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字教学法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六字教学法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黄平县谷陇中学
王志军
〖摘要〗
新的历史课标改革如同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这给我们历史老师的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历史老师带来更多的挑战。要求我们广大历史老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改革,真正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六字教学法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
新的历史课标改革如同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这给我们历史老师的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历史老师带来更多的挑战。要求我们广大历史老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改革,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设计每一堂课,需要老师精心构思,布局谋划,然后奉献给我们的学生,尤其历史科不同于语数外,也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历来对它有偏见,叫其副科,学生对它不重视。因此,教学中学生常常枯燥无味,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在教学中,我试采用六字教学法,这是我校年轻语文老师杨晓艳所采用的,也是我校领导提倡的,并且得到学生和老师的肯定。六字教学法,即指“导、定、测、议、展、练”这六个步骤贯穿历史课堂教学。其中“导”指的是情境导入法,“定”指的是教学目标定向;“测”指的是预习检测;“议”指的是从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中心把握三方面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自主讨论;“展”指的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代表展示所负责的问题;“练”指的是通过练习、作业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导”即是指情境导入法,即一般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
情境导入法缩短了学生教学内容、教师的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让学生快速投入课堂,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为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导“的要求:
1、形式多样化;
2、时间恰当化;
3、紧贴课题。
“定”指的是教学目标定向法。指在导入后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更好的投入课堂,紧跟课堂,了解课堂中的重难点。“定”的确要求:
1、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基本符合教材要求;
2、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利于达成;
3、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情况。“测”一般指预习检测,也可以是当堂检测。一堂课上的效果离不开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标好段落,通过预习检测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堂课的教学是不是达成目标,效果怎么样,也要通过课堂检测来验证。
“议”就是通过设置合理的由浅到深的阶梯问题让学生小组自主思考,合作讨论探究,老师巡视点拨。要求:
1、问题的设置要按照从“整体感知”“问题探究”“中心把握”三方面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
2、教师要巡视关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
3、合理分组,全面员互动,要带动到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4、团结合作开启激励模式,要适当表扬和鼓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快速解决好教师提出的问题。“展”一方面指的是问题展示,讨论各个问题后用抢答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或指定各个学习小组展示某个问题。抢答时各小组要指定某个学生抢答,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指定展示某个问题的展示就交由小组或教师选定的当天小组代表展示,小组代表的展示可以检测各个小组的谈论情况,还可以督促各个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励各个小组竞赛学习,当然这个展示并不是纯粹的只有展示,还要穿插进其他同学的补充或反驳以及教师的点评,这样才可以将问题完善化、完美化。“展”的要求是:
1、教师要有所点评、赞扬、鼓励、讲解;
2、不可忽视其他同学的补充或反驳;
3、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比,并有所奖惩。
“展”的另一方面是适当的拓展延伸,我们的课堂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积累,这些积累不能局限在课内内容上,结合课内内容将之延伸到生活之中。一些课堂还可以加入相近的知识,配合课内内容达到优化学生认识和知识的目的。
“练”指的是根据不同课题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内或作业作文,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总之六字教学法”是我校教学特色亮点和名牌。各个环节的实施也可以充实,但课型的基本框架不变。教师还可以在实施中不断地补充和发展。总之,根据学校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六步教学法要逐步成为我校各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我校各科教师的共识,成为我校今后我校课堂教学提供评价的主要依据,构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篇: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墨蕴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第03期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核心是素质教育,根据学生的差异,通过分层教学以更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使他们能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和身心状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采用分层教学法也是达到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需要。
一、分层备课
首先要对学生分层,从整体把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对每个学生都逐个交流,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特长、对历史学科的理解等。然后对了解到的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根据学生的差异,展开分层。其次,对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是为了起到导向、激励、诱发的作用,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因此,在备课阶段,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对教材内容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再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提出合适的学习目标,教师围绕着这些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觉得自己的目标既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唾手可得。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洋务运动的教学中,先提出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知识点,洋务运动的背景,派别,指导思想,历史影响。再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1)洋务派与顽固派主要任务及主张,洋务运动主要标志;(2)洋务运动主要过程,代表人物兴办的代表工厂及工厂成立时间;(3)对洋务运动历史影响的多角度评价。
