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事新闻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时事新闻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时事新闻种类繁多,地域广泛,适时地、恰当地用好用准时事新闻的关键是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面就时事新闻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作几点论述。
一、要认清形势,关注和关心时事新闻
首先,地理课时的有限,让我们引起对时事新闻的关注。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地理学科被纳入中考,这无疑就让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加大了对地理学习的重视。但是,现实还是让老师们感到力不从心,毕竟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相当丰富,仅靠每周2.5节的课时量来讲清楚、说明白,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再说,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也不可能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的文化课每天都上课,所以,学生今天学了,过两天再上课,就很容易忘了。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新闻尤为重要。让学生在看到、听到或者读到的新闻中,都能无时无刻联想到学过的地理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天天学地理,天天复习巩固地理知识。只要坚持不懈,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针对近年来地理中考题目中,都越来越多出现以时事热点为背景的考题,更加引起对时事新闻的关心。例如,去年的地理中考题中就出现了多条时事新闻:2009年7月的日全食、12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武广高铁的正式通车、2010年1月中国西南旱灾、1月海地大地震、2月智利的强烈地震、3月的冰岛火山喷发、上海世博会,分数约占全卷成绩的40%。这些题目向我们广大教师敲响了警钟,地理课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课本内容,教师们也要养成关心时事新闻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入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时事新闻,这不仅能引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能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同时,也可以为将来的中考做准备。
二、要恰到好处,选好选准时事新闻
当今世界、国内国外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教学时就要恰到好处,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讲故事,应该以教材内容为依据,选取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时事。而所选的时事也要注意时间性,最好是近一两年内发生,并且具有震撼性的影响力,又或者是具有固定周期进行的时事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美国各城市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美国的nba职业篮球赛的时事新闻。它是经常报道的时事热点,并且具有周期性,利用那些耳熟能详的nba球队队名来进行城市地名和城市特征的介绍,学生们,特别是那些爱运动不爱学习的男同学对此颇感兴趣。当问及小巨人姚明加盟了nba哪支球队时,几乎每个学生都热烈地喊出休斯顿火箭队,随后就顺势指出火箭这个队名是反映休斯顿是美国重要的宇航基地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飞人乔丹所在的芝加哥公牛队的地理位置和这个城市所处的美国农业带,学生从中就了解到芝加哥位于美国的乳畜带,并且是美国的肉类加工工业基地。同样,结合对西雅图超音速队和底特律活塞队队员的分析,也让学生很快地熟识这两个城市是美国航空工业基地和著名汽车城的特征。在讲课中运用这些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时事新闻,会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地理,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枯燥地介绍城市名称和城市特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要适当点拨,抓住时事新闻的关键处
时事新闻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与生活密切相关,报道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报道内容有些很详细,有些很简略,如果在课堂上盲目运用,那就会费时又费力,效果不好。所以需要老师点到即止,把握关键处,以点带面,铺开与之有联系的地理理论知识。
例如,时事新闻:第16界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此条新闻涵盖的地理知识可丰富,如果是七年级上学期上课,可以联系到关于地球公转,此时地球公转位置接近哪个节气?如果是七年级下册上课,那就可以联系亚洲的地理分区中介绍中国所属分区,还可以介绍亚运会是亚洲的运动会,参加的国家都是亚洲的国家,引导学生熟识亚洲中的国家及所属分区。如果是八年级的中考复习,那除了上述问题外,还要铺开更多的地理知识点:广州位于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有哪条河流流经?农业生产有什么特征?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作点拨,如果只靠学生自己去复习,只会停留在新闻的表面内容,复习效果肯定不理想。
又如:今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地震,导致至少103人死亡,另有228人失踪。这条新闻关键的地方不是时间,也不是城市名称,更加不是死伤人数,如果教师不给予点拨,那学生也只会停留在新闻的表面内容,而挖掘不到当中有联系的地理知识点:遇到地震时应该怎么办?新西兰是哪个大洲的国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新西兰发生地震的原因?
