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0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第一篇: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石块、魔方、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东西。大家请看我给大家带来了哪些物品?出示第一件物品(魔方),第二件物品是一盒奶,这两件物品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何求?长方体、正方体这些形状规则的物体我们称为规则物体。(板书)

2、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出示橡皮泥、鸡蛋、小石头等物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形状吗?

3、象橡皮泥、鸡蛋、小石头这些物体不像长方体、正方体那样形状特别规则,因此一般称这些物体为不规则物体(板书)展现小石块问: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它的体积能否用学过的公式计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同学们就让我们进行一次有趣的测量吧(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如何求出石块的体积,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

(小组开展讨论)

2、分组汇报

(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教师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

1、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2、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b、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

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方案二: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到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直接读出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质疑: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会溢出来)

三、巩固拓展

试一试的第一题:

1、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是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的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测量的方法。(因为1粒黄豆的体积很小,可以取100粒黄豆来测量)

四、小结

1、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而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恰好就是放入物体(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间接地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间接法”。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

2、在我国的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的故事同学们早已熟知。你能否利用知识来测量一下老师的体积呢?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是个能吸水的物体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课后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把你的设想告诉老师。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wangke16 2007-11-8 19:01:00

(一)创设情景 揭示课题

1、同学们,好朋友淘气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来看

〖课件显示:淘气手托土豆说:“同学们,谁能帮我测量土豆的体积?”〗

2、揭示课题:有趣的测量 〖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二)观察思考 制定方案

1、动手摸摸土豆

2、提问:若让你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你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可能会说:土豆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无法用公式解决等)

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

以前我们研究过规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今天这个小小的不规则的土豆的体积该怎样测量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触摸土豆,感受土豆体积的不规则性,体会新的学习任务与以前研究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不图。提问直指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现有任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讨论、交流测量方案

〖课件显示:

一、分组讨论:怎样测量土豆体积〗 各小组汇报测量活动方案

教师可以借用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选用何种容器、为什么要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怎样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等

4、小组合作:确定最终测量方案

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种测量方案,你们组将最终确定何种方法进行测量?小组合作:确定最终测量方案

〖课件显示:

二、小组合作:确定最终测量方案〗 小组汇报

你们组选择了哪种方案?为什么不用原先的方案?

(学生可能会说:我们选择的这种方案更方便、更可行等)你们能够看到其他方法的优点,真好!

5、〖课件显示:

三、组内磋商:简要制定测量计划〗

组内磋商:简要制定测量计划并记录在《测量土豆体积活动计划》表中 〖课件显示右图测量计划表〗 交流汇报 师生评价

(此处可以展示优秀的活动计划,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其优点,然后各小组修改自己的计划)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定活动方案,并制定测量活动的计划,使后面的测量活动更加有效的同时,体验测量活动的顺序性及内在逻辑性,体验等量替换这一常用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动手实践 测量体积

1、依照《测量活动计划表》实施测量活动 〖课件显示:

四、分工合作:按原计划完成测量〗(在学生活动中间,教师要重视每组学生在具体测量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并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评价总结

(1)学生汇报测量过程及测量结果(2)为什么刚才几个小组测量结果不同?(学生可能会说因为每个组实验的土豆大小不同)

小结:如果这几个小组测量同一个土豆,由于误差的存在测量结果也会不同。所以我们在测量时一定要尽量减少误差。

【设计意图:关注小组合作,关注学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强调误差,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四)趣味练习全课总结

1、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起一个有趣的名字 全班交流汇报

2、介绍数学万花筒

其实刚才xx组使用的方法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使用过,清同学们阅读课本55页《数学万花筒》(学生低声阅读)

同学们读完后都笑了,都惊叹于数学家的研究精神!刚才你们组的方法就可以称为“阿基米德——xx法”(“xx法”表示学生自己给这个方法的命名)

你们组与数学家使用的方法一样,真让人羡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给自己组的实验方法起一个“有趣”的名字,不仅与课题《有趣的测量》首尾呼应,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借助学生起的名字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程度。利用数学万花筒的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并进一步借助对学生的评价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3、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如果我想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后完成测量实验并记录数学日记。

六、习题设计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dm,宽1.5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水面升高了0.2dm。求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dm,宽1.5dm,水面与容器口距离1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水面与容器口距离0.2dm。求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第二篇:《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范文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武功县普集街乡永丰小学 张博

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54—55页《有趣的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 [出示钢笔水瓶]它(钢笔水瓶)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这个墨水瓶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师: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组的方案表示出来?(V物体=V水溢出)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体=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体=V水下降)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明确活动要求

