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股骨干骨折护理小讲课
股骨干骨 定义:以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功能丧失,出现缩短、成角和旋转畸形,可扪及骨擦音、异常活动为主要表现的股骨转子下至股骨髁上部位骨折。
股骨干骨折较坚强,骨折多由车祸强大暴力所致、或由高处坠落引起骨折。股骨干骨折,常会引起出血性休克。此外,因大腿肌肉丰富,骨折很易移位 疾病概述
股骨干骨折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股骨干包括粗隆下2-5cm至股骨髁上2-5cm的骨干。
股骨干为三组肌肉所包围,其中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经支配;屈肌群次之,由坐骨神经支配;内收肌群最小,由闭孔神经支配。由于大腿的肌肉发达,骨折后多有错位及重叠。股骨干周围的外展肌群,与其它肌群相比其肌力稍弱,外展肌群位于臀部附着在大粗隆上,由于内 收肌的作用,骨折远端常有向内收移位的倾向,已对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倾向,这种 移位和成角倾向,在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纠正和防止。股骨下1/3骨折时,由于血管位于股骨折的后方,而且骨折远断端常向后成角,故易刺伤该处的腘动、静脉。股骨干骨折系指小粗隆下2-5厘米至股骨髁上2-5厘米的股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6%,男性多于女性,约2.8∶1。10岁以下儿童占多数,约为总数的1/2。
病因
股骨干骨折多由强大暴力所造成,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主要是直接外力,如汽车 撞击、重物砸压、辗压或火器伤等,骨折多为粉碎、碟形或近似横行,故骨折断端移位明 显,软组织损伤也较严重。因间接外力致伤者如高处坠落,机器绞伤所发生的骨折多为斜形或螺旋形,旋转性暴力所引起的骨折多见于儿童。
肱骨外科颈骨折
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人股骨干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1000ml。可发生斜形、螺旋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发生的部位以股骨干中下1/3交界处为最多,上1/3或下1/3次之。骨折端因受暴力作用的方向,肌群的收缩,下肢本身重力的牵拉和不适当的搬运与手法整复,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移位。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而产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远骨折段则向后上、内移位。
股骨干中1/3骨折时,骨折端移位,无一定规律性,视暴力方向而异,若骨折端尚有接触而无重叠时,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向外成角。股骨干下1/3骨折时,由于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多向后倾斜,有压迫或损伤腘动、静脉的危险,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
股骨上1/3骨折后,近折段受骼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外旋诸肌的牵拉而屈曲、外旋和外展,而远近段则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后、向内移位,导致向外成角和缩短畸形。股骨中1/3骨折后,其畸形主要是按暴力的撞击方向而成角,远折段又因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外成角。股骨下1/3骨折段受腓肠肌的牵拉而向后倾倒,远侧骨折端可压迫或刺激腘动脉、腘静脉和坐骨神经。
临床表现 :一般有受伤史,多数伤者均有较严重的外伤史,伤后肢体剧痛,活动障碍,局部肿胀压痛,有异常活动,患肢短缩。合并多处伤或内脏伤及休克者较常见。
股骨干骨折
骨折部疼痛比较剧烈、压痛、胀肿、畸形和骨摩擦音和肢体短缩功能障碍非常显著,有的局部可出现大血肿,皮肤剥脱和开放伤及出血。X线照片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
特别重要的是检查股骨粗隆及膝部体征,以免遗漏,同时存在的其他损伤,如髋关节脱位,膝关节骨折和血管、神经损伤。检查时必须密切注意合并伤和休克的发生,以及伤肢有无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治疗原则
(一)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二)持续牵引
1、垂直悬吊牵引:适用于3岁以内的儿童。
股骨干骨折
2、平衡牵引:3岁以上的儿童至15岁左右的青少年以及成人的股骨干骨折,可同时加用小夹板以纠正移位。
3、悬浮牵引:适用于成人。
4、90°-90°90°牵引:适用于已感染的股骨干开放性骨折。
(三)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适用于复位不理想或断端间有软组织嵌夹,或有血管神经禹伤者可作切开复位。固定方法可用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同时,适当考虑应用外固定,要求达到固定确实可靠的原则。
编辑本段疾病治疗
无论开放性还是闭合性股骨骨折,如有合并伤,经常必须考虑优先处理,如遗误诊断或处理不恰当,常为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股骨骨折,常有周围软组织严重挫伤,如急救输送时未做好固定,骨端活动反复刺伤软组织(肌肉、神经、血管),特别是股动、静脉、腘动静脉的破裂,可以引起大出血。股骨骨折后骨髓腔的出血也常可达1000~1500毫升。因此观察和治疗休克是治疗股骨骨折重要的一环,不可忽略。
(一)非手术疗法
股骨干骨折因周围有强大的肌肉牵拉,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均不能维持骨折对位。因此,股骨干完全骨折不论何种类型,皆为不稳定型骨折,必须用持续牵引克服肌肉收缩,维持一段时间后再用外固定。常用牵引方法有:
1.悬吊牵引法:用于4-5岁以内儿童。将二下肢用皮肤牵引向上悬吊,重量约1-2公斤,要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利用体重作对抗牵引。3~4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去掉牵引,开始在床上活动患肢,5-6周后负重。对儿童股骨干骨折要求对线良好,对位要求达功复位即可,不强求解剖复位。如成角不超过10°重叠不超过2厘米,以后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在牵引时,除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外,并应注意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及包扎的松紧程度,及时调整,以防足趾缺血坏死。
2.动滑车皮肤牵引法(罗索氏Russell牵引法):适用于5岁至12岁儿童。在膝下放软枕使膝部屈曲,用宽布带在腘部向上牵引,同时小腿行皮肤牵引,使两个方向的合力与股骨干纵轴成一直线,合力的牵引力为牵引重力的二倍。有时亦可将患肢放在托马氏夹板及Pearson氏连接架上,进行滑动牵引。牵引前可行手法复位,或利用牵引复位。
