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六讲)
第六讲 两个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抗战结束后国内不同的建国主张,认识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
2、认识民族资产阶级主张的“中间道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行不通;
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独裁内战政策及其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前途的必然性。
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一、抗战胜利后建国方案的选择与斗争
1、战后国内不同的建国主张
战后中国的中心问题: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 中国社会各阶级都必然以本阶级的意志去影响中国的前途。
“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
——毛泽东 国民党的建国方案
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维护国民党***,重建对全国的独裁统治。
民主党派及其建国方案
中国的民主党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民主党派主要成立于抗战胜利前后。
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自由独立的民主国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民主党派处于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者地位,亦称“中间党派”,他们的主张和实践被称为“中间道路”,又称第三条道路。
发表相关文章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施复亮和张东荪。宣传中间路线的文章主要有:
1945年12月15日施复亮在《国讯》上发表的《论中间派》;
1946年6月22日张东荪在《再生》第118期发表的《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
1946年7月14日施复亮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何谓中间派》; 1947年3月20日张东荪在《观察》2卷6期发表的《追述我们努力建立“联合政府”的用意》;
1947年4月9日施复亮在《时与文》1卷8期发表的《中间路线与挽救时局》等。
这些文章对中间路线的内容、地位、作用作了反复的论述。其要点: 第一,中间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国共两党的政策都不代表他们的利益。
第二,认为中国社会中有左中右的分野,左派要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右派要走的是殖民地资本主义道路(即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这都不是中国所应走和能走的,中间派要实行的政治路线是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
第三,对外主张“兼亲美苏”,做美苏合作的桥梁,不做美苏冲突的牺牲品。对内主张“调和国共”,“跟左翼党派合作,共同制止右翼党派的反动政策,但须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政治立场,不可无原则的附和左翼党派的主张”。
第四,中间派在思想上应当是自由主义的,反对任何思想上的统制和清一色。在行动上应当是和平的、改良的,不赞成暴力的革命的行动。
第五,旧政协路线在本质上是中间派的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方案
代表工人阶级和其它进步势力利益。主张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经过彻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经过这个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现阶段力争通过和平途径对中国政治社会进行改造,废除国民党***,建立有广泛代表性的和民意基础的民主联合政府。
中国共产党提出 “和平、民主、团结”方针。
2、重庆谈判:争取和平建国的努力
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是战后全国上下的强烈愿望。
国民党集团一方面在军事上为武力统一中国做准备,一方面迫于民意和舆论的压力,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到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国共双方达成协议,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与10月13日密令各战区剿共。国民党80万军队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解放区推进和进攻。
中国共产党在9、10月间先后组织上党、邯郸、绥远、津浦等战役,歼敌9万余人,遏制国民党的进攻。
国统区人民掀起大规模反内战运动,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停止内战。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主张中国和平统一,并于1945年12月20日派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冲突,12月27日国共重启谈判。
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形势和美国政策的调整,提出无条件停止内战的建议。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达成停止国内一切军事冲突的协定。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同日,依照重庆谈判的决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3、政协协议:文本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及其夭折 政协会议召开的背景:
国内:国民党不履行协定,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人民解放军进行自卫战争;国统区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制造“一二²一惨案”。
国际:苏、美、英三国敦促中国停止内战。政协会议召开及其协议:
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达成停止国内一切军事冲突的协定。1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同日,依照重庆谈判的决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政协会议的结果为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供了现实选择。中国共产党为达成协议做了让步。
国民党没有打算履行协定和协议。1946年3月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撕毁政协协议,6月26日国民党以22万正规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民主人士马叙伦:
“我们以为在共产党方面,战是他们根本不愿意的,因为战是他们的损失;可是应战是他们不能避免而且愿意的,因为不应战而坐待消灭,当然没有这样的道理。”“国民党想要消灭共产党,是世界都知道的”。
—— 转引自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²读书²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页。
二、围绕中国前途的大决战
1、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失败
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中国共产党。它企图凭借军事优势速战速决,在3-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的全部武装力量。面对国民党的进攻,共产党处于自卫防御作战状态。
人民军队的作战方针: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即集中优势兵力,选择薄弱或孤立之敌,在运动中以各个歼灭。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原则的指导下,人民解放军打破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到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被歼灭71万人。
国民党转入重点进攻阶段,从1947年3月起,以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为重点,实行重点进攻,在其余各战场则转为守势。然而重点进攻也在三个多月里失败。
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发展到190多万人。国民党在军事上陷于被动境地。
2、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危机 经济方面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各级军政官员在收复区内进行掠夺性的接收,贪污腐败盛行;
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逐渐控制整个社会的经济命脉。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主要表项为:
财政金融危机,官方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物价狂涨;民族工商业大批倒闭,日常生活用品奇缺;农村经济严重衰败,土地荒芜,生产大幅度下降,饥馑载道。
国民党政府还加强了对各阶层人民的层层盘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抓兵拉夫,徭役沉重。
政治方面
愚弄民众,召开所谓“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给国民党的***、蒋介石的个人独裁披上合法外衣;加强特务活动,迫害镇压爱国民主力量,实行白色恐怖;与美国签订一系列有损中国主权的秘密条约和协定,容忍美军横行霸道,胡作非为。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以学生运动为先导,反对国民党统治。
“中国境内已经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4-1225页。
3、“中间道路”的幻灭和民主党派新的历史选择
内战爆发后,以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继续为和平而努力。中间道路的破产
在1947年10月27日,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发言人以“勾结共匪,参加叛乱”的罪名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
11月5日民盟在上海的一部分领导人被迫同意民盟解散,次日以张澜的名义发表了《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解散公告》,宣布自即日起民盟总部负责人辞职,总部解散,盟员一律停止政治活动。
民盟遭到镇压,宣告了中间道路的破产。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和民主党派的遭遇深刻表明:
第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二,国民党彻底撕下和平民主的伪装,关闭和平的大门,完全暴露出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真面目;
第三,民主党派走“中间道路”,寄希望于蒋介石集团,只能是幻想。民主党派必须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做出选择;
第四,面对法西斯独裁统治,为了和平民主进行合法斗争难于成功,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
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严酷的现实教育了民主党派,使他们逐渐放弃中间道路的幻想,改变政治路线和斗争策略方式,继续与国民党抗争。
1947年11月12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公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认定中共提出的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符合全国人民大众的要求”,恳切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和平、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
民主党派逐渐放弃“中间道路”的幻想,改变政治路线,同意和接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基本原则,以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为目标;改变斗争策略方式,转入地下活动,继续与国民党抗争。中间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1)民主党派要在中国建立英美民主政治模式的主张严重脱离当时中国社会实际,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需要。
(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软弱的政治经济地位也是中间路线破产的重要原因。
(3)国共两党强烈反对的政治态度也是中间路线破产的重要原因。
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从1947年7月开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在战略进攻的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完成两大中心任务:(1)军事方面
1947年10月10日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把解放全中国的战略任务公开地提了出来。
到1948年秋,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总兵力从战争初期的430万下降到 365 万人左右,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总兵力已由原来的127万人发展到 280 万人,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积累了丰富的打大规模运动战经验和城市攻坚战的经验。
194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二月会议,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土改等方面的行动纲领。
1948年9月16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经过10天激战胜利结束,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从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1949年初国民党发动“和平”攻势 国民党:
玩弄和谈阴谋,企图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共产党:
必须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向全国进军(2)土地改革方面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经历了从减租减息到实现¡°耕者有其田¡±再到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程。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
1947年7月至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
1948年4月: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第二,人民群众是解放战争凯歌行进的力量源泉。第三,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加速了战争进程。
第四,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是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第五,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和腐败没落促使革命高潮的早日到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中国共产党筹备建国的理论准备
1949年3月5日到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讨论确定组建新中国的有关事项。
毛泽东于1949年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开。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协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一系列重要决议;
(1)批准常委会的筹备工作报告;
(2)基本通过常委会所提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并授权常委会提交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
(3)关于起草大会宣言和拟定国旗国徽国歌两项工作,因尚未完成,同意常委会报告中的两个提议;
(4)关于人民政协会议的开幕日期,授权常委会决定并召集之;(5)通过常委会所提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及秘书长名单》。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及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个议案;
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并推举国家领导人。《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1、基本经验
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
基本经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武装斗争,实行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和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真正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彻底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实现了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阅读书目: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8年1月1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思考题: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溃败?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五讲)
第五讲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基础的奠定 教学目的与要求: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暴行,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
实事求是地评价国共两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927年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颁布《对华政策纲要》,表明日本侵华政策已基本形成,决定武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并确立了把“满蒙”与“中国本土分离开来”的方针。
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松花江上》
词曲作者: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在一堂?!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
1932年5月5日,中日双方在上海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1933年5月31日,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了限令中国军队撤退的《塘沽停战协定》。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通常称为“华北事变”。
《秦土协定》的内容:(1)驻于昌平和延庆一线的宋哲元部队,调至其西南地区;(2)解散排日机构;(3)处罚张北事件负责人;(4)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5)从日本招聘军事及政治顾问;(6)创援助日本特务机关的活动及军事设备的建立等。
《秦土协定》的签定,使中国丧失了在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也丧失了察省疆土的70%-80%。
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 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 两市:北平、天津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县城,我第29军奋起反击,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受到上海人民和驻军的抵抗。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动战略进攻。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日军焚烧汉口街市
1938年10月25日,日寇的铁蹄踏进武汉,从此,武汉人民开始了长达7年的屈辱生活。
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
(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日本的大举进攻,使中国大大片土地沦丧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这些地方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使台湾成为日本的稻米供应地。
1932年3月9日,日本制造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极为深重的灾难。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美籍华人学者尹集钧:45万人; 中国学者:30万人;
东京审判判决书:20万人; 日本学者洞富雄:20万人;
日本右翼分子:不存在屠杀,“虚构论”,等。
日本731细菌部队是建立在“满洲国”的一个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实验场所。日本731部队驻平房小镇(距哈尔滨东南20公里)5年时间内,因受致命细菌感染而死亡的东北民众至少有3000人。
从1939年哈桑湖事件到1942年之间,731部队生产炭疽等病菌达数十吨之多,主要投放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地区。其中,炭疽菌、鼠疫菌为干燥细菌,能污染空气,使感染者患上肺鼠疫和肺炭疽病;霍乱、伤寒被制作成菌液,通过飞机的“降雨器”进行散布,使感染者患上肠类疾病;而带鼠疫菌的跳蚤则直接用鼠疫弹进行投放。
日本战败后,731部队为了避免遭到世界各国的谴责,迅速毁坏了自己所有的设备和用品。他们还将不便携带的大部分炭疽菌等细菌散播在华中一带,造成大量无辜民众丧生。
总共战争死伤者达3500万人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
总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日军在大连押送华工上船
日本曾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纲领、有计划地向中国东北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带有侵略性质的移民,最终目标是从1937年起利用10年时间,向东北实施移送100万户、500万人的庞大移民侵略计划。
日本曾计划对华移民500万,被列为七大国策之一。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实施奴化教育的目的就是泯灭中国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和抗日精神,从而彻底征服中国。
为了消磨和摧残中国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
