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旅游地理教案2014.2
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百色是民族旅游学校 教案
授课专业:客户信息 授课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授课教师:许宗礼 教务负责人:何堂飞 学校负责人:马德峰 2014年 2月15日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教案
一、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二、课程类型: 理论课实践课
三、总学时: 56 学时(理论课46 学时,欣赏实践10 学时)
四、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讲授为主
五、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六、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旅游地理》杨载田主编科学出版社
2、《中国旅游地理》黄远水、朱桂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旅游地理》刘振礼、王兵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4、《游遍中国》(上、中、下)纪江红主编北京出版社
七、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实地考察法
3、文献分析法
4、统计图表法
5、)旅游地图法
6、分类对比法
7、信息技术法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旅游地理的产生发展理解旅游地理的研究对象
2、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内容,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
二、授课时数:4 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内容,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
2、教学难点:旅游地理的研究对象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旅游地理的性质、特点和研究内容
1、旅游地理的概念及学科性质旅游地理是研究人类旅游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
2、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
3、旅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旅游客源研究:概念、产生的条件及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及旅游需求预测旅游资源研究:范畴、分类、产生条件、特征和分布规律、资源调查及评价旅游规划开发研究: 规划开发、环境容量、资源保护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区划研究:区划的理论依据和方案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地图的特点、种类、功能和编绘
(二)、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发展阶段:国外始于20 世纪20 年代。20 世纪30 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克.麦克默里(K.Mcmurry)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被公认为是第一篇关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论文。世纪三四十年代,只着重记述某些旅游胜地和研究旅游的土地利用,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索。
年代,旅游地理学被纳入到经济地理学中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向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后,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开始 20 世纪80 年代初,旅游地理学已形成其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架。
(三)、国内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发展阶段古代旅游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1)、政治旅游(2)、学者文人考察漫游(3)、海外贸易活动(4)、宗教旅游
旅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旅游地理的早期著作《山海经》、《穆天子传》、《西域风土记》、《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
旅游地理学系统研究开始的标志:1980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二)国内旅游地理主体发展方向: 第一,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第二,要注重研究内容的拓宽与研究方法的更新
第三,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和交叉性研究
(四)、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地理学的关系
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地理学都是将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旅游研究的结果。旅游地理学:侧重于旅游地理学一般理论和方法
中国旅游地理:在了解旅游地理一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侧重掌握中国及不同等级旅游区旅游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特色。
(五)、相关资料:
1、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设施为条件,为人们进行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创汇多等特点,素有“无烟工业”之称,是一种不耗费资源的“风景出口”。大力发展旅游业将直接促进饭店、商业、交通、园林、卫生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同时还会间接地促进为旅游业服务的轻工、食品、建筑、邮电等部门的发展。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增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经济、科技文化的合作和交流,并可增加非贸易性的外汇收入,也是改善国内人民休息、疗养和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措施,并可扩大货币回笼,增加资金积累。旅游业在当今世界各国发展很快,前景广阔,被喻为“朝阳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2、1978 年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正式设立了旅游教育机构,同年我国第一所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南京旅游学校诞生,第二年我国大陆的第一所旅游高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我国旅游地理教育是伴随着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与旅游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和旅游学,一直被列为旅游学科体系中的五大基础分支学科,是旅游专修生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至今,各高等院校的经济商贸类专业及有关经济商贸类中专也普遍开设了有关旅游地理课程。
五、教学自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较好了解旅游地理的产生发展,理解旅游地理的研究对象,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内容,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随堂手写
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特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
2、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二、授课时数:4 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2、教学难点: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凡是能够直接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实施行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产生一定经济及社会与环境效益的任何旅游地吸引性因素。旅游资源的核心是旅游吸引功能。旅游资源是指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因素和条件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资源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焦点在于旅游活动的外延大小。
旅游资源不同于传统的土地、水和矿产等资源,它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点。多样性表现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独特性表现在,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变异性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永续性表现在,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特种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只要保护得当,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
2、分类:旅游资源的分类
从旅游资源的成因差异来划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从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存在划分:原生性旅游资源、萌变性旅游资源 从旅游资源的经营利用角度划分: 观赏型康乐型特殊型
按旅游吸引因素的性质划分: 场所吸引因素事件吸引因素其他吸引因素
(二)、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
1、广阔的国土与多样的自然地带
2、复杂的自然结构与突出的地域差异
3、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4、众多的民族与多彩的民俗风情
5、相关资料 中国有多大?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最北部:漠河;最南部:曾母暗沙;中国最东部:乌苏镇;最西部:喀什乌恰;
纬度跨度约50°(3°58′N~53°31′N),经度跨度约62°(73°10′E~135°05′E)。
世界上临界国最多的国家是中国,有15个临国: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名称简称省会(首府)名称简称省会(首府)北京市京北京江西省赣南昌市天津市津天津浙江省浙杭州市河北省冀石家庄重庆市渝重庆黑龙江省黑哈尔滨四川省川或蜀成都市吉林省吉长春湖北省鄂武汉市辽宁省辽沈阳湖南省湘长沙市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市甘肃省甘或陇兰州贵州省贵或黔贵阳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市云南省云或滇昆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青海省青西宁市陕西省陕或秦西安市西藏自治区藏拉萨市山西省晋太原市福建省闽福州市河南省豫郑州市广东省粤广州市山东省鲁济南市海南省琼海口市上海市沪上海香港特别行政区港香港江苏省苏南京市澳门特别行政区澳澳门安徽省皖合肥市台湾省台台北市 中国的少数民族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人口总数占全国的8%,其居住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民族数仅次于俄罗斯和印度。(三)、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中国旅游资源四大特征:
1、以原生性为主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多彩,世界地位突出
2、旅游资源的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但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3、地域组合特色突出,各地旅游资源互补性强
4、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交融性强,文化积淀深厚
五、思考与练习:课后思考题。
六、教学效果自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较好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七、板书设计:随堂手写。
第三章中国自然旅游资源概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动物植物旅游资源
2、掌握中国主要自然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价值及分布情况
二、授课时数:6 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主要自然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价值及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中国主要自然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中国山地旅游资源
1、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3、盆地: 四川盆地-天府之国;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柴达木-海拔最高;准噶尔纬度最高
4、山脉:东西向:①天山-阴山-燕山②昆仑山-秦岭③南岭南北向:①贺兰山-六盘山②横断山西北东南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小兴安岭;东北西南向:①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②长白山-武夷山③台湾山脉 中国山脉的特点: 开门见山,山多且高;三横三纵加一弧,网格形状巧分布;秦岭淮河横中部,北雄南秀景色殊;西高东低,各显奇丽。
5、地貌旅游资源
概念:地貌是地球内、外力相互作用于地表物质的结果,是地球上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地貌是构成区域风景总特征的基本条件
地貌旅游资源是具有观赏价值和一定吸引功能的地表形态的总称。类型: 山岳旅游资源:观赏型和登山探险型山岳平原旅游资源 高原旅游资源 盆地旅游资源
以山岳旅游资源最丰富独特。
(1)花岗岩地貌:球状风化剥落,圆浑:黄山、华山、九华山、恒山、莫干山、泰山、天台山、普陀山、崂山等„„
高山型:球状块石累叠的山峰,新构造运动强烈,属伟晶花岗岩,差异性大低山丘陵型:地貌呈馒头状,花岗岩颗粒均匀,各方向风化程度均匀,层状剥蚀(2)丹霞地貌(紫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山景):
红色砂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地貌。坡面形态特征:顶平、身陡、麓缓
(3)岩溶地貌:岩溶发育的条件:
一是岩性条件,只有碳酸盐类岩石地区才有岩溶发育;二是地壳构造条件,从构造看,地壳稳定地区碳酸盐类岩石广布,岩性变化小,岩层厚度大,有利于岩溶发育;
三是气候条件,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能力,主要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气温高低和水的流动性。岩溶地貌的形态: 宏观:孤峰、峰林、峰丛地面呈流线型,陡而悬。如广西阳溯、广东肇庆 微观:石林、太湖石
太湖石特征分析: 瘦:秀,形态挺拔,瘦骨突兀 皱:起伏不平,有明暗变化 漏:各孔穴孔孔相通 透:玲珑剔透,能透光线
江南三大名石:皱云峰、瑞云峰、玉玲珑(4)流纹岩地貌:
地貌特点:山青水秀,造型多,变化莫测
雁荡山:古火山岩地质基础台风雨植被的点缀彩绘(5)雅丹地貌(有陡峭的小丘):
在干旱地区因强大的风力侵蚀和搬运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常呈现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形态。
(6)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作用:冰斗、角峰、刃脊、峡湾、羊背石等 堆积作用:冰碛丘陵、终碛堤、鼓丘、冰砾扇等
(7)海岸地貌:A、海岸堆积地貌
a、砂砾质海岸地貌:昌黎金海岸、澳门黑沙踏浪 b、生物海岸
B、海岸侵蚀地貌海蚀洞海蚀穴海蚀崖海蚀蘑菇杭州湾以北多沙岸,以南多岩岸(二)、水体水景旅游资源
1、水体资源与旅游
(1)水体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2)水体是各类景区的重要构景要素(3)水体能满足游客多种旅游参与需要(4)水体是周围环境的空调器
2、水景。水景按其形态又可细分为河、湖、瀑、泉、海不同类型。
河景。中国江河如织,从涓涓细流的山涧到坦荡宽阔的大江皆有特色。在众多的河景中,尤以桂林-阳朔间神奇的漓江和雄伟磅礴的长江三峡为佼佼者。咆哮奔腾的黄河峡谷,诗情画意的富春江,潺潺流水的武夷山曲溪,均系别具情趣,以水景为主体的不同尺度的旅游资源。湖景。波光潋滟的湖泊自古被人们视为风景佳地。中国拥有大小湖泊2万多个,许多湖泊因其风光明媚而具有疗养与旅游价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驰名于世,全国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不下数十处。中国著名的旅游名胜,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与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太湖与五百里滇池,美如碧玉的洱海、天山天池、赛里木湖和阿尔泰山的哈纳斯湖,到京都侧畔的昆明湖。东西南北,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各地兴建的水库,已经有多处辟为游览地,如新安江水库、刘家峡水库、红枫湖水库、十三陵水库等。湖泊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按湖盆成因分类)(1)、河迹湖: ①含义 :河迹湖系因河流改道遗留下来的旧河道所形成的湖泊。②分布 :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
③特点 :一般为淡水湖,湖形多呈弯月形,湖面水域开阔,湖周经济发达,文化历史遗迹丰厚,旅游价值较高。
④典型湖泊 :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2)、构造湖: ①含义 :构造湖系因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凹陷而形成的湖泊。②特点 :一般湖水较深,湖岸平直,岸坡陡峻,湖形狭长。
③典型湖泊 :我国的滇池、洱海、抚仙湖,亚洲的贝加尔湖,非洲的坦葛尼喀湖等。
(3)、堰塞湖: ①含义 :堰塞湖系因山崩、火山熔岩、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形成。②典型湖泊 :镜泊湖、五大连池等。
(4)、海迹湖(泻湖): ①含义 :海迹湖是古海湾封闭而成的湖泊。②典型湖泊 :西湖、太湖等。
(5)火口湖 : ①含义 :火口湖系因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火山口积水而成。②特点 :一般湖岸陡峭,湖水较深,湖泊外形近圆形。③典型湖泊 :长白山天池。(6)、冰川湖: ①含义 :冰川湖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或冰碛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②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等地。③典型湖泊 :新疆的喀纳斯湖等。瀑景。
中国疆域辽阔,地势复杂,为瀑布大量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据统计,中国大小瀑布至少在数百个以上,瀑布群也不下数十个。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庐山瀑布群、雁荡山瀑布群、黄果树瀑布群、九寨沟瀑布群、天柱山瀑布群、壶口瀑布、长白山瀑布等。著名的黄果树瀑布上下22 级并连,其中18 级为地面瀑布,4 级为地下瀑布,主瀑落差 74 米。许多名山也不乏瀑布胜景,如庐山香炉峰瀑布、三叠泉瀑布、黄山百太瀑。金华冰壶洞瀑布是在岩洞中形成的地下瀑,瀑布跌入地下暗河潜流而去,人称其为“银河倒泻入冰壶”。中国最美的瀑布群是九寨沟瀑布群;水量最大的瀑布是壶口瀑布,有翻江倒海之势。泉景。
据粗略统计,全国泉的总数当有 10 万之多。其中,水质好、水量大或因奇水怪泉而闻名遐迩的“名泉”也有上百处之多。因地下水的储存条件不同,它们中有四季如汤的温泉,刺骨冰肌的冷泉,喷涌而出的承压水泉,汩汩外流的潜水泉,水雾弥漫的喷泉,时淌时停的间歇泉,去病医疾的药泉,甘甜爽口的矿泉,还有离奇古怪的水火泉、甘苦泉、鸳鸯泉,更有北京西山的玉泉、杭州西湖的虎跑泉、江西庐山的聪明泉。这些名泉,对风景名胜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开发历史最早、历久不衰的矿泉风景名胜首推西安骊山华清池,广东从化、北京小汤山、云南安宁、黑龙江五大连池也都是驰名的矿泉疗养地。海景。
在中国疆域之内,漫长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分布着至少 6500个岛屿,50多个群岛和列岛。海景旅游资源包括海蚀奇观、沙滩风景、五彩卵石、海滩森林、海底花园、大海波澜、神奇岛屿、海市蜃楼、海上观日、神秘海火。中国现有海滨旅游胜地有大连、北戴河、烟台、青岛、普陀、厦门、深圳、澎湖、三亚,正在开发的有辽宁金县、兴城,河北昌黎、抚宁,山东海阳,江苏连云港,福建湄洲岛、崇武,广东大鹏湾、珠江口,海南,广西北海等。其中既有避暑胜地,也有避寒胜地。在大连、青岛、福建、海南等地正在建设海滨度假旅游区。
(三)气象气候旅游资源(1)雨、雪景(2)云雾景(3)霞景
(4)佛光、蜃景(5)雾、雨凇景
(四)植物动物旅游资源
生物景和生态系统保护区域中国具有世界上特有的奇花名木,珍禽异兽。珍稀特有动物资源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黑颈鹤、扬子鳄等,均为中国特有种。银杏、银杉、金钱松、白豆杉等皆为珍稀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中国占世界总科数的53%,其中不乏古老类群和特有种。许多动植物既能起到烘托主景作用,又能独立成景,构成颇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一些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区,如黑龙江扎龙鹤乡,江西与青海鸟岛,福建鸳鸯溪,云南大理蝴蝶泉,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动植物生命摇篮之称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景色奇秀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长白山、卧龙和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等,都是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地方。
五、思考与练习:课后思考题。
六、教学效果自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较好了解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动物植物旅游资源,掌握中国主要自然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价值及分布情况。
七、板书设计:随堂手写。第四章中国人文旅游资源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文化艺术与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及城镇风貌与康乐购物类旅游资源
2、掌握历史遗迹与古代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价值及分布情况
二、授课时数:4 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历史遗迹与古代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价值及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历史遗迹与古代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价值及分布情况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历史遗迹与古代建筑类旅游资源 1古遗址、古代工程与历史纪念地(1)、古人类遗址: 指从人类发展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活动遗址。我国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著名的猿人遗址有:目前年代最早的是距今 204 万年以前的重庆巫山人化石发掘地、170 万年以前的云南元谋人化石发掘地、50 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化石的发掘地。
(2)古文化遗址: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古代人类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场所遗址。包括古城池、古战场、古道路等。
著名的古城遗址有:殷商遗址、丰镐遗址、咸阳遗址、楼兰遗址等。
著名的古战场遗址有:三国赤壁之战遗址、楚汉鸿沟之战遗址、合川钓鱼城之战遗址等。著名的古道路遗址有:丝绸之路遗址、剑门蜀道遗址等。
2、长城与其他古代工程
(1)长城:兴建自西周起历经 14 个朝代,延续 2700 多年,颁分布于今 17 个省、市、自治区,总长度超过 5 万公里。长城主要由城墙、墙台和敌台、烽火台、城堡、关隘构成。现存的多系明长城,城墙一般高 5-8 米,宽 6 米左右,它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老龙头,并向东延伸到辽宁鸭绿江边,全长 12700 多华里。主要旅游点有:北京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河北山海关、老龙头,甘肃嘉峪关等处。
(2)古城池:我国早在殷商时就已出现城市。早期的城市包括瓮城、子城、牙城、皇城等不同功能的建筑。我国历史上有3000 多座城池遗址,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江苏南京城、陕西西安城、山西平遥城、云南大理城等。长城和古城池都属古代军事工程。
(3)古代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浙闽海塘、新疆坎儿井以工程巨大而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四川的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多功能大型水利工程。
(4)古代桥梁:类型多样,有梁桥、拱桥、索桥、浮桥、廊屋桥、铁桥、竹藤桥、网桥、古纤道等。
著名的桥梁有: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广西程阳风雨桥等。桥都:绍兴古城
3、近现代历史纪念地
近现代历史纪念地包括革命遗址、旧址,重要仁义传真烈士陵园,纪念性建筑物等。
较著名的有:南昌“八一”起义指挥部遗址,遵义会议会址,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圆明园遗址等。
(二)古建筑与古园林
1、古建筑--“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 以森构架“大屋顶”结构为主要形式,其组群布局多主次分明,讲究中轴对称,富有节奏感。同时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巧妙结合。
北方地区古建筑遗存较南方多,辽、金以前的地上建筑物,70%集中分布在山西各地。(1)宫廷与礼制建筑。包括宫殿、坛庙、祠堂等建筑。
我国规模最大的三处古建筑群:明清故宫、曲阜孔庙和泰山岱庙,皆属宫廷和礼制建筑。现存的著名皇宫有:北京紫禁城(现故宫)、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内的宫殿(行宫)等。坛庙:天坛、日坛、社稷坛、风神庙、富神庙等(2)宗教建筑。
