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土木工程测量课堂教学的改革价值趋势探究
关于土木工程测量课堂教学的改革价值趋势探究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
摘要: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和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等改革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和专业技术复拿型的测量人才,与人才市场的需要接轨。
关键词:土木工程测量 课堂教学 改革
“土木工程测量”是中原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及国际合作办学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测量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营管理阶段,所以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技术能力。u因此,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熟练掌握测量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完成工程测量任务的综合能力,进一步适应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是我们目前的主要目标之一。几年来,我们在“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实际教学中,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践。
一、“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内容多
专业的 发展、专业课程的增多,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减少。“土木工程测量”教学只有30个学时,而我们要完成测量学的基本概念、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及直线定线、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应用、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建筑场地的施工控制测量、工程建筑物的施工测量、管道工程测量和建筑物变形观测及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等教学任务。课时少,内容多,在理论教学课时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要开展实践教学难度更大。
2.理论多,实践少
如前所述“土木工程测量”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必须重视它的实践性和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目前的教学中,教材内容过于繁杂,重点不突出或不恰当,从基本概念到误差理论及至各专业工种施工测量面面俱到。教学大纲的制定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轻实践技能的训练,不能达到真正的培养目的。以往教学中发现,尽管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效果并无多大改进。例如,在讲解仪器的组成与使用时,学生们对幻灯片上的照片仍提不起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了实践课动手操作时,还是不会使用仪器,甚至有些学生不了解仪器的某些零件的具体用途。
3.叙述性强,枯燥无味
由于课程的文字叙述性较强,且内容琐碎,如果教师不采取适当的改进方法,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
4.考查课属性,学生不重视
该课程的属性为考查课,由于 考试 课和考查课考试方式以及学分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盲目地应付考试,.只是为了拿到该门课程的学分,而非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对该课程往往不重视。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尝试了如下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
在总课时较少的情况下,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重点放在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的基本技能掌握、地形图的识读与应用、建筑场地的施工测量上,并在理论讲授的同时与实践结合。如水准测量教学中,改善教学环境,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室外架设水准仪,采用边操作仪器边理论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简单介绍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建筑物变形观测及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适当地删减如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管道工程测量等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课时紧张的教学压力,并将实践教学有效地融人到理论教学中来。
2.多元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大学教学“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此处的“欲”为欲求之意,即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非常关键。
(1)采用实物现场教学法。采用实物现场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直观地将知识传输给学生。例如,在学习经纬仪的使用时,将一台经纬仪放臵在三脚架上,用实物直观地告诉学生该仪器的各组成部件及其用途,如何对中整平,并让学生亲自观察整平后圆水准器和水准管中气泡的位臵。通过这种直观地观察并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很快熟悉了测量仪器,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制教具,提升教学效果。在讲授一些原理性的知识时,往往因为逻辑性强而不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制一些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如进行水平角测量原理和竖直角测量原理部分的学习时,单纯地靠教师讲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效果均不理想。教师用硬纸壳自制了一个带有刻度的平盘和竖直面,讲授水平角测量时平盘不动,竖直面取值的原理;并自制了一个带有刻度的竖盘和指标线,用大头针将两者连接,告诉学生竖直角测量时指标线不动,竖盘转动的原理。这种教学方法直观、简易,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3)讨论式教学。每次讲解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可结合工地现场先提几个问题,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带着疑问去看教材。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并让大家讨论哪个同学的方法可行性最大,最后教师进行归纳 总结。此方法一是改变了以往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做观众的冷清局面;二是学生在主动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使“教”与“学”得到最为理想的结果。
(4)灵活举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举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授目估法直线定线时,若发现学生李某思想抛锚,可举例:“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目估法在老师和李某中间找两个点,同时保证这两点在我们两个之间的连线上。”经此一例,不仅李某的注意力会立刻集中在学习上,其他同学也会因为感觉新鲜或者担心被老师问到而思想集中起来。.
