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终身健身思想指导中学体育课教学改1
编码_____ 研究类型 B.应用研究
学科分类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题目:以终身健身思想指导中学体育课教学改革
——我校实施兴趣小组制体育课的心得
一 中学体育教学要为终生健身打下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学校体育也毫不例外寻找自身发展的出路。我国各级体育教学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旧格局向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生体育爱好为中心的思想转变,这已为大家所公认。然而,在课程、教材内容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上,仍没有突破传统的模式。内容上主要还是竞技运动项目的排列组合,偏重于竞技技术的传授。教学的组织形式处于陈旧、呆板、封闭的状态,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是被动的。教学的方法仍是“注入式”、“填鸭式”,由老师“包打天下”,过于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体育本体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造成了“身顺心违”,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中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中坚阶段,它具有与大学或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成人体质健康程度和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与技能,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的体质状况和接受体育教育的程度如何。所以中学体育教学必须更新观念,开拓思想,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都应有所改革和创新。为此,我们在学校领导及教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在校三个年级学生实施兴趣小组制体育课进行了尝试。
二 兴趣小组制体育课的主要实施方法
兴趣小组制体育课是以兴趣小组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种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为一个兴趣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都允许更换项目(本次课内不能换项),不受班级、教学内容、进度的限制。同时它又是必修课,是中学教学计划的基本课程之一。因此,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与以前的专项班相比,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选课自由,择师自主
兴趣小组制体育课克服了专项班以体能和技术水平分班,忽略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一次选项定局的弊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项机会,学习一至二项真正喜欢和适宜自己的运动技能和自我锻炼方法,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
我们将开设的各项目的教学内容、进度、考核标准打印成册,在开学的第一周即发给学生,课上各教师先将本专项情况作简介,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及它的难易程度,便于每人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排好自己的小课程表,掌握最佳的转项时机。
为了便于学生周转,我们设计了一本多功能的考勤卡。学生选课,无需任何手续,在课上将卡交给任课教师,由教师在卡上盖章进行考勤登记,并根据学生在课中的表现,分A、B、C、D四级进行评定。除此,在卡上还有体育达标、学生对兴趣小组制体育课的要求和建议、下次课选择的项目、各项目的考试成绩等栏目。这样做,沟通了师生间的联系,每个教师一拿到考勤卡,就了解了该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学习态度,还能预测下次课学生的专项分流及要求建议,以采取相应的组织教法。下课时仍将考勤卡发还每个学生,以利下堂课的自由选项。放而不乱,管而不死,尽管兴趣小组制体育课使学生随时处于流动状态,但教学秩序合理。寓教于趣,相得益彰
要使体育课具有吸引力,关键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小组制体育课着重选择教师专项业务水平高的,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今后能自我进行锻炼的,能过渡到青年期的,对终生增强体质有实用性易于开展的项目。如:健身气功、武术中的长拳、太极拳、健身操、体育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在教材 的结构上重视体育理论教育,突出对学生终生受用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和亲身感受到体育的好处与乐趣时,才能产生兴趣,执著追求。教材内容安排,做到系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便于项目的周转。
教学方法上,兴趣小组制体育课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启发和诱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进行学习和锻炼,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上篮球课时,教会学生如何组织比赛,让他们担任裁判,发现有错判、漏判时,教师及时指出,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不但会打球,还要会看球、判球;健身操课要求学生根据编操的要点,自己动手创遍一至二套的简易套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还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使电化教学和操场上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那些一闪即逝的体育运动技术,通过镜头画面或重复放映,变得容易捕捉,加深了对正确动作的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环境上,教师启发诱导,兴趣小组课为桥梁,通过体育运动的交往使学生广泛接触,取长补短,和谐了人际关系,培养了社交能力。
我在八年级三个班的14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将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发现兴趣小组制体育课无论是在教材的掌握程度上,还是情感体验和教学氛围上,都略优于以往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有分有合,课内外一体化
分: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来挂牌上课,自行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来完成俱乐部课的教学任务。鼓励教师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来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兴趣。
合:专项的理论授课和体锻达标测试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知识,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灵活选择锻炼方法。统一规定每学期的第四、七、十三、十八周的后半节课为年级体锻的统一测定时间,维护考试的公正性、严肃性,对我们教师来讲,也是一次教学质量的检验。学生通过定期的达标测试,检验运动效果,看到了进步,增强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
要提高锻炼的效益,保持兴趣的稳定,单靠每周三节课还是不够的。课内外一体化,才能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依赖型”向“自主型”过渡。我们协助学生成立了八个体育兴趣小组,由学生自己管理,实行组长负责制,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各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教师担任技术顾问,体育教研室在场地和器材上提供方便,使学生在课堂中引发的兴趣能在课外继续得到延伸和发挥。同时,也为学生有组织地按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锻炼开辟了新的途径,把教学的被动性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觉锻炼的主动性。从而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不间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改革考核方法
突破了原来教什么考什么,学生没有选择余地的做法,专项技术的考试与学习的内容既挂钩,也可不挂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任一专项技术的考核。具体操作中,我们采取了“三结合、二内容、二标准”。
三结合:体育达标的年级统测,专项技术由专项老师自测和每堂体育课,学生态度的随时评定,三个方面结合评分,分别占50%、40%、10%。
二内容:专项技术、技能的考核,采用A、B项进行。A项为兴趣小组制体育课中新授的内容,B项为以前已掌握的内容或自己擅长的项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A、B项进行考核。
二标准:A项是新教材,学习时间短,难度相对大些,因此评分的标准就低些,这样可以鼓励一些学生不断接受新的运动技术,培养广泛的兴趣,以利全面发展;B项是老教材,内容是过去学过的或自己擅长的,难度相对低,因此评分的标准就高些,以此来鼓励一些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技能经常锻炼,持之以恒,形成专长。两个标准防止了考核的“一刀切”,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考试气氛中,灵活变通,保证了质量,又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 兴趣小组制体育课实施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淡化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树立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并知道的体育与健康有什么区别。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进的体育课的综合性。通过兴趣小组制的教学实施,培养的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的学生的终身体育的观念。促使和帮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有兴趣的运动技能,并能产生一种全新的体育思想。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的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受益。通过兴趣小组制的教学实施,培养的学生吃苦、团结合作等意志品质,提高的其社会适应能力。
四 结 语
兴趣小组制体育课的模式可能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它的宗旨是为学生终生进行身体锻炼做好智能储备和提高身心素质。启发自觉锻炼,升华健身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掌握终身锻炼的手段,产生参与身体锻炼的欲望和追求,最终形成运动习惯的心理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建嘉,[2] 季
浏,[3] 朱幕菊,[4] 叶
澜,[5] 钟启泉,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课程改革和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学校体育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以正确的思想指导科研教学 以科学的方法教书育人
以正确的思想指导科研教学 以科学的方法教书育人 ——学习研修总结