3.平衡牵引法:用于青少年及成人股骨干骨折。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如有伤口可在股骨髁部穿针(克氏针或斯氏针)。患肢安放在托马氏夹架上,作平衡牵引,有复位及固定两种作用。可先手法复位小夹板维持,然后,用维持重量持续牵引(维持重量为体重1/2),或直接用牵引复位(复位重量为体重1/7)复位后改为维持重量。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决定肢体位置:上1/3骨折应屈髋40-50°,外展约20°,适当屈曲膝关节;中1/3骨折屈髋屈膝约20°,并按成角情况调整外展角度;下1/3骨折时,膝部屈曲约60-80°,以便腓肠肌松弛,纠正远侧骨端向后移位。牵引后24-48小时要进行床边X线照片,了解骨折对位情况,同时每日多次测量骨端肢体长度,并加以记录,以资参考。要根据X线照片及测量情况,及时调整肢体位置,牵引重量和夹板。要防止牵引不够或牵引过度。在牵引时还应注意观察穿针部位有无感染,以及肢体保温,并教会病人锻炼躯体,上肢、患肢关节和肌肉的方法。使用平衡牵引,病人较舒适,牵引期间能活动髋、膝和踝关节,擦澡和大小便较方法。一般牵引4-6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可改用髋人字石膏固定4-8周。在牵引中可同时应用小夹板固定,纠正成角。去除牵引后也可用小夹板外固定,但要经常复查以防骨折移位或成角。
股骨干骨折
(二)手术方法
1.手术适应症:近年来由于外科技术提高和医疗器械的改善,手术适应症有所放宽。具体的手术适应症有:
(1)牵引失败。
(2)软组织嵌入:骨折端不接触,或不能维持对位,检查时无骨擦音。
(3)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需手术探查者,可同时行开放复位内固定。
(4)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者。2.常用的手术方法
(1)股骨上1/3或中上1/3骨折多采用髓内针固定。此法具有术后不用外固定及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过去用开放式打入髓内针的方法,近十年来已被X光电视机(XTV)控制下,仅在穿针处作小切口,不显露骨折端的闭合穿针方法所代替。闭合法较开放损伤小,出血少,不破坏骨折端的血液供给,有利于骨折愈合。
(2)股骨中1/3或中下1/3骨折,传统方法是采用6-8孔接骨板螺丝钉固定及髋人字石膏固定。目前多采用加压钢板活动。加压钢板有多种类型,60年代开始应用加压器的加压钢板固定,其后出现自身加压钢板固定沿用至今。有关股骨干骨折手术及内固定材料选择,要严重掌握适应症,不可滥用。要力求手术成功,防止感染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
股骨干骨折
(三)陈旧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的治疗
开放复位,选用适当的内固定,并应常规植骨以利骨折愈合。
(四)火器伤骨折的治疗,应争取尽快做好初期外科手术,按火器伤处理原则进行,将送到后方医院进行。
(五)疗效评价
1.治愈: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
2.好转: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复位良好、手术伤口愈合。
3.未愈:骨折对位、对线不理想,或畸形愈合、肢体功能明显障碍。
(七)用药范围:
1.对症:止痛药,桃红四物汤,补充钙剂及维生素。后期可服八珍汤。舒筋汤外洗助功能恢复。
2.手术病人,术后用抗生素防感染。一般术后三天。伤口无感染可停药。部分病人要输血等。
编辑本段疾病护理
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股骨干骨折病人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里可能伴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外,其余时间里大多没有全身症状,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饮食相仿,在此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并且可以选用多品种、富有各种营养的饮食。股骨干骨折的愈合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股骨干骨折 早期(1-2周):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 生”、“瘀去新骨生”。
中期(2-4周):瘀肿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疗以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后期(5周以上):受伤5周以后,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此为股骨干骨折后期。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络,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恢复往日的功能。
第二篇:护理小讲课(推荐)
护理小讲课
时间:2013年10月25日 地点:呼吸科学习室 主讲人:夏薇
主讲内容: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参加人员:
呼吸衰竭的概念: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病因
1.呼吸道病变
支气管炎症、支气管痉挛、异物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匀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2.肺组织病变
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散性肺纤维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可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肺动脉样分流,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3.肺血管疾病
肺血管栓塞、肺梗死等,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4.胸廓病变
如胸廓外伤、手术创伤、气胸和胸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导致通气减少吸入气体不匀影响换气功能。5.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患
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和等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临床表现
1.分类
(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①Ⅰ型呼吸衰竭 缺氧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Ⅰ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②Ⅱ型呼吸衰竭 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必要时加氧疗来纠正。(2)按病程分类 按病程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是指前述五类病因的突发原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发生呼衰的临床表现,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等,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呼衰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O2,或伴CO2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日常活动。2.症状
