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教案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无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学难点】
1.对熔化、凝固的理解及晶体与非晶体性质的理解.2.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图像的区别.【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预习指导】
阅读课本P9-14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定、规律,以及晶体、非晶体的不同点等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拓展探究】 熔化 凝固
【课堂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5作业1234.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1.本节课通过对冰和石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过程中,有三个易错点要让学生理解:①处于熔点温度的晶体,有哪几种存在的状态;②溶化和熔化、融化的区别;③物质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放热温度也不一定降低.3.对于凝固过程中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具体展开,为学生留下了继续探究的空间,教学中可采用实验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第二篇: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案示例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我们应具备的能力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我的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我的认识图像、利用图像的能力.学习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个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完成(结合课本)
1.自然界的物质常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形态存在着.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熔化.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凝固.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完成-----试验报告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看课本探究部分结合试验,师生共同完成)1.试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验数据:(填到课本上)6.完成课本要求作的图像
7.试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误差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看课本讨论完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晶体.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非晶体.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熔点.
4.____________有熔点、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熔点.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凝点.同一种物质的___________和它的________________相同.__________没有凝固点.6.完成想想议议 7._____________________吸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放热
五、小结 1.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记下你本节课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高
1.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有一定的熔点,________没有一定的熔点.
2.如图所示,为某晶体的凝固曲线,从A到D整个过程是________的(选填“吸热”或“放热”),在AB段物质处于_________状态,BC段是个________过程,物质处于_______状态,其对应的温度 48℃代表此晶体熔液的_________,CD段物质处于__________状态.
3.如图所示的非晶体凝固曲线,说明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_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没有固定的凝固点;在此过程中,非晶体_________(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
4.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观察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过程,并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再过几分钟为止.该同学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绘制了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如图乙、丙所示,其中图_________为松香的熔化图象,海波与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
5.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叫做____________.晶体熔化的过程中,虽然大量吸热,但温度_____________.
6.人们通常用钨这种金属制造电灯的灯丝,是因为钨的__________高.
7.北方建筑工人在秋冬季节和泥时,常用食盐水代替自来水,这是因为食盐水的凝固点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如图是从实验得到的海波熔化图象,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象中的AB段表示熔化过程
B.图象的CD段表示熔化过程
C.在BC段所表示的过程中,海波继续吸热
D.在BC段所表示的过程中,海波不吸热也不放热 2.下列固体属于晶体的是()
A.石蜡 B.固态酒精 C.玻璃 D.松香
3.海波的熔点是 48℃,那么 48℃的海波是()
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D.以上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4.在 0℃的房间里,把正在熔化的冰块投入到 0℃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水质量增多B.冰质量增多C.水和冰质量不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5.沥青在加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持续上升B.温度保持熔点不变
C.先上升,后来保持不变,最后又上升D.先下降后上升
6.冬天,在东北地区汽车司机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体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
A.较低的沸点B.较低的凝固点
C.蒸发性能强D.较易流动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原因是()
A.没有吸收热量
B.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
C.吸收的热量用来使晶体熔化
D.吸收的热量用来使晶体汽化
8.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把室外冻得冰冷的一些冻梨拿到屋子里,浸没在冷水盆中,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盆中一部分水结冰,梨的温度不变
B.盆中有水结冰,梨的温度不变
C.盆中的水都结成冰,梨的温度降低
D.盆中的水都结成冰,梨的温度不变
第三篇:熔化与凝固教案
《熔化与凝固》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不同特点。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能说出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
2.能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能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能根据液体凝固的特点,大致画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二)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像、利用图像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树立规范实验、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晶体熔化规律,描绘晶体熔化图像。
三、教学难点
1.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描绘晶体熔化图像。
3.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铁架台、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温度计、铁丝、硫代硫酸钠、松香等
六、教学设想
本节内容是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尽管熔化和凝固现象如此多见,但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的规律,学生并不了解,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学习其他物态变化有迁移作用。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过程,归纳固体的熔化规律,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生活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本节课中,先让学生说出较多的熔
化和凝固的事例,然后用熔化实验重点探究熔化的规律,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特点自然地引出晶体和非晶体。教材中有关凝固叙述比较简略,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出发,推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特点、凝固点和图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PPT3 播放录像:冰山消融
师:在刚才的录像里,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那你知道冰山消融的原因是什么吗? 生:全球气候变暧。
【设计意图】:由录像画面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师:全球气候暖变,使得冰川慢慢在减少,即由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师:同学们还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生:蜡烛在点燃后变成液态。
生:冬天,猪油放在锅里加热就变成了液态。师:物质可以由液态变为固态吗? 生:能。
师:同学们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生:冬天到了,河面上的水结成冰; 生:点燃的蜡烛熄灭后蜡油又凝固了。
师:你们知道我昨天为什么叫值日生早晨不要拖走廊吗? 生:天气变冷了,拖地面使地面变湿了,水易结冰,容易摔倒。师: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生:物质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生: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温度有关。出示PPT4-6 师:你们能用以上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吗?
