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经济史第六讲讲义
中国经济史第六讲讲义
第六讲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的经济发展
本讲内容:
一、一五(1953-1957)时期的经济发展
二、大跃进运动的兴起及后果
三、国民经济的大幅度调整
四、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的恶化
一、“一五”(1953-1957)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一五”计划的制定
1、背景:为适应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2、提出:
(1)1952.8形成《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草案)》等文件。
(2)1953年始对草案做修改。
(3)1954.9,陈云领导的“五年计划纲要小组”向中央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
(4)1955.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通过,并正式公布。
3、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化,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化,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础。
(二)“一五”计划时期的方针措施
1、实行粮食、食油和棉花的统购统销。
2、有关农业投入和农业生产方面的政策。
3、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强化对基本建设的管理。(1954.9设立建行)
4、利用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
5、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三)“一五”计划时期的主要成就
1、初步建立了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
表现一:基本建设规模扩大。
表现二: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表现三:工业生产的增长。
2、其他部门的发展。
表现一:农业、林业和水利建设的发展。
表现二:运输业的发展。
表现三: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表现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大跃进”运动的兴起及后果
(一)“大跃进”运动的酝酿
1、“大跃进”运动的酝酿是从批评“反冒进”开始的。(1957.9-10,八届三中全会,毛泽东)2、1957.11,毛泽东,苏联,15年,钢产量赶超英国。
3、1957.12.2,刘少奇,正式宣布毛泽东提出的口号。表明不顾我国实际急于求成的思想在中央内部已占主导地位。为大炼钢铁做了准备。
4、1958.5,八大二次会议认为我国正处于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批反冒进、观潮派,提出插红旗、拔白旗,鼓励说假话、瞎指挥,左倾思想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推动了大跃进的发展。
(二)“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1、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
表现在全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
2、工业方面,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7年、5年以至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15年钢产量赶超英国的目标。
3、农业方面,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要求5年、3年以至1、2年达到12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
(1)1958.6.12.新华社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首放小麦亩产3530斤的“卫星”,紧接着全国“卫星”指标不断升级。
(2)1958.9.18《人民日报》报道,广西省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发射的“中稻高产卫星”亩产竟达13万多斤。
(三)“大跃进”运动的后果
1、造成了经济效益低下,损失浪费严重。
2、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3、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中央对此严重后果有所察觉,1959,毛,庐山谈经济工作,重轻农;庐山会议中断了纠错进程,1960新的大跃进发展到高潮。
三、国民经济的大幅度调整
(一)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
1、工农业比例失调。
1957-1960,工业总产值增1.3倍,农业降22.7%.
2、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调。
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积累过高。
3、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市场商品供求比例失调。
三年财政赤字总额169.4亿元;市场商品奇缺。
(二)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
1、1960.9中央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基本内容: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3、国经济调整的全面展开主要采取的措施:
(1)通过调整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和降低农业税实际征收率等措施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
(2)通过精简职工1940万人和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的措施,增加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动力,减少了国家工资开支和商品粮供应。
(3)通过大幅度地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和大批 停建缓建工程项目,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提高
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
(4)进一步改进财政收支不平衡,稳定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
(5)降低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关停并转一部分亏损企业,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完成1、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工作是在“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四清”(清思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反修”、“反单干风” 等运动不断开展的情况下进行的,虽受到了各项运动的影响,仍取得了较大进展。
2、主要表现:
(1)工农业生产接近或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65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达2235亿元)(2)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恢复正常。(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由78.2:21.8到62.7:37.3)
3、财政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四、“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的恶化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后果
1、1966.5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集中反映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方针、政策的《五一六通知》,并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2、1966.8.1-12,北京,八届十一中全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猛烈批刘、邓,毛个人领导一切,文革在全国迅猛展开。
3、毛视学生为文革突击力量。1966.8.1,亲自给 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写信,支持其造反。八次接见全国1100多万红卫兵。
4、1967-1968是文革十年中最混乱的两年,打倒一切,国民经济急剧恶化。
工农业生产大幅下降;财政收入减少;文教事业受摧残。
(二)国民经济在逆境中“两起两伏”
