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高中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职教中心 王思卉
美术课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陶治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有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一、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特点创造性的使用美术教科书。
高中学生学习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较大。所以在美术课上,我们教师就要尽可能的创造出一种相对比较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既能学到丰富的美术知识与人文精神,又能缓冲学生学习上的压力,起到一种精神上的“休闲”。为此,我首先对美术教科书上的知识进行了精选,打破美术课本固有的教学秩序,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先进行教学,并以此作为激发学生美术兴趣的突破口,唤醒起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例如在开学初,我就首先选择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一课进行教学,并充分结合了我们本土的许多优秀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考察,并且以照片或者速写等的形式把你认为是优秀的建筑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作品举办成一次以“古老的安丘”为主题的展览;在课堂上又将课本知识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摆脱了过去一味就书论书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学形式单
一、内容枯燥乏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缺点。创造性地把美术教科书与本地丰富的自然环境与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分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二、把学生分小组,运用研究、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美术教学 作为高中学生,由于对美术课程设置的意义缺少一定的认识,所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对美术的反映也普遍比较冷淡。具体表现有:主动提问很少,发言很少,主动参与讨论很少。而事实上有许多的美术作品恰恰又很需要通过学生的讨论、辨析、发表个人见解等形式来完成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改变过去以传授式为主,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能动性,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教师把主动权更多地交到学生手中,在整个教学中更多的是起协调、引导、总结发言的作用。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对美术课的兴趣也增加了。并且可喜的是有些学生能主动的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不但注重了美术的课本知识,还关注起一些与自己周围生活有关的美术事物与现象。
三、鼓励学生收集美术作品,组织美术作品展览
随着社会商业化的发展,各种美术图片与资料越来越丰富。有名画的印刷品,有各种电影海报,有产品广告、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高中生虽有求真求美的心理愿望与天性,但由于功课上的压力过大,学生对身边这些美术事物关注很少,甚至熟视无睹。为此,我在美术的教学上,突破课堂四十五分分钟的局限。与学校宣传组、团委部门合作,不定期时常举办各种主题性美术资料作品展。这样不但能增强收集者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对于其他参观者也是一种美术兴趣的激发,我们还在整个展厅的一角还留下了意见发表栏,让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看法与感想、或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让这一次次的美术展览不但成为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课堂,更成为一个以美术为主题的学生互动场所。
四、在美术教学上更注重了学生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现有的教材、更多的是一种美术知识上的传授,而对于美术技能与美术实践涉及很少。对高中学生而言,寸阴如寸金,把大量的时间放到这方面根本不可能,而学生自己恰恰对动手画一画,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去亲手实践一下,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更感兴趣,并且也更具实际意义。这是一对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上的矛盾,在高中中显得尤为突出,为了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我运用了各种方法,如利用学校每年都要举行文艺演出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参加到筹备演出的各种活动中去,在学生自主编排舞蹈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艺术的节奏与律动;在学生自主自主设计舞台道具与背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实
践能力,并且还让学生在这实践中真正体会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整个过程既落实了学生美术材料上的费用问题。又消除了学生在学习时间上的冲突。学生对美术能力的实践,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技能,更重要的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明显增强了。
我认为,我们高中的学生并不是对美术课不感受兴趣。只是近年由于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愿意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培养高中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让美术教育在高中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如何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如何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昆山市机关幼儿园王燕青
摘要:美术活动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开发幼儿心智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也培养了幼儿表现美的能力,而美术活动就是这些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爱好与探求,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有一种特殊的指向性,是幼儿学习入门的向导。美术活动中兴趣非常重要,幼儿有了兴趣,才有作画的愿望,但是幼儿美术的兴趣不是说有就有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地、多方面地进行培养。
