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案修改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常”三个字。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 ”等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个目标不适合出现在第一课时,故事的中心一般在课文教完后感悟,多在第二课时。其次,考虑下“又大又圆”类的词语第一课时要教不? 准备: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生字卡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环节不够激趣,进入太快,学生的兴趣没调动起来,后面学生的兴致可能就会不大高。
1、同学们,有一只小猴子高高兴兴地下山了,可是等它回家的时候,它两手空空,哭丧着脸,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小猴子下山》。
2、板书课题,学习“猴”字。齐读课题。用什么方法学习“猴”,把具体的做法写出来。
3、出示“猴子、兔子、桃子”图片及汉字,强调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去了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读要求要在细化一些,比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等。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做法。(2)教师:小猴子下山先后去了哪些地方呢?请五位同学来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相机正音。(板书:画一座山。)
2、排列图片
(1)学生读完课文,小猴子下山都看见了什么呢?引导学生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把图片贴在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排列图片后,辅助图片师生接说:小猴子下山后,先来到了一(块)玉米地,再走到了一(棵)桃树下,接着走过了一(片)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只)小兔子。
(3)认识“块”(这个不是要求认识的生字),与“快”对比,换偏旁。练习用“块”说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这个环节琐碎了些?问题太多了,明确自己的目标是初步检查朗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小猴子下山都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那它干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玉米地的图片)
2、师生接读: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了一块玉米地,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3、认识“掰”、“扛”
(1)这个“掰”字很有意思,两手一分就是掰。出示图片:掰面包。同学们你们生活中还掰过什么呢?能用掰来说一句话吗?(2)小猴子掰下玉米,玉米又大又重,他只好扛着往前走,“扛”这个字你能帮助大家记忆吗?点名说。出示图片:一个人扛着一袋米。
这个叔叔在干什么?我们也一起来演一演。
4、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像“掰”和“扛”这样表示动作的次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读一读,在文中圈一圈。
5、点名说动词,出示含动词的图片。(1)读一读
a带拼音读b去拼音读(2)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跟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有关系)
“掰 扛 扔 摘 捧 抱 ”和手有关,“蹦 追”和脚有关。(3)出示生字卡,请同学把生字卡贴在路线图里,“捧”和“抱”能互换吗?(不能,因为“抱”是比较大一点的东西,用手围住;“捧”是比较小而轻的东西用手托着。
(4)看书96页,每幅图与相对应的动作,老师做动作,你能猜出来吗?这一类的字趣味性弱了些。
6、认识“结、满、瓜”。
(1)还有几个生字宝宝想和大家做朋友呢?我们请它们出来吧,大家认识吗?
(2)点名读,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3)认识“瓜”字,出示瓜的字源图。
7、开火车读12个生字
8、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整个生字的学习过程不清晰,而且好像只呈现了一部分,没有全部呈现,考虑下整体出示—局部教授—整体巩固(游戏活动)这样的思路,体现完整性。
同学们我们的生字宝宝都和我们做朋友了,在课文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9、请看(小猴子空手回家图片),这么多的好吃的,小猴子都没有带回家,为什么呢?那你 有没有像小猴子这样做傻事呢?我们不能像小猴子一样,做了这样,又做那样,结果一样也没做好,我们要目标明确,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
四、写生字 写字要不考虑写“瓜”,认识的时候一起教写,写了后面再写两个左右结构的怎样?
1、师范写
块:提示左窄右宽,土字的下横变成提。非:口诀“竖、三横、竖、三横”,提示两竖一短一长,三横间隔一样宽。
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而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2、学生写生字,师巡回指导,提示端正写字姿势。
3、展示评价学生书写作业。
五、总结
看到小猴子两手空空的回家,我们是不是为它感到惋惜呢?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做一些傻事,没关系,第二天,太阳又出来了,小猴子又要下山了,那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回去想一想。
总的来说,设计的趣味性弱了些,体现在教师的过渡语中,一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课需要创设符合孩子特点的情景,以及巩固生字时的游戏活动,让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篇:《小猴子下山》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课文 1.呈现新教学内容
(1)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
(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
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请两位学生板书。老师纠正错误之处。提供记忆策略: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4)运用生字、词 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
用“非常”这个词造句。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三、巩固与检测
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
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学生做习题,校对。
四、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3.提问习题四。
二、开始新授课教学
(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讨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发现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
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
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问: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请几位学生回答。
综合那么多的同学的意见,我们觉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
2.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请几位用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板书设计 18.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教学反思
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在通过不同途径学习了生字后,接着结合课后习题,区别不同动词的意义,又让孩子们分别做做这几个动作,从字义上进一步巩固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在热烈的气氛中,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学着、做着,这样归类识字既有规律可循又生动有趣,孩子们比较喜欢。我让学生把卡片放到相应的图片旁。此时,学生思维火花闪现,我又恰如其分地小结有些词语可放在共同的地方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第三篇:《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案《小猴子下山》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图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2.能做到正确、流利地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知道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电脑出示小猴子下山图:自己画出)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小猴子下山都来到哪些地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演示文稿图。
点击鼠标:(1)玉米地图
点击鼠标:(2)桃树底下
点击鼠标:(3)瓜地里
点击鼠标:(4)树林图(有小兔子)
点击鼠标:(5)电脑出示上述四幅图。
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分句读读课文,请同学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
电脑出示: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4.电脑出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教师引读,以问促读。
5.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
“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
6.师: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7.结合插图理解“掰”、“扛”表示动作的词语。①可让学生带头饰用动作表演一下。其他同学当评选说说他们哪表演得好哪表演得还不够。②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8.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学:(电脑出示思考题)
(1)自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标出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什么?