二、分层上课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首先,课堂提问要分层。课堂提问有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活跃课堂氛围、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成功与否,在于学生能否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虽然教师在教学是要有针对性,分层次教学,但是在面向每个学生时要保持平等与和谐,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例如,在讲到三大战役时,可以设计一下问题:(1)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出三大战役分别的时间、领导人、战果和作用;(2)为什么在平津战役中要和平解放北平?(3)为什么共产党能够在短短的三年中就打败国民党?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不要只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回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尤其要照顾成绩差的学生。对于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多鼓励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回答,对于综合性的或者较难较偏的问题,可以给优秀学生展示的机会。这样的分层次提问,有很强的普遍性与针对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回答的机会,提高了广大同学的参与度,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其次,分层诊断练习。课堂上的练习可以及时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也反映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要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安排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题,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别引导和启发,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对一道题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并及时表扬他们的想法,对他们的创造力给予肯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分层辅导与考核
对于辅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对于学习有困难度的学生,要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症结,还要通过对他们个性的分析,找出合适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树立能学好历史的自信心。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适当扩充历史知识,多看历史课文书籍,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对于作业,一是可以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例如作业分必答题和选答题。二是批改作业要有针对性。如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放低要求,只要有进步就及时表扬。评语多用鼓励性的文字,多用适合不同学生状况的顺应性评语。三是可以采用同学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的方法。因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容易接触,交流起来更方便,互相帮助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四是在单元检测或者期中期末的考核中,试卷的命题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试题形式要合理编排,难易搭配,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可能达到及格分数,让学习优秀者达到优秀分数,学习一般者也能拿到合适的分数。
四、分层教学要注意的细节
分层教学就是为了分别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因此,要让他们在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机会,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建立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好历史的信心,同时也要让优秀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明确他们进步的方向,让他们也能得到提高。虽然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达到相同的目标,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教师和学生是不同的两个群体,都有各自的需要和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把自己的需要也理解为学生的需要。如同样是追求好的成绩,但是对教师来说可能是创先争优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问题。有的教师会把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需要,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各有长处各有需求的个体。
分层教学法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重大意义,在历史课上可以广泛开展分层教学法,进行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考核的过程,让分层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尽可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张寨镇中心初中)
第三篇: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现代科研教学中学习方法的重大创新,问题教学法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寻找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教学法的作用和具体应用方式。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问题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在发现探索过程中,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作用 1.1 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问题教学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其准确理解问题情境的同时,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从而使学生不仅找到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度。通过问题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事物,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其思维和创新能力。1.2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中,学生探究活动必须经过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资料以及相互合作,通过问题教学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训练,也就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1.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问题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首先,问题教学法需要学生尽量独立地完成学习内容,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再者,问题教学法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断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4 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问题教学法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问题,探究或应用来掌握知识,能够做到深刻理解知识。同时,把所理解的历史知道有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运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实际意义更加重大。初中历史课堂实施问题教学方式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普遍应用问答型,所以,本文对这种简述此教学方式,包括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提问方式、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的探讨,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进行简述如下。2.1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历史事件,让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相似性和异同点,产生矛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在学习抗日战争结束阶段日本投降的事件中,便可适时的提问“假如没有美国投发两颗原子弹,日本能否投降,抗战能否顺利结束;假如没有这两颗原子弹,抗战由要持续多久呢?”这一提问将会引起学生的争议,进而让学生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记忆。
