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玉屏职校服装设计教学引入侗族服饰文化的必要性
论玉屏职校服装设计教学引入侗族服饰文化的必要性
玉屏职校:杨嫣
内容摘要:侗族服饰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是侗族和其它民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侗族风俗习惯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论述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引入侗族服饰文化的必要性,旨在展现侗族服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风格,传承和弘扬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服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侗族
服饰文化
引入
服装设计教学
必要性
侗族服饰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是侗族和其它民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侗族风俗习惯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引入侗族服饰文化很有必要,它能展现侗族服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风格,传承和弘扬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服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一、能让学生了解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是侗族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充实了服饰艺术的宝库。然而今天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很多地方的服饰已慢慢地汉化了,失去了自己民族的风格。我们玉屏就是其中之一,虽说是侗族自治县,却看不到独具特色的侗族服饰,即使在偏远的农村,你也不会看到人们穿着本民族服装。更可悲的是现在的大部分孩子只知道自己是侗族,却不知自己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所以我认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引入侗族服饰文化很有必要。因为侗族没有文字,其文化靠口头传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将一部分文化特征储存在服饰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侗族服饰及装饰图案、色彩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时期侗族人民的审美时尚和工艺水平,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文化发展轨迹。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它是区别异族的标志,是本族相互认同的旗帜和联系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侗族内部的“佬、坦、纹”三大支系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上基本相同。
侗族服饰中的崇拜意蕴。侗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谷粒纹与谷种有关,侗族的“尝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纹、旋涡与侗族水崇拜有关;螺旋纹、龙纹分别源于对蛇崇拜和龙图腾;圆圈纹与太阳崇拜相连;云雷纹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童帽上常仿动物的头,是为儿童健康祈祷,具有护身符的含义。侗锦中手牵手的人物图案,是侗族祭祖时跳“哆耶”舞的场面。从这些花纹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侗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蕴,也可以感受到侗族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侗族由于没有文字,又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文化传承大多以歌、舞、戏、图等文艺形式完成,前三者传承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与原内容走样或变异,而以图传承这种形式就相对稳定一些,这样,侗族服饰的整体形象、艺术风格对侗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文字史书”的作用。
二、能传承侗族服饰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他是古越人的后裔,而侗族服饰更是千百年来侗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侗锦是侗族文化物化形式的代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以至春秋战国。从诸多的文献记载中可看出两汉至唐宋时期,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点。明清时期,随着侗民族的形成及其传统文化发育的日趋成熟,侗锦也进入了发展繁荣的时期。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邑人张应诏来到侗乡,看到如此精妙的侗锦,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首至今仍在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赞赏诗:苎幅参文秀,花技织均匀,蛮乡推髻女,亦有巧手人。侗族织锦更是侗族众多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它跟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一样响喻全球。这难道不是我们侗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吗?然而如今这项民间工艺随着这些老艺人慢慢离去也快失传了。玉屏的妇女中还有几人会织侗布、侗锦,更不要说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了。侗族服饰文化到了亟待拯救、传承的地步,不要让这朵民间艺术奇葩慢慢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所以说在玉屏职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引入侗族服饰文化就更显得势在必行了。
三、能了解侗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为设计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时尚风格的侗族服饰打好基础,让侗族服饰早日走向国际舞台。
有人说现代服装是“洋”的,带有民族元素的服装是“土”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代流行服饰中的很多元素都来自己各民族,比如大襟衣、旗袍来自己满族,超短裙来自苗族,披肩来自维吾尔族。而我们侗族服饰的元素就更多了,比如现代服饰中的包缠、饰带、开襟外套、肚兜、袖口的装饰、流苏的运用、首饰搭配、梳子的运用、图案的运用、不同材质的混搭等设计都来自我们侗族的服饰文化。从最新的时尚信息我们也可以看到,侗族元素的应用在流行趋势上绝对是一股锐不可挡的新势力。中华民族元素已渗入了时尚的各个领域,受到了设计大师的青眯。这些元素往往被认为最能表现出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的个性。T台上跃动的中国元素虽然是散碎和片段的,但已足以令熟悉中国文化者产生遐想,生疏中国文化者对纷繁和美丽的变化由衷赞叹。他们表达对中国新的发现和理解,虽然已超过了红色、唐装、旗袍、龙等最初级的中国文化门槛,而开始沿着刺绣、剪纸、水墨画、建筑造型、少数民族图腾等等各条小径深入华夏文明。
综观世界知名服装品牌,从中国元素在时装设计的体现上看,还是外国的月亮圆。许多国际服装大师在诠释中国文化时比我们本土设计师更到位,设计出来的东西更巧妙。而我们的服装品牌和本土设计师在发扬民族主体意识上却做不足文章,过多的模仿与照搬,拼弃了颇多让人艳羡的资源,盲目的追求国际流行,在设计上去分他人的一份残羹。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由于我们的现代设计意识起步较晚,我们的设计师在处理民族元素细节上还有些生硬,有些刻意,形似有余,神似不足。但毕竟老祖宗的这些文化遗产是留给我们的,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占尽。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设计师在民族文化发扬上将会更加得心应手。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元素,理应成为我国本土服装设计师手中一柄崭新利器。民族元素,理应成为我国服装设计师挑战国际,顺应时尚潮流的一柄利器。作为中华民族服饰元素之一的侗族服饰元素如何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应用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正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考卷,侗族元素的应用和创新发展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每一个从事服饰设计专业设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所以说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引入侗族服饰文化就显得更的必要了。
