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熔化与凝固》课堂案例分析
《熔化与凝固》课堂案例分析
一、把握有效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立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效率最有效的途径。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立不同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学生自己在各种活动中去发现去掌握,而不是老师硬塞给的。随着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各种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的出现(如教学的网络化、信息化和多媒体化)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很大的挑战,应为新的教学工具给我们的教师带来许多方便,省去了课前准备实验的麻烦。但有了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完全放弃那些费时又费力的老方法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有时用 实验来教学,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我曾多次在两个班对于同一课题的教学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由于考虑到实验需要时间太多可能影响本节课的教学进度,于是在其中一个班采用多媒体演示完成“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过程,课件也做得十分形象,当两种物质熔化时,坐标系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也在变化。利用课件教学只需五分钟就完成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过程。而另一个班采用演示实验来教学,我边讲边示范演示操作的规范性,边记录相应的数据。整个演示实验花去20多分钟的时间。但是,在课后练习的反馈中,两个班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实验教学班级的作业情况普遍比多媒体教学班级的要好得多。且在后面的晶体教学中采用实验教学的班级的接受能力要好得多。虽然课件比较形象,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但缺乏实验的真实性; 并且演示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所以多媒体教学在有些时候代替不了实验教学。当然,对于有些不能用实验来教学的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有关日食,月食,月相的形成等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就更好。所以对于多媒体教学与演示教学的“度”要把握好,只有把握好这种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新、老教学方法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堂课只有45分钟,我们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这45分钟才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这45分钟能?只有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体力消耗、脑力的消耗等因素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例如《熔化与凝固》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对该堂课的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宁愿花两课时时间去完成,以避免炒“冷饭”。在本堂课的内容中海波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现象,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在本实验中要控制好海波熔化过程的时间长短。为了避免由于熔化过程太短而得不到想要的结论,或由于熔化时间太长而耽误了整堂课的进度。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对实验进行控制。
1、实验中海波的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次实验下来我认为6—7克最合适,并且要碾碎。
2、酒精灯的灯芯要适当调小一些,这样更能利于控制温度,防止温度升得过快,来不及观察,特别是可避免海波在熔化过程太快,温度不变时的时间太短。
3、水浴加热中水的量也要做好控制,太多会使加热过程花费很长时间;太少又会使熔化过程太快而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建议水的量在80——120毫升为宜。
本节课的教学只能对海波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进行探究,解决相关的问题,留下的内容还需第二节课完成。切不可直到下课了还在继续赶课程进度。殊不知,此时的学生注意力早已不集中了,课堂效率也是一落千丈。
三、适量的布置学生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一个班数十名学生,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更存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为了课后作业反馈的真实性,同时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本人在平时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有了一定的成果。具体操作是,将作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关基本概念,规律解答的基础题;第二类是简单的综合应用题;第三类是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也不同,要求基础差的同学完成第一类题目,选做第二类题;中等生完成一、二类题,选做第三类题;优等生完成所有作业题,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也使得课后反馈变的真实,可靠。使老师可以很好的对上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查漏补缺。真正的做到优质轻负。
作业分层及设计如下:(第1—4题为第一类,第5—6题为第二类,第7题为第三类)。
1.物质从______态变到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非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选填“变化”、“不变”)的。晶体类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______。2.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各种物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凝固点。
C.各种晶体的熔点相同。