关键词:幼儿美术兴趣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却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条件。它是幼儿求知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我们求知和成才的起点。我们老师在工作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老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都是不理想的。试想,如果老师坚持按准备好的内容去做,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学懂,甚至还可能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如果我们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那么他们所得到的,除了艺术兴趣的增强和技能的提高外,还能产生成功感、自信心,并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那么,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呢?我们主要从选择素材、组织形式和指导语言这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并且是幼儿感兴趣的绘画素材。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对日常生活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有绘画和制作的兴趣,因此,选择绘画素材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比如,汉堡包一直是孩子们喜欢的,在大班美术活动中,我们就以画“汉堡包”作为课题,在活动中老师特地准备了一个“汉堡包”,当“汉堡包”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孩子们情绪顿时高涨起来,表现出极大的作画兴趣。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题材,因为小、中、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同,所以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不同。比如,小班幼儿比较喜欢小鸡、小鸭、小猫、小狗等,他
们还对自己熟悉的人,玩过的玩具,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感兴趣;升入中班幼儿就比较喜欢大老虎、大狮子、熊猫等这类动物,同时对周围的事物也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到了大班,幼儿的知识面不断扩大,这时他们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而是开始热衷于电视中的形象,如奥特曼、哪吒等。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从其兴趣出发来选择绘画素材。
二、运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形式,提高幼儿的作画兴趣。
游戏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最有力的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
一。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可以使其获得积极愉悦的感受。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游戏形式:
1.玩色游戏。玩色游戏是让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身体,或看作是玩具的各种材料、工具,在纸上玩,留下颜色,创造出画面,从而发现美,感受美,使自我得到满足。例如,在“蜘蛛网上的昆虫”这一活动中,幼儿将颜料倒在整张大的白纸上,围坐在纸边,玩“池塘边钓鱼”的游戏,用树枝把白纸中间的颜料往外刮,游戏结束时蜘蛛网也画好了,这时幼儿发现沾上颜料的树枝能在纸上留下痕迹,大团的颜色在划动中向四周扩散开来,形成了一个蜘蛛网。在“外婆的澎湖湾”活动中,老师给幼儿提供各色颜料,请幼儿穿着自己的鞋,蘸了自己喜欢的颜料,伴着“外婆的澎湖湾”的优美音乐在“沙滩”上漫步,结果孩子们发现自己五颜六色的小脚印留在了大纸上,一个个都兴奋不已。
2.拓印添加游戏。在拓印添加游戏中,幼儿不仅对鲜艳的水粉颜色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是对拓印的材料爱不释手。在玩玩、印印之后,添上几笔又能变成一样有趣的东西,幼儿更能获得满足。比如,把茨菇竖着一切二,用它的截面蘸了红色水粉颜料印在纸上,在用手指蘸了红色颜料点上金鱼的眼睛,等到颜料干后再用黑色油画棒添画上眼珠子,红色油画棒添画上金鱼的尾巴。还可以把茨菇的小尾巴切去,蘸肉色或咖啡色在纸上印出许多椭圆形后,用油画棒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和四肢,就变成了小孩。简单的拓印添画游戏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它能帮助年龄小的幼儿的画面达到更好的效果。中大班幼儿由于想象力已有所发展,绘画技能已掌握较好,还可以进行拓印想象游戏,比如,将各色水粉颜料倒在玻璃上,让幼儿把自己的画纸放在玻璃上印出各种色块,等颜料干后让幼儿根据色块的形状进行想象添画。
3.跟画游戏。跟画游戏是小班美术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吸引幼儿用笔跟着老师一起画,游戏结束了,画也画好了。如在美术活动“娃娃”中,老师设计了“游公园”的游戏,先找到公园的大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点),从大门进去在公园里兜了一大圈回到大门口(从圆点出发画一个大圈),在公园里看到了一座山(画鼻子),山的两旁有两个山洞(画眼睛),我还看到了一个池塘(画嘴巴)。孩子投入在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跟着老师一起画,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景中完成了作品。跟画游戏可以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简单、轻松的游戏,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4.变色游戏。变色游戏是为了使画面颜色更丰富,油画棒画完后,用水彩颜料在画面上刷一层,让油与水分离开,产生更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幼儿的兴趣。比如,在美术活动“雪娃娃”中,老师先不告诉幼儿画雪娃娃,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用白色油画棒在纸上学习绕毛线(画雪娃娃的头和身体),再画毛线头(画短线作为雪花),等幼儿画好后,老师用群青色水粉颜料进行油水分离,孩子们看到变出了雪娃娃都欢快地拍起了手,高兴地喊起来:“老师会变戏法,变出了雪娃娃。”
三、运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在美术活动中语言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由于幼儿对直观、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并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运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尤其重要。剪纸活动虽然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老师生动形象的指导语却能化难为易,使幼儿轻松掌握其技巧。在活动中老师形象的将正方形对折出的三角形比喻成一座大山,再请幼儿将大山对折变成一座小山,然后师生一起找到山顶、山脚、山坡,接下来要求幼儿将山顶剪掉,在山脚下剪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然后在山坡上挖各种形状的坑坑。在老师形象的语言指导下,孩子们的窗花都剪得栩栩如生。
综上所述,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学前儿童音乐与美术教育》,许卓娅 孔起英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孔起英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第三篇:论培养高中生历史课堂学习的兴趣
论培养高中生历史课堂学习的兴趣
【摘要】在面对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任务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时,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由于历史的专业性和广泛性,学生在学习中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对历史的兴趣。由于兴趣具有指向性、情感性、主动性,它能够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高度注意和热情。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148