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家想到的这几种方案,来设计测量一下这个墨水瓶的体积究竟是多少。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物体要完全浸没。

生2: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平行。

生3 :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

同学们想的真周到,老师也有几点下提示与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1、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

2、实验中: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

3、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学生小组合作:请小组内同学首先讨论并制定测量方案,并填写报告单,然后开始测量。(教师发现不同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汇报。(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测得墨水瓶的体积是多少?板书三种方案测得的数据。

4、同样的墨水瓶测得的结果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分析误差的产生:

1、不同方法误差的产生;

2、同一种方法为什么结果也不相同?)三种方案比较中择优,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论上误差最小。想更精确,我们可以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老师在课前运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测量后得到墨水瓶的体积大约为115立方厘米。

5、请大家注意观察,这几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1:都用到了水来测量;

生2:都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叫“等积变形”,这也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6、请选择桌面上1—2个喜欢的物体,就运用这种转化的思想来进行测量。(引导学生将上浮物体的情况提出来。)

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如何解决的。

生:将上浮物体系上一个重物来测量;

生:将上浮物体埋入沙子中,运用沙测法。(板书)

7、我们还有哪些知识运用到了这转化的数学思想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测量;

师演示。行吗?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四)回顾整理 评价完善小结

1、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而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恰好就是放入物体(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间接地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间接法”。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

2、在我国的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的故事同学们早已熟知。你能否利用知识来测量一下老师的体积呢?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是个能吸水的物体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课后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把你的设想告诉老师。

第三篇: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课时)

惠阳区淡水第六小学

卢德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十册75、7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在测量小沙包体积的过程中,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能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1.魔方、奶盒、透明的长正方体容器、量杯、刻度尺、水、石头、小沙包;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认识规则物体

(出示魔方及奶盒)这两件物品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这些形状规则的物体我们称为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如何计算它们的体积?(板出相关公式)

2.认识不规则物体

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小沙包、鸡蛋、小石头等物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形状吗? 象小沙包、鸡蛋、小石头这些物体不像长方体、正方体那样形状特别规则,因此一般称这些物体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规则物体)展现小沙包问:什么是小沙包的体积?(小沙包所占空间的大小)它的体积能否用学过的公式计算? 今天我们利用这小沙包一起来探讨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根据要求测量小沙包的体积

(一)要求一:只能用水、量杯、水槽 测量方法:

1.量杯里面放有一定的水,先并记录此时水的体积。

2.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小沙包的体积。(板书:v沙=v水上升)

(二)要求二:只能用装满水的长方体容器、小量杯

测量方法: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到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直接读出体积,就是小沙包的体积。(板书:v沙=v水溢出)

归纳小结:

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部分水的体积,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恰好是放入物体的体积。(v物=v排)

(三)要求二:要求只能用透明的长方体容器、水、刻度尺

测量方法:

1.在正方体容,里面放有一定的水,先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2.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小沙包的体积。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

b.分别计算放入小沙包前后总体之差。

归纳小结: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利用公式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间接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是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测量的方法。(因为1粒黄豆的体积很小,可以取100粒黄豆来测量)3.知识延伸

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吗?(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捞铁牛”等)

四、回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四篇: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学习目 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学习重 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水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 生 活 动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桶里,有多少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 小面高:30cm 底面长:20cm、宽 10cm、高18cm 30-18=12cm 底面积×高=体积 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准备:

石块、魔方、量杯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东西。大家请看我给大家带来了哪些物品?出示第一件物品(魔方),第二件物品是一盒奶,这两件物品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何求?长方体、正方体这些形状规则的物体我们称为规则物体。(板书)

2、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出示橡皮泥、鸡蛋、小石头等物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形状吗?

3、象橡皮泥、鸡蛋、小石头这些物体不像长方体、正方体那样形状特别规则,因此一般称这些物体为不规则物体(板书)

展现小石块问: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它的体积能否用学过的公式计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同学们就让我们进行一次有趣的测量吧(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如何求出石块的体积,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

(小组开展讨论)

2、分组汇报

2(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

教师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

1、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2、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

b、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

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

方案二: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到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直接读出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质疑: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会溢出来)

三、巩固拓展

试一试的第一题:

1、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是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的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测量的方法。(因为1粒黄豆的体积很小,可以取100粒黄豆来测量)

四、小结

1、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而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恰好就是放入物体(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可 3 以间接地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间接法”。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

2、在我国的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的故事同学们早已熟知。你能否利用知识来测量一下老师的体积呢?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是个能吸水的物体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课后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把你的设想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54—55页《有趣的测量》。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

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

量方法.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五、教学策略:在观察、操作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准备:水槽、水、不规则石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提问:(1)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

4(2)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的物体并不是正方体或长方体,比如石块、苹果等等。那像这样的物体还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那怎么办呢?