此外,还可以找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在多媒体教室里播放,适当地变换—下教学“口味”,或是请一些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做一次老师,或是故意地讲错某个知识点让学生评判老师的正确与错误,或是在进行各章节的学习时,明确地告诉学生该部分的学习可以掌握何种实际操作技能等等。总之,通过以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明显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课堂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www.188i.net。
3.改变传统的试卷 考试 方式
对于“土木工程测量”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一纸试卷判优劣的方法显然不适用,应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考核的比例,采取两者相结合的办法。例如,期末试卷成绩占50%,考核方式为卷面考试;实际操作技能成绩占50%,考核方式为在室外并在老师面前亲自操作。因为要在老师面前亲自操作,学生必定会在思想上对此课程重视起来。
4.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
“土木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不仅技术性强,同时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其时效性亦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并适时地传输给学生,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让学生认为教师确实能“教”给他们知识。
以上是我们对“土木工程测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在该课程的教学探索和改进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和专业技术复合型的测量人才,与人才市场的需要接轨是本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第二篇:追求课堂教学改革价值
屹立于课改潮头
——枝江一中“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王明华
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在课程改革洪流中,枝江一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前沿主阵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旅程中求证标准、求证价值、求证尊严,从关注课程到关注课堂,从“教”的方式传承到“学”的方式转变,从课堂流程再造到课堂文化构建,原创了“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校现行教育教学的主流文化,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而且坚定了我们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与决心!
一、艰辛曲折改革路
枝江一中历来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曾提出“教学内容精而少、教学方法活而巧、教学效果实而好”的课堂教学指导原则,根据学科特点,总结提练一些具有校本和科本特征的教学模式。进入新课改以来,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与实践。
1、三案导学,开始研究。2006年秋季开始,我们集中探讨了“三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对学案的功能、学案的编写与应用、学案与教案的关系有了一个较明晰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学案、教案与练案三案合一的编制与应用模式。
2、限制讲授,深入研究。2007年秋季,我们又总结提炼出了“211三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即在“211”时间分配的指导下,师生按“三案”互动教与学,使主导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促进教与学过程的最优化,通过限制老师的讲来突出学生的学。半年后,我们发现学生的预习很难落实,便将课堂时间由40分钟改回至45分钟,提出了“2115三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5分钟的预习时间设置来落实学生的预习环节。
3、大师引导,深化研究。2009年5月,中央教科所教授韩立福来校指导,我们结合前两年的研究,与韩教授所研究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课堂教学模式成功对接,创造性地总结提炼出了“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让我们突破了三大思维定势:座位模式可以改变,改变可以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课型可以变化,变化(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综合解决课)可以让学生的预习、交流与合作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学生学习内驱力可以用学习愿景来促进,问题为主线、评价为手段、任务驱动为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动力的生成。
二、简约而不简单的“423” “423”是枝江一中课堂模式的高度概括,说其简约是因为它只是三个数字的组合;说其不简单是因为它是“草根”研究的结晶,是高效健康课堂组织形式的具体体现。
“423”既指课堂的组织形式,同时又包括课堂教学的流程。它的基本内涵是:新知预习分“四步”,课堂推进设“两环”,教学全程分三段(或教学全程用三案)。
新知预习分“四步”:即一看二读三填四练,一看,走进文本;二读,精读教辅;三填,填写学案;四练,基础演练。这一流程的最大特点是“变课外预习为课内预习”,让学生通过预习提高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基础知识结构。
课堂推进设“两环”:第一环是展示交流、方法提炼,实施问题生成;第二环是拓展提高、能力升华,实施问题解决。这一流程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变个体学习为主为个体、小组学习并重”。在学生“自学”(课内预习)的前提下,首先进行“对学”与“助学”(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生成问题,然后进行“群学”(组间交流)与“导学”(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取长补短,提炼方法。
教学全程分“三段”:第一学习时间段为新知预习,实施问题发现;第二学习时间段为“两环”中的第一环;第三学习时间段为“两环”中的第二环。这一做法实现了“变用节次划分学习内容为用内容划分学习时间”,体现了单元式教学法核心要义。