1、1969,三结合,政治形势稍稳,国民经济有所回升。至1973,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出现转机,是文革中形式最好的一年。
2、1974.1,极左思潮再次猖獗,批林批孔运动开展,国民经济遭到破坏。
3、1975,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开始走上恢复发展轨道。
4、“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开始,生产处于停顿状态,1976,国民经济被拖到了崩溃的边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情况的基本估计
1、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
2、经济管理体制僵化,经济效益全面下降。
3、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某些领域仍有一些进展。如成昆线等新线建成通车;南京长江大桥交付使用等。
四、“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的恶化
评价:文革时期是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遭受挫折和损失最严重、最持久的时期之一,由于毛泽东在左倾思想指导下,错误地发动和领导了这场不可能有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作用的政治运动,以及经济思想脱离客观实际,片面强调备战和高指标、高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留下了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六讲)
第六讲 两个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抗战结束后国内不同的建国主张,认识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
2、认识民族资产阶级主张的“中间道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行不通;
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独裁内战政策及其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前途的必然性。
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一、抗战胜利后建国方案的选择与斗争
1、战后国内不同的建国主张
战后中国的中心问题: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 中国社会各阶级都必然以本阶级的意志去影响中国的前途。
“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
——毛泽东 国民党的建国方案
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维护国民党***,重建对全国的独裁统治。
民主党派及其建国方案
中国的民主党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民主党派主要成立于抗战胜利前后。
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自由独立的民主国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民主党派处于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者地位,亦称“中间党派”,他们的主张和实践被称为“中间道路”,又称第三条道路。
发表相关文章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施复亮和张东荪。宣传中间路线的文章主要有:
1945年12月15日施复亮在《国讯》上发表的《论中间派》;
1946年6月22日张东荪在《再生》第118期发表的《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
1946年7月14日施复亮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何谓中间派》; 1947年3月20日张东荪在《观察》2卷6期发表的《追述我们努力建立“联合政府”的用意》;
1947年4月9日施复亮在《时与文》1卷8期发表的《中间路线与挽救时局》等。
这些文章对中间路线的内容、地位、作用作了反复的论述。其要点: 第一,中间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国共两党的政策都不代表他们的利益。
第二,认为中国社会中有左中右的分野,左派要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右派要走的是殖民地资本主义道路(即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这都不是中国所应走和能走的,中间派要实行的政治路线是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
第三,对外主张“兼亲美苏”,做美苏合作的桥梁,不做美苏冲突的牺牲品。对内主张“调和国共”,“跟左翼党派合作,共同制止右翼党派的反动政策,但须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政治立场,不可无原则的附和左翼党派的主张”。
第四,中间派在思想上应当是自由主义的,反对任何思想上的统制和清一色。在行动上应当是和平的、改良的,不赞成暴力的革命的行动。
第五,旧政协路线在本质上是中间派的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方案
代表工人阶级和其它进步势力利益。主张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经过彻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经过这个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现阶段力争通过和平途径对中国政治社会进行改造,废除国民党***,建立有广泛代表性的和民意基础的民主联合政府。
中国共产党提出 “和平、民主、团结”方针。
2、重庆谈判:争取和平建国的努力
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是战后全国上下的强烈愿望。
国民党集团一方面在军事上为武力统一中国做准备,一方面迫于民意和舆论的压力,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到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国共双方达成协议,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与10月13日密令各战区剿共。国民党80万军队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解放区推进和进攻。
中国共产党在9、10月间先后组织上党、邯郸、绥远、津浦等战役,歼敌9万余人,遏制国民党的进攻。
国统区人民掀起大规模反内战运动,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停止内战。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主张中国和平统一,并于1945年12月20日派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冲突,12月27日国共重启谈判。
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形势和美国政策的调整,提出无条件停止内战的建议。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达成停止国内一切军事冲突的协定。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同日,依照重庆谈判的决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3、政协协议:文本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及其夭折 政协会议召开的背景:
国内:国民党不履行协定,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人民解放军进行自卫战争;国统区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制造“一二²一惨案”。
国际:苏、美、英三国敦促中国停止内战。政协会议召开及其协议:
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达成停止国内一切军事冲突的协定。1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同日,依照重庆谈判的决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政协会议的结果为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供了现实选择。中国共产党为达成协议做了让步。
国民党没有打算履行协定和协议。1946年3月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撕毁政协协议,6月26日国民党以22万正规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民主人士马叙伦:
“我们以为在共产党方面,战是他们根本不愿意的,因为战是他们的损失;可是应战是他们不能避免而且愿意的,因为不应战而坐待消灭,当然没有这样的道理。”“国民党想要消灭共产党,是世界都知道的”。
—— 转引自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²读书²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页。