除原发病症状外主要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如呼吸困难、急促、精神神经症状等,并发肺性脑病时,还可有消化道出血。3.查体发现
可有口唇和甲床发绀、意识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扑翼样震颤、视神经乳头水肿等。检查
1.血气分析
静息状态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6.7Kpa(50mmHg)为Ⅱ型呼吸衰竭,单纯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则为1型呼吸衰竭 2.电解质检查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常伴有高钾血症;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常有低钾和低氯血症。3.痰液检查
痰涂片与细菌培养的检查结果,有利于指导用药。4.其他检查
如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等根据原发病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发现。
4诊断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急性的如溺水、电击、外伤、药物中毒、严重感染、休克;慢性的多继发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结合临床表现、血气分析有助于诊断。
5治疗
1.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合并细菌等感染时应使用敏感抗生素,去除诱发因素。2.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量,可给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和祛痰药物,如沙丁胺醇(舒喘灵)、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解痉,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沐舒坦)等药物祛痰。必要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3.纠正低氧血症,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缺氧和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有严重意识障碍,出现肺性脑病时应使用机械通气以改善低氧血症。4.纠正酸碱失衡、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预防
1.减少能量消耗
解除支气管痉挛,消除支气管黏膜水肿,减少支气管分泌物,降低气道阻力,减少能量消耗。
2.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
增强营养提高糖、蛋白及各种维生素的摄入量,必要时可静脉滴注复合氨基鼓、血浆、白蛋白。3.坚持锻炼
每天作呼吸体操,增强呼吸肌的活动功能。
第三篇:骨折的护理
骨盆骨折的护理
一、定义
骨盆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挤压骨盆所致,多半有合并症和多发伤。
二、病因
常见原因有交通事故、意外摔倒或高处坠落等。年轻人骨盆骨折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引起。老年人骨盆骨折最常见原因是摔倒。
三、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一)临床表现
1、血压下降或休克
2、局部肿胀、压痛、畸形、骨盆反常活动、会阴部瘀斑,肢体不对称
3、骨盆分离试验和骨盆挤压试验阳性
4、可合并腹膜后血肿和腹内器官损伤
(二)并发症
1、腹膜后血肿
2、腹腔内脏损伤
3、膀胱或后尿道损伤
4、直肠损伤
5、神经损伤
四、主要辅助检查
X线和CT检查能直接反映是否存在骨盆骨折及其类型。
五、治疗原则
首先处理休克和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再处理骨折。六 护理措施
1》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意识、尿量、皮肤黏膜情况,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病情平稳时改为每2小时1次。留置导尿管以观察尿量。
2》取仰卧中凹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脑血流,尽量减少搬动病人。
3》保持呼吸到顺畅,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减轻组织缺氧症状。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输液、输血,必要时行静脉切开,及时补充血容量。
5》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强心剂,以升高血压,增加心输出量。可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滴注,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6》针对休克病因采取各种紧急措施,如镇痛、止血等。需采取积极手术时,因迅速做好手术前的术前准备。
1.腹膜后血肿及内脏损伤的护理
1》常与休克同时发生,应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腹部情况,注意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胀、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等症状。2》在抗休克时应迅速查明出血原因并进行对症处理,做好急诊手术的术前准备。3》若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多为血肿刺激引起肠麻痹或神经紊乱所致,可给予禁食、肛管排气、胃肠减压等处理来缓解症状。
2.膀胱及尿道损伤的护理
1》观察病人排尿情况,注意有无尿痛、血尿或因排尿困难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汇报医师处理
2》对尿道不完全断裂的病人,应放置导尿管,有利于损伤的尿道修复。若尿道完全断裂,不能插入导尿管者,可行膀胱造瘘。应注意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的护理:1.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脱出、堵塞或扭曲。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预防感染;2.鼓励病人多饮水,使尿量维持在每日2000ml以上,以冲洗尿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每日2次清洗会阴部及尿道口;3.每日进行膀胱冲洗一次,根据病情选择冲洗液,防止血块堵塞导尿管;4.导尿管2周后拔除,拔管后适时行尿道扩张。膀胱造瘘管术后2周拔除,拔管前应夹闭尿管,如果自行排尿顺利,即可拔管。
