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
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
王晓燕
一、课标解读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二、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及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物理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是使用温度计、天平以及电子仪表等有刻度仪器、仪表的基础,所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学会读数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物理殿堂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良好时机。
本节《走进实验室》是本章《走进物理》的中心节。本节课先带领学生参观了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了两种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认识了国际单位制及误差。通过本节的学习,为下一节《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奠定了测量的基础,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测量对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学生在小学学过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长度的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学生经历过。
二、能力层面
初三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急进冒动,遇事常对三落四,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的抽象思维也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撑,容易产生片面性。由于日常生活的粗略性和简略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测量错误,漏写单位也是学生初学测量常犯的错误。尽管学生前面学习过大部分长度单位及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对于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熟练。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时间和长度的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道测量的注意事项。
4、通过观察实验室,了解观察对物理学的意义,了解收集信息的途径。
5、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五、评价设计
1、通过“模块一”中的长度的测量以及“反馈练习一”,检测目标1、2的达成效果。
2、通过“模块二”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先分小组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让组长带笔记录小组同学观察实验室的过程,并记录学生观察过程,并记录学生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结合课本第7页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结果,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了解观察的相关知识。
2、在班级找两位身高相似,但由于体形等原因容易造成视觉错误的两位同学(事先考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右两侧。
提问:目测,哪位同学高一些?
比较,用一人的身高去测量另一人的身高,引出原始尺(一人的高)。找一参照物,分别与他们的身高比较,引出刻度尺(参照物)。
提问:若一人在我们教室,而另一人在遥远的美国,怎样方便地知道谁高呢? 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确定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展示和对四个递进式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会长度测量的价值。模块
一、长度的测量 一:测量的实质
1、对照课本7~8页的“想想议议”,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下列结论:(1)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大小不可靠。(2)测量的本质就是比较。(3)测量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单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测量的意义、本质、单位建立的重要性。
2、向学生介绍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并介绍长度单位米。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米的规定。
【设计意图】了解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米
二:体验长度标准
1、合作体验,看谁划得准:以同桌为一合作组,一同学用双掌比划出印象中的一米,然后另一同学用米尺(刻度尺已被白纸覆盖)去比较,同时修正两掌间的距离,然后角色互换。
2、教师用刻度尺已被白纸覆盖的米尺,去量指甲的长度,作迷惑状,提问:“方便吗?”引出长度的其他标准。
讨论:你所知道的长度单位,并说出它与1m的关系。(可能的补充:微米、纳米、光年,让学生领悟科技的发展)
撕去覆盖在米尺上的白纸,露出刻度,和同学们一起体验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单位长度。
3、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用负指数进行长度单位关系的描述。归纳总结:单位换算规则。
4、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各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长度的感性认识。三:使用刻度尺
1、认识刻度尺
观察:请学生观察自带的不同类型刻度尺,找出它们与测量长度有关的相同点。合作讨论、总结归纳:零刻度线、一次能够测量最大范围、每一大格、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并由此推出最小刻度值等概念,并让学生读出最小的刻度值。方法渗透:从不同之处,寻找共同点,是科学思维中的常用方法。
2、使用刻度尺
学生分组实验,共同讨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步骤: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测课桌的长度,一组测量教材的宽度,同桌为一合作组要求他们分别测同一研究对象,然后总结、交流。强调注意不要漏写单位。
练习:课本宽为16.8,课桌长约为1.2,让学生试填单位,认识其中的错误,说明单位的重要性。
提问:请大家再十分仔细地观察,课本的宽确实是16.8cm吗?实际长度是这样吗?
引导学生讨论认识长度测量需要进行估读。
3、误差
提问:对于物理课本的宽度和课桌的长度,你和你同桌的读数相同吗? 学生讨论归纳出:由于测量的人不同或使用工具的不同,对同一研究对象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引导学习阅读课本第13页,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讨论减少误差的方法。学生再次测量课本的宽度三次,并计算平均值,减少误差。
4、组织学生随堂测量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带的刻度尺测量有关自己身边的一些长度(如铅笔、铅笔盒、课本、桌子……..)