(2)完成填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3)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红、扔、摘”这几个词,可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两个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这一段。
2.结合上述思考题小组进行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
4.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于是就扔了玉米,去摘玉米。结合观察图画,如猴子的神态、心情,让学生体会猴子非常高兴的心理,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文内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结合上面的四个思考题独立学习这段内容。
2.教师检查独立学习的效果。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2)出示填空请同学说一说。
小猴子_____________几个桃子,走到___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提问: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为什么课文中用“捧着”这个词。
(3)结合图理解“又大又圆”、“扔、摘”这几个词语。小猴子为什么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呢?
(4)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这段。
(5)请学生带上小猴子的头饰表演这段内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神态、心情及心里活动。
四、学习四、五自然段。
1.自己轻轻读四、五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电脑出示:课文中P50页2幅图.2.教师抓住“只好”一词,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请学生带头饰进行表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
4.组织学生讨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小猴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些什么吗?
五、进入情境、读说结合。
1.配乐朗读课文,也可以教师提示课文,如:“小猴子看见„„就„„”怎么读呢?“只好„„”怎么读呢?
2.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
(1)看图讲故事。
(2)戴头饰表演。
(3)采取想像说话: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
(4)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5)通过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讨论:知道做事情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不要学小猴子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喜新厌旧,最后什么也没有获得。
六、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看动画片,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想想,编一个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明天来讲一讲。
附板书:
14、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玉米 又大又多 掰(玉米)
扛(玉米)桃树下
桃子 又大又红
扔(玉米)摘(桃子)西瓜地
西瓜 又大又圆
扔(桃子)摘(摘西瓜)
往回走
(小兔)蹦蹦跳跳
扔(西瓜)追(小兔)
小兔不见了 空着手回家去、
第四篇: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
(谜底:小猴子)向学生介绍有关猴子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找出小猴子到了哪些地方?(用圆圈圈出来)小猴子在这些地方做了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2、自由读课文,根据配图说一说猴子分别在干什么?
三、研读课文
1、根据图片找一找,说一说:(1)这是什么地方?
(2)你看见了什么?
(3)小猴子做了什么?
2、齐读最后一段。
师:小猴子最后带了什么回家?
生:小猴子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3、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因为小猴子做事没有明确的目标,而且三心二意,所以最终他什么也没找到,只好空着手回家。
4、说一说:
师:小猴子一路往前走,他遇到了很多喜欢的东西,可是等到他回家的时候,却只能着空手,这都是为什么呢?我们能不能像它一样呢?
预设:小猴子下山找食物,他一路遇到过很多好吃的,可是他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只好空着手回家,我们可不能像小猴子一样,我们要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
5、复一复:
小猴子下山→摘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扔西瓜→追兔子→空手而归
结论:三心二意的小猴子最终一无所获。
四、练一练
读一读,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掰
扛
扔
摘
捧
抱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生字,读熟课文。
2.向爸爸妈妈讲述这个故事。
第五篇:《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理解并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途径。
3.积累“又()又()的()”形式的短语,如“又大又多的玉米”。过程与方法:读书指导法,交流讨论法,学生在情境中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用“走到„„看见„„”的句式复述故事。
2.积累短语“又大又圆的西瓜”等。
难点:用流畅准确的语言复述故事,在故事中得到启示。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在一座山上,住着一只小猴子和一只猴妈妈。有一天,猴妈妈对小猴子说:“孩子,今天是我的生日,你能下山找些东西回来,为我庆祝生日吗?”小猴子非常爱自己的妈妈,连忙说:“能,一定能„„” 于是,小猴子蹦蹦跳跳地下山了。
(二)走入故事,初读课文。
1、小猴子到过哪些地方呢?请小朋友们读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带拼音的字。(教师巡回,帮助学困生读准字音)
2、现在,你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吗?读给同桌听听。
3、小猴子到过哪些地方?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板书:玉米地
桃树下
西瓜地
回家路上)(三)分享故事,理解课文。
1.、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课文第一段。
(1)、小猴子先来到玉米地里看见了什么?(出示课件:玉米地)(2)、看图学习句子: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3)、看图想象:这时,小猴子的心情怎样?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4)、他是怎么做的呢?用模仿动作的方法,学习动作词“掰、扛”
(5)、你瞧,小猴子多高兴啊!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段话呢?(指导朗读,要求用动作表情表现高兴,配上动作。)
(6)、小结学法:刚才小朋友们和老师是怎样学习第一段话的?
2、在小老师帮助下,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小猴子来到桃树底下看见了什么?(出示课件:桃树)(2)、桃子又()又()。(3)、想象:小猴子心情怎样?他是怎么想的?(4)、模仿动作:小猴子怎么做?(摘
捧)
(5)、练习朗读。
3、自学课文第三、四段。(1)、按照学习课文第一、二段的学法,你能自己学习课文的第三、第四段吗?(2)、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四)故事小结:
小猴子找到为妈妈庆祝生日的东西了吗?他只好空着手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