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卢沟桥教案三十分钟课修改
小学语文s版教材
第六册26 卢沟桥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熟练朗读课文,了解卢沟桥建筑特点,重点感受石狮子的精美,了解七七事变及其历史意义。
2、正确认读课文生字,学会书写“燕”字,理解“姿态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等词,学会多音字“燕”,积累一个卢沟桥的歇后语。
3、学会观察石狮子,展开想象,会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讲述其他狮子的样子。背会描写狮子的句子。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对“马可.波罗评价语”的验证,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思边画、说议结合、读中感悟”,了解课文中讲述的内容,并通过主动汇报的方法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收获。展示图片,激发想象,用多种方法感受感受狮子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2、补充资料,引发感悟,感受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卢沟桥的造型特点,感受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结合历史事变,缅怀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段,通过个性感悟句子、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图片展示等方法途径,充分感受石狮子的美,拓展思维,大胆想象,进行文本感悟体验品读训练。了解七七事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课前游戏:猜谜语——乔木,打一字。)
1、世界上有很多桥,其中,有一座桥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你知道是哪一座吗?
3、对,它就是中国的“卢沟桥”。孩子们,伸出右手跟老师来书空它的名字。
板书:卢沟桥。
二、初步了解课文,学习认读生字。(5分钟)
1、卢沟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下面我们自己来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出示自学提示:
1、读课文,画出自然段。
2、读准生字读音,把课后生字读两遍。
3、我都知道了卢沟桥的哪些知识?
2、学习反馈:
1、课文有5个自然段。
2、认读生词、生字,抽读生字。学习多音字“燕”,作批注。指导书写。
3、通过读书,你知道了卢沟桥的哪些知识?
指导学生反馈交流。(比如:特点是什么。设计科学,具体讲讲。)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内容进行板书。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生交流:
师:你认为卢沟桥上最美的、最值得欣赏的是什么? 生:石狮子。
师:是啊,马可波罗称它为“美的奇观”。我们一起来欣赏文中描写石狮子的内容。文中哪一段详细描写了狮子?
2、重点句子分析。
(1)整体感知狮子的美。
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来描写狮子的句子)
(或者教师范读。)(这些狮子……栩栩如生。)
谁来读一读?抽读。
师:文中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关联词语为我们描写了几种姿态的狮子?
生:四种。
(2)就像你们一样,每个狮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你最喜欢那种姿态的狮子呢?为什么?(教师可以通过自己述说感受进行引导点播:我最喜欢相互戏耍的小狮子,就像你们一样可爱。)
A、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词语:检阅、倾听 B、请你自己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C、谁来读一读?师点拨。(你读出了狮子的可爱、威武、幸福、认真……)D、您想读给这些狮子听吗?用心读、读出对他们的喜爱,他们就能听得见。
展示图片,配音读。(教师评价。)
E、我喜欢你们一个个读,还喜欢你们一起读,请大家在老师的提示下用心读这段话。
师引读:在无边的阳光里,这些狮子姿态各异:有的——(师做动作示范)。
在皎洁柔的月光下,这些狮子姿态各异,有的——
读得多好啊!能把这段话背诵下来吗?
我们来试一试。(填空辅助背诵。)
(3)小结。
师:卢沟桥上的狮子只有这四种姿态吗? 生:不是。(省略号)师: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狮子的姿态很多。
师:书上说卢沟桥上的狮子有——对,501个,因为狮子的大小不
一、姿态各异,所以,人们很不容易数清楚,因此就有了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积累一下)
(4)拓展、运用。
还会有那些姿态的石狮子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演示图片)
孩子们,此时,你想说些什么?你能用上书上的词语来概括狮子的特点吗?
(感知理解词语):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三、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就在这美丽的卢沟桥上,记载着一段让中国人民难忘的血泪历史。
师朗读第五段。
请看录像。出示录像。
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满怀深情的地读第五段——
四、回归课文整体,拓展训练。
在战火硝烟中,在枪林弹雨中,在血雨腥风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们、会是什么样、他们又会在说些什么呢?
