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趣的测量教案
<<有趣的测量>>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从隐性方面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具准备:
石块、量杯、水槽、黄豆、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大家注意看。(课件演示:《乌鸦喝水》)
问: 你看到了什么?水为什么会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此环节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上升?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和石块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观察石块的形状
问: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不规则物体)谁能估一估,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想知道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有什么好办法,小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石块是不规则的物体,这对于规则物体来说,就是一种质的改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小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2、汇报: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水面上升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或者用现在的体积减去原来的水的体积。
方案二:在容器中装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说,制定测量方案,让学生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出现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忙,或者师生一起解决。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方法,讨论方法的可行性,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和方法策略意识有所增强,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动手测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测量工具,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测量,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测量前先估一估,测量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并填好记录单。
4、学生汇报测量结果:(1)、方法一:
你们小组怎样测量的?(板书:V物体=V水上升)(2)、方法二:V物体=V水溢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比较、计算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在同学的汇报交流中掌握了测量方法。】
5、问: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1、测量一个黄豆的体积
2、试一试1 【设计意图:从测量石块的体积到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再到计算土豆的体积,题目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商量,去想办法。使学生明白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这样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总结全课,提出思考
1、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有趣的测量)
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出示:数学万花筒)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2、提出思考: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测出乒乓球的体积吗?
【感悟与思考】
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进行分工,确定每个人做什么,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增进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
2、操作探索中获得情感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教师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不断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体会到把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或沙子的体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与策略。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活动过程,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在评价反馈中促和谐发展
教学应当视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缺乏人文关爱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就像一只打碎的花瓶,因为它失去了真、善、美,学生就不能尽情享受真、善、美。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相互补充、相互评价,既显自身特色,又取他山之石,提高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以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当然本节课还存有遗憾:在学生汇报各种测量方法时,能再加强操作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看来一堂好课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因为精彩源于细微。
第二篇:有趣的测量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大庆市乘新小学 张志艳
活动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46—47页。活动目的: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活动准备:
1、长方体小鱼缸、桶、刻度尺、量杯。
2、水、软尺。
3、石头、熟鸡蛋、土豆、黄瓜、豆子等。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看《乌鸦喝水》课件。
师:乌鸦喝水的故事对于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 乌鸦是想什么办法喝到水的?(请你站在数学的角度谈一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这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2、小组合作:用乌鸦喝水的道理测量水果的体积。
合作要求:
(1)小组讨论解决方案,并测量小组同学手中至少3个水果的体积。(记录员做好记录)
(2)每个小组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汇报员汇报)最先完成的小组有奖励!大家加油哦!
师:以小组为单位:(1)选择你们小组要测量的物体;
(2)然后制定测量方案;
(3)根据测量的需要到前边领取实验工具。
3、各小组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4、优秀小组奖品:一个柚子
大家思考:如何测量这个柚子的体积?(优秀小组操作实验过程)
二、动手实践探索方案
1、明确活动要求
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家想到的这几种方案,来设计测量这个柚子的体积。
2、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
(1)物体要完全浸没。
(2)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平行。
(3)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同学们想的真周到,老师也有几点提示与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1)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2)实验中: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3)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3、看课件: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的两种方法。
4、4、引导学生总结出可利用水位上升或下降的方法测量物体的的体积。
三、拓展延伸
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测量; 师演示:行吗?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第三篇:测量教案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累计
第四篇:测量教案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一、长度的测量
误差(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l)知道测量在学习物理中的重要性.
(2)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变换.
(3)学习估测生活范围内物体的长度.
(4)能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最小刻度和量程.
(5)知道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信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6)常识性了解误差的有关知识,常识性了解长度测量中的有效数字.
2.通过演示(投影)、讲解、练习、归纳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1)观察教材图11和1-2,说明测量的必要性和目测的不准确性.
(2)通过讲解长度的国际单位,归纳出比米大和比米小的单位及相互关系.
(3)用自己手中的刻度尺测量一些长度,归纳出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3.渗透简单测量中的严谨性教育,说明测量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了解测量在物理学习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三、教具
1.米尺(最小刻度是毫米)、卷尺(最小刻度是厘米)、”游标卡尺、”干分尺.
2.幻灯片;最小刻度是毫米、厘米、0.5分米的尺子;刻度尺正确使用的图示.
3.学生自备: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0~30厘米)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师:日常生活离不开测量,例如:买菜、测体温、人的体重、身高、体育比赛的时间都需要测量.而秤、温度计、钟表、刻度尺都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测量在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我们学习物理,就从学习长度的测量开始.
那么,长度测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能否凭人的感觉呢?
(注:可用复合投影片打出几个长度进行比较)
师:如图1-1-1,光比较(1)和(2),凭经验学生可能答: AB= A1 B1,用投影将AB复合到A1 B1上)发现判断错了.再比较(2)和(3),学生凭感觉,可能答:A2B2>A1B1,一对比,发现又错了.
(注:引入中还可以用课本图11,比较帽子的高和帽沿直径,往往人的感觉又不对)
师:生活中,测量仅靠感觉是不可靠的,所以测量长度必须用刻度尺. 再找学生说自己身高,引出测量的结果必须有单位.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板书)
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板书)
一、长度的单位(板书)
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板书)
(注:可简单介绍国际单位制,或引导课下阅读课本P9小资料)
引导学生回答长度的其它单位.
学生: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rn)等.
2.单位换算.(板书)
可先从学生熟悉的单位换算引出:
1米= 10分米.
1分米= 10厘米.
1厘米= 10毫米.
1毫米= 1000微米.
然后,再按书上形式给出各单位和米的关系:
1千米= 1000米= 103米.