以佛教建筑及道教建筑为突出。西藏的布达拉宫、武当山道观建筑群。佛塔是寺庵的标志性附属建筑,随寺庙修建。我国现存古塔三千多座,其中有 41 座被列为全国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如山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大理崇圣寺三塔、河北定县开元寺塔、河南少林寺塔林等。此外,山西恒山悬空寺、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等宗教建筑,也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较高水平。
(3)景观建筑:包括亭、台、楼、阁、廊、榭、舫等。
如四大名亭、三大名楼。其中三楼均以诗、文、赋传名。
(4)居民建筑:
现保存较完好的代表性古代汉族民居建筑街道:安徽黄山的屯溪老街、北京的琉璃厂、西安北院门老街等。
我国古代民居保存较好的典型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具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城堡式的闽西客家大土楼、木构式侗寨鼓楼。
2、古园林--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1)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我国山水园林艺术奠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明、清时期造园规模和水平走向鼎盛,形成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两个主流体系。我国古代园林发展以江南地区水平最高,数量也最多。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与特点 按占有者分:皇家、私家
按地理位置分:北方、江南、岭南
按艺术风格分: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 3)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
筑山(叠山)、理水、植物、动物、建筑和书画墨迹。
古典园林中国造园艺术有“世界园林之母”之称。它把建筑、山池、园艺、雕刻、绘画、书法、装饰、美学等融于一体,使生景、画景、意境巧妙结合,虽为人作,却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北方园林的特点:面积较大,风格趋于粗旷豪放,园林建筑厚重而少婉约。自清代起,皇家园林成为北方园林建筑的主流。
南方园林的特点:建筑体量较小,多用平瓦粉墙,色彩素雅淡泊,园石、绿树、花草和自然水体利用较多,景致玲珑纤巧、秀美精雅、曲折幽深。江南园林以太湖平原一带数量最多、艺术水平最高。4)著名的古园林: 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属于皇家园林;其余的两个私家园林都在苏州--拙政园和留园。
苏州四大名园: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其中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广东四大名园:也称岭南四大园林。包括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三)古陵墓与名人纪念地
我国古陵墓数量高居世界榜首,仅皇陵就有175 座.其建筑雄伟富丽,文物珍贵多彩,又选址于“风水宝地”,“皇陵禁地”,易成为园林式的浏览地,具有观赏价值、科研价值、游憇价值
1、古代帝王陵寝 古代帝王陵寝由三部分构成:封土、墓室和陵园建筑。
1)在封土的形式上,秦始皇陵采用大型方上形式;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则以山为陵,直到明清帝陵即更替到结构复杂而豪华的宝城宝顶。
2)墓室:由早期简单的土墓穴,逐渐发展到结构豪华富丽、堪与人间宫阙相媲美的地宫。
3)帝王陵寝前的建筑物:祭祀建筑区、神道、护陵监三部分组成。以明十三陵最具代表性。
2、历代名人墓与名纪念地。
1)名人墓:孔林。
贵州、四长江三峡、福建武夷山区等地的各种悬棺葬、悬墓葬,高崖“船棺”等也具观赏价值。
2)名人纪念地:由历代名人故居、名人活动遗址以及相关的纪念性文物与建筑所构成。
五、思考题:课后练习。
六、教学效果自评: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较好了解文化艺术与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及城镇风貌与康乐购物类旅游资源,掌握历史遗迹与古代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价值及分布情况。
七、板书设计:随堂手写。
第五章中国旅游资源的评价与保护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调查
2、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评价与保护
二、授课时数:4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旅游资源的评价与保护
2、教学难点:中国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旅游资源调查:
(一)、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 : 旅游资源调查是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的基础,所以旅游资源调查主要是围绕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查明可供利用的旅游资源状况,系统全面地调查地域内旅游资源存赋数量、空间分布、等级质量、特色、吸引力,类型等要素为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旅游资源的调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作为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前期工作,必然要搜集尽可能详尽的资料,因此,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不仅仅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一些信息,还要对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三)旅游资源的环境调查
1、自然环境调查旅游资源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主要有:
(1)调查区的概况:被调查区的名称、地域范围、面积,所在的行政区划及其中心位置与依托的城市。
(2)气候条件调查。被调查区的气候类型、气温、(年均温、极高温、极低温)、盛行风,年均降水量及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光照强度,温度及其变化、大气成分及污染情况等。(3)地质地貌条件:调查区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岩石的分布和分异。
(4)水体环境调查。调查区的主要水体类型,各类水体的水质、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利用情况。
(5)生物环境调查。区内的动物及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与分布,具有观赏价值的动、植物群落数量及分布
2、人文环境调查
(1)历史沿革。调查区的发展历史,包括建制形成,行政区划的历次调整,发生的历史事件、调查区内名人及其活动
(2)经济状况。调查区内的经济水平及产业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水平、工农业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产值及构成状况、物价水平。
五、思考题:课后练习。
第二篇:旅游地理教案2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周第节课年月日
课次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项目一: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目的:了解世界旅游资源的概况 了解世界旅游区的概况
了解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和特点 了解世界旅游客源市场市场格局 掌握国际旅游客流的地理分布规律
掌握国际旅游客流的空间移动规律与发展前景 要求:带领学生了解世界旅游资源的概况。
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 重点:世界旅游区的概况
难点:国际旅游客流的地理分布规律
教具
作业 思考题
1、简述全球国际旅游客流的基本规律。
2、在全球国际旅游人次总量中,近距离的国际旅游何以会占绝大比重?
课后小结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项目2、2 世界旅游区概况
一、欧洲旅游区基本概况
欧洲(全称欧罗巴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三面临海,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为界连接亚洲大陆,西濒大西洋,北临北冰洋。欧洲旅游区从东部的白令海峡向西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沿岸,是沿纬线方向延伸距离最长的旅游大区。全洲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8%,是世界第六大洲。欧洲共有45个国家和地区,在旅游地理上习惯分为西南欧、中欧、北欧和东欧四个旅游地区。
欧洲多半岛和岛屿,有许多深入陆地的内海,主要有波罗的海、北海、第勒尼安海、亚得利亚海等,海岸线异常曲折复杂。欧洲大陆平均海拔约300米,是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分布较广,高山峻岭横踞南部,其中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山势雄伟,山谷冰川发育,主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
欧洲的河流分布均匀,水量充沛,主要河流有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多瑙河、莱茵河等。欧洲湖泊众多,多为冰川作用形成。东南部有欧亚交界的里海,北部有拉多加湖、奥涅加湖、维纳恩湖,南部有日内瓦湖等。而北欧的芬兰境内则有大小湖泊6万多个,是闻名世界的“千湖之国”。
全欧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具有温和湿润的特征,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最广的一洲。由于地形及距海远近的原因,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西部因受墨西哥暖流影响,属海洋性气候,南部属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中部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小,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东部基本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居民大多数属欧罗巴人种,95%的欧洲人属印欧语系。人口8亿多,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64%,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洲。欧洲大多数人是基督教教徒,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其次是伊斯兰教教徒和犹太教教徒。
欧洲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希腊、古罗马曾是欧洲古代文明的代表,文化绚丽多彩。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创造出众多璀璨的艺术珍品,同时欧洲又是产业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祥地,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都在此留下遗迹,拥有众多颇负盛名的城堡、教堂、雕塑、绘画、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人文旅游资源。欧洲的矿物资源以煤、石油、铁比较丰富。煤主要分布在乌克兰的顿巴斯、波兰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和萨尔、法国的洛林、英国的英格兰中部等地,这些地方均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石油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脉山麓地区、北海及其沿岸地区。其它比较重要的还有天然气、钾盐、铜、铬、褐煤、铅、锌、汞和硫磺等。欧洲的森林面积约占全洲总面积的39%,占世界总面积的23%。西部沿海为世界著名渔场,主要有挪威海、北海、巴伦支海、波罗的海、比斯开湾等渔场,欧洲捕鱼量约占世界的39%。
欧洲在历史上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经济实力雄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保险等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的地位,工业生产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均较高。生产总值在世界各洲中居首位,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占的比重很大。欧洲大多数国家都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中北欧、西欧和中欧的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最高,东欧和南欧一些国家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二战后,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1957年3月25日成立欧洲共同体,后发展为15个成员国:爱尔兰、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瑞典、奥地利和芬兰。随着欧洲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欧共体的不断扩大,欧共体自身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1993年11月11日,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它标志着欧洲联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欧洲由单一的经济联合逐步走向货币、政治和防务全方位的联合。1999年1月1日欧盟各国开始正式使用统一货币——欧元,与此同时,欧盟正在积极谋求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随着欧洲联合的深入发展,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95年起,“申根协定”正式生效,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希腊、奥地利、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15国范围内的公民可自由通行,不必接受边境海关的检查。欧洲是近代旅游业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欧洲各国除利用本国的旅游资源开展海滨、登山、滑雪、狩猎等活动外,还举办国际旅游博览会、旅游市场会,以促进和加强旅游区域的协作和开展中短途旅游。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奥地利、英国等国家是传统的旅游国家,每年接待的旅游者超过1000万人次。二战以来,尽管欧洲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创汇在世界总份额中比例逐渐下降,但迄今为止仍占世界之半。2000年欧洲共接待4.033亿人次,2001年虽然受到英国、爱尔兰和荷兰发生“口蹄疫”和美国“9•11”事件的影响,仍然能够保持4亿人次的接待量,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增长率仅下降0.7%。2002年全球国际旅游者达到7.15亿人次,欧洲接待了4.11亿人次,占世界旅游市场的57.5%。接待游客最多的国家是法国,2002年接待人数达7670万人次,占世界旅游市场的10.7%。其次是西班牙、意大利,接待人数分别为5130万人次、3950万人次。欧洲各国除利用本国的旅游资源开展海滨、登山、滑雪、狩猎等活动外,还举办国际旅游博览会、旅游市场会,以促进和加强旅游区域的协作和开展中短途旅游。欧洲出国旅游者中,90%在区域内作近距离旅游,10%去其他洲作远距离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世纪以来,欧洲旅游接待人数的在世界总份额中的比例在逐渐减少,据预测,在1995—2020年中,其旅游业的年均增长率为3.1%,低于世界旅游业平均增长率4.3%,占世界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从59%降为45%。但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仍将不可动摇。
不过欧洲作为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不可能期望它再具有像过去那样的增长率,也不可能指望它达到目前一些新兴的或处于上升期的目的地所拥有的高速增长率。但欧洲有发达、高效的地面和空中交通、信息网,欧洲人口的整体旅行水平位于世界首位,特别是老年人和年轻人旅游市场的增长潜力强劲,只要欧洲各国在旅游宣传上保持一致,进一步提高旅游价格的竞争性,向旅游者保证“付有所值”的诺言,欧洲的旅游业发展还是大有可为的。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是我国的主要客源国。
二、美洲旅游区基本概况 美洲(全称亚美利加洲),陆地面积4472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居民大都是英、法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其次是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人种。全美洲包括51个国家和地区,在旅游地理上习惯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两大旅游区。
美洲地形分为明显的三个地带:西部为高大的山系,北段由海岸、内华达山、落基山组成,中段为墨西哥高原和中美地映,南段为世界上最长的安第斯山脉;东部为低缓山地与高原,有阿巴拉契亚山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中部为世界最大的亚马逊平原、密西西比流域等。美洲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风光各异。美洲的河流、湖泊不仅利于航运,而且多为旅游胜地、可供观光、探险、漂流、货瀑布等旅游活动。美洲南北跨度为世界之首,气候复杂多样,这有利于本洲内部客源的流动。
美洲也是民族成分最复杂的洲,既有黄、白、黑三大人种,又有他们通婚以后形成的混血人种。民族渊源关系对美洲人外出旅游流向产生很大影响,白种人多前往欧洲,黑种人则往北非“寻根”,黄种人和亚洲联系较多。美洲现在虽然以白人的文明占据统治地位,但也不能掩盖印第安文化。印第安文化在安第斯山地、墨西哥高原一带留下了丰富的遗迹,成为美洲旅游的重要文化吸引物。
美洲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北美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拉丁美洲为发展中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较快,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哥伦比亚和秘鲁等国,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或工业基础。
美洲旅游业起步较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迅速。目前,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规模仅次于欧洲,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发达地区。美洲旅游区旅游业发展极不平衡,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秘鲁、加勒比海各国。这些国家又由于其经济发达程度、资源特色各不相同,旅游业发展也有很大区别。
美国、加拿大土地辽阔,具有多处壮丽的自然景观,经济、文化、科技发达,因而这两国有众多的国家公园、现代化的游乐场及博物馆。两国旅游业发达,美国号称世界头号旅游大国。墨西哥、秘鲁历史上曾长期为印第安文化遗址为主要吸引物,供旅游者参观浏览。加勒比海各国利用热带海岸的优势,发展海滨浴场、游航俱乐部、避暑别墅、矿泉疗养、旅游业自20世纪80年代采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美洲旅游业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现有的市场,开发新的客源市场,特别是高质量、高产出的亚洲市场;加勒比海地区要用丰富的新产品和有利的促销手段,重新推向美国市场;拉丁美洲地区的旅游业需要该区各国政府给予相应的重视,并加强区城内的合作。美国、加拿大是我国的主要客源国。
三、亚太旅游区基本概况
本地区包括东亚的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东帝汶、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南亚地区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等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南太平洋岛国和地区。
整个亚太旅游区中,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简称东亚太地区)虽然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是近30年来,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却是相当惊人的。兴建新机场,改善现有航空条件;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和会议承办地之风正席卷该地区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各国政府大力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地区旅游协会都着手进行大规模和有效的市场促销,以招徕更多的国际旅游者,使该地区的入境旅游发展以高于世界2倍的速度增长。东亚太地区旅游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是因为有着强有力的推动因素。首先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东亚太地区除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为经济发达国家,新加坡、韩国为新兴工业国家,其余大多为发展中国家。近20年来,东亚太地区一直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等等,这都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东亚太地区各国经济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使该地区的经济合作潜力巨大,现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地区合作组织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东亚太地区的旅游资源也极具特色。本地区地域辽阔,自然景色多姿多彩,是世界上山水风光最为壮美的旅游区之一。自然景观差异非常明显,许多生物资源表现出古老性、独特性、稀有性。另外,在东亚太地区包价旅游价格偏低,即使是东亚太地区旅游消费较高的新加坡,饭店客房的出租价格也低于同样标准的欧洲一些国家,因此在旅游价值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东亚太旅游区虽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但是许多政府都能意识到旅游宣传促销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远离世界主要客源市场的弱势,积极在旅游宣传促销上下功夫,注重促销方式的多样化,摘差异性促销。
东亚太地区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放,引入外国技术设备时都要花费大量的外汇,各国政府都希望通过发展入境旅游来弥补贸易差,因此各国都比较重视旅游业。1974年以前.入境旅游的市场份额基本上被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和泰国瓜分,70年代后期以来,则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如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甚至越南、老挝、柬埔寨等等,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均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另一方面,东亚太地区经过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的出境旅游消费需求也了较大的提高。尽管一些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出境旅游的发展比较谨慎,但是近20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日本,1996年出境旅游者已达1669万人次,成为世界七大客源国之一。此外,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都有较大的发展。1999年随着经济的复苏,东亚太出境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日本由于基础雄厚,霸主地位不可动摇,韩、马、新、菲、澳、泰、印尼等国发展势头良好。
这一旅游区中的南亚地区,人口稠密,种族、民族与宗教信仰复杂多样。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文明的四大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又有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等风光迷人的游览区。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数的发源地,宗教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民间生活习俗的形成等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目前这一区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之一,加之宗教教派纷争、恐怖活动及疾病流行等,该地区旅游业起步晚、发展侵、起伏大。游客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所占份额均很小。该地区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为印度、斯里兰卡和尼泊尔。
此外,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广大的海域,是地球上陆地面积最小的洲,陆地总面积为897万平方公里。
大洋洲四周环海,又位于热带及亚热带再加上密布的群岛,形成了美丽的海岛海滩风光。其中,澳大利亚的大堡礁、黄金海岸,新西兰的峡湾,汤加海岸的巨浪水柱、自然景观奇特的火山岛等,都是其他大洲难以比拟的国际著名海岛海滩旅游胜地。由于大洋洲地处地球大洋的中央部分,不与任何一洲接壤,与其他大洲相距甚远,长期处于孤立状态。从而遗留有各种珍奇的野生动植物,例如,袋鼠、考拉熊、鸭嘴兽等都是本区特有的古老动物。大量的外来移民进入大洋洲,带来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建筑风格,形成了大洋洲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墨尔本保留的19世纪的欧洲建筑风格和20世纪的现代建筑组合在一起,由“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称;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享有“澳洲白莲”的雅号。
四、中东和非洲旅游区基本概况
(一)中东旅游区基本概况
中东地区包括西亚的伊朗、巴基斯坦、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土耳其、塞浦路斯和北非的埃及等国家。中东旅游区除以色列为犹太人,信仰犹太教外,其余都是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