二、围绕中国前途的大决战
1、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失败
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中国共产党。它企图凭借军事优势速战速决,在3-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的全部武装力量。面对国民党的进攻,共产党处于自卫防御作战状态。
人民军队的作战方针: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即集中优势兵力,选择薄弱或孤立之敌,在运动中以各个歼灭。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原则的指导下,人民解放军打破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到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被歼灭71万人。
国民党转入重点进攻阶段,从1947年3月起,以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为重点,实行重点进攻,在其余各战场则转为守势。然而重点进攻也在三个多月里失败。
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发展到190多万人。国民党在军事上陷于被动境地。
2、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危机 经济方面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各级军政官员在收复区内进行掠夺性的接收,贪污腐败盛行;
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逐渐控制整个社会的经济命脉。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主要表项为:
财政金融危机,官方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物价狂涨;民族工商业大批倒闭,日常生活用品奇缺;农村经济严重衰败,土地荒芜,生产大幅度下降,饥馑载道。
国民党政府还加强了对各阶层人民的层层盘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抓兵拉夫,徭役沉重。
政治方面
愚弄民众,召开所谓“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给国民党的***、蒋介石的个人独裁披上合法外衣;加强特务活动,迫害镇压爱国民主力量,实行白色恐怖;与美国签订一系列有损中国主权的秘密条约和协定,容忍美军横行霸道,胡作非为。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以学生运动为先导,反对国民党统治。
“中国境内已经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4-1225页。
3、“中间道路”的幻灭和民主党派新的历史选择
内战爆发后,以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继续为和平而努力。中间道路的破产
在1947年10月27日,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发言人以“勾结共匪,参加叛乱”的罪名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
11月5日民盟在上海的一部分领导人被迫同意民盟解散,次日以张澜的名义发表了《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解散公告》,宣布自即日起民盟总部负责人辞职,总部解散,盟员一律停止政治活动。
民盟遭到镇压,宣告了中间道路的破产。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和民主党派的遭遇深刻表明:
第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二,国民党彻底撕下和平民主的伪装,关闭和平的大门,完全暴露出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真面目;
第三,民主党派走“中间道路”,寄希望于蒋介石集团,只能是幻想。民主党派必须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做出选择;
第四,面对法西斯独裁统治,为了和平民主进行合法斗争难于成功,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
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严酷的现实教育了民主党派,使他们逐渐放弃中间道路的幻想,改变政治路线和斗争策略方式,继续与国民党抗争。
1947年11月12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公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认定中共提出的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符合全国人民大众的要求”,恳切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和平、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
民主党派逐渐放弃“中间道路”的幻想,改变政治路线,同意和接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基本原则,以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为目标;改变斗争策略方式,转入地下活动,继续与国民党抗争。中间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1)民主党派要在中国建立英美民主政治模式的主张严重脱离当时中国社会实际,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需要。
(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软弱的政治经济地位也是中间路线破产的重要原因。
(3)国共两党强烈反对的政治态度也是中间路线破产的重要原因。
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从1947年7月开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在战略进攻的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完成两大中心任务:(1)军事方面
1947年10月10日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把解放全中国的战略任务公开地提了出来。
到1948年秋,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总兵力从战争初期的430万下降到 365 万人左右,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总兵力已由原来的127万人发展到 280 万人,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积累了丰富的打大规模运动战经验和城市攻坚战的经验。
194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二月会议,制定了政治、军事、经济、土改等方面的行动纲领。
1948年9月16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经过10天激战胜利结束,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从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1949年初国民党发动“和平”攻势 国民党:
玩弄和谈阴谋,企图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共产党:
必须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向全国进军(2)土地改革方面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经历了从减租减息到实现¡°耕者有其田¡±再到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程。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
1947年7月至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
1948年4月: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第二,人民群众是解放战争凯歌行进的力量源泉。第三,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加速了战争进程。
第四,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是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第五,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和腐败没落促使革命高潮的早日到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1、中国共产党筹备建国的理论准备
1949年3月5日到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讨论确定组建新中国的有关事项。
毛泽东于1949年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开。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协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一系列重要决议;