随着世界服饰多元化时代的真正降临,展现在国际舞台上的服装会更加多样化。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引入侗族服饰文化,学习和研究侗族服饰文化,不仅能传承和发扬侗民族宝贵文化遗产,让侗民族服饰有朝一日能登上国际T台,对培养侗民族深厚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参考书籍:
《贵州侗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张国云
苏州大学出版社 《侗族服饰中的时尚元素》
张静
东华大学 《贵州侗族文化》 《玉屏文学》
第二篇:论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论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提到服装设计,现在很多人都能对此说出一二,不论是服装专业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尽管他们看法不一,角度不同,但服装设计对于他们已不再是陌生的词汇。这说明人们对服装的认识越来越多,服装从其心理功能及其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今天的服装作为一个象征时代精神的行业,已被社会广泛接纳,而设计意识的增强则使服装具有了生命活力。
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1]。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时下,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自然是天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但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常常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就象有许多老裁缝能把西服、中山装剪裁得很合体,但若按设计稿裁一些有特别变化的时装则感到困难。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情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以此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如何精致,但对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
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第三篇:论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的综合方法
论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的综合方法
摘 要: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素养,同时也要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这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服装设计市场的发展。如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是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研究服装设计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策略,意在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服装设计 实践教学 综合方法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素养,同时也要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这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服装设计市场的发展。如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是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研究服装设计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策略,意在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的综合方法
1.转变实践教学的思路
从目前来看,学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重新定位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虽然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与其他专业的课程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服装设计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案,对实践教学予以应有的高度重视,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是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传授,二是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总而言之,在当前形势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做到两手抓,两手都不能放弃。
2.完善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环境
从目前来看,服装设计专业还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教学,教师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却难以应用到实践中,这样的教学只能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围绕市场需求,加大安排实践教学的课时,完善实践教学的环境,使学生也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教师要深入市场,了解当前服装设计企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围绕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可以实施服装设计大课堂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一起进行,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巩固实践操作能力,逐渐成为复合型人才。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在目前,一些学校由于受到办学实力、办学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学生实践机会比较少,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服装设计专业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进入服装设计企业进行实习和见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服装实际生产实践中,这样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和感悟服装设计与生产,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大致了解,还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调整。在学生顶岗实习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让学生了解当前流行的服装设计方法与设计思路,积累服装设计经验,还可以定期举办服装设计比赛,邀请专业的服装设计师、服装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客观评价。