中东地区扼欧、亚、非三大洲的要道,濒临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黑海,故称“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大多数国家国民经济以开采原油和炼油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地。中东地区是世界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之一,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和圣地。其丰富而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古迹,海滨、沙漠、死海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构成了极为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推进,该地区旅游业前景看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东旅游业将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6.7%,到2020年,中东接待的国际旅游者人数将达6900万人次。中东地区占世界入境旅游市场的份额将从1995年的2.5%上升到2020年的4.3%。
然而,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伏不定,发展缓慢。海湾战争结束后,中东地区的旅游业一度顺利发展,许多外商看好这一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前景。例如,尽管1996年该地区的旅游业大幅下滑,外商对这一地区的旅游业投资还是上升了21.8%,达到14亿美元。由于该地区的和平进程一波三折,再加上不断出现恐怖活动,中东地区的旅游业受到一定影响,而且这些事件的影响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除了入境旅游接待外,中东地区的出境旅游,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的出境旅游,也有所发展。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对沙特游客较具吸引力,除此之外,欧美地区各国,特别是英国,也依旧博得大批沙特游客的青睐。由于欧洲交通便利,沙特游客还会大批前往法国、瑞士、西班牙等国家旅游。
中东旅游区积极谋求旅游业的发展,1993年底,埃及、以色列和土耳其三国签署成立东地中海旅游协会,目的是共同保护和开发旅游景点,保护环境,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水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中东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该地区能否保持政治稳定,实现持久和平。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推进,中东的旅游业将会得到巨大的发展。中东地区国家应加强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和联合促销,并大力改善基础和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埃及和沙特阿拉伯是我国的主要客源国。
(二)非洲旅游区基本概况 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总面积302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0%。非洲大陆轮廓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大陆的东南部地势较高,称高非洲,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带从东北向西南贯穿整个高非洲。裂谷边缘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是非洲第一高峰,它虽近赤道,但山顶终年积雪,赤道雪峰蔚为壮观。非洲大陆的中部与西北部均以盆地地形为主,称低非洲。低非洲的刚果河流域盆地地势发育较完整,下游是世界闻名的瀑布群区。闻名世界的撒哈拉大沙漠横贯刚果河以北低地。非洲重要的河流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等。非洲是一个热带大陆,全洲有3/4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形成高温、干燥、对称的多类型气候特点。
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15世纪以来,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掠夺。目前已全部独立,共有53个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7.48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2%。非洲是黑人的故乡,黑种人占全洲的2/3。非洲语言主要有闪含语、苏丹语、和班图语三大语系。
非洲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差,发展不平衡,但由于旅游资源丰富,因此旅游业发展也较快。1979年接待国际旅游者500万人,1980年国际旅游人数为600万人,1997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311万人。2000年非洲国家的旅游总收入是107亿美元。非洲旅游业异军突起,主要应归功于南部和北部非洲国家。南部非洲国家以独具特色的国家野生动物公园和旖旎的自然风光取胜,生态旅游快速增长;北非国家则凭借海滩这张王牌,吸引了大批度假旅游者。非洲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是南非、突尼斯、摩洛哥等。非洲的旅游业以接待国际旅游者为主,以欧洲为主要客源市场。尽管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比较落后,旅游设施不完善,又加上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严重,使目前旅游业发展受到影响,但非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奇异的野生动植物,发展旅游业具有巨大的潜力。近年来,许多国家重视旅游开发,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针对游客的猎奇和求新心理,大力开展各种专项旅游活动,如奇特风光游、民族风情游、沙漠探险游、珍稀动植物考察游、考古游和海上游等,以吸引世界各地游客。非洲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非洲委员会最近发表的统计资料,非洲旅游业近10年来发展迅速,到非洲大陆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从1988年—1997年,非洲大陆接待的旅客由1250万人次增加到2300万人次,其中北部非洲和南部非洲是接待旅客最多的两个地区。据估计,到2020年,非洲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将超过世界其他一些地区,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5%。
但非洲要使旅游业保持这种良好的增长态势,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为教育,虽然非洲有大量的劳动力,却缺少旅游教育和经过培训的旅游教育者。因此,教师需要接受培训必须在全非洲开办费用低廉的教育中心,同时政府必须承诺使用经过培训的人员。第二为资金方面,必须努力更好地使用资金,非洲发展银行为基础设施和其他旅游项目提供的贷款必须是整体旅游规划中所要求的项目,以体现较大的实际效益。第三为促销,制定专门的促销战略向国际旅游者出售非洲目的地,必须为每一个目的地开发设计出一个清晰和易于传达的形象,各国政府应该合作,在旅游产品开发、线路促销、人员培训方面都可以多国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项目1、3世界旅游业发展概况
世界性巡游首先是从埃及开始的。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490年,埃及女王荷赛普赛特访问旁特(Punt)诸国(现在的索马里),所到之处,大兴土木,开发景点,以满足其观光游览的嗜好。此行被视为世界上第一次以和平游览观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最早进行较大规模的商业旅游的是腓尼基人,公元前10世纪前后的腓尼基商贾客栈、交通食宿以及为满足人们娱乐爱好的观光游乐设施开始发展起来。
公元前8世纪,希腊、罗马宗教旅游开始盛行,在奥林匹亚建设神庙并举行祭祀大典,开展赛跑、角斗等体育竞技,乃至演变为今日奥林匹克运动。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修建了第一条公路系统“御道”,穿越富饶美丽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商贸港口、地中海岸,当时,在这条道路的任何地方都有国王的驿馆和极其完备的旅舍,全部驿馆有110座。
在古代地中海,罗马人为了长途旅行、娱乐,不但建设了众多的驿站、旅店,而且在风景地修缮庙宇古迹,兴建矿泉医疗浴场。他们边沐浴疗养,边看戏剧表演,边开展社交活动。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时代,出现了初级的旅游地规划,并按规划进行完整的建设。到了中世纪,为适应清教徒、香客朝觐寺庙,贵族们去海滨地、矿泉疗养地以及去观摩奥林匹克运动会,因而大批旅游地和娱乐场所兴建起来,并且专门规划建设了供上层人士光顾的,融社交活动、运动、治疗、舞会和赌博于一体的大饭店和综合设施。当时一批矿泉疗养地、海滨胜地,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英国的博·纳什以及后来的布赖顿(Brighton)、马加特(Margate)、拉姆斯盖特(Ramsgate),都成为开发地的佼佼者。在美洲,旅游开发首先也是从交通开始的,17 世纪随着道路的铺设,殖民者的旅游由徒步、骑马、乘小船改变为搭乘公共马车旅行,客店(小旅店)因此盛行起来。
1772年英国水上旅游在运河上开始兴起。19世纪起,随着汽艇的出现,河流沿线的旅游点得到了普遍的开发。特别是泰晤士河、伦敦等地的景点和娱乐设施的开发、修建已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与此同时,瑞士卢塞恩湖畔和阿尔卑斯山也建起了最早的山地旅游中心。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给各国经济带来的繁荣,特别是铁路运输业的大力发展,为更多的人参与外出旅游创造了条件。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参加这次旅游活动的人数达570人,往返全程39km,目的是参加在该地区举行的一次禁酒大会。托马斯·库克的这次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由此,促进了19世纪中叶开始的欧洲一大批旅游城市、旅游点开发和海滨胜地建设。以英国为先导,法、奥、意、瑞、德等国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国际旅游业也相继迅猛发展起来。特别是滨海胜地和阿尔卑斯山,使疗养旅游及冬季运动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风景区建设更加系统化,各种形式的旅游设施、饭店、游乐场所、新兴旅游项目纷纷出现。旅游逐步成为一项社会化的专门性的经营活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美国为适应人们游憩的需要,修建了许多野游地,并自1872年起以黄石公园为先导,开始大规模建设国家公园系统,并把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摆到首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交通的普及,特别是有了喷气式飞机、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和设施以后,再加上各类旅游地和旅游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旅游地、旅游活动项目开发进入到一个国际化、全方位的新阶段。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超过了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也超过了势头最好的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根据5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变化,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国际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1950~1960年)、国际旅游业波动发展阶段(1960~1980年)和国际旅游持续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一、国际旅游快速发展阶段(1950~1960年)
自19世纪中期国际旅游形成之后,逐步在欧美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尚处于原始积累的自有竞争时期,在加上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国际旅游一直未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
50年代以后,随着战后世界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等,人们对国际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从而拉动国际旅游快速发展。从1950~1960年的十年间,国际旅游人数从2528.2万人次增加到6932.0万人次,增长了1.74倍,年均递增10.61%;国际旅游收入从21亿美元增加到68.67亿美元,增长了2.27倍,年均递增12.58%。由于这一阶段旅游劳动生产率较低,旅游者人均消费水平仅有99.06美元,旅游收入的增长率略高于接待游客增长率,因此整个国际旅游业基本处于一种“高速低效”的发展阶段。
二、国际旅游波动发展阶段(1960~1980年)
从6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间社会经济交往的扩大、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旅游观光度假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国际旅游进入了大众旅游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工业化发达国家大量旅游者出游,使国际旅游在经历了50年代的“高速低效”发展之后,从60年代开始进入了波动发展阶段,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从1960年到1980年的20年间,国际旅游人数从6932万人次上升到28533万人次,20年间增长了3.12倍,年均递增7.3%;国际旅游收入从69亿美元上升到1053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4.6%。由于这一阶段增加了1.72个百分点,因此总体上把这一阶段成为“中速中效”的波动发展阶段。
(一)“中速低效”大波动发展时期 1960~1970年,国际旅游增长率在经历了前一阶段快速发展后开始出现大幅度波动性发展。国际旅游收入除了1964~1966年保持较高增长率,其余年份的增长率都低于10%,直到1969年才开始回升。由于这一阶段增长率大幅度波动,使这一时期国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仅有9.11%,比上一阶段下降了1.5个百分点;人均消费为107.97美元。因此,这一时期是国际旅游处于增速减慢、效益不高的“中速低效”的大幅度波动发展阶段。
(二)“中速高效”小波动发展阶段
1970~1980年,国际旅游增长率的波动性开始趋缓。其中,国际旅游人数增长率在波动中进一步下降,但仍然保持在5%以上;而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则在波动中上升,最高时达到26.6%。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国际旅游人数增长率年均递增6.0%,而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年均递增则高达19.1%;游客人均消费也由上一阶段的107.97美元迅速提高到369.18美元。因此,这一时期虽然国际旅游人数增长率持续降低,但是旅游收入增长率明显提高,从而进入了“中速高效”的小波动发展阶段。
三、国际旅游稳定持续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从80年代以后,国际旅游开始进入了“低速高效”的稳定持续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国际旅游人数20多年间增长了1.45倍,年均递增4.6%;而国际旅游收入则增长了3.52倍,年均递增7.8%。由于这一阶段国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几乎高于国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一倍,同时游客人均消费又再次提高到711.3美元,因此尽管这一阶段国际旅游增长率比上一阶段仍有所下降,但总体反应出国际旅游已经从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发展型转变,正逐渐成为成熟的经济产业。
不过进入千年之后,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发展接连出现问题。首先,全球经济的减速造成旅游增长的减缓。比如由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等主要地区经济同时减缓,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00年的4.7%下降为2001年的2.5%,有些国家在某些月份甚至出现明显的衰退。世界旅游组织估计,2001年前8个月,全球旅游人数增长了3%,比过去10年间年均4.3%的增长率下降了一个多百分点。其次,由于美国2001年“9·11”恐怖事件以及相关事件的发生,使得世界各地的旅游业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一定的影响。再次,对旅游业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还有:席卷全球的“非典”疫情和英国、爱尔兰和荷兰出现了口蹄疫,使得旅游人数减少了5%~6%;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影响了整个中东地区的旅游业;阿根廷的经济危机,也令临近国家旅游业也蒙受损失。
当然,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旅游业表现出较高的弹性,从2002年上半年来看,恢复是很明显的:恐惧在逐步消除,商业逐渐恢复正常。恢复最明显的是跨地区旅游,以及太平洋、欧洲和非洲。由于韩日足球世界杯的举行,东亚和太平洋受到积极的影响。就平均数字而言,从1985年以后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年均递增5.0%,而国际旅游收入年均递增则高达11.1%,实际上国际旅游已经进入了“低速高效”的稳定持续发展阶段。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参考资料:
备注:
第三篇:中国旅游地理复习资料2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第一节中国的地貌与旅游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类型复杂多样,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中国冰山雪峰旅游资源
(一)概述:
1、冰山雪峰旅游资源的含义:
冰山雪峰旅游资源是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的,有现代冰川发育的极大起伏的山地。
2、冰山雪峰旅游资源的特点:
地势高峻,终年冰雪覆盖,自然景观垂直地带性明显,拥有独特的冰川、冰川地貌和造型地貌景观,呈现出以山为骨架的冰雪奇峰世界。
3、冰山雪峰旅游资源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二)冰山雪峰旅游资源的欣赏和利用:
海螺沟冰川
亚洲海拔最低,規模最大的山谷冰川
二、风景名山
(一)风景名山的含义:
风景名山是指自然景观优美、山岳环境优良、形态造型别致的山地,一般海拔不超过3500米。风景名山的形成是自然造化和人文化综合的产物。如四大佛教名山
(二)中国风景名山的主要类型:
按岩石性质分类:
有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火山熔岩地貌,变质岩地貌、砂岩地貌、岩溶地貌等。
1、花岗岩山地:
花岗岩典型景点
(1)泰山
(2)华山
(3)衡山
(4)黄山
(5)千山
(6)三清山
(7)普陀山
(1)泰山
泰山又称“东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泰山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拔地通天,气势磅礴,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
(2)华山
西岳华山位于距西安市一百余公里的华阴县城南,海拔1997米,以险峻著称。华山有五峰,朝阳(东峰)、落雁(南峰)、莲花(西峰)、五云(北峰)、玉女(中峰)。因东南西三面是悬崖峭壁,只有柱峰顶向北倾斜打开了登华山的道路,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玉泉院、青柯坪、千尺幢、百尺峡、莲花峰等。
(3)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衡山县,主峰祝融峰,海拔1512米,主要景点有南岳庙、黄庭观、九仙观、祝融殿等。南岳衡山在五岳中是最美的,在五岳中处在最南边,所以一年四季景色都非常秀丽,因此人们常说“南岳独秀”。
(4)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方圆154平方公里,它以“三奇”、“四绝”的奇异风采名冠于世。黄山所具有全是大自然的杰作,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珑剔透的怪石,变化无穷的云海,千奇百怪的苍松,构成了无穷无尽的神奇美景,它“伟、奇、幻、险”的景色真令人叫绝。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区内有名可指的共有72峰,其中大峰、小峰各为36个。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是黄山三大主峰,海拔皆在1800米以上,其中以莲花峰为最高,海拔1860米。
(5)千山
2、中国丹霞地貌:
①含义:
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的地貌景观。因最早发现与广东仁化丹霞山,故称为丹霞地貌。
②特点:
形态上以顶平、身陡、麓缓、山形奇特、赤壁丹崖为其显著特征。
分布:
我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著名的丹霞地貌有广东的丹霞山,福建的武夷山,湖南的武陵源,江西的龙虎山、甘肃的麦积山、四川的青城山等。
3、其他岩石的风景名山,主要有:
雁荡山:
是以流纹岩为基质的名山,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
庐山:
是以古老变质岩为基质的名山,是由断裂作用而抬升的地垒式断块山,气势雄伟,奇险壮观。
武当山:
是以火山碎屑岩、云母石英片岩及火山岩为基质的名山,层峦叠嶂、峰奇谷险、飞瀑流泉。
峨眉山:
是以碳酸盐岩为基质的名山,属断块山地,从峨嵋平原上拔地而起,山势雄伟,气象万千,秀丽怡人,有“峨眉天下秀”的美称。
三、中国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云南路南石林是世界罕见的特大型热带石林。
桂林山水属于典型的热带峰林景观。
四川黄龙沟大型露天石灰华边石堤,景色迷人。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风景名胜区主要有: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黄果树瀑布;九寨沟黄龙;瑶琳仙景等。
四、我国海岸岛屿旅游资源
(一)概述:
1、海岸的含义:
海岸是海洋与陆地交互作用的地带。包括沿岸陆地、潮间带、水下岸坡三部分。海岸带因拥有沙滩、阳光、海水、壮丽的海滨风光、清新的空气、温和的气候,成为现代旅游的热点地区。
2、海岸的类型:
1)平原海岸:
2)生物海岸:
①红树林海岸:
②珊瑚海岸:
3)山地丘陵海岸:(岩石海岸)
(二)我国海蚀景观
1、海蚀景观的含义:
海蚀景观是由于海浪对海岸长期的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景观。
(三)具有丰富多彩的岛屿旅游资源。
共有大、小岛屿1339个
五、我国沙漠戈壁旅游资源
(一)概述:
(二)我国沙漠戈壁主要景观类型:
1、风积地貌:(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
1)沙丘:
2)沙垄:
六、我国火山熔岩地貌:
1、主要地貌类型:
火山锥、火口湖、堰塞湖、温泉、熔岩洞穴、熔岩流台地等。
2、分布:
长白山火山群: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由周围近百个火山丘组成,以白头山天池为代表,群峰环绕,湖光山影,景色绮丽。镜泊湖:
第四篇: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
授课人:马广营班
级:学
期:学期教学方案
中 国 旅 游 地 理
07旅游管理班 09-10上学期
《中国旅游地理》教案
一、课程说明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中国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各类旅游资源,研究中国发展旅游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研究中国旅游地理分区的理论知识和各大旅游区的景观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旅游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各大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旅游环境特征,以及各个旅游省(市、区)的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形成条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依据、旅游业发展条件、可选择的发展战略基本思路,以及主要旅游区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深刻理解旅游兴国、兴省(区)战略,树立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为将来从事旅游事业打下基础。
二、教学计划(共36学时)
第一编 旅游地理概论(7学时)
第1章 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概论(1学时)
教学内容:
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内容(1学时)教学重点: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教学难点: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2章 旅游资源(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类别(1学时)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保护(1学时)教学重点:
1、旅游资源的含义。
2、旅游资源的类别。
3、旅游资源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保护。教学难点:
1、旅游资源的含义。
2、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3章 旅游开发(3学时)
教学内容:
一、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0.5学时)
二、旅游开发的历史发展(0.5学时)
三、旅游开发的条件(0.5学时)
四、旅游开发的原则与评价(0.5学时)
五、旅游开发类型(0.5学时)
六、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0.5学时)教学重点:
1、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
2、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
3、我国的旅游开发。教学难点: 我国的旅游开发。
第4章 旅游业规划(1学时)
教学内容:
旅游业规划(1学时)教学重点: 旅游业规划 教学难点: 旅游业规划。
第二编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13学时)第1章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1学时)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的评价(0.5学时)第三节 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0.5学时)第四节 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0.5学时)第五节 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0.5学时)第六节 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0.5学时)第七节 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0.5学时)第八节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0.5学时)第九节 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0.5学时)教学重点:
1、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2、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
3、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