(1)批准常委会的筹备工作报告;
(2)基本通过常委会所提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并授权常委会提交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
(3)关于起草大会宣言和拟定国旗国徽国歌两项工作,因尚未完成,同意常委会报告中的两个提议;
(4)关于人民政协会议的开幕日期,授权常委会决定并召集之;(5)通过常委会所提出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及秘书长名单》。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及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个议案;
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并推举国家领导人。《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1、基本经验
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
基本经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武装斗争,实行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和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真正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彻底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实现了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阅读书目:
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8年1月1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思考题: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溃败?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三篇:热点课程第六讲-学生讲义
我国慈善机制建立与完善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概念解析】
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就是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力量。慈善事业则是指,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
【热点回放】
中华慈善总会15年筹善款近百亿元
中华慈善总会成立15年来,累计筹集款物近100亿元人民币,开展了包括救灾、扶贫、安老、助孤、支教、助学、扶残、助医等八大方面几十个慈善项目,使数以千万计的困难群众得到了不同形式的救助。如2003年共为抗击“非典”筹集款物9000多万元;2005年对印度洋海啸灾区的援助中,近3个月时间里共接受捐赠2.56亿元,为11个海啸受灾国提供了紧急援助;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至今年4月30日,接受抗震救灾捐赠款物共计10.882亿多元。
中华慈善总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旗帜鲜明地以“慈善”二字命名的全国性慈善机构,通过对内宣传慈善理念,开展慈善救助项目,推动地方慈善事业发展,对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中华慈善总会已有273个团体会员单位,分布在内地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初步形成了慈善工作的基本网络。1998年,中华慈善总会加入了国际联合劝募协会,成为该组织在中国大陆的惟一会员。
据了解,作为一个全国性慈善机构,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于1994年,15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中华慈善总会对内宣传慈善理念,开展慈善救助项目,推动地方慈善事业发展,对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中华慈善总会已有273个团体会员单位,分布在内地所有的省区市,已经初步形成了慈善工作的基本网络。在对外交往方面,慈善总会除努力拓展和加强海外募捐,还积极建立慈善事业的国际交流平台,并与相关国际组织、国外慈善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泰安:创新募捐机制建形成泰安慈善特色
我市慈善总会在企业捐赠发动上采取新举措,继续推动以“项目”为依托的劝募和救助,创新募捐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搞好社会捐赠和经常性的捐赠活动,开发社会慈善资源,筹募建立“大额慈善基金”,打好“泰山牌”,拓宽市外捐赠的新路子,捐赠额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形成泰安慈善特色。
建立慈善专项基金。由于各种原因,我市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困难群体,政府财力有限,难以满足各类弱势群体的需要。发展慈善事业,动员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慈善活动,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设立慈善专项基金,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的资源,为亟需救助的困
难群体解燃眉之急。我市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慈善专项基金建设,计划建立慈善专项基金30个以上,市慈善总会直接组织发动市直以上企事业单位设立专项基金10家以上。
鼓励慈善物资捐赠。为了实现灾民和特困群众实物救助,同时也为充实慈善超市救助物品,推动慈善物资储备和慈善超市物资配送中心建设,今年积极动员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群众奉献爱心,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拓展捐赠范围,将部分闲置物品捐赠至慈善机构。由慈善机构根据慈善救助的需求,实施统一的物资配送和困难救助。
扩大市外慈善捐赠。2009年继续打好“泰山牌”,发挥市华侨慈善专项捐赠基金的作用,加强与市外慈善机构合作,拓展市外捐赠的新路子,积极争取市外特别是泰安籍人士对家乡的捐赠,在市外捐赠数量上实现新的增长。
陈光标:把慈善当作一种生活习惯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生活在人们尊重中的慈善家,比孤独僵死在存折上的守财奴,更光荣,更伟大。”这是陈光标的口头禅,也是乐善好施的他心中朴实的信仰。
4月24日上午,由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09中国慈善排行榜”在京发布,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标哥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被评为“最具号召力中国慈善家”。
多年以来,对陈光标而言,慈善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少年极度贫困的经历和父母的谆谆教诲,使成功后的陈光标总是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97年创办公司第一年盈利20万元,陈光标即拿出其中的三万元资助了一名安徽的白血病患者,1998年,公司盈利60万,他又马上拿出28万为老家天岗湖乡修了条4.8公里的乡村公路。致力慈善十几年,陈光标累计捐出的款物保守估计已达7.68亿,受资助人数达30多万。
在去年5.12地震发生仅两小时后,具有军人情结的陈光标又勇赴四川灾区,腰缠万贯地冲锋陷阵。不仅身先士卒组织了由推土机、挖土机、吊车等60辆重型机械设备和120名优秀操作手组成的抢险队,冒险救灾救人修路,而且还第一时间捐助了170吨大米、2.3万台收音机、1500台电风扇、8000个书包以及758万现金。最近,陈光标计划还要再采购2000台电脑支援灾区教育,并启动200万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基金。
40刚出头的陈光标曾多次在各种场合这样说起过他对慈善的理解,“我的钱都是党和人民给我的。当他们需要的时候,我就应该给他们。嗯,这是一种境界。”
海尔集团出资1亿元设立海尔慈善基金
2009年5月19日,“青岛市慈善总会•海尔集团慈善基金”启动仪式在青岛民政大厦11楼青岛市慈善总会会议室隆重举行。青岛市慈善总会长张旭升、海尔集团党委副书记徐立英等出席了仪式。据悉,此项慈善基金由海尔集团出资人民币1亿元设立,每年定向实施捐助,主要用于希望工程建设以及其他慈善项目,以全力支持青岛市慈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跻身国际品牌的海尔,多年来带给人们的不单单是出色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还有源源不断的爱心回馈。从1984年创业开始海尔就一直关心公益事业,在宣布援建希望小学计划的同时,也先后实施了扶贫救灾、捐款捐物、成立教育发展基金等多项扶危济困计划。北京奥运会期间更是启动了“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学”计划,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为中国夺得51枚金牌,相应的海尔也履行承诺将捐建希望小学51所,目前希望小学的捐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其中36所希望小学将在2010年全部建成。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海尔集团迅速启动“抗震救灾应急机制”并制定“重建家园”计划,累计向灾区捐助的款项和物资达3800多万元,以最快的速度支持救灾和灾区重建。据不完全统计,海尔用于社会教育事业、对口支援帮扶、扶贫救灾助残的捐款、捐物共计2.5亿多元;海尔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和物品价值超过5亿元。