东京审判(1946年5月—1948年11月)规模超过了纽伦堡审判,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日本法西斯的种种罪行在审判中一步步被揭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首先,以史为鉴,面向末来,是处理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其次,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最后,我们要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十四年)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与当时国民党当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发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言。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直接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1933年初,抗日游击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起。1934年6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建为东北抗日联军。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1、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于1931年8月16日向张学良发出了著名的“不抵抗铣电”: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张学良遵照“铣电训令”,避免冲突,暂作忍辱负重,以免事态扩大,不好收拾。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蒋介石在国内正遭遇巨大的政治挑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蒋介石深为不安。幻想通过国际联盟和大国抑制日本扩大侵华。1931年11月14日,南京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虽通过《严令御侮守土案》,但实际上并未采取任何具体措施。蒋介石再次强调:“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
2、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被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怒了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各党派爱国人士、爱国民众团体的倡导和响应下,迅速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
民族资产阶级发出呼吁,要求国民党当局“改弦更张”,停止内战,“以对外„镇静‟的功夫来对内”,“以对内„强硬‟的态度来对外”。
江桥抗战、锦州保卫战: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率领中国军队抗战。淞沪抗战:中国第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东北人民组织义勇军、救国军、自卫队等抗日武装(1936年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沉重的打击了日军。
长城、察哈尔、绥远抗战。福建事变 江桥抗战
1931年11月4日,在黑龙江省嫩江桥面,东北军爱国将领马占山率领中国军队,向发动进攻的日本侵略者奋起反击,打响了武装抗日斗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武装抗日的序幕。
淞沪抗战将领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开赴淞沪前线的抗日部队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坚守阵地的第19路军战士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指挥杨靖宇,1940 年2月23日, 被百余名日伪军层层包围,以双枪与敌激战近半小时,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一○九旅旅长赵登禹,参与长城抗战,后任一三二师师长。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鼎、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陈友仁和第三党领袖黄琪翔等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宣告成立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公开宣布反蒋抗日。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各地学生声援北平学生 一二·九运动的意义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
这幅“一二·九”运动的经典画面,被邹韬奋先生用作《大众生活》的封面。斯诺以《中国的贞德被捕了》为题在美国报纸独家报道了这一事件。
八一宣言:无论各党派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和利害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应该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会后,毛泽东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瓦窑堡会议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观点,并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期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间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进行工作。
1936年5月5日红军为表示团结抗日的诚意,主动回师陕北并发表通电,提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主张。
《八一宣言》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不断调整对蒋介石集团政策,将“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及至“联蒋抗日”,从而促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6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
中共参与西安事变谈判的代表:秦邦宪、叶剑英、周恩来。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937-1945)
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937年2月,国民党中央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国民党左派宋庆龄何香凝等推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
五项国策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四项保证是: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的方针;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就此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它的伟大意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
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将八路军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
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正式成立,叶挺、项英分别担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分别建立了茅山根据地和皖南根据地。
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比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1938年6月,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建议,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呼吁世界人民援助中国抗战。
中华儿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936国防计划大纲,具体规划了1936年国防军事任务,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划分“抗战区”、“警备区”、“绥靖区”和“预备区”四种区域。此时国民政府已确定对日作战的总方针,即抵敌于内陆之外,依靠阵地阻击战迟滞敌人入侵。
1937年国防作战计划分甲乙案,分别拟定了保守的和积极的两种对日作战方案。
作战计划甲案以拒止日军在中国沿海登陆,阻止敌人越过天津——北平——张家口一线为主要任务。作战计划乙案中完全取消了反共作战的内容,规定“作战期间,负有绥靖地方之国军未列入战斗序列者,则编为预备军,待命集中。”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的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为粉碎日本法西斯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二十九军英勇抵抗,因寡不敌众,伤亡很大。7月29日阵亡将领。
1938年1月,决定成立新的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任委员长,何应钦、白崇禧为正副参谋长,陈诚任政治部部长,周恩来、黄琪翔任副部长,并重新划分战区。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英勇抵抗,在战略防御阶段组织了四大会战:忻口战役(1937年10月)、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台儿庄和徐州会战(1938年2月-4月)、武汉保卫战(1938年6月-10月)。
忻口战役(1937年10月)
郝梦龄是抗日战争中我军牺牲的第一位军长 武汉人民恭迎郝梦龄、刘家琪灵柩。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
台儿庄和徐州会战(1938年2月-4月)徐州会战中台儿庄守军与日军激战 武汉保卫战(1938年6月-10月)
“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前夕,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直接指挥,并通过中央广播电台发表这极其悲壮的讲话。
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造成日军10多万人伤亡,中国军民付出40万人伤亡的代价,但粉碎了日军一战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换来了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10月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毛泽东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略防御阶段到广州(1938.10.11)、武汉(1938.10.25)失守后就结束了。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一是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
二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在继续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对其侵华方针作了重大调整。
国民党的抗战政策有所动摇,但仍在抗战,抗战初期的被动局面有所改善。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的战役有:
南昌会战(1939年3月-5月)随枣会战(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0月)
1939年冬季攻势(1939年11月-1940年3月)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11月)绥西作战(1939年12月-1940年4月)枣宜会战(1940年5月-6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在美、英之后,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中国人民结束了长期单独抗击日本侵略的局面,开始了与美、英等同盟国家共同抗击日、德、意法西斯的新时期。1942年1月3日,作为太平洋战场4个战区之一的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蒋介石任战区最高统帅。
1942年2月,日军进攻缅甸,并于3月18日攻陷仰光。英国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英军作战,中国组织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的战绩轰动全球。
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1937年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制定正式确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是:
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四、改革政治机构;
五、抗日的外交政策;
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七、改良人民生活;
八、抗日的教育政策;
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十、抗日的民族团结。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5~6月,毛泽东在总结抗战10个月之经验时,撰写并发表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重要著作。
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平型关大捷 敌后战场
晋察冀是八路军在华北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东北沦陷以后,八路军115师一部以五台山为中心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不到一个月,收复山西广灵、灵丘,以及察哈尔南部的蔚县等7座县城。后又向平汉线北端发展,开辟了以阜平为中心的冀西游击区,逐步形成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
晋察冀军区一分区青年抗日先锋队一千余人,举行拥军支前誓师大会。晋西北是八路军依托吕梁山地区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晋东南根据地是刘伯承率129师开辟的。
129师又与115师联合派出支队,进入冀鲁边的乐陵、宁津地区,与当地抗日武装密切配合,开辟了冀鲁边根据地,逐渐形成了以太行山区为依托晋冀豫鲁根据地。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 1939年11月7日,晋察冀八路军组织的黄土岭战役,击毙号称“名将之花”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百团大战
从1939年到1945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抵抗日军的62%—75%和几乎所有的伪军。
1940年9月下旬,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攻克河北涞源的日军重要据点东团堡,歼灭日军170人。
“百团大战” 整个战役前后持续3个半月,华北八路军共出动115个团的兵力,与日军交战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拔掉日伪据点2993个,夺回40多座县城,使根据地面积得到很大的恢复。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左权在山西省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的游击战争处于辅助地位。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形成了对侵华日军的战略夹击,在相持阶段后,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1945年,敌后解放区战场不断扩大对日军攻势作战的规模。
经过1945年的春季、夏季大规模攻势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共收复县城70座,歼灭日伪军40余万人,基本上扫清了敌后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把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上。此时,侵华日军69%和伪军95%的兵力,仍为敌后解放区战场所抗击。
1945年春夏,根据地发展到19块,人口有9550万人,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发展到91万余人,民兵发展到220余万人,为最后战胜日本略者创造了坚实的条件。
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关系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在战争问题上,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条件说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国民党政策转向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发生了转变,在政治上加强了反共。
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囚歌》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 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1937年到1945年八年的抗战,国民党制造了三次反共磨擦,中国共产党当时为了抗日的需要,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政治上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采取攻势,军事上采取守势,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共产党提出: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与顽固势力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2、经济建设
实行减租减息;厉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
减租减息是指二五减租(只交抗战租额的75%)年息一分。基本原则是农民必须交租交息,地主必须减租减息。精兵简政
中共中央于1941年12月采纳李鼎铭的提议,决定实行精兵简政。
要求裁并重叠机构,规定各抗日根据地的脱产人员不得超过人口总数的3%。增强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
3、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吸引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延安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实现理想的热土。
发展国民教育。
创办学校和短期培训班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文化界各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成为文化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标志。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
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这次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
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场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讲演。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华民族复兴基础的奠定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庭到1948年11月宣判终结,共历时近两年零七个月。其间共开庭818次,法庭纪录4.8万余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规模超过了纽伦堡审判,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也是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
(二)中华民族复兴基础的奠定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2005年8月27日,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的讲话
1、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1)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2)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中国的抗日战争打乱了日德法西斯的战略部署。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斯大林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
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丘吉尔
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又无可争辩的事实。
——抗战时期曾任苏联驻华最高军事顾问的崔可夫元帅
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对于二战胜利所发挥的作用,与法国“抵抗运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抗战对于二战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不容否认。
——法国军事学院专家肖布拉德
日本之所以未立即对苏联开战,是因为它的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
——苏联元帅扎哈罗夫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高昂代价,承担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万人以上,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
2、抗日战争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大国地位
1942年1月1日作为领头四国之一签署26国《联合国家宣言》。1943年中、美、苏签署《开罗宣言》协商处置战后事宜。
1944年夏美国“敦巴顿”橡胶园会议:中、美、英、苏协商组建联合国。1945年6月25日中国作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签署《联合国宪章》。
3、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1)抗日战争不仅军事上打败了外敌的侵略,实现了民族解放,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追求的全面更新。
(2)中国民主进步力量得到了很大发展。
(3)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召开,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指明了发展方向。
(4)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法定纪念,多少华夏儿女的眼泪与欢笑终于汇成了这一刻。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阅读书目: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三篇:2014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硕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其余与封建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长征的胜利。
(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民主党的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
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八)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过渡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国八大路线的制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眼中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
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
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5.坚持喝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中共十八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党和人民九十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坚持个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如何?
