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
论开展学生“古诗词创作” 教学的必要性
作者:侯兴黉
按: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由肖华、赵朴初、叶圣陶等老前辈领导并发起。现已有会员一万余人,团体会员二百余个。学会以“联系全世界华人中的诗词爱好者,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繁荣和发展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为宗旨。
2004年12月8日,中华诗词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张锲致开幕词时指出:“格律诗已走出困难境地,格律诗和白话诗应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以利于我国诗歌创作的全面繁荣。”那时的诗词创作数量颇丰,但部分作品显露出程式化、概念化的倾向,缺少时代所需的精品力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创作者“生活积淀、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心态浮躁”等因素。其中,青少年诗教力量薄弱,也是格律诗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也提出:“繁荣诗词创作,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加强诗词理论研究和作品评论;培养诗词后备人才。”
一、中华诗歌的发展及“末路”到“中兴”
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六艺诗为首,中兴教领先”,实践证明:古原寓诗于教,本寓教于诗。自孔子删《诗》以来,诗教距今近三千年。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吟、唱着诗走过来的,诗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地位,也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再到以诗堪“绝”的清朝著名小说《红楼梦》。战国的“屈宋”、建安的“三曹”、唐代的“李杜、元白”、宋代的“苏辛”、元代的“关马白郑”等四家,各个时代的诗人,其光芒闪烁的华章,照耀着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坛,提挈起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总纲。直至五四运动以来,黄遵宪、柳亚子、鲁迅、郭沫若、毛泽东、陈毅等诗坛骁将,毅然举起了涛歌革命的大旗,以涛歌为武器,揭开了诗史新的一页。做为中国现代文学泰斗的鲁迅先生,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中“怒向刀丛觅小诗”,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艺术上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他的代表作《沁园春•雪》则掀起了中国现代诗坛古体诗革命的****。
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并孕育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上述实践已经证明,从遥远古代走来的诗歌,现在以及未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这样,今日古诗之命运,也令人担忧。堂堂“诗歌大国”竟听不到年轻人提倡学习写作古诗的呼声。难道中华诗歌的命运当真是“青黄不接”“良莠不齐”吗?我们能不感慨:“尽管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里,都选有大量的古诗;尽管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们,都在教学生读古诗;尽管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们,都能将相当多篇的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尽管从小学到大学的老师们,都能将首首古诗分析得头头是道,可是能写古诗的老师已是凤毛麟角,能学习写古诗的学生则更少得可怜。正如有识之士惊呼的那样,古诗„连同她虔诚的追随者,就像是被历史流放的闪徒,带着其完美的躯壳与昔日辉煌的韵姿,于人烟稀少的峰巅独立起舞。‟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缺憾!也是素以„诗国‟著称于世的中国之悲哀!”(摘自《古诗教学新论》作者:刘友开)
综合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从宏观上讲,当今社会及教育界未加倡导,更未将其列入教与学的内容;
二、从微观上谈,教授古诗的老师们大多自己都不会写古诗,为人师表,也就谈不上教学生如何写作古诗了,这决不能说明学生不愿意学习,或学不了。咱们设想一下,如果从中小学生开始,直至大学生。不仅教古诗的老师会写作古诗,而且还教会学生写作古诗,这样如果不能繁荣诗歌是绝对不可能的。一旦形成风气,且代代加以弘扬,中华诗词文化才能得以在真正意义上传承。
二、学习诗词创作的目的
第一,可以加深青少年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明荣知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使思想品格提升和心灵净化。
第二,可以在青少年面前树立一大批杰出历史人物形象,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像他们那样对待人生,对待事业,对待国家和民族,使自己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第三,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趣,使人脱离庸俗,辨别美丑,追求高雅,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和他人,从而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兴趣与爱好。
在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曾明确指出:“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就包含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天下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古典诗文中的名言警句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浩然正气。”诚如所言,学习古诗词在21世纪的今天,是很有必要的。青少年及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今天,在青少年儿童中和社会上倡导学习写作能„言志‟、能„壮气‟、能„怡情‟、能„鼓劲‟的古诗之必要,此当不言自明。