生:岩石在高温下可以成为液态,而当温度降低时则变成了固态。
师: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设计意图】: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熔化、凝固现象,引导他们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能用结论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师: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出示
2.研究固体的熔化过程
实验:(实物投影)
(1)看实验装置,让学生回答需要使用哪些器材,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2)准备两套装置,分别安放在讲台左右两端。一套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另一套做松香熔化实验。
(3)请两组学生(每组4人),上台实验,并对学生进行分工(报时、搅拌、读数、记录),其它同学注意观察。
出示PPT7提醒实验时应注意:
A.为使试管内固体受热均匀,在烧杯中装一支温度计测量水温,使试管内外的温差不超过5 ℃,并随时搅拌试管中物质。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固体中。
B.实验中要分工协作;当硫代硫酸钠粉末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C.观察对硫代硫酸钠及松香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观察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观察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记录实验中的数据;
(学生将所读的数据填在课本的表格中。)
生:给硫代硫酸钠加热,硫代硫酸钠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硫代硫酸钠的温度却保持48℃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生:给松香加热,松香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松香的温度不断上升。师:那硫代硫酸钠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
生:不相同。硫代硫酸钠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松香在熔化时温度在不断上升。师:你认为两者在熔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呢?为什么? 生:吸热,因为整个熔化过程中在不断加热。
【设计意图】:实验前先强调实验器材的使用注意事项,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实验。培养观察实验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生通过比较两者的实验现象,找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不相同,学习后面学习晶体和非晶体的学习作铺垫。
3.熔化曲线分析 出示PPT8-9 师:看课本图4—3和图4—4;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
一位学生将硫代硫酸钠熔化曲线画在黑板上,再投影数名学生的曲线。
师:大家画的曲线虽不完全一样,但是大致形状如和这位同学接近。为了进一步分析,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思考:
出示PPT10(1)在AB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硫代硫酸钠是什么状态? 温度怎样变化? 生: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硫代硫酸钠是固态,温度升高
师:(2)硫代硫酸钠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开始熔化?哪一点结束熔化? 生:B点开始,C点结束
师:(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硫代硫酸钠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硫代硫酸钠加热? 生: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硫代硫酸钠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硫代硫酸钠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硫代硫酸钠加热。
师:(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硫代硫酸钠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生:硫代硫酸钠的状态是液态,硫代硫酸钠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硫代硫酸钠的温度升高。师:那么松香的熔化曲线是怎样的呢? 一位同学画松香的熔化曲线。出示PPT11 师:通过实验对比、图象分析,你能得出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熔化的异同点吗? 生:相同点:都要吸热。
不同点:硫代硫酸钠要达到一定温度后才开始熔化,而且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松香一加热就逐渐变热,再变稀,在熔化的整个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并不存在到达某温度时才开始熔化的情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绘制图像的能力。学生将图像画在黑板上,教师就可以利用此图像来分析图像的特点。有硫代硫酸钠的熔化曲线的详细分析,松香的熔化图像变显得简单了。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图像回答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4.晶体和非晶体
师:也就是说,硫代硫酸钠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而松香没有。象硫代硫酸钠这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而象松香这样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除松香外,玻璃、沥青等物质也是非晶体。
出示PPT12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图片。师:那怎样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呢?
生:看是否有熔点。5.熔点表 出示PPT13-15 师:请同学们看——几种物质的熔点表。观察熔点表,你可以从中了解到什么? 生:(1)可以知道某固体的熔点;
(2)金属的熔点一般较高;常温下是气态的物质熔点很低。师:分析熔点表,回答下列问题:
(1)冰的熔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含义?冰在-10℃时是什么状态?温度升高到10℃时是什么状态?
生:冰的熔点是0℃,它表示冰在0℃时熔化,熔化时温度不变。-10℃时是固态、温度升高到10℃时是液态。
师:为什么家庭照明用的白炽灯要选钨丝作为灯丝的材料? 生:钨的熔点为3410℃,熔点高,不易熔化。师: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
生:不能。铝的熔点比铁低,铁还未熔化铝就先熔化了。
师:请结合前面的实验和分析,你认为硫代硫酸钠熔化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生:达到熔点; 生:吸收热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表格、数据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出示PPT16-18 6.凝固
师:实验研究表明: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为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则没有凝固点。液体在凝固时都会放热。
水的凝固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含义?
