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测量“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测量“教学设计》。

第一篇:“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学设计

富锦市砚山镇中心小学

杨秋迪

《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设计思路:

本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未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中,通过具体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获得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教学中注重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通过比身高,观察直尺,估测纸条长度,测量书的厚度,判断公共汽车的长度、硬币的厚度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流程:

一、沟通情感,激发兴趣

师:初次见面,老师为每一位新朋友准备了一件小礼物,就放在你们的书桌中,快找一找,拿出来看看吧!(生找出直尺)

师:(出示尺子卡通图)这是把什么样的尺子呢? 生:一把直尺。生:一把透明的格尺。

师:你们一定不知道,老师送给你们的可是一把神奇的尺子。生:为什么说这是一把神奇的尺子呢?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自己就会找到答案。

二、观察尺子,认识毫米

师:仔细观察一下手中的尺子,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和伙伴一起说一说。

生:尺子上有一些数字,还有一些线。

师:(指着展台上的尺)这些线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吗? 生:刻度线。

生:尺子上有一些1厘米的格,格中还有一些小格。师:谁知道1厘米中的这些小格,叫什么名字吗? 生:毫米。

师:(板书: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书上说格尺上的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师:没错,书是我们共同的老师,有了问题可以直接向书请教。(指着黑板上的“毫米”)“毫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还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书:mm)

(生齐读两遍毫米)

师:(指着尺子上的小格)格尺上1格小格是1毫米,2格小格呢?6 3 格小格呢?

生:2毫米、6毫米。

师:接着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生: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的小格。

师:你发现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把这个发现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生:1厘米=10毫米

师:(生齐读两遍。师板书:1cm=10mm)

师:现在到你的身边找一找,那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这张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生:一分钱的硬币厚度大约是1毫米。生:这把尺子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猜一猜,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游戏需要一样道具,就是你们学具袋中的纸条,快拿出来吧!(生从学具袋中取出纸条)

师:不能用格尺测量,猜一猜纸条有多长? 生:我猜这张纸条大约长10厘米。生:我猜它是11厘米。

师:一诈的长、手指的宽都是我们熟悉的。估测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要请它们帮助,它们是藏在我们身上的尺子。

师:纸条究竟多长呢? 生:(经过测量)10厘米。

师:(板书:10厘米)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单位来表示,谁知道是什么?

生: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

师:(板书:1分米=10厘米)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感谢你们把新知识介绍给大家。它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dm)试着在本上写一写表示分米的字母。

(生在本上试写,全班学生齐读一遍)

师:(出示米尺)谁能在这把米尺上找一找,从哪到哪之间的长是1分米。

生:从10到20之间是1分米。生:从45到55之间是1分米。

师:你们找的明明不一样,你们怎么都说对呢? 生:因为他们找的都是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

师:对,像这样10厘米的一段就是1分米。和同桌一起在你们的格尺上找一找1分米吧!(生互相交流)

师:现在我们一起,找一找你身边有没有大约长1分米的物体吧。生:这个橡皮大约长1分米。生:我的这支铅笔大约长1分米。

师:只要你细心观察,藏在身边的一分米朋友自己就会跳出来。师:(出示一条彩带)猜一猜它多长? 生:我猜大概是1米吧!生:我猜可能是80厘米。

师:大家猜的不一样。请前后桌4个人为一个小组,一起想办法测量它的长度,好吗?

(生分组测量)

组1:我们把4把尺子接起来量,彩带长100厘米,就是1米。(师板 5 书:1米)

组2:我们用这个长1分米的小纸条一段一段地量,量出来正好是10分米。

师:(板书10分米)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很好,因为他们动脑筋了,用纸条来量。

师:对,只要善于动脑筋,一张普通的小纸条,同样是一把神奇的尺子。

师:你们在测量彩带长度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1米就是10分米,因为1米是100厘米,1分米是10厘米,100厘米就是10分米,1米也就是10分米。

师:(板书:1米=10分米)这么快就把新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到一起了。

师:刚刚同学们就在动手做,在做中观察和思考、学习中认识了新朋友,获取了新知识。

四、情境练习,巩固新知

师:除了老师送给你的尺子以外,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生:米尺、皮尺、卷尺、三角尺。

(课件展示不同的尺子图片,学生认读名称)

师:生活中尺子的种类很多很多,这些形形色色的尺子能方便我们的学习和劳动。

师: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一起看一段淘气的故事(课件出示:淘气的故事)

(生边看边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淘气说错了,公共汽车不能是8厘米,应该是8米。

生:机灵狗也不能是5毫米,5毫米(比尺子)就这么点,太小了,应该是――

师:谁来帮助他?

生:机灵狗高大约是5分米。

生:一元硬币不能是2分米,那得是20厘米,不可能,应该是2毫米。生:淘气怎么能高138米呢?太高了,应该是138厘米。

师:说一说吧,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并改正了淘气的错误呢?有什么奥秘吗?

生:应该根据实际来看。师:你亲自量过它们吗? 生:没有。

师:看来奥秘还是它――神奇的尺子

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神奇的尺子,它在哪呢? 生:(举起格尺)这呢!