D.非晶体熔化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1—2题)考察学生会根据固体熔化时特点不一样,将固体分类,考察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掌握情况,体会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3.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物质从__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__________.(2)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它在-115℃时是__________态,在-120℃时是__________态.(3)钢块化成钢水时,钢块要__________热;水结成冰时,水要__________热.(4)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__时会_________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__________.4、坩埚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埚内盛有锡块,坩埚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3—4题)考查学生运用熔点这一概念判断物质某一温度时的状态及熔化、凝固时吸热放热情况。
5.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 [ ] A.有些冰融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没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考查学生 熔化与凝固时除温度要求外还要考虑到吸热放热的情况的综合能力
6.下列关于用相同质量的0摄示度的冰和0摄示度的水冷藏鱼哪个效果好的说法,正确的是()
A.0摄示度的冰比0摄示度的水温度低所以用冰的效果好
B.0摄示度的冰和0摄示度的水温度相同,所以效果一样
C.0摄示度的冰和0摄示度的水温度相同,但冰融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用冰的效果好
D.0摄示度的水比0摄示度的冰取材方便,所以用水效果好
考查学生对冰融化需吸热、水蒸发也需吸热以提高比较能力
7.如图是固态萘加热熔化和液态冷却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看图回答:(1)萘开始加热时的温度是___,萘的熔点是___,加热最高温度是____。
(2)萘吸热过程经历了_分钟,熔化过程经历了_分钟。
(3)图中_____段表示萘处于液态;_____段表示萘处于固态。
综合题:考查学生对晶体的熔化与凝固所需的时间理解,会利用图形找出晶体的熔点,体会晶体熔化过程中物质存在的状态及温度变化情况,体验科学知识与数学图形的有机结合。作业分层反思:
(1)作业重质不重量,保证了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不同内容的接受,理解能力不同。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适时的调整学生的分层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的总结经验,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出色。
《熔化与凝固》课堂案例分析
鸡东县第三中学
刘桂英
第二篇:熔化与凝固教案
《熔化与凝固》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1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不同特点。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能说出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
2.能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能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能根据液体凝固的特点,大致画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二)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像、利用图像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树立规范实验、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晶体熔化规律,描绘晶体熔化图像。
三、教学难点
1.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描绘晶体熔化图像。
3.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铁架台、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温度计、铁丝、硫代硫酸钠、松香等
六、教学设想
本节内容是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尽管熔化和凝固现象如此多见,但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的规律,学生并不了解,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学习其他物态变化有迁移作用。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过程,归纳固体的熔化规律,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生活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本节课中,先让学生说出较多的熔
化和凝固的事例,然后用熔化实验重点探究熔化的规律,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特点自然地引出晶体和非晶体。教材中有关凝固叙述比较简略,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出发,推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特点、凝固点和图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PPT3 播放录像:冰山消融
师:在刚才的录像里,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那你知道冰山消融的原因是什么吗? 生:全球气候变暧。
【设计意图】:由录像画面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师:全球气候暖变,使得冰川慢慢在减少,即由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师:同学们还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生:蜡烛在点燃后变成液态。
生:冬天,猪油放在锅里加热就变成了液态。师:物质可以由液态变为固态吗? 生:能。
师:同学们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生:冬天到了,河面上的水结成冰; 生:点燃的蜡烛熄灭后蜡油又凝固了。
师:你们知道我昨天为什么叫值日生早晨不要拖走廊吗? 生:天气变冷了,拖地面使地面变湿了,水易结冰,容易摔倒。师: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生:物质可以由液态变成固态,也可以由固态变成液态。生: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温度有关。出示PPT4-6 师:你们能用以上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吗?
