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化学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专题一第一单元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中第2课时物质的量。我将从教材、教法及教学过程三大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想法。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本节教材编排在“物质的分类和转化”之后,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是学生掌握化学的必备知识,是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概念,贯穿在高中化学所有学习的内容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质的量及摩尔质量的涵义;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之间运算关系。
2、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二、教学策略
针对本节内容拟采用:故事导入----启发----分析---归纳---应用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概念比较多,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因此要想办法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主要采具体应用、对比、类比、逻辑推理、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锻炼他们逻辑思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思考结合,逐步训练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本节课概念多,理解难度大,学生认知水平又比较低,所以教师应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加强直观性教学。所以,创设情景,非常重要。情景1:走进生活中的计量。一双筷子
一打铅笔
一箱啤酒
接着引出对于外观越小的物质比如说大米和大头针,我们就很少说买多少粒大米,我们一般说买多少斤大米,再比如我们很少说买一个大头针,我们一般都说买一盒大头针。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总结出外观越小的物质,用集团来计量较方便。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
情景2: 逐步抽象,揭示本质。越小的物质,小到极致,就是我们的微观粒子。设问一滴水中到底有多少个水分子呢?给出学生一个数据并生动的描述它的大小。
设计意图:水大家很熟悉,这一情景的创设与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这样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理解和接受。学生自然会感觉到描述微观粒子采用集团计量,势在必行,问题继续推进:多少个作为一个集团合适呢?一个集团又应该称为什么呢?继续推进, 我们必须引入一个能够代表微粒“集团”的物理量,引入今天的课题,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概念的讲解: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它包括物质的量概念的由来,七种基本物理量放在一起类比,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其注意事项(10)
设计意图: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新引进的物理量与所熟悉的物理量时间、长度、质量及其单位放在一起产生类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了心理难度。
(2)摩尔作为物质的量单位的讲解:包括简称,符号,由来。通过对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来引出摩尔的标准。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老师给出一个c原子的质量学生自己计算出1mol粒子大约含有的个数。在使用摩尔为单位时所注意的事项。(7)
设计意图:
(1)自己计算出问0.012k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定和数据的印象。
(2)让学生感觉到:其实每一个物理量或数据的出现,都是为了方便,人为规定的。(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讲解:由来,符号,单位,近似值,总结其与1mol粒子的粒子数 与0.012Kg12C中所含原子数的关系。自然地感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大小。(6)
教学意图:讲述阿伏加德罗这位学者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化学史,激发他们潜在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4)最后来一组简单的计算探究题,学生做完后,自己推出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粒子数N之间的运算关系。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己推导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粒子数N之间的运算关系,增加学生学的成就感和信心。
(二)深入引导,总结提高
小结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本节课介绍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物质的量、概念及相互关系。知道了物质的量是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的基本物理量。对本节内容作一个简要回顾。重温一下三个名词,一个公式,并认识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使知识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
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
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巩固练习,及时反馈(4)基本概念的构建基本完成。趁热打铁,来几组针对性的课堂练习。练习的难度要控制得简单、直接、明了。题目中所涉及到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和计算公式都有所考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照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以前研究物质量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重新构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来讨论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的知识网络。
四、板书设计
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三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符号为 n 2.注意:是一个物理量,专用名词,不能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简称 摩,符号
mol 1.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原子核里含 6个质子和 6个中子)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2.注意点:(1)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来说明宏观物质
1mol小米(错)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名称或化学式
1mol氢(错)
三: 阿伏伽德罗常数: 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 符号: NA;单位是:mol-1;近似值:6.02×1023
四:物质的量——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N/NA
物质的量是表示微粒的集体,可以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质量(宏观)
物质的量
粒子数(微观)
0.012Kg12C
约为6.02×1023个C
第二篇: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2.1 物质的量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摩尔的意义,了解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与
式量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摩尔质量的计算。2.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 进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初中知识衔接,使学生体会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重点】: 1.物质的量概念及单位;
【难点】 2.运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点燃 【引入】:问学生反应 C + O2 === CO2 所表达的意义?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微观粒子
(1)在实验室里,拿一个原子和一个分子反应,容易做到吗?一般用质量
反应是按比例: 12克 32克 44克--------宏观质量
(2)怎样知道一定质量的物质里含有多少微粒?