要把学生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和谐人才同样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因为人文知识苍白、人文素质低下势必给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乃至今后从业就职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障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文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的千秋大业的基础工作。诗歌作为代代传承、久传不衰的文化载体,在人文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尤其是绵延两千多年的诗教传统所推崇的人生境界,更是修身与治国的高度统一。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是为了丰富物质生活,而且要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民族要振兴,就不能没有民族精神的振兴,要振兴民族精神,就不能离开文学,因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的希望!换句话说,在一个发展经济的时代,难道只需要物质的扩张和消费的扩张,不再需要精神的追求,或者就不需要文学了?那相当于少了寄托心灵的形式,将形如朽木一般。学诗可以堤高写作水平,这方面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我在这里就不单独列出了。
当今学生,无论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谐社会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离不开诗词文化。现在的一些青少年学生,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影响下,金钱至上,精神空白,冷漠自私,沉迷网络,尚恶求“酷”,这些就是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恶果,给他们补上传统美德这一课刻不容缓。
三、诗词教育的真正意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玄晖(谢朓)诗即觉口臭”。毛泽东说:“旧体诗要发展,要革新,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
记得著名诗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刘梦芙先生曾经说过:“普及诗词必须以写作训练为重点。初、高中要读写并重,边读边写。写作训练必须放在首要地位,贯穿于中小学以至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这才是真正的诗教。”
我常常独自感叹现在的人“精神滑坡”、“道德危机”“信仰堕落”,回头想想那不是上天对我们轻视诗教、轻视传统文化的惩罚吗?而诗教却恰恰在于让学生们接受美的熏陶,使道德回升,信仰升华,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诗育可以给予学生一片抒发情怀的空间。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
最重要的是,诗教可以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我们都知道诗是智慧的结晶,古往今来的所有诗人都是才华横溢的人。经常读诗的人,思想受到了启迪,视野变得开阔,心胸变得宽广,思维变得敏捷;经常写诗的人,目光总是注视着生活,注视着世间万物,于是大脑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常有奇思妙想闪现,我们常谓之为“灵感”,久而久之,其智慧必然得到开掘,其创造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提升。诗词语言精美,学生常与精美语言为伴,平时作文中的语言能凝练优美,有韵律,有文采。格律诗词的每个字都讲究平仄,学生学习和创作格律诗词,常熟记字词的音韵,有利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也有许多人喜欢背诵诗词作品,但不会写。实际上,不会写作,是不能深刻理解诗词的。就如不会游泳的人看别人游泳,不懂英语的人听别人说英语。这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方法是不好的。只有学会了格律诗词的写作,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的韵味。
四、教师与“诗词教学”的联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传授诗词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素质教育思想和教育素养。需知道诗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章教学,诗有跳跃性的思维,有抽象化和高度凝练集中的语言,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倘若仅仅具备一般说文解字能力的人是难以胜任诗歌教学的。实施诗歌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并且能爱好和写作诗歌,不爱好诗歌,无以进入诗歌,不会有诗歌的积累,更不会理解诗人和诗意。如此般眼中有诗,心中无诗的人,是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真正意义的。而懂得并喜爱诗歌的人则不同,这种人自能领会诗中真趣,教学诗歌必能得到要领,创作诗歌必会生动感人。教师还须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一定的生活阅历和较宽的知识面。从艺术上说,诗歌乃艺术之精髓,古人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有乐、形有象、造有境、表有情。一个不懂艺术、缺乏幻想的人将永远被诗拒之于门外,更谈不上教学诗歌了。从生活阅历和知识面上说,诗歌作品的内容涉及面广,“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无不涉及;诗是人生精华的浓缩,又是人世百相的写真。假如教师知识过于贫乏,对生活的感受过于浅薄,恐怕是无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之孤独的深沉;也无法认识“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哀况味;也不会弄懂“乘风破浪会有时”的丈夫豪情……因此,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为教学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有一定量的诗歌积累。涉足百家,博览群书经史,经常参阅一些诗词报刊,才能不断领悟到诗歌的真正规律。只有自身积累了一定量的诗歌,才会对诗歌的规律性有足够的认识。也就是哲学中量变引起质变这个道理。在这里,我所讲的规律不是指声律形式方面的内容,而是指形象、意境、思想方面较深刻的东西。