师:对,这是一把神奇的尺子,还有呢? 生:(边比边说)一诈、一指、一臂。

师:对,生活中这些藏在我们身上的尺子往往更加神奇。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神奇的尺子,只不过现在它们藏起来了,藏在小朋友的――(指)眼睛里,藏在我们的――脑子里,藏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评析】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 7 数学知识。

2、加强了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通过估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想像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关注了学生学习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关注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4、教师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并能机智地在总结、评价中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评价语言丰富,富有启发性。8

第二篇:《测量》课时教学设计

《测量》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 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5、6、7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七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四、全课总结: 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8页例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五、六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二、巩固、运用

三、全课总结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3)、再猜一猜

2、讲故事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

4、小结: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第14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14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三、全课总结:

第三篇:《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定稿)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等。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图1

欣赏,阅读,并思考。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要测量小车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从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

回答。

结合具体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考

新课教学(30分钟)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实验前的准备

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滑下的时间太短;坡度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学生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2.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图2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

t2= v2=

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思考: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3.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学生阅读思考并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回答。

学生按要求操作。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1)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2)可以根据公式: 进行计算。(3)因为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本领。

为后面的分组实验做好必要的准备。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第四篇:测量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滑轮组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向银兰

教材分析:

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在学生认识有用功、额外功、总及功机械效率后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在此设计,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各个量的巩固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将机械效率的计算运用进行了再次理解记忆运用。机械效率本就较抽象,实验的设计可以减少同学们对它的陌生感,从而达到接受认同到掌握的并熟练运用的效果。学情分析:

有用功、额外功、总及功机械效率对于学生来讲本就抽象难以理解,通过实验亲自体验或观看老师演示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减少陌生感,从而达到接受认同到掌握的并熟练运用的效果。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再次认识到h、s、G、F 间的数量关系。

2.通过实验数据能准确找到分别计算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相关的量并进行计算。3.准确计算出机械效率并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过程与方法:

1.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滑轮组提升重物时S与h的关系、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2.在具体实例中,运用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实验操作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合作交流中向同伴学习,在展示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用具:

滑轮组,铁架台,细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实验天天做》

教学重点:

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同学们的实验能力 2.通过计算机械效率再次巩固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

二、新课:

1.提出问题:对于同一滑轮组我们应如何提高机械效率?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得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2.猜想影响因素

3..引导学生思考要测量机械效率应该测量哪些物理量? 有用功:W=G x h

总功:W=F x S

额外功=总功-有用功 W有 W总机械效率:

所以测出重物G、上升高度h、拉力F、绳自由端移动距离S再通过计算即可。

(测量方法介绍:紧贴铁架台固定一个米尺,记录初始位置和末时位置,通过相减即可。同时提出实验要进行多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4.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1)按图1组装滑轮组,分别如图1、2挂两个钩码、三个钩码匀速拉动并记录数据(2)按图3组装滑轮组,分别如图3、4挂两个钩码、三个钩码匀速拉动并记录数据(3)按乙丙图,使重物不变,改变动滑轮个数,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5实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分析图12或图34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分析图13或图24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物重相同时,与绕线方式无关。

分析图已、丙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物重相同时,与动滑轮个数有关,动滑轮个数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即:机械效率与物重及动滑轮个数有关。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绕线方式和物体上升高度无关。

6.通过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出提高机械效率有哪些方法?

(1)滑轮组一定时增加物重,即额外功确定,增加有用功。

(2)物重确定,减少动滑轮个数。即有用功确定,减少额外功,从而减少总功。7.实验反思: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8.跟踪练习

(1)某同学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将两个质量不等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摩擦力不计),则在两次提升重物的过程中()

A.机械效率相等

B.做的额外功相等

C.做的总功相等

D.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等

(2)导学案95页

2题

第五篇: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新《义务教育初 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实验教学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以外,物理实验还应该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测量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练习用停表测量时间。教材选用了较易找到的斜面和较易操作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 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

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 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问题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 推进新课

一、实验准备 学生自学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s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活动 带领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 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跟踪例题

如图是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的实物照片,照片中机械停表短针刻度所标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长针刻度所标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另外,照片中电子停表所显示的数字为“0:00.02.01”,左起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第2、3个数字所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第4、5个数字所表示的时间单位是________,照片中电子停表所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

答案:min s 10 s h min s 2.01 s

二、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强调 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斜坡坡 度较小,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

分组实验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t1=v1=

教师辅导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三、实验结果讨论

数据展示 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 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 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教师强调 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 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跟踪例题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是在做________运 动。解析:(1)速度的计算公式t=sv;

(2)斜坡坡度越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5)当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相当于缩短了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使速度值偏大。

下载“测量“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测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 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 王晓燕 一、 课标解读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二......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3.《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百崎中心小学 陈燕梅 教材分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也是对前2课的比较方法的继续。本课将在前面单一......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范文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武功县普集街乡永丰小学 张博 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

    活动《实际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测量的意义,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知道他们的用途。 2、使学生知道用工具进行测量的步骤和方法,初步 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并......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

    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

    《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 李研 本课的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谈自己运动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关注运动对自己呼吸和心跳的......

    四 测量 教学设计1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

    图形与测量教学设计

    图形与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第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加深对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含义的理解,并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