让这些专业人员对学生设计的服装版型、服装款式、制作工艺、服装形象等方面予以专业的意见,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筛选出学生的创意设计,服装生产企业还可以将学生设计的作品生产出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学校、服装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自古以来,教师都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要想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教师同样具备这样的能力。教师不能光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也要带领学生参与实践。但从目前来看,教师队伍中的很多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他们缺少应有的实践经验,这难以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加强培养力度,对他们进行继续培训,使学生能从教师榜样示范中获得一些启发。学校可以安排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进入服装设计公司进行挂职锻炼,参与到公司的实践设计、服装生产、服装销售等各个环节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还可以邀请服装设计公司的专业人员或著名设计师进入学校为学生开设讲座,进行讲学,丰富学校的教师队伍,让学生获得感染。总之,学校服装设计专业要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多角度促进学生的发展,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都是不进则退,如果不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快被时代所淘汰,特别是服装设计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服装设计市场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有序发展。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必须同时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让学生参与到实践锻炼中,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乔南,段楠.对服装艺术中浪漫主义风格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的剖析[J].经济师,2009年03期
[2]乔南.如歌的浪漫行板――谈浪漫主义风格在服饰上的表现[J].作家,2010年10期
[3]赵凌.女性服饰色彩美与形象设计之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陈韶强.谈情感因素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年07期
[5]华梅著.服装美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5.[6]管德明,崔荣荣编著.服装设计美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7]刘蕾,侯家华主编.服装美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8.[8]陈良雨,张江,刘松华.服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J].?海,2011年07期
作者简介
刘国伟(1964-)、男、汉族、上海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服装结构与工艺、服装生产管理。
第四篇:ISO9000族标准引入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ISO9000族标准引入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摘要: 本文在介绍了ISO9000族标准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与其的关系,最后从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趋势等多个维度全面解读了ISO9000族标准引入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 ISO9000族标准
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
必要性
一、概述
ISO9000族标准(简称ISO9000)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中的质量管理和保证技术委员会发布的所有标准,系各行业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也是我国推荐采用的国际标准。ISO9000族标准开始源于企业,主要用于企业管理的系列标准,能给企业带来很大发展空间和广泛的经济与ISO9000族标准社会效益。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教育界开始引入ISO9000族标准,随着近几年来教育国际化的发展,ISO9000族标准的优势逐渐彰显出其独特魅力,将ISO9000族标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可以为管理者带来全新教育理念,规范人才的质量要求,实质上就是把ISO9000族标准与现行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相结合。以探索最佳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二、ISO9000族标准与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关系
(一)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学质量管理过分强调“分”为本,而忽视了过程管理。
诚然,分数可以体现出一定的学业水平,也可以体现出学校教学质量。但是在现行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中,分数被认为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唯一考核评价标准,特别是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一些学校管理者规定学校的教师所教学科年末统考必须达多少分。否则,履职考核、评优晋级将与之无缘。由此可见,分数已从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异化为抑制教师工作的轴心,从而造成师生,甚至家长一味追求高分,成为分数的奴隶,在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中,只重视分数,以分数考核和奖惩教师,以分数定教学质量的做法,无疑违背了教育的价值,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也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2.教学质量管理中重“章”不重“行”,把依法治校异化为以罚治校。
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映,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现行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中,很多学校重“章”不重“行”,学校管理者在教学规章制度上大做文章,把规章条理化、细致化,甚至辅之经济惩罚。而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没有按章程严格办事,而是过分强调对教师的经济惩罚。“某地年末统考后,50%的教师因统考成绩不达标而罚款几千元。这样的管理制度把教师和学生当成了管教的对象,他们犹如一群‘打工仔’,领导则变成了工头或监工,严重异化了依法治教的本质,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被商品化:高一分奖多少钱,低一分罚多少钱”。
3.教学质量管理者以权力至上的现象较为突出。
现行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中,管理者官本位思想较严重,没有真正把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没有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教师不被信任,不被尊重,只受驱使。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扼杀。此外,教师没有自由教学的空间,领导总是对教师指指点点,弄得教师无所适从。如果不按领导的意旨去办,那么就会认为“不行”、“难办”,有时教师都不知道是谁在教课了,谁是对的,没有标尺。此外,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多处于被动受检的位置;最终的评价结果只有少数人能操作,教师很少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民主名不副实,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
4.教学质量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比较陈旧。