个人认为,语文教师还要进行诗歌创作。“不读诗无以知诗,不写诗无以识诗,不识诗无以言诗”,这是一个顺承连带关系。我曾在报刊上读到过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说的一段话:“我们语文教师要站在诗人的高度,用浪漫主义色彩去教诗。人一旦有了诗人的气质,就能保住更多的童心,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诗歌具有高级的形象思维。中科院杨述子院士认为:“逻辑思维是叫人求真,形象思维是叫人创新。”他还指出:“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所以说,一个缺乏浪漫色彩、默守陈规的人将如何教书,更不用谈教学诗歌。语文教师经常进行诗歌创作,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和诗词创作水平,以及教学能力。为人师表,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了。
综上论述,表明一下我个人的观点,诗歌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比,更需要注意让学生保留一份愉快的好心情。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最佳目的。愚意有三法可行:
(1)成立诗社,搭建平台
在校内成立诗社组织,并向省诗词学会申请集体会员。并邀请学会专家担任顾问,积极发展师生会员,为诗词走进校园搭建平台,培养骨干,提供组织保证。
(2)融入课程,开设讲台
语文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主渠道,是诗教进入校园的重要阵地。我们把诗教渗透到语文课的全过程,既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又敢于打破课本局限,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诗词教学。进一步激发了全校学生读诗、学诗、写诗的热情,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诗词鉴赏和写作水平。并定期开设诗词讲台。邀请省诗词学会的诗词名家来校举办诗词讲座,指导诗词教学。
(3)编著课程,提高舞台
每学期期刊诗社优秀诗词作品,这是对师生最好的奖励和鼓舞。并开辟诗词长廊等一批诗词栏目,设置学生诗词作品,展阅诗词佳作、提高学生创作热情,从而拓宽了师生诗词作品的交流途径,创造了更多的展示机会
由诗社的创立,也可引申出三个方面:
(1)经典诵读,感受勉励
通过读刊物、诵诗文、背诗词,使学生从耳濡目染中感悟诗词的艺术氛围中弘扬正气,昂扬朝气,张扬锐气。
(2)积极采风,激发情趣
也可将写诗、评诗、赛诗为主要形式,牵引学生诗情,引发学生诗兴。古典诗词虽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但表现形式已经与当代青年有一定的距离,新形势下的诗教活动必须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才能吸引青年,教育青年。所以,积极制订活动计划,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通过吟诵校园美景,山川景观等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来,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这些丰富多彩、颇富创意的表现形式,尽情诠释古诗的寓意和感情,使高雅艺术不再晦涩难解,让中华古典文化展示了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3)学诗写诗,良好育人。
定期讲座、教授诗词。计划每学期开展诗词朗诵比赛、现场诗作比赛、优秀作品宣传展示等方式来调动诗社师生的学诗写诗的积极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就全国各高校的形式上来分析,组建诗社、大力发扬诗文化不仅是形式之必然,且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如日中天,真有“山雨欲来花满楼”之势。据我所知,全国目前已有上千个高校成立了诗词组织,并开设“诗词创作”做为选修课。为“诗词进校园”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诗人,弘扬并推行了国家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措施。
总之,只有我们百般地珍惜、爱护、学习、传承、弘扬中华诗词的伟大传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努力向上。才能在21世纪中华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诗词新人、新手、新秀,堂堂中华大地才能再度恢复盛唐的繁荣昌盛。
学习中华诗词创作能唤醒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同时把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诗苑新秀培养结合起来,使中华诗词创作如滚滚长江,后继有人。
说到最后,我将以一段发自肺腑的言语来结束这篇文章:在中华诗词这块百花园中呈现出争奇斗艳的可喜景观,令人振奋。特别是在高雅传统文化经受西方所谓时尚庸俗思潮冲击下,能够排除纷扰,长期坚持,实属不易。因此,中华诗词发展的前景之一在于发展新生力量。并在坚持精品战略的原则下,向广大青少年学生推广发展。关注、吸收、培养新生力量,是值得称道的。但是现在的创作热、出版热,还多限于中华诗词学会的诗人与离退休老人诗词爱好者之中,这是肯定的,假如学生朋友们能少看一些爱情小说,少上一小时的网,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诗歌创作当中,那么,中华的诗坛将更加光彩照人、生机勃勃。不禁,让我想起了龚自珍的一句著名的诗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篇:论开展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论开展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摘要】体育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健身价值,它以独特的艺术深受高校学生喜爱,如何教好高校体育舞蹈课,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快、较好掌握体育舞蹈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是每位体育舞蹈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舞蹈;特点;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194-01
一、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和体育之间的边缘项目,是以竞赛为目的,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它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严格的规范性
规范性首先表现在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它是经过数百年历史的锤炼,几代人的加工而成的:其次表现在技术的规范性上,它严格到多一分嫌过,少一点欠火。
(二)表演观赏性
体育舞蹈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既有观赏的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艺术”。
(三)体育性
