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丹柯的故事
丹柯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认识2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情感:感受丹柯为了拯救大家而牺牲自己的爱心的高贵品质。教学重难点:
对人物的思想品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自读自悟。学生自主探究。教具准备:
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读读交流
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丹柯的一件什么事?
二、自读体会
1.丹柯为拯救族人掏出自己火热的心照亮黑暗的举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课文中描写丹柯与族人走出黑暗时的语言、外貌、神情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3.在族人不信任丹柯的时候,丹柯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有什么感想?
三、总结课文
引导学生交流,从生活中的哪些人物的品质令我们感动?
四、积累内化
认识课文中的2个生字,自选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实践活动
课外搜集一些为人类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故事读一读。在网上看有关电影。
六、作业 练习册相关的题任选三道。
第二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丹柯的故事》教案
《丹柯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3.学会抓住有关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4.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有关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学方法
读中领悟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很多同学都喜欢读小说,在这里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今天我们来共同读一篇伟大作家高尔基的小说《丹柯的故事》。
2.展示相关图片。
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新授
(一)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梳理课文内容。1.浓密:稠密(多指枝叶、烟雾、须发等)。2.阴暗:暗;阴沉。3.泥沼:烂泥坑。4.静默:寂静;没有声音。
5.沉思:深思。6.篝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7.恐惧:惊慌害怕。8.龌龊:不干净;脏。9.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10.疙瘩: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11.颤抖:哆嗦;发抖。12.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13.精疲力尽:精神疲乏,力气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14.喧嚣:声音杂乱;不清净。15.合拢:合到一起;闭合。
(二)了解作者高尔基。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
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三)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
本课讲述丹柯用自己的心照明,把集体引出绝境的故事。故事塑造了一个集体主义英雄的典型,歌颂了丹柯的勇气、责任感和坚毅、果断的行动,赞扬了勇于战斗、追求自由、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战士。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课文共19个自然段,按故事发展顺序划分,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丹柯的族人被另一强族赶入条件恶劣的林子深处。
第二部分(第2-18自然段),写丹柯克服重重困难,用心照明把族人领出绝境。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丹柯为族人的福祉而献出生命。
(四)朗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丹柯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大家遇到了什么危险?
明确:当外族入侵,族人面临死亡的威胁,进退两难,而且族人胆小怕事,准备退缩,在这样的情况下丹柯出现了。准备带大家走出森林。
2.找出人们对丹柯愤怒、不满的句子,读一读。
(1)他们走了很久„„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知道把他们领到哪儿去了。
(2)他们站住了,又疲倦又生气,在树林的喧响中,在颤抖着的黑暗中,开始质问起丹柯来。“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却把我们弄得精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3.面对人们的质问、怀疑、愤怒,丹柯是怎样做的?
丹柯刚开始内心充满了怒火,不过因为可怜他们而熄灭了,他爱这些人,而且他认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他愿意拯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最终丹柯还是完成了使命。
4.找出课文中描写丹柯与族人走出黑暗时时的语言、外貌、神情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伟大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草原,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去———死了。
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的人们欢呼雀跃,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那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灭了„„
体会:从上面的句子我们感受到了丹柯的伟大与族人的渺小。
5.丹柯为拯救族人掏出自己火热的心照亮黑暗的举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非常的震撼,一个人竟然能伟大到如此地步。6.丹柯是怎样的一个人?
丹柯是一位以牺牲自己引领人们前行的英雄,他在困难面前敢于冲破各种阻力,敢于自我奉献;在遭到非难时,他不逃避,而是用牺牲自己的方法证明理想、信仰的伟大,敢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
7.高尔基借丹柯的形象在歌颂怎样一种精神?
