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教学方新教学方式
.......新教学方式、教学案例与评析
——从一节“区级”公开课的设计谈课改中的“双基”问题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所承担的一节“区级公开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及教学效果评估论述了物理教学中“双基”教育的重要性及科学性,强调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作者】陈昱英 物理教研室 高级教师
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因而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必须掌握知识、概念的严密性和教学方法、结构层次的科学性,又要激起学生对真理、对科学的渴望和追求。有人说:“艺术是真理的形象”,把艺术用到物理教学中,从情感入手,把握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因,对打动学生心灵与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具有独特功能。就象中子的打入原子核内部,引起核裂变并发出巨大核能所产生的独特功能一样。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物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物理规律,大到宇宙天体间的相互作用,小到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无不涉及。从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角度实际问题,是高中物理中综合面最广、灵活性最强、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分,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下面我就从自己对高三复习课《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设计理念及在教学中是如何重视学生的“双基”培养的。
这一节课是在高三学生已进入第二轮复习的基础上设计的,要按常规做法完成以上内容的教学任务显然是很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贯穿了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并加强学生的“双基”知识复习,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正确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要求是清楚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题关键,另外,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尤其要注意规律的来源及适用条件,这在高考前夕的复习中尤其显得重要。一般学生对规律的重视程度要比概念深一些,但往往注重规律所反映的数量关系,而忽视因果关系,这节课主要涉及到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以在课前把知识点的复习要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复习相关知识,尤其强调这两大定律的来源及适用条件,其实规律就是概念间的联系,在进入习题之前,我利用电脑打出复习要点,学生静看二至三分钟就可达到复习效果并为下面进入习题作以准备。对于物理学科而言,物理过程清楚了,解题思路也就有了。
二、在选题方面不回避“熟题”,坚决杜绝“偏题、怪题”的出现,把解题的侧重点放在解题思路的分析和讲解上,让学生真正达到训练思维的效果,请看:
[例1]光滑的水平面上有质量为M的长平板车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此时将一质量为m的物块轻放在平板车的最右端,设m与M间动摩擦因数为μ,欲使m不从M上掉下,问M的长度至少为多少?(图略)这是一道学生常见的“水平面上多个物体的相对运动”问题,在学生自行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得出结论:对于两个相互滑动物体组成的系统,内力是恒力,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思考:①从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知识解决——动力学公式和图象法。
②从动量观点入手解决——相互作用力(摩擦力)使m动量增加、M动量减少,物体间发生动量的转移,而整个系统不受外力,动量不与第三者发生转移,总动量守恒。③从能量观点入手解决——物体M动能减少,m动能增加,系统总动能与热能之间发生相互转化,总能量守恒。这里明显突出强调了两个相互滑动物体间动量的转移及能量的转化效果,又让学生回忆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三条主线,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找出利用动量和能量观点解决问题的优势,这恰恰能够使学生在“熟题”中见到“新意”。
[例2]质量为M的试管内盛有乙醚,用长L的细线水平悬挂起来,管口用质量为m的软木塞封闭,加热试管,软木塞在乙醚蒸气的压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飞出后,恰能使试管绕悬挂点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则软木塞飞出的速度多大? 选择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水平面上的直线运动扩展到竖直平面内物体的圆周运动,而这里又与两个物体的瞬间相互作用联系起来,回到了本节课的主题,学生在进行过程分析时一定要特别关注语言的严密性。首先应把试管模型化——看成质点;然后紧扣上题中的三个思考角度,让学生自行找出两个过程:
软木塞与试管作用过程(爆炸或碰撞反冲模型)——因碰撞在最低点以极短时间完成,内力远大于外力,故系统动量守恒。②试管(即质点模型)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不能用运动学解答;非匀速圆周运动——不能用匀速圆周运动规律解答;非物体系——不能用动量守恒解答。用什么呢?——只能用能量观点(机械能守恒或动能定理),本题旨在考查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及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教师小结:只有积累一定量的物理模型(反冲、绳拴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运动),才能提高模型的联想能力和迁移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与类比能力,面对题海才能思如泉涌,成竹在胸。提出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及题目迁移能力的训练,①把题中绳换成杆呢?——v3=0 ②把题中绳换成光滑内槽圆轨道呢?——v3=
gL。
[例3] 质量为m1的金属棒P在离地高h处从静止开始沿弧形金属平行导轨MN、M′N′下滑,水平轨道所在的空间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水平导轨上原来放有质量为m2的金属杆Q。已知两杆质量之比为3:4,导轨足够长,不计摩擦,m1为已知,求:(1)两金属杆的最大速度分别为多少?(2)在两杆运动过程中释放出的最大电能是多少?(图略)学生从圆周运动联想到一般的曲线运动,完全可以分析得知此题可分为两个过程①金属棒P沿光滑弧形轨道下滑——曲线运动:机械能守恒②金属棒P与Q在光滑水平轨道上的运动——想一想:P、Q分别做什么运动呢?怎样计算在两杆运动过程中释放的最大电能呢?若此题中若B的方向改为竖直向下,对结果是否有影响呢?教师必须指出:遇到物理问题应该养成仔细审清题目给的条件,分析物理过程,正确选用物理规律的好习惯。