4、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
5、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
6、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教学难点:
1、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
2、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
第2章 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0.5学时)第二节 万里长城和旅游业(0.5学时)第三节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0.5学时)第四节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0.5学时)第五节 我国的古代建筑旅游资源(0.5学时)第六节 我国的古城与城市旅游资源(0.5学时)第七节 我国的园林资源(0.5学时)
第八节 我国的古代墓葬及旅游价值(0.5学时)第九节 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0.5学时)第十节 庄严的革命纪念地(0.5学时)
第十一节 我国古代文化遗存旅游资源(0.5学时)第十二节 我国的民族和民俗旅游资源(0.5学时)第十三节 中国膳食和烹饪技艺(0.5学时)第十四节 我国特种工艺品资源(0.5学时)第十五节 博物馆建设与旅游(0.5学时)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2、我国的主要人文旅游资源介绍。
第3章
交通与旅游(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
(0.5学时)第二节
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
(0.5学时)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2、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
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分区(16学时)第1章 旅游地理区划(1学时)
教学内容:
一 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0.5学时)二 中国旅游地理分区(0.5学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2、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第2章 京、津、冀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0.5学时)第二节
北京市及其旅游资源(0.5学时)第三节 天津旅游区(0.5学时)第四节 清东陵和清西陵(0.5学时)第五节 秦皇岛旅游区 教学重点:
1、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
2、北京市及其旅游资源。
3、天津旅游区。
4、清东陵和清西陵。教学难点:
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
第3章 东北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1学时)第二节 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1学时)教学重点:
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教学难点:
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第4章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1学时)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历史和经济状况(0.5学时)第三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0.5学时)教学重点: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1、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
2、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历史和经济状况。
第5章 西北、内蒙古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1学时)第二节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1学时)教学重点: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教学难点: 自然地理概况。
第6章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1学时)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1学时)教学重点: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教学难点: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第7章 华南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0.5学时)第二节 经济地理概况(0.5学时)第三节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1学时)教学重点: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教学难点:
1、自然地理概况。
2、经济地理概况。
第8章 西南旅游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1学时)第二节 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1学时)教学重点:
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 教学难点: 自然地理概况。
第9章 青藏旅游区(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0.5学时)第二节 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0.5学时)教学重点:
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教学难点:
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附:教案部分
第一编 旅游地理概论
第1章 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概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形成和发展;
2、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形成和发展;
2、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上才对旅游进行专门的探讨,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克·麦克发表的〈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一文,被世界地理学界公认是第一篇关于旅游地理研究的论文。我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
(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中国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3、中国旅游区划;
4、中国各大旅游区的区域规划。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形成和发展,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七、作业:
教材第3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
第2章 旅游资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含义、类别和特点;
2、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保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资源的含义、类别和特点;
2、旅游资源的保护。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旅游资源的含义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事物和现象。
(二)旅游资源的类别
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种。也有的将旅游资源按科学属性划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3个大类。还有,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分为:国家级旅游资源、省级旅游资源和市(县)级旅游资源。根据教学需要,本书采用两分法的分类系统,划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个大类。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
1、观赏性
2、区域性
3、组合性和整体性
4、地域的固定性和不可移置性
5、时代性与季节性
6、民族性和文化性
7、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四)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如果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遭到破坏,那旅游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我们不是专门从事保护技术研究的,但我们保护资源的意识决不能比专司环境、生态、文物等资源保护工作的同志弱,正如我们全体共产党员对党旗应当有着一样的忠诚那样。所以我们旅游工作者必须像珍惜生命一样去保护旅游资源。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含义、类别和特点;了解旅游资源的保护。
七、作业:
教材第6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3章 旅游开发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旅游开发的概念、意义、历史发展、条件、原则与评价以及旅游开发的类型;
2、使学生了解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概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开发的概念、意义、条件、原则与评价以及旅游开发的类型;
2、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概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3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旅游开发的概念和意义
旅游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无论多么优越的旅游资源,如果没有被开发,或者没有被利用,那么对于旅游事业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决定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旅游开发是创造价值,同时也是提高其价值。
(二)旅游开发的历史发展
西方国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先驱,被一致认为是1959年美国夏威夷州规划,从1959年开始西方国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被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末)(2)旅游开发的扩展阶段(60年代——70年代初)(3)旅游开发观念转变阶段(70年代——80年代)(4)旅游开发快速发展阶段(80年代——90年代)(5)旅游开发深入发展阶段(90年代至今)我国的旅游开发工作是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步的。
(三)旅游开发的条件
1、立地条件
2、自然条件
3、社会条件
(四)旅游开发的原则与评价
基本原则:
1、必须符合国家和地区建设的基本方针;
2、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不要破坏自然景观和原有氛围;
3、保持历史文物和古迹的固有面貌;
4、突出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5、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6、讲究经济效益,要求投资少、收效快。
旅游开发评价包括效益评价、价值评价、和条件评价。
(五)旅游开发类型
1、充分开发自然景观型;
2、充分开发人文资源性;
3、充分利用交通旅游地型;
4、充分利用知名度开发型;
5、旅游对象创造型;
(六)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
旅游开发是地区开发的一部分,旅游开发要符合地区开发的整体要求。
(七)我国的旅游开发
我国在旅游开发方面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仍然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开发的概念、意义、条件、原则与评价以及旅游开发的类型;了解旅游开发和地区开发的关系以及我国的旅游开发概况。
七、作业:
教材第12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4章 旅游业规划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旅游业规划的概念、步骤和类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旅游业规划的概念、步骤和类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旅游业规划
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其中经济、技术是先决条件,旅游业发展与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前提。
旅游业规划的步骤:
1、查明可供旅游利用的全部现有设施与潜在设施情况。
2、分析旅游市场和预测未来的旅游流向和流量,3、探讨旅游区游人需求大于游览设施时需采取的措施,4、了解国内外投资的来源和可能性;
5、探讨保护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社会环境的策略与措施等。
旅游业规划的分类:按其性质可分为: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区(点)建设规划;按时间长短,可分为:远景规划和近期规划;按其内容详略可分为: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等。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业规划的概念、步骤和类型。
七、作业:
教材第3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
第二编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1章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2、使学生熟悉中国的地貌、水、海岸带、气候、动植物等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旅游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其旅游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2、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
3、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
4、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
5、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
6、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
7、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
8、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5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自然旅游资源是又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组成的,如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等。其特点:复杂性、多样性、地带性。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区位环境的评价
辽阔的国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为旅游者提供了广阔的旅游空间,同时也创造了多样的旅游环境。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旅游业的国际客源市场结构,即以日本为主的东亚、太平洋地区短程旅游客源市场,以美国、西欧为主的远程旅游客源市场,以俄罗斯、东欧、澳大利亚为主的中程旅游客源市场。第三节 中国的地貌及其旅游价值
自然景观中的山水名胜,不论是峰谷、洞穴,还是河湖、泉瀑,都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受各种地质因素所控制。人文景观中的古建筑、古遗址等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与地貌条件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论从什么角度看,地貌条件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具体表现在:
1、地貌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2、地貌条件直接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
3、地貌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人文旅游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4、地貌条件控制与自然景观演化的促进;
5、地貌条件能增加美感,强化意境。第四节 中国的水资源与旅游
1、气势磅礴的江河
2、星罗棋布的湖泊
3、泉及矿泉旅游资源
4、瀑布旅游资源
第五节 我国海岸带旅游资源
陆地和海洋间的分界线,即海洋水体与大陆交互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带。海岸带由海岸、潮间带以及水下岸坡三部分组成。狭义的海岸,系指高潮线以上到海蚀崖上缘之间的狭窄的陆上地带。根据海洋所接触的陆地形态,可将海岸概括为平原海岸与山地丘陵海岸两大类。海岸和其他的自然界事物一样,处在无休止的运动和发展之中。“沧海桑田”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不断变化着的海岸所作的生动概括。
由击岸浪对海岸基岩的冲蚀,波浪携带粗碎屑物的磨蚀,海水对海岸基岩的溶蚀,以及砂砾物质在波浪作用下的搬运与沉积,促使在海岸塑造成了一系列极具观赏性的海蚀与堆积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滩等。
我国主要海滨旅游资源:
1、北方海滨避暑修养观赏胜地;
2、南方海滨避暑御寒娱乐胜地。
第六节 中国的气候旅游资源
1、云海:由于波动气流的作用,空气产生升降,当水汽充沛时,在波峰处因空气上升绝热冷却而形成云,在波谷处因空气绝热下沉增温而无云形成,于是出现了一列列条带状的层积云,波澜壮阔,俗称云海。云海多发生在午夜或早晨,这是因为该时山地中多形成稳定的逆温层,逆温层上下空气密度和气流速度有较大差异,故容易产生气流波动,形成云海。
2、雾与雾淞:雾是低层大气凝结现象,是由低空中极细小的水滴和冰晶组成。雾淞则是一种白色的固体凝结物,呈针状或粒状的疏松微小的冰晶或冰粒。多形成在地面物体迎风面上。根据雾淞的形状和结构,可分成晶状雾淞和粒状雾淞两类。著名的吉林“树挂”,属于晶状雾淞一类。
3、冰、雪:雪是指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水。当温度在冰点或冰点以下(<0℃=,水汽直接凝华呈固态,即冰晶。冰晶不断从空气中吸收水汽,形成大冰晶。大冰晶在大气中下降时,又沿途把云滴碰撞合并,形成更大的冰粒。冰粒如在较暖气层中融化,就以雨的形式下降;如不及融化,则以雪、冰雹等形式下降。
4、烟雨:俗称“毛毛雨”,是指从层积云和层云中降落下来的由大量小雨滴或极小雪花组成的降水,其降水强度不超过0.25mm/h。
5、蜃景:即海市蜃楼奇景。它有上现蜃景与下现蜃景之分。
6、佛光:佛光是由光线的衍射作用产生的。在水汽丰富的山势高峻地区,半山腰常分布有白茫茫一片云海。当人站在山上,若光线从他背后射来,由于光线的衍射作用,会在他前面的云幕上出现人影或头影,影外围绕有彩色的光环,似佛像头上的彩色光圈,故称佛光。第七节 中国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
1、我国的植物资源:1)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我国植被的分布有着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2、我国的动物资源:1)我国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2)地区分布不均。
3、动植物资源与旅游活动:1)观赏性;2)奇特性;3)珍惜性;4)古老性 第八节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
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区别
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在主要功能上有着本质区别:风景名胜区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休闲生活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则主要是为了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环境。第九节 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活动
自然界哺育了人类,而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使森林遭砍伐、动物遭捕杀、环境遭污染、土地遭退化的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绝灭。据统计:全世界500~1000万种生物,17~19世纪每天平均消灭一个物种,如不保护自然,物种消失的速度更快。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域在美国建立,即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随后自然保护区在世界各国像雨后春笋般地萌生,逐步在全球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
自然保护区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本身,而且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区。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通常说的自然保护区是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1、保留自然本底,它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2、贮备物种,它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3、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
4、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1956年,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提案,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同年10月林业部草拟了《天然森林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在广东省肇庆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将近500个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又包括省、市、县三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有14个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7个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自然旅游资源及其特点;熟悉中国的地貌、水、海岸带、气候、动植物等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旅游的关系;了解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其旅游价值。
七、作业:
教材第58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3题、第3题、第4题、第6题、第8题、第9题、第11题、第12题、第13题
第2章 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2、使学生掌握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3、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膳食和烹饪技艺、特种工艺品资源和博物馆建设与旅游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2、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7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性;
2、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3、强有力的生命力;
4、活跃性。第二节 万里长城和旅游业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北部以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地区和长城以南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地区的分界线。它东起鸭绿江边的丹东、西达天山之麓,经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绵延起伏达1万余公里。
1、长城修筑历史:
历史上最先出现的长城是楚长城和齐长城。楚是战国时的大国,疆域很大,但楚怀王时,常受北方秦、韩、魏的侵犯,于是利用渑水、泚水的堤防,再接伏牛山,筑成长500km的“楚方城”;齐长城建于春秋,以防鲁、楚之入侵,沿泰山、鲁山、沂山,于小珠山入海,全长500多km。其余的秦、魏、赵、韩、燕等国都修筑了长城。有的完全是高墙,有的墙、堑、沟结合,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在山河险要处筑寨,把孤立的据点联接起来,形成防御体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于公元前213年,派大将蒙恬组织军队、民夫、战俘、有罪官吏近200万人,大举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长城没连在一起的进行补筑,年久破坏的进行整修,对新扩疆域进行新修,形成西起临洮(甘肃岷县)经甘、宁、晋、冀、辽五省区,直到朝鲜大同江,绵延万余里的“万里长城”。汉代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向西延伸,曾于公元前121年、108年和102年,将长城由永登延伸到酒泉,由酒泉延伸至玉门,再由玉门延伸至罗布泊。使长城东西蜿蜒一万多公里。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
汉以后各朝代都有修长城之举,唯独唐、元两个朝代,因威鼎盛,边界远在长城以外,所以无需修筑原长城或增筑新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刻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洪武初年,为了防止元朝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明王朝就开始修筑长城。明中叶后,东北建州女真兴起,对明朝形成新的威胁,长城的修筑更显重要。在明代统治的270余年间,长城修建贯穿始终,从未停止。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高大雄伟,形成中国北部东西向的坚强防线。
中国修筑长城的历史长5000余年,前后经历20多个朝代,若把各个朝代所筑长城的长度相加起来,大约有5万km以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万里长城,远不止万里!