歌颂了丹柯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
三、练习
根据拼音写汉字。
gōu huǒ()
gē da()wò
chuò()
wēi
xié()
bào
yuàn()
pí
fá()
lián mǐn()
zhěng jiù()
四、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小说,我们深深的被丹柯为拯救族人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族人的渺小狭隘而感到痛心,这一课给了我们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告诉我们要做像丹柯那样的真正的英雄,另一方面族人也给我们提供了反面的教材,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像他们一样自私自利,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等,总之我们收获很多。
五、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2.默写学过的生词,理解词义。
六、板书
丹柯的故事 丹柯:真正的英雄。
族人:狭隘自私
第三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丹柯的故事》习题
《丹柯的故事》习题
一、基础题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篝火()
龌龊()
疙瘩()
怜悯()
拯救()
胸膛()
合拢()
阴郁()
欢呼雀跃()
2.给下面的词语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
沉思——()坚强——()警戒——()安详——()光芒——()抱怨——()响应——()怜悯——()3.给下面的词语找出与之意思相反的词语。
浓密——()坚强——()凶狠——()低沉——()
二、综合题
1.给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无足()()长补()()口()声 居()思()()为夷()入()出 避()就()空()绝()柳()花()
()尽()来
2.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1)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
(2)树林一直在唱着它那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起来,大雨哗哗地下起来„„()
(3)忽然他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不!比太阳更亮!()
三、提高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打伞的女孩
南天门是花果山上的一个景点。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用一把伞。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的女孩。先前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问她是做啥的。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说着,扭头看背后的林间小路。我望过去,路边有民居。是她的家?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是躲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这也是生活呀。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一个“摊位”。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她说,带过一个,得了两块钱。看样子,花果山上有一个“带路族”。但这“带路族”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为什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卖呢?卖给躲雨的人,价格可以上浮呢。
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我来给她两写个带路歌吧。
“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道在我脚下。只要花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以直达。”
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可能生意兴旺起来呢!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画上“√”号。
打量(liang liàng)
上浮(fú
fóu)
兴旺(xīng xìng)
...2.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个错别字,改正过来。改。
3.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 ”线。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 比作。
4.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
“因地”在文中指,“制宜”在文中指。
5.文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理由是。6.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
《丹柯的故事》习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gōu
wò chuò
gē da
mǐn
zhěng
táng
lǒng
yǜ
què yuè
2.沉思——(深思)坚强——(顽强)警戒——(警惕)安详——(从容)
光芒——(光辉)抱怨——(埋怨)
响应——(支持)怜悯——(怜惜)
3.浓密——(稀疏)坚强——(软弱)
凶狠——(善良)低沉——(高亢)
二、综合题
1.无足(轻重)
(取)长补(短)
(异)口(同)声
居(安)思(危)
(化险)为夷
(深)入(浅)出
避(重)就(轻)
空(前)绝(后)
柳(暗)花(明)
(苦)尽(甘)来
2.(1)比喻(2)拟人(3)夸张
三、提高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画上“√”号。
打量(liang√ liàng)上浮(fú√ fóu)兴旺(xīng√ xìng)... 2.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个错别字,改正过来。
两 改成俩。
3.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 ”线。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他们佝偻着身子比作蒜瓣。
4.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因地”在文中指这些孩子都是居住在山里的,靠山,“制宜”在文中指可以以带路来挣钱。
5.文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理由是两个女孩不会招揽生意。6.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 纯朴,羞涩,稚嫩,懂事,勤劳。
第四篇:丹柯的故事教案
丹柯的故事
教材说明
〔解题〕
课题是一个偏正词组,表明本课是写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丹柯”。这是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发表于1894年出版的《伊则吉尔老婆子》中。
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生于一个木工家庭。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丘德拉》,从此登上文坛。1898年,两卷集《随笔与短篇小说》出版,轰动了文坛,成为驰名欧洲的作家。1901年,他亲自参加彼得堡的群众示威游行,创作了著名的诗篇《海燕》,塑造了象征革命者大智大勇搏风击浪的海燕的形象,受到列宁的热烈称赞。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标志着他的创作达到新的高峰。1934年,他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1936年6月18日逝世。高尔基是苏联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他在各种文学样式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母亲》《海燕》《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等,都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