“有的校长有点像‘生产队长’,他们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还停留在‘生产队’的管理水平上。只要‘队长’看到你早出晚归,时间加汗水,你在他眼里就是不错的‘队员’。至于你磨了多少洋工,做了多少无用功,耗去了多少成本,没人和你算这个”。“生产队”这个概念已离我们远去,而“生产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竟还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这就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学管理者的悲哀。
5.教学质量管理的系统开放性不够。
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仍有很多学校实行封闭式的教学质量管理方式,该方式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也会减少教师、学生与社会交往接触的机会,容易使学生、教师禁锢思想,缺乏创新精神。另外,在学校的管理部门、办公室设置上,也缺少各个部门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以学校年级办公室为例:一个年级几个课改教师分散在办公室的几个地方,彼此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的机会很少。再者,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主要以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为主,缺乏社会、家长的参评,这也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提高。
(二)ISO9000族标准与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互动关系
1.ISO9000族标准是推动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改革的需要。
前面谈到了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而ISO9000族标准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将ISO9000族标准引入中小学校,可以明确质量方针、目标和质量标准,把各项与教学质量管理有关的活动纳入体系中,严格按照各项质量要素和标准进行控制,采用国际化的管理手段,更好地解决现行教学质量管理中的问题,推动中小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与国际的接轨。学校一旦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应该按照体系的要求搞好各项质量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弊端必将显现出来,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思想将注入学校中,推动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改革。因此,我们说ISO9000族标准是推动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力量源泉。
2.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需要通过引入ISO9000族标准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学校管理得到不断完善。
(1)质量管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质量、企业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学质量管理也归属于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符合建立该体系的条件。
(2)搞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不仅需要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应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还需要建立一个与社会相连的开放系统,通过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反馈结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而ISO9000族标准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社会性正是在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中所需要的理念,可见,ISO9000族标准引入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是由学校本身的需求和条件决定的。
(3)ISO9000族标准覆盖了教育在内的39个行业,教育被归属于其中的第37个行业,教育行业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认证类别为M80。在M80下面,又细分为M80.1初等教育,M80.2中等教育,M80.3高等教育,等等。ISO9000族标准虽然源于企业,但是经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修订,它已经成为适用于各行业使用的通用标准。它不是某一行业的具体行业标准,它没有关于特定产品的精确规定,它只是关于生产、服务过程的一种通用标准,实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的体现,因此,ISO9000族标准引入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符合该标准的范畴。
概而言之,ISO9000族标准与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紧密相连,ISO9000族标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有利于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也需要我们注入这种先进的理念不断完善。
三、实施ISO9000族标准对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中小学的教学质量问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将ISO9000族标准有效地应用于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中,对于提高中小学校的办学效益及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提高质量成本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竞争力;(2)ISO9000族标准关注顾客,在满足不同学生与家长的要求上与国家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是一致的;(3)ISO9000族标准2000版8项管理原则强调全员参与,中小学引入ISO9000族标准,有利于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教学质量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4)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可以借鉴ISO加以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5)国际教育认证形势的发展必然要求我国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于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6)有利于完善和丰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内容,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估中小学校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将ISO9000族标准引入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管理能发挥其积极作用,除了上述几方面的重要意义外,它还具有能提高中小学校的知名度,维护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多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霓.学校教育管理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研究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2]张晓霞.引入ISO9000:让薄弱校质量管理改进有章有法[J].中小学管理,2011(6):45-47.[3]崔敬魏,叶旭明.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教学质量体系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8):16-18.