3.直肠损伤的护理
1》行直肠指诊,已明确直肠有无损伤。
2》明确诊断后应给予禁食,静脉输液,应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做好直肠修补、造瘘手术的术前准备。
3》对于造瘘术后病人,应注意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擦洗后外涂氧化锌软膏,注意及时更换敷料。观察造瘘口周围皮肤组织有无感染的征象,以及体温变化。给予高营养饮食以补充机体需要量。
4.神经损伤的护理
1》观察有无神经损伤的表现。
2》仅出现神经如坐骨神经痛,可进行保守治疗,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配合理疗。
3》出现下肢肌力下降时,因鼓励并指导病人做抗阻力肌肉锻炼,同时按摩、理疗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废用性肌萎缩。4》出现足下垂时,用软枕保持花关节于功能位,防止跟腱挛缩。牵引护理
由于持续牵引,病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所以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牵引带宽度要适宜,以保证牵引的有效性。保持病人床铺平整、干燥,牵引带平坦无褶,保护骨隆突处,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合理使用气垫,防止压疮的发生。下肢牵引时,必须双侧同时做牵引,以防止骨盆倾斜,肢体内收畸形。生活护理
1》骨盆骨折病人可有骨折刺激后腹膜而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容易发生便秘。应指导病人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便秘。
2》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满足病人的生活需要,鼓励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逐渐培养自立能力
第四篇:护理骨干
郭红霞
1995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护理系,2007年获硕士学位。职称:讲师
联系方式:(028)85422251(办)guohongxia_99219@163.com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护理学基础专职教师,教学经历14年;负责《护理学导论》课程,担任《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及《关爱与照护》课程的护理本科专业教学,年承担教学任务150学时左右。
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参与各类教材编写5本约20万字,参与《护理学基础操作技术》系列教学片23集的拍摄,其中负责完成了口腔护理、晨间护理、晚间护理、皮肤护理、头发护理五个专题的撰稿;编制《 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CAI课件 4集(病人的清洁卫生、休息与活动、冷、热疗法、临终护理);参与科研课题4项,包括省级《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卫生部招标课题《护理学基础》CAI课件、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四川大学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参与科研项目3项。
获奖情况:2001―2002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3次被评“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教学先进个人”;2006年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主讲课程《护理学基础》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CAI课件获四川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二等奖。
蒋晓莲 女,1964年5月生于四川成都
1990年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教育专业毕业。1997年获泰国清迈大学护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哲学博士学位。职称: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职务: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主任 联系方式:(028)85422085 学术任职:现代护理教育与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华护理教育杂志编委、护理研究杂志编委、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编委、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常务编委,成都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近五年在国内外护理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1篇,编写专著和护理专业规划教材6部,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6项,获奖情况:国家护理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科技成果奖1项、四川省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华西医科大学第四届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
主要教学、研究方向为护理学基础、护理教育、健康评估、内科临床护理。年承当课时60学时。
李继平,女,1954年5月生于重庆,1981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卫生学校护理专业。1995年获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护理学士学位。
职称: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教授,护理专业、医院管理
专业硕士生导师
职务:护理系副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联系方式:(028)85422184 主要学术任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理事;全国高等医药教材研究委员会第一、二届护理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四川分会常务理事护理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成都分会常务理事护理行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护理教育与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华护理杂志》、《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现代护理杂志》、《护理研究》、《国外医学---护理分册》、《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编委。