[例4] 在空间有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和竖直方向的匀强电场,方向如图,电场场强大小为E,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在场区某点由静止释放一个带电液滴a,它运动到最低点外,恰与一个原来静止的液滴B相碰,碰后合为一体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已知液滴a的质量是b的2倍,液滴a所带电量是b的4倍,求两液滴初始位置之间的高度差h。(设a、b间的静电力不计)此题把学生从动力学的内容带入了带电物体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示意图由学生经过审题自行画出,同时设定过程中所需物理量并找出关键词,这是本节课的又一训练目的。本题可分为三个过程:①带电液滴a在复合场中的曲线运动,既非圆周,亦非类平抛——只能用动能定理;②带电液滴a与b的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系统动量守恒;③带电液滴a与b结合成一体后的直线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合力为零。学生自行小结:本题旨在考查电场、磁场中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条件、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时,一定要分析出题目中所包括的所有信息和隐含条件,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①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动能守恒吗?不守恒——类比于完全非弹性碰撞,损失最大②a下落过程做曲线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不是——洛仑兹力是变力,加速度时刻发生变化,解决它的唯一手段是动能定理。
[例5] 在原子核物理中,研究核子与核子关联的最有效途径是“双电荷交换效应”,这类反应的前半部分过程和下述力学模型类似:两个小球A和B用轻质弹簧相连,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处于静止状态,在它们左边有一垂直于轨道的固定挡板P,右边有一小球C沿轨道以速度v0射向B球,C与B发生碰撞并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在它们继续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当弹簧长度变到最短时,长度突然被锁定,不再改变,然后,A球与挡板P发生碰撞,碰后A、D都静止不动,A与P接触而不粘连,过一段时间,突然解除锁定(锁定及解除锁定均无机械能损失)。已知A、B、C三球的质量均为m,求:(1)弹簧长度刚被锁定后A球的速度;(2)在A球离开挡板P之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此题为2000年全国高考题目,运用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知识和生活、生产、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考查,是近两年高考命题的趋势,此类题目往往起点高,落点低,题目文字信息量大,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抽取有用信息,形成物理模型,因此平时应注意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要求学生在分析时自已画图,设定物理量,直观地反映出此题所涉及的物理模型(过程略)。值得注意的是:此题中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交替使用,必须在明确要选取的过程后应用。系统与挡板碰撞过程中挡板对系统有外力作用,动量不守恒。除特殊说明外,碰撞过程存在能量损失,动能不守恒。
这五道例题的精心选取涉及到了直线、曲线运动;平面、空间运动;力学、电学综合;高科技知识与物理模型的转换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全面而精典,这对于在高考前对学生物理思维方法的复习与训练都是必要而有利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利用自己在电脑方面的优势制作大量的动态powerpoint课件,优化教学效果,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物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对于物理过程的分析特别注重画示意图,而这方面如果借助于电脑动态课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通过在本节课中的具体实施,学生们反映效果极佳,这真可谓是一种创设优质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新的教学模式。
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对每个例题的物理过程分析并学会选用物理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每个题目的小结、反思及相关知识的迁移、拓展。
作为一节面向全区教师的公开课,在精心准备之后,更重要的是进行课堂效果的评估,在这堂课中,我仿佛是一条“钮带”,把师生间的教与学紧紧联系在一起,课堂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对每道习题,都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与此同时,“powerpoint动态课件”的使用优化了教学效果,它一改往常单条乏味的教学画面,使之如电视画面般生动活泼,一个用一般手段难以形象描述的物理过程变得简单明了,如上述例3、4、5中这种优势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学生的叙述中各个物理场景依次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手段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具有教学的针对性,合理安排界面,突出主题,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我们的学生经常感叹:“老师,您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我却想不到?!”我们知道,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据的是在经验基础上的直觉思维。教会学生学习必须重视方法的传授,把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采取的教学方法,必须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和掌握。教法一定为学法服务。我们何不将“渔”授之于学生,何不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呢?!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论》 黄济 王策三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主体 创造 发展》 倪传荣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教育心理学》 苏州大学出版社
4、《中学物理教学法》 刘承等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文获2004年4月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第二篇:课堂的反思――新教学方式学习感悟
新教学方式学习感悟
课题类别 ____________初中语文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 _落实新的教学方式与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__________邵明星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所在单位 _______临沂第九中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__2011年12月8日___
新教学方式与效率的学习
――新教学方式学习感悟
一、通学新教学方式的情况
(1)综合性教学模式
1、山东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2、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3、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
4、江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模式
5、永威中学课堂教学模式
6、兖州一中“三步六段”教学法和“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
7、河南焦作市许衡中学的“强化备课,学案导学”模式
8、鱼台一中——“四环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学科单一性教学模式