(展示卢沟桥照片。)
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饱受战争苦难的狮子,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总结:(不忘国耻,发愤图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们,请不要再哭泣了!而今,祖国已经强大起来了!再也没有谁敢来欺负我们了!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啊,请你们放心,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您们都会安全幸福地生活在祖**亲的怀抱,你们愿意来保卫祖国、保护他们吗?让我们好好学习吧!
板书设计:
卢沟桥
设计科学 造型美观 燕京
七七事变 牢记国耻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第二篇:《卢沟桥》教案修改
《卢沟桥》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课文。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卢沟桥闻名于世的原因。
教材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课文第2自然段,要引导学生体会总分的结构形式。课文的三、四、五段还介绍了卢沟桥其它方面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明确,这些内容,也是卢沟桥闻名世界的原因。把这几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体悟到。要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来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马可.波罗、抗日战争)、课件(含卢沟桥背景资料和七七事变纪录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卢沟桥》,跟老师板书课题。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3、自由读全文,回忆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卢沟桥的?
二、品读感悟
1、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说“()”你觉得他为什么会给予卢沟桥这么高的评价呢?(理解“独一无二”和“奇观”的意思)
2、自由朗读第二段,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最能概括卢沟桥特点的一句话。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看哪些句子是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横线)又有哪些句子是写卢沟桥造型美观(画波浪线)?
学生自由汇报后,教师归纳板书: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感悟“设计科学”
(1)出示课件图,圈出具体的数字,理解专业术语。
(2)这里为了清楚地介绍桥的设计意图,用了很多的数字,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列数字”。
我们来对比下面两段话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两组句子比较,一组有数字,一组没有数字,体会有数字的好处。)能够准确地写出卢沟桥设计科学和雄伟。同学们在介绍事物的时候也可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齐读这几句话,读出卢沟桥的雄伟。
(3)作者在描写卢沟桥的设计科学时,不仅用数据说话,还给我们举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来说明卢沟桥的设计科学,教师引读„„ 板书完好无损
列数字和举例子这两种说明方法,都是我们今后要掌握的说明方法。让我们齐读这一部分读出卢沟桥那雄伟的气势。(指导朗读课件出示例句)
感悟“造型美观”
(1)(播放课件)设计如此精巧我们到桥上走一走,说一说你觉得造型美观吗?学生自由说,教师提示可用书上规范的语句。
(2)你最喜欢哪一种姿态的石狮子?为什么?试着读出喜爱之情。(3)大家都来做可爱的狮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注意语气,母子相抱(幸福地)相互戏耍(开心地)倾听流水声(静静地)检阅车马(威武地)指导朗读:指导后学生先自己练习,再指名读,知道点拨。再齐读。(引导学生理解“千姿百态” “姿态各异”的意思)(4)卢沟桥的狮子就只有这几种姿态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种不同的姿态,)那么,还有哪些姿态的狮子呢?大家看,它们来了!——你能记住哪个狮子的样子呢?学生自由说。
课件出示句子,练习句型:
这些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课件训练点:
天上的云朵变化万千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例子:有的小狮子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有的翘首望着远方,有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小狮子淘气地爬到了妈妈的背上,有的狮子脚踩绣球„„学生自由说。
(5)、这几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为什么要在卢沟桥上刻狮子?
学生讨论探究,明白了中国人崇尚狮子,狮子是力量、勇士的象征,把它雕刻在永定河上,是为了让他们保家卫国,捍卫和平。(6)、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在《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中对这里的狮子做了生动地刻画。(课件)
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
师小结:正如这些文人墨客所写这些狮子真是美的奇观,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你选哪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板书: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7)、这座了不起的桥吸引了意大利的旅行家,也同样吸引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并提笔写下卢沟晓月,并赋诗一首:(课件)
这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卢沟桥就是之一。你们感受如何?美不美?什么样的感受?
(8)、就让我们再一次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读出卢沟桥的设计科学,读出卢沟桥的造型美观,读出你看到这独一无二的卢沟桥时的心情。(9)这精美的狮子、美的奇观是谁创造的?
