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
(二)”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让学生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测量石头、橡皮泥等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思考、实验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价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学法】:
1、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法: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合作探究 :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合作探究、实验感悟的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教学准备】: 长方体容器、水、石块、橡皮泥、量杯、课件等。【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教师讲阿基米德测量皇冠中是否掺有银子的故事。)
2、教师质疑: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进行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的吗?(生:想知道)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3、揭示课题:有趣的测量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规则物体。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不规则物体,如:土豆、地瓜、石块、橡皮泥,苹果等)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设疑,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二、启发引导 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师:怎样知道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样物体来测量它的体积,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
师:在实验前,我们一起来看实验要求 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实验时: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实验感悟
(1)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我参与到小组合作中,进行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
学生展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并说明理论依据。(3)归纳实验方法
学生在动手实验后自主概括总结测量的方法 预设:测量可变形物体的体积。
方法: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橡皮泥的体积。
测量不可变形物体的体积。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或量杯)里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物体沉入水中,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方法二:将物体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方法三:把物体浸入在一个长方体容器(或量杯)里,往里面倒水,物体完全浸没后,再把物体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物体的体积。
处理:在学生所说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归纳总结。
师:太棒了,老师真佩服你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测量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除了以上测量方法外,你们还有其他测量方法吗?(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对于有创意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在测量过程中都会出现误差,我们要尽量减少误差。
(4)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自己喜欢的物体的体积,那你们就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取一个名字吧!
(学生给测量方法取名字)
师:同学们都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取了不同的名字,表现的真不错。现在知道阿基米德是用什么办法测量物体的体积吗?
预设:学生会说出,他是利用排水法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利用排水法就知道皇冠中是否掺有银子呢?
师:科学中介绍几种常见的物品,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的轻重不一样。也就是说,不同物品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体积也不相等。这里涉及到关于物体的密度,以后学习物理知识后,你们就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我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方法,讨论方法的可行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和方法策略意识有所增强,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三、巩固应用 发展能力
1、出示“试一试”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盛满水的正方体容器,棱长为14厘米,放入一个石块后,水溢出0.5立方分米,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智力大闯关
(1)第一关:想办法测量鱼缸的容积。(2)第二关:想办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3)第三关:想办法测量一块不规则木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测量鱼缸的容积到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再到测量不规则木块的体积,题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去商量,去想办法。培养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要活学活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上你有些什么收获吗?(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是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都能用我们今天课上所用的没入水中的方法测量呢?同学们,你们课后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测量一些能吸水的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体积呢?
【设计意图:使数学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更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懂得,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不规则物体 转化 规则物体
第二篇:有趣的测量教案
<<有趣的测量>>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从隐性方面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具准备:
石块、量杯、水槽、黄豆、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大家注意看。(课件演示:《乌鸦喝水》)
问: 你看到了什么?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察石块的形状
问: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不规则物体)谁能估一估,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想知道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有什么好办法,小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石块是不规则的物体,这对于规则物体来说,就是一种质的改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小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2、汇报: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水面上升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或者用现在的体积减去原来的水的体积。
方案二:在容器中装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说,制定测量方案,让学生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出现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忙,或者师生一起解决。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方法,讨论方法的可行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和方法策略意识有所增强,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动手测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测量工具,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测量,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测量前先估一估,测量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并填好记录单。
4、学生汇报测量结果:(1)、方法一:
你们小组怎样测量的?(板书:V物体=V水上升)(2)、方法二:V物体=V水溢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计算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在同学的汇报交流中掌握了测量方法。】
5、问: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1、测量一个黄豆的体积
2、试一试1 【设计意图:从测量石块的体积到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再到计算土豆的体积,题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商量,去想办法。使学生明白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这样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总结全课,提出思考
1、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有趣的测量)
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出示:数学万花筒)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提出思考: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测出乒乓球的体积吗?