2、长城在旅游业重的价值及重点游览地段
今天,在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长城早已生去了它本来的军事意义,成为人们凭古吊今和欣赏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座座雄关险隘,建筑雄奇壮美,古韵犹存,地势危峻险要,风光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重点游览地段有:山海关、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 第三节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1、陆上 “丝绸之路”
早年,人们对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没有给予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 Silk Road)。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Herrmann)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
2、海上“丝绸之路”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第四节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1、京杭大运河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7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2、都江堰
在古代水利工程中以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最为著名。它位于玉垒山麓的岷江中。相传为战国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后代屡有扩建,至今已有2200余年。主要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几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长700m,如一弯新月伏卧江中,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是人工渠道,用于引水灌溉;外江是岷江正流,用来排洪排沙。宝瓶口是凿开玉垒山麓而形成的瓶颈状缺口,长80m,宽20m,利用坚硬的岩壁束住内江,以控制进水量。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柏条河,引水进入成都平原,既可灌溉、又可通航。飞沙堰在鱼嘴和宝瓶口中间,用竹笼装满卵石作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这些工程的互相配合,形成了科学的引水、排洪、排沙的水利系统,使川西平原千百年来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经过改建、扩建,都江堰区的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万亩。渠道一带已成为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的游览胜地,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离堆公园和玉垒山公园。
3、灵渠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是秦始皇为了向岭南运输兵员、粮饷,命史禄率军民开凿的。
灵渠全长34km,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联接起来,解决了水程30多km、落差32m的河道航运问题。这里渠水清澈、两岸垂柳成行、松竹苍翠,座座拱桥似彩虹横跨,亭台楼阁掩映在绿丛之中,形成淡雅清新的风格,成为游人络绎的旅游胜地。
4、坎儿井系吐鲁番地区重要的饮用水和灌溉水的来源,是天山雪水融化渗入地下后被勤劳的各族人民引至吐鲁番地区,如果没有坎儿井,吐鲁番会消失在沙漠之中,同时坎儿井是吐鲁番文明得以沿续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坎儿井与京杭运河、长城并列为我国著名的三项伟大工程,是不可不看的著名人文景观。吐鲁番每年接待中外游客50余万人次,坎儿井、葡萄沟是必游之地。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构成,长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数十条连贯成井网,长度可达上百公里。在新疆境内坎儿井总长度达4400公里,称得上“地下大运河”。坎儿井这种独特的水利工程具有很多优点: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深藏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清凉剂”;自流灌溉,不需动力。
第五节 我国的古代建筑旅游资源
1、名楼伟阁
楼阁是两层以上的屋宇建筑。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楼指重屋,即重叠起来的房屋。阁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宋以后楼与阁已无严格区别。按功能分,有观景楼、藏经楼、钟楼、鼓楼、箭楼、城楼、敌楼、戏楼、茶楼、酒楼、过街楼等。较为著名的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长江三大名楼的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以及蓬莱观海的蓬莱阁、青岛栈桥迥澜阁等,在楼阁建筑中,具有代表性。
2、亭、水榭和游廊
亭是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驻足、观览,俗称亭子,出现在南北朝中后期。随着园林建设的发展,亭子利用也越来越广泛,种类也越来越多,造型富于变化。历史上许多亭与名人名句联系起来,如:陶然亭、爱晚亭、醉翁亭。我们学校还有风华亭、蘑菇亭。
水榭,中国古代建于水边的观景建筑。战国时建于高台之上的敞屋原被称为榭。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多有“高台榭、美宫室”,“层台累榭”的记载。汉以后,随着高台建筑的消失,建于高台的榭就移到了花间水际,成为园林中供人休息的游观建筑了。水榭多从驳岸突出,以立柱架于水上,建筑多为单层,平面或方形或长方形,结构轻巧,四面开敞,以得取宽广的视野。临水的一面,常设座凳栏杆和弓形靠背,称为美人靠或飞来椅,供人凭栏而坐。
游廊,是带形建筑,是联系建筑物和景物的脉络,景区的导游线。具有划分空间,增加景深,便于观赏,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因此设计廊特别注意与地形结合,最忌僵直呆板。它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蜿蜒逶迤,富于变化。廊可分直廊、曲廊、波形廊和复廊等类型,它可将一条本来较为单调的空间,辗转于园林之中,而使游人不感乏味。著名的颐和园长廊,长728m,共273间,它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随湖岸曲折而曲折,穿花透树,对称地延伸在排云殿的两翼,像根彩带,把万寿山南麓的建筑联缀起来,使湖山之间的景色更加层次分明。
3、古代石拱桥遗存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第六节 我国的古城与城市旅游资源
1、我国城与都城的发展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国家出现,首都就成为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个朝代、一段历史所发生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和美丽的传说故事,都同当时首都有联系。例如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西周的陕西岐山、扶风两县间的周原遗址,西安附近丰、镐遗址,春秋战国时洛阳东周城遗址,曲阜鲁故城遗址,楚纪南故城遗址,郑韩城遗址,赵邯郸故城遗址,燕下都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末央宫遗址,邺城曹魏遗址,鄂城东吴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宋东京和临安遗址,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遗址,等等。这些城市的研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历史价值。选择历史地位高、保存好、区位条件有价值的都城进行旅游开发,并利用开发的文化载体,开展相应旅游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古都中,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安阳等古都已有较系统研究,在旅游开发中已取得很大成绩,推出了许多有特色的景点。
2、城市建设与旅游
从旅游角度看,大部分城市都有旅游开发前景和可以开展旅游活动。因为: 第一、中国大部分城市或依山傍水,或位于河、湖、海岸边,再加绿化、园林布置,以及近郊绿化带建设,都有天然之利。尽管近几年工业发展,一些城镇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和绿化带受到破坏,今后如果加以治理,绿化,美化,园林化,可以改变城镇的生态环境。第二、一些城市历史悠久,保存一些古建筑、历史文物和遗迹,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有计划开发,会突出本城市特色。
第三、一些城市建设中,既保留有古建筑、近代建筑,又有现代建筑,形成城市景观风景线。
第四、城市都是一定地域的商业中心,都有名优特产品,都有购物一条街,有名吃名店,给旅游者提供购物、餐饮的有利条件。
第五、城镇一般是交通方便,服务设施较好,有利旅游者吃、住、行。
当前,在城市开展旅游中,不仅仅是条件具备与不具备,关键是城市管理者有没有现代意识和旅游意识问题。如果认识到旅游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提高的结果,旅游对城市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话,只要在组织社会生产中,注意和侧重旅游开发,就会把资源优势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第七节 我国的园林资源
1、我国古代园林史
2、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园林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的几何形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为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园,笔直的林荫道,规整的水池,华丽的雕像和喷泉,修剪过并具有一定造型排列成行的树木,以及壮丽的建筑物等。它是建筑在西方“唯理”美学基础上,推崇人工的几何美,反映了封建地主庄园的享乐意识,以及仪典性排场的需要。东方,以中国山水园林为代表再现自然美,并和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它深受山水诗词和山水游记的艺术影响。有一些园林就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反映文人超然脱俗的感情,飘逸的风度和浮华的气质。满足文人可居、可游的要求。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基础,以植被作为装点。利用山、水、植物的素材,经过人工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了的自然。例如我国南方,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温度高,降水丰富,风化与侵蚀强烈,因而花岗岩、石灰岩和砂岩地区,多形成峰林地貌,山体空灵秀丽。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
在山水园林中,以山水花木做为主体,体现一派自然风光,建筑是画龙点睛之笔,二者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在园林建筑中,虽在景点上是重要标志,但数量有限,散落在山水之间,建筑布局不追求严整、对称、均齐格局,而是因山就水,自由随宜,高低错落。
3)诗画的情趣
园林布置在于成景。景,就是诗情画意。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又称为空间艺术。而园林是具有诗情画意的综合性立体艺术。因此在园林建设中,时时处处在追求诗画情趣。
在造园中,“以画入园,因画成景”,是传统的艺术手法。因而每个景点,要达到“画境”,需利用框景的手法,制造一幅幅画面,如奇峰、怪石、波光、云影等。在游览路线的组织上,因为水平位移的左右周围的视点变换,或垂直位移的仰视、俯视和平视的变化,将各个景点纳入画面系统中,达到最佳的效果,获得美的感受。因此可以说,中国园林是一幅把大自然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并又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现实生活中来。4)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即理念与生活,感情与景物的结合。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融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是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的联想。它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与西方追求形象本身的逼真性有很大区别。
中国山水园林借助于山、水、花木和建筑所构成的立体画面来传达意境的信息,而且还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游人在园林中所领略的已不仅是眼睛能看到的景观,而且还有不断在头脑中闪现的“景外之景”;不仅满足了视觉感观上的美的享受,还能够获得不断的情思激发理念的联想。这就是创作者做到“寓情于景”;旅游者感到见景生情。
3、中国园林主要类型
我国园林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帝王苑囿,二是士大夫私家园林,三是寺观园林。这些园林由于营造目的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各有特点。第八节 我国的古代墓葬及旅游价值
1、我国陵墓的历史演变
1)封土
2)墓室
3)陵园建筑
2、古代陵墓在旅游中的意义
陵墓成为旅游资源的主要条件,一是环境,二是建筑,三是文物,四是历史和传说,其余大量的只是社会文化一部分,不能进入旅游的研究范围。第九节 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
1、宗教的一般概况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宗教文化在社会的覆盖面较为广泛,从哲学、道德、诗词,到建筑、绘画、雕塑,无不包含有宗教内容或意境。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宗教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些佛教石窟造像、道教宫观壁画等,更是稀世国宝,已成了名扬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2、佛教
大约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南传佛教(巴利语系)。隋唐时,中国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在汉地佛教中逐渐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华严宗、禅宗八个宗派。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流行于中国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到13世纪后期,西藏上层僧侣逐渐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权,经过不断发展,终于形成了西藏地区独特的佛教形式。并形成宁玛教(红教)、噶当派、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格鲁派(黄教)等许多独立派别。
3、佛教建筑 1)汉地佛教寺庙
2)藏传佛教寺庙(喇嘛庙)3)寺庙中的佛像雕塑和壁画 4)石窟艺术 5)塔
4、宗教旅游 第十节 庄严的革命纪念地 革命纪念地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红色旅游的基础,红色旅游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专项旅游产品,是以革命圣地和革命纪念地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6月,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关于推进发展“红色旅游”工作意见的报告》,提出了要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
第十一节 我国古代文化遗存旅游资源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许多说法,许多传说,许多猜想和疑问。今天的人们都期望能看到自己祖先的过去,对传说和说法找到答案。故人类遗址对于今天旅游者来讲,有较强的吸引力。
考古发现地,反映了古代人生产生活情形。像华北的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华东的河姆渡文化等,都具有典型性。其中半坡文化经过成功的复原,再现6000年前原始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生活情形,成为西安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古代美丽神话传说产生地,虽无发掘文物遗址那样确凿不疑,但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生动性和民众的认同性,只要经过合理的艺术再现,会成为重要景点。如对5000年前黄帝与伏羲的传说遗迹的开发,很有旅游价值。黄帝生于寿丘(曲阜的旧城)、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黄帝部落中心地轩辕台(新郑)和黄帝墓地在黄陵县桥山。通过遗迹的恢复这不仅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父系时代的历史发展有较正确地了解,而且对开展祭祖旅游有重要前景。
在黄帝之前,5000~6000年的父系与母系过渡时代的伏羲与女娲兄妹成亲的传说,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全国纪念性建筑有数十处。但较有说服力的地点,应在鲁南地区。因为①邹城南凫山是伏羲、女娲风姓部落的中心,“凫”与“伏”同音,在春秋时就有纪念性庙宇,鲁僖公曾亲自修复过;②西凫山山有八个脚,对伏羲发明八卦有启示;③附近的峄山是花岗岩石蛋堆垒成500多m的孤山,在前秦时代就很有名气,是秦始皇第一个封禅山。用它说明炼石补天遗留下石块传说更有说服力,并在此时沿断裂带曾有大地震发生过,可以分析“炼石补天”就是抗灾斗争;④兄妹成亲一说时间正是6000年前左右。大理冰期后,气候转暖,海侵发生,鲁南地区低地一片汪洋,原始人在洪水中大部分遇难,因而伏羲、女娲各据东西凫山一个山头,演化成滚磨成亲之说;⑤更令人坚信的东、西凫山有规模较大的爷娘庙、老磨台遗址,并且对以后齐鲁文化形成、鲁南出现孔子、孟子和创立儒家学说有着历史的必然。前者是源头,后者是历史的继续和发展。这一遗迹的恢复,会丰富祭祖旅游的内容,强化儒家文化的地位,而且将中华民族历史向前延伸1~2千年。
此外像“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重要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和遗迹的恢复,都会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遥远历史过去的疑迷,会对今天人们有着永恒的魅力。第十二节 我国的民族和民俗旅游资源
1、我国的民族
2、风土民情和民俗旅游
民俗,是以民众生产生活的活动为旅游资源客体,同旅游者更贴近,尤其古老民族,历史久远,特色突出,更易进到旅游范畴,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受到当今旅游者的青睐。
第一、民俗是活跃的旅游资源,以她的独特形式出现在今天的旅游舞台上,成为与山水、文物古迹并驾齐驱的重要旅游产品角色。我国56个民族,以历史悠久、文化淀积深厚,风俗独特著称于世。像苗族的古歌、藏族的“格萨尔”、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蒙古族的“江格尔”和彝族的“阿诗玛”等传奇人物,既是本民族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又是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灿烂光彩。
第二、民俗更完整、更集中地反映地理环境和旅游景点,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因为一地居民群体,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与一定地域的地形地貌(山地、丘陵、高原、平原)、水体(江、河、湖、海)、气候变化、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打交道,从而形成与地理环境和景观相一致的习俗,从习俗中反映环境特征。譬如汉族发源于黄河流域,是个农业民族,对一年四季农时变化的观察细致、深刻,在观念上颂赞忠、孝历史人物,因而汉族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都反映一年农时劳动等的变化。再如白族的女孩最喜欢白、蓝、红三色,因为她们从周围环境中红色的茶花、蓝色的洱海碧波、白色的苍山积雪得到启示,汲取美学观念,因而多是白色头饰和上衣,红色的马夹和蓝色长裤,不仅色调搭配协调、鲜艳,而且线条优美。惠安地区女子所谓封闭的头,开放的肚皮,成为该区一大人文景观,引得人们不解,实际是同她们在海滨参加重体力劳动相适应。惠安地区男子多出海或到海外谋生,女子要参加重体力劳动,用头巾裹着头,抵挡强劲的海风,保护脸;衣服短,可自由运动,不影响上肢用力担挑沉重物体,而且上衣短,下裤宽松,与式样众多的头巾一起,很得体、美观。
第三、民俗对各地旅游者有一种新奇感,与生活贴近,最易产生认同,便于他们参与,一同生活,一同庆祝,亲身体验另一地域文化特征。譬如,古代汉族青年结婚坐花轿仪式,吹吹打打,有趣的婚礼程序吸引海外度蜜月旅游青年,他们要亲身体会一下东方人度过“洞房花烛夜”这一生难忘的一天。傣族的四月泼水节,适应热季到来前晴朗的炎热天气,迎接傣族新年,旅游者参与当地人泼水、赛龙舟、赶摆等活动,会感到新奇而高兴。
3、各地民俗主要特征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我们从地域上可看到多姿多彩的民俗特征。
北方:即以东北的少数民族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粗犷、豪放。特别突出的是蒙古族的摔跤、赛马,鄂伦春人的狩猎,鄂温克人驯养四不象,赫哲人制作鱼皮工艺品和朝鲜族敬老爱幼和能歌善舞等。
西北丝绸之路地区少数民族的风情特征:热情、奔放、欢快、勇敢。颇具特色的民族活动如哈萨克的姑娘追、叨羊,维吾尔族的盘子舞、手鼓舞、沙巴依舞,锡伯族的射箭活动等。西南地区:民族众多,民俗特点多姿多彩,极富于情调。主要活动如壮族的赛歌会,僳僳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腊染,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蝴蝶会和绕三灵等活动。中原地区古民风:例如北京四合院,老舍茶馆,天桥乐园,天津杨柳青和潍坊杨家埠子年画,河北吴桥杂技,山西乔家大院,河南开封宋都御街。重要节庆有:北京地坛庙会、潍坊风筝会、吴桥国际杂技节和河南少林寺武术节。
江南水乡风情:主要有南京秦淮河夫子庙,苏州丝绸博物馆,杭州茶道表演,绍兴咸亨酒店和乌蓬船,黄山西递村,以及安徽九华山庙会。
一江(长江)两湖(湖南、湖北)楚国民风:主要有武汉编钟博物馆,荆州渔家乐,湘西猛洞河漂流和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及岳阳洞庭湖国际龙舟大赛。岭南风情:主要有深圳的民俗村,泉州的南音会馆,莆田妈祖庙,通什民族博物馆等。第十三节 中国膳食和烹饪技艺
饮食是旅游地重要旅游资源,品尝名酒、名茶,参加席宴是重要旅游项目。在中国古老历史和文化中,饮食文化是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素有“烹饪王国”、“美酒之乡”和“世界茶叶祖国”之称。
我们祖先不仅创造丰富物产,并利用动、植物原料,经过加工,制成风味可口、丰富多彩的佳肴,受到世界人民的赞誉,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第十四节 我国特种工艺品资源
来中国的旅游者,首选购物品,即丝、瓷和工艺品。因为这些实物中凝结着民族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水平,举世无与伦比,受到世人赞誉。因此,中国有“丝绸王国”和“瓷器王国”的美称。
1、丝绸与刺绣
丝绸。养蚕取丝,织成锦缎,是我国最古老的发明之一,已有4000~5000年的历史。中国丝绸品种繁多,外观形态千变万化,花纹复杂,很早以前就有绸、缎、绫、罗、锦、绮、绡、纱、绉、缟、绨、绒、素、绢等类,每类又有许多种。每种各有独特形态和性能,有的素织,色泽雅洁;有的色织,艳丽夺目。乔其纱薄如蝉翼;丝罗如云雾缭绕;绡类富丽飘逸;丝绒温厚柔软;绢类素雅文静;绉类泛起绉纹,富有弹性;真丝和人造丝交织的软段,五彩缤纷。
中国刺绣驰名世界,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为中国“四大名绣”。刺绣是一种在布面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作“画”,当代艺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已从单面绣发展到双面绣;由双面相同人物发展到双面异色人物,更发展到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人物,称为“双面全异绣”,使刺绣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
此外,还有北京的京绣、温州的瓯绣、上海的顾绣、福建的闽绣、开封的汴绣。在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刺绣传统。刺绣成为我国既普及又高超的艺术奇葩。