教学全程用“三案”:学案、练案、教案三案形分神聚,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变“教案教学”为教案、学案共举、练案辅助的“三案教学”,丰富了教学载体,使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促使教师角色由演员变成导演。
由此可以看出,“423”课堂的灵魂在于: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主人地位,赋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重建课堂教学流程与文化,师生共同打造高效课堂,在和谐民主的教学关系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理念引领课堂常态化
“教学有模、但不唯模、贵在创模。”这种理念往往引领我们找到模式发展的新方向。2009年以来,我们坚持“不断创新、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了“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
1、以“三个结合”为策略,确保正确研究方向。“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是行动策略研究与理论研究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在建构主义、有效教学、健康课堂等理论指导下,研究中不断完善、完善中发现问题、问题解决中创新发展的结晶;是继承与突破的产物,从先教后学、以教定学走向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也是自身改良发展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的产物,是学案教学范式下更贴近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2、以“三个过程”为途径,逐步常态化实施。“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样本备课组、样本班试点,样本先行,示范引领;二是一、二年级推行,新课教学全面实施;三是三年级推行,复习课全面实施。以样本备课组为中心重点做好学案、练案编写和学案高效应用于课堂教学问题研究,逐步实现模式学科化、课型化、年段化突破。以样本班级为核心重点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构建、学习过程评价等问题研究,逐步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到小组合作管理的新机制。
3、以“三类培训”为抓手,促成教师理念更新。从培训对象上看,有全体教师学科教学培训、班主任班级管理培训、学生培训(班主任培训小组长,科任教师培训学科长);从培训方式上看,有理论培训与实战培训;从培训效果检验上看,有模式理论测试与达标课验收。
4、以“三项活动”为支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是教学评价支撑。制定了《基于观察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多维度(教学行为、学习行为、课堂训练、时间分配等纬度,六十多个观察点)课堂观察评课,矫正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二是校本教研支撑。建立基于校本研究和解决模式推进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校本研究制度,在征集典型、突出、瓶颈问题基础上,变问题为课题,以课题组为单位攻关,校本教研成为促进集体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常规性活动。三是各类竞赛支撑。我校每年坚持组织好课堂教学研究月活动、“423”达标课活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大赛活动、年会论文评比和模式论坛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代评,以评促教,以研促教,物化成果,积累成果。
“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实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转移: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讲、听为主向说、做为主的转移,追求教学效率最大化;先讲后练向先学后导的转移,以学限讲;无组织的课外预习向有交流的课内预习的转移,明确了不读不导、不做不导、不议不导的基本策略;单纯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举的转移,注重能力培养;无差异教学向因材施教的转移,关注人人发展。
2009年,我省进入新课程改革,枝江一中加快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六年来,一中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不惧艰辛、不辱使命,续写了高考成绩六年持续增长的辉煌成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应届纯文、纯理科一本重点上线人数,2009年199人,2010年207人,2011年211人,2012年263人,2013年318人,2014年332人。
中国梦,教育梦,课改梦!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学校办学品牌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永无止息,让我们仰望天空,去追求高效课堂教学背后的价值!
第三篇:探究中考命题趋势 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探究中考命题趋势 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 张晓慧
备考对我们来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果不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历史教材使用率的提高,历史学科的命题更加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006年长春市中考单独命题中历史学科得以平稳过渡,探究课改实验区中考历史试题,在2007年的中考中,我们应即得循其规律,又得据其实际,采用新方法、新策略来应对。
一、06年中考试卷命题特点分析
2006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学科命题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遵循《2006年长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精神。命题专家们遵从课程标准,拟出了许多鲜活的精彩试题,认真研究这些题例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发现其命题轨迹集中凸现在五个“走进”,即走进能力立意、走进知识综合、走进实际应用、走进科学探究、走进思想道德教育。领会这些“走进”,对引领历史课教学改革,应对07中考是大有裨益的。