还有一条全世界都震撼的新闻:今年2月16日,利比亚爆发了骚乱和流血事件,死亡人数之多,暴力程度之严重,已经引发阿拉伯国家联盟和联合国安理会的高度重视,并召开了紧急会议,中国分海、陆、空撤离当地的中国公民约3.2万。这条新闻对于不同的年级,就可以作不同铺开点拨,如果是七年级,就可以在学习中东地区时适当突出利比亚这个国家的位置:位于非洲北部,西部与埃及相邻,北部濒临地中海;还可以联系语言、宗教、人种等人文地理知识。如果针对八年级的中考复习,那除了上述内容外,还需要注意交通运输方式的相关内容。
从上述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讲授新课,还是中考复习,都必须用好用准那些时事新闻,在选择与组织时事新闻时应联系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体现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改革理念。只要教师能科学地将时事新闻引入地理教学中,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进行思想教育上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照本宣科的教学已经成为历史,让我们一起努力,关心身边的时事新闻,用心选择有用的时事新闻,耐心点拨与之相联系的地理理论知识,赋予教材更多、更新的生命力,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第二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新课标下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多媒体、技术、运用 正文: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
运用多媒体技术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借助于多媒体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实象,化静为动,使学生接受视觉的冲击,再配之以精练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地震是如何形成的时候,如果仅凭“一块黑板和一支笔”,很难讲清地震的原因。而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展示地球板块构造和模块运动积压过程,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地震的真正原因。
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识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对地图的认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大信息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授课中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课堂教学容量有限,很难进行宏观对比。由于多媒体具有集成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板书、各种地图、动画、视频录像都制作在一个课件里,保存、使用都很方便,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在复习课上效果十分明显,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加大了课堂密度,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兼顾全面,因材施教。
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能力有差别,教师可根据各班的认知结构水平,学生能力来设计运用教学课件。上课时可因班而异,控制教材内容显示的次数、时间和顺序,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同一班学生的教学中,也可针对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不同的显示时间,不同的顺序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有着特殊的效果,而在同一班级也可根据学生的差别调整教学进度。
尽管多媒体技术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也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只是一种技术,无论多先进,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只有一条: 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的效果。英特尔·贝瑞克博士说:“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诸多因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媒体,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才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 的作用,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最大功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第三篇:在地理教学中教学地图的运用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地图的运用
实验中学 张立军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有手段
经常运用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的具有的重要特点和独特的风格,也是一种特有的教学手段。运用地图,便于贯彻直观和理解相结合的教学原理。学生通过对地图符号的识读,不仅可以获得地理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能否用好教学地图,常常成为教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运用地图,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地理事物是具有空间性的。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上有高低的差异。例如,某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形状、面积、河流、山川、湖泊等地理事物。只有运用地图,才能确切地建立起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的概念。
(三)运用地图便于使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规律
地理事物的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例如,把植被分布图和气候图相对照,就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巨大影响,再如,讲授城市和居民点的分布时,若与交通路线、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相对照,就会使学生发现,城市是在交通较发达、地势较平坦、资源较丰富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借助地图就比较容易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性。可见,地图不仅是联结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
(四)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技能