在此次启动仪式上,海尔集团党委副书记徐立英表示,海尔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海尔将继续真诚回馈社会,继续推进和开展自己的爱心事业,在为人们提供优质产品、服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将为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慈善排行榜为何成了慈善忽悠榜
4月24日,2009中国慈善排行榜将在京正式发布。据中国慈善排行榜编制、发布者、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刘京透露,不兑现承诺、捐款不到位者,将在此次排行榜发布时被曝光。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慈善,作为一项社会救济福利的光彩事业,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所热衷。2008年,中国冰灾、地震连发,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居然创下了捐赠超过1000亿元的慈善神话。为这些不为名不图利的奉献者,建一个慈善排行榜,不只是对这种的义举的一种道德肯定与精神褒奖,更有利于慈善之路走得更远更长。
然而,也有这么一些“伪善人”,别有用心甚至于心怀鬼胎,将慈善排行榜当成了慈善忽悠榜。为了沽名钓誉,有的只诺不捐,有的短斤少两,更有的干脆一毛不拔。1998年我国南方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国众多企业慷慨捐助,然而6亿元募捐款竟然有一半没到位。2008年年初的雪灾,湖北省共接受捐款1.06亿元,而实际到账仅7383万元,有3000多万是空头支票。《慈善家》杂志社社长王立伟曾透露过一个令人咋舌的信息:“诺而不捐”是慈善潜规则,平常年份的到账率也就7%。
【全面解读】
角度一: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形势
慈善事业在中国内地,是于20世纪90年代重新出现的新兴事业,包括中华慈善总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慈善公益组织,正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之初,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亦面临着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第一,国际大环境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二,国内经济社会的转型,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国家政策面开始创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环境。
可以说,新世纪之初,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正是慈善事业获得健康发展所重要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角度二:公信力决定慈善事业兴衰
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如果慈善组织不重塑自己的公信力,那么立法对慈善事业的推动就失去了意义。
公信力是公益慈善事业的生命。公益机构之所以能募得善款,是因为公众相信善款能得到善用,相信公益机构值得托付。社会信任是慈善事业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公信力不存,公益慈善事业就行之不远。
公益机构的公信力,来自透明的管理,更来自严格的监督。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公益慈善资源拥有相当大的再分配权,如果缺少来自外部的制约和监督,同样存在滥用权力的可能。
慈善组织提高公信力比慈善立法更能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家的慈善行为追求的是精神满足,这一特点使慈善行为极易受到对慈善组织主观印象的影响,慈善组织内部的廉洁与否,慈善组织成员的社会声誉,会极大地影响慈善家的精神满足程度,从而极大地影响慈善行为。
所以,应当努力加强慈善机构的内部约束,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善款使用的透明度,树立慈善机构的良好形象。同时应减少慈善家寻找捐献机会的成本和监督成本。只有立足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才能促使慈善事业的发展。
角度三:民间慈善改变传统慈善格局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财富分配的“第三部门”,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其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创新。民间慈善组织正日益成为中国慈善是否成熟的标志。
现如今,参与到慈善事业和工作的人群已经覆盖到社会的每个阶层。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到慈善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凭借着社会地位、财富、影响力以及号召力等多种条件,不遗余力的支持着中国慈善事业,纷纷创办各种慈善组织。
对于民间慈善组织,应当给予必要的成长空间和土壤,让它们在灾害的挑战中得以成长。尽管民间慈善作为中国慈善业的新势力,近几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面临着无名份、慈善腐败等种种现状,与国外的慈善事业相比,我国民间慈善仍有一段漫长的道路。
可以说,面对民间慈善的现状,党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高度重视,国际公益组织运作的成功经验,媒体的持续推动,企业的积极捐赠和民众的普遍参与,必将促成中国公益慈善的新局面。
角度四:慈善文化有利于社会和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涓涓细流的善举逐步发展成为慈善事业;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先进文化的引领,慈善事业日益彰显为慈善文化,而且这种慈善文化凸现和谐文化的特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慈善文化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慈善文化还是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慈善事业的发展固然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但也需要慈善文化的推动和全社会慈善意识的增强,进而营造行善积德的社会氛围。要把人们的慈善本性真正变成慈善行动,并蔚为风尚,就必须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有了这种慈善意识,才谈得上弘扬作为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慈善文化。
因此,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慈善捐赠的平台,扩大和增强慈善事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动员社会公众携手慈善,推动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这样,将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有利于在社会形成支持慈善事业光荣、慈善活动高尚的社会氛围,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问题汇总】
尽管我们确实面临着有利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但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这些因素如果得不到重视并获得化解,新世纪之初出现的发展机遇就可能在无所作为中丧失。目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滞后。慈善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氛围就很难真正形成,进而必然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
2.法规政策滞后。总体而论,法规政策的滞后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制约中国慈善事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中国慈善组织仍带有某些自由发展或过分依附政府的倾向,很多慈善机构的建设并不完善,难以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特有的社会功能。
3.理论研究滞后。当前,对慈善事业的研究却几乎成了中国理论学术界的一个盲区,相应的研究成果相当罕见,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并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具体指导。