生:岩石在高温下可以成为液态,而当温度降低时则变成了固态。
师: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设计意图】: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熔化、凝固现象,引导他们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能用结论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师: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出示
2.研究固体的熔化过程
实验:(实物投影)
(1)看实验装置,让学生回答需要使用哪些器材,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2)准备两套装置,分别安放在讲台左右两端。一套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另一套做松香熔化实验。
(3)请两组学生(每组4人),上台实验,并对学生进行分工(报时、搅拌、读数、记录),其它同学注意观察。
出示PPT7提醒实验时应注意:
A.为使试管内固体受热均匀,在烧杯中装一支温度计测量水温,使试管内外的温差不超过5 ℃,并随时搅拌试管中物质。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固体中。
B.实验中要分工协作;当硫代硫酸钠粉末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C.观察对硫代硫酸钠及松香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观察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观察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记录实验中的数据;
(学生将所读的数据填在课本的表格中。)
生:给硫代硫酸钠加热,硫代硫酸钠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硫代硫酸钠的温度却保持48℃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生:给松香加热,松香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松香的温度不断上升。师:那硫代硫酸钠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
生:不相同。硫代硫酸钠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松香在熔化时温度在不断上升。师:你认为两者在熔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呢?为什么? 生:吸热,因为整个熔化过程中在不断加热。
【设计意图】:实验前先强调实验器材的使用注意事项,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实验。培养观察实验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生通过比较两者的实验现象,找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不相同,学习后面学习晶体和非晶体的学习作铺垫。
3.熔化曲线分析 出示PPT8-9 师:看课本图4—3和图4—4;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
一位学生将硫代硫酸钠熔化曲线画在黑板上,再投影数名学生的曲线。
师:大家画的曲线虽不完全一样,但是大致形状如和这位同学接近。为了进一步分析,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思考:
出示PPT10(1)在AB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硫代硫酸钠是什么状态? 温度怎样变化? 生: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硫代硫酸钠是固态,温度升高
师:(2)硫代硫酸钠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开始熔化?哪一点结束熔化? 生:B点开始,C点结束
师:(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硫代硫酸钠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硫代硫酸钠加热? 生: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硫代硫酸钠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硫代硫酸钠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硫代硫酸钠加热。
师:(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硫代硫酸钠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生:硫代硫酸钠的状态是液态,硫代硫酸钠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硫代硫酸钠的温度升高。师:那么松香的熔化曲线是怎样的呢? 一位同学画松香的熔化曲线。出示PPT11 师:通过实验对比、图象分析,你能得出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熔化的异同点吗? 生:相同点:都要吸热。
不同点:硫代硫酸钠要达到一定温度后才开始熔化,而且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松香一加热就逐渐变热,再变稀,在熔化的整个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并不存在到达某温度时才开始熔化的情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绘制图像的能力。学生将图像画在黑板上,教师就可以利用此图像来分析图像的特点。有硫代硫酸钠的熔化曲线的详细分析,松香的熔化图像变显得简单了。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图像回答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4.晶体和非晶体
师:也就是说,硫代硫酸钠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而松香没有。象硫代硫酸钠这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而象松香这样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除松香外,玻璃、沥青等物质也是非晶体。
出示PPT12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图片。师:那怎样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呢?
生:看是否有熔点。5.熔点表 出示PPT13-15 师:请同学们看——几种物质的熔点表。观察熔点表,你可以从中了解到什么? 生:(1)可以知道某固体的熔点;
(2)金属的熔点一般较高;常温下是气态的物质熔点很低。师:分析熔点表,回答下列问题:
(1)冰的熔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含义?冰在-10℃时是什么状态?温度升高到10℃时是什么状态?
生:冰的熔点是0℃,它表示冰在0℃时熔化,熔化时温度不变。-10℃时是固态、温度升高到10℃时是液态。
师:为什么家庭照明用的白炽灯要选钨丝作为灯丝的材料? 生:钨的熔点为3410℃,熔点高,不易熔化。师: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
生:不能。铝的熔点比铁低,铁还未熔化铝就先熔化了。
师:请结合前面的实验和分析,你认为硫代硫酸钠熔化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生:达到熔点; 生:吸收热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表格、数据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出示PPT16-18 6.凝固
师:实验研究表明: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为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则没有凝固点。液体在凝固时都会放热。
水的凝固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含义?