一、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二、中国封建社会特点:
(一)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二)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四)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四、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表现:
(一)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削弱了清政府统治能力。
(二)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增加。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三)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喑。
(四)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五)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世隔绝。
2.鸦片战争前世界状况如何?
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三、寻求新殖民地,向外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把目标瞄向中国。
3.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
一、军事侵略:
(一)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法新约》。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有:《马关条约》。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有:《辛丑条约》。
(二)侵占中国领土: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2.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3.1894年中葡《友好通商条约》: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4.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俄国割占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5.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6.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俄国割占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7.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俄国割占7万平方公里领土。8.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后由于俄、德、法干涉,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三)勒索巨额赔款: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
3.甲午战争后:向日本赔款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威海卫日军守备费150万两,合计23150万两。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向各国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共9.82亿两,还有各地赔款2000万两。
(四)屠杀中国人民:
1.甲午战争中: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2.1900年俄国入侵东北时: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五)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二、政治控制:
(一)控制中国内政:《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驻京公使成了清政府太上皇。
(二)操纵中国外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三)享有领事裁判权:
1.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英国获得在华领事裁判权。2.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各国援例而行。
(四)把持中国海关:海关总税务司成了清朝中央政府的最高顾问,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大权40余年。
(五)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 1.天平天国运动期间: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军。
2.义和团运动期间:要求清政府撤换镇压义和团不力的山东巡抚毓贤,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
3.在《辛丑条约》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做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他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六)扶植、收买代理人:
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通过妥协派琦善、耆英、伊里布等对清政府施压。2.1861年“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或“祺祥政变”),奕掌握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3.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与西方列强勾结在一起。4.《辛丑条约》签订前,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列强对中国推行“保全”政策,清政府成了洋人朝廷。
三、经济掠夺:
(一)控制中国通商口岸。1.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2.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3.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4.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5.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和喀什噶尔为通商口岸。
(二)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三)对华倾销商品。
(四)对华资本输出: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五)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1.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2.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还赔款。
3.在中国设立银行,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又称英国东方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
4.控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5.给中国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四、文化渗透:
(一)宗教渗透和侵略:
1.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出任英军占领浙江定海时的“民政官”,参与中英《南京条约》起草和谈判。
2.1860年中法订立《北京条约》时: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在中文本中擅自加上法文本没有的“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字句。
(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1.教会在中国创办较早的外文期刊有:《中国丛报》和《北华捷报》(后改名《字林西报》)。
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是:英国人李提摩太创办的广学会,发行《万国公报》。
(三)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19世纪末叶帝国主义者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4.为什么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中国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国家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三、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
四、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一)从社会性质变化来看:中国由原来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从主要矛盾转换来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变成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三)从革命性质来看,中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外国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六、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专题化教学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
目 录
导 言...................................................................................................................................1 第一专题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8 第二专题 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50 第三专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76 第四专题 大革命运动中的陈独秀和蒋介石...............................................................101 第五专题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06 第六专题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123 第八专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139 第九专题 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45 第十专题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现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49
导 言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总体把握教材结构;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阐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时间:2学时
五、主要内容:介绍五个问题:
一、课程性质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断限
三、课程主要内容结构
四、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原因
五、学习方法
一、课程性质
本门课简称《纲要》,同你们已经学过的《基础》课、另外学习的《概论》课、即将开设的《原理》课,均是经中央批准的本科生必修“思政课”。因此,本课不是一般的历史课。
根据2005年3月中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自2006年9月起,我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中国近现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与其它三门“思政课”不同,《纲要》不是展开地论述课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而是要用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事实阐明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做到“于序(叙)事中寓论断”。
2.与专业历史类课程不同。专业历史课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在材料处理上具有自己的侧重,而《纲要》则特别强调加强思想性。
3.与中学历史课不同。初中讲的是“点”、高中讲的是“线”,大学讲的是“面”;中学讲的“是什么”,《纲要》讲的是“为什么”,中学讲的是“事”,《纲要》主要讲“理”。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史实重复,而是要在认识上实现质的飞跃。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断限
(一)世界历史的断限和分期
世界古代 ―― 远古~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近代 ――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世界现代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世界当代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前
(二)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 1.史学界多数学者观点
古代 ――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 ――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 ――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2.近几年史学界的争论 [1] 1630年~1919年
即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终点 [2] 1840年~1919年 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这种观点是史学界的多数,主要以已故历史学家范文澜、胡华、胡绳等为代表。[3] 1840年~1949年 即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这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史学界思想的解放和史学研究的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刘大年提出的观点,现在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各族人民为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终于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真理,从而取得了辉煌胜利的历史;它是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三、课程主要内容结构
(一)内容框架
“纲要”介绍的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史,重在探讨历史规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共分上、中、下三编
上篇,近代前期:风云变幻的80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年至1919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农民阶级革命派、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国家出路的 探索与救国主张。
中篇,近代后期:翻天覆地的30年。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9年至1949年)。
主要讲授一个国情,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种救国方案,一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二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张建立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权。三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张建立人民民主政权,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在全国的胜利,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
下篇:现代时期:辉煌的历史征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2006年)。
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通过学习正确认识中国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与正确性;建国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正确对待我们在社会建设中的失误。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取向战略的历史地位。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1.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完成两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五大对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进行过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
2.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主题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通过四条基本历史线索得到展开:
(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及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3)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4)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四、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的和原因
(一)学习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宣部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2005年)明确规定从2006级学生起统一开设的一门课程(05方案取代98方案,由原七门合并为现在四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大举措,中间还有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的16号、17号文件等等)。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简言之,学习目的——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 改造“三观”、坚定“四信”。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达到“两个了解”,即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史国情”;
2.懂得“三个选择”,即中国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坚定“四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学习历史的原因
“历史”,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人类史和自然史。狭义上讲,是指与自然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自文明社会以来,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史学视为“鉴往知来”的工具,这是因为历史具有借、鉴、启、导四个方面的功能。
借:历史经验可供后人吸取 鉴:历史的教训可鉴戒后人 启:历史可以教育后人、启迪人生 导:历史是认识现在和预知未来的基础
1、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治史的传统。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要通过研究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必先为史”
2、注重总结与汲取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领导人曾反复强调要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对此,作出过深刻的论述。
毛泽东认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所以我们看问题,一定不能割断历史。“我们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邓小平强调,“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3、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主力军,为了胜利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必须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今后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纲要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举例:赵薇日本军旗装事件,2001年12月,刊登在《时装》杂志2001年第9期的赵薇着日本军旗裙在纽约拍摄的“军旗装”照片被媒体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联名致信赵薇,要求赵薇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勇于道歉,并称要将赵薇和《时装》杂志告上法庭。后赵薇作出道歉“我的行为,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日本侵华战争的一些长辈。我通过《娱乐现场》节目向所有的观众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道歉。我觉得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而且我觉得对于很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或者是对于很多更加年轻一些的年轻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大家深刻地认识到这段历史”。
4、现实原因。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我们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社会上出现了极其明显的感观主义、物欲主义、个人主义与虚无主义;与虚无主义相关的否定历史、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甚至否认改革开放历史的思潮。
举例:《猪之歌》猪头猪脑猪身猪尾巴,从来不挑食的乖娃娃,每天睡到日晒三杆后,从不刷牙从不打架。《猪之歌》在网络一经问世,便迅速走红大江南北,马上成为电视台、电台、报纸以及手机铃声的宠儿!歌词将对猪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猪之歌》为什么会这么火?因为道出了许多人共同的心声: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我们就要幸福的象猪一样!象猪一样不用思考,象猪一样吃了就倒,象猪一样任人宰割,象猪一样无怨无恼。美国论坛: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一点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存在的更高层次。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
学什么?
知识: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主题、主线、框架、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历史发展脉络等有准确认知、理解,准确了解国情、国史
精神: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思想境界,培育爱心,建设精神家园。信仰: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同、接受“三个选择是历史必然性”这一结论。方法: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价值工具。
为什么学?