〔结构分析〕
本课讲述丹柯用自己的心照明,把集体引出绝境的故事。故事塑造了一个集体主义英雄的典型,歌颂了丹柯的勇气、责任感和坚毅、果断的行动,赞扬了勇于战斗、追求自由、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战士。课文共19个自然段,按故事发展顺序划分,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丹柯的族人被另一强族赶入条件恶劣的林子深处。
第二部分(第2~18自然段),写丹柯克服重重困难,用心照明把族人领出绝境。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丹柯为族人的福祉而献出生命。〔语意理解〕
“那儿很阴暗,而且到处是泥沼;要是阳光照在泥沼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会因此而接连死去。……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好像要把他们压碎似的。更可怕的是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这些人,在给他们唱葬歌。”
这一段话写出丹柯族人被赶进林子深处后的恶劣而严重的局面。作者是从两方面写的:其一,写恶劣的环境给人们肉体带来的伤害。人需要阳光。有阳光,人的生活才方便,身体才健康,才能获得食物。然而“那儿很阴暗”,丹柯的族人失去了生存的必要条件。“到处是泥沼”,给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泥沼里有大量的腐烂物,其湿热蒸腾起的恶臭的瘴气,能使人得传染病。其二,写恶劣的环境给人们精神带来的伤害。黑暗无边无际,无法驱逐,死死地锁在人们的周围,另外,风吹树林的响声,阴森恐怖,让人毛骨悚然,感到死亡的到来。这是写心理上的感觉,心理特别压抑、恐惧。这一段环境描写,在于说明丹柯族人要生存必须走出树林,此外别无选择。这是丹柯英雄壮举的动因。“泥沼”,烂泥坑。“葬礼”,殡葬仪式。
“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走一步都碰到泥沼张开那些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想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丹柯他们前进的道路十分艰难,充满危险。其一,他们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其二,到处是泥沼,在黑暗中极容易落入其中而丧命;其三,茂密的树林和其他植物极难穿越。一句话,两个分句,分别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第1分句用的是比拟法,把泥沼写成吃人的野兽,极言危险重重;第2分句用的是比喻法,用墙比喻树林,极言困难重重。这些情况对人的意志和力气是严峻的考验,是下文意志薄弱者围攻丹柯的动因和理由。“龌龊”,不干净,很脏。“怒火在他的心中燃烧起来,不过又因为怜悯他们而熄灭了。他爱这些人,而且他认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他愿意拯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
这段话表现了丹柯的冷静与高尚。虽然只有3句话,却极好地描绘了丹柯复杂、矛盾的内心斗争。写他两次冒“火”。前者是愤怒之火,他好意引领大家走出绝境,而大家却曲解他,围攻他,这使他生出怒火。后者是坚定之火,他深爱同胞,愿意拯救他们,于是,熄灭了委屈的怒火,代之以蕴涵必胜信心的坚定之火。这“火的光芒”是爱族人的爱心之光,是冲破黑暗与险阻的力量之光,是必定成功的信念之光。“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们表示同情。“拯救”,救,救助。
“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不!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被这个伟大的人类之爱的火把照得透亮,黑暗逃跑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丹柯掏心照明的壮举,抒发对丹柯自我牺牲精神的敬佩之情。先写赤心之光如同“太阳”,这已经够夸张的了,但一个“不”字果断地否定。作者觉得用日之光比丹柯心之光还远远不足以表达敬佩之情,继而写“比太阳更亮”。后两个句子都是写丹柯壮举产生的效应。“唱葬歌”的风声停了,所以“树林静下去了”;“坚固的黑暗的”圈子打开了,所以“黑暗逃跑了”。这是说自然界的艰难险阻破解了。丹柯把心掏出来让它熊熊燃烧,这是任何人也想不到的。面对这突发的、意想不到的壮举,族人惊呆了,极大地感动了,刹那间竟不知所措,所以“变成了石头一样”。这几句综合地使用对比、拟人、夸张、比喻,增强了抒情的力度。
“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的人们欢呼雀跃,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那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灭了……”
丹柯终于死了,他的死换来族人的“生”,换来种族的延续,换来活着的人们的快乐和希望,这是他死的价值。他心甘情愿去死,死得默默无闻,以至于人们没有注意到他的死。“那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直到看到族人的胜利欢笑,那颗心才破碎,变成了火星,可见丹柯的责任感有多强,他要完全彻底地实现领人们出绝境的意愿。“熄灭了”的后面加省略号,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原文结尾写“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这是人们希望那颗伟大的心永世不灭。〔写作特点〕
1.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生活的理想。2.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会抓住有关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会认2个生字,积累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有关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的古代俄罗斯神话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在族人并不完全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丹柯为了拯救族人,历尽艰辛,最后不惜献出生命,把族人领出了绝境。教学本文时,要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有关重点语句,在读中揣摩人物的心情,体会人物精神。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可以中国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女娲补天》这两个学生熟悉的故事入手,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读课文上来。
2.初读课文。一是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课文读通畅;二是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3.精读课文。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最令人感动的段落和语句。边读边体会,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感悟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课文中丹柯个性鲜明,主要是从他的语言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语感。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指导:
(1)丹柯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大家遇到了什么危险?
(2)体会丹柯说的话:“什么事都不做的人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悲哀和恐惧上呢?走,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
(3)“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力量和火一样的光芒”中“坚定的力量”是什么?“火一样的光芒”又是指什么?