生:(1)水的凝固点是0℃,它表示水在0℃时凝固成冰,凝固时温度不变。师:熔化是凝固的逆过程,熔化吸热,那凝固呢? 生:放热。
师:你能根据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图像画出它们的凝固图像吗?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
【设计意图】: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所以由熔化的特点较容易推出凝固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巩固练习
PPT19
(四)、课堂总结
PPT20
(五)、作业
作业本B《第1节 熔化与凝固》
八、板书设计
4.1 熔化与凝固
一、熔化:固体→液体 吸热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吸收热量。
二、凝固:液体→固体 放热
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九、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因此学生掌握好此节内容有利于学好其他几种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本节课中着重通过实验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得规律,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熔化图象,并根据它们的图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时实验要成功。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视频引入,学生有很大的兴趣,立即被视频中所介绍的内容所吸引,同时也在思考冰川骤减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2.实验做得比较成功。以前在做这个实验时,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温度和现象与课本所说的有比较大的出入,因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找出了原因,因此在这次实验中我特别注意硫代硫酸钠的纯度、水浴温度的控制、搅拌,终于在实验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是两组同学上台演示,但实物投影还是较好的将实验现象呈现出来。
3.本节课难点之一是描绘晶体熔化图像。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绘制图像有较大难度,但由于前三章内容的相关练习中多次出现绘制图像,我已讲解过,因此在这节中出现绘制图像时本班学生并不感觉到困难,所以学生能很快地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图像。
4.通过实验现象、数据和图像的分析得出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规律,进而直接指出固体可有根据有无一定的熔化温度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对熔点表的学习,学生对晶体有更好的认识,但还需要相关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这部分知识。
这节课也有许多遗憾的地方,如:①由于条件有限,没有让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的培养就少了一次机会。②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新课结束后课堂上就没有时间进行练习巩固,效果没有及时反馈,只有通过课外作业来呈现了。
第三篇:熔化和凝固说课稿
熔化和凝固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熔化和凝固》,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重点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内容,安排在“温度和温度计之后”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温度在物态变化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但不同的物质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掌握好本节内容是突破本章难点所在,也是有效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基础。内容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物质熔化实验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确认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③、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晶体熔化图象的描绘,能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随堂实验使学生树立规范实验、仔细实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以及学生分工协作的团结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教材从固体熔化实验出发,通过学生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我确定
学习重点:1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由于学生缺乏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感性认识;图像法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次的应用,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因此我确定
学习难点: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四、教法与学法点教学时)以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实验指导法为主,将课本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加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性,辅以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运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兴趣有机结合,目的在于全方位培养学生。
学生学习时,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抽象思维较不成熟的特点,采用实验探究法和类比法,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印发熔化过程记录表、方格坐标纸。相应实验器材
(海波)、冰、蜡和水;铁架台(带铁圈、铁夹)、烧杯、试管、温度计、酒精灯、玻璃棒和钟表。学生:全班同学按5-6人一组分好组,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激发欲望---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演示实验加以验证----相互交流获得新知----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进行实验前向学生展示出自学提纲,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
㈠、创设情境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请学生回答“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什么?”夏天冰棍从冰箱里拿出后不一会儿会变成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展示不同物质熔化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确认,并让学生回答类似的显现还有哪些?从而引出新课。设计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日常的自然现象中领悟关于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色。
㈡、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第一个环节:设疑提出问题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不同物质变化规律是否相同?吸热还是放热 ?
第二个环节:自由猜想
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意识,教师让学生结合问题和生活经经验自由猜想。
第三个环节:教师指导设计实验
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器材的限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验的思路,设计出实验方案。
第四个环节: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1.分工协作,职责分明
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分好小组,6人一组,(报时、搅拌、读数、观察状态、记录、描点各一人),根据学生选择海波、冰和蜡做为药品的不同分组
做熔化实验时。教师要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特别是强调实验时要加强分工协作。学生只有分工明确,实验才有望成功。
2.仔细观察,认真实验
实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特别强调仔细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同温度下的状态、熔化时的状态及温度,及时记录实验中的数据(每1分钟记录一次)。注意:当海波和萘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