1、北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老师的高中数学“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
2、江苏杭州大学教育系兼 职教授邱学华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
3、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的中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
4、福建华东师大一附中张思中的“十六字”外语教学法
5、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的中学语文“六步”教学法
6、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泠沅的中小学数学“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模式
7、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
8、湖北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
9、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熊飞的中学数学“诱思探究”教学法
10、山东财政学院副教授王敏勤的和谐教学思想
11、北京现代教学研究所所长马承的英语“三位一体”教学法
二、学习课改中各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表现出的共同点
(一)、注重预习(自学)
“预习”是在上课前,还是在课堂上,教师是否要提供预习提纲,各地做法不同:
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师生共用,上课前教师把讲学稿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并完成“讲学稿”上的题目。“讲学稿”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有人指出,“讲学稿”存在着“预设”和“生成”的矛盾。“如果预设都做好了,学生上课时就没有新鲜感。” 校长陈康金则认为:生成应该是动态的,预设必须有。“讲学稿”的预设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为老师提供了课堂讨论和拓展的空间,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解决“生成”的问题。
“学案导学”的学案内容设计容量也要由刚开始的细致、全面到后期简单明了过程,甚至达到学生没有学案,在“隐形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合作交流,质疑解疑,总结反思的自主学习过程。当然,达到这种境界,还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来完成。
濮阳四中“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自学”,是在老师引领下的“自学”,在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上,初期要给学生出示完整的以问题为主的自学指导,并从提问题的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自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是自主的、合作的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互动”的基础。
杜郎口中学把预习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
洋思中学的“先学”,不是要求学生堂堂课前预习,因为课前预习也有一些困难:如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有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教师指导达不到相应的效果等。而课堂中的先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西峡经验不提倡课前预习,一切学习都在40分钟的课堂上完成。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了学生课内高效和快乐地学习。但是,为了在课堂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发性地查阅资料,这要比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效果好得多。
(二)、注重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濮阳四中“ 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的第二个环节是“互动”,通过“自学”,大家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交流,这时,老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相互问答,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通过“生生互动”,一般的“问题”大都可以解决,余下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师生互动”时让老师和全班同学帮助解决。
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西峡县教师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东庐中学要求教师用“讲学稿”教学,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要保证学生有看书时间,保证学生有思考时间,保证学生有讨论时间。教师课堂实施点拨,要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
杜郎口中学在近5年的探索中,教师逐渐形成了一套“对付”学生不发言的办法。不经过长时间的主体参与活动,学生的表现能力决不会现在这么强。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有一句学生名言很能说明这一点:“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惊喜。”
(三)、注重训练(作业、检测、实验)
洋思中学的“当堂训练”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只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学生不得抄袭。“当堂训练”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发散性思维原则。选练题目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量力而行原则。选练题目要适度、适量。适度就是难易适中,不拔高又不过于简单;所谓适量就是作业总量以学生在15分钟内能完成为限,又不偏少。三是针对性地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选练题目要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
东庐中学要求每个老师都要“下题海”,对收集到的习题进行筛选、改编,一道题落到“讲学稿”上,要经过备课组每位老师的审核,每个老师都要先做一遍,体会一下难度,“议一议”题目放的位置是否合适,考虑学生在做的时候可能有什么样的思路,需要设置什么样的台阶,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教师要采用面批、个别教学及补标测试等辅导形式,完成“周周清”任务。
(四)、注重质疑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从何而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老师提出问题再灌输给他们,要好得多。”
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
有人评论:洋思课堂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这是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但洋思的课堂依然是教师预设问题多,学生被动思考多。学生必须按照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纲去阅读教材,学生必须按照教师出示的习题去巩固练习,整个课堂仍然是学生解答问题多,提出问题少。