1.竞技性:即比成绩、拿冠军、为国争光;2.锻炼价值:体育舞蹈促进人体生理变化是明显的,它是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一种极好形式。
二、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应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强索质教育。体育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提升智能、增强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魄。体育舞蹈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体育舞蹈能引导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的要求。健康的个性,从内部心理机制讲,应是和谐发展的:从外部活动效能讲,应是有高度创造性的:从伦理讲,应表现为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与美的展现等方面高度协调的发展。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与时空艺术相结合的运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健康个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舞蹈是多层次的结构体,由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全新的活动形式,以空间姿态和时间运动的完美融合,展现整体舞蹈艺术形象,形成各自独立的风格体系,呈现不同个性风采。如国际体育舞蹈的现代舞,从总体上讲,其风格特点是舞姿优美,舞步流畅,气质高雅,动作规范性强,一派绅士风度:又如拉丁舞,从总体上讲,音乐节奏强烈,热情欢快,激情奔放,能培养人的韵律感和审美感。
(二)体育舞蹈能增强大学生审美能力
追求美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集服饰美、形体美、音乐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可以使舞者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在美的旋律中达到最佳心理状态,轻松自如的舞步抒发内心情感,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情感的升华。
(三)体育舞蹈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舞蹈的运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等功能,不仅能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消除疲劳等目的,而且能有力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体育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体育舞蹈十个舞种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与发源地各国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相联系的,进而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表现民族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理想愿望的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可见,体育舞蹈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厚的内涵。对学生而言,提高文学修养有助于提高观察生活、捕捉形象、升华创造的能力:提高音乐修养有助于把握音乐的作用、风格及其描述的意境:提高史地知识的修养有助于理解各利,舞发源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等有关知识。这样就可在丰富知识、开拓眼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使其通过经常的、独立的观察、联想、分析与综合,对技术动作进行艺术处理,最后以生动直观的舞蹈形象、丰富优美的舞姿造型、自然独特的舞蹈风格、浓郁感人的抒情色彩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
(一)注意讲解示范的重要作用
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法。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用身体和节奏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形象去指导和启发学生,给学生反复地示范动作。教师示范要有充沛的感情与热情,示范动作要力求准确无误、节奏鲜明。示范包括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局部动作示范,但局部示范应尽可能减少。此外,也呆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或者选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示范。
(二)注意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音乐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体育舞蹈的节奏是音乐节奏与各舞种自身内在节奏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倘若练习者舞姿非常优美,但却跟不上乐曲的节奏,也把握不好某舞种自身的节奏,跳得时快时慢,这样就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达不到审美效果。良好的节奏感还可以促进练习者对音乐的欣赏,对舞曲结构的理解,对舞种自身节奏的理解,从而促进习舞者兴趣。
(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这方面的师资较少,有的教师是从体操、艺体转过来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学观摩与研讨话动,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现有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总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人才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容之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改善大学生的形体条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及审美观,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精神生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更生.体育舞蹈(摩登舞)基础教程[J].2004(7).[2]张瑞林.高等学校教材[J].体育舞蹈,2005(11).