4.舆论宣传滞后。人们缺乏认知慈善事业与慈善组织的大众化途径,对慈善事业所知甚少,对慈善组织了解不多,更不要说熟悉参与慈善事业或慈善活动的方式与途径,这种状况很难将人们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在改革发展中新富起来的社会成员的注意力吸引到慈善事业的拥护群体中来。
5.慈善组织自身亦存在着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弱点。部分慈善机构的组织建设还不规范,慈善募捐的方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慈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慈善组织的运行还缺乏透明度并接收社会监督,慈善公益系统的自律还有待强化。概括而言,就是慈善组织还面临着规范化、专业化、自律化建设的任务。
【解决对策】
肯定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向好,承认慈善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意味着机遇和挑战从来都是并存的。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要抓住机遇,就必须从各方面多加努力。当务之急便是做好如下工作:
1.争取多方努力,弘扬慈善公益价值观,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是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慈善事业是社会事业,中国慈善组织作为当代社会领域的一个新的组织形式,只有动员社会成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应当加大对慈善事业宣传的力度。同时,还应努力争取政府及领导同志给予慈善活动道义上的支持,在中国现阶段,由于国力所限,象西方国家和香港地区一样,政府每年拨付大量资金给慈善机构用于慈善公益事业,是不现实的,但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政界的推动力量却是无穷的。可见,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合适的社会氛围,即需要有公民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而这些均离不开慈善宣传的引导和政府及政府负责人的参与与推动。
2.努力推动慈善法规、政策的完善。慈善事业是一个志愿事业,没有健全的法制环境,很难有大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在各界的推动下,已经颁行过有关法律与政策,但很不完善。因此,迫切需要对慈善法规政策加以完善。有关慈善事业的法规政策环境急切需要改善,除政府与各界推动外,慈善组织尤其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应经常给政府报告工作和提出建议,促进法规政策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在有关全国性法规政策出台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形下,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帮助政府早日出台地方性的慈善政策法规。
3.立足社区,推进基层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中国慈善组织,特别是基层社区慈善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需求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正在逐渐转向对社区的依赖,城乡社会存在的老龄化问题、贫困问题、其他社会服务需求问题等,都在呼唤着基层社区慈善组织的诞生和发展,以便通过发挥慈善组织的特有功能,从源头上稳定社会。发展社区慈善组织,作为缓解社区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已得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因此,各级慈善机构要不失时机地顺应社会的需要,推进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
4.强化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度。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条件下,亦可能出现较为成功的慈善组织;而在慈善组织不良的条件下,即使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慈善事业亦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慈善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决定于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及能否取得公认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强化组织建设、不断提
高社会公信度是慈善事业尤其是每个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长盛不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总之,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发展慈善事业,慈善事业亦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慈善机构一定要审时度势、挑战自我、开拓进取,努力办成社会认同、政府信赖的民间公益机构,并使自身沿着健康的轨道稳步前进,最终促使中国慈善事业的大发展。
第四篇:中国经济史习题
中国经济史习题
一 选择题
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受()的制约,因而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从属地位。
A工业水平发展B手工业水平发展
C农业发展水平D经济发展水平
2、市场的时序结构从时间来看包括现货市场()。
A批发市场B期货市场
C工业市场D农业市场
3、东西方文明交往,有轨迹可录的是汉代开辟的()。
A农业之路B工业之路
C丝绸之路D经济之路
4、近代中国有三大铁路干线,一是京广线、二是陇海线、三是()线。
A京哈B京沪C京广D京洲
5、票号是一种旧式的()票号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异地之间的商业汇总的需要。
A金融组织B货币组织
C金钱组织D经济组织
6、中国经济重心的东南移肇始于()。
A魏晋南北朝时期B唐宋时期
7、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是()。
A商品经济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8、中国资本主我的萌芽产生于()。
A明朝中叶B清朝中叶
9、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
A清朝中叶B民国初年
10、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无偿没收地主土地B减租减息
11、在漫长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把西方称()西方人把中国人叫做远东。
A巴西B泰西
12、海关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监督进出口商品合法进出国境和征收关税的()机构。A行政机构B管理机构
13、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资金来源看;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工矿交通业包括外国资本企业、国家资本企业和()三种。
A手工业资本企业B民间资本企业
14同业拆借是近现代()之间相互拆借资金“头寸”的一种融资行为。
A金融机构B交易机构
15、生产三要素包括劳动能力、劳动工具和()。
A劳动方法B劳动生产对象
16、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细胞;它具有生育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政治功能、休息功能、教育功能、保护功能等等,其中()是家庭活动的基础。
A经济功能B管理功能
17、经济学的精髓是()问题,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人们普遍认为欲富恶贫是人之本性、求富避贫是在人的本性驱动下的行为。
A经济效益B金融效益
18、早期人类的经济生活经历了由原始()向原始锄耕农业过渡的发展历程,由被动地接受自然界提供的生存条件到主动地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的过程。
A守猎经济B渔猎经济19、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市场最大宗的商品主要是粮食和()。
A布匹B土布
20、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东西方传统社会中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它们主要体现为一种()的关系。
A矛盾与对抗B争战与和平
二 名词解释
1、经济结构
2、商品经济
3、榷关制度
4、买办
5、金融
6、中国土地法大纲
7、中英《南京条约》
8、新时器时代
9、官手工业
10、货币制度
三、简答题
1、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兴盛的原因?