板书:中国人民的智慧 理解总分的写法
(1)请大家观察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语言向我们说明了卢沟桥设计的科学和造型的美观,从语句和写法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回去把这一段练习背诵。
三、自主探究
1、(课件看片)卢沟桥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设计科学,造型美观,还因为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里程碑,卢沟桥见证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团结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拉开了中日战争的序幕,也是值得人民纪念的地方。(齐读第五段)
2、(板书“卢沟桥事变”)孩子们,此时你们想说点什么呢? 虽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革命的残酷,可我们一定不会忘记国耻,让我们牢记历史,努力学习为国争光吧!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孩子们,卢沟桥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七七事变”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卢沟桥闻名世界的原因。不但因它的设计科学、造型美观还有它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
2.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造型美观的建筑物,他们也记载了我们家乡的历史,你能搜集一些资料,写下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吗? 板书设计:
卢 沟 桥
设计科学 完好无损
造型美观 千姿百态 人民智慧
历史意义
栩栩如生
第三篇:《卢沟桥烽火》评课
《卢沟桥烽火》评课
六年级语文 谢健
“目标清晰,内容精选,设问有效。”是这堂课的几个亮点。
《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讲述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也相对匮乏,在处理时我首先补充了卢沟桥烽火的背景资料。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在教研组的活动时,赵老师谈了她的设想,她主要设置了三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地讲出“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我军的英勇无畏及捍卫国家安全强烈的爱国情怀。
其中,“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在实际的操作中,赵老师把本课的2—4段作为了教学的重点段落。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赵老师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主导问题:
问题1: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什么会选择侵占卢沟桥呢?这个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卢沟桥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问题2:卢沟桥烽火具体过程描写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呢?请迅速找出战争进程的时间。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了解卢沟桥烽火的过程。
问题3:为什么说“日军要求搜查我军营‘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这个问题的设置直击教学重难点,认清日寇的侵略行为。
问题4:日军偷袭卢沟桥的阴谋得逞了,这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虎狼之心,他们又有哪些丧心病狂的行为呢?这个问题同样也是直击教学重难点,认清日寇的侵略行为。
整篇课文,在四个大问题的主导下,提纲挈领地初步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课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个人认为应该给予学生想像的空间。我军英勇杀敌的场面,敌人抱头鼠窜、狼狈而逃的场面,应该给予学生去想象,结合这个进行深入的读写链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卢沟桥烽火》评课
六年级语文 唐铭玉
为了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赵老师采用了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的方法,这种做法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据我所知,在赵老师执教《卢沟桥烽火》之前,就先让孩子们自己借助自己所能够运用的外因了解时代背景。然后,通过课堂上孩子们的介绍: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打铁趁热,我接着切入我上课的主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注意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相机板书课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
在此基础上,赵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经,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以致用。当然一开始的课堂气氛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十分有利。
对于高年段的学生,课标中就有指出要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敲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课文中有大量的描写敌我双方的词语。描写我军的有:悄悄地、进发、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暂时退守 „„ 描写日军的有:偷偷地、摸来、恼羞成怒、人仰马翻 „„教学中,赵老师由词入手,让学生感受双方战争的激烈以及我军的顽强;同时由词入手,结合时间顺序练习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并且由词入手,学习战斗场面的描写。通过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在此基础上表情朗读、复述,对词语进行积累、内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第四篇:作文修改课教案
作文修改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文修改的步骤和程序。
2、引导学生形成作文修改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作文语言修改的程序步骤,形成作文语言修改的学习策略。
三、教学过程
(一)强调作文修改的重要性,明确是二次创作(激发动机)