地理技能包括内容很多,其中,运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最基本的地理技能。例如,让学生根据经纬网来辨别地图上的方位;利用比例尺量算各地之间的水平距离、线性地物的长度;利用等高线、等深线、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型、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坡度陡缓;在气候图上根据等值线识别各地的气温、气压、风向、降水量的分布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性态特征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因果关系等。
(五)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智能
在地图上地理事物是用形状不同、大小不
一、色彩有别的符号表示的;它的经纬度位置是用经纬线来确定的。地图符号、经纬网都是地图上有形的要素,它们形象直观,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智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例如,学生在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成因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该地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的大小,确定该地所 处的热量带;再分析所处的气压带、风带及距海远近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根据水热条件的综合状况,判断该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二、教学地图的分类和特点
(一)教学地图的种类
教学地图又称学校地图,通常是指专供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使用的地图。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地图可分为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附图和插图、填充图、地球仪等。
(二)教学地图的基本特点 1.教学地图内容上的专用性
教学地图针对性强,主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凡是教材中提到的,能用地图形式显示的地理知识,地图上均予表示。为了便于教学,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2.教学地图取材的现实性
教学地图的内容少于一般参考地图,做到重点内容突出;但是取材多于教科书,以便满足学生课外自学的需要。总之,教学地图既要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取材要繁简适当。
3.教学地图表现手法的鲜明性
教学地图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采用的符号、线条简单粗重,色彩鲜艳夺目,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不仅易读、易记,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各类教学地图的运用
(一)教学挂图
教学挂图也叫讲授地图或课堂教学地图,简称挂图。它是课堂上,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时,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因此,挂图具有图幅大(1—2张全开纸大小为宜)、符号更加粗重明显、内容更加突出等特点,以便于学生看得清楚、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地理事物上。
正确、熟练、合理地运用挂图,是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和教学的基本技能。运用挂图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选图
选择教学挂图应注意的问题:第一,紧扣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应全盘考虑选择同教材各章节内容相符合的挂图。第二,繁简得当。选择挂图时主、辅图明确。主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应突出重点,内容比较单
一、明确。辅图配合主图使用。但是,一节课的总用图量,一般不超过三幅;过多,挂图则一现而过,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第三,注意图的整洁美观,对破损和自制的挂图,要修补和整饰。
2.挂图
教学挂图的悬挂,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位置适当。一般将图挂在黑板两侧墙壁或图架上,要高低适中,不可过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为宜。第二,挂图适时。悬挂两张或两张以上挂图 时,若同一时间对照使用两张图,可采用并列式挂图法;若不同时使用,可采用重迭式挂图法,根据教学内容先后出示,以免同时挂出,分散学生注意力。第三,准备充分。课前,教师应对课上使用的挂图、挂图架进行认真检查,以便于使用。
3.指图
指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指图时,站立位置要适当。一般站在图的一侧,不要遮挡学生视线。第二,指图要规范化、准确无误、快慢适中、讲指一致。
对不同形式的地图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应采取不同的指示方式。如,对点状符号所表示的城市、乡镇等居民点,应准确指在居民点符号上,而不应指市镇注记上;河流、山脉等线状符号,指图时要沿着河流的流向和山脉的走向;交通线(铁路、公路、管道、航线等)要由起点顺线指向终点;区域面线符号,如,大洲、大洋、湖泊、国家和地区,要沿境界线,指明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范围、形状、大小和分布特点。总之,要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方向、发展过程等特点指图,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指图;过快,学生的观察、思考、记忆跟不上指图速度,不能留下较深的印象,使指图流于形式;过慢,又落后于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的速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合理使用指图杆。杆长一米左右,顶端涂红色,指图时清晰可辨;尾端刻一缺口,用它支撑悬挂地图。使用指图杆要严谨,不用时不可随意乱挥乱划,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安排选图、挂图、指图是用图的准备,备课时教师都应周密考虑,精心安排,做到熟练掌握,才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更应预先演习,免得课堂上顾此失彼,乱指乱划,手忙脚乱,找不到应指的内容,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4.用图运用挂图说明地理问题,是挂图运用的高级阶段,也是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复杂的环节。教师在用图时,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文图结合。挂图是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是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而编制(绘制)的。挂图与课文互为补充,紧密配合。因此,在运用挂图授课时,切忌“单打一”的用图或讲述,应做到“文图结合”。第二,师生共同活动。例如,在讲中国地形一般特征时,应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挂图,师生共同观察、共同分析,从图上寻求答案,逐一得出中国地形具有多样性和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各种地形交错分布的三个基本特征的结论。切忌,教师如同无观众的木偶演员,无听众的朗诵者一样,单方面的用图和独白式的讲述。