新课改之后的历史教科书,相较于传统的版本,除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宏观和全局视野之外,更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依照时间顺序教授,历史的大纲已经被划分为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类别的课标教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要求和挑战。而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课堂经验,以及兴趣的种类和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下就主要谈谈如何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理趣者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兴趣的基本分类和发展过程。“知之者”在这里就是理趣者,他们主要是根据需要而产生兴趣,这些兴趣是带有明确目的的间接兴趣。事实上,在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是理趣者,他们对历史的爱好被各种自身和外在因素所掩盖。面对这类高中生,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由于这种间接兴趣往往发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所以,历史教师对该类学生的引导和影响力是直接和巨大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授历史这门学科时,要注意调节课堂气氛、语言幽默风趣、方法灵活多样。
首先,历史教师应注意把握和调节课堂气氛。历史课不是严肃地宣读历史战争和朝代更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并习惯使用导入语等交流话语。理趣类的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上虽说有一定的理智性和稳定性,但是这只是学习的浅层面。这一类的学生们需要依靠教师课堂上生动的语言、积极的互动和形象的图文讲解逐步将自己的间接兴趣培养成直接兴趣。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对古代知识的掌握程度,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进行一场古代与现代对比的讨论或者辩论;也可以根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与西方技术发展的现状,进行溯源、联系和发散;在学习造纸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造纸术之前的书写材料、由造纸术演化而来的其他技术、继而讨论现今的数字时代用纸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扩散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理趣类学生对历史学科深入的兴趣学习。
其次,学生们也应该转变单纯的理趣,将间接兴趣发展为直接兴趣。那种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学习乐趣的观点是片面的,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师和学生能否进行积极互动交流的重要因素,学生的间接兴趣除了教师的外在引导,还必须通过内在的不断强化,才能保证它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需要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产生真正的兴趣。调查发现,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学生们都爱读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他们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将人物的事迹与自己进行对比,进而模仿他们所崇拜的人物,或者以他们为榜样。所以,在提高自己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适时以人物为切入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能进一步深入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情趣者的兴趣
所谓情趣,就是上文提到的直接兴趣。在这里情趣者是指对历史这门学科本身产生兴趣的学生。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好之者”。这类学生相较于前类理趣者,对历史的兴趣情感性更加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但是容易消失或者转移,俗称为三分钟热度。面对这类学生,历史教师就应努力让他们的直接兴趣与理趣相结合,做到在学习兴趣中保证和提高学习成绩。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要适时的对这类学生予以鼓励,同时保证将课上得好,并对学生的态度好。学生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在历史课堂上得到感情的体验和智慧的启迪。历史教师要想努力把孩子们的兴趣保持住,就必须依靠深度的授课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西方人文主义的章节时,历史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们演说著名的西方人文主义学家外,还要深入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中世纪的神学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实质矛盾、结合文学史上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探讨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西方的文艺复兴与中国的百家争鸣的异同等等。历史教师要时刻引导这类学生对历史问题有正确的辩证的观点,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史实,它还对当代人有着借鉴和警醒的意义。教师要教会学生应该明确这种理智,才能更好地保证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和学习。
三、培养乐趣者的兴趣
具有审美价值的兴趣,就是乐趣。在历史课堂上,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对历史本身强烈的热爱、对历史知识的熟悉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深究,他们往往会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并从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欢乐。这类学生就是乐趣者,也就是孔子说的“乐之者”。历史教师在面对这类学生时,往往会像碰到了专业朋友一样,他们会很好地结合对历史的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将历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当作是一次美的体验和艺术的享受。
面对这类乐趣者类的学生时,历史教师要学会把握和利用这种师生课堂的有效配合,由小及大,慢慢影响和带动着理趣类和情趣类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积极营造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真、轻松的历史课堂氛围。并让学生意识到带着兴趣去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和智慧。