用两个实例引起学生对作文修改重要性的感性认识,激发作文修改的动机与兴趣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因为一个“绿”字用得好而卓绝千古。这个“绿”字是几易其稿,开始时先用“到”字,后用“吹”字、“至”字、“满”字等,最后才确定为“绿” 字。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也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几经思考才定下来的。
(二)作文修改的步骤与程序(构建原型定向)
1、主题是否突出。要看这篇作文中心是否明确、是否有错误和偏颇之处,如有,应加以修改。
2、选材是否恰当。所选材料是否都围绕中心,自己感到满意的地方有哪些,还有哪些地方没写好的。看材料与观点是否一致,如有不一致的,应删去,并改换新的材料。
3、条理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完整。对于层次、段落不顺畅连贯之处,加以调整、增删。对缺少过渡语和交代、照应的,则补写,使全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4、表达是否准确得当。语言要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语句要符合语法,修辞要得当;全文语言风格要统一。
5、文面是否规范。检查文面就是要检查文字书写、标点符号、行款格式是否准确规范。具体来说要看文面是否符合行款格式要求;是否符合标点书写规定;是否有错字、别字和不合规范的简化宇;数目字书写是否合要求和规定。
6、修改后是否进步。将改过的文章与改前做个比较,看是否比修改前更生动、形象、流畅。
板书:作文修改的步骤:①主题突出——②选材恰当——③条理清晰、结构完整——④表达准确得当——⑤文面规范
(三)以修改作文语言为例说明修改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原型,注重学生已有经验,所选例句以学生作文中语言或学过课文中的语言为好,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掌握作文修改的原型。注重修改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学习策略。
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即“增、删、改、调、换”。
1.增加必要的内容,使文章的语句或内容更加完整和生动。
例1:“看了这部书,受益匪浅。”谁“受益匪浅?”句子中没有回答,可改为:“看了这部书,他受益匪浅。”这样能使表达的内容更加完整。
例2:“街上柳树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 “街上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后句比前句要生动形象,其主要原因是作家老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2.删除与中心内容无关或表达累赘的语句。
例1:“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多余。应当承前省略。
例2:“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路”与“距离”留一个就行。3.改正文章中错误的词句或不得体的内容。例:“独联体国家看不上世界杯足球赛。”
“看不上”,是瞧不起,还是没钱买票,还是电视收不到台?可以改为修改:“独联体国家看不到世界杯足球赛的电视转播。”
4.调整文章中颠倒的词语或句子。
例:“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两个新旧社会”,就成了四个社会了。应把词序调整过来,改为“新旧两个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5.换选合适准确的词句。合适,是说用词要准确、鲜明、生动,符合语言环境,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例:①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 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②那人便焦急起来,说道:“怕什么?怎的不拿!” 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拿过灯笼,一把拿下纸罩,包了馒头,交与老拴;一手拿过洋钱,数一数,转身走了。嘴里低声地说,“这老东西······”
①是鲁迅先生在《药》这篇小说里写的,②是把①里的一些动词换成了别的动词。显然②句没有①句那样生动、准确、形象。
(四)学生复述修改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修改的映像
通过复述,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修改的程序,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原型定向阶段的学习更有成效。
第五篇:赛课教案修改
识字三 《“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天峨县第三小学
韦宇婕
教学目标:
1.认识"枇、杷"等14个生字。2.会写"县、候"等7个生字。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重难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写字卡。教学过程:
一、以"交朋友"为切入点,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从你们响亮的回答声中,老师感受到你们是一群爱交朋友的孩子!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两位好朋友,想不想见见它们?
生: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既拉近师生关系,又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识字。
(一)借助直观图演,帮助识字。
1.课件出示枇杷图,帮助学生认读“枇、杷”二字。(此环节充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水果,帮助识字)师:同学们喜欢吃枇杷吗?
生:喜欢!
师:看到枇杷这么受大家喜欢,和老师一块来的另一位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和大家见面了。瞧,它来了!
2.动画配音演示“琵琶”的自我介绍,认读“琵、琶”二字。(此环节的设计考虑到琵琶这种乐器学生比较生疏,用动画配音介绍激起学生识字欲望,突破认读“琵琶”二字难点。)
3.自由读“枇杷”“琵琶”二词,说说“枇杷”“琵琶”的异同,引出同音词特点。
(1)师引导归纳:
相同:都是形声字;读音相同。不同:字形不同;字义不同。(2)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拨:
形声字由声旁和形旁组成,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形声字可根据其形旁的不同来区别字义:指“枇杷”,解说带木字旁的字多与植物类有关;指“琵琶”解说两个王在头上的字多与乐器有关。
4.归纳同音词特点,引出课题。
(1)归纳同音词特点:像这样读音相同,字形不同,字义不同的词,叫同音词。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同音词我们常常会遇到,如果不认真区分就会闹笑话。
(二)明确目标,循序渐进。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枇杷”和“琵琶”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这组同音词身上的笑话,想不想听老师讲讲这个笑话?
生:想!