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结合起来。第三,主导辅助作用要得当。在新课讲授中,新的地理事物,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生疏的,未知的事物,教师在挂图上都应当示范性地指出它们符号的位置,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教师指示挂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地图册或课本插图中找到相应的符号,教师指示地图或分析挂图,旨在辅助学生掌握独立运用地图册和插图的能力。因此,从教师指图示范的角度来看,挂图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运用挂图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学会读图,掌握地理知识,因此从目的性来看,挂图又起着辅助作用。正确认识挂图作用的双重性是运用好挂图的关键。要把学生地图册、挂图 的使用及教师讲授统一协调,密切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四。“因材施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用挂图。低年级可采用形象化的符号或标记为主的挂图。高年级可采用以较抽象的符号或标记为主的挂图。为了减少学生地理知识的泛化,便于识记,可把所讲授的内容,用特殊的符号或标记,从整体的挂图中分离出来,使之特殊化。总之,教师在用图时,要防止形式主义,要注意提高运用挂图的效果。
(二)地图册的运用 1.地图册的特点和作用
中学适用的《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高级中学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而设计、编绘的。它以地理教材为依据,编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地图、示意图、景观图、剖面图等,内容上它具有丰富性的特征;它在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方面,比课文具有简炼性和直观性;在图目的选择、图辐内容和编排次序方面与教材体系结构具有一致性;与课文紧密配合,互相补充,并保持地图册自身的相对完整性;与课文插图分工,各有侧重,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并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地图册在题材选择,内容取舍等方面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它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地图册在表示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自学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课本配套,学生人手一册,学生掌握读图方法之后,它就是“第二教科书”,并且篇幅少,比课本便于携带,当教师声音信号和课文中文字系统消失时,地图册就成为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陪伴的好老师;学习地理必须有地图,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地图册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之一;教师在教学中配合挂图、插图和图片,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用图,充分发挥地图册的作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地图册的运用
(1)选图根据讲授计划,依据课文内容,在地图册中找出相关的地图。认真研究每幅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与课本内容如何配合,这些都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例如,讲授“地球”一章教材时,中国地图册“地球知识”中的一些幅图可与教材配合使用。“地球”一图,较好的表示出球体形状,配以文字说明,表明地球的大小。“地球内部构造图”是剖切的立体示意图,形象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三个同心圈层;图旁的文字说明,分别介绍了三圈层的厚度、温度和压力。总之,地图册上每幅图都有丰富的内容,备课时应该认真考虑怎样与课文密切配合,认真选择地图,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识图导引识图,即开始学习辨识地图。这是学会读图、用图的第一步。识图如识字。识字,首先认识字形、字义。识图,首先认识什么是经纬线、比例尺等数学要素,知道它们的形状和表示方法;其次,应了解水系、地形类型、地势高低,海洋的深浅、城镇、交通、境界等地理要素的代表符号,以及各类符号的色彩(色相和色调)的表示方法;另外,还应懂得地图符号的文字注记的规则和字体的变化。当学生认清各类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之后,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地图上描述各种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等,地理位置及分布状况。
这里,应注意的是: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对于初学地理,尚未接触过地图的学生来说,要让他(她)们认识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指出各种符号的位置,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在挂图上做示范性的讲解,然后再让学生在地图册中找出相应的符号和注记名称。教师每指一个符号,就让学生看清它在图上所处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图册的地图中找到它相应的位置。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重要的,也是课堂常规所能做到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跟着教师学着辨识地图册上的地图,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往往被人忽略。地图册是课上、课后、课外学习的重要工具。课堂上使用地图册,一定要听从教师的统一指挥,防止学生乱看、乱翻、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但是,教师绝不应怕学生对地图册使用不当影响教学效果,就放弃在课堂教学上使用地图册。总之,课堂上,以教师导引为主,师生密切配合,挂图与地图册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地图册的作用,一定能提高课堂效果。
(3)读图所谓读图,就是随着识图能力的提高,依据读图规范,学生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出地图的内容,即把地图的形象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的过程。