个人需要(成功与幸福的需要)
如果你到北大来再要计较自己要不要考99分、100分的话,那太可悲了。我当然希望你们每个人好好学习,能够功课学好,但不是考99分、100分,争取班上考第一名。在大学,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的能力。——许智宏《弘扬大学精神 培养创新人才》
美国摩根财团下的摩根大通公司投资银行的中国区总裁朱德淼强调:摩根公司的用人要求中,学习成绩只占25%,只把专业素质和学习成绩作为考核人才的一个基准,除此之外,摩根用人的三个核心是:第一,要正直;第二,对知识要有很多的追求和好奇;第三,要知道怎么与人打交道,与同事打交道。
国家需要
有关美国中央情报局的10条诫令
①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③一定要把他们的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使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④时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分裂的因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
⑤要不断地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已的言词来攻击他们自己。
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就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地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一定要不择手段。
⑦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的心目中就会全垮台了。
⑧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的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 6 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来.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善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更强的**。
⑨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于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观。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⑩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一切的敌人和可能成为他们敌人的人们。
(四)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方法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历史,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正确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掌握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二,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历史,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认识中国问题。从整体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观视域来考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
第三,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才能看清历史上曾经令人困惑的问题和现实中的一些错误倾向,从而正确认识“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四,既要注重学中国近现代史科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注意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具体性。在宏观把握上,要弄清历史分期与历史发展的主线,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第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结合历史实际,学习历史文献,增加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又要关注当前的现实,引导学生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真正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专题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主要特点,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过程,戊戌变法的,意义和结果,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二、教学重点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资产阶级改良派希望怎样救国?为什么没有取得胜利?
四、教学时间 8学时
五、主要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四、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五、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发生的起因与结果。
六、洋务运动在早期中国出路探索中历史地位与意义。
七、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及实践——戊戌维新运动
第二节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长时间走在世界各国 的前列,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韦尔斯《世界史纲》)
农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祥地之一,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开始农耕活动。18世纪末,中国农业产量仍居世界前列:10.5亿亩耕地,粮食产量2040亿斤,养活3亿人口。农业的发达为古代中华文明高度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手工业:3000年前的商代铸造青铜器;兵马俑;汉代漆器;纺织技术(丝绸之路);瓷器。建筑:土木建筑的高度发达。
工程:万里长城;大运河;都江堰;秦代的灵渠等。
航海: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中国航船活跃于印度洋。隋唐商船驶往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南亚、西亚等。
贸易: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刺桐港(泉州,宋元时被外国人称之为“光明之城”)。
科技:四大发明;李约瑟论中国古代科技。
思想文化:独具特色的汉字;诸子百家;文学成就;教育;绘画雕塑等等。国力:汉唐大帝国,康乾盛世等等。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需要指出的是,18世纪后期(距今200余年),中国人口占世界1/3;农业总产值和手工业总产值占世界总额的1/3(两个1/3说明中国达到世界生产率的平均值);世界人口在50万以上的10个大城市中中国占6个。200年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8.7%,居首位。而居二、三、四位的印度、法国、英国三国之和仅占世界的26.5%。从人口和经济总量来看,19世纪初中国仍是世界头号强国。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占世界总量的25%,而今天美国的经济总量也仅占世界总量的22%。(引自《十六大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金冲及访谈录》,载《百年潮》2003年1期)
总之,自商周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之一。曾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案例:《李约瑟难题》:英国人李约瑟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他以大量史实证明:从3-13世纪,中国的科学知识水平为西方望尘莫及,岂只是四大发明?那么,另一个重要问题就合乎逻辑地产生了: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中国?李约瑟并没有找到答案。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 9 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百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回答这个问题并非易事,涉及到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思想、科技体制、生产方式、民俗习惯等等。
(2)中国由盛转衰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
①政治上,贪污腐败,吏制败坏,官员昏庸不思作为。
②经济上,土地兼并日甚一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人口激增,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人口猛增到4.1亿,导致无发展的增长;农民起义连绵不绝。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③军事上,八旗兵长期养尊处优,丧失骁勇善战精神;绿营军官贪兵懦;海防空虚。
④文化上,奉行文化专制政策,导致思想僵化,万马齐喑,对外部世界闭目塞听。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文字狱
5外交上:闭关锁国 ○总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已变成一个经济技术落后、社会制度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思想禁锢严厉且对外部世界潮流浑然不知、内外潜伏巨大危机的衰落国度。这决定了中国在西方强势的资本主义文明侵略冲击之下,难以作出有效的反击和回应,无可避免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将是漫长、痛苦和充满曲折的。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正当清王朝由盛转衰,在下坡路上急驰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却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并积极向世界各地扩张。
①政治上: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比如:1688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法国1789年爆发的大革命,横扫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有力地推动着产业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18世纪后半叶,英国又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主要社会产品的产量迅猛增长,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19世纪30—40年代,即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主要部门也都采用机器生产。德国、俄国、日本资本主义兴起时间较晚,但在19世纪中期以后都争先恐后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③军事上:创建新型海陆军
④文化上:文艺复兴、思想启蒙,把人们从封建牢笼中解放出来 5外交上:新航路的开辟,开拓广阔的殖民地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使逐渐走向衰落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大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不可避免地发生“奇异的悲歌”。
然而,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对西方各国发生的重大变革和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险恶,茫然无知。清政府害怕外国势力与国内反对势力相结合,实行了严厉的“闭关政策”,把中外接触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企图通过这种自我封闭的办法维持封建专制统治。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王第二道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反映出清朝统治者自我封闭的保守心态。闭关政策固然是清政府在遇到外来威胁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民族自卫政策,在一定的时期内也起到了某种抵御外侵的作用,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它的消积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实行这种政策的结果,不仅切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严重地束缚了国人的眼界和思想,助长了夜郎自大,愚昧无知的腐朽观念的蔓延。
山雨欲来风满楼。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好比一条庞大而破旧的船只,漂荡在急风暴雨到来之前的大海中。
二、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教材)
1、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
经济技术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重了中国的落后 1.军事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
2.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等。
3.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等。
4.(1).侵占中国领土。(2).勒索巨额赔款。(3).屠杀中国人民。5.(4).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
2.政治控制
6.(1).控制中国内政。(2).操纵中国外交。(3).享有领事裁判权。(4).把持中国海关。
7.(5).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6).扶植、收买代理人。3.经济掠夺
8.(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3).对华倾销商品。9.(4).对华资本输出。(5).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4.文化渗透 10.(1).宗教渗透和侵略。(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3).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一)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列强对华武力入侵 1.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略讲)
为了开辟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贸易为武器,前来敲打中国的大门。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中英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这显然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品的入侵有着顽强的抵抗力;此外,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中实行的限制和防范政策,也影响了英国商品的销售。为了改变入超的不利地位和最终打开中国的市场,英国资产阶级不惜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
鸦片,学名罂粟,又名阿芙蓉,俗称“大烟”,是用罂粟汁液熬制而成的一种毒品,具有强烈的麻醉性,兼有催眠、镇静、止痛等作用。自明代以来,鸦片一直作为药材少量进口。17世纪前后,吸食鸦片的恶习由南洋传入中国,逐渐流行开来。吸食成瘾者,身体逐渐衰弱,精力耗散,神志萎靡,久成废人。鸦片主要产自孟加拉、爪洼、土耳其及波斯等地。西方殖民国家向中国贩卖鸦片,最早有葡萄牙和荷兰,但它们贩运鸦片的数量不大。英国则后来居上。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19世纪初,英国烟贩无视中国政 12 府的多次禁令,大肆进行非法的鸦片走私贸易,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不断增加,在英国输华的货物中,鸦片就占了一半以上。罪恶的毒品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通过鸦片,每年从中国掠走的白银达高数百万元,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
鸦片的泛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A它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由出超变为入超,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大量的白银外流,一方面造成银价上涨,各地税收困难,政府财政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则造成银贵钱贱,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B众多官吏兵丁吸食鸦片,军队丧失战斗力;
C鸦片走私中的贿赂,贪污和欺诈行为,使清政府吏治更加腐败; D极大地损害中华民族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2)中国政府开始禁烟
鸦片贸易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1838年,道光皇帝下令各省严禁鸦片,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在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下,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吏;严禁国人贩卖,吸食鸦片;并晓谕外国烟贩,限期上缴所有鸦片,并出具甘结,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所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3)战争爆发
1839年8月初,林则徐在广东收缴和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扩大在华的商业利益,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转嫁危机的手段。1840年6月,乔治·懿律率领由48艘舰船,4000余名士兵(后增至15000人),540门大炮组成的“东方远征军”,抵达中国广东海面,封锁广东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战争过程中,清政府没有统一的作战思路,时战时和,由抵抗走向妥协,加上中国军事武器和装备的落后,英国侵略军一路北上,相继攻破厦门,宁波,镇海,8月上旬,在英国舰队到达南京下关海面时,清政府向英国投降求和,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二)2.条约内容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和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丧失的权益:
13(1)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 A割让香港(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B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财政负担)
C取消“公行”制度,实行自由贸易。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
D海关关税必须与英国商定 规定了“值百抽五”,即规定绝大部分主要货物的税率为5%左右(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2)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A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3)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
A允许美国兵船在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中国的领海权遭到破坏)B 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在通商口岸,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交涉诉讼,英国领事有“查察”和“听讲”的权利,英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英国的管事官处理,中国政府无权处理,中美《望厦条约》规定,所有美国人之一切民事,刑事诉讼,“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4)1844年10月24日,中法《黄埔条约》
在通商的五口建造教堂和坟地(便于文化侵略,1846年,法国迫使清政府下令取消一百多年来对天主教的禁令)
3.后果思考
鸦片战争及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被割裂,英国割占了香港,葡萄牙于1849年强占了澳门,中国的主权的独立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租界的形成使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允许外国兵船在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使中国的领海主权也遭到了破坏,中国成为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国家。
经济上:战前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战后,外国的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猛烈的冲击,东南沿海一带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经济上的半封建国家。
社会矛盾的变化:除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又出现了外国 14 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且这个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从此,中国的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期。
革命性质的变化:战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战后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革命的性质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阶级关系的变化:战前中国社会阶级主要是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战后中国逐渐出现两个新兴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新兴阶级的出现对中国后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1.战争过程
1856至1860年,正当清军与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激烈争夺的时候,英,法借口“修约”,图谋扩大已取得的侵略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了新了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12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组成英法联军5600余人在珠江口集结,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占领广州,然后沿江北上,直趋天津,攻破了大沽炮台,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随后英法为了继续扩大市场,利用在北京互换条约批准书的时机,重新挑起战争,攻占了清政府的首都北京,洗劫了中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侵略者通过这些条约,极大地扩充了在华的特权。沙俄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2.条约内容
(1)1858年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B 开辟更多的商埠,并且外国军舰可以驶入长江和各通商口岸(外国势力深入到中国沿海和内地)
C 改订税则和外国人“帮办税务”,抽取2.5%的子口税,免征内地税(海关管理权和关税,内地税自主权全面丧失)
D 内地传教(教会势力深入内地,文化侵略)E 鸦片贸易合法化(鸦片泛滥)F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5(2)1858年中俄《瑗晖条约》,《天津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A 1858年中俄《瑗晖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归俄国
B 1858年《天津条约》乌苏里江以东近4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
C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给俄国,通过这些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后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并扩大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中国的主权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
(1)领土完整遭到空前破坏,英国霸占了南九龙半岛,与香港岛连成一片,成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俄国共侵占中国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严重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
(2)外国军舰,商船可以驶入长江和各通商口岸,使中国丧失了内河航行权(3)在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基础上又丧失了内地税自主权(4)清朝的政权开始买办化