与洋思、杜郎口的教改经验相比,西峡的教改实践更具颠覆性。传统的课堂导入常常是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而西峡的课堂导入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而后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传统的课堂练习多是由教师出示题目,教师评价,而西峡的课堂练习则是由学生自己编题,学生评价;传统的课堂,教师预设的问题多,生成的问题少,而西峡的课堂,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师常常被学生出其不意的质疑“问住”;传统的课堂,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布置作业,而西峡的课堂则不倡导学生课前预习,不提倡课后布置作业。
从学生被动做题到学生主动编题,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创新思维的提炼和升华,是新课堂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同时学生自编自练更具有亲切感,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自我创造的价值。
(五)、注重模式,但不“模式化”
濮阳市第四中学用“三段式开放性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并不要求每个学科、每节课都严格应用这种模式。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灵活运用。每一门学科、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都发展出了各自的“变式”。“自学”的方式应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而有所不同。比如:语文、英语的“自学”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数学的“自学”主要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收获感性知识;新授课的“自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新知识,提出困惑,是“互动”和“检测”的基础;而复习课的“自学”,则是让学生自己升华已学知识,形成更高层次的、完整的、准确的知识体系。
教学模式不能代替教学内容,它只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手段。
西峡县学习洋思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他们发现,洋思中学的课堂偏重于追求教师预设问题的解决而缺失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与新课程倡导的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理念仍有差距,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他们鼓励教研员和教师要学习洋思锐意改革、与时俱进、自我超越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边学习边推广,边实践边发展,到2006年,一个源于洋思经验经过本土实践的新课堂模式正式诞生了,他们将这个新模式命名为“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很早就有学者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同样我们可以指出: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才是最好的模式
三、感悟与反思
1、这些教学方式都取得成功,且成绩斐然,及至在全国大地上都年久掀起了学习的热潮,是我国课改以来,取得的辉煌成果。成功的原因就是课堂的高效,令学生成绩突出。
于是我们反思之一:
这些课堂是有效、高效的成果是什么?是怎样有效、高效的?用了多长时间有效、高效的?教师和学生都有哪些有效或高效的行为?能否制定个标准,让所有教师都有得可学?发挥学生的哪些方面?怎样发挥?
1、文化和体制。文化和体制是纪律、管理、组织、方法、程序等的综合体。文化和体制有四个层次:学校文化和学校体制、班级文化和班级体制、课堂文化和课堂体制、小组文化和小组体制。
2、组建强势的小组集体。因为不管哪种新教学方式,都共同点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懂学,会学,学会,最终形成学的能力、态度、情感,真正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不管用什么方法组建起来的小组,只有小组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是最强势的小组。这是衡量小组组建是否合理,是否能发挥作用的唯一标准。
3、再次才是课堂的操作。具体如下: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
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参与文献: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第三篇:新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刹车”与“等待”
聊城市东昌府区北顺小学
左洪涛
暑假来临,作为教师的我有了较多空闲时间。我决定去学开车,让自己生活更丰富一些。想不到的是,在此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技能,而且思想受到了启迪,成为我终生受益的“妙事”。
记得“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教管理者应该做什么,而教他们停止做什么的时间却少的可怜。事实上,在我所遇到的众多管理者中,半数以上并不只需要学习应该做什么,而需要学习停止做什么”。
几次回味这番话,都不能理解他所蕴涵的含义。直到我在学习“倒车”时遇到的问题才让我茅塞顿开,也让我洞察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认真仔细的人,从未被任何困难吓倒。在学业上虽然成就不大,但记忆和理解力不算太迟钝,而且在教学中对学生极有耐心,不教会他们决不罢休。凭借这些窃以为偶尔“开两把车”的我学习“倒车”不会太难。事实却让我困惑,十几个学员中我是倒车水平最糟的一个。总是找不对距离,不是撞杆就是压线,在老师严厉的喝斥中,手握方向盘的我简直分不清左右了。整整五天我都在苦闷中度过,一遍遍练习,一次次寄希望能成功,结果还是如此,终于教练的一声怒吼提醒了我:“你的刹车呢?停下来想一想再动!”是的,我太急于成功了,但理论与实践毕竟有距离,人的思维怎能转的过车轮?操作技巧烂熟于胸,但车在运行,还未付诸实施就已压线了。停下来,想一想,这么简单的道理竟然折磨了我五天!如果在练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点上,启动“刹车”系统;如果我只是简单停下正在做的事情,那么„„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停止一些行为,是那么不起眼,不引人注意,但它的作用却常常出人意料的巨大。
以后的几天,练习非常顺利,在众多练习者中脱颖而出;十天后的考试中,我一次成功。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只有我自己明白:幸亏自己运用了“刹车”装置。
从“刹车”这件事中我想到了我自己的数学教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环节一个接着一个,难题接二连三,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了追求成绩,一味增加练习而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为了让学生理解一道题,一遍遍讲,死盯着某个学生立即做出来„„那时的学生是否也紧张得分不清加减乘除,手握铅笔而不知从何下手?现在想来自己的满怀期待给了学生多大的压力呀!
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也做了一回学生时,终于明白了要停下来等待的道理:不是学生笨,不是学生没有听懂,是自己没有给学生理解的机会、思考的空间。知识的获得应遵循规律,要循序渐进,它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为师者学会“刹车”,耐心等待,这是多么重要的教学思想呀!我坚信自己以后能改变这种状况——只需要取出我的记事本,在我通常的“要做”列表后面,添上我的“停下”列表,不让我的“刹车”装置成为一个摆设!在等待中收获孩子们的成功!