读图,应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读图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地理教学大纲对读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能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约数;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能熟悉常见的符号和注记的一般规则;能看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不同内容的地图(政区图、人口分布图、民族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交通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业及土地利用图等);能根据地图独立地分析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及工农业等)的特征,以及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能对照几种不同内容的地图,综合说明各种地理事物之间(包括各自然要素之间、各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归纳出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第二,读图要有计划性,注意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集中训练,为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打下基础;分散训练,使读图的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最基本的读图知识和技能,是在《地图》一章教材中集中训练,并在其他各章分散练习,逐步扩大和提高读图能力。例如,在极区地图上确定经纬度和辨别方位的问题,可在讲“北冰洋”和“南极洲”等章节时再加以训练。又如,在图上看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地形类型等,要在讲中国“地形”等章节时进行分散训练。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地名和其他地理要素,确定经纬度位置,定方向等,这是经常要训练的技能,要做到准确、熟练、准中求快。读图时,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符号注记或做其他记号,以便于再读图时醒目,并加深印象。
阅读地图要注意部分和整体相结合。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分区图时,要注意与全国地图相对照。在世界地理教学中,阅读分国地图,要注意该国所在的大洲地图,以加深和理解整体和局部的位置关系。(4)用图用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识记上,要运用地图分析现象,综合概括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理的区域特征及地理规律性。
用图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一定要掌握循序渐进的规律性。读图分析要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幅地图到多幅地图的复合运用。例如,讲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时,可与我国年降水量图相对照阅读。通过分析降水量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从而得出因外流区降水充沛,所以河流多,水量大,流程长。内流区降水少,则河流少、水量小、流程短。又如,讲北美洲气候时,可把课本插图中的《北美洲气候图》、《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与世界地图册中的《北美洲》、《年降水量》、《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等图幅相对照,分析综合,概括出北美洲气候,具有地垮热、温、寒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征。
(三)课本附图和插图的运用
课本附图和插图是指附在地理课本扉页(封面、封底、封里)和穿插在课文中的地图、示意图等,大体可分五种。
1.附图和插图的种类
(1)地图多为单色、内容单一的地图。如《中国政区图》、《南亚热带季风路径图》、《苏伊士运河图》、《我国铁路分布略图》等,均属此类。
(2)剖面图如《太平洋海底剖面图》、《庐山断块上升示意图》、《坎井工程示意图》、《河西走廊地形剖面图》。
(3)模式图和鸟瞰图如《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刘家峡一带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4)分解图和统计图表如,《经线和经度图》、《纬线和纬度图》、《经纬线网》等即为分解图;《各大洲国家和地区一览表》、《四大洋面积对比图》、《沈阳、北京、武汉、广州各月气温变化示意图》等属统计图。
(5)插画课本中的插画,包括书中的黑白和彩色照片,以及素描画等。2.附图和插图的特点及其运用
课本附图和插图是地理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本密切结合,发挥着课文、地图册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由于地理事物分布在空间的广阔性,需要用地图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力。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不仅需要综合的详图,而且需要单一的简图、示意图和模式图等辅助图,有时需要配以剖面图,表示地面的起伏和地壳内部结构;用联系图指示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用多幅连续性的示意图,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用统计图表定量地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等。
由于学生的活动范围小,见闻有限,缺乏直接感知的地理感性知识,需要积累感性地理材料。课文中的典型景观图、素描图和照片等,就成为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形成地理观念和地理概念的辅助手段。
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来看,直观形象的地理插图,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创造了条件;具体的地理图象成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支柱,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少了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领会和接受地理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运用课本插图,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在缺乏教学挂图的情况下,插图和地图册一样,显得特别重要。
(四)填充图
填充图又称暗射地图或素图。它用淡色,印有经纬网、境界线和主要地理要素(水系、地形、城市、交通线等)的符号,是一种没有注记的空白地图。
填充图是专供学生独立填绘各种地理事物,以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一种地理作业图;另外,它也可在讲授新知识过程中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可作为学习巩固新知识的手段,还可在复习旧知识时使用。
使用填充图时应注意两点。第一,填图时的基本要求:内容正确、符号规范、位置准确、字体端正、大小匀称、排列整齐、色彩协调。第二,布置填图作业时,要让学生明确填绘的目的、要求和方法。要求学生在作填图作业之前,结合课本插图和地图册复习有关课文,先熟悉填绘对象的名称、位置、范围和分布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填图作业,防止盲目乱填或不加思考地机械照搬。要把填图作业作为巩固地理知识的一种手段,防止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填图的形式主义的做法。
(五)地球仪 1.地球仪的意义和作用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当把地球直径缩小到30公分以下时,地球长短轴差别相应的缩小到半毫米以下,差别极其微小。因此,正球形的地球仪,可以真实的代表地球不规则的扁球体的真实形状。它能较好的表示立体形态,使学生获得地球体的立体观念。
(2)地球仪是一种立体地图。因为地球仪的比例尺较小,显然它不能象较大比例尺地图那样详细地表示各种地理事物,但是在平面图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长度、方向、形状和面积的变形及误差,在地球仪上却能比较正确地表示出来。例如,在大西洋分割成东西两边的《世界地图》上,学生常误认为欧洲与北美洲之间是隔着十分宽阔的大西洋,而观看地球仪,能使学生看到地球连续的整体,这就消除了读图中容易发生的一些错误观念。