【设计意图】强化技能训练。
四、估测,建立一个人体刻度尺
提问: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科学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提出,给出了建立人体尺度的目的)
【设计意图】有利于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反馈练习一
1、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积累法)2、测量出硬币的直径、周长(滚动法等)、在中国政区图上测出长江的大致长度。(以曲代直等)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学习目标1、2、3的达成效果。模块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测量方法:观察太阳的位置,判断时间,然后利用钟表进行时间的确认。
2、学习使用停表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用停表测量一分钟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
3、估测,建立一个人体的时钟:
请一位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向另一端,一部分同学用停表测量时间,另一部分同学用数脉搏的方法。
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计时工具的变迁”。
【设计意图】
通过估测时间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反馈练习二
用手表测量自己的脉搏跳动10次、50次、100次所用的时间。分别计算每次测量中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学习目标5的达成效果。
七、板书设计
走进实验室
1、参观实验室
2、长度的测量
3、误差
4、时间的测量
第二篇: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第二节《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唐山三十三中 贾立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流程】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测量,在众多的测量中,最基本的测量,就是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师:要科学地测量长度,就需要给长度定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单位(unit)。
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师:丈、尺、英尺、英寸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所了解的长度的单位,我们所说的电视机大小习惯用的是英寸,如果你用这个单位,我用这个单位,使用单位不一样,那么交流起来就很不方便。为了有利于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 System of Units),简称SI,是国际计量大会于1960年通过的。我国在1984年采用。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etre),符号为m。(出示米尺,让学生认识1米到底有多长。并介绍1米是如何规定的。)
①单位:米(m)
A.比米大的单位:千米(km)
B.比米小的单位: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C.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 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头发的直径约0.04mm,合40000nm)师:我们简单了解下生活在一些物体的长度。看课本第12页。原子的半径 地球的半径 练习1.单位换算: 7.8dm=______m=_______mm 60μm=______mm=_________m 0.05km=______m=________cm 练习2.给下列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某同学身高1.70_____,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_____,窗户玻璃的厚度约为2.5_______,一节一号干电池的长度大约是6______。
师:某同学多高,干电池长度是多少,都可以用测量工具测量出来。师: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板书:
②测量工具:刻度尺
师: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呢?使用前要怎样?使用中要怎样? ③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或者通过伴你学上的一些错误测量方法来反证正确的测量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a.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b.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C,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记录时,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两部分。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2.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①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附: 板书设计: 1.长度的测量: ①单位:米(m)
A.比米大的单位:千米(km)
B.比米小的单位: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C.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 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头发的直径约0.04mm,合40000nm)②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a.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b.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c.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2.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①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拓展延伸】 学生分组实验。(1)测量物理课本宽度和长度。(2)测量自己的身高和腰围。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知道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课堂检测】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2单位换算70μm=______mm=______cm=____________m3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某同学身高1.65____课桌的长度是60.0 ______课本的长度是255.0______地球的半径是6.4×103______4使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和______。5某同学测得某物体的长度19.8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其中准确值为 _________估计值为_________。6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13.82cm、13.83cm、13.81cm、13.28cm、13.81 cm这五次测量记录中________cm 是错误的该长度的值应为__________cm 7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8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误差是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生的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C.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D.只要选用精密测量仪器认真测量可避免误差。
第三篇:长度测量
长度单位的自述
一天,长度单位的弟兄们到一起开会,主持会议的是“公里”老大哥,它首先发了言:“我们长度等单位是个国际大家庭,今天来参加会的是我们大家庭中的少数派,人们对我们非常生疏,因此,我们先作一下自我介绍.”
首先从会场中央站起来一个说道:“我叫‘引’,是中国籍的单位长度,中国古代《汉书:律历志上》有我的名字,所以我的年龄很大啦!是中国籍古时十丈为一引,今为‘市引’的简称,1公里(千米)=30(市)引.”说完就坐下了.
接着从会议室一个角落站起一个“单位”大声喊道:“我叫‘码’,是英籍长度单位.英语‘yard’的译名,1码=3英尺,1英里=1760码.与公制及市制的关系是:1码=0.9144米=2.743市尺.”
“码”发言完后,就一个接一个的说开了.“我叫‘节’,我是无国籍‘人士’,也可以说,每一国都是我的国籍,因为我是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也可用于度量水流速度和水中兵器(如鱼雷)的速度.我是离不开长度的,海里是我的爸爸,小时是我的妈妈.1节=1海里/小时,例如,某船相对于静止水面的速度为15海里/小时,那么它的航速就是15节”.“我叫‘链’,生长在海上,是海上计量短距离的一种专用单位,我是一海里的十分之一.”
“我的名字大约谁也没听说过吧!我叫‘浔’;海洋测量中计量水深的专用单位,也可以说是无国籍人士,1浔=1/100链=1/1000海里=1.852米.”
“我叫‘町’,是日本籍,也是一种长度单位,是国际长度等单位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我的面孔怪僻.所以大家见的不多(町=1/36日里,1公里=9.167町=0.2546日里).”
大家发言完后,“公里”说:“很好!我们初次见面,大家认识了一下,我们快回各自的岗位吧!继续发挥我们各自的伟大作用.”
第四篇:《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进行科学探究需要的使用技能,如使用基本工具和一起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本节内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里的内容,较详细地说明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长度测量工具的选择及测量方法的设计等。设计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能保持学生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学习纳米概念有助于学生了解“纳米技术”的概念及意义。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学生学习测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学情分析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运用工具进行测量。几乎每位学生都使用过刻度尺,但能正确使用的却很少,特别是要求做到“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所以,除了严格的测量要求之外,还要求学生实践体验使用刻度尺和量筒,尽可能地从身边的例子入手,学习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纠正平时不科学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用特殊法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2、过程与方法: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熟悉量筒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量筒,学会记录体积测量的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实际养成规范使用仪器的习惯,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积极思考习惯,树立勇于探索新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和量筒,学会记录长度和体积测量的结果;
2、难点: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五、课的类型、学时及教学方法
课的类型:新课
学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长度的测量;第二课时:体积的测量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六、教学用品准备
刻度尺、卷尺、皮尺、三角板、硬币、铜丝、铅笔等
七、设计理念(参考课程标准)
1、身边实例,实用激趣
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基础,尝试在生活中“解决关于长度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尝试操作,不断修正
刻度尺的正确操作是本节的关键,利用尝试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相互之间彼此订正
3、设计方案,思维创新
特殊的长度测量有许多种方法,所以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多种不同的方案解决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设问:我刚来台州,对台州的环境不是很熟悉。现在我想请你告诉我临海江南长城有多长呢?