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掌权,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镇压本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是清朝政权开始半殖民地化的严重步骤;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作为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其主持人由王公大臣和军机大臣兼任,成为六部之上的最高行政机构);加上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立,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被外国控制,外国公使进入北京都标志着中国的政权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经济上:
中国进一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从沿海扩张到长江流域,从华南扩张到东北,子口半税,中国成为世界上税率最低的国家,加上海关大权完全交给外国侵略者,外国人可以自由进入内地通商,方便了外国商品深入中国内地倾销和掠夺廉价原料,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更大范围内瓦解。
中法战争(可以略讲)
在1884年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者在中越边境和东南沿海相继挑起战端,清政府被迫迎战,在战争中中国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但是中国军队还是在镇南关,谅山,临洮等地一系列胜利,并导致了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垮台,但是清政府在战局对中国比较有利的情况下与法国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不 16 败而败。
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约》
A 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中国宗主国地位丧失,传统的帝国体系开始瓦解,中国进入资本主义体系内)
B 与法国商办建造铁路(第一次写明外国攫取中国铁路利权,于是列强对华投资时代的到来)
(三)甲午战争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1.战争过程
19世纪9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在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洋务派苦心经营的中国新式陆海军完全溃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和日本半个世纪的格局。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丧失的权益:
2.条约内容
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
A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结束,朝鲜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桥梁)
B 割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C 赔款2亿两(清政府举借洋债,政治和经济上更依附帝国主义)
D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增辟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方便日本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倾销商品)
3.后果
甲午战后,日本进入列强行列,而中国由于战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表现在:
政治上,条约规定割地,使中国失去了大片的战略要地,是沙俄吞并中国领土后的又一次大掠夺,主张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正是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竟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始瓜分中国。
经济上,为了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清政府开始向外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赔款,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为列强在中国资本输出提供了条约依据,便于列强在中国直接掠夺劳动力和原料,攫取巨额利润,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另外,中国在战争中败给“蕞尔小国”日本,给中国的民族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甲午战争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1.战争过程
1900年6月,为了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英,德,俄,法,美,意,日,奥八国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先后攻陷了天津和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侵略军洗劫了北京成,战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2.条约内容
八国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丧失的权益:
1901年9月7日,中国同英,德,俄,法,美,意,奥,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共11个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
A赔款98200万两(和前几个条约赔款数比较,可见侵略程度的加深)B清政府有镇压人民反帝的义务(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北京的使馆区可驻军队,大沽到北京的防御措施全部摧毁(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
D 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于六部之首,指定皇族担任外务大臣(中国政府内部机构设置的半殖民地化)
3.后果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彻底地控制了清政府,政治上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经济上,因为巨额的战争赔款,中国政府要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为担保,清政府的税收机构实际上成了为帝国主义收款的代办机关,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无从谈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最终形成。
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及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了长期的英勇顽强的斗争。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反侵略,反压迫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在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
1、虎门销烟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和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起点。
2、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和士兵奋起抗击侵略者。厦门,定海,宁波等地的人民群众也自发地拿起武器。其中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的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在广州北郊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迫使侵略军撤出广州。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侵略的第一面光辉旗帜。
3、台湾人民的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了日本,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抗议和愤慨,台湾人民纷纷组织抗日武装义军,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1895年6月到10月,台湾军民配合驻守台湾的刘永福部,在清政府拒绝给台湾任何援助和支持,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进行了浴血奋战,打死打伤日军三万三千多人,占全部日本军队的一半。11月下旬,日本正式宣布“全台平定”,但是台湾人民并没有屈服,台湾人民一直斗争了半个世纪。
4、反教会的斗争和义和团运动(1).从1861年到1870年
这阶段反教会斗争的主要特点是官绅参加并领导斗争,比较典型的是天津教案。(2).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
这阶段中国的边疆危机十分严重,反教会斗争主要发生在云南,广西,广东等省,下层民众的参加人数越来越多。
(3).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
这时期甲午战争爆发,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反教会斗争和反瓜分逐渐结合,斗争规模更大,由焚毁教堂,驱逐传教士发展到武装起义,动员了越来越多的民众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终于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运动是反教会斗争的总汇合。
5.义和团运动(1)过程 A 义和拳
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义和拳是山东地区一个秘密结社,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群众性的反帝组织。
B“助清灭洋”
1898年10月下旬,义和拳在山东冠县起义,竖起“助清灭洋”的口号,1899年冬,改名为义和团。
C进入直隶
1900年春,山东的义和团进入直隶,声势壮大,清政府权衡利弊,对义和团由“剿灭”改为“安抚”,到6月下旬,北京城内的义和团达到10万人,天津城内达3万人,1900年下半年,义和团运动由黄河附近发展到两广,西北等边远地区,席卷全国。
D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侵略战争,义和团进行了天津保卫战,廊坊阻击战等战争,并对侵略军在北京的两个主要地点,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发动了进攻
E 失败
1900年9月7日,为了和侵略者进行和谈,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发布“剿匪”,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2)意义
A 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外来侵略的顽强反抗精神; B显示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和打乱了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C 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行为,和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它的反动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3)失败原因和启示
A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义和团没有认清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盲目的反对外来事物;对清政府的统治没有本质认识,以致被蒙蔽利用。
B没有提出政权要求,没有统一的作战计划和斗争纲领,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严重的分散性。
C农民阶级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本国的封建势力的主力军和重要力量,但是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农民阶级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无不以中国的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历程,力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富强之路。
1、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社会制度的腐败
2、学习西方
鸦片战争的失败,在死水一潭的中国封建社会激起轩然大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看起来很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到了警醒的作用。”严酷的现实,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反省:“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造成,和中国的落后是分不开的,不但大刀长矛抵挡不住外国舰船利炮的轰击,古老的思想文化也抵挡不住西学的传入,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西方。
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和深化的过程,首先是睁眼看世 20 界的第一代先驱者,然后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历程。
1.“开眼看世界”(1)龚自珍
在鸦片战争前,龚自珍就感觉到严重的社会危机,发出了改革的强烈呼唤,“自古及今,法无不变,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转移。”
(2)林则徐
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州禁烟时期,敢于面对现实,为了寻找御敌之策,林则徐主动去了解西方,认识西方,组织人手,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译有《四洲志》和《华事夷言》等,在抵抗英国的侵略过程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敌”的思想。
(3)魏源
魏源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方向,对中国思想家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物质层面的学习
地主阶级中较为开明的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即采用西方先进技术的“用”,来维护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中国封建制度的“体”,并由此发起了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3.制度层面的学习(1)《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洪秀全明确支持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的资本主义的纲领,虽然并未付诸实施。
(2)严复
严复是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著名思想启蒙家。他翻译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他指出根据这个规律,中国如果拒绝变革,就将被先进的西方民族所淘汰。《马关条约》签订后,严复发出了“救亡”的呼号,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号召成为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旋律,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继之而起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积极宣传并力图在中国实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4.思想文化层面的学习
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倡民主,科学,打击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权威地位,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使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寻求真理,给后人留下了理性的反思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四、近代中国社会的改变: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含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对近代中国(1840—1949)基本国情的高度概括。“半”字在汉语中除1/2之意外,尚有“不完全”之意,即中国近代是一个不完全的殖民地(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和不完全的封建社会(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它既不是一个如印度那样的完全殖民地国家,也不再是古老的封建国家,更不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冲击之下所步入的一个畸型的、特殊的社会形态,近代中国的独特性或国情均体现在这一概括之中。理解这一概念是理解近代中国及中国革命等问题的关键。所谓从中国实际出发,就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具体的实际出发。
半殖民地:政治上,国家已失去主权地位,但仍保有一个主权形式;经济上,已开始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文化上,西方思想文化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
半封建社会:封建时代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这引起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思想文化的嬗变。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政治特点
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还保留着形式上的独立和自己的政府,但是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和关税自主权等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各方面主权几乎都掌握在列强手中,中国政府逐渐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失去独立地位,沦为半殖民地。
(2)经济特点
近代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投资设厂,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成为列强掠夺原料,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并逐渐产生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属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封建经济为主,多种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存的经济特点。
(3)思想文化特点
最显著的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政治上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上主张学习先进科学文化,但是封建思想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个主要矛盾。由于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中国封建势力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这两个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革命的深刻根源就隐藏在这些基本矛盾之中,并伴随着这些矛盾的激化而发生和发展起来。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了,这是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两个新的阶级力量,他们的产生必然会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引起新的变化。
1.新兴阶级的产生
(1)中国无产阶级的组成及特点 中国无产阶级的组成:
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雇佣的中国海员; 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兴建各种建筑工程雇佣的工人;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的工人;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现代企业中的工人。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产生较早,人数少。比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早了30年;
大多由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因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大部分不是从工厂手工业发展而来的,因为这个特点比较容易和农民阶级结成联盟关系;
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很强,是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
(2)中国资产阶级的组成及特点 中国资产阶级的组成:
官僚资产阶级——多由封建统治阶级转化而来,又多在列强的扶植下发展起来,到抗日战争后达到顶峰;
小资产阶级——封建社会的小生产阶层,近代的知识阶层和自由职业者。民族资产阶级——由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的;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场主转变而来
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官僚资产阶级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不稳定,经常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摇摆不定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浓厚两重性的阶级:
革命性——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束缚的革命要求;
软弱性——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的力量又很薄弱,因而缺乏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坚决性。这种两重性对后来的革命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原有阶级的变化(1)地主阶级发生变化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不过,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比如,晚清时期,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他们在兼并土地和剥削农民方面,比一般地主要厉害得多。
如曾国藩的湘系集团、李鸿章的淮系集团的将领,回乡后都大量霸占土地。民国时代,大大小小的军阀也都直接用武力兼并土地。
又如,由于近代城市的发展、农民战争的冲击和乡村社会的动荡,有些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成为城居地主。一部分地主将土地剥削获得的货币投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的附股外资企业,有的入股洋务企业,有的直接创办或参股民营企业,转化为资本家。不过,大多数地主仍主要依靠地租剥削生活,一些城居地主也往往是兼营土地、高利贷和工商业。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不仅没有缓和,而且更加激化了。
(2).农民阶级境遇恶化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农民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近代中国的农民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剥削严重,生活状况极度恶化,所以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其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散漫、狭隘等阶级局限性,农民单凭自身的力量不可能求得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四)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
历史任务: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遇侵略(外无独立)、人民受压迫(内无民主)的状况,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和社会制度,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技术、文化落后的面貌,充分发展以现代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社会生产力,解放生产力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思考:
1、有人认为“租界是中国大漠中的一块绿洲”,如何认识这种说法? 租界是中国大漠中的一块绿洲”,那么只能说它是帝国主义的“绿洲”,而非中国人民的“绿洲”。
2、旧中国的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开放城市有什么区别? 第一,前提不同;第二,目的不同;第三,方向不同
3、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殖民者的观点:日军是为中国的“文明开化”而战,为中国四百余州“迎来文明日新的曙光”。中国人“应当向文明的引导者日本国三叩九拜,感谢其恩。”——福泽谕吉 《日清战争是文明与野蛮的战争》
也有些人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近代中国而言,具有“双重作用”:
积极作用: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使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刺激了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消极作用: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独立,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总根源。
综合来看,消极作用远远大于积极作用。
第一,从结果来看,西方的侵略并没有将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可能性来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是否会永远处于落后的状态?