(3)地球仪是一种仪器。利用它,可以演示地球运动,做昼夜更替、时刻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递变等模拟实验。
(4)地球仪是直观教具。利用它,可以阐明有关的地理概念。如,解释地球上各种假定的名 7 称——地轴、两极、赤道、纬线、回归线、极圈等;解释两半球的区分与水陆分布,如:南半球、北半球,水半球、陆半球、东半球、西半球等;解释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等。
2.运用地球仪应注意的问题
(1)因地球仪比例尺较小,点状、线状符号图上显示较小、较细,不便观察。如需要展视,教师可特制些醒目的大符号,附于相应的位置或分组(2—4人一个地球仪)临近地球仪观察。(2)讲解时,可与课本插图、地图相互配合使用,互为补充。如,讲经纬线真实形状,可观看地球仪,并与课文经线、纬线、经纬网分解图相结合,说明平面图上,由于投影不同而经纬线形状有园、弧、直线等差异,但指示方向、方位的确定方法是不变的。
(3)在演示昼夜形成、更替、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移等地理现象时,为提高演示效果,可在暗室中进行。
(4)课堂观察地球仪时,应把地球仪放置或拿举到较高的位置,以便学生观察。
四、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常常是课文数页的内容,但按照一定的法则,就可把它们表现在地图上。所以说,运用地图(包括插图等)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学会读图,就可使地理知识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图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读图训练。读图训练一般可分为相互联系,交叉进行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
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
第二步,地图、课文相互转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地图默述课文内容,借助地图回忆思考、表述地理知识。这是从图到文,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开始可分题(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默述。不够熟悉时,再复习课文,直到能完全熟练地看图叙述为止。然后,再根据各种专业地图(如,政区图、工农业图等)来综合叙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三步,独立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先分析各自然要素、经济部门和城市特点,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对照课文,检查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并检查失误的原因,然后进行修正和补充。经过图文结合的反复训练,形成图文统一的、系统的、完整的、巩固的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读图训练的步骤,或者说是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法则,可以概括为:左图右书,边看(书)边读(图),图文结合。要反复读图,使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化的地图,然后再让地理知识重现,即让地图“活化”。读图是使文字语言与地图形象化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是一 个学习地理的非常重要的过程。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在读课文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有血有肉”,有骨架的活生生的地图;读图时,脑际中呈现出有条有理、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通过读图训练,使读图能力达到看深看透、看穿看破的境界。所谓“深”、“透”是指不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到实质。所谓“穿”、“破”是指不是孤立地看各种地理要素,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地理综合体。
第四篇:多媒体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运用
安化县龙塘乡中学
曾小娅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我是龙塘中学一位普通的地理老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来谈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其实在这儿的我,是不够格的,因为,这里有很多的领导、老师比我做得好得多,但邓老师给了我信心,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只好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和大家一起说说我的信息技校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凡事都有一个起因,我以前也不会用多媒体教学的,那原因是什么?就得从上面说到的那一次考场的惨败讲起,考完后我静下来想了很多很久,我工作上没有偷过一次懒,从教也二十多年了,自认为也有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师生关系很融洽,考一个县平均分应该是没问题的,可问题偏偏就出了,而且出大问题了,我该怎么办呢?正在这个时候,我的丈夫提醒了我,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他鼓励我,帮助我,从2007年下期我才开始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走进了多媒体室。
走进多媒体室后,我就发现了多媒体教学有很多好处,具体如下:
试卷和复习资料永久保持下来,只要教材不改,多媒体资料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就是教材改了,也有一大部分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正因为多媒体教学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我下定决心苦干两年,下面我就把这两年的具体做法,跟大家说说,但愿它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1)、自然地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多媒体中的影视、图片、声音等都可以插入到教学课件里,帮我们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澳大利亚课件中,我利用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标志建筑制作成PPT课件,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猜想我们马上就要学习的内容,很自然地进入课堂。
(2)、很好地突出重点。大家比我还清楚,一堂课,特别是新课,如果没有突出重点,那就是一堂失败的课,而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重点的突出就是大点声音讲,多花点时间讲,反反复复地讲,在多媒课件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它形式多样、变换速度快、容量大等优点,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达到我们突出重点的目的。例如中东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中东的战略性地理位置,我是这样突破的。首先展示出世界地图,再放映“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的flash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中东位置,然后再展出