二、题型类型与考查要点分析
1.选择题
选择题的考查范围较广。选择题是历史中考中必用题型,也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题型。06年单项选择题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命题者已把“识图”、“材料”等题型引入选择题,并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引起大家注意,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在审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在选择的过程中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区分备选项。
2.归纳列举题
归纳列举题一般为举出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历史知识。用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目前也有部分地区采用此题型。近年部分地区把列举题的形式与其他题型整合应用,把此题型的考查功能提升到“简单应用”的层次。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3.史实辨析题
史实辨析题是去年中考中新设置的一种题型,在呈现方式上通常是创设一种历史情景,提供一段对史实的文字表述,或一段对历史事物的总结评价,并针对一些主干知识设计几处错误,用来考察学生对具体史实掌握的准确程度,以及分析、辨别的能力。该类试题一般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辨别,准确找到错误之处,摘录出来,然后针对具体的错误点作出相应改正。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课改实验区此题以有所突破,将改正变成说明理由,这样该类试题的知识跨度会增大,涉及领域会拓宽,综合归纳性要增强,所以要求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注意对历史内在纵横联系的梳理和总结,而且要求学生在表述上要明确。
4.材料解析题
此题型属于大型主观性命题。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能力。这方面的试题是最为缤纷多彩的部分,其表现形式更加灵活、生动、直观,以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图示等形式呈现出来。建议教师做重点的研究和训练。要善于在知识群体上对历史的再认识,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突破该类试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古今中外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把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与所学的相关史实联系起来,并且在语言表述上要求精练、准确、同时要有是非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5.延伸探究题目
延伸探究题是05年中考中开始设置的一种题型,主要是考查“综合应用能力”。它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历史问题,也适用于阐释历史理论问题和涉及情感价值观的问题。此题型的功能定位于“应用能力”考查层面上。即解题的过程应体现知识的迁移,需要运用各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类题强调一种历史思维的延伸,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强调历史事物间的交叉与渗透。同时强调一种探究能力,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类试题在以后的中考中在呈现方式上会更加体现综合性、概括性、分析探究性的特点。比如撰写小论文、辨析观点、问卷调查、史实报道、观点评析、撰写解说词、绘制图表、信息整合等多样的形式都可能出现。
三、探究中考历史命题方向
06年中考命题加大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与科技社会发展实际的联系。继续注重能力考察,改变死记硬背的现象。考察学生掌握规律的能力,比如学习知识的规律。重视创新精神,在试题中给学生展示才能提供空间。继续加强学科内综合,增强探究实践的能力。重视双基,体现基础性,突出历史学科最基础,最突出内容。关注过程与方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思想性、教育性。那么,建议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和复习中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侧重。
1.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比较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
将互相关联的知识“整合”在同一试题中,避免过多地考查孤立的知识点,这是近年中考试题中表现出来的特征。相关知识很多具有内在联系或存在某种共性。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了解得越多,把握得越准确,越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而非仅仅记忆知识。因此这样的试题对改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在问题中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此类试题采用“小切口、多层面”、“小切口、大跨度”等多种形式加强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力图考查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这类试题在06年的试卷中应该比较普遍了。
2.试题力图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题的教育价值 史学与现实结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历史试题能不能体现这一价值,会直接影响历史教学。从05年至06年以来,各地试题中注重联系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做法上有四个特点:其一是试题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表达更符合青少年的特征;其二是将德育的意图渗透在试题之中;三是直接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测量”结合在一起;四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历史试题。