2、陶瓷
陶瓷在我国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仰韶文化的彩陶,大汶口文化的红陶,龙山文化的黑陶,秦汉的陶人陶马,唐三彩和宋紫砂陶,均代表了我国的古代文明。
我们祖先在烧制陶器的启示下,用高岭土作原料,器表面施釉,用比烧陶高几百度的温度,烧成比陶器还硬,有金属声的瓷器。瓷器始于商代前期,到东汉、魏、晋已成熟。至明清,瓷器从我国沿海传播到欧、亚、非、美,留下“瓷器之路”之称。
今天,陶瓷已成为我国重要产业,遍及全国。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青花玲珑瓷、薄胎瓷和粉彩瓷被誉为传统四大名瓷,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著称。河南禹州的钧瓷。此外,还有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广东枫溪等地的瓷器也很有名。
宜兴以生产紫砂陶著名,其色调有“红而不艳,紫而不姹,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的特色,生产品种达2000多个,有“陶都”之美称。
3、工艺品 在我国古老文化背景下,在历史上出现许多艺术大师和能工巧匠,创造了许多稀世珍品,工艺上巧夺天工,发展至今,有各种各样的有民族风格的工艺品。
雕塑工艺品是工艺美术品最多的一类,用各种动物、植物和矿物为原料,巧妙地雕塑出珍贵的艺术品和实用品。主要有象牙雕、各种玉雕、各种石雕、各种木雕、砖雕、贝雕、煤精雕、微雕、泥塑、面塑等。
金属工艺品,是利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分别采用掐、錾、点釉、烧制品镶嵌等技艺,制成各种富丽堂皇或清雅实用的工艺品。主要有景泰蓝、烧瓷、花丝、金银手饰及摆件、镶嵌饰品等。
此外,还有纺织工艺、漆器工艺、玻璃工艺,等等。第十五节 博物馆建设与旅游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熟悉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掌握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旅游价值,了解我国的膳食和烹饪技艺、特种工艺品资源和博物馆建设与旅游的关系。
七、作业:
教材第109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第5题、第8题、第11题、第12题
第3章 交通与旅游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的关系;
2、使学生熟悉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
2、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
交通运输设施除徒步旅游外,旅游必须借助于交通工具才能完成,改善交通条件对旅游的成败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帮助旅游者实现空间转移,解决旅游者住宿地和游览景点之间的地理差距。其重要性可以将它比做旅游事业的动脉。游客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是“便利、高效、快速、安全、舒适、经济”。旅游交通工具主要有火车、飞机、轮船、汽车。完备的交通工 具使旅游者“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我国的国内旅祷游客坐火车、轮船和汽车的比例较高,海外游客乘坐飞机较多。火车,其优点是运输量大,费用低廉、污染小、安全性能好。汽车,其优点是自由灵活、独立性大。可随时停靠,选择旅游点的自由度大。轮船,其优点是舒适,价格低廉。更是水上游览所必需工具,但速度慢、费时长。第二节
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
1、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广义旅游交通是指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物、思想及信息的空间移动,它探讨的对象包括人、物、思想及信息。狭义旅游交通则将讨论对象限定在人或物,通常指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以及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所利用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总和,包括各种交通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一切旅途服务。旅游从本质上说包括旅行和游览两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旅行仅仅是手段,游览才是旅游者的真正目的,旅行是必须的,旅游交通也是必须的。这对旅游者而言,就意味着旅游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上的不必要和客观上的必须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认同程度和满意度,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弱化该矛盾。
以旅游为目的的出行,在出行方式、目的地、路线的选择及出行链的构成等方面和其它目的的出行有着较大的不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及历史文化等原因,同样的观光出行方式会因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遍布全国。随着国民经济与旅游业的繁荣,我国加大对旅游交通的投入,改善了交通基础条件,为旅游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环境。常规旅游交通方式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4种。近20年来,一种既适于在山地、水域或山水相间的复杂地形区内应用,又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交通方式——客运索道交通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迅速发展。客运索道交通已成为旅游地内主要交通方式和地区旅游交通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众多国际航空公司提供多条飞往中国的航线,为海外旅游者来华及国内旅游者提供了交通保证。
1)公路旅游交通
公路旅游交通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短途运输方式,该方式所占比重高达66%—69%。其特点是灵活、方便,能深入到旅游点内部,短途旅行速度快,公路建设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但运载量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安全性能较差,排出的尾气对大气有污染。
截至2003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180.98万公里,其中国道里程12.79万公里、省道22.34万公里、县道47.29万公里、乡道89.83万公里、专用公路8.73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7.1%、12.3%、26.1%、49.7%和4.8%。我国交通规划中公路主骨架包括总长约3.5万公里、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12条,主要由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确保在2007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可覆盖10多亿人口,东部地区平均30分钟上高速,中部地区平均1小时上高速,西部地区平均2小时上高速,全国所有省会城市、83%的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和74%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中等城市,以及机场、铁路枢纽,都将被高速公路网连接起来。
2)铁路旅游交通
自建国以来,我国铁路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的势头,是国内旅游者选用的主要交通方式。铁路旅游交通具有客运量大、票价低、受气候变化影响小、安全正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但也具有造价高、修筑工期长、受地区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等缺点。1997年4月1日,全国铁路开始第一次大提速,经过5次提速,目前已提速到160公里/小时,个别区段达到200公里/小时以上。火车提速使旅途时间大大变短,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行时间还有缩短的可能。
3)水路旅游交通
水路旅游交通是固定的水域或固定的航线上,使用船舶运载游客,或在船上沿途观光,或在一个到数个观光地停泊上岸观光游览的交通方式,具有经济、舒适、安全等优点,但速度慢、准时性差。
2003年,我国完成水路客运量1.7亿人,旅客周转量63亿人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08%和0.46%:水路客运平均运距36.8公里。到2010年,全国水运主通道总体布局规划是发展“两纵三横”共5条水运主通道:“两纵”是沿海南北主通道、京杭运河淮河主通道;“三横”是长江及其另要支流主通道、西江及其主要支流主通道、黑龙江松花江主通道。除沿海南北主通道外,内河主通道由通航千吨级船队的4级航道组成,共20条河流,总长约1.5万公里。这些主通道连接了17个省会和中心城市、24个开放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使之成为沿海南北、沿江工业带经济发展服务的航运体系。同时结合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渠化航道,提高标准,改善航运条件。
4)航空旅游交通
航空旅游交通方式在远距离国际国内旅游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其优势在于快捷、舒适、安全、灵活,航线的开辟不受沿地面的各种天然或人为障碍的限制,但是票价高,空港占地面积大,用地条件高,飞机起落噪音污染严重,机场要建在远离市中心的地区,航空运输存在着最小飞行距离的限制(空中直接距离200公里定为开办航线的最小经济半径),易受天气条件制约。
1990—2002年,国内航空客运量的逐年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中国航空运输業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达1176条,航线里程163.8万公里,国内航线1015条,通航132个城市,国际航线161条,通航32个国家和地区的67个城市,旅客运输量达到8594万人次,比1978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率为16.3%,其中运输总周转量的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民航增长速度的3倍以上;中国航空运输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按旅客周转量计,由第37位上升为第4位。
5)索道旅游交通
客运架空索道(简称客运索道)是利用架空绳索支承和牵引客车运送乘客的机械运输设施。游人进出景区交通通道有汽车公路、步行盘道、架空索道3种形式。客运索道倍受青睐,原因是其独有的特点:对自然地形适应性强,爬坡能力大;能缩短运输距离,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基建费用省、能耗低;采用电力驱动没有三废的排放以及噪音的污染,维护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劳动定员少。我国的客运索道是伴随着旅游业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各种客运索道的形式也趋于完备。
2、我国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滞后现象严重
旅游活动是实现旅游者在空间的位移及暂时的逗留。它既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交通及设施保证,又需要同步的劳务服务。我国不少重要旅游区(点)的专用联系路线质量差,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游客进出受到限制。尤其在春节、五
一、国庆3个“黄金周”的旅游高峰期间,旅游交通运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容易出现游客买票难、乘车难等系列交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交通路线及客运设施滞后现象,不仅会引起“黄金周”假日旅游市场的萎缩,而且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旅游形象。
2)交通服务质量令人忧虑
国内旅游者对各服务环节的满意程度较低。其中对交通满意者仅占54.1%,不满意者占19%。满意程度远低于国家规定的85%以上的期望值指标,不满意程度却远超过10%的期望值指标。
3)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二级以上公路比重差距加大,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重低21个百分点,县乡公路无路面里程和等外公路里程比重分别是东部地区的2倍和3倍。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数量的85%和50%。
4)信息化工作进展较缓慢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推动行业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不足,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力度不够:信息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复合型管理和建设人才,尤其是旅游交通专业人才匮乏。
5)旅游交通发展障碍重重
旅游交通发展障碍有:一是旅游交通道路建设筹资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追逐“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不愿对旅游交通建设作长期投资I二是旅游交通道路建设主体模糊障碍,专线道路建设的主体不明确,一些旅游专线成为断头路或路况差,旅游区(点)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三是旅游区管理体制障碍,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上、山麓、山下、区内,各有各的“婆婆”,各行其政,相互制约,四是旅游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障碍,在旅游交通开发建设中,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而忽视构成旅游资源的核心成分一一自然生态环境可能被永久破坏;五是旅游交通价值观错位的障碍,旅游商们尽可能地聚集资源,不惧风险地搞高级宾馆酒店建设、搞人造旅游景观开发,对旅游交通的前景缺乏忧患意识,对旅游交通的建设采取冷漠的态度。
3、我国旅游交通发展对策
中国国家旅游局2004年的中国旅游主题定位为“中国百姓生活年”,这意味着旅游在中国将大规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真正成为日常消费。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多人前往的旅游热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国。这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及旅游交通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所以对旅游交通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要对旅游区道路规划与设计问题,城市旅游与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定量分析问题,旅游交通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尽快开展研究。
1)改变观念,树立以路兴旅思路
旅游交通业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我国旅游景区分散,旅游交通条件与旅游景区脱节的矛盾比较明显,因此要加大对旅游交通投入,改变传统观念,要树立“要兴旅,先修路”的思路,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渠道,给旅游交通来个大的投入,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2)改善经营,完善旅游交通服务
旅游交通的服务对象是游客,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把“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不断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因此,旅游交通部门应以游客为核心,以便利为原则,以舒适为目标,达到安全、可靠、便捷、有特色,通过引进中高档的旅游车辆更新交通工具,加强运输管理,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优质的服务。
3)理顺关系,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发展旅游交通业不是旅游部门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从旅游交通规划、建设到运输管理,涉及到许多部门和机构,如规划局、交通局、公交公司、航空公司、水运公司、铁路、公路和交警大队等。因此,应该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理顺各方面关系,加强与这些单位的合作。只有从规划、建设到管理都得到这些单位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促进旅游交通业健康、永续的发展。
4)运用科技,实现管理的自动化
以公路运载为例,各项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客流预测、车辆调度监控、运载工作的统计分析等,不少国家已采用计算机进行。移动式无线电通讯技术的采用,为旅游交通的调度管理、信息传递提供了极好的手段。计算机技术运用在航空运载管理更为普遍,引入以效益控制为目标,建立客运、航班计划、机场信息、综合业务等的管理决策系统。我国的旅游交通管理在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要迎头赶上。
5)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益
以铁路运载为例,可从编组人手,适当提高列车编组数,在增强机车牵引能力、提高司机驾驶技术的基础卜,争取多挂几节车厢,挖掘已有设备、车辆和人员的潜力,增开一些车次。在航空运载方面,很多航班中采取开放前舱、增加客机座位,从而在不增加班次、不增加飞机的前提下,使营运效益大幅度增长。努力挖掘潜力,向组织管理要运载能力、运载效益。
6)遵循原则,进行旅游交通规划
科学的旅游交通规划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创造便于游览、舒适、快捷、安全的旅游交通条件,以及“旅速游缓,旅短游长,旅中有游,游旅结合”的旅游交通环境。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旅游交通还要遵循适当超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
旅游交通规划包括对外交通系统和区内交通系统两部分。对外交通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高效率、多功能、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内交通主要游览路线能够便利通达各景点,保证使大多数旅游者能充分领略旅游地的精华部分。若在景区修建索道,对其选线要进行反复考察,避开主要观赏景点,力争对景区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加强综合交通规划,加快高速公路和主干线及出入口建设;加快铁路规划建设,扩大铁路客运站容量;挖潜改造水运交通,积极发展海港;积极发展航空运输,提高运力,切实注意保护好机场的周围环境,增辟国内和国际新航线,增加航班。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与旅游大众化的关系,了解我国的交通运输与旅游的关系。
七、作业:
教材第118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
第三编 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第1章 旅游地理区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熟悉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2、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一)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旅游地理和其他地理学科一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划分旅游区即是反映这一特征。旅游区是指以旅游资源特征为基础,具有组织旅游活动相应机构、设施和旅游点的完整体系旅游区域。
(二)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迄今为止,中国尚未进行正式的资源分区。一些专家、学者从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分区方案。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以下数种。郭来喜(1985年)研究了中国旅游资源特征后,提出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将全国划分为9大旅游带,29个旅游省,149个基本旅游区;周进步(1985年)提出了一个中国旅游资源地理区划方案,将全国分为9个旅游区;濮静娟等(1987年)用舒适度指数和风效指数为指标,进行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研究,将中国大陆地区划分为3个旅游气候大区,18个旅游气候区和22个旅游气候小区;孙仲明(1987年)根据中国气候带的分布特点把我国分为10大气候旅游区;刘振礼等(1988年)将中国划分为11个旅游区;雷明德等(1988年)以旅游资源成因类型的共同性原则,将中国划分为9个一级旅游地区;阎守邕等(1989年)对中国旅游资源区域特征和旅游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中国划分为8个一级旅游资源区和41个二级旅游资源区;孙文昌等(1989年)将全国划分成9大旅游地区;孙大文等(1990年)以旅游景观的区域分异为基础,以几种主要综合经济区划方案为参照,提出10大旅游区的中国旅游区景观——经济区划;庞规荃(1990年)将全国划分为9大一级旅游区;陈传康(1991年)考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将观光游览与科学文化导游相结合,把全国划分为7个一级旅游文化区;钱今昔(1993年)从旅游资源欣赏的角度,将全国划分为8个旅游区;石高俊(1994年)依据地貌、气候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宏观特征,将全国划分为10个旅游资源区;宋德明等(1994年)从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基础和旅游资源区域特征的角度出发,将全国划分为10个旅游资源区(即一级区)和77个旅游资源亚区(二级区)。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七、作业:
教材第122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
第2章 京、津、冀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
2、使学生掌握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主要的旅游资源概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
2、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主要的旅游资源概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
1、自然地理环境
(1)地势轮廓明显,地貌类型齐全 本区地势轮廓明显,可分为两个基本的地理单元,即东部的华北平原和西部的太行山地与冀北山地。本区地貌类型较为齐全,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都有分布。
(2)河流发育,水体众多 本区河流都发源于西部、北部山地,其中,海河是本区最重要的河流,其干流长70公里,支流达300多条,主要有北运河、永定河、南运河等,他们呈一扇形水系会于天津附近,最后注入渤海。永定河发源于山西高原,全长700多公里,是流经北京的最大的河流。另外还有发源于冀北山地的滦河,流经河北省北部,最后注入渤海。
(3)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由于本区处于中纬度地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其中冬季寒冷多风沙,影响了人们的出游,秋季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是旅游的最佳季节。东部滨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气温年较差较小,承德盆地因地形影响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这两个地区都是避暑度假的旅游胜地。
2、人文地理环境