教师可以给学生用解释的历史现象或实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其对所面临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对教材中的有关现象产生的疑问提出为什么。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还可采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展示的手段,比如在讲到埃及金字塔时,可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建造插图的同时,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形象中发现问题。2.2 设置问题的方式
问题教学法整个教学的核心就是问题的设置,唯有有效的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才能取得问题教学所预期的效果。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思维特点提出问题,且保证问题恰当。一般设计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有梯度式的逐步加强难度,使学生全面把握历史问题。问题水平太低,其思维训练的价值就差了,同时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相反,太高问题水平,又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长此以往,也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
再者,教师要提有针对性的问题,就是提出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的问题。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能够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够实现重要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学中,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提出问题,即那些能够抓准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和参与的关键点
此外,教师要提有启发性的问题,就是提出的问题不能直接从教科书中找到答案,必须经过学生的思维过程才可得出结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中, 应该尽量避免“鸦片战争发生于哪一年?”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是封闭性的,不具启发性,只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惰性心理。
2.3 处理学生回答的方式
问答型问题教学中,正确处理学生的回答,不仅是科学性的问题,又是艺术性的问题。从科学性角度看,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充分肯定,且采纳学生的回答,以提高其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同样是教师尊重学生的表现;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就要加以指正,以期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加谨慎思考,认真总结问题。
再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回答的异同之处,不能只接受自己所期望的答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 有些教师往往期望学生按照他们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他们往往不会肯定和接受学生的回答超出他们的期望,有时会讽刺学生的回答,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不同角度,思考的结果也就不同。
此外, 在问答型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然学生自己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很可能不全面,需要教师引导才可得出正确的回答。尽量给予学生回答的空间和自由,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的思维方向可能是错误的,这时,教师的耐心就极为重要,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替学生说出正确回答,这是不可取的。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问题带给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答案的正确性。3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既要求教师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又需要学校创造自由、民主的氛围。从问题教学的应用角度看,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并正确处理学生的回答,成为实施问题教学法的重点。小清新文章来源——海内论坛: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1] 徐红霞.探讨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J].成功(教育版),2011,(11):178.[2] 于清.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问题教学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85-85.[3] 姜亚春.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文教资料,2010,(36):164-165.
第四篇:谈四段六步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优化初中历史“35X”课堂教学策略,构建素质教育优质高效课堂的研究》研究阶段总结
(四)提纲导学、互助探究的活动式自主课堂
--------谈四段六步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现在历史课堂改革的重点。《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他主的、封闭的、灌输的学习方式,实行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罗庄四中历史教研组进行了构建“活动式自主课堂”的课题研究,并在教学中予以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效,现简单总结如下: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接受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迫切。而长期以来的中学历史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禁锢了学生发展的能动性,更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缺乏学习能力,就会产生课业负担;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思维疲劳和心理厌烦,这就产生了心理负担。为此,我校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的口号,积极构建优质高效的生本课堂。我们历史教研组本着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则,借鉴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和杜郎口中学的课改经验等,在课堂中开展了四段六步教学法改革,激活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段六步教学法的核心是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我们首先要进行合理分组,以实现学生资源的最佳配置。为方便各科教师分组并对小组进行统一管理以及能充分发挥各学习小组的实体地位,学校要求由班主任统一分组,所有学科共享。各班主任组织召开班级教导会,按照学生成绩,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特点和任课教师的意见把班内学生均分为6---8个学习小组。各小组人数基本相同。每组