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命题中结合“热点”问题设计试题,涉及的范围包括长征70周年纪念、中美关系、863计划、世界博览会、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批判“台独”、神六等。上述例题中,“历史”与“现实”结合得都比较好,无论是引用材料,还是提出问题都自然贴切。能够从现实出发,自然地引出历史,又从历史学习中导出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现实”、思想教育和“情感测量”的关系。3.重点关注:历史试题“开放性”改革,考评触角深入“情感、价值观”领域 05、06年“开放性”试题的总量不断增加。涉及的题型越来越多,涉及到识图题、材料题、问答题等。这一趋势应当为历史同行在教学与备考中重点关注的方面。主观性试题应增强开放性的意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命题者所接受。“开放”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让学生跳出教材的结论范围谈感想、谈体会、谈认识,二为写命题或自由命题“小论文”。考查的目标直接触向情感和价值观领域。评分标准也越来越科学。
历史考试引入“小论文”是近年来的事情。历史小论文命题形式能够较大限度地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创造力,这对于历史教学的改革具有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经过近几年的尝试,历史小论文的评阅也有了一个较科学且具体的评价标准,保证了评分的公正性,能使不同的能力和情感等有具体的比照物。
4.乡土史涉题面会扩大,命题方式也趋于多样化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在教学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各地历史中考命题中,将乡土史甚至校本教材纳入考试范围的地区会增加。近几年已有不少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使乡土史考查时的命题方式也趋于多样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中考评价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中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全新的课改理念,全新的教材体系,全新的中考评价,我们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把握命题趋势,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第四篇:土木工程测量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则图上6.82厘米代表实地距离为()
A6.82米 B68.2米 C682米 D6.82厘米
2.经纬仪在必要辅助工具支持下不能直接用来测量()
A 方位角 B 水平角 C 垂直角 D 视距
3.测量地物、地貌特征点并进行绘图的工作通常称为()
A 控制测量B 水准测量C 导线测量D 碎部测量
4.已知某直线的方位角为290°,则其象限角为()
A290°B 110°C 北西20°D 北西70°
5.一组测量值的中误差越小,表明测量精度越()
A高 B 低 C 精度与中误差没有关系 D 无法确定
6.水准测量中应使前后视距()
A 越大越好B 尽可能相等C 越小越好D 随意设置
7.由两点坐标计算直线方位角和距离的计算称为()
A 坐标正算 B 坐标反算 C 导线计算 D 水准计算
8.导线测量外业工作不包括的一项是()。
A 选点B 测角C 测高差D 量边
9.在地图上,地貌通常是用()来表示的。
A 高程值B 等高线C 任意直线D 地貌符号
10.水准测量时在后视点A上的读数为1.226,在前视点B上的读数为1.737,则A、B两点之间的高差hAB为()。
A 1.226m B 1.737 C0.511m D-0.511m
11.用经纬仪测水平角和竖直角,一般采用正倒镜方法,下面哪个仪器误差不能用正倒镜法消除()
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
竖盘指标差
横轴不水平
竖轴不竖直
12.下面关于高斯投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中央子午线投影为直线,但投影后的长度有变化
离中央子午线越远,投影变形越大
经纬线投影后长度无变形
高斯投影为等面积投影
13.将地面上各种地物的平面位置按一定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缩绘在图纸上,这种图称为()。
A.地图B.地形图C.平面图D.断面图
14.支导线及其转折角如图,已知坐标方位角,则()
A.186o01′00“ B.6o01′00” C.173o59′00“ D.353o59′00”
15.用经纬仪测竖直角,盘左读数为81o12′18“,盘右读数为278o45′54”。则该仪器的指标差为()
A.54“ B.-54” C.6“ D.-6”
16.地面两点A、B的坐标分别为A(1256.234,362.473),B(1246.124,352.233),则A、B间的水平距离为()m
A.14.390 B.207.070 C.103.535D.4.511
17.某地位于东经130度40分30秒,则其所在的高斯投影6度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度
A.130 B.129 C.132 D.128 巷道中线标定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 一井定向B 经纬仪法C 伪倾角法D 假定坐标系统法以下不属于八大矿图的是()
A 采掘工程平面图 B 井筒断面图 C 工业广场平面图 D 等高线图
以下几种方法中点的平面位置测设可以采用的是()
A 导入高程B 水准测量
C 极坐标法D 测回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1等高线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计曲线、间曲线和助曲线四种。
22地面点的位置通常用平面坐标和____________表示。
23经纬仪进行测量前的安置工作包括对中和____________两个主要步骤。
24一井定向通常包括投点和______________两个步骤。单导线的布设形式有______________、闭合导线和支导线。直线定向常用的标准方向有____________、坐标纵线方向和磁子午线方向。井下巷道掘进过程中,为了保证巷道的方向和坡度,通常要进行____________和腰线的标定工作。水准测量中常用的两种检核方法是____________和变更仪器高法。在球面上用地理坐标表示点的平面坐标时,地面点的位置通常用____________表示。水准仪主要由基座、水准器和____________三部分构成。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31.中误差
32.碎部测量
33.坐标方位角
34.贯通测量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5.简述闭合导线计算的主要步骤。
36.简述矿山测量中钢丝法导入高程的原理和方法。
37.什么是测量学?它的主要内容是测定和测设,分别是指什么工作?
38.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误差一般包括哪些种类?