第五个环节: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在方格坐标纸上描点、把所描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完成图像。指明坐标轴上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完成海波、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加以投影演示海波和蜡熔化过程及图像,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以下分析:
你的猜想是否正确?1.海波和蜡两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海波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温度怎样变化?各阶段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让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数据和图像并展示本组答案。
比较不同小组的数据和图像,再分析不同物质变化规律是否相同?结合学生的图像和回答,引出晶体和非晶体概念,熔点概念
第六个环节: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
通过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规律和图像,教师投影一组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对比数据和图像,教师适时指出熔化的逆过程是凝固,让学生讨论推出物质凝固的规律和图像及特点,达到对知识的迁移。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晶体和非晶体本质区别。熔点和凝固点及其关系,及晶体熔化和凝固各阶段的特点。教师在展示几种常见的晶体及非晶体。
教师问:通过你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和上述结论相同吗?若不同?是哪不同?问题可能出在哪儿?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这样的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们由过去的“观察者”变为“探究者”,由“验证者”逐渐转变为“实验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让他们体会到了未知世界探究的乐趣。同时突出了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㈢、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出十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
A-52.3℃,这时还能用水银温度计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
B
㈣、总结: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结由学生自己来做:
整理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巩固。明确本节课中采用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探究了哪几个问题?作业设计:1.做课本第8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小题。2.课外实验:探究蜡烛凝固和冰的凝固特点
板书设计
4.2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固体→液体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海波)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化需要从外界吸热
二、凝固:液体→固体
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凝固放热
六、教学反思: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熔化和凝固概念固然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总结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再现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教育。
2、本节内容虽不难,但学生学习中仍存在几个疑点:第一、为什么固体会有晶体非晶体之分?第二、晶体和非晶体除了熔化过程的区别外,还有哪些区别?这些问题让学生觉得留有余味。
3、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最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问题,创设物理情景,并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第四篇: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初二物理
一、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1、水的三态是什么?铜也有三态吗?
2、物质从______变为______叫做熔化;从______变成______叫做凝 固。
3、在观察熔化现象实验时,熔化图象怎样得到的:
(1)方格纸上画一条横轴表示______。(2)方格纸上画一条纵轴表示 ______。
(2)记录各个______的______在方格纸上描出点。(4)用平滑曲线把
______边接起来。
4、固体分______体和______体两类,晶体和非晶体重要区别是晶体
______,非晶体______。
5、观察图4-4和4-5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个图象是熔化图象?(2)两个图象是不是同一种物质的?(3)图4-4中AB段所能表明的物理意义。(4)图4-5中BC段能表明的 物理意义。
6、晶体在熔解过程中:(1)温度______。(2)______热量。
7、关于物质的熔解正确的说法是()
A、物质在熔点熔化需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也不断升高 B、物质在熔点熔化需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不再升高 C、晶体在熔点熔化需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升高 D、晶体在熔点熔化不需要再吸收热量,温度不再升高
8、如图4-6所示,烧杯中装的是冰水混合物试管中装的是-5°C的冰,它
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那么试管中的冰是否会升温到0°C,试管中的
冰是否会熔解?
9、下面关于熔化和凝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晶体熔解时不需吸收热量 C、只有晶体熔液凝固时保持温度不变 D、各种液体凝固时都要放出热量
二、蒸发练习题
1、关于汽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B、汽化现象只在沸点发生
C、汽化现象在沸点以上温度才能发生 D、任何温度下,液体都能发生汽化现象
2、关于蒸发,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越大蒸发越快 C、液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也越快 D、液体越多,蒸发越快
3、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_______,从气态变成为液态叫做 _______,汽化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
4、加快液体蒸发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夏天煽扇子,会使人感到凉快的原因是()A、使人体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B、加快人身上的热向外辐射
C、加快人体周围空气流动,从而使人身上的汗蒸发加快;蒸发要吸收 人身上热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
5、能降低室内平均温度的最好办法是()A、打开电风扇 B、向地板上洒些水
C、关上房门,打开电冰箱的门 D、以上方法都可行
答案:
一、1、固、液、气;有
2、固态;液态;液态;固态
3、(1)时间(2)温度(3)时刻;温度(4)各点
4、晶;非晶;有一定熔点;没有一定溶点
5、略
6、(1)不变(2)吸收
7、C
8、略
9、AB
二、1、D
2、D
3、汽化;液化;蒸发;沸腾
4、升温;加大表面积;空气流动加快
5、C
6、B
第五篇:熔化和凝固_教案
第一节:熔化与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3)第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动画展示: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级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设计意图: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教师应通过班级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本部分从设计上启发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习,并紧密的联系前沿科技,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基本技能:
(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基本方法:
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萘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
三、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5.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