(4)找出人们对丹柯愤怒、不满的句子,并指导朗读。
(5)面对人们的质问、怀疑、愤怒,丹柯是怎样做的?体会丹柯处境的艰难、他的勇敢和坚强。
(6)最后,丹柯是怎样拯救族人的,你有什么感想呢?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读后感。
3.拓展延伸。
课后找一些神话故事读一读。
资料
〔高尔基(1868-1936)〕 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的早期作品如《马卡尔•丘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他创作成果还有《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日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第五篇:《丹柯》教案
《丹柯》教学设计
茅盾中学语文组 李娟
【教学目标】
1.领会《丹柯》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悲壮情感。
2.能从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注意体会主题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3.理解丹柯的英雄之举和英雄的孤独感。【教学重难点】
能从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注意体会主题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各位同学,多灾多难的2008年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是2008年留给我们的启示却依然历历在目:人类生活的世界,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或者是由于天灾,或者是由于人祸,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些困境。面对困境,人的人胆小、慌乱、绝望;有的人选择逃避,寻找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独善其身;但是有一种人,他们会选择挺身而出,用勇气和魄力,带领人们走出困境。这些人,他们共同的名字叫——英雄。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英雄。
二、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丹柯出场前,族人们遇到了什么困境? 2.在路上,丹柯遭遇了哪些困境? 3.丹柯如何应对他遭遇的困境?
三、研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1.族人们遇到了什么困境? 明确:(1).往前走,是阴森恐怖、看不到光明的森林;
(2).往后退,是又强又狠的敌人,等待他们的是奴隶的命运;
(3).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变得伤心、沉默、悲哀、衰弱、恐惧,已经产生了放弃自由、投降做奴隶的念头。
2.时势造英雄,在困境重重之时,英雄丹柯用一番豪言壮语赢得了族人们的信任。集体朗读: “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 在路上,丹柯遇到了哪些困境:
(1).在路上,人们一开始信任他,后来抱怨他,说他没有经验。(2).当人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时,怨恨丹柯,审问丹柯。„„“你该死!你该死!”(3).他们看见丹柯的眼睛燃烧得那么亮,警戒起来,像野兽一样围住他„„像狼似的„„想捉住丹柯,弄死他。3.丹柯是如何应对这些困境的?
(1).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快乐而安详。
(2).怒火在他的心中燃起来,不过又因为怜悯人们的缘故灭了。他爱那些人,而且他以为,他们没有他也许会灭亡。所以他的心又发出了愿望的火: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
(3).他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燃烧的更厉害了„„丹柯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
4.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困难与压力面前,丹柯的光芒一点点绽放出来。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丹柯的闪光点:
勇敢
自信、乐观、坚定 宽容、心胸广阔
自我牺牲、无私奉献
„„ 4.英雄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充满了希望和快乐时,英雄丹柯死了,可他的心还在尸首旁燃烧„„此时此刻,族人们是怎样对待丹柯的呢?
朗读最后两段。
对于丹柯的死,你有什么感想?
5.小说结尾:在雷雨到来之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这个蓝色火星有什么象征意义?
6.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
对英雄的赞美
对庸众(族人)的批判 对英雄悲剧命运的怅惘 对英雄精神长存的信心。
小结:从不同的角度看小说,可以读出不一样的主题。真正优秀的小说,它的主题不会是确定的。正如鲁迅先生说的: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四、主题拓展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它的意思是是“最大的痛苦”,有人说从《丹柯》中能读出高尔基的痛苦,你认为这种“最大的痛苦”指什么?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论鲁迅
五、写作尝试
从丹柯想到自己: 我若遇到像他一样的困境? 从族人想到自己: 应该如何对待丹柯那样的人?
请大家从以上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自己读了这篇小说的感悟。
附我的感悟:读完《丹柯》,我的心里有感动、有震撼,但更多是愤怒与疼痛!为丹柯的无私博大、坚定自信而喝彩,更为族人的卑鄙无耻、冷漠残忍而痛心!读完《丹柯》,我分明能听到一种裂碎的声音,那是丹柯伟大的心在哭泣,在呐喊!付出了这么多,忍受了这么多。当阴霾散去,曙光乍现,等待英雄丹柯的不是鲜花与掌声,不是感激与致敬,而是无情的遗忘与冷酷的践踏!也许正如李白写的:“古来贤者皆寂寞。”英雄注定与孤独为伴。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做英雄,不敢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