第三,从内因与外因的作用来看,外因只是必要的条件,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因此,我们要客观、辩证地分析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双重作用”,认识到“帝国主义就像是一种药,一方面能治你的病,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你搞垮。”—费正清
4.如何评价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历史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 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大体说来,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大多强调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阻碍作用。
60年代以后,西方一部分学者受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对殖民主义采取批判的态度;而原先的马克思主义队伍则发生相反的分化,一部分学者转而对殖民主义持肯定态度。
马克思讲过,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尽管他们的行为是受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这种行为是既残忍又愚蠢,但是他们的蒸气机和科学还是在印度摧毁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摧毁了农村公社的经济基础,由此在亚洲造成了“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在揭示这个历史作用的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第一,英国殖民者给印度人民所带来的,并不是文明和福祉,而是极其深重的灾难。因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
第二,“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是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因为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将生长和发展起来,他们将成为西方殖民主义的掘墓人。
第三,殖民地人民不应当充当西方殖民者的驯服的奴隶,而应当为反对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奴役、摆脱西方殖民者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斗争。因为“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 26 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这种入侵,“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
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因为对于它们来说,一个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一个广大的倾销商品的市场,一个理想的资本输出的对象和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
5.落后就要挨打,经济技术落后是不是一定失败?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但决不等于落后只能挨打 第二,落后就要挨打,但决不等于落后必然战败 第三,落后就要挨打,但抵抗绝非徒劳 第四,即使抵抗失败,也决不能放弃抵抗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是什么? 4.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5.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6.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三节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 27 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自然灾害严重,导致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2.太平天国兴起(1)拜上帝会
洪秀全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和他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个人际遇分不开的。和许多读书人一样,也曾打算通过科考走上仕途。但是,屡试不第,满怀忧愤,产生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1843年,洪秀全最后一次科考失意,绝了“学而优则仕”的前途,对儒教与儒学也失去了希望。读了梁发的传教书《劝世良言》,感到基督教教义宣传的平均、平等观念,很合自己的口味和需要。假托自己是上帝次子、耶稣弟弟下凡救世,宣称皇上帝为唯一真神,其他诸神都是妖邪,创立拜上帝会,成为组织革命力量的秘密团体。
民间秘密宗教属于被压迫者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在下层社会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文化、社会政治根源。它是正统宗教世俗化、平民化的产物,又是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它以神秘性的宗教预言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迎合了下层民众谋求生存、避祸求福的心理。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兴起。1844年和冯云山等到广西宣传,逐渐发展到上万人,起义条件成熟。
(2)金田村起义
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3)永安建制
1851年3月,太平军转战到武宣东乡,洪秀全正式称“天王”,9月攻占永安之后,封杨秀清为东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规定“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并颁布诏令。
(4)定都天京
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围桂林,克全州,入湖南。在全州战役中,冯云山战死。太平军转战湖南途中,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阐明太平天国“扫除妖孽,廓清中华”宗旨,号召广大群众纷纷响应,太平军迅速壮大。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队伍增至50万,声威大振。2月,太平军水陆兼程,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等重镇。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进入南京城,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
(5)军事全盛
为了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太平军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军进兵北京。北伐军出江苏,过安徽,进河南,渡黄河,入山西,直捣直隶,逼近天津,由于孤军远征,终于失败。洪秀全为了控制长江中游,确保天京安全,又派兵西征。1853年5月,赖汉英、胡以晃、曾天养率军溯长江西上,攻占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广大地区。在湖南境内,多次打败曾国藩组织的以地主团练为骨干的湘军。1853年冬,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又在天京外围展开了激烈的破围战,先后击破了清朝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3.运动失败(1)天京变乱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农民领袖身上固有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日益暴露出来,农民政权所具有的浓厚的封建性也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封建等级制和世袭制,追求特权和树立个人权威,在组织上结成宗派集团,争权夺利,在生活上贪图安逸,奢侈腐化,终于导致了天京变乱。
1856年8月,天京城内发生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杖责洪秀全,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的事件。洪秀全感到事态发展下去对自己不利,表面上答应了杨秀清的要求,暗地里却密召在前线的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回京救驾。韦昌辉立即率3000精兵赶回天京。9月2日凌晨,在秦日纲的配合下,包围了东王府,杀了杨秀清和他的全家、部下和士兵2万多人,天京城内一片恐怖。石达开从湖北赶回,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又想杀死石达开,石达开只好半夜缒城逃出天京,石达开的全家老小都被韦昌辉杀了。韦昌辉的行为,引起太平军全体官兵和百姓的愤慨。石达开在安庆起兵后,要求洪秀全顺从民意杀死韦昌辉。11月2日,洪秀全诛杀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余人,平息了这场自相残杀的内乱。石达开应召回京“提理政务”。洪秀全经过“天京事变”,对石达开也不信任,于是封洪仁发和洪仁达为王,钳制石达开。石达开既无实权,又心存疑虑,1857年6月,率领10万精兵远 29 走西南。石达开的队伍孤军奋战,1863年6月,被清军围困在四川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入衰的转折点。
(2)重建领导核心
洪秀全为了挽救颓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委以重任。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会集各路将领,在安徽枞阳召开军事会议。各路大军协同作战,一举攻破浦口歼敌万余,再次击溃江北大营。11月,在安徽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6000余人,迫使清军从安庆撤围,稳定了天京上游的局势。
1859年,洪仁玕回到天京,被封为干王,提出《资政新篇》。1860年上半年,李秀成、陈玉成部捣毁江南大营,并开辟了苏南根据地。1861年9月,安庆失陷。次年5月,陈玉成败走寿州,被俘就义。太平天国西线陷入无法挽救的危境。
(3)天京失陷
从1853年开始,清政府命令沿江各省的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军。曾国藩的湘军等地主武装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急先锋。同时,外国侵略势力也加紧了与清政府的勾结,在太平军踏破江南大营,直捣上海时,英法公使宣布协助清军“保护”上海,组织洋枪队随同清军一起对抗太平军。
安庆失陷之后,太平军在江苏、浙江的根据地也相继失守,只剩下天京及其周围小块地区,这时,天京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形势日益危急。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另辟根据地的主张,被洪秀全拒绝。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军挖掘地道,用火药轰塌城墙,经过激烈巷战,天京陷落。大部分太平军将士壮烈牺牲,少数人突围。幼天王和洪仁玕在江西被俘,英勇就义。李秀成在天京突围时被俘,被曾国藩杀害。太平军余部转战大江南北,一直奋战到1868年。中国历史上这场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前后奋战14年,纵横18省,威震全中国,最终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二)太平天国的救国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2)目标:初颁于1853年,是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基本精神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无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主要内容: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1“两”。生产所得,“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鳏寡孤独废疾者“皆颁国库以养”。即“圣库制度”。圣库制度:太平天国创立的第一个经济制度。在太平天国革命初期曾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它首先是吸引了贫苦农民群众踊跃参加起义。其次,圣库制度保障了太平军的供给,也鼓舞了他们的斗志。
(4)评价
积极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比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因此它具有彻底的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进步意义。
局限性:太平天国追求的是一种落后的小农生产。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企图在个体劳动,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基础上,废除私有财产,取消商品流通来实现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要求使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永久化,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平均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革命初期,农民无田无粮,平均主义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在革命初步成功后,农民分得部分田地,它又易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正因为如此,《天朝田亩制度》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从未实行过,也不可能实行。
2.《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不久,他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
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
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与番人竞雄”,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2)意义和局限性
意义:《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阐述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是一个具有明显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太平天国革命中一个光辉的亮点,是这次农民战争鲜明的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农民战争,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向西方寻找真理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它以学习西方为主要内容,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治国方案;对于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人来说,是很有启发的。
《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是一个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取代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以模糊的资产阶级理想来取代农民平均主义理想的改革方案,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性:《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脱离了当时农民革命的实际,因而没有得到广大革命群众的积极响应,再加上当时太平天国处在艰苦的军事斗争环境中,不具备社会改革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无法付诸实施。
(三)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如南方和东南沿海各省有天地会及其支派的起义;北方有捻军起义。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国余部仍坚持斗争达4年之久。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当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同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组织和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英勇的斗争。
(5)对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此外,太平天国对日后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有重要的启迪和鼓舞作用,作为一场空前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撒播的反抗火种仍然在延续。例如,孙中山早年就听过太平天国的故事,这是他青年时代决志走上反清革命道路的重要动因。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和他的同志更是以太平天国的后继者自居,革命党人在自己的报刊中赞扬和宣传太平天国的斗争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也十分注意吸收太平天国的经验和教训。
2.天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起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影响了起义的进程和归宿。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指导思想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用拜上帝教的教义来发动农民是有成效的,但这种宗教不是科学、先进的思想,它既有西方的色彩,又含有大量俚俗、粗鄙、迷信的内容,不容易取得有文化的士大夫的支持。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但在吸收士大夫参加方面却不如其他规模小得多的农民起义。士大夫阶层的精英人物基本站在清王朝一边,这与太平天国的宗教、文化政策有很大关系。洪秀全在后期不仅没有对宗教进行必要的改造,反而强化了其迷信、鄙俗的一面,但对群众已经没有号召力,只有洪秀全本人依然沉迷于自己制造的虚幻神话之中。
(2)阶级的局限。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起义,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的一面,导致享乐主义、腐败、分裂甚至自相残杀。进入天京之后,太平天国领导人很快就抛弃了早期的艰苦奋斗作风,极力追求物质享受,而且也以物质享受激励官兵、群众。太平天国诸王在建都后不久就大兴土木,建立豪华府邸。即使是比较清醒的李秀成,忠王府也修得十分壮丽,连李鸿章也叹为观止。1856年9月发生的天京事变,更是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的恶性发作。这场内讧,打破了洪秀全等人制造的神话,造成了信仰危机,拜上帝教也失去了早期的凝聚功能。太平天国的一些成员唱出了如下歌谣:“天父杀天兄,总是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去,还是做长工。”
(3)决策上的局限。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太平天国也有很多失误。例如,太平天国不明世界大势,对外国侵略者虽有反抗,但缺乏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有幻想,另一方面仍持“天朝上国”心态,不仅无法利用清廷与西方国家的矛盾,也无法阻 33 止两者的联合,并不止一次受到侵略者的欺骗。在军事战略战术、经济政策等方面,太平天国也有很多失误。
(四)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共同镇压,使反革命势力大大超过革命势力。洋枪队、清军、地方团练、湘军、淮军。