(1)经济基础雄厚 本区是我国开发历史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就成为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本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本区已形成了以煤炭、石油、钢铁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本区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本区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种类多,如北京景泰蓝、玉雕、牙雕、绢花,天津地毯、杨柳青年画等享誉国内外,是很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2)交通运输发达 本区是我国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以铁路运输最为重要,其次是海上运输和公路运输。
本区是全国铁路最密的地区之一,铁路网密度和通车里程仅次于东北地区,居全国第二位。以北京为中心,有京哈、京通、京包、京广、京沪、京承等干线,还有石德、石太、京九等铁路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海运在本区对外联系上的重要性仅次于铁路,天津和秦皇岛是本区两大海港。改革开放以来,本区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北京和各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将各旅游景点和城镇连为一体,是旅游交通的重要方式。
北京是全国航空网络的中心,它与国内省会城市及旅游中心城市之间都有航空线连接,还陆续开辟了数十条国际航线,大大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地理上的距离。另有天津、石家庄等航空港可通达全国各大城市。
(3)燕赵文化魅力无穷
本区特定的环境条件孕育出了独特的燕赵文化,从武术到地方戏曲,从民间艺术到民俗风情,都体现了粗犷豪放、慷慨激昂的雄风侠骨。
世代传承的尚武遗风使本区成为中华武术的摇篮之一。自春秋战国以来,英雄辈出,三皇五帝,逐鹿中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还有战国时的乐毅、廉颇,宋太祖赵匡胤,梁山好汉卢俊义、石秀、柴进以及近代的霍元甲等。
民间艺术方面,独具燕赵风韵的戏剧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曲艺、木偶剧等形式,为国内外观众所喜爱。吴桥杂技、马戏、唐山皮影、尉县剪纸、曲阳石雕等为国内外游客所赞赏。第二节
北京市及其旅游资源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著名高等院校林立,有北大、清华、北师大、人大等近百所,与众多科研机构、图书馆、展览馆等形成了极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
北京被称之为“地球北纬40度地带经历3000年而不衰的都城”。从金代起,连续800多年的建都史,使北京形成了宏伟而壮丽的皇宫建筑,瑰丽而秀美的园林设施,历经沧桑的寺庙宫观,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典籍,精湛的工艺美术品以及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和烹调技术。她荟萃了众多价值连城、世所罕见的珍奇瑰宝,拥有一批像故宫、古长城、明十三陵、天坛、颐和园等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古迹和景区;近年来,又修复了慕田峪长城、潭柘寺、大钟寺、云居寺、恭王府花园等名胜古迹;开辟了有北方小桂林之称的房山十渡风景区,被誉为小三峡和人间仙境的石花洞溶岩景观,新建的密云、石景山、龙潭湖三大游乐园也对外开放。1996年北京接待海外游客达218万人次,创汇22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7683万人次,收入达359.2亿元人民币。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居全国首位。第三节 天津旅游区
天津历史遗址多,出土文物丰富,有 40处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始建于隋朝的大型木结构庙宇——独乐寺,已有 1000多年的历史。有蓟县黄崖关长城,全长41公里,多种不同造型的古台一 千多座,险峻、雄奇,素有 “ 蓟北锁钥 ” 之称。有号称 “ 京东第一山 ” 的蓟县盘山,山势雄伟,层峦叠秀,建筑与自然山水浑成一体。此外,还有天后宫、文庙、大悲院、清真大寺、天尊阁、天成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楼教堂、广东会馆以及周恩来青年时代在天津革命活动纪念馆等。天津的建筑具有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并存的特色,有 “ 万国建筑博物馆 ” 之称。由于开埠较早,且有 9 国租界,以风格各异的小洋楼为特色,保留着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东西方各国的各类建筑一千多幢。天津有驰名天下的四大民间艺术。“泥人张” 彩塑艺术闻名全国,饮誉世界。“杨柳青年画” 历史悠久,深受国际友人青睐。“ 魏记风筝 ” 获 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以 “ 刻砖刘 ” 为代表的建筑装饰砖雕,使天津刻砖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建筑工艺。
第四节 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清东陵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园。清东陵堪称是清朝遗留的中国文化瑰宝。
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寝十四座,还在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第五节 秦皇岛旅游区
秦皇岛是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名号而得名的城市。公元前21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4次东巡,驻跸于此,并派燕人卢生、方士韩终入海求仙,刻“碣石门辞”,秦皇岛厥有其名。此后,汉武帝、魏武帝等20多位帝王巡临秦皇岛。
秦皇岛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横亘全境。山海关暨老龙头、北戴河海滨被评为全国旅游胜地40佳。南戴河海滨、昌黎黄金海岸、秦皇岛野生动物园、新澳海底世界、长寿山、祖山等景区独具魅力。每年吸引800多万海内外游人慕名而至。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熟悉京津冀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其评价;掌握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主要的旅游资源概况。
七、作业:
教材第137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第6题、第8题
第3章 东北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2、使学生掌握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2、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环境
(1)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盆地形势
本区的地形,西、北、东三面环绕着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略成一弧形,包围着东北平原。在此地形地势基础上,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河流大部分受山地形势的限制,紧紧围绕山地流动,从而形成山环水绕的山水格局。
(2)冷湿性森林景观
东北地区自然景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温带、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地表长期积雪,呈现出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雪原”景观。夏季气温较高,降水又集中对植物生长十分有利。
受气候与地形影响,本区形成了郁郁葱葱的针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这是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由于气候与地形的影响,本区植被具有明显的南北与东西过渡性,自南向北由针叶林逐渐过渡为针阔叶混交林,自东向西由森林逐渐过渡为森林草原。有利的自然条件加上有限的开发历史,使本区拥有的森林面积在全国各大旅游区中居于首位,有“林海”之称。
2、人文地理环境
(1)多民族交融的关东文化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里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游猎地区。历史上曾有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在此建立了辽、金、元等政权。特殊的地域开发历史使本区成为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复合区。除以汉族为主体而形成的关东文化外,这里还有由游牧转向农耕的满族文化,以种植水稻见长的朝鲜族农耕文化,内蒙古的游牧文化,达翰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狩猎文化,以及以捕鱼为主的赫哲族渔猎文化等。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建筑风貌以及文化标识等,充分展示了本区与其他旅游大区所不同的多元文化的特色景观。
(2)雄厚的工农业经济基础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东北地区沦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地,野心勃勃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不仅把东北作为原料供应地,而且企图把东北建成为侵略全中国和亚洲大陆的跳板和军火生产基地,在东北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先后建立了钢铁、化工、机械等重工业。解放后,东北地区利用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迅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重工业基地,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工业产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本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大豆、甜菜和木材生产基地。此外,还盛产珍贵的毛皮和药材。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以造纸、粮油、制糖、纺织等为主的轻工业部门。由此形成了本区比较完整的工农业生产体系。(3)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中,铁路居主导地位。无论通车里程还是铁路网密度,均占全国各大旅游区的首位。东北地区公路网以高速公路为主体,作为铁路运输的辅助线,深入到城市与乡村,内河运输以黑龙江和松花江为主,海运方面,沿海港口以大连和营口为主要港口,丹东和锦州为地区性重要港口,逐步建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再加上沈阳、长春等航空港,使东北地区形成了全国最发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像机体的血管一样把全区组成一个比较完整而具开放性的旅游地域单元。第二节 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壮丽的山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姿的风情,丰富的特产,为本区旅游业积淀了深厚的底蕴,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经过20多年艰苦努力,黑、吉、辽三省旅游业实现了由接待型向产业型的转变。近年来,本区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快速发展,目前已逐渐形成了绿色生态、雾凇冰雪、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边境风光、观光农业、电影文化、关东美食、会展节庆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种种情况表明,本区旅游业已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本区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优势。冰雪、湿地、森林、大山、草原、江河、湖泊、绿色农业等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顺应全球21世纪生态旅游主题;二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本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旅游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东北旅游区的地理概况;掌握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七、作业:
教材第144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
第4章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和经济状况;
2、使学生掌握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和经济状况;
2、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
(1)黄土广泛分布 从全球范围看,我国黄土的广度、厚度和发育的完整性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无可比拟的,而我国的黄土又集中分布在中原旅游区内,奇特的塬、梁、峁等黄土地貌景观极富原始美感,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旅游资源。同时广泛分布的黄土还成为本区自然景观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例如,黄河的名字就与黄土密切相关。在黄河的上游,河水是十分清澈的,但是在进入黄土高原以后,由于黄土质地疏松,降雨的冲刷使得大量的泥水汇入河道,才使得这条河流成为了“黄色的河流”,而在孟津以东,由于构造陷落,地势急降,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一方面,使河床逐渐抬高,产生了世界罕见的“悬河”奇观,另一方面,历史上多次的洪水泛滥,泥沙的淤积,形成了沃野千里的冲积平原。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物产富饶,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由于平原区自然条件好,人类自古至今活动频繁,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
除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外,本区还有大面积的山地和丘陵,诸如吕梁山、太行山、秦岭、山东丘陵,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大多成为引人入胜的风景区。特别是五岳中的泰山、华山、嵩山、恒山以及列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太白山等更是闻名海内外。
山东省东部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形成山东半岛(也称胶东半岛),海滨岩岸、沙岸、泥岸、河口等各种海岸地貌齐全,多已开辟为海滨浴场。青岛、威海等海滨城市已成为闻名中外的避暑旅游胜地。
(2)暖温带季风气候
本区大部分处于欧亚大陆东部,受海陆差异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表现出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只有南部的南阳、汉中盆地属北亚热带。本区属于中纬度地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受海洋影响,夏季沿海地区气候宜人,为滨海旅游旺季;秋季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为全区旅游的黄金季节。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历史和经济状况
(1)经济基础好,交通方便 中原旅游区是我国农牧业发展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本区的汾河谷地和黄河冲积扇一带,就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历史传说的尧、舜、禹都建都于本区。这里是我国小麦和杂粮的集中产区,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为主,在此基础上青岛、济南、郑州、西安等城市发展了以棉、麻、毛纺织为主的轻工业。
本区煤、油、气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山西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山东胜利油田是我国的第二大油田,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中原油田在我国石油工业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三省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发达。另外,太原是我国大型钢铁基地之一,洛阳是我国最大的农机生产基地。胶东半岛、煤海三晋、关中平原以及郑州一带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化水平高。较好的经济基础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中原旅游区内的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京沪、京
九、京广、陇海线是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动脉,还有胶济、同蒲、太焦─焦枝、宝成线等,也担负着区内外重要的运输任务。海上运输有烟台、威海、青岛等优良港口,而且这些港口多为不冻港。公路运输线以豫、鲁两省密度最大。西安、郑州、济南、烟台、青岛、太原、洛阳为重要的航空港,以国内航线为主。发达的经济,便捷的交通为本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2)古文明发祥地,文物古迹丰富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一直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适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祖先最早生存繁衍的地区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而使本区拥有无数的历史名胜和文物古迹,比如已发现的蓝田人和丁村人等古人类化石和遗址,半坡文化、仰韵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殷墟等。中国七大古都中就有四个在本区内,分别是西安、洛阳、开封、安阳。本区还拥有众多的诸如秦始皇陵、孔墓等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成为本区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3)文化艺术特色鲜明,旅游商品多
中原旅游区历史悠久,因而文化艺术多姿多彩,地方特色鲜明。诸如山东的吕剧、山东快书、山西的皮影、木偶、以及拥有“中国第一鼓”之称的山西锣鼓、陕西的秦腔、信天游、陕北的安塞腰鼓、河南的豫剧、曲剧、越调等都反映了当地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区旅游商品繁多,最引人注目的是特种工艺品和民间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做工精细,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河南洛阳的唐三彩、禹州的钧瓷、山东的鲁砚、潍坊风筝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另外还有山西的拉面、刀削面、山东的煎饼卷大葱、陕西的羊肉泡馍等地方名吃,以及山西的汾酒、竹叶青酒、青岛啤酒等全国知名品牌,也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本区旅游资源的特色。
第三节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本区旅游业在产业体系、经营规模、效益产出、旅游产品结构及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各省以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为主体,强抓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加快了一大批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依托秦岭、黄土高原和黄河等,合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建设了一大批自然风景名胜区。同时,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科技旅游和乡土民俗、技艺表演等新型旅游产品。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和经济状况;掌握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资源。
七、作业:
教材第159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5题、第6题
第5章 西北、内蒙古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内蒙古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
2、使学生掌握西北、内蒙古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西北、内蒙古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
2、西北、内蒙古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本区地势高亢,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这是区内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骨架,控制着区内旅游资源的分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照长,热量资源丰富,气温变化大,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河流大部分属内流向心状水系或无流区。由于干旱环境,本区中部和西部植被多呈旱生、叶退化的半灌木、灌木和小乔木。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蚕桑业和丝绸生产最早的国家。随着丝织业的高度发达,中西陆路贸易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开始,产品远销中亚、欧洲等地,在丝路沿线,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
此外,众多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长期聚居在本区,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第二节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
1、丝绸之路引人入胜
2、民族风情意趣浓郁
3、景点集中且呈串珠状分布
4、草原风光独特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北、内蒙古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掌握西北、内蒙古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
七、作业:
教材第168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
第6章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2、使学生掌握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2、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本区为平原与低山丘陵交错地区,平均海拔较低,江河分布如织、湖泊密集成群、陆地水面较大,兼有暖温带、亚热带多种多样的气候,属于降水丰沛的“湿润区”,加上热量充足,植被繁茂,形成一派“水乡泽国”和以清秀见长的景致。
至隋唐时代,政治中心虽仍在北方,但经济中心则已逐渐南移,使其社会、经济、文化得以长足发展,成为人杰地灵之区,并保存了大量以文化为特点的历史遗迹。本区沿海多良港,也多国际航空港,因而在吸引国际客源上占有优势。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经济又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总之,本区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型”旅游资源区,也是国内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胜景为支柱