第四篇:教学设计新
新设计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2教学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2、我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情感丰富,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情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场景图,配以音乐渲染帮助学生理解。4重点难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5教学过程
5.1 第二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老人与海鸥》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活动2【讲授】复习上节课内容 【自主学习】
1、我能快速默读课文,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感受他们之间的真情。
2、我知道课文写了老人的哪些事情? 一、二、三、3、我知道课文写了海鸥的哪些事情? 一、二、三、4、我要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画出来,和对子交流。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预设:
1、读了课文14至19段,我了解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是指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读了1至13段,我了解了原因:
3、我能选取感受最深的语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感情。我要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4、老人去世后出现了感人的场面,我能选择自己最受感动镜头,说说我的感受。我能把海鸥对老人的感情读出来。
要求: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并预展。
活动4【导入】展示提升 要求:以组为单位合作展示
展示形式多样:讲解、表演、朗读等 展示1
读了课文14至19段,我了解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是指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展示2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读了1至13段,我了解了原因:因为老人十年如一日照顾喂养海鸥,把海鸥当作是自己的亲人,海鸥也把老人当作它们的亲人。展示3
我能选取感受最深的语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感情。我要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例如: 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海鸥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人与一般人喂海鸥有哪些不同?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出老人对海鸥的关心照顾?(生抓住几个动词说)
2、师:那老人喂海鸥的节奏应该是怎样的? 生: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时而快时而慢的。
3、师:老人喂海鸥为什么时快时慢?(生:①海鸥多就快,海鸥少就慢。②海鸥吃得快就快,海鸥吃得慢就慢。)
4、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 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边走边放。
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生①读)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生②读)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生③读)展示4
老人去世后出现了感人的场面,我能选择自己最受感动镜头,说说我的感受。
例如: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仪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他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海鸥为什么要这么做?(为老人守灵,与老人做最后的告别,已经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因为老人十年如一日照顾喂养海鸥,把海鸥当作是自己的亲人,海鸥也把老人当作它们的亲人。)
2、师:你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非常好。从这段话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生:海鸥也像人一样,他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从“纷纷落地”能够看出海鸥们虽然没有人指挥,却如同有人指挥一样站成两行。从“站成两行”能够看出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和爱戴。它们“肃立不动”能够看出它们对老人的去世非常悲痛、非常难过。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对老人的怀念与牵挂。)
3、师: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感情朗读。)学生质疑、补充,教师总结、提升。
活动5【导入】小练笔
出示课件:
假如我就是一只被老人喂养并关心过的海鸥,我会对去世的老人说:
假如去世的老人看到这令人感动的场景,他心里会想:
活动6【导入】整理导学案 活动7【导入】达标检测
1、“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是为老人家守灵的白翼天使。”你从这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2、“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你觉得课文中的“扑”能不能换成“飞”?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第五篇:启发式教学新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模式是自古以来各国、各个时代的数学教育实践证明的基本教学模式.简要地说,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发展性原则,它是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基本模式之一。
一、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孔子以后,《学记》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在欧洲,稍后于孔子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其又称“苏格拉底法”、“产婆术”,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简单的传授、记忆、模仿、练习,在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下,学生不会进行知识的迁移,当遇到类似问题时,不能调动已有的生活或者学习经验,对于所学知识没有应用的过程,只能纸上谈兵,所以实施启发式教学是必然选择。