第五篇:论开展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论开展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摘要】体育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健身价值,它以独特的艺术深受高校学生喜爱,如何教好高校体育舞蹈课,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快、较好掌握体育舞蹈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是每位体育舞蹈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舞蹈;特点;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194-01
一、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和体育之间的边缘项目,是以竞赛为目的,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它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严格的规范性
规范性首先表现在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它是经过数百年历史的锤炼,几代人的加工而成的:其次表现在技术的规范性上,它严格到多一分嫌过,少一点欠火。
(二)表演观赏性
体育舞蹈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既有观赏的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艺术”。
(三)体育性
1.竞技性:即比成绩、拿冠军、为国争光;2.锻炼价值:体育舞蹈促进人体生理变化是明显的,它是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一种极好形式。
二、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应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强索质教育。体育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提升智能、增强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魄。体育舞蹈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体育舞蹈能引导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的要求。健康的个性,从内部心理机制讲,应是和谐发展的:从外部活动效能讲,应是有高度创造性的:从伦理讲,应表现为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与美的展现等方面高度协调的发展。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与时空艺术相结合的运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健康个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舞蹈是多层次的结构体,由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全新的活动形式,以空间姿态和时间运动的完美融合,展现整体舞蹈艺术形象,形成各自独立的风格体系,呈现不同个性风采。如国际体育舞蹈的现代舞,从总体上讲,其风格特点是舞姿优美,舞步流畅,气质高雅,动作规范性强,一派绅士风度:又如拉丁舞,从总体上讲,音乐节奏强烈,热情欢快,激情奔放,能培养人的韵律感和审美感。
(二)体育舞蹈能增强大学生审美能力
追求美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集服饰美、形体美、音乐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可以使舞者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在美的旋律中达到最佳心理状态,轻松自如的舞步抒发内心情感,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情感的升华。
(三)体育舞蹈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舞蹈的运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等功能,不仅能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消除疲劳等目的,而且能有力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体育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体育舞蹈十个舞种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与发源地各国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相联系的,进而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表现民族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理想愿望的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可见,体育舞蹈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厚的内涵。对学生而言,提高文学修养有助于提高观察生活、捕捉形象、升华创造的能力:提高音乐修养有助于把握音乐的作用、风格及其描述的意境:提高史地知识的修养有助于理解各利,舞发源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等有关知识。这样就可在丰富知识、开拓眼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使其通过经常的、独立的观察、联想、分析与综合,对技术动作进行艺术处理,最后以生动直观的舞蹈形象、丰富优美的舞姿造型、自然独特的舞蹈风格、浓郁感人的抒情色彩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
(一)注意讲解示范的重要作用
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法。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用身体和节奏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形象去指导和启发学生,给学生反复地示范动作。教师示范要有充沛的感情与热情,示范动作要力求准确无误、节奏鲜明。示范包括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局部动作示范,但局部示范应尽可能减少。此外,也呆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或者选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示范。
(二)注意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音乐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体育舞蹈的节奏是音乐节奏与各舞种自身内在节奏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倘若练习者舞姿非常优美,但却跟不上乐曲的节奏,也把握不好某舞种自身的节奏,跳得时快时慢,这样就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达不到审美效果。良好的节奏感还可以促进练习者对音乐的欣赏,对舞曲结构的理解,对舞种自身节奏的理解,从而促进习舞者兴趣。
(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这方面的师资较少,有的教师是从体操、艺体转过来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学观摩与研讨话动,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现有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总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人才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容之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改善大学生的形体条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及审美观,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精神生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更生.体育舞蹈(摩登舞)基础教程[J].2004(7).[2]张瑞林.高等学校教材[J].体育舞蹈,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