脱离了教师预定的“轨道”,不
能让幼儿将有限生命浪费在这些教师认为无用的活动上。教师常常自己事先计划好的“程序”
一步一步让幼儿往“陷阱”里跳,或者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或者许下空愿:“这个问题我们以
后再去讨论„”这些策略压抑了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尽管现在许多教师已经接受了幼
儿是学习主体,幼儿园课程是为的“学”服务的观念,但当幼儿真正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时,教师还能很好地予以把握。
3、幼儿学习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幼儿园大部分时间是采用集体的统一教学形式,教师
经常以“上课”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二)引发幼儿生成问题的策略
1.民主化环境策略。教师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 放弃教育者的尊严和
权威, 以信任、尊重、欣赏来支持、诱发幼儿产生问题。老师尊重幼儿, 尊重他们自己选择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权利, 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尊重他们的思维、行为方式。老师面对
幼儿的问题, 给予的是极大的热情, 而不是置之不理的冷漠。老师欣赏幼儿, 以欣赏的眼光
看幼儿, 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要学会等待。
2.对话式分享策略。教育过程中变教育者单向传输为双向对话, 凸显幼儿经验的地位,与幼儿共同分享交流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老师与幼儿都是活动中的设问者、解答者, 都有
权利和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对别人的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思想。这种对话实现了师幼
互动, 幼幼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3.开放性提问策略。课堂中提问的开放性, 既可以拓宽孩子对基础知识的纵横理解,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又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性的提问没有将孩子的思维
禁锢于已有思路的模式中, 而是放手让幼儿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4.生活化情景策略。幼儿生成的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 随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而扩大,随幼儿生活经验的拓展而拓展, 随幼儿生活环境的丰富而丰富。因此, 要关注幼儿寻常时刻,在日常生活和创设的生活化情景中让幼儿体验、感悟、起疑、发问。
5.结构化材料策略。材料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索、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极
其重要的载体。特别是低、中结构的材料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要提供大量低、中结构的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摆弄中发现问题、生成问题。
6.支持性强化策略。教师的支持是教育最核心的成分, 是儿童问题不断生发的重要条
件之一。教师应采取支持、鼓励策略, 必须坚持“追随幼儿, 师幼同行” 的原则, 以强化
幼儿不断生发问题。
(三)教师回应的策略
1.深化策略
当判断幼儿生成的问题有价值时,教室可顺应幼儿的兴趣需求,采用强化、鼓励的策略,必要时还可灵活调整原有计划, 开发孩子的思维, 求得意外收获;亦可设置悬念, 以引发
他们对此问题更大的关注, 鼓励幼儿探索问题。幼儿园生成课程主题的选择主要是以幼儿的兴趣需求作为课程的生长点,“课程应对幼儿特定的需要有所呼应。”
2.迁移策略
当判断幼儿生成的问题有潜在价值时, 教师应进行适当点拨, 将问题引向显形价值方
向。也可直接提出问题,挑战幼儿, 激起幼儿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 点拨幼儿思考问题。提
供孩子多元认知信息, 刺激幼儿观察思考, 能逐步激发幼儿对事物及其现象的敏感性, 养
成多问、善问、会问的好习惯。这种策略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他是指课程主题不应
只着眼于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课程应当定位于幼儿现有心智发展状态的“最近发展区”,就是说,应当凭借幼儿现有的发展创造出幼儿新的发展的基础。凭借已有的心智发展,新的发展才有可能产生,但它是尚未实现的心智。可以说,正是有待发展的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心
智才能最敏感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因此,课程应着眼于幼儿的 “最近发展区”,去选择相应的课程主题,使幼儿达到一个新的发展,从而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发展。
3.嫁接策略
有时幼儿提出的问题没有显性的教育价值, 有时会使教师显得尴尬或一时无从回答。如
教师回避不谈, 会抑制幼儿提问的意识;但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嫁接成有价值的问题, 就会
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此外, 对幼儿的问题老师要作出价值判断。我们追求的是幼儿对现象的兴趣与探究,而不是很有深度的“钻研”。
4.商议策略
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所主动提出来的问题, 是幼儿个体对自己活动的认知察觉, 教师对此应加以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应从尊重幼儿意愿出发, 采用师生、生生共
同商议的策略, 引导幼儿讨论问题, 使教育过程变教育者单向传输为双向对话, 突显幼儿
经验的地位。
5.留疑策略
幼儿生成的问题教师一时无法判断作出取向时, 或当探索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过程时,教师可坦诚相告, 同时建议师生共同对疑难问题探究解答, 从而推动幼儿探究问题。可以通
过带领幼儿一起观察、操作、查阅资料等去发现答案, 也可留给幼儿一些时间, 让他们自己
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并随时报告自己的点滴发现。
四、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的效果与反思
(一)研究效果
1、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有助于幼儿发展