接着进行第二次测试,看又有多少人记住了;最后一步,动手拼图,看谁拼得快。通过以上五步曲的学习,一般的同学都能熟记三十四个行政区域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展现方式多样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该堂课要记的知识。
(4)、精练小结学习内容。在座各位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知道大多数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几个不相关联的知识点组合起来的,在课堂小结时我们又不得不个个涉及到,因此就觉得课堂上时间少了,学生的练习时间被占了,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帮我们精练及时的小结全课内容,达到及时复习的目的。如中东的位置,我就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5)、搞好复习迎接中考。09年中考来临了,我首先是对着课本讲解复习的方法、要求、内容等等,几堂复习课下来,也该阶段考试了,第一次考试让我大吃一惊,离我提出的要求差远了,与学生闲聊中才发现方法不对,学生要求再次走进多媒体室,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复习,后来学生反馈,比在教室里复习效果好多了。
(6)、轻松地设计单元考试试卷和复习资料。我们都知道,中教育星资源库、现代远程教育和计算机网络都融有大量的地理教学资源,我就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学生学习情况,轻松地设计单元考试试卷和复习资料。
这样两年下来,我制作了教学课件一百余个,备课百余堂,考试试卷二十余套,老师们会问这么多的东西,一个个
第五篇: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论文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永州市江永县允山中学 高俊莲
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是在做“学答”。如何走出这一地理教学的误区呢?根本的办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实行启发式设疑、解疑这种“启发式”教学法,才能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地理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就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逐步达到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新的地理教材在设计、编排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时,更新观念,以“启发式”的教学为主线。教学活动的安排在于“启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进行地理教学意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科学发展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
怎样才能更好实施启发式教学呢?坚持教学活动民主化。实践证明: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通可以创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配合默契,也能使学生心态开放,敢于张扬,而师道尊严、高高在上、永远正确的教师不可能创造出师生互动的课堂。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第一是变“食指教育”(用食指表示批评)为“拇指教育”(用地理论文
拇指表示赞赏),即放弃习惯性指责,坚持鼓励和欣赏。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励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少用批评性语句、语气来对待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哪怕是大部分没说对,也要找出那一点点闪光处。即使完全不正确,也赞扬其敢于发表见解,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样学生便可在一种心理安全的感受下大胆质疑,大胆畅想,实现互动才有保障。第二是在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合作,用引导、商量、启发质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讨、切磋并互相补充,使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方案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以“启发式”主线的课堂教学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加上各部分联结的功能。一定的功能总是由相应的结构产生的,而且是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因此,系统论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正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进行地理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探究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根据课堂内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处理好信息的变换,让教师、学生、知识、媒体四者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各要素既要有独立性,又要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这样教学的结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地理论文
1、精彩导入语,创设情境 ——激趣启发式教学。
精彩有趣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好的课堂离不开好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的四大区域”时可以综合运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巧妙的导入,学生的求知欲就自然调动起来,产生了追根问底的探索欲望。
2、建构平台,以文释图——问题启发式教学。
在讲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优越性时(八年级湘教版),采用图文相结合的设计,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分析、归纳,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步:请学生读教材上的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进而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拨大约是多少米?(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第二步: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我国地势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②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地形类型,各以什么地形区为代表?