1分米= 0.1米=1/10米=10-1米. 1厘米= = 0.01米=1/100米=10-2米. 1毫米= = 0.001米=1/1000米=10-3米.
1微米= = 0.000 001米=1/1 000 000米=10-6米.
随堂练习:
78千米=_____米(×进率1000).
5分米=______米(×进率1/10).
68微米=______厘米(×进率1/10 000).
(注:与微米有关的换算学生不熟悉,容易出错,可多练几个)
二、刻度尺的使用(板书)
展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干分尺.
1.常用工具:刻度尺.
(采取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
投影透明刻度尺,让学生指出:刻度尺的零刻线,它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也就是量程),它的最小刻度值.(也就是1个小格表示的长度值)
学生观察并回答:自己使用的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投影: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尺子.也让学生分析回答.
小结:使用刻度尺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板书)
2.正确用刻度尺.(板书)
【演示】(1)尺要放正(对比课本 P7图1-5)并说明厚尺子怎么放.(2)确定零刻线(投影零刻线磨损的尺子,说明使用方法)并说明:零刻线磨损的尺子可以从其它刻线量起.(3)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投影 P7图1-7)
小结: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刻度尺的刻度线应与被测物体的长度线段贴近;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任选某一刻度为起点刻度线,读数时要注意减去起点刻度线前面的数字;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面且要正对刻度线.
3.正确读数和记录.(板书)
读数时,除读出最小刻度以上各位数值外,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随堂练习:(投影)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尺子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学生活动:可叫一组学生,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尺子读不同物体的长度,再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尺子读不同的物体长度.从而练习正确读数.
观察发现:用最小刻度木同的尺子测量同一物体长度,记录结果不一样,也就是有效数字不同.
师:有效数字是指从左边第一个木是零的数字到信读值,都叫做有效数字.
举刚才读过的一组数据,说明有效数字是多少.并说明估读只能读一位.
学生活动:用量程是30厘米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还可从不同部位测长和宽,并将数据记录到笔记本上.
老师分析:学生记录中最后一位往往是不同的,这也恰好体现了:估计的数值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可能不同.
小结: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准确数字、估计数字)和单位组成的.
由前面学生实验引出误差.
三、误差及减小方法(板书)
1.什么叫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造成误差原因.
举例说明:测量工具和人为的原因都会造成误差.
3.误差不等于错误.
举例说明: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避免.
4.减小误差方法.
(1)根据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
(2)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举例:如课本宽,可以在不同部位测宽度,至少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对于一页纸的厚度,则可以采取测200页纸的厚度,再经过计算,求得一页纸厚度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师:请学生看课本P.8,“想想议议”,让学生把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归纳成几条写在自己的本上.
如:1.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2.将尺子放正.
3.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4.记录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四)作业与思考
1.书上p.8练习1、2.3.p.11习题1、2、3.
小实验:自制卷尺测身高
2.思考题: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是曲线或折线,如何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度?还需借助什么器材?
3.补充习题:
(1)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
(2)测量结果是由_____和______组成的.
(3)将下列单位变换为国际单位:
145厘米=______.735分米=______.
2.5千米=______.
500毫米=______.
(五)教学说明
1.长度的测量和单位,学生往往认为是“早已知道”的内容,因而造成学习时不够重视,教师应注意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动口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抓住学习中易犯的错误,使学生意识到学习长度测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应抓住本节课的难点:如单位换算,课本中出现了指数表示数字的方法,但学生一般掌握的木够熟练,这时可不必强求,只要换算正确便可.
3.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补充的阅读材料,如 p.9~p.10中的“国际单位”和“一些距离和长度”.通过阅读:原子的半径到地球的半径,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北师大二附中
曾 路)
第五篇:有趣的测量评课稿
有趣的测量评课稿
春意融融,鸟语花香。今天聆听了张文红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一课,感受颇深。根据教研组的安排,我重点针对课堂中学生“说”的表现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信学生,贯穿全程
我认为,放手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更应该是一个个生动的实践体验。课堂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重点预设教学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学生能够流畅的表达和描述实验和思考的过程,实在难得。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中,教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说出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说的非常积极和准确,给学生的说创设了良好的表现环境,情感在此孕育,知识在此孕伏。
第二环节“实验操作,亲身体验”中,教师大胆预设“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计算出这个比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被挑动着,对新鲜知识的探索欲望被激发出来了,思维被充分的放大和扩展。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帮助下自然而然说出了三种不同的试验方法,无需激励,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占据了主导地位,那种急切的心情无法言表。说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学生思维状况,学生的表达也呈现了最自然的状态。
其他环节精彩频频,无以计数,略谈一二,以证其实。
洞悉问题,共同翱翔
世界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我们不仅要有一双发现和欣赏美的眼睛,也要有一颗真诚豁达的心,发现美丽光环辉映下的黑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稳。
1、说不是个别学生的专属权力。“说”要面向全体,让大家踊跃的说、大胆的说,说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和困惑。课堂中少数学生的说代替了所有学生,有的学生没有说的机会,表现欲得不到满足,在后半截课堂中出现了哈欠连连的现象。
2、师生互动更应注重延时等待。
课堂中师生互动是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的对话应该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之上,教师问和学生答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时光的流转中逐渐的消逝。因此教学环节中设计的“猜想”需要等待,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实验汇报”需要等待,让学生去总结和梳理,让更多的成员去补充、完善和评价;错误的回答需要延时,让学生认真的思考自己的出错原因;……说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而这个平台需要教师智慧的女里创设。
3、小组汇报理应体现小组合作成果,还要汇报存在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