另外,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和讨论。为了丰富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和保持他们的学科兴趣,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其他外在因素来深化这种影响。例如,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图书馆观赏和查阅历史资料。借助这些历史文物本身直观地提高着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的历史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强大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们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兴趣。作为一名的高中历史教师,从日常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我能深深地体会到学科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里面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明确地意识到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教师与学生需要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任务,提高高中生们的学习素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高中教育作为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在传承文化、凝聚思想、提升学生品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甘肃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创建省级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指导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计划在全省范围内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100所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培养模式、队伍建设、评价改革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省级特色实验校。截止2014年12月,已评选出20所“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创办特色实验校,鼓励学校个性发展,是未来高中教育的总趋势。白银市在此次评选中有幸有两所学校入围。为深化白银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白银市教育局在全市公办普通高中的范围内评选出五所特色实验校,深度推进全市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发展、个性化发展。
创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面临多重挑战,最为关键的是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层次,办出特色,办出个性,为国家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和爱国情怀的高素质公民。价值导向是创新管理机制的前提,在特色形成中,价值导向起着指导性、基础性的作用。综合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现状,创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应坚持本土化、个性化、生活化、规范化的价值维度。
1.本土化。新课改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想理性、充分的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必须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的转化。白银市虽然只有180万的人口,但是却是个教育强市,区域教育人文环境优越,文化底蕴丰厚,为创办特色普通高中实现课程校本的转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景泰县隶属于甘肃省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景泰县总面积5483平方公里。[1]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有大敦煌影视城、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永泰城龟城遗址、黄河石林、五佛沿寺、双龙寺等景点。还有刺绣、鸵鸟蛋雕刻、黄河筏子等特色艺术。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实现课程的校本化和本土化的转化,提高授课效果,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和家园意识。会宁县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会宁县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辖22个乡、6个镇,总人口56.41万(2012年),境内有汉、回、东乡、撒拉等7个民族分布。[2]地域特色文化艺术鲜明,会宁剪纸、已被列为省级第二、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宁县自古以来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截止2011年,已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近4万人,其中,获得学士学位1万多人、硕士学位1000多人、博士学位200多人。会宁教育的“三苦两乐”(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精神享誉省内外,赢得了“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称誉。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丰厚的教育底蕴是会宁县教育发展的宝贵资源。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共享是会宁县教育发展的局势。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东临宁夏海原县,西接白银区,南邻会宁县,北与景泰县、宁夏中卫县毗邻。全县总面积580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65万人。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9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北城滩明长城)、省级文保单位6处(法泉寺石窟、寺儿湾石窟、钟鼓楼、黑城子古城堡、潘育龙将军墓、北城滩古城遗址),旅游资源极富特色。中国百大名寺法泉寺同陕西法门寺一脉相承,其石窟艺术与敦煌莫高窟极为相似,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3]区域人文历史文化丰厚,民风淳朴,为课程的拓展和本土化转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乡土文化进课堂、民俗民间文艺进课堂等活动实施起来较为容易。
2.个性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鼓励普通高中开发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关注学生自主发展,适应不同潜质学生的需求,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所要明确的是,国家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办出个性,给普通高中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但并不意味着国家鼓励普通高中随意办学、盲目办学。个性化的发展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坚持多元一体的办学格局。一是课程设置要坚持多和一的统一。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普通高中的课程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主体是一,校本课程是拓展是多。校本课程是学校从本校实际出发、从当地的教育资源出发所设置的课程。教育发达的省份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体系,有了一定的规模,而白银市目前还在探索、建设当中;二是办学主体要坚持多和一的统一。就目前的教学主体来看,可以分为公办和民办两类,公办学校是主体、民办学校是有益补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客观上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办学布局,实现公办和民办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自由流通。白银市目前共有公办普通高中学校31所,在校学生44257人,民办普通高中不到十所,这一比例与社会及家人的诉求相差甚远;三是师资队伍要坚持多和一的统一。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目前各级各类公办高中基本上都是通过招收免费师范生、研究生、统考统招等方式来补充师资队伍的,途径较为单