二、讨论方法,探索方案

1、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升水法)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溢水法)

2、请大家注意观察,这几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1:都用到了水来测量;生2:都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叫“等积变形”,这也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3、小结: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

这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4、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物体要完全浸没。

生2: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平行。

生3 :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

5、学生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验。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苹果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苹果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2)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放入一块铁块后水面升高了4厘米,这块铁

块的体积是多少?(3)一个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容器里面放了一块石块,把石块从水中拿出来的时

候,水面下降了3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2、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测量; 师演示。行吗?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四、回顾整理 评价完善小结

1、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而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恰好就是放入物体(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间接地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间接法”。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

阿基米德的风采。

2、在我国的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的故事同学们早已熟知。你能否利用知识来测量一下老师的体积呢

3、小组展开讨论:交流。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体是个能吸水的物体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课后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把你的设想告诉老师。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板书设计: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P54----P55《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的: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活动准备: 1、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长方体的玻璃器皿、桶、刻度尺、量杯或量筒。

2、水、沙子。

3、乒乓球、苹果、木块、泡沫;橡皮泥、鸡蛋(熟的)、石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 [出示钢笔水瓶它(钢笔水瓶)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这个墨水瓶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点评:一上课就拿出橡皮泥,在之前已经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橡皮泥即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样来计算。孩子有的说可以捏成各种形状,然后老师说那墨水瓶怎样来计算,得想办法。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 7 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师: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组的方案表示出来?(V物体=V水溢出)

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体=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体=V水下降)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动手实践探索方案

1、明确活动要求

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家想到的这几种方案,来设计测量一下这个墨水瓶的体积究竟是多少。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物体要完全浸没。

生2: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平行。

生3 :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

同学们想的真周到,老师也有几点下提示与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1、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

2、实验中: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

3、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请小组内同学首先讨论并制定测量方案,并填写报告单,然后开始测量。(教师发现不同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3、小组汇报。(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测得墨水瓶的体积是多少?板书三种方案测得的数据。

4、同样的墨水瓶测得的结果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分析误差的产生:

1、不同方法误差的产生;

2、同一种方法为什么结果也不相同?)三种方案比较中择优,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论上误差最小。想更精确,我们可以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老师在课前运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测量后得到墨水瓶的体积大约为115立方厘米。

[点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袁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来测量。如果我们可以测量,你想你打算怎样来测量墨水瓶?学生有的用水,用沙子,到底用什么方法?老师引领学生明晰了探究的思路,和学生共同的制定出了方案,有了方案之后再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盲目的操作和试验。

5、请大家注意观察,这几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1:都用到了水来测量;

生2:都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叫“等积变形”,这也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6、请选择桌面上1—2个喜欢的物体,就运用这种转化的思想来进行测量。(引导学生将上浮物体的情况提出来。)

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如何解决的。

生:将上浮物体系上一个重物来测量;

生:将上浮物体埋入沙子中,运用沙测法。(板书)

7、我们还有哪些知识运用到了这转化的数学思想呢?

三、拓展延伸

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测量;

师演示。行吗?(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8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但今天课上测量的都是相对较小的物体,更大的物体的体积该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解决吧!

总评: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中,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和谐共处、主动参与、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混合编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并由组长对组员进行再分工。再动手操作之前,小组内同学充分地讨论并制定出测量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和交流,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对实验方案不断地进行完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找到本节课的教学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过小或上浮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在学生提出困惑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了解过小或上浮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很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起来,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更加理性和深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了。

我们今天要进行----有趣的测量,(出示课题:石块体积的测量)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 ,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3、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说说看, 我们班是不是会出现曹冲第二呢?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 9 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预设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块放入长方体空器,往容器内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满为止,取出石块,再塞入橡皮泥(压平,测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积乘容器高度与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北师大教材数学第十册第54页内容 《有趣的测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试验,探索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出示魔方和牙膏盒)怎样求出规则物体的体积?