第三步:请学生读图,在图中找出长江和黄河,根据它们注入的海洋,说出我国的地势特征决定了许多大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流向对沟通什么方向的交通有利?这样的地势分布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第四步: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长江在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水流会产生什么现象?为开发利用水地理论文
能资源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通过以上教师的启发提问与学生自己看图、思考、分析、归纳、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②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灌溉水源;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又促进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③由于我国地势落差大,使许多大河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复杂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看图、读图、用图,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达到以图释文,以文释图,图文结合的效果,在轻松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3、巧设疑问,合作探究——释疑启发式教学。
精心的课堂设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提出疑问,这是实施课堂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彩云南国——云南省》这一节内容,可以引起兴趣,培养读图能力、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区别概念,分析比较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云南省为什么称为彩云南国”,“云南省为什么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云南省为什么形成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省地形以什么为主?地势有什么特点?山河分布有什么特点”,“云南省与哪几个国家接壤?与我国哪些省区相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地理论文
手,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形成概念、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提问,就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会学懂地理知识。
4、活学智用,实践运用——运用启发式教学。
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既然学了“无用”那为什么要学。学生在学习太阳直射和风向时很多学生会觉得无用、空洞,那么教师可以联系当地房屋的朝向、窗户的大小等让学生观察、体会、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书本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即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生产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实践中注重学法指导,落实“启发式教学设计”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革新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也是值得深思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相应给予学法指导,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技能。
地理教学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让学生确定重点,分清主次,理顺关系,掌握读图的技巧,学会分析地图所表示的地理特征,所蕴含的地理规律,熟练地将“图变文,文变图”。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地理论文
学习方法往往是潜移默化,通常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方法常常就是学生最容易学会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板图,学生在课堂、课外也用板图表示地理事物,那么学生就运用图示法,读图能力就强;教师如果善于列表比较,要求学生列表比较不同的地理事物,那么学生就善于运用列表法,比较能力就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运用各种学法启发学生,让学生从兴趣入手,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启发时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首先,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加以揭示;或将提出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趣,用小步子解决,便于学生各个击破,攻克知识难点。例如,讲地形雨形成时,如果只让学生看完示意图后提问“地形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对示意图理解不透,只好照本宣科了。若将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题:(1)潮湿的气流前进时遇到高山会怎样运动?(2)气流上坡后气温有何变化?(3)气温变化后,空气中的水汽如何变化?(4)水汽是迎风坡多还是背风坡多?这样步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其次,在解疑时,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自悟,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答案中存在的问题,这比断然否定要好得多。
最后,在解疑时,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遗漏部分及时提出新的设疑,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时”,学生在读图后,对七月份20度-30度N沙漠地区成为世界最热的地方理由讲得充分,而对赤道地区为什么不热,却只字不提。对此必须地理论文
提出设疑,启发学生对赤道地区气温状况进行分析,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课堂上克服“两满”,即满堂灌输、满堂空话。教师讲课必须防止照本宣讲、唱独角戏的现象。避免满堂灌同时必须防止无的放矢随意联系的现象,避免满堂空,不像“地理课”等。
在上完课后或某个问题解疑以后,教师不把眼光停留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而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趣味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即留给学生疑问,推进学习内容深化。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新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促使其到课本中或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自我探索,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了乐趣,乐趣又会诱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
搞好“启发式”教学,必须深入改革地理课堂教学,不搞无准备无把握的“两无”教学,克服“两满”——满堂灌、满堂空话,力求“两变”——熟课变生课备,生课变熟课讲。唯其如此,才能搞好“启发式”教学,实现常教常新。因此“启发式”的教学研究和运用,将会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明显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