【感悟与思考】
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进行分工,确定每个人做什么,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增进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
2、操作探索中获得情感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教师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不断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体会到把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或沙子的体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与策略。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活动过程,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在评价反馈中促和谐发展
教学应当视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缺乏人文关爱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就像一只打碎的花瓶,因为它失去了真、善、美,学生就不能尽情享受真、善、美。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相互补充、相互评价,既显自身特色,又取他山之石,提高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以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当然本节课还存有遗憾:在学生汇报各种测量方法时,能再加强操作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看来一堂好课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因为精彩源于细微。
第三篇:有趣的测量心得体会
有趣的测量心得体会1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中,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盒长方体形状的牛奶和一块正方体魔方、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出其它可行的方案……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已最大的亮点是以下两点:
一、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短暂的冷场后,也许就会换来学生惊人的发现。在教学本节课时,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在学生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 到“授人以渔”。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石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的实际可知: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法后,我又问:你还有其它测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把石块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没过石块后,再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可以是石块的体积。——多独到的思考!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自已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更精炼,这样课堂上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又如在学生分小组用两种方案测量石块的体积后,教师再用这两种方案来分别测量同一块石块的体积,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从而验证两种方法都可以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只要操作方法得当,测出的石块的体积就比较准确了,这样的话,就更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了。
有趣的测量心得体会2
第一段:引言
测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测量食材的重量,还是测量时间的流逝,都离不开测量。然而,测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在测量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一些有趣的事情,这些经历让我对测量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第二段:意外的误差
在一次物理实验中,我需要测量一根弹簧的伸长量。我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尺子进行测量,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地有较大的误差。经过思考,我发现问题出在尺子的精确度上。尺子的最小刻度是1毫米,而弹簧的伸长量只有几毫米,因此尺子并不能提供我想要的精确测量结果。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对结果的影响。
第三段:趣味的测量工具
尽管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很重要,但有时候使用一些有趣的测量工具也会增加测量的乐趣。例如,在一次物理实验中,我需要测量一颗小球投掷的速度。老师告诉我们可以使用一个计时器和一个积木头来测量。我们将积木头放在一个斜面上,然后让小球从上面滚下来,并且使用计时器来记录时间。通过对时间和距离的测量,我们可以计算出小球的速度。使用这些有趣的测量工具,实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享受实验的乐趣。
第四段:精确与阅读
在测量中,精确性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同样重要。在一次化学实验中,我需要使用一个天平测量一定量的固体物质。然而,我发现自己在天平的读数上经常犯错。经过反思,我注意到天平上有一个小刻度表示0.1克,但我经常只看到整数部分而忽略小数点后的数字。这导致我的'测量结果偏离了实际值。随后,我开始仔细阅读天平上的读数,包括小数点后的数字,这样我的测量结果就更精确了。
第五段:思维方式
测量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测量中,我们需要关注细节,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例如,在一次地理实验中,我需要使用一个测距仪来测量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然而,在使用测距仪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需要注意地形的变化,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这要求我思考如何合理地操作测距仪,充分发挥其功能。对于我来说,测量不仅仅是一个任务,更是一个思考、探索世界的过程。
结论
测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部分。通过测量,我们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更深入地了解世界。而有趣的测量心得体会也让我体验到了测量的乐趣。在测量中,我遇到了意外的误差、使用有趣的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培养了一种思维方式。这些经历让我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并帮助我更好地应用测量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第四篇:有趣的测量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大庆市乘新小学 张志艳
活动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46—47页。活动目的: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活动准备:
1、长方体小鱼缸、桶、刻度尺、量杯。
2、水、软尺。
3、石头、熟鸡蛋、土豆、黄瓜、豆子等。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看《乌鸦喝水》课件。
师:乌鸦喝水的故事对于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 乌鸦是想什么办法喝到水的?(请你站在数学的角度谈一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这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2、小组合作:用乌鸦喝水的道理测量水果的体积。
合作要求:
(1)小组讨论解决方案,并测量小组同学手中至少3个水果的体积。(记录员做好记录)
(2)每个小组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汇报员汇报)最先完成的小组有奖励!大家加油哦!
师:以小组为单位:(1)选择你们小组要测量的物体;
(2)然后制定测量方案;
(3)根据测量的需要到前边领取实验工具。
3、各小组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4、优秀小组奖品:一个柚子
大家思考:如何测量这个柚子的体积?(优秀小组操作实验过程)
二、动手实践探索方案
1、明确活动要求
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家想到的这几种方案,来设计测量这个柚子的体积。
2、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
(1)物体要完全浸没。
(2)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平行。
(3)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同学们想的真周到,老师也有几点提示与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1)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2)实验中: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3)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3、看课件: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的两种方法。
4、4、引导学生总结出可利用水位上升或下降的方法测量物体的的体积。
三、拓展延伸
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测量; 师演示:行吗?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第五篇:建筑工程测量说课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水平角测量》,下面就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一下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说教材:《建筑工程测量》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测量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测量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水平角测量这节课是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筑工程测量》一书,它是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第三章角度测量是本书核心内容之一,第四节是本章的重点。本节内容是学好角度测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关系到实际工程质量的控制。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大纲和本节课的课型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知识培养,熟练操作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掌握扎实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方向观测法
(2)、理解测回法基本概念
(3)、掌握测回法中使用盘左、盘右观测水平角的步骤和测定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及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3、学情分析: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实情,课程应突出两个教学特点: 1)、抽象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2)、深入浅出,利用教具使复杂的问题直观化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教材的剖析,本节课的重点是:测回法盘左、盘右观测水平角;难点是:盘左位置的准确配置,具体的角度的观测。
二、教学方法
1、白板演示法
2、教具现场演示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掌握技能操作为目的”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自主探究法。针对学生情况,以问题为导向,密切联系学生的专业知识,启发引导,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本课的难点,使学生人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程序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设计的:
1、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相问候,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
2、复习导入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解决测定水平角的工作”,进入新课教学环节。
3、新课教学
(1)、水平角的观测方法
我首先介绍了水平角的观测方法有两种,每种方法适用于什么情况,工程中常用的是测回法,自然的过渡到这节课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方法、步骤。
(2)、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这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同时也蕴涵着本节课程的难点,关于这一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由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出疑问,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演示,同时也引出下一个内容,水平角观测手簿。
(3)、水平角观测手簿
先通过示图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表格的形式,填写的方法。以及多测回观测度盘变位值的变化规律。然后结合实际观测的数据,将表格填写,进行角值计算。既能巩固了水平角观测的步骤,也解决了表格填写,计算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突破难点,再加一个练习——水平角观测手簿的计算。
4、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通过总结课程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完成本节课任务之后,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的课外作业,进一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符合本课程的特点。
5、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分为二个板块,课程内容区,示意图辅助教学区。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6、教学效果
通过使用白板和现场演示,能很形象和直观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很好的接受本节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