第三篇:论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生语文古诗词教学
论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生语文古诗词教学
摘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思想结晶,学习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层面探讨了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学习古诗词就是与千百年前的古人心声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但从目前来看,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一字一句的翻译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要想解决古诗词教学中的这些困境,教师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
一、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
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古诗词鉴赏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更是十分依赖。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自身古诗词鉴赏能力不足,讲解的内容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识,没有达成对古诗词的完整解读。例如,部分教师在讲解古诗时只是简单的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然后照着教参上诗歌的翻译进行讲解。既没有做到对诗歌的深入讲解,也不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安排充足的课程时间。此外,教师要多多进行诗歌方面的研究、学习,如参加古诗论坛和诗词讲座等,不断累积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师优化教学方式
(一)多次诵读,体会情感
朗读是小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加深对诗词印象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标的要求中也提到要让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积累美词美句,从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朗读学习,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特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穿插朗读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一首新诗的开头,可以先让全体学生齐声朗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新诗的学习氛围中,又能在开头将学生发音不准、字词读错、平仄音不分等问题找出来纠正。而后,教师在课上进行一次示范朗读,教师要把握诗词情感,旨在将诗歌的美感传达给学生,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节奏之美、韵律之妙。最后,在教师讲解完新词后,可以抽取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指导学生在掌握生词和情感上的综合理解,掌握正确的朗读能力。但无论哪一种朗读方法,都要让学生读有所得,让学生掌握朗读的各种技巧。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对意境的讲解
帮助小学生理解诗词意境可以说是诗词教学中最为困难的一步,但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的意境美感,不仅是学生理解诗词的必要步骤,同时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诗词兴趣的重要做法。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古诗的精炼性使得短短的一首诗、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里面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例如在教学《一去二三里》一诗时,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很难自主领悟诗中情感与意境,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将短短的二十字通过想象扩展开来:“春天到了,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出去春游,她们走啊走,足足走了两三公里,可是还是看不到风景,小女孩又累又失望,母亲也非常着急。这时,母亲看到附近正好有一个住着四五户人家的村庄,村民在村子里搭建了六七座矮矮的圆亭,亭子错落地分布在村庄的各个角落。于是母亲就带着女儿去亭子里休息、整顿,准备再次上路。女儿在亭子里百无聊赖的坐着,突然,她的目光被伸入亭内的一簇锦花给吸引了,红的、黄的、粉的,小女孩高兴极了,伸出手指去数花,八朵、九朵,正好十朵。十朵花争香夺艳,将春天的美丽展现在小女孩面前。”这样,通过对诗词的扩展,用故事的形式将诗词的情感和意境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领悟其中的意境美感。
(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古诗词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更加不是无用的,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是能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收获语文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教学扩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诗词意识。这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诗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其他方面的学习中相互照应、相互渗透,收获出乎意料的学习成果。比如在学习《小池》这一古诗时,最为突出的是它的拟人手法,一个“才露尖尖角”的“露”字和一个“蜻蜓立上头”的“立”字,形成了前后照??,将蜻蜓与荷叶互相依偎的初夏美景展露无遗。那么,学生在学完这首古诗之后,理解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这种手法不仅仅在古诗中会出现,在现代文阅读的文章中,拟人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赏析手法;而在写作里,恰当的运用拟人手法也会为文章增添一抹亮色。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在古诗里学到的拟人手法运用到这些部分,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古诗词是前人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从社会层面来看,古诗词的传承已渐渐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近来热播的古诗词大赛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古诗的浪潮。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学校举办的诗词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利用图书馆诗词图书及词学家研究资料,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古诗词等。同时,学校应给予教师相关方面的教学保障。例如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应以古诗词教学小组为核心,聘请教学专家来学校交流合作,建立研究奖励机制,鼓励教师钻研古诗词教学;在课题教学方面,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古诗词课题设计组织,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课题实践、反思归纳等;最后,在资源方面,学校要让教育资费向古诗词教学倾斜,提供教师必要的教学设备、信息资料等。
结语