一、吸纳的方式方法也比较之后,与北京、上海、深圳等教育发达的(下转第151页)(上接第87页)地区比较,白银市应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更为深度的探索;四是经费保障要坚持多和一的统一。目前各级各类公办普通高中的办学经费主要是通过各级财政来统筹的,企业家、社会人士、爱心人士的资助金很少被吸纳和利用,创新办学体制,实现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社会办学、企业助学等全新的办学机制是白银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活化。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梳理、总结、演练,缺乏实践性运用,是我国高中教育的短板。新改革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知识生活化的理念,从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设计、课程目标及课堂目标等环节都加入了生活化的元素,要求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需开发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将生活的教学理念深化于每位教员的内心当中,深入每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当中。为了深入推进甘肃省新课改的进程,确保高效课堂活动的实施,甘肃省教育厅于2009年9月至12月,从50所高中课改样本校中选取优秀教研人员、优秀教学管理者前往天津、江苏、深圳三地挂职学习,从思想理念、学校管理、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教师发展、校本教研、特色办学、评价制度、高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学习。白银市这几年在特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得益于这次学习交流活动。但是由于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经费保障、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使白银市的课改步伐蹒跚不前,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只停留在理论探索层面,平时的教学实践依然紧跟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4.规范化。教育部于2009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规范办学的几项要求。创办优质特色普通高中要坚持规范办学的价值导向,在课堂教学管理、研究性学习、德育培育、课程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依法治校等方面要坚持实用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积极协调各种关系,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一是课堂教学管理方面。要不断规范教学行为,同时也应该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潜质,让每位教员乐教,让每位学生学有所益;二是研究性学习方面。要科学谋划研究性学习系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学分认定、实施时间、实施结果反馈等环节。积极协调家长、社会、企业等主体,为孩子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编制网络、培育土壤;三是德育培育方面。要提倡“贴近生活、注重体验、走进心灵”的原则。为学生积极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让他们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反思。以音乐、美术、体育为主题,开展形式各异的展演,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四是在课程管理方面。学校应因校制宜,建立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充分重视校本研究,为每门课都开设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并赋予相应的学分,在各学科的选修部分提供多种模块供学生选择;五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财富和思想财富在精神方面集中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总体设计,宏观方面应考虑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办学规划、管理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微观方面则应当注重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学习行为的培养、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拓展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景泰县人民政府信息网.[引用日期2015-01-18].[2]会宁县人民政府信息网.[引用日期2015-01-18].[3]靖远县人民政府信息网.[引用日期2015-01-18].
第四篇:美术教学的兴趣培养
美术教学的兴趣培养
摘要: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得到审美启迪,受到美的熏陶,是每个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教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绘画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是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关键词:美育;兴趣;美感;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07-01
大学毕业到现在,从事美术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了,这些年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做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把学生教好,首先自身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同时运用不同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摘取智慧的果实。这把钥匙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和不同的艺术形象,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们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探索,仔细地观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不停地表现,不断地创造。
1.加强美育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高水平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使感知、情感、想象、理解、创造等诸多心理能力得以提高并相互协调,这对全面培养发展型的人才,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美的榜样作用对学生心灵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比如给学生讲解世界和中国美术史知识、名家的艺术和生活简历、名画的主题和思想、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艺术风格等,以便唤起学生对艺术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光凭感知艺术作品的表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欣赏,在欣赏中才能达到忘我,才能进入一种和谐的、崭新的美好境界。可是学生的欣赏能力因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关系而显得有限,这时老师一定要做大量的讲解、分析,分析要切合实际,只有符合实际的分析才能启发学生欣赏美,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角度,用适当的方法对美进行欣赏和鉴别。