2、简述城镇民营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3、海禁政策的具体内容。
4、简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府行为?
5、曹魏屯田制。
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7、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四、论述题
1、试论述中国近代城市经济是如何兴起的?
2、如何看待近代外国在华资本投资?
3、试论革命根据地的财政收入?
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推行自商鞅变法以来所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5、简述秦的暴政受到广大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6、两税法突施不久,渐生了哪些弊端。
7、人口流动迁徙,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对南方地区边远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起了什么积极作用?
8、自然经济比重上升,北方地区尤甚使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了哪些影响。
9、论述金朝的经济结构。
10、简述西夏土地制度。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CBCBA6-10ABABB
11-15BABAB16-20AABBA
二 名词解释
1.经济结构中指中国传统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目的和相互关系。
2.商品经济又称交换经济,这是指生产以生产为直接目的社会经济形式。
3.榷关制度是专制国家限制商人自由营运、分割商人财富的有效工具是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禁固市场正常发展的一大绳索。
4.买办是指鸦片战争后外国在华洋行雇佣的为他们购销商品,介绍交易的华籍商人,后来泛指替外国资本家服务的中国人,经理人。
5.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工具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
6.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中央1947年7至9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并通过
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于10月10日公布实施,主办内容是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废除土改前的一切债务,征收畜农多余土地和财产,保护工商业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分配给人民的土地,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可以自由经管。这是彻底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的纲领性文件。
7.中英《南京条约》:是清政府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签订,主要内容是确定五国通商,赔款2100万元;割让香港;关税协议等条规,标志着中国社会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转变。
8.它包括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
9.主要生产为满足皇室、贵族、官僚、军队等需要的不通过市场的手工业产品有时也包括有关国计民生的盐铁等。
10.货币的出现是交换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先后出现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形式。
三 简答题
1.(1)农民在产品占有份额上的变化(2)消费者人口的增加,扩大了商品的需求量(3)商人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2.首先,民营手工业各部门主要是传统农业的附属性工业部门,即严重地依赖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民营手工业的生产组织狭小,往往是以家庭或家族为核心组织生产,所从事的生产领域十分单一,难以有效突出的发展。
再次,民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十分落后,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
最后,民营手工业行会组织主要是协助政府的组织和协调工业者关系的组织,在保护手工业制外国商人在广东的行动。
3.(1)限制通商口岩(2)实行公行贸易制度(3)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4)限制外国商人在广东的行动。
4.(1)政府颁布顺应民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旨在调整土地占有关系“均平”的土地政策,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府行为;(2)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行为;(3)政府以及一些政府官员提倡、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等,也都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奖励垦荒、移民垦殖也是利于农业生产的政府行为(5)政府以及地方官员赈济灾荒的行为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
5.见教材65页
6.见教材67页
7.见教材69页
8.徭役一般包括正卒、戌卒、更卒三种,正卒是指正式的步役,戌卒一人一生到京城或边境戌守一年。更卒每人每年到政府服徭役一个月、亲自服役叫“践更”不愿意亲自服役者交300钱由政府雇人代役叫“过更”。
四、论述题
1.中国近代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通商口岸城市,二是工矿业城市,三是商业城市。城市经济的兴起,与国际贸易、国内贸易以及金融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对外贸易的增长带动了这些城市商业、金融业的发展。而资本的迅速积累使这些城市得以引进外国的设备和技术,而后才使这些城市中的金融业、机器大工业、交通、公用事业、房地产业相继得到发展,从而使这些城市由商业中心发展成为全国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主要以商业、金融和市政府公用事业为代表。在城市商业中,以资本主义经营性质的百货商业、五金商业、西药商业、大型商业资本集团的出现为其特色和标志。城市经济的兴起,使许多城市从原来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具有近代规模的新型城市过渡,城市经济生活相应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西方列强在华经济扩张,使之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把中国变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廉价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并加强对中国资源和财富的掠夺,压迫和排挤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这直接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另一方面,外国资本的投资和经济扩张,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1)铁路投资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对中国经济近化化发展的促进十分明显。(2)外国资本经济扩张,与中国工矿业的近化化。首先,外国资本企业本身就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它们掠夺性的投资又不自觉地传播和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文化,对华商起了诱发和示范作用。(3)外国资本在华扩张和进出口贸易的增加与中国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这种近代商业在上海发展得尤为迅速。(4)外国在华金融投资与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5)传统手工业的变化。中国手工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出现了兴办高潮,不少手工业采用了进口和仿制的改良机械,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综上所述,甲午战争后的外国资本在华投资和经济扩张,不自觉地把西方先进文化输入中国大地由通商大埠不断向中国内地扩散,刺激和诱发了中国经济近代化以及政治、思想、文化的新旧嬗递。