本区是我国名山最多的旅游资源区。以黄山、庐山、雁荡山、天柱山、武当山、九华山和普陀山等为主组成的山水风光,旅游价值极高。
2、人文旅游资源以园林、名城和宗教为代表
本区是我国园林最集中的地区,为数众多的江南园林,工艺精巧、结构轻盈、布局紧凑、风格特异,它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列,组成我国园林的主干;名城有虎踞龙盘的古城南京,“人间天堂”杭州和苏州,瓷都景德镇,还有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普陀山、天台山、九华山、齐云山、龙虎山、茅山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理概况;掌握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七、作业:
教材第185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7章 华南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华南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和经济地理概况;
2、使学生掌握华南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华南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和经济地理概况;
2、华南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环境概况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经流水侵蚀切割和风化、溶蚀,形成许多自然奇景;绵长的海岸带有不同类型的海岸和滨海景观,别具特色;众多的岛屿,风光各异。本区干湿季度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长夏无冬、高温多雨。
由于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加之闽粤交通不便,使其区域开发的历史较中原地区要晚一些。本区背陆面海,地理区位条件优越,旅游业起步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使其形成一个以热带风光为主,山海景色、阳光海岸和名特优产品为特征的开放型的旅游区。第二节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热带特征明显
在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上均有表现: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季雨林为主,热带水果各季都有,花卉四时不断;住宅、饮食习惯、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无不表现出热带环境下特有的风貌。
2)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本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人类开发建设的旅游区集中分布。这种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的一致性,形成其分布上的相对集中,便于旅游活动的组织。
3)以近、现代旅游资源为主
在近代史上,华南特别是广东,一直是革命的策源地,留下众多的近现代革命遗址、革命遗迹、革命纪念性建筑物;50年代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滋生出一大批现代化旅游资源。
4)人文旅游资源的风格南北并蓄、中外兼采
由于本区区域开发的历史和独特区位条件,使其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以华南园林为例,既吸收了北方皇家园林的风格,也吸收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特色,并注意吸收西南少数民族、外国造园经验,使各家特色完美结合,成为华南园林独具的特征。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华南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和经济地理概况;掌握华南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
七、作业:
教材第204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第6题、第7题
第8章 西南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南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
2、使学生掌握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西南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
2、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环境概况
本区地跨滇西与滇南山地、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异不明显,对发展旅游业十分有利。
本区是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猿人就在这里生活繁衍。本区自古就是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陆路通道,我国的丝绸和工艺品经过该地区运往印度、缅甸等国,被誉为“西南丝路”。本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且人口最多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一半。
本区岩溶景观发育典型,分布广泛;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民族风情,别具一格,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是一个以岩溶景观,热带、亚热带高山深谷风光,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区。第二节 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
1、岩溶景观分布广泛
本区的岩溶地貌景观,如孤峰、石林、峰林、峰丛、天生桥、溶洞、岩洞瀑布等无所不有,堪称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最完美的自然博物馆,也是闻名于世的岩溶风景游览胜地。
2、民族风情别具一格
从古至今,本区一直是多民族聚集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各自的民族习俗,创造出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构成独具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对异地异族的游人有很大吸引力。
3、高山深谷蔚为壮观
与我国其它旅游资源区相比,本区自然景观更具“天然未雕饰”之自然美。区内雪山茫茫,山高谷深,湖光水色,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无所不有,其中不少自然奇观在我国乃至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4.三国古迹遍布各地
三国时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霸王的魏、蜀、吴三国,为了争相统一全国而展开了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本区为“三国”时代的矛盾中心,留下许多历史遗迹,为三国胜迹游创造了条件。
5、自然保护区风光秀丽
本区生物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原始情趣自然浓厚。为保护自然环境及珍稀动植物而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九寨沟、卧龙等为代表。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南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掌握西南旅游区的旅游胜迹。
七、作业: 教材第215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第7题
第9章 青藏旅游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2、使学生掌握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2、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环境
(1)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地区地势高峻,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以“高、大、新”为特色(即海拔最高,地壳厚度最大,最年轻),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外围高山环绕,雄伟高大;高原内部的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盆地、谷地,构成“远看是山,近看成川”的壮丽景象。
(2)高原气候独特 青藏高原块体巨大,在地势高耸的特殊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主要特征是: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故透明度高,天空分外澄净碧蓝,景色恬静美丽;光照充足,辐射强烈;气温低,温度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有“一年无四季,一日有寒暑”之说。
(3)生物景观丰富多样 在气候的影响下,全区形成了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景观。山南地区垂直高差大,出现了自高山冰雪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森林景观。从谷底到青藏高原顶部可看到从热带到极地的各自然带景观,不仅是天然旅游胜地,而且是科学考察宝地。现已划定了6个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对稀有植物如长叶松、长叶云杉、喜马拉雅山红豆杉、高原巨柏、延龄草等,以及珍禽异兽如白唇鹿、长尾叶猴,小熊猫、藏羚羊等进行保护。
2、人文地理环境
(1)宗教文化神秘奇特 青藏高原是藏族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之发源地和传播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本区盛行藏传佛教,因藏语尊称僧侣为喇嘛,故俗称喇嘛教。喇嘛教在发展史上曾两度兴旺,在青藏高原上留下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宗教寺庙,如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日喀则萨迦寺,西宁塔尔寺等。佛事活动常年兴盛,香火终年不断,保持着古老而神秘的宗教色彩,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朝圣。
(2)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青藏地区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其中以藏族人口最多,此外还有土族、撒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又由于高原环境的相对闭塞,使民风民俗保持了相对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如各民族的婚丧嫁娶、宗教节日、歌舞戏曲、绘画雕塑、居住方式,均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且多姿多彩。第二节 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
西藏自治区以其独特的原始自然景观、雪域风光和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著称于世。这里的山脉气势磅礴,集中了地球上70%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系和山脉,90%海拔7000米以上山峰,保存着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原始生态群落和独特的高原气候景象,被称为是大自然的最后据点。雪峰、旷野、河流、湖泊构成了这里绝美的景致。主要旅游城市有拉萨、日喀则、阿里。
青海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由此经过,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出生在这里,热贡艺术也发源于此。省会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是中国西北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塔尔寺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喇嘛寺之一。青海湖距西宁约120公里,为中国最大的咸水内陆湖。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青藏旅游区的地理概况;掌握青藏旅游区的主要旅游点。
七、作业:
教材第220页思考与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第五篇: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第四章
第三章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第一节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地貌与旅游
1、地貌是风景的骨架
2、地质地貌对人文现象的影响
3、地质地貌对旅游项目的影响
(二)中国地貌大势
我国地貌轮廓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山脉的排列与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在不同的构造体系影响下,我国山脉有四个系列:
东西走向山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南岭(反映纬向构造体系)。
南北走向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反映经向构造体系)。
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长白山;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受华夏构造体系的控制)
西北—东南走向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受河西西域式构造体系控制)。
以上构造地貌是我国地貌形态的主体骨架。但是,就“大地形”而言,平原仅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2%,盆地占19%,高原占26%,山地和丘陵分布最广,约占43%。
(三)常见的地质地貌的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
1、花岗岩地貌
2、丹霞地貌
3、砂岩峰林地貌
4、流纹岩地貌
5、熔岩地貌
6、岩溶地貌
7、海岸地貌
8、雅丹地貌(风沙地貌)
(四)中国的名山
1、名山的概念
名山是山地旅游资源中具有特别重大旅游意义的类型。所谓名山,即指自然风光秀美,景物奇特,可供游人欣赏、游览的山地、丘陵,一般都经过人类长期的宗教、文化等活动的影响而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名山特别以其文化内涵引人注目,可按形成的时代先后分为传统名山和现代名山两大类,以传统名山为重要。
2、名山的分布 3.名山的特点
名山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自然美。第二,历史文化价值。
二、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一般可分为江河溪涧、湖泊水库、瀑布泉点、现代冰川和滨海景观等5种亚类。
(一)江河溪涧
1、中国江河大势
2、著名的江河溪涧旅游资源
按河流的尺度大小,划分为三种类型: ⑴大江巨流
属于大尺度的河流景观。①长江 ②雅鲁藏布江 ⑵河川清流
属于中尺度的河流景观,常流经某个风景区,为其主要构景要素。
①漓江
②富春江—新安江 ⑶山涧溪流
属小尺度的河流景观。它不仅是构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且为风景区增添不少的生动。
①九曲溪
九曲溪是武夷山水的代表,武夷山风景区的灵魂。因绕武夷山九曲十八湾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竹筏漂流河段。
②金鞭溪
是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中张家界景区的最大一条山溪。同样,金鞭溪,是张家界山水的精华所在。
第二节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
一、长城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强和勇敢的象征,有着崇高的地位;在很多外国人眼里和心中,也把长城作为中国的代表。中国长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艰巨的工程难度,周密的结构设计赢得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美誉,1987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一)长城修筑历史回顾
1.西周(公元前 7世纪)至春秋战国时期—长城修筑的雏形时期 2.秦(公元前 221年)汉时期—长城修筑的大发展时期 3.魏晋南北朝至辽金时期—长城修筑的间断时期 4.明清时期—中国长城的第三次修筑高峰时期 回顾中国长城的修建历史,几乎贯穿了中国全部封建社会阶段,前后历时2500余载,从已经探明的历代长城遗迹和遗址来看,长城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17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秦、汉长城和明长城大致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过渡与衔接地带分布。历代长城的总长度,估计在 5万千米以上,绕地球赤道一圈还有余。就土石工程总量而言,若用以砌筑高 5米厚 1米的墙,可以绕地球赤道 10圈。
(二)长城结构分析
明长城继承和发展了历代长城的构筑经验,设计科学周密,工程质量坚固,保存完好。以明长城为例,介绍长城的结构:
1.城墙
一般高约7~8米,基厚6~7米,向上渐窄,顶厚4~6米,可5马并驱、10人并行。墙基为条石,墙身内外两面用条石或砖铺砌,内填石块、泥土夯实。城墙外侧有雉堞,留有射孔、炮眼,内有女儿墙、泄水石槽。2.关隘
长城上凡交通要冲皆设雄关。明长城之“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以及“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嘉峪关)等,都是重要的关隘。关城为方形或多边形,每个关城设有城门、敌楼、瓮城,像山海关等重关还有护城河、翼城。关城内建有兵营、官署、马厩、粮仓、武器库、水井等,关城外有数道长城拱卫。
3.敌台
也称敌楼或哨楼,多为方形,置于城体之上或城内,相距 50~100米。敌台分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敌台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四面有箭窗,上层四面设雉堞、中建铺房;空心敌台可遮风避雨,宜于将士驻防。
4.烽火台
又称烟墩、烽燧。建在长城两侧的制高点上,一般每 5千米设一个,呈圆形或方形,台上有了望处和燃烟放火设施。昼燃烟(燧)、夜放火(烽),用于迅速报告和传递军情、敌情。
5.城堡
建在长城内外驻兵的小城。汉代称其为障或堠,堡是明代的称谓。
6.重镇
为了分段把守,明长城上设了重镇,从东到西依次为:辽东镇(总兵驻辽阳)、蓟镇(驻蓟县三里屯)、宣府镇(驻宣化)、大同镇(驻大同)、山西镇(驻偏关,后称宁武)、榆村镇(驻榆村)、宁夏镇(驻银川)、固原镇(驻固原)、甘肃镇(驻张 掖)9个重镇。
二、运河
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其产生时代科技成果和发展水平的标志。运河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灵渠
也称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内,是秦始皇为发兵岭南运输兵员粮饷,命史禄主持兴建。灵渠全长34千米,将湘江上游河水三七开,“三分漓水七分湘”,分南北两渠分别注入漓江和湘江。整个工程由铧嘴、分水坝(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泄水坝(泄水天平)和陡门(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组成,此工程连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而且解决了在水程30千米、落差达 32米的河道中航运的问题。设计之高超,为世人所惊叹,吸引了许多游人前往观看,而且灵渠地近桂林(仅 66千米),是漓江风景线上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二)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1794千米。贯穿了京、津、冀(河北)、鲁、苏、浙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 486年)。到了元朝,历时 1700多年(从公元前 486年到公元 1292年)的京杭大运河宣告完工。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通道,是重要的南北物资贸易通道,是南北文化、经济的交流通道。《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运河(汴河)上繁忙的交通状况。
四、古城址
城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体现着不同的民族风貌、建筑特色、文化传统,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我国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古都、古城、古镇不仅在年代和数量上,而且在规模与特色上是世界所罕见的,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中国古城构建
中国是最早对城市进行统一规划的国家,在《周礼·考工记》、《木经》、《鲁班经》等著作中均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对城市的选址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这些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也体现了一定的构建艺术和审美观点。
1.规模
按礼制规定,天子之城方九里(1里 =1800尺,合现在 412.5米),公爵之城方七里,侯爵、伯爵之城方五里,子爵之城方三里。在诸侯国中,卿大夫的都邑不得超过国都的1/3,小的仅为1/9。但是,限于自然环境优劣和国力强弱,规模不一定要拘于规定。如唐长安城东西长 9721米,南北宽 8651米,面积达 84平方千米,相当于明长安城规模的 10倍。
2.格局
中国历史上城市大量出现始于春秋,多以宫室为中心布局,而且这种布局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国都总体布局按《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城市布局可归纳为:方正严肃、左右对称、井然有序;皇室居中、远离市尘;民居小巷、分区宜治;商贸集中、祭祀方便。
3.选址
中国古代建筑选址特别讲究“风水”和“方位”,一般都要考虑三个条件,即供水条件、军事“地利”条件、交通经济条件,多选临河的平原或盆地。古城建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方位上充分考虑气候因素,一般取坐北朝南。被尊为中国七大古都的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安阳,都是我国都城选址的典型代表。
4.模式
城市是一个小社会,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国都尤其如此。其建筑模式则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与外国城市建筑模式—“欧洲模式”比较,“中国模式”大多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在短期内修建而成。一般先筑城墙,再布局城内建筑;先设计布局政治机构及附属礼制建筑,再考虑市场和居民住宅。城市轮廓多为方形或矩形,街巷垂直交错,排列整齐,中轴左右对称。筑有围墙,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单体建筑物的基本结构差别不大,主要借助平面布局的变化,利用建筑木料的种类、屋顶式样的变化、体量的大小、色彩等手段来区别建筑物的等级和功能。追求其功能、结构、艺术的和谐统一。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物最明显的标志之一。而“欧洲模式”在城市构建中的表现则多注重实际需要,一般基于多方面因素,如为了适应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多呈圆形、中心辐射状布局的模式,道路呈同心圆环状设计,性质不同的建筑相互交错,大多数不建城墙,是开放的空间。城市建筑多使用石料,这使许多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得以保留。立柱较多,讲求单体建筑的立体效果,利用柱子的造型、雕饰以及门窗的式样体现其审美艺术,如哥特式、罗马式、陶立安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