设组长一名,各考试学科设学科小助理一名,组内全体同学按成绩统一编号,建立良好的学科对子和互助互学机制。其次就是建立激励机制。我们学校各班都设有竞争、激励的专栏,专栏内包括各小组及同学的名字。任课教师每节课都要根据各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并动态显示各学科学习小组每节课、每天的学习情况。每天一汇总,各班自己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对子。表现情况包括: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学习成绩的优差,各小组是否有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学生等。让学生相互监督,自主评价,自我评估。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局面。让每一个小组在竞争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潮。再次,教师在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做到五明确:1,明确任务目标。教师要把学习指令明确的告诉小组长,让小组长知道要干什么,并不断培养其组织学习的能力,把学习任务分解到组内成员的身上,做到人人有事做。2,明确方法。对于小组长如何开展学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查看哪些资料,学习教材的哪部分内容等都要明确的告诉学生,避免学生盲目学习。3,明确要求。告诉小组学习成果的形式,答案的呈现方式,是在教材上划出还是口答,是每个学生都说出答案还是小组形成一个答案。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这个学习活动每一段所需时间。4,明确成果展示形式。小组以什么形式展示成果,是口头展示还是板书展示,可以明确人数及形式。5,明确评价激励形式。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是自我评价还是他人评价等。
下面结合我校推行的活动式自主课堂,我简单介绍一下四段六步教学法。四段是指整堂课的四大环节,依次为温故知新----------合作探究---------达标反馈---------小组评价。而六步则指合作探究中的六个小步骤,依次为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第一段:温故知新
我们历史在初中教学中属于小科目,每周只有两节课,所以,很多学生在课下根本就没有时间或者无意复习,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课下也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历史课本呢?我认为主要途径就是加大检查的力度!我每节课都要花5-----10分钟进行知识回顾,形式有口答也有默写。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也不失时机地进行知识链接和穿插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温故知新”的目的。
第二段:合作探究
也就是学习新课的过程,大约需要25分钟。具体包括六个步骤。
(一)明确目标
可以用提纲或问题形式、也可以用《初中历史教学同步与探究》中的自主探究过程,出示新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新课的学习任务,方法要求。这就好像为学生树立了一个路标,学生在路标的指引下探索,前行。
(二)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目标要求,速读全文,并在课本上准确标注相关知识要点。对有难度的问题,要认真思考,并做好标记。同时,充分关注课本上的所有资料,包括小字、插图、课下注释等。这个环节大约5分钟,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需过程。
(三)合作学习
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主要是探讨在自主探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对小组内部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展示交流
主要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交流师生的一些心得。其形式有两种:口头展示和板书展示。在展示的同时,老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
(五)拓展延伸
借助同学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趁热打铁,老师用小黑板或口头或《同步》中相关综合性拓展性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予以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情感提升
历史学科具有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爱国激情的材料,具有“借鉴历史,资质育人”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历史育人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的现代中学生。
第三段:达标反馈
我们一般借助《初中历史教学同步与探究》中的开放性作业进行达标检测。对于出错较多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和订正。
第四段:小组评价
为了激发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和竞争。我们通常以优良中差等级制的形式,给每一个表现优秀的学生个人或小组评价等级,记入其个人或小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每一堂课中表现最突出、获得评价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下一堂课的自主选题权;而暂时落后的小组则要在下节课中讲一个历史小故事或者唱一首歌等,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广大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
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学生滥竽充数,趁机说话聊天,嬉笑打闹,课堂纪律混乱;部分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还有待提高;个别学生不愿意合作交流,只想独立思考等等。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了课堂调控,并调动小组长的积极性。比如,我们与班主任密切合作,将小组的表现情况与期末的评优树先结合起来,评选优秀合作小组;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规范合作行为,提高合作效率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的四段六步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更加活泼生动。
而多年的课堂研究和实践使我对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有了更多的感受和体验。
首先,合作学习也要讲究时机和条件。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使用。如果不考虑需要与否,动不动就小组讨论,占用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无效教学。这一点,我在初期实际教学中也曾彷徨过。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难点重点,根据知识的思辨程度,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学生的课堂合作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课堂生成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在课堂上做好二次备课的思想准备,提高课堂机智,做好学生的引导和调控。
其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本堂课知识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用哪一种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灵活地选用教学方式方法,有些不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老师就要讲,而且要讲好!讲得生动,讲得精彩,讲得让学生忘不了。再比如:老师的自身特点是什么?老师的自身优势在哪里?据此找到最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有生命的历史课堂是有感情的教师和有活力的学生共同营建的。我们要切忌拘泥于某一模式而不能自我修正!如果你的教学方式僵化了,你的教学特色也就失去了!试问一个僵化的没有特色的教师怎么能够上出有血有肉的历史课呢?