3.革命根据地的财政收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打土豪收来的钱财和在战争中缴获的财物,以及向富人的筹款,这是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税收,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对财政需求加大,税收逐渐成为革命根据地政权的主要财政来源。三是群众性的财政动员,为发行公债、借谷、捐献等,其中主要是公
4.见教材42页
5.秦的统治者就以严刑峻法来强制推行,人民挥手触禁无辄陷刑,致使“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209年一场以陈胜、吴广、项羽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埋葬了秦王朝。
6.土地兼并不在受限制。由于长期不调整户等。赋役负担贪富不均日益严重。两税税额不断增加,税外又生税、因钱重物轻百姓折纳时负担不断增加、甚至达到初行两税时的三四倍。
7.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奠定了此后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8.商品经济明显衰歇,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南方的商品发展基本未受到重大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
9.见教材101页
10.见教材114页
第五篇:《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1、锄耕农业时代的特征。
2、犁耕农业时代的种植格局。
3、中国原始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
4、奴隶社会中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
5、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的原因。
6、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7、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8、封建时代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进步的核心要素和成因是什么?
9、封建精耕细作农业的成效问题。
10、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思想和农业政策。
第二章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中国商业起源的学术争鸣。
2、春秋时期弃儒从商、弃政从商、从商入仕的社会现象的成因
3、秦汉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
5、封建社会有利与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
第三章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2、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制度的经济属性与利弊影响。
4、秦汉时期私营手工业呈现曲折发展的原因
5、唐代中期南方手工业生产为什么能超越北方,成为全国的手工业中心
6、如何看待传统社会中的私营手工业
第四章 中国近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2、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和意义。
3、近代农业商品化的表现、原因、特点、影响。
4、近代农业商品化没有将中国农业引到现代农业阶段的原因。
5、近代中国的地租形态。
6、分成租与定额租的优劣。
7、近代地主经营形式的变化。
8、近代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体现。
第五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企的产生与发展
1、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的经济特权。
2、晚清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
4、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投资的性质、特点与作用。
5、洋务企业是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它有什么弊端?
6、南京国民政府官办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评价问题。
7、近代私人资本企业产生的途径和特点。
8、如何评述近代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历史作用?
9、中国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快速发展(1914年—1927年)的原因与不足。
第六章 中国近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1、近代新式商业行业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旧式商业经营方式的近代改变。
3、近代中国形成统一市场的表现和原因。
4、近代出现的新式商业机构和新式交易方式。
5、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贸易主导权沦丧?
6、近代买办的作用。
7、中国近代外贸由顺差转逆差的原因。
8、为什么19世纪70年代后印度、锡兰、日本茶叶能挑战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传统垄断地位?
9、近代中国外贸地理格局的变化。
10、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外贸发展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1、1927-1936年中国外贸大幅下滑的原因分析。
第七章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1、清代官府军火手工业衰落的根本原因。
2、传统官府纺织业变化的总趋势。
3、官府新办工艺局、工艺传习所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4、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手工业出现的新变革。
5、近代中国仿制进口商品手工业的技术状况、经济效益、社会影响。
6、1895-1937年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及其成因。
第八章 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1、中国古代财政管理机构演变的基本趋向。
2、有中国特色的古代财政管理制度。
3、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收支的主要项目及其不足。
4、财政收支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5、晚清财政权由中央向地方下移的原因。
6、清末财政改革的成败。
7、清末开征厘金税的危害
8、财政状况对晚清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9、北洋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
10、南京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进步性。
11、评述南京国民政府划分国、地财政改革。
第九章中国近代主要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1、近代求富思想的内涵与评价。
2、商战论提出的动因与影响。
3、实业救国论兴起的原因、内容、影响。
4、民生主义的内容。
5、北京政府的工商业和农业政策。
6、南京政府关税自主运动的举措与效果。
8、南京政府经济统制政策的内容。
9、四行二局、四联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