回国以来一直从事护理管理教学和研究,年平均本科授课在60学时以上;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主编本科教材4部;副主编本科教材和护理专著10余部。获奖情况:00年以来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1等奖1项;2等奖1项、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校级教学奖5项;承担主要科研课题5项,获各项经费90多万元。四川省精品课程《护理学基础》负责人。
主要承担护理学基础、护理管理及研究生《人际沟通》等课程教学。
姓名:李俊英,四川省仁寿人,民族:汉
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高护自考
职称:副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028)81812764,邮箱地址:lijunying2005@sina.com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护理学基础兼职教师,从事临床护理管理12年,护理专业临床带教15年;担任四川省护理学会肿瘤专委会委员,2008年被推荐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IC论文3篇。作为课题负责人负责科研课题6项(其中省级科研课题2项,境外合作科研课题1项,院级科研课题1项,横向科研课题2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科研课题4项。
获奖情况:2004年“5.12护士节”被评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优秀护士”光荣称号,2004年评为“四川大学优秀医务工作者” 光荣称号。
李小萍,重庆人,汉族 199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 职称:副教授
联系方式:(028)85422251(办),jchlbx_028@sina.com 学术团体职务:中华护理学会四川省分会教育专委会秘书。现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专职教师,基础护理教研室负责人,教学经历16年;近五年发表教学改革论文多篇;主编配套教材《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指导》;主编卫生部科教司医学电子课件“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基础》(高职高专);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医院基本护理技术》(系列教学片);参编全国规划教材《护理学基础》(第三版);参编视听教材《护理学基础操作技术操作》教学片(23集);任课程配套教材《护士礼仪及行为规范》副主编。参与科研项目2项,其中主研2项。
获奖情况: “课程改革与实践”2001年获四川大学2000年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02获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双学一优先进个人”;2003年获四川大学 “2002届优秀毕业论文” 指导二等奖;2003、2006年评选为“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2004年获成都市“优秀护士”;2004年获四川大学青年电子教案比赛三等奖;电子教材“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的研制获2004年四川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04年优秀教材二等奖。2004年《护理学基础》获四川省精品课程;2006年《护理学基础》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主要担任《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护士礼仪及行为规范》课程教学,年承担教学任务150学时左右。
李晓玲 教 授
1964,8出生,四川成都人,汉族,中共党员。1996年毕业于泰国清迈大学,获护理硕士学位。职称:教授、硕士生导师(护理教育及外科护理方向)联系方式:(028)81812756,janifer818@163.com
主要学术团体职务:成都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中华护理学会、成都护理学会会员。担任核心期刊《护士进修杂志》、《护理学报》、《护理学杂志》、《现代护理杂志》编委。
曾公派到加拿大、美国、香港以及澳门地区短期访问学习。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篇,参与各类教材编写11本,其中,主编《护理理论》(专升本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03年8月),主编《护理专业英语》(本科教材),四川大学出版社(05年7月);副主编《成人护理学》(护理大专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05年9月);副主编《循证护理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参与科研课题7项,其中主研4项。
获奖情况:2002获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励;2003四川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个人三等奖”;2003年四川大学首届中青年教师英语讲课比赛优胜奖;2003临床医学院“教学先进个人”; 2005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学生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等荣誉。
教学方面:
1.“护理人际关系与沟通”本科生课程负责人。2.“护理理论” 研究生课程负责人。
3.主要担任“外科护理学”、“社区护理”、“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护士礼仪”等本科生课程教学。
姓名:毛凌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 专业:护理
毕业院校: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
联系电话:*** Email:forevermaozi@yahoo.cn 工作经历:
2005.9—2006.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 2006.3—2006.9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喉科 2006.9—2007.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2007.3—至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 主要工作:
在血液内科负责科室人员的操作培训,负责规范化护士在血液科的轮转带教。参加护理本科临床见习的教学工作以及《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的题库建设。姓名吴丹,1982年4月出生,四川泸州,民族汉
200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临川医学院护理本科
职称:护师
联系方式:(028)85422506.***,邮箱地址wudanzhang00@163.com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工作,护理管理研究方向在读硕士,带教经历3年;担任规范化学员教学,年承担教学任务30学时左右。现承担的课程有《基础护理学》和《急救护理学》。
近1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参与《护理学基础操作技术》系列教学片3集的拍摄,其中负责完成了3个专题的撰稿。
获奖情况:2004被评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优秀学员”;2005年获华西医徒手心肺复苏第一名。院2006年被评“成都市技术能手”; 2007年四川省的护士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无菌技术组第一名
姓名 叶磊 1980年11月出生,四川人,民族 汉
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大学护理系
职称:讲师
联系方式:(028)85423709(办),邮箱地址 yelei1117@126.com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护理学基础专职教师,护理专业教育研究方向在读硕士,教学经历1年;主要担任《护理学基础》护理本科课程的教学,年承担教学任务48学时左右。承担的课程2门。
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参与各类教材编写2本约4万字,参与《护理学基础操作技术》系列教学片2集的拍摄,其中负责完成了1个专题的撰稿;
获奖情况:2006年曾被评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6先进工作者;
2006年成都市卫生局、成都护理学会评为“优胜选手”; 2006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优胜选手”荣誉称号; 2007年,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参加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总工
会联合举办的“四川省护士操作技能大赛”获得个人三
项全能第二名;
2007年被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008年获四川大学十佳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多次在各类继续教育项目中担任讲师。
张凤英
1972.8月出生,四川自贡人,汉族,中共党员,医学学士学位
联系方式:(028)85422251(办)zhangfengying2005@163.com
参加的学术团体:成都市护理学会 中华护理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专职教师;护士礼仪及行为规范课程负责人。近年来发表论文数篇;2005年参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护士礼仪与行为规范》;参编全国高等学校专科护理学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护理学导论》;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护士礼仪》;2009年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护理人际沟通与礼仪》;2001-2004年,参加CMB资助课题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2001-2003年卫生部科教司招标课题《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CAI课件, 课题主研人员;2007年四川省继续教育项目“护士礼仪及行为规范”培训班负责人;2008年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本科配套教材《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指导》;2009年参编人民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视听教材《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系列教学片);2004年参与《护理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和2006年《护理学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获奖情况:
2006年被评为四川大学2004-2006“优秀教师”;2003被评为“成都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04被评为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评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学先进个人;2004年参与的《护理学基础》课程荣获“四川省精品课程”;2006年参与的《护理学基础》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指导01级护理本科生郭文琼的“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的改进”参加临医第二届科技创意大赛中获一等奖; 教学工作:《护理学基础》和《护理礼仪及行为规范》的教学,年教学课时200学时。
朱丹1954,9月出生,浙江上虞人,汉族,中共党员 1988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
职称: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护理教育方向)职务: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学生支部书记
联系方式:(028)85422059(办),zhudan511@126.com 主要学术团体职务:成都护理学会护理教育专委会委员。
曾公派到加拿大曼尼妥巴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短期访问学习。
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30 篇,参与各类教材编写7本约18万字,编制《 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CAI课件 2集(无菌技术操作、铺床法)以及《 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系列教学片23集。参与科研课题8项,其中主研2项。
获奖情况:2002~2005年获四川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指导三等奖 4项;2001年、2004年获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四川省自学考试先进工作者奖;;2002年编写《护理社会学》获北京市优秀图书 二等奖;2001年参研《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9 《护理学基础》获四川省精品课程