不但要欣赏艺术家的表现技巧和艺术语言,还要探究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这里主要指真与美的内涵,最后实现对学生浓厚的艺术兴趣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培养。例如,在带领学生欣赏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时,首先要告诉他们这是一幅场面巨大的历史画卷,它用写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新中国诞生,全国欢庆的热烈场面。紧接着要告诉学生,画面中不但有刘少奇、宋庆龄、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姿勃勃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还有湛蓝的、辽阔的天空上漂动着悠闲的白云,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内外,人海沸腾,红旗飘飘。最后告诉学生这幅作品深刻的社会含义,那就是通过这幅作品我们看到新中国向全世界呈现了从来未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象征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彻底土崩瓦解,中国已经真正矗立在世界的东方。通过老师的这些解说,学生们面对这幅壮丽画卷时,爱国主义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再如,在课堂上欣赏西班牙著名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代表作品《格尔尼卡》时,先要讲清这是一幅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为一体的非常著名的艺术作品。在这幅作品中,大师调动了各种表现技法,不仅运用了任意组合和立体主义变形的手法,同时还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象征、夸张等造型手段,整幅作品只有黑、白、灰,大师借助这三种颜色突出了悲剧的气氛和复杂的画面效果。还要讲大师创作这幅巨作,目的是为了抗议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残暴恶行。画面中间是一匹受伤的马,正在仰头发出痛苦的嘶鸣,它象征着惨遭法西斯血腥屠杀的西班牙人民;左上角有一只正在狞笑的牛头,它象征着残暴、兽行与黑暗。最后说明这幅作品极其强烈地表现了画家特别鲜明的爱憎情怀。通过老师这些形象、直观的讲解,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爱好和平的正义感,也使他们体会到了艺术的强大魅力。
2.重视“美感”教学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在具体的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他们的创作兴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涂鸦是非常反感的。但是农村的孩子本身的美术基础很差,而对于设计和制作的课程,他们又不能准备大量的学习用具,教师也只能因地制宜了。给学生讲授一些中国画的有关知识,比如中国画的分类、中国画的表达意境等知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亲手感受国画的魅力的同时也能简单地了解国画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或许最后的作品并不尽人意,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学习新知的欲望,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带来愉悦。从而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发展目标。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抓好教学环节,选择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隔离学生大胆想象,都利于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兴趣,激发创作的灵感。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不受约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尝试了形式多样的表现方法,勇于创新,正是他们的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是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已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美术,掌握用美术表达自已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理解及方法。总而言之,美术课堂要贯彻新课标准的思想,让美术课充满生命的活力。
3.激发学生创造美
我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美的法则,但只凭这些是不够的,只有参与到美的创造中,借助形象思维召唤美感,才能积累”美感“经验,激发”美感“欲望,从而达到训练实践中”美感“教学的目的。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创造美。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有疑难问题,应当及时解决,要保持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与炽热之情,对学生作品中的”奇“和”异“要给以及时的肯定和引导,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用其浓厚的兴趣和高尚的心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的特点和优势,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加强美育渗透,运用”美感"教学,方法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总之,美术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想方设法地运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种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电教媒体,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意境,诱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绘画水平。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范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重要学科,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重技轻艺、重知识轻感性体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
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充分融合在音乐教学中呢?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从单调的技巧训练中“引趣”
在音乐课教学中,技巧训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枯燥的发声、节奏练习、视唱以及乐理知识等单纯的学习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与一些有趣的形式结合起来,使其变得生动活泼,让学习在兴趣昂然中参与活动,学生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反复跳跃记号时,用一个动物形象小鹿导入:反复小门跟小鹿开玩笑,唱完第一遍“1”门就关了,在唱第二遍时“1”门不让进怎么办?小鹿不怕,腿一蹬,“嘿哟”一下,就跳到“2”门下,继续唱。这样学生马上就能理解反复跳跃记号的正确使用方法,再练唱时就变得非常简单。
又如教学力度强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f和p的力度,用劳动号子和摇篮曲分别让学生聆听体会,并且用图片“大力士”和“小朋友”各贴在f和p旁边,同学们通过歌曲不同力度感受,在形象的支撑下,就能容易理解。
二、从艺术形式表现中“融趣”
小学音乐教学是丰富多彩的。只要遵循艺术教学的融合原则,将各种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形式,达到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目的。1.美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融合