(3)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有什么联系?科学家统一确定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它将微粒与质量联系起来了。
【回顾】:物 理 量 单 位 符 号 定义 电流 安培(A)I 单位时间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荷量
【学生阅读】:按照这几个方面,请看书本11~12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部分,归纳出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并展示。
【板书】: 一.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
2.定义:表示物质微粒集体的物理量。3.单位:摩尔(mol)简称“摩”
【练习】(小卷讨论 1)【提问】:物质的量是一定数目离子的集合体,多少数目的粒子才是一mol? 学生回答: 6.02×10 【板书】: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NA)1223
1、定义:12gC中所含的C原子数为1mol,约为6.02×10个。
2、单位:mol
3、公式:n= N/NA 【练习】 【提问】:是不是1mol任何粒子都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利?
取1mol氢气,1mol氧气,质量是否一样?
回答:粒子数一样;气体质量不同
【提问】:已知1mol氢气的质量是2g,5mol氢气有多少克?30g氢气是几摩尔? 回答:10g;15mol 【设问】:如果知道1mol物质的质量,就能知道一定质量的物质有多少mol,那么用谁来规定一摩尔物质的质量呢?摩尔质量 【板书】
三、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单位:g/mol
3、公式:n= m/M 【练习】 【课堂小结】:物质的量是连接宏观与围观的桥梁
第三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小结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小结
“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其含义。对初学者来说,大多数人认为计算容易理解难。本人执教多年,下面谈一下我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十分粗浅,或许可供初学者参考,请大家指正。
通常,用“数字+ 摩尔(或mol)+ 粒子(通常用化学式表示”的形式来表示一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数字可以是正数或零,粒子只能是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者它们的组合(如离子化合物、结晶水合物等)。如1 mol H2O,0.1 mol Na,0.2 mol NaCl,2 mol CuSO4·5H2O。
第一、1 mol任何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目都相等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相等的粒子数,这个数是一个定值,被命名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曾经提出分子学说的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而命名的。
第二、“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是国际上规定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n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物理量,如长度、时间、体积、速度、力等。“物质的量”是根据需要,又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并且与己知的长度、时间、质量、电流和未学的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等一起,在国际上被命名为七个基本物理量。
第三、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
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单位,如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质量单位是千克,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第四、物质的量是用来衡量物质多少的一个物理量
第五、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定值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定值,用NA表示,单位是mol-1。
科学上规定,阿伏加德罗常数与0.012 Kg12C所含原子数相等。一个12C的质量是1.993×10-26 Kg, 阿伏加德罗常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计算出来:
NA= 0.012 Kg÷1.993×10-26 Kg·mol-1≈6.02×1023 mol-1
阿伏加德罗常数很大很大, 通常取近似值6.02×1023mol-1,因此1 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目都约为6.02×1023个。因此,可以这样说,若一种宏观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目等于阿伏加德罗常数,那么这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就是1 mol。1 mol物质的实质是1 mol该物质的粒子。
物质可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通过一定的作用力相互结合,聚集而成的。宏观物质都是由巨大数目的微观粒子构成的粒子集体。一个微观的粒子如12C很小很小,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更不能放在天平上称量;然而,1 mol12C这个由NA个12C构成的粒子集体就是既可以看得见,也可以摸得着宏观物质了,还可以放在天平上称量。由此可见,“物质的量”与“质量”相似,也是来表示物质的多少的物理量,只是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多少的方式与质量不同。比如,物质的量不等的任何物质,所含该物质的粒子数目一定不等,其中物质的量较大的所含的粒子较多;物质的量相同的任何物质,所含的该物质的粒子数目一定相同;如2 mol H2比1 mol H2含H2多,2 mol H2O所含的H2O数和2 mol H2SO4所含的H2SO4分子数一样多,2 mol Na所含的原子数比1 mol O所含的原子数多。
综上所述,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的粒子和宏观的物质联系起来的一个物理量,它以含有NA个粒子的粒子集体作为标准,记作1 mol(粒子),以此来衡量物质多少。
第四篇:物质的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初中时,学生将质量与微观粒子当做两个孤立的概念进行理解,缺乏认识宏观与微观的桥梁。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本节课的内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及高中相关计算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
(2)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
(3)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的运算关系
(4)通过“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概念形成过程,学习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科学方法。
3、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概念、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数目之间的运算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探究法和讲练结合法,我使用的教学工具为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穿插我对重难点的处理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首先我设置生活中的情境,米、大头针等外观比较小的物质需要用袋、盒等表示集体的量词进行计量。这样设计,学生会很自然地总结出外观越小的物质,用集团来计量较方便,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进而抽象,让学生联想物质小到极致就变成了微粒。顺势引导学生意识到难以计数的微粒也可以用集合体进行计量,进而导出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表示一定微粒数目的集合体。
第二个环节,类比迁移:
在这个环节,向学生讲授物质的量是国际七大物理量之一,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新引进的物理量与所熟悉的物理量时间、长度、质量等物理量进行对比,将已学过的物理量的特点迁移到物质的量的学习中,顺势牵引出物质的量的符号n和单位摩尔。再次利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将质量的单位千克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进行对比,通过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引出摩尔的标准是0.012千克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学生提出疑问,“0.012千克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到底是多少?”我给出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告诉学生0.012千克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叫阿伏伽德罗常数。在这个地方插入一个小化学史,表明阿伏伽德罗常数名称的由来。最后讲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符号及单位。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与旧概念的对比归类,降低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难度,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数据的计算中来,加深印象,通过历史故事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三个环节,知识抢答:
我在这个环节一共设置了两道题目,在课件上呈现出,让学生以竞答的方式进行。第一个题目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判断“1摩尔氢气与1摩尔氢原子”这两句话的正误。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物质的量只能描述微观粒子。第二个题目是让学生计算1摩尔硫酸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数和氧原子数。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6.02*1023是一个估算值,描述时要在前面加一个约字。第二个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进而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此环节的设计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是深入提高:
由上一环节中的题目,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关系式N=n*NA。列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通过扩大NA倍的微粒数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的同时得出结论: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前的系数成正比。在这个环节,我的设计让学生在联系中巩固已学知识,更加深入的掌握物质的量的使用方法。第五个环节是课堂小结:
在学生熟悉本节课的内容后,我将重难点汇总,做一个整理,提醒学生要注意的知识点有以下几个:
1、物质的量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不可分开写。
2、物质的量只能描述微观粒子。
3、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近似值。
4、物质的量和微粒数成正比。
5、物质的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前的系数成正比。
四、教学理念
我本节课的设计,所遵循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更多地机会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五篇:物质的量说课稿
关于《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说课稿
湖南汉寿五中李列群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本节内容分三个课时,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首先,我谈谈对本节教材的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
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习,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非常重要。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和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法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理解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物理量及单位之一,也是化学学科中经常使用的物理量;为以后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概念打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建构和理解定为教学的重点。
难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而“物质的量——摩尔”在后续应用中,学生有很大的障碍。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以前的知识水平对这节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是学习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学生的学习方法影响,抽象思维能力的欠缺,在理解“物质的量”时有一定的障碍。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四、教法分析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是在教学中必须高
度重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运用启发式、问答法、类比法、指导阅读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因此,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建构。这节课我通过生活经历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中买米、买面时的计量问题,建筑中
买石子、沙子的计量问题。为什么不用“粒”计量米、面、砂石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粒”计量,数目太大,也很不方便,因此用“集体”来计量。那么在科学中如何计量分子、原子呢?学生很容易想到采用“集体”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微观粒子集体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体合适呢?
概念导出,知识建构
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体到底是多大。我将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书上有关内容归纳得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阐述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巩固知识,注意使用
在前面概念建构的基础上,我将给出一些基本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得出n、N、NA 三者间的关系。我将通过一些事例如1mol鸡蛋、1mol大米、1mol氧等演示说明来强调摩尔的规范使用问题。然后接着我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有称量质量的仪器设备,是否有称量物质的量的仪器设备呢?那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至P13,完成学与问,补充做几个相关练习。通过练习学生自然会得出n、m、M之间的关系。
复习小结,学以致用
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3W”
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
布置作业,加以巩固
书上作业偏少,需另行补充一些。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概念:
一定数目的粒子的集体
2、单位:
摩尔 符号mol
3、规定:
1molA是指NA个A粒子的集体 N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0.012Kg碳-12原子中的碳原子
数,此数约为6.02×1023
4、n、N、NA的关系
n = N / NA5、n、m、M的关系
n = m / M(M如何确定?)
201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