2、(出示橡皮泥)怎样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出示石块、土豆、苹果)猜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出课题。

二、讨论方法,探索方案

1、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学生演示不同方法。

3、强调测量注意事项。物体要完全浸没,我们在用溢水法测物体体积的时候,要用到量筒。先把量筒放平,读刻度时,视线要与水面在同一平面上,现有的量筒容积比较小,溢出的水一次可能装不下,就应该先一次倒到最高刻度,几次测量的和就是溢出水的体积。

4、课件展示具体方法,给方法命名。(溢水法、升水法)

5、教师演示:“苹果浮在水面上, 如何测量它的体积?”抛出问题,引起思考。

(1)教师介绍“沙测法” a.将物体放在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装满沙子。b.用尺子刮平。c.将物体和沙子一起倒在长方体的盒子里。d.将沙子倒回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将沙面摇平。e.用尺子测出容器中沙的高度(或测出沙面到容器口的高度)。f.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容器中沙的体积(或利用体积公式直接计算出物体的体积)。g.物体的体积=1立方

分米-容器中沙的体积。

(2)解决如何让物体完全沉下去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

1、师: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2、读《数学万花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生活中更大的物体的体积该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解决吧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策略:在观察、操作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水槽、水、不规则石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知:

(1)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

1、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苹果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2、第2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第49页1--3题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板书设计: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第五篇: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陈元凤 2014-4-15

教学内容:有趣的测量 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准备:石块、魔方、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在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

2、出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出示橡皮泥、鸡蛋、小石头等物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形状吗?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些形状规则的物体我们把他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样的物体?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还是1000cm2)你是怎样想的?(转化)

对,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事实上,我们都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例如:…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石块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不能用公式求出它的体积,怎么办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如何求出石块的体积,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小组开展讨论)

2、分组汇报(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

教师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

1、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2、放入石块,再次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b、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

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

在刚才的试验中,我们借助长方体容器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方案二: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到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直接读出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质疑: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会溢出来)

在刚才的试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溢出法”。

通过这几次的试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三、巩固拓展

试一试的第一题:

1、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是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的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测量的方法。(因为1粒黄豆的体积很小,可以取100粒黄豆来测量)

3、计算铁球的体积。

四、小结

1、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而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恰好就是放入物体(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间接地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间接法”。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

2、在我国的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的故事同学们早已熟知。你能否利用知识来测量一下老师的体积呢?

小组展开讨论:交流。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是个能吸水的物体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课后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把你的设想告诉老师。

五、同学们这节课上完了,你有哪些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六、作业:测量一个红薯和一粒花生米的体积。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陈 元 凤

2014-4-15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中,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正方体魔方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出其它可行的方案……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已最大的亮点是以下两点:

一、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短暂的冷场后,也许就会换来学生惊人的发现。在教学本节课时,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在学生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 到“授人以渔”。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石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的实际可知: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法后,我又问:你还有其它测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把石块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没过石块后,再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可以是石块的体积。——多独到的思考!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自已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更精炼,这样课堂上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又如在学生分小组用两种方案测量石块的体积后,教师再用这两种方案来分别测量同一块石块的体积,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从而验证两种方法都可以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只要操作方法得当,测出的石块的体积就比较准确了,这样的话,就更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了。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陈元凤

2014-4-15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

(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方法。教学准备:石块、魔方、课件等。

四、学情分析: 五(3)班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一般,好学上进,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法分析:

我先创设情境,开启他们的智慧。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以下四个环节结束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境,开启智慧。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在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

2、出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出示橡皮泥、鸡蛋、小石头等物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形状吗?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些形状规则的物体我们把他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样的物体?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还是1000cm2)你是怎样想的?(转化)

对,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事实上,我们都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例如:…

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石块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不能用公式求出它的体积,怎么办呢? 产生智慧的火花。

二、交流探究,分享智慧。首先,是让学生去猜猜石块的体积?开发学生的思维,但,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求出石块的体积呢?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其次,分组汇报(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其他组员有没有补充。

3、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有可能提到的方案:方案一: A、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B、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b、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教师板书:上升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到入长方体的容器中算出体积。质疑: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会溢出来)教师板书: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1)将石块放入没水的容器中。(2)往容器中加水,淹没整块石头。(3)将石块取出。教师板书:下降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四:(1)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容器中的水位在升高的同时又溢出。

教师板书:上升的水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4,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并计算石子的体积。

三、巩固拓展,展示智慧

a、试一试.b、说说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c、课后阅读 如“阿基米德”、“曹冲称象”、“捞铁牛”等的故事.四、课堂小结、提升智慧.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本节课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下载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有趣的测量》。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白板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

    公开课《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四单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五年级下册四单元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而《有趣的测量》是探索不规则物体体......

    《有趣的测量》教学实录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你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吗?在哪儿看到的? 生:在大屏幕上看到的。 师:你真善于观察!你们想知道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什么样吗? (课件播放学校的大课间活动) 二、......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东峪小学:李国琴 有趣的测量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的几个特......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部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