五、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今用钢尺丈量得两段距离:S1 = 60.25m±6 cm, S2 =80.30m±7 cm,S3 =102.50m±8 cm,距离S4 =(S1 + S2 + S3)/3,分别计算S4的距离值、中误差和相对误差。
40.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观测如图,已知A点高程HA = 41.20m,观测数据如图所示(环内单位为m的为两点高差,环外单位为km为两点距离),计算B、C、D、E点的高程。
六、论述题(10分)
41.论述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过程和高斯投影的基本性质。
七、实践操作题(8分)
在采用测回法进行水平角测量时,如何进行一个测站的工作,并说明根据观测值计算水平角的方法。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B; 2 A;3 D; 4 D;5 A; 6 B; 7 B; 8 C; 9 B; 10 D;D;12 B;13 C;14 B; 15 B;16 A;17 B;18 B; 19 D;20 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首曲线高程整平连接附合导线真子午方向 中线双面尺法经纬度
30望远镜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31中误差:是一个描述测量精度的指标,指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同一未知量进行n 次观测,所得各个真误差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第一句不回答不扣分,也可以用公式表达)
碎部测量:在地形测图中对地物、地貌特征点(即碎部点)进行实地测量和绘图的工作即碎部测量,也叫地形图测绘。
坐标方位角:以坐标纵轴的北端顺时针旋转到某直线的夹角。
贯通测量:在矿山井下测量时,为了相向掘进巷道或由一个方向按照设计掘进巷道与另一个巷道相遇而进行的测量工作。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步骤包括:(1)计算角度闭合差;(2)将角度闭合差并检查是否超限,若没有超限则对各角反号平均分配;(3)用改正后的角度计算方位角,进而计算坐标增量;(4)计算X和Y方向的坐标增量闭合差,并计算导线全长闭合差,检查是否超限,若没有超限则按与边长成正比反号分配;(5)计算导线点的坐标。(每步1分)
钢丝法导入高程的原理和方法是(可以画图说明):
在井筒中悬挂一钢丝,在井下端悬以重锤使钢丝处于自由悬挂状态,然后在井上下同时用水准仪观测井上高程控制点A和井下水准基点B处水准尺上的读数a和b,并用水准仪瞄准钢丝在钢丝上作出标记,最后用钢尺分段测量出钢丝上两标志间的长度L,则井下水准基点B的高程可以通过下式得到:HB = HA – L +(a-b)
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置的科学。(1分)
测定是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将测区内的地物和地貌缩绘成地形图,供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国防建设使用。(3分)
测设是把图上设计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标定到实地上去以便于施工。(5分)
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外界条件的影响;(2)仪器条件的影响;(3)观测者自身条件的影响。(3分)
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5分)
五、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S4 = 81.017m(2分)
m42 =(m12 + m22 + m32)/ 9 = 16.56
m4 = ±4.07cm(7分)
相对误差为:0.0407 / 81.017 = 1/1993(10分)
(1)计算高差闭合差:fh= ∑h =-0.024m =-24 mm(3分)
(2)分配闭合差,计算改正数
∑L = 12km
v1 =(L2/∑L)* fh = 6mm
v3 =-(L3/∑L)* fh = 4 mm
v4 =-(L4/∑L)* fh = 7mm
v5 =-(L5/∑L)* fh = 5mm(7分)
(3)计算改正后的高差的高程
HB = HA+h1 + v1=39.784m
HC = HB +h2 + v2 = 37.338m
HD = HC +h3 + v3 = 39.399m
HE= HD +h4 + v4 = 40.184m(10分)
六、论述题(10分)
坐标系的建立过程为: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将整个地球表面按照3度带或6度带划分为若干子带,分带后,对于每一带按照高斯投影的方法,即中央子午线与圆柱相切,将其放入圆柱内,然后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在等角的条件下将中央子午线及附近的元素投影到横圆柱上,然后以过极点的母线切开展为平面,就得到了该带的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中央子午线为纵坐标轴,赤道为横坐标轴,交点为坐标原点。(4分)
高斯投影的基本性质是: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一直线,且投影之后的长度无变形;其余子午线的投影均为凹向中央子午线的曲线,且以中央子午线为对称轴,离对称轴越远,其长度变形也就越大;
赤道的投影为直线,其余纬线的投影为凸向赤道的曲线,并以赤道为对称轴;
经纬线投影后仍保持相互正交的关系,即投影后无角度变形;
中央子午线和赤道的投影相互垂直。(10分,每条得2分,答对3条即可得6分)
七、实践操作题(8分)