总之,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课堂、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就教师自身而言,必须提高自身的古诗词文学素养并积极探寻古诗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加强对诗词意境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印象,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社会方面,学校要给予教师需要的教学保障,通过多方面共同合作,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常兰香.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6(5):145-145
[2]蒋小荣.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5):238-238
第四篇: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论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必须依据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一项法治原则,实行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和行政观念的一场深刻革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已成为全国人民和全体公务员的高度共识。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公务员要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切实提高能力。积极推动依法行政的进程,是公务员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的基础。
一、依法行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上封建统治时间较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公民法治观念较为淡薄的国家,要实现法治这一宏伟任务,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总结我国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正确的法治理论和成功的做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整体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则在于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
(一)从法治原则的角度而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依法治国的核心应该是立法机关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在这三者之中,依法立法是基础,独立司法是保障,依法行政才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80多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700多部行政法规,地方政权机关制定了4000多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大约有80%的法律法规是要由行政机关去贯彻落实的。因此,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能否依法行政。必须加强依法行政的法制建设,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公共事务中严格做到依法办事,做到政令畅通,执法如山,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这样,依法治国的原则才能通过政府行为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来看,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法治的核心是有效地约束公共权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依法治权,治权的重点又在于治行政权力,确保依法行政。依法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力,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既是现代法治的宗旨,也是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宪法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极其广泛的权力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中最为活跃的权力,行政权最易膨胀,它最需要自由又最容易无度,最需要控制又最难以控制。这种无所不在的公共权力必然需要依法制约,也最需要公众监督。从行政权力的性质来看,行政权力也是最难制约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和司法权不同,可以为被管理者设定义务,可以独立实施行政处罚,在管理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如何实现依法行政,应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三)从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来看,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只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公民依法尽义务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法律法规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切实的遵守,才能实现依法治国。而要做到这一切,关键还在于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不奉行法治原则,谈不上依法行政。人治与主观随意性相联系,权力的行使由个人意志决定;依法行政与法治相联系,权力的行使以人民制定的法律为依据和评判标准。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对于象我国这样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表达意志,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将保证行政管理遵循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使行政管理不致偏离航道。无庸讳言,行政管理范围的宽阔和行政工作人员的众多,作出背离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行为,甚至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事,也时常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严格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
2.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依法治国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这个国家一切活动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给行政管理带来的保障。依法行政能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有了统一性,才能有公平和公正。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是产生社会不满,甚至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则在于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据统计,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百分之八十需要行政机关去执行。行政机关的施政行为与公民息息相关,直接为公民所感受,因而行政机关能否依法办事,对公民的榜样作用也最强。然而,目前我国的行政执法现状却不容乐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败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
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样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之所以必须是法治经济,就是由于法治所带来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要保持行政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只有依靠依法行政。