师:听笑话前,咱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件出示目标): 1.认识"枇、杷"等14个生字。2.会写"县、候"等7个生字。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学文识字。
1.带问题,听故事,初识生字。
(1)出示问题:谁闹的笑话?他为什么会闹这样的笑话?(2)师配课件动画讲演故事内容。要求:边听故事,边思考问题。(此环节的编排考虑到故事内容深奥,文中一些词义学生难以理解而设计。这样设计既能让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在看动画中认识生字词,还能在动画演绎中理解部分词意,如:“巴结、礼单、上等、纳闷、回帖”等词,为下环节读通课文和认读生字词作铺垫。)
2.问题反馈,板书疏通课文大意。师:现在你知道是谁闹的笑话了吧? 生:财主!(板书:财主)师:他为什么会闹这样的笑话? 生:因为他识字差!(板书:识字差)
(此环节借助板书,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加强对“财主、识字差”字词的认识。)
师:原来识字差是要闹笑话的!你愿意识字差而闹笑话吗? 生:不愿意!
师:那赶紧翻开课本118页,走进"枇杷"和"琵琶"课文中认识这课的生字词吧!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一边读课文,一边圈出生字词。遇到不懂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四)利用字词卡,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1.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把字词卡上自己会读的字词读给小组同学听;
(2)小组同学要认真倾听,遇到同学读不准或不会读的互相帮助学习。
(3)不会读的请教小组同学。
(此环节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将学习自主权交还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孩子们在互读、互听、互评、互正、互教过程中培养了互助、互学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反馈:
(1)整体了解,关注差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字词卡上的字词都会读的举手。还有不会读的用笔圈出来,交给老师。
(字词卡上的字词通过直观图演、教师配动画演绎课文内容、学生借拼音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多次认读后,大部分同学都会认读。当然,还有少部分同学不会。)
(2)针对学生不会读的字词,请小老师帮助。
(3)游戏检测:(挑战电脑老师)全体同学对着电脑屏幕大声读字词,读正确了,字词自动消失,读不对的仍保留在屏幕上。
(此环节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大大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和跃跃欲试的欲望,课堂气氛顿然活跃。)
(4)师针对保留在屏幕上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加以提醒、引读。
(五)多措并举,巩固识字。
1.字词分开,识记生字。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本课生字?(学生踊跃说出自己常用的记住方法)(1)加一加;(2)换一换:(3)减一减:(4)变一变:(5)编一编:
2.针对一些难记字和易记字学生没有提到的方法,教师加以引导并推荐识记方法:如“派”是象形字,可从其字义的演变识记;“财”形声字,可从形声字的构造识记;“候”是会意字,可根据字形中每部分所表示的意思识记。
3.生字开花。
4.用带有生字的词语说话。
(此环节用学生平时喜欢的识记、组词、造句方法巩固识字。)
5.读歌谣巩固识字。
6.抓住歌谣中关键字眼,引出本课会写的生字。
师:(指着板书归纳故事大意)歌谣中的财主因为识字差,犯了什么错误?要求用歌谣原句回答。
生:“错把‘枇杷’写‘琵琶’。” 师:由此可见,识字重要,写字也重要。
(此歌谣是用本课生字词串成的文章大意,既巩固识字,又再次重温文章大意,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写字。
1.课件出示课本120页中“我会写”的生字。
(1)问:为了不写错字,你们认为写字之前应注意什么?(2)生自由回答,师引导说出“写好字,分三步” 2.出示写好字的三个步骤:一看;二写;三对照。3.引导学生说出“一看”看什么?
(1)看准字的间架结构:(简单把会写生字按结构分类强调)(2)看准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况:(选择学生容易出错的字强调)4.强调“二写”要注意什么?
(1)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三个一”要注意;(2)按字的笔顺笔画写。
5.仔细观察本课“会写字”,说出一个你认为最难写或容易写错的字。6.师选择学生提到最多的三个生字进行范写,学生跟着老师用手在桌上描红。
7.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师强调:边写边对照,有些不好的改正过来。(生写字,师巡视,相机抽出好、中、差学生代表作)
8.评一评,改一改:教师拿巡视时抽出的学生作品投影,学生评,肯定写得好的,共同改正写得不足的地方。
四、拓展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读一读,比一比。
2.选词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