生:(1)水的凝固点是0℃,它表示水在0℃时凝固成冰,凝固时温度不变。师:熔化是凝固的逆过程,熔化吸热,那凝固呢? 生:放热。
师:你能根据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图像画出它们的凝固图像吗?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
【设计意图】: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所以由熔化的特点较容易推出凝固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巩固练习
PPT19
(四)、课堂总结
PPT20
(五)、作业
作业本B《第1节 熔化与凝固》
八、板书设计
4.1 熔化与凝固
一、熔化:固体→液体 吸热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吸收热量。
二、凝固:液体→固体 放热
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九、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因此学生掌握好此节内容有利于学好其他几种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本节课中着重通过实验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得规律,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熔化图象,并根据它们的图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时实验要成功。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视频引入,学生有很大的兴趣,立即被视频中所介绍的内容所吸引,同时也在思考冰川骤减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2.实验做得比较成功。以前在做这个实验时,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温度和现象与课本所说的有比较大的出入,因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找出了原因,因此在这次实验中我特别注意硫代硫酸钠的纯度、水浴温度的控制、搅拌,终于在实验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是两组同学上台演示,但实物投影还是较好的将实验现象呈现出来。
3.本节课难点之一是描绘晶体熔化图像。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绘制图像有较大难度,但由于前三章内容的相关练习中多次出现绘制图像,我已讲解过,因此在这节中出现绘制图像时本班学生并不感觉到困难,所以学生能很快地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图像。
4.通过实验现象、数据和图像的分析得出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规律,进而直接指出固体可有根据有无一定的熔化温度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对熔点表的学习,学生对晶体有更好的认识,但还需要相关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这部分知识。
这节课也有许多遗憾的地方,如:①由于条件有限,没有让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的培养就少了一次机会。②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新课结束后课堂上就没有时间进行练习巩固,效果没有及时反馈,只有通过课外作业来呈现了。
第四篇:第二节_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姓名: 座号: 分数:
1、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________.
2、铁矿石在炼铁炉里变成铁水,这是________现象.
3、用质量相同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________.玻璃在200℃时开始熔化,直到300℃时还未熔化完,可见玻璃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5、晶体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但一定要________热量.
7、图(1)中是萘的熔化图象,图BC段表示________过程.在这过程中,萘________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由图象还可以知道萘的熔点是________℃.
图一 图二
8、如图(2)是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冰从-20℃升温到0℃用了____秒;从0℃冰变成0℃水用了________秒;从0℃的冰变成100℃的水用了________秒;沸腾持续了________秒.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姓名: 座号: 分数:
1.2.3.4.汽化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沸腾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汽化的方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液化的方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液体汽化时_____热,汽化时______热。
8、把酒精擦在手臂上感觉凉,这是因为酒精在 时要 热(填吸或放).9、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_____的缘故。
10.湿衣服在通风处比无风的地方干得快,这表明_____________;一碗水洒在地面上比盛在碗里干得快,这表明_____________。
Shirley
第五篇: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5、会查物质熔点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
2、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重点难点] 重点
1、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
2、熔化时有没有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难点
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教材分析]
本节是一节包含探究内容的课。探究式学习是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教师用书》提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完成探究过程。而我考虑到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且海波的熔化过程中的温度“阶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十分明显,反而会误导学生。另外实验时间比较长,再花费过多时间进行解释就得不偿失了。因此,本节课我采用CAI动画来模拟实验,把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上,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的过程,来体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与过程。[学情分析]
对于熔化与凝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常见到,但将其提升为物理规律还是第一次;且本节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探究,是学生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因此本节概念上学生接受不难,难在于掌握探究的方法。[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我设计以下环节来完成。
1、熔化与凝固的概念;
2、设计探究实验;
3、观察物质的熔化过程;
4、分析实验现象。最后,进行小结及练习。环节1:熔化与凝固的概念
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会发生改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利用物态变化的例子。如工厂里浇铸金属零件。引出:熔化与凝固的定义。提出问题:
1、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2、熔化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3、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否相同呢? 环节2:探究——物质的熔化与凝固
将学生分组,观察教材图1-11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后回答。
1、在做海波熔化实验时,为什么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加热?
2、烧杯中的水量多少恰当?
3、温度计的液泡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
4、要记录什么数据?怎样记录数据?
5、如何更好的描述数据?
6、实验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7、参考教材,你能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吗? 环节3:观察物质的熔化过程 展示:松香的熔化过程(动画)
海波的熔化过程(动画)
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并指导学生用图象来描述实验。环节4:分析实验现象
利用海波的熔化图象,使学生认识熔点的概念,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并展示一些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
介绍一些物质的熔点。特别点明冰的熔点是0℃。
根据物质的熔化与凝固,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环节5: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