最后,一根筷子容易断,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觉得课堂教学改革只有在大家群策群力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进行。我们历史教研组除了学校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外,还经常不定时的探讨备课、上课、相互听课、评课。因为我们和政治教研组是一个办公室,所以,我们同政治老师也经常交流。彼此对课堂里的优点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存在的问题则给予无私的指导。市区教研室的张老师、王老师经常视导、调研,给予我们大量的指导,认真地听课、评课,开拓了我们的课改思路,纠正了我们课改中的偏差,解决了我们在课改实践中的很多困难。在相互帮助和扶持中,我们的教学改革稳步前行!我们学校的孙校长和各级分管业务的领导也给我们的课改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最优惠的自由空间!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职责。尽管改革中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还不尽完美,四段六步合作学习方法还有不足,但是我相信“风雨过后是彩虹”!有区教研室的正确领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我们的课堂会日趋完善!正如合作学习专家约翰逊所指出的那样:在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智慧。它不是一件易事,但却是值得我们去做的!
第五篇:“六字”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六字”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人类教育史上有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捷克的夸美纽斯,把一对一的教学变为班级授课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夸美纽斯却没有详细阐述与班级授课制紧密相关的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第二次是德国的赫尔巴特,把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化、程序化,赫氏提炼的 “五段教授法”,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了教授过程的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的流程模式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三次是美国的杜威,他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史上一次颠覆性的革命,使教学从传统的以师为本变革为以生为本,杜威的理论和实验极大地解放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遗憾的是他却没有具体指出怎样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的随意与散漫加剧了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下滑,至今这种影响还尚未消除。
三次教育变革,对全球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是各国的教育改革的步伐各有差异。就我国而言,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教育届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建国后几十年的教育,一言概之,建国后的教育传承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教育法”的衣钵(“五环教育法”则是脱胎于赫氏的 “五段教授法”),几乎一成不变的模式与步骤让老师们烂熟于心,由此衍生的弊端也日益突显,学生沦为知识的容器,缺乏主动性与创造力。正是在这种理性的审视下,素质教育的口号应运而生,一场呼唤解放生命的教育改革迅速席卷大江南北,但这场教育改革只是更多地停留在课程论层面,并没有对当时课堂教学带来多大的变革,直至2002年自上而下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才直接把教改的目光瞄准了课堂,通过一系列的通识培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老师们早已耳熟能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渐渐为广大的老师们所认同;但毋庸讳言,时至今日,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尽管涌现了一批以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江苏的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为代表的课堂教改有实质性进展与突破的学校,然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内陆发展地区,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仍停留在赫氏倡导的第二次变革的层面。
几十年的教育改革,似乎让我们走入了一个教改的怪圈,笔者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自上而下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其实效与我们的想象与期待有那么大的差距,为什么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那么多的国培、省培、市培,课堂教学改革仍然步履蹒跚,难以在一线学校区域整体推进,诚然这里有众多缘由,但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无疑是一线学校的管理者未能在理论与教改的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切实的引导教师从理论走向实践,引领老师,凝聚力量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改革。
笔者2008年调入开封县实验中学任校长,当时的实验中学,满堂灌的现象非常普遍,老师们试图通过加班加点提高质量,收效甚微。显然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偏离了教育的正常轨道。学习应该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再认识,对前人寻找出来的规律的再探索。学习不是课堂上老师唱独角戏――单向的知识呈现与灌输;也不是学生课堂上一味、热闹的展演――形式化的合作、探究。没有学生独立的与文本对话(阅读和思考),没有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没有过程与方法的呈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为了改变课堂教学现状,切实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实中的全体领导和教师上下齐心,苦苦探寻,通过五年的努力和实践,逐步提炼出符合实中校情、学情的“六字”教学法,致使学校的课堂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改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与突破,中考成绩连年跃升,使得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超过区域内同类学校。
实中课堂教学结构:对话文本→生成问题(设置情境)→合作探讨 →寻找规律(提炼方法,解决问题)→练习巩固 →检测评价 →拓展延伸 →课后反思(师、生)。这一结构模式,强化问题教学,让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解决、拓展延伸而展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上述课堂教学结构是我校通过五年课堂教改提炼生成的相对统一的教学模式,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式,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学科和不同的课型;每个学科不同课型还有不同的变式,同时我们又引导每一位学科教师注重课堂环节、细节的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过程的呈现方式:“六字”教学法――学、议、讲、练、评、补,同样围绕问题展开,生疑 →质疑 →析疑→测疑→解疑→达成。具体解读如下:
学:学在教前,重在生疑。
学贵独立。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一定要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要求学生自学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自己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
学生自学时,老师必须提出明确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方法。
议:议在疑处,重在质疑。
议忌散乱。议要针对自学过程中提出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议可采用“248模式”的生生交流、讨论,亦可是组间的交流。对在交流和讨论中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交课代表或老师。(“248模式”即两人、四人、八人合作小组,学生合作商议的问题尽量在两人间解决,解决不了,扩大至四人、乃至八人)。
讲:讲在关键,重在析疑。
讲须精要。老师课堂上的讲解、点拨要做到“三不讲”、“三讲”。
“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探究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三讲”即:讲在学生思考后;讲关键之处(学生不懂、易错之处);讲学生想之未想,见之未见。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的讲解、点拨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倡导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在组内、组间乃至向全班同学讲解,学生讲解要努力做到:讲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重课前对话文本的实效;讲解题的思路、方法――重知识的梳理、归纳;讲奇思妙想――重发散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讲后必须给其他学生留有纠错、质疑和补充的时间。
练:练在当堂,重在测疑。
练必适量。适量、精当的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提倡把大量的练习时间放在课堂,及时反馈。练习要在保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练习的量。练习题要精选、精编,有典型性、代表性,要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练习时务必做到限时限量。
评:评在过程,重在解疑。
评要随机。评价应是全方位的,既应包括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应包括对过程的评价,还包括对老师教的和学生学的评价。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障碍以及学生学、议、讲、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要做及时恰当的点评和纠正,而不是放任学生无序、低效、错误地学习。
补:补在缺处,重在达成。
补需灵活。补重在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分为补救和补充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掌握不足之处的补缺和补救,二是对知识必要的补充、拓展与延伸,中考链接,学科有机渗透,联系实际均属于“补”的范畴,还包括备课时针对不同学情的多种预设和课后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共同反思。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教学过程呈现方式的“六字”教学法可以在一堂课内有机组合,又可以向课前、课后延伸,因为教学是一个螺旋上升、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
“六字”教学法的提炼充分吸纳了杜威“学生中心论”的思想,更是基于当下教育界对有效教学界定的认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而有效教学简而言之,就是着力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福建师大的余文森教授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也正是充分肯定了这种认识,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启发、点拨和同学合作、互助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习得技能,生发智慧。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效、高效。“六字”教学法就是这一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学、议、讲、练、评、补”有机组合,动态生成;既强调学生独立学习,独自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的重要性,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突出教师引领学生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的必要性,强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的主导地位,通过学与教双向合力,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为确保“六字”教学法的推行,经过反复学习、思考、沟通,我们统一了思想,提出了课堂教学坚持三个始终――始终把尊重个性、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始终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状态;坚守八让――新知让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提出,疑点让学生讨论,实验让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组织,结论让学生得出,规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做到四个注重――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坚持两种做法――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集体备课、学案导引,使得“六字”教学法深入每一位实中人的心中。
“六字”教学法的提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她是学校领导引领全体教职员工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历经几年艰难探索的结晶,她植根于实中教改的土壤,她让我们更加坚信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真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的关键。
当然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模式的提炼与推行,它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教育改革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校长是学校教育改革的灵魂,校长应是教育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否则校长对教育改革就没有话语权。校长不仅要在思想上引领,要让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了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明了教改的意义和价值;还要审时度势提出学校教改当下的目标与任务;更要在行为上引领,走进课堂,亲临教育教学第一线,直面问题,化解困难,凝聚人心,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感召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也许唯有如此,学校的教育改革才有可能进行得彻底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