小学生喜欢涂画出他们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以及所见所感的事物。在音乐教学中,可利用这一特点,将歌曲与绘画适当地结合起来,将音乐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还原为生活形象,引导学生用线条和色彩重新描绘出歌曲的内容,使歌曲的内容变得直观而有立体感,从而达到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如在《秋天好》这首歌曲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对秋天的风光景色进行观察,然后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请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出所看到的秋天景色,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懂得祖国的大好河山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描绘、去改造。这样,学生在一个情景交融的氛围中领会了歌曲的内涵,激发了用歌曲来表达情感的愿望,演唱歌曲时就会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2.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融合
在艺术教育中,舞蹈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师应注意加强二者的有机融合,从优美的、富有感情的舞蹈动作中,表现歌曲的歌词内容。特别是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运用舞蹈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桂教版教材第五册的《金孔雀轻轻跳》,可让学生模仿各种各样的孔雀的动作,学生边唱边跳,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3.故事在音乐教学中的融合
小学生天性就爱听故事,故事是吸引学生最好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学生,然后再把故事内容编成一首歌唱给学生听。例如《小红帽》一课中,我以生动的故事语言和优美的形体表演,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会唱歌曲,而且会讲故事。
除了以上这些艺术形式外,诗歌、写作、游戏、书法等也能在音乐教学中很好地融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知识面,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三、从教学手段利用中“激趣”
教学手段在音乐课的运用中表现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具的制作上,可以做一些动物、音符的头饰,美丽的“花朵”形象的图画,还可以制作“活动”的教具。如在歌曲《走路》的教学中,老师可先将几个卡片制作的“小动物”贴在黑板上,当老师教授歌词内容时,启发学生“什么动物走路蹦蹦跳跳”学生回答:“小兔子”,老师就将黑板上的“小兔子”“跳”到挂图中歌词的空白处。这样,对于歌词的记忆就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普遍应用,使音乐课更显形象、直观,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它将学生们带入了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四年级歌曲《我是草原的小骑手》时,教师可编辑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录像内容,用丰富多彩的画面来展示美丽广阔的大草原和勤劳勇敢的内蒙人民,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内蒙人民那种积极向上、能歌善舞的生活习俗,而且还通过录像学会了几个典型的蒙族舞蹈动作。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共鸣器官,把光、色、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自己全部感受都融于歌曲之中,从而来加深对歌曲的基本情绪、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旋律进行的理解,提高了学生音乐演唱、表演的能力。
四、从教者声情体态中“知趣”
音乐教师声情、体态的修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建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融入语言、仪表、举手投足间艺术课教师所特有的美,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能在回味的过程中调动起积极的情绪,创造一个热烈、轻松、有秩序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舒畅的学习环境,从而能情绪饱满地、不知疲倦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是否有积极饱满的教学情绪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乐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情绪,也就难以建立欢快的情绪气氛。再有,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集中精炼,不讲废话,富有启发性。如在音乐欣赏时,将音乐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形象,通过教师精确的言语表达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展开联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在课堂上,音乐教师应该象一个演员,用自己清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紧紧地吸引住每一个学生,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努力做到以“情”入课,用语言的艺术魅力塑造艺术形象去感染学生。教师演奏的姿势、动作也要优美而得体,教师的范唱姿态要放松,呼吸要正确,演唱中的每一小节都应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应特别注重声情、体态的美,深入到歌曲、乐曲的意境中去,做到声情并茂的同时达到与体态完美的统一,从乐曲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声情、体态的美,即使一曲终了也还要有一段“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五、从学生自身的表演中“品趣”
我们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曾经看到:课堂上参加表演的同学总是个别的尖子生,涉及学生范围面很窄,大多数学生常常处于静止状态,听别人唱,看别人演。这样,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充分调动。因此,教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表演的行列中,让学生在目身表演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感受、品味学习音乐的无穷乐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在歌曲《大鹿》学会之后,可将学生分为几组进行表演赛。一组中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大鹿”、“大灰狼”、“其他动物”、“房子”、“花草树木”等。先让学生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表演中充分地表现自我。同时,采取现场评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使表演更精彩。在器乐教学中,如竖笛的吹奏,教师可选择简单的乐曲或歌曲的旋律,让学生看谱试吹,当大部分学生几乎能完全掌握时,要抓住适当的时机,问学生:“谁能来表演?”教师可让学生采取独奏、小组吹奏、对吹等多种形式,多给他们自我展现的机会,通过他们表演,去感受品味学习音乐的乐趣,并由此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尽自己的所能,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积极创造一种音乐环境把学生包围起来,带给他们各种类型的音乐经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听辨、想象和表达的能力,从而对音乐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