(1)有助于幼儿好问、好奇的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不跟着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
走,他们总有发现不完的事情,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新纲要指出:学前教育要为终生发展奠
定基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而我们的研究旨在寻求一种适合幼儿发展的,允许和
鼓励幼儿生成问题,并且有效的回应这些生成问题的方法,养成好问、好奇等良好的行为习
惯,为其探究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有助于幼儿乐学、好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是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要使幼儿“乐学”
“好学”则必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而幼儿的学习兴趣则源于生成的问题能否满足其学习的成就需要。
(3)有助于幼儿质疑求异思考、发散性思维等创造人格的发展
心理学家柯曼比尔(T·Amabile)认为:“创造力是来自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和社会环
境的特殊综合的结果。”吉尔福特(J·P·Guilford)认为:“创造性归根到底是人格的问题。”
幼儿大量的生成问题都源于其质疑求异的思考和发展思维、反常规思维,而这些心理品质的积极发展则可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
2、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有助于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一是改变教师的角色。作为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与以往相比正发
生着很大的改变。新课程要求课程内容应是从儿童的活动和兴趣中选择主题的,可以以主题
向外扩散形成主题网络,主题的每一方面都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的经验,是与儿童渴望探
索、发现和理解的周围的人、事、物密切相联的。也就是说,当教师发现儿童对主题网络中的某个“结点”感兴趣,愿意探索研究时,即可以此为主题展开活动,还可以作进一步延伸。
可以说儿童“决定”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儿童能够主动地学习,发挥创造力,所以说
内容的选择更倾向于便于幼儿主动建构重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课程的实践过程
中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要相应地审视和改变自己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成为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这些角色集中地体现在一点,那就是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
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是提高教师的作用。主张建构主义的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德弗里斯在论述教师的作用时
建议,教师应该抛弃经验主义或文化传递理论的一些观念,并用新的观念取而代之,这需要
实现三个转变,即(1)从教到建构的转变;(2)从强化到兴趣的转变;(3)从服从到自主
(或从强制到合作)的转变,这恰与我们新《纲要》的教育理念相符。但是要实现这三个转
变、发挥好教师的支持、合作等作用,却不是传统的教育能完成的,需要我们综合多种手段,在随机教育、生成活动、探索性活动等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促进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发展 教育的成败有很大因素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心理学家认为,有效的、尤其是灵活
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是某个特定领域中可以称之为“专家”的标志,其基本条件是:“在某
一领域,专家拥有大量的知识、事实、概念和程序,并且这些知识的储存都必须精细加工和
组织化,以便需要时很容易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尽快
迈入“专家”的行列?我们感到自己正缺少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
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比一般的教学策略更高级的智慧——教师的回应策略。通常,一个从教三年以上的教师就已经是一名较成熟的教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与教龄成正比增长。二期课改以来,我们有很多老师却觉得教师不好当了,原因在于
孩子的生成活动太难把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预设是必要的,但由
于作为教学对象的幼儿是不完全可控的,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的个体,因此很多东西是难
以预设、难以一成不变的。“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
行的教学能否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能否使教师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
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
献。”(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语)因此,预设教学方案不仅要预想多种可能,而且应该是有限
度的、有弹性的,能为幼儿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从而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为教学过程由“执行教案”走向
“互动生成”提供扎实基础。
(二)研究反思
1、继续进行对教师策略的干预研究,对教师策略运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进行跟
踪,筛选出典型的策略特征。
2、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合作和教研活动的背景下对教师生成课程策略获得的影
响,以及已有回应策略对他人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附主要参考文献:
戴维·伯姆——《对话思想及其于“对话教学”的启示》
张霞——《从幼儿园新课程的实践谈教师的生成智慧》
宋志红——《引发幼儿生成问题和老师回应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