3.保证提高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同时,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都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这也一再为我国历史所证明。不能将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对立起来。
4.保证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要使监督取得成效,必须解决监督什么和如何监督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有监督(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的标准和程序。所谓监督的标准,就是对行政行为是否违法的评判标准。而能够提供是非评判的唯一标准,是法律;所谓监督程序,即进行监督要经历哪些步骤、方式和时限。程序就是操作规则。遵循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才能保障监督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治社会应当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实践证明,实行依法行政,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避免首长负责制下产生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实行依法行政,才能避免和减少各种行政违法行为及由此给公民、法人造成的损失,并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第五篇:论信访工作的必要性
论信访工作的必要性
应该肯定,各级政府就如何解决群众上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有一些现象值得研究。比如,把准备上访的人看起来,把在上访途中的人截回来,把进京上访的人请回来,把不再上访的人供起来等等。虽然我们为解决越级上访、进京上访、非正常上访等行为煞费苦心,但此类事件仍然有增无减,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正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安定因素。
对此,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产生信访的原因一、一些领导干部政策水平低,决策严重失误,导致信访案件频发。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在决策这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时,对上级的政策理解、把握得不好,对基层情况掌握、分析得不好,做出了一些错误决策,导致出现了大量的信访案件。
二、一些领导干部不作为,遇到问题绕着走、互相推诿、久拖不决,导致信访案件越积越多,越来越升级。有很多问题本来是可以及时解决的,但是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左顾右盼、瞻前思后,怕解决不好落埋怨、怕解决之后得罪人、怕一旦越权别的领导不满意,还有的领导对前任遗留的问题他不管,对能拖的问题就推着留给后人办,没有责任意识,没有公仆意识,迫使老百姓上访告状。
三、个别上访人员在既得利益面前,要求高,得寸进尺,甚至耍 1
无赖,也是信访案件渐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部分上访群众存在思想误区,导致信访工作难题不断。一是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基层政府和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二是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多多益善”;三是信“闹”不信“理”, 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 即使是典型的涉法问题,也要到政府部门上访,甚至长期持无理诉求与政府打“持久战”。信访内容
从信访内容看,范围不断扩大,类型越来越多。一是农村的土地纠纷、经济纠纷、干部违纪、税费征收、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农业税减免和粮食补贴不到位等问题;二拖欠工资发放、生活待遇、养老统筹、医疗保险等问题等问题;三是新农村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补偿纠纷问题;四是涉法涉诉问题;五是社会保障问题;六是部门或干部为政不廉不公问题。
信访难度
从处理角度看,信访工作较难处理的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因时过境迁、政策演变、证据遗失、当事人难寻等原因,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如林、农土地纠纷,经济补偿、赔偿等问题。对于此类问题,仅靠基层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通过信访渠道向上反映,自上而下解决。对策与方法
一、畅通渠道,降低信访成本
为适应新形势下群众信访快节奏的要求,要运用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建立起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快车道。让群众既可以运用传统的写信、走访形式向党和政府反映问题,又可以通过电话、电报、电子邮件、网上信访等现代通信方式,快捷地向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减少和降低信访成本
二、整合资源,综合治理,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成立信访办公室,通过统筹协调,提高办案效率。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涉及的工作领域和人群十分广泛,信访部门是处理信访问题的地方,但信访问题最终要靠相关部门发挥主体作用而解决,信访部门只是起到综合协调作用。只有各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二是信访工作人员精力不到位。基层的信访工作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精力牵制比较大,对信访工作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导致对信访件不能及时处理,引起群众不满。要提高信访工作能力,减少信访,需要配备专职信访工作人员,从信访实践看,许多信访问题发生在基层,解决也在基层,许多信访问题的解决是上级机关无法取代,也不应该越俎代庖的。
三、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实现信访工作关口前移。一是坚持信访工作关口前移,切实加强村级信访工作第一道防线的力量。二是要转变工作作风,专职信访人员要变“坐门等访”为“出门下访”。信访干部首先要主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要充分发挥村级信访网络作用,沟通信息,及时排查信访隐患
和信访苗头,做到超前预防,将信访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制度,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主动下访,实现信访工作重心下移,促进信访工作的开展,推动、促进疑难信访问题的解决,推动、促进机关效能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完善信访跟踪督办制度,实现信访工作长效管理。
督促检查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有效的督查工作,使群众信访问题得以尽快解决,改变过去存在的信访问题决而不行、拖而不办、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新户拖成老户的情况。信访部门要加大建立和健全信访督查机制力度,采取事前督查、跟踪督查、事后督查的方法,加强对信访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督查,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加快办事节奏,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减少推、拖、顶、踢现象。避免互相推诿、久拖不决,导致信访案件越积越多,越来越升级。要将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分解量化,纳入党政干部考核内容,激发各级领导抓信访、保稳定、促发展的积极性。
五、区分正常上访和非正常上访,对极少数别有用心、以上访为幌子借机闹事、不听劝告和警告的违规违法人员依法处臵,以儆效尤。消除一些信访人中存在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错觉。真正做到对群众有理有序的信访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有理无序的先变无序为有序后认真加以解决,无理无序的依法处理。只有依法维护信访秩序,才能保护绝大多数信访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