用测回法测量,先在A、B两点上立好测钎,将经纬仪置于O点,按以下程序观测:
正镜,照准A,读取水平读盘读数,记入观测手簿;
顺时针转动望远镜照准B,读取水平读盘读数;
由正镜方向两读数差可以计算出上半测回水平角βL=--
(3分)
倒转望远镜,瞄准B,读取水平读盘读数;
逆时针方向转动望远镜,瞄准A,读取水平读盘读数;
计算下半测回水平角βR=--(6分)
若上下半测回角度之差小于限差,则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角度,否则重新观测。(8分)
第五篇:“中心组辅导”的探究——课堂教学改革
“中心组辅导”的探究——课堂教学改革
张厚强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 255000;李文飞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一中学 255300
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既然强调批判就不应该墨守成规,既然强调创新就不应该停止创新的步伐。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前线战士”,不应该有等待和依靠的思想,而应该具备批判与创新的意识,更应该勇于把这种意识付诸实践,并以追求卓越的成效为己任。
下面结合我校“中心组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谈谈我校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具体运用。
一、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1.原则上以8人(或4人)作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单元。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学力层次及综合素质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层次,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分布到各学习小组中,以增强交流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排位模式如图(一个8人单元小组)所示:
2.全班同学按照自愿报名、全面考核、择优聘用的原则,选择N(N与单元组数相等)名辅导能力强、乐于奉献的学生组成班级学习中心组,并将中心组成员合理安排至各辅导单元,主要负责对本单元学生进行辅导。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中心组成员可以适时进行调整。
二、内容安排与具体操作
类型一:班主任指导下的“完全中心组辅导”课型,整个课堂为“中心组辅导”。
课前准备:
各组成员把一段时间内(如3天)各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分为组内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各组准备一块白板。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课上环节:
第一阶段(时间约为20分钟),由中心组成员统一讲解组内的共性问题,可口头讲解,也可通过白板板书讲解。
第二个阶段(时间约为20分钟),解决个性问题,基本上是一对一的问与讲。
第三个阶段(时间约为5分钟),在前两个阶段各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中心组的(N名)成员集中商讨,有定论后再回到各组内进行讲解。
可根据问题的多少与知识的难易调节各阶段的时间。
类型二:班主任指导下的“合作学习小组知识问答”课型,整个课堂为“学习小组的问与答”。
课前准备与要求
(一):
1.各组根据组内实际由中心组成员把各科要复习的知识范围写于白板之上,组内成员进行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学习委员做好(N个)签,每个中心组成员抽取一个签,抽签的组(如A组)为提问方,被抽到的组(如B组)为答题方。被抽到的组不能是自己本组,否则重抽。
3.抽签的组(如A组),根据被抽到的组(如B组)写到白板上的知识范围,组织提问的问题,一个学科设置两组问题。
4.回答问题时,一个人最多可以回答两个问题,每组有一个人有权利选择弃权。
5.提问问题的人可以是组内任何成员,并且对于答题人与答题情况给予记录并评分,答对一个给2分,答错不扣分。
课前准备与要求
(二):
1.每个组分配一个学科,在各自的学科内,从所学过的知识中设置好问题,问题的形式可根据学科的特点多样化设置,在可操作的前提下各组自行把握。
2.各组由中心组成员组织推选出本组主持人(主持人负责问题的提问并记录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评分)。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3.本组内提问的问题,本组不能回答,回答问题的方式为抢答。
4.设置并公示加分与扣分细则。A档、B档同学答对问题少加分,答错问题要扣分;C档、D档同学答对问题多加分,答错问题不扣分。
课上环节:
1.根据课前准备与要求
(一),各组分别安排一名成员带着问题到被抽到的组进行提问,记录并评分,然后上报到学习委员处。各组同时进行(此环节用时约为20分钟)。
2.根据课前准备与要求
(二),各组派出主持人到讲台进行主持提问并做好记录与评分。各组依次进行(此环节用时约为25分钟)。
3.学习委员把以上两个环节的得分相加,得出各小组总分后在黑板上公示各组得分情况。
“中心组辅导”课型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中心组辅导”课型对于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交流,提供了组织和保障的作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