主要担任《护理学基础》、《护理研究》等护理本科课程的教学以及护理研究生课程《护理人际沟通》的教学。
第五篇:护理小讲课心电图基本知识
小讲课
认识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
(一)心电图的意义
心电图是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它对心脏基本功能及其病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心电图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也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发展过程和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情况。在指导心脏手术进行及指示必要的药物处理上有参考价值。然而,心电图并非检查心脏功能状态必不可少的指标。因为有时貌似正常的心电图不一定证明心功能正常;相反,心肌的损伤和功能的缺陷并不总能显示出心电图的任何变化。所以心电图的检查必须结合多种指标和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对心脏的功能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心电图应用范围
1、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塞,而且还可确定梗塞的病变期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
3.对房室肌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4.能够帮助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和电解质紊乱(对血钾不正常变化有快速直视的临床参考意义)对心肌的作用。
5.心电图作为一种电信息的时间标志,常为心音图、超声心动图、阻抗血流图等心功能测定以及其他心脏电生理研究同步描纪,以利于确定时间。6.心电监护已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用药观察、航天、体育等的心电监测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
(三)心电图导联:
将电极置于人体的任何两点并用导线与心电图机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和装置称为心电图导联。临床上常用的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及胸导联(V1~6)3种12个导联。1.标准导联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
• Ⅰ导联:左上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 • Ⅱ导联:左下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 • Ⅲ导联:将左下肢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左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联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将探查电极放在标准导联的任一肢体上,而将其余二肢体上的引导电极分别与5000欧姆电阻串联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这种导联记录出的心电图电压比单极肢体导联的电压增加50%左右,故名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根据探查电极放置的位置命名,如探查电极在右臂,即为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在左臂则为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在左腿则为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3.胸导联:又称单极胸导联是一种单极导联,把探查电极放置在胸前的一定部位。
• Vl:胸骨右缘第四肋间隙 •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 • V3:V2与V4的连线中点 • 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 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V6: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四)心电图测量
1.时间及电压的测量:心电图纸是由小方格组成的。在标准电压为1mv,纸速为25mm/s的情况下,小方格的高度代表0.1mv,长度代表0.04s。• 心电图记录纸是一种1mm X 1mm的方格坐标记录纸 • 纵坐标代表电压
• 一小格为lmm,相当于0.1mV的电位差 • 横坐标代表时间
• 每一小格为lmm相当于0.04s。2.心率的测量
• 测量若干个(5个以上)P—P或R—R间隔,求平均数 • 用下列公式计算出心率 心率=60/P-P或R-R(s)3.各波段时距的测量
从该波段起始部的内缘测量至该波段终末部的内缘。
(五)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正常心电图各波在每个导联上的形态、波幅有所不同,但基本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有时在T波之后,还会出现一个很小的U波。
1.P波 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P波的起点标志着心房开始兴奋,终点表示心房已全部兴奋,波宽为去极化过程在整个心房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正常P波的波宽为0.08~0.11s,波幅一般不超过0.25mV。形态多呈圆钝形,可有切迹,但AVR导联中的P波是倒置的。
2.QRS波群 代表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典型的QRS波群包括3个紧密相连的波形。先是向下的Q波,正常时间小于0.04秒,接着是高耸向上的R波,最后是向下的S波。在不同导联中,3个波不一定都出现,波的大小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正常的QRS波群历时0.06~0.10s,代表心室兴奋扩布所需要的时间。3.T波 反映心室的复极化的过程。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波幅一般为0.1~0.25mV。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正常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历时为0.05~0.25s。
4.U波 心电图中有时在T波之后可出现一个很小小波,称为U波。代表心室肌的激后电位,在T波之后0.02-0.04秒出现,方向与T波一致。
5.P-R间期 也称P~Q间期,是指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之间的时间,代表窦房结产生的兴奋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至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也称房室传导时间。正常P-R间期为0.12~0.20s。幼儿及心动过速者可缩短;老人及心动过缓者可略延长,不超过0.22s。