三、启发式教学的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根本要求是要组织好学生,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预先准备好的方法让学生从做事中发现所需要的知识并在其脑子里组织起来,并使学生按引导的方向进行脑力活动和思维操作,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在国外相当流行。60年代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 是问题教学法的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从问题开始的, 学习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教学法是通过建立问题“情境”从而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以寻求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其实施步骤是: 第一, 给学生设置一个能产生疑问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兴趣;第二, 疑问中引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第三, 让学生阅读资料, 进行观察,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在学某一原理和概念时, 教师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去积极思考, 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 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问题教学法(包括发现法)思想认为: 学生不但要学习学科的知识, 而且要在教师引导下或者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 了解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思路, 理解、发现科学的形成过程。而这些正是我们的大学教学中常常注意不够的。
问题教学法的某些思想甚至具体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借鉴。例如对一问题的讲授, 我们可以从过去学过的知识中, 或者从实际中引发疑问, 提出问题, 以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可以向学生介绍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 可引导学生和老师一道提出多种可以解决问题途径, 和学生一道进行分析、探讨、判断, 最后导出所要的结论。如果这其中有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学派, 不同的理论, 教师也应作适当的介绍, 以开拓学生眼界和思路。如果得出的结论中有不足之处, 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在讲授中对各种问题, 教师也可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分析判断, 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许这些看法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有时教师可留一部分内容或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 也可组织讨论。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天衣无缝的, 而是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不同理论, 不同学派的见解, 甚至给学生留下了疑问和悬念。但这样不仅不会引起学生思想混乱, 反而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 眼界更开阔。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认为学生的内部条件很重要。而求知欲,也就是学习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原始的学习需要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以中国生物学本能。当环境出现新异刺激物时,任何动物就会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而朝向刺激物的方向,机房生的探究性定向反射。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探究性形象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学习需要也是简历在这种原始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的。求知欲同好惨个表现为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
新的学习需要首先产生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色号你过来就有的一种探索新异环境和操纵新奇课题的需要。对于学生而言,好奇心大多源自于一定的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是需要学生解决但是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一定举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出现,只要单独适当,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过程时,有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说老师先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老师说了几遍?四遍。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说下去,什么时候能说完?说不完。学生边笑边回答。这个小故事不仅让这节课的基调就定的很轻松很愉悦,而且先从意识上让学生知道了有限与无限的区别。
四、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导入问题化,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土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得以顺利学习的必然条件。教师采取有效的知识呈现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对学习内容可以产生很大兴趣。
在教育学中有一种教学叫先行组织者技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所以在具体实施启发式教学中,预设启发情境很重要,只有知识融于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知识产生的时候是鲜活而生动的,而表征知识的符号是抽象而枯燥的。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将知识的内涵生动的再现出来。让知识回归到它产生的情景中去知识才会鲜活起来,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符号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例如:在认识钟表一课中,老师就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题:我有一位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教我休息和学习,真是我的好朋友。这个谜语部分同学能猜到谜底是钟表,还可能有部分同学没踩到,还没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滴答滴答的声音,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的双重感官刺激,更多的同学都能才出谜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猜到谜底,解释这节课的主题,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知识生活化,应用数学,带着问题活动。赞可夫曾经说过:“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加温的知识,将使人感到冷漠。”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中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诱起学生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2、灵活处理教材,使例题生活化,易学易懂。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应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