学生:2000米,3500米,1万米„„
教学意图: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让学生说出江南长城有多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引入了课题。
(二)新课展开
教师设问:生活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测量长度呢?
学生:身高、家离学校的距离、东方明珠塔的高度、江南长城的长度
教学意图:首先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的长度,可能这种体验时不科学的,但通过下面的学习得以纠正。
教师设问:请你列举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学生:小明的身高160cm,书本长为20cm,江南长城长为5000米„„
阅读“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
教学意图:纠正学生在生活中对长度的感性认识、特别是提出长度的单位,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问:利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直尺、三角板、卷尺、钢尺„„
教师讲解:定性测量有步距、指间距等,工具测量有刻度尺、三角板、卷尺、钢尺,并逐一展示。高科技测量工具有声纳、雷达等
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测出黑板的长度,并每组测两次。
学生讨论:学生测量的结果是否带单位?谁测得更准确一些?要想更精确,该怎么办?
教学意图:让学生亲自测量体验测量需要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态度
活动:每位同学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与宽度、自己的指距等,最后比较结果(1)认识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读数要估读一位(2)刻度尺读数时要平视(3)“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教学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测量技能
探究:我们可以用自行车当作里程表测量路程吗?试说出用自行车当作里程表测量路程的具体方法。(尽可能多的方法)
设问: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学生分组讨论
探究:(1)怎样测量出硬币的直径和周长?
(2)给你一根细铜丝,你能测量它的哪些量?
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断尝试,从学生尝试的方案中不断地改进
教学意图:积累测量长度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
(三)课题小结
(四)作业巩固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一)测量: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单位
国际单位:米(m)
常用单位:厘米(cm),毫米(mm),千米(km),纳米(nm)
(三)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米=106微米=109纳米
(四)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1、认识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读数要估读一位
2、刻度尺读数时要平视
3、“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十、教学反思(教学后补充)
第五篇:测量长度教学反思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仁寿县龙正中心小学 梅娜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西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测量长度中的第一节。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长度单位,所以在教学时只有运用直观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1厘米的表象,建立其空间观念,才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在设计课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上,我曾考虑过三种导入的方法:
(一)是按书上的情境导入。
上新课之前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测量。(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是直接以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梅老师手上的纸有多长吗?用什么方法就知道呢?学生说用尺子,那怎样从尺子上知道梅老师手上的纸条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引入一个刚出师的裁缝做衣服的故事。
在选择导入时,经过比较后,我在上课时用了第一种导入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导入新课,我觉得效果还可以。
二、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我的设想是: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用手势表示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形成空间观念——寻找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探索,表述想法,构件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学中个人独立思考与同桌配合操作相互交替,多层次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状态。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空间意识而且还会增强他们的信心,并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三、直观入手、动手操作、大量感知、获取新知。
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低年级教学更应如此。而且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我在设计“用厘米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用直尺试着量一量纸条的长度,接着让学生量自己用过的一支铅笔的长度,最后量一量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物体的长度,从试着量到学会量,最后达到熟练量,每一层都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使其进行有序的观察、操作,定向的思考,逐步获取知识。
四、体现估算意识,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具体体现在:在试量纸条之前,请学生们先来目测并猜一猜,你觉着这只纸条有多长呢?进行估算之后再实际量。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走进课堂,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利用多媒体能突出图案美观,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能多层次,多角度的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建立清晰的表象,形成直观的启发思考,丰富想象,渲染气氛,活跃课堂。因此我在课的开始时,认识直尺处,以及巩固练习处分别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在认识直尺时多媒体课件出示一把直尺图,通过闪动、变色以及老师的介绍,学生充分认识了直尺,达到了预定的效果。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学宗
旨,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加强知识的沟通比较,促进知识的迁移,内化。力求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积极主动的学,创造的学,做到了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实施中的不足:
1、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5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造成了形式的单一,使学生的兴趣有所衰减。
2、在认识2厘米时有一个同学说出从28刻度线到30刻度线是2厘米时,我没有及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这个环节我及时提问,那么在尺子上认几厘米的方法又得到了充分的巩固。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1)从刻度0到刻度7,纸条长度7厘米;(2)从刻度1到刻度8,纸条长度7厘米;(3)从刻度3到刻度10,纸条长度7厘米;„„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7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用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
4、运用展示台时没有及时缩小造成投影不全面,影响了教学效果。
5、课堂教学中没有看书环节,使学生缺失了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自主学习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