6.S-T段 是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时程。正常与基线平齐,表示全部心室肌进入去极化状态,心室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在任何导联其向下偏移不超过0.05mv,向上偏移不超过0.1mv,在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下,S-T段可偏离基线,出现抬高或压低。7.J点 ST段与QRS波的交界点
8.Q-T间期 是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之间的时程,代表心室肌由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至静息状态的时间。正常Q-T间期为0.3~0.4s。Q-T间期明显受心率的影响,心率快,则Q-T间期短;心率慢,则Q-T间期长。
了解异常心电图
(一)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是由于许多相互交叉的折返电活动波引起,其心电图表现为混乱的记录曲线在细胞水平,电活动可能还是存在的,但从心脏整体效应来看并无机械收缩,因而无有效心排量。
病因: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严重心动过缓,并发房颤或房扑的预激综合征;此外,洋地黄或肾上腺素类药物中毒及触电、雷击、低温等亦可引起心室扑动与颤动。
临床表现:病人很快出现阿-斯综合征的一系列表现,如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大小便失禁。听诊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心电图特点: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大小不等、频率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150~500次/分钟。
处理要点:立即行直流非同步电复律,并配合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术。
(二)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病因: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气短
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之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心室率极不规则,QRS波群增宽变形。处理要点:药物治疗:包括抗凝(华法林),药物复律(胺碘酮),控制心室率(倍他乐克、维拉帕米、地高辛等)以及非药物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心脏迷宫手术、起搏器+药物等(三)低钾血症
缺钾时心肌兴奋性增高,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状态,并可引起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或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心房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房室阻滞,严重时甚至出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缺钾后可加重或引起心力衰竭,亦可促使洋地黄中毒发生。
心电图对于低钾诊断有较特异价值,当血钾<3.0mmol/L时,T波平坦、倒置,sT段下降,出现U波,随着血钾进一步下降,出现P波幅度增高、QRS增宽,补钾后上述改变很快改善。
低血钾症治疗应遵循下列原则:
1.急性低钾血症 应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治疗,而不管其病因为何;慢性低钾血症只要血钾不低于3mmol/L,则可先检查病因,然后再针对病因进行治疗。2.补钾 应根据血钾水平而决定。血钾在3.5~4mmol/L者不必额外补钾,只需鼓励患者多吃含钾多的食品,如新鲜蔬菜、果汁和肉类食物即可。血钾在3.0~3.5mmol/L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补钾。如果患者过去曾患心律不齐、充血性心力衰竭、正在用洋地黄治疗的心衰、缺血性心脏病和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则应补钾。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者可只鼓励吃含钾多的食品,或口服钾制剂。血钾低于3.0mmol/L者则应补钾。轻症只需口服钾,以10%氯化钾为首选药。在口服钾制剂过程中应监测血钾。如果血镁低于0.5mmol/L,则应肌注50%硫酸镁。也可用10%的硫酸镁口服。重症患者(包括有心律不齐、快速心室率、严重心肌病、家族性周期性麻痹)应静脉滴注钾制剂,常用制剂也是氯化钾。在滴注过程中应监测血钾或用心电图监测。对合并有酸中毒或不伴低氯血症者宜补给31.5%的谷氨酸钾溶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此时不宜用氯化钾。3.纠正水和其他电解质代谢紊乱 引起低钾血症的原因中,有不少可以同时引起水和其他电解质如钠、镁等的丧失,因此应当及时检查,一经发现就必须积极处理。如前所述,如果低钾血症是由缺镁引起,则如不补镁,单纯补钾是无效的。
(四)高钾血症
血钾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7.0mmol/L则为严重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有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发生者为急症,应及时抢救,否则可能导致心搏骤停。
心电图是诊断的重要指标:
1.血钾>5.5mmol/L时,引起T波高尖,称“帐篷状”T波
2.血钾5.5-6.0mmol/L,心电图显示T波高耸而尖,基底较窄,QT期间缩短 3.血钾6.0-7.0mmol/L,心电图显示QRS增宽,呈不定形心室内阻滞图形。4.血钾7.0-7.5mmol/L,心房受到抑制,心电图显示P波振幅减小,QRS增宽更明显
5.血钾>7.5-8.0mmol/L,P波消失,QRS波变形 6.血钾>8.0mmol/L时,心电图上显示P波虽消失,但QRS波群规则出现 7.血钾达10mmol/L,心电图显示增宽QRS波可与T波融合而呈正弦型 8.血钾进一步升高,S-T段与T波融合,T波增宽,与QRS 波形正弦波。最后出现心室纤颤
不同浓度高钾血症的心电图演变
高钾血症治疗方案 1)患者血清钾离子升高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决定治疗方案。
2)血钾轻度升高(5~6 mmol/L)的治疗:主要是促进血钾排出,① 利尿剂,如呋塞米40~80 mg静注;②离子交换树脂。
3)血钾中度升高(6~7 mmol/L)的治疗:主要将血钾转移至细胞内,① 葡萄糖加适量胰岛素;② 碳酸氢钠,但对肾衰患者应联合应用。
4)血钾>7 mmol/L并伴有明显心电图变化的治疗:在将血钾转移到细胞内的同时,促进血钾排出。① 10%氯化钙5~10 ml静注,大于2~5分钟;② 碳酸氢钠50 mmol静注,大于5分钟,但对肾衰者效果差;③ 葡萄糖25 g加胰岛素10 U静注,10~30分钟;④呋塞米;⑤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