3.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致命弱点
(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3)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
开始时,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后来,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主张将《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不过,删去的主要是与太平天国宗教不相容的内容,而把儒学中的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如果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不可能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思考:既然失败了,如何认识其地位? 评价介绍:
1、在很长时间内,太平天国被称为农民革命,评价时有拔高的倾向。2、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日趋多元化。
3、近十多年,甚至出现了一些完全否定的论点。正面评价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极大地扰动了封建社会的旧秩序,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它向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强大的革命力量,34 起到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作用。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 否定性评价
冯友兰先生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是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到黑暗时期。”
他还说:“否定太平天国必然为曾国藩翻案,为曾国藩翻案必然否定太平天国,可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989年
潘旭澜先生评价洪秀全:“他没有统一全国,绝非中国的不幸。本质上蒙昧主义,非文化、反人类进步潮流的君权加神权统治,只能对中国走向近代文明造成极端严重的阻塞。”
应当怎样评价
从中国的农民战争来看;---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从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来看;----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从对日后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影响来看;
---对日后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有很大的启迪和鼓舞作用。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不会不具有各种弱点
对农民和农民革命的弱点进行科学分析的同时,必须肯定农民在近代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思考题
1、太平天国运动纲领。
2、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运动的高峰?
3、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地位与失败原因。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作用与失败原因。
1、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2、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4、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失败原因
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已经有了接触和交往,但在泱泱大国的心态下,中国人对于西方的一切事物都加以排斥,认为西方先进科技是“奇技淫巧”。鸦片战争后,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官僚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动了解和认识西方。在内外交困的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一些开明官僚在被迫与西方交往过程中,开始了解西方,35 了解世界,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并希望通过局部的改革以自强,阻止列强的进逼,产生“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行动。这些勇于走出传统,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与恪守传统的封建顽固派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逐渐从中国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这样便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洋务派。
(一)洋务运动的定义和代表人物
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同治与光绪两朝,也称“同光新政” 洋务,又称夷务,其时泛指包括通商、传教、外交等在内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务。
洋务运动,又称“同光新政”,则是指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救运动。
代表人物: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中央机构,它的出现标志着朝廷承认“夷务”升格为“洋务”,其办事大臣奕欣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欣是洋务的支持者而不是实践者,洋务派的主要势力和作为都在地方而非中央。
地方的代表人物:汉族督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二)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1.洋务运动的目的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洋务运动可以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这种自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为避免国内人民起义所推翻而自救;二是为避免外国侵略者吞并而自救。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挽救面临崩溃的封建统治。
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的口号是“求富”、“自强”
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三)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1.兴办近代军用工业
19世纪60-70年代,以“求强”为主,主要内容是编练新式军队,创办的军事 36 工业。
内忧外患的威胁使得洋务派不得不先提出”自强”,把军事的发展放在首位。这时期,洋务派共建立近代军事工业24个,较重要的有:沪(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宁(李鸿章创办的南京金陵机器局)、闽(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马尾船政局)、津(崇厚在天津建立的天津机器局)四局和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办的湖北枪炮厂。
特点:
(1)浓厚的封建性
A生产经费来自清政府的税收,企业本身没有资本积累 B 工人来源与清军士兵,企业管理沿袭封建衙门的规章制度
C 生产目的是不计生产成本,不参与市场交换,直接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2)浓厚的买办性
技术,设备和原料,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3)一定的集团性
所有权属于清政府,但是经营管理权,产品支配权牢牢掌握在创办人或创办集团手中。
2.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19世纪70-90年代,除继续推行“求强”外,提出“求富”口号,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基础上,大力举办民用工业和筹建海军。
洋务派在兴办企业过程中遇到经费奇缺,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交通运输困难等困难,认识到必须发展民用工业以积累资金,建立了必要的经济基础,辅助军工企业的发展,并且希望通过兴办民用工业抵制洋商倾销洋货和进行经济掠夺,以达到求富的目的。
经营轮、电、矿、纺四个部门。企业的资金大部由政府筹集,也吸收一部分商股,主要由政府派官员管理,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几种形式。这时期比较重要的民用企业有20几个,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和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特点:
A 洋务派的军事工业采用的是“官办”形式,民用的工业大部分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少数企业采取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B 这些企业,大都具有垄断性,压抑民族资本的作用
C 经营管理腐败,成为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企业亏损。官方把持一切,商方无权过问。
D 产品部分投放市场,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间资本和官方资本投资中国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建立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1885年还成立于海军衙门。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862年7月,酝酿了一年多的外国语学校正式成立,命名为“同文馆”,通称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的学校。以后陆续设立的以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主的学校,还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以及台湾西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
举办了以学习外国科学技术为主的各类学堂,最早建立的是1867年随着福州船政局的筹建而设立的求是堂艺局,又称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造船驾驶科技人才,为中国造船、航海业和海军的近代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洋务派设立的以学习造船和航海专业为主的技术学校还有广东实学馆。此外,还有以学习电讯电报技术为主的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等,以及以学习测绘、采矿等技术为主的各类学堂。
还开办为建设新式海陆军服务的各类军事学校,如1874年设于上海的操炮学堂、1880年建立的天津水师学堂、1885年建立的天津武备学堂,以及广东黄埔鱼雷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等。
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总结:洋务派的救国方案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官僚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客观上也是一场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四)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主张创办的军事工业和兴建海军,尽管不能有效地遏制外国的侵略,但毕竟推进了中国国防的近代化;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起了抵制作用,同时还刺激和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8 但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2.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开办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3.开学习西方风气之先——进一步打开了学习西方的风气。
洋务运动中翻译了一些外文书籍,介绍了一些西方的科技和文化,给封闭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为西学的传播和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4.促进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
(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不甘心国势衰弱,遭受外来侵略的命运而采取的一次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活动,洋务派作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其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首先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迫切需要及自身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师夷长技”局限在学习技术的层次,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后来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证实了这一点。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正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中国已经丧失关税自主权等种种主权,因此中国企业在生产销售和原料采购等方面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强大竞争压力。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也是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并无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
第一,洋务派的主张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趋势。他们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从而促使中国国防从传 39 统迈向近代化,促使中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方向蠕动,促使中国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近代科技体制。
第二,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为适应帝国主义和镇压农民革命的需要而推行的一场利用西方生产技术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运动。洋务运动进行了 30 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同时,洋务派们为洋务运动定位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此当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洋务运动本身冲击到封建统治体系(这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的时候,就是洋务运动倡导者也会本能地维护封建统治。
第三,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他所建立的近代工矿,交通业却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导致了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七)洋务运动的启示(讨论)
落后国家或地区,必须注重引进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 科教兴国,百年大计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协调进行 对外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民族独立是近代化的前提条件
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洋务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
第四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及实践——戊戌维新运动
(一)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背景:
1.政治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原因:
a.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资本主义的发展。
b.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对民间设厂限制。
c.部分地区、官僚、商人受资本利润的吸引,又痛感民族危机的深重,提出了“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呼吁,大力兴办工业。
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
1、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的主张
政治上主张设立议会,振兴工商业,针对西方列强“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现秂,提出“商战为主,兵战为末”、“通商以为富,练兵以为强”(《技艺》)口号。又认为“千古无不敝之政,亦无不变之法”(《考试下》),并批评洋务派“上下因循,不知通变”。
主张学习西方,认为“变古以通今者势也”,要求对封建制度进行某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令富民出其资,贫民惮其力”,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又主张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认为“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
(1)抵制外国侵略。(2)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
(3)变革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度。2.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家们,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猛烈抨击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守旧的思想文化,认为只有在中国实行维新变法,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才能把中国从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厄运中解救出来,实现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独立富强,代表人物主要有:
(1)康有为(1858-1927)
广东南海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1879年康有为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阅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书,乃始知西方治国有法度。在西学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找真理。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书。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
1891年后,他在广州开设“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95年5月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8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在北京组织强学会。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国外。在流亡期间,康有为游历了美洲、南洋,在加拿大组织了保皇会。他坚持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1913 年回国后 41 任孔教会会长,创办《不忍》杂志,攻击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为帝制复辟造舆论。
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丑剧。
1927年,已70 高龄,亲赴天津为废帝溥仪“祝寿”。3月21日病逝于青岛。(2)梁启超(1873-1929)
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自幼接受封建教育。11岁考中秀才,16岁考中举人。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担任《时务报》的主笔,写了《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他的政论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大加强了维新变法的声势。
(3)严复(1854-1921)
严复,戊戌维新思潮的积极倡导者。严复是福建省侯官县阳崎乡人。他出生于世代读书的人家,1867年初,考入马尾船厂的船政学堂,开始学习西学。1877年,他与刘步蟾等人被清政府派遣留学英国,主要学习高等算学,格致、海军战术、海战、公法以及建筑海军炮台诸学术。留学期间,他还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浓厚的兴趣,决意探索、研究复兴中国的道路,寻找祖国富强的真理。严复是戊戌维新时期的思想启蒙家。他根据进化论的学说,重新改作了《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对面临亡国危机的国人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还系统介绍了西方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开阔了视野,认识了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4)谭嗣同(1863-1898)
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最激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中国近代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中的佼佼者。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他出生于官僚家庭,4岁开始接受封建主义启蒙教育,湘学传统深深地影响了他。在戊戌维新大潮的影响下,谭嗣同撰写了代表其政治思想的《仁学》。在《仁学》一书中,他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他指出:封建纲常礼义完全是那些独夫民贼用以统治人民的工具,他号召人们冲决纲常名教的罗网。这些思想带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成份,为戊戌维新思潮的高涨提供了理论支持。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并且在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都有了一定的准备,从而为开创维新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三)维新变法运动始末 1.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三篇文献,奠定理论基础
康有为,广东海南县人,少年接受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后来又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影响。面对愈演愈烈的民族危机,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1888年,42 他赴北京应试,向光绪皇帝第一次上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建议,这也是他最早的维新主张。以后,他一面在家乡设万木草堂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骨干;一面致力于维新理论的著述,先后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著作。
《新学伪经考》
是康有为第一部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刊行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挑战。他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的“伪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绝非孔子的“真传”。《新学伪经考》不仅在学术上推翻了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形象,而且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为维新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梁启超赞此书为“此实思想界一飓风也”。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一部重要著作,在1898年刊行。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他还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的,则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
《大同书》
《大同书》设计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大同"境界。它认为,现实社会是个不合人道的苦境,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几乎都是“忧患苦恼之交迫而并至,浓深而厚重,繁赜而恶剧,未有能少免之者矣”。
《大同书》描绘的 “大同” 社会的蓝图大致是:在“大同”社会里,去掉了“国界”,军队和监狱都不存在了,全地球合成一个公政府,管理公共生产事业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消灭了“级界”,没有等级之分,也无种族之别,无帝王、君主、世爵、贵族,无主无奴,男女各自独立,“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家”也毁灭了,男女“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儿女由公政府抚养,人们生老病死之事,“皆政府治之”;农、工、商皆归于公,人人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过着美好的物质生活,文教也很发达,人人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道德修养,社会风气优良。总之,这“大同”社会是个“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社会。
《大同书》坚决反对社会的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认为“大同”社会只能靠人们(主要是统治者和富人)扩充仁爱精神,通过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道路来实现。
《大同书》描绘的“大同”社会,从形式上看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就内 43 容实质来说,主要是以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诸原则,去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封建家族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性质。
(2)公车上书,拉开运动序幕
1895年4月底,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得知《马关条约》的内容,大为震惊,他联合在京应试举人1000多人,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重局势,提出了拒签和约、变法图强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反映了当时爱国救亡的要求,维新变法思想在全国迅速传播。
(3)组织团体,网罗精英人才
为了推动变法的进行,康有为首先制造舆论,组织团体。1895年11月,他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报,组建了强学会,到1898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维新派设立这类报馆、学会、学堂、书局有300多所。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过程中,涌现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宣传鼓动家。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政治理论为思想武器,与当权的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宣传维新变法、图存求强的主张,推动了变法维新政治运动高潮的到来。
(4)多次上书,得到皇帝信任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亡更加严重。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若再不变法,恐皇上和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三条纲领:
(一)大誓群臣,以定国是;
(二)设待诏所以广开言路;
(三)设制度局以定新知,并敦促光绪帝从速变法。
光绪帝在内忧外患及“帝党”与后党之间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其统治,决心支持变法。
2、维新运动的开展(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7年的上书,打动光绪。光绪为何支持变法?一是不甘作亡国之君。早在批准《马关条约》时就说:“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以收自强之效”。二是企图以变法巩固、强化自己的地位、权力。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维新内容是:
政治: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经济: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 44 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军事: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文化教育: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变法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的拥护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3、维新运动的失败
这些所谓新政,既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也没有议院、国会、宪法等新式政治上层建筑,但即便是如此枝节的改良,仍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所不容。
(1)慈禧太后控制用人大权
在光绪帝“下诏”的第四天,慈禧就逼迫光绪一日内连下三道谕旨,将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开缺回籍;规定新授二品以上职务的文武大臣要谒见慈禧太后,当面谢恩;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统帅北洋诸军。这样,慈禧太后实际控制了整个局势。光绪所能做的,仅是委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并准其专折奏事;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变法诏书大都成为一纸空文。
(2)袁世凯告密促发政变
9月中旬,当光绪得知慈禧、荣禄在策划政变,帝位难保时,他忙于求救于维新派。维新派赤手空拳,只得向帝国主义求援,但毫无结果。最后,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求他杀荣禄以挽危局。袁世凯当面应允,转身即向荣禄告密。荣禄乃连夜从天津赶到颐和园。次日凌晨(9月21日),慈禧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再次垂帘听政。
从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到慈禧太后再度听政,前后共计103天,所以史称百日维新。(3)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
接着慈禧太后下令捕杀维新党,罢免、放逐大批参与维新或倾向变法的官员;废除各项新法,恢复旧秩序。
康、梁分别亡命香港、日本。当友人劝谭嗣同避难出走时,这位激进的维新志士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8日,他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临刑前,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 45 了爱国维新志士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
政变之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余各种新政措施全被取消。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四)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康有为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光绪皇帝赞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面临列强侵逼的巨大压力,感到不变法自强,清朝的统治就不能维持,中国就没有任何出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他们鼓吹民权并提出开议院的主张,也就是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 46 发动群众。这样,他们就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失败?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在变法步骤上,他们主张渐变、缓变。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帜,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沙俄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沙俄。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顾问。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卜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沙俄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果不实行变法,将有可能再现“金田之役”,使皇帝及其大臣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而—旦守旧派操刀反击,维新派也就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临终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正反映了这一点。“回天之力”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这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没有认识到的。
戊戌维新运动的启示: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企图参与国家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启蒙作用不容低估,但其失败也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求得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必须摒弃改良路线,用革命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戊戌变法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及实践 戊戌变法后启蒙思想的推进:
第一,提出了近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概念,廓清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主义”和只知朝廷而不知国家的旧观念。
第二,倡言民权和自由,引入了国民与奴隶、权利与义务、自由与平等等新概念。
第三,提出了“开民智”、“育民德”的“新民”思想。附加内容:
(一)维新变法与明治维新之比较(讨论/作业)外部条件
第一,两国维新运动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在资本主义时代和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争夺程度有所区别
第二,两国维新运动时期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也不大相同。
以中国太平天国为中心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这便于日本的倒幕战争的进行;中国在进行戊戌变法的时候,却得不到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有力支持。
第三,列强对两国的政策也有所不同。
美国扶持日本,企图使之成为在远东的前哨阵地。19世纪末,帝国主义都在对中国进行瓜分。
内部条件:
第一,政治路线不同,日本:自下而上。中国:自上而下。
第二,封建阵营内部分化的程度不同。日本封建制度的衰弱使大量的士绅转向资产阶级阵营;中国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第三,两国维新派的实力不同,日本,在西南诸藩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中国,维新派与顽固派同居京城,一举一动受到顽固派的严密监视。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戊戌维新运动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近代中国的变革? 纵观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为了争取实现独立和富强这个基本的目标,人们曾经尝试过各种方法。开始时人们只是要求实行本来意义上的改良,即在维护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正统思想的前提下学一点西方的船坚炮利之类的东西。某些洋务派人士所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正是属于这种主张。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是无法改变的,这种主张在实践中破产了。于是就有维新派提倡的变法运动。这个运动不仅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而且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它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的、改良的方法,来对已经陈腐的社会制度实行某种改革。由于占支配地位的封建阶级统治集团不允许这样做,这个运动也失败了。这样,才有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在这个不彻底的革命流产之后,又有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改良到改革到革命的这种演进,一方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一步步的激化;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对近代中国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