2010年9月6日至30日,本人参加了全省第十三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本期学习研修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问题为中心,研修的目的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高校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责任,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培养一支适应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的骨干教师队伍。
研修期间认真系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问答》等重要文件、原著和理论文章;观看聆听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和战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问题”、“关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当代世界文化思潮与中国文化”、“甘肃未来五年发展战略”、“科学理解和实践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专家学者的教学视频和专题讲座;并就“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教学科研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教书育人中用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品德、学识和学风,更好地引导和带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通过学习研修和研讨交流,本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和提高了思想认识:
一、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立足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们必须立场坚定,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自觉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和“四个分清”,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规律,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前时代的发展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使之适应时代需要、回答时代课题;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之为广大党员所信仰,为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掌握。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共同理想,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能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中国制度模式的强大生机活力,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是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实现形式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资产阶级国家的“三权分立”和无政府主义有本质区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最高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我们追求的富强,以综合国力的强大为基础,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特征。我们建设的民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我们倡导的文明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精神力量。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
我们要充分认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正确认识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促进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和现实,循序渐进地发展民主政治,确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支撑。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有着本质区别。
先进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作用,对现实社会有评价批判和矫正指导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就是让先进文化成为人们价值取向的主导,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成为社会风尚的主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明体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只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我们要坚持知行合一,把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修养,转化为道德实践。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统一,既注重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自觉守住是非界限和道德底线,又要强化舆论监督,开展道德评议,褒扬高尚行为,谴责不良现象,形成正确导向。要坚持知荣与明耻相统一,以“荣”作为催人向上动力,以“耻”作为防微杜渐警钟,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的体现,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相融合,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应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能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难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在日常生活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把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弘扬和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决克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坚决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勇于创新、昂扬向上;坚决克服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锐意进取、勇往直前。要着眼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着力回答时代对改革提出的新课题,着力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敢为人先,勇于超越,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正确的思想指导科研教学、以科学的方法教书育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前沿。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具有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现实问题、揭示事物本质、得出正确结论、作出科学决策。必须明辨和矫正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念和认识,抵制违背客观规律、脱离世情、国情和省情的错误观点和言论,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是为了人,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更要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精神诉求,善于发现学生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要把教育引导学生、鼓舞鞭策学生与尊重理解学生、关心帮助学生结合起来,适应学生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多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疑虑困惑,防止居高临下、空洞说教。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切实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让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成为学生自觉认同和坚持的信仰。要以哲学社会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为主要阵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教育与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奖优惩劣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渠道和形式,教育和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和自觉认同党的主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教育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明辨是非、知荣明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道德行为的价值尺度;教育和引领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本质区别,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教育和引领学生正确认识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协调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利与利他之间的矛盾。着力培育学生爱国为尚、遵纪守法、锐意创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尊重学生的创造愿望、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培育和发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后备军和生力军。
短短一个月的研修,通过集中听课、分组讨论、研读原文、考察实践等多样化形式的学习,我们既深入学习逐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和大政方针,又较为全面深刻地了解了世情、国情、省情与我国、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哲社教学科研的目的意义和哲社工作者肩负的时代使命。今后要进一步树立教书育人的崇高风范、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关爱学生的真挚情怀。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工作。通过育人来创造自身成就,实现人生价值,不负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
第三篇: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指导的研讨——张敏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指导的研讨
一、设计教学目标的指导研讨
1、是否应该有重点目标?不同单元是否应该有不同的重点教学目标?
2、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这一提法是否可行?这一目标的落实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还是要特别强调的、显而易见的?
3、我们会注意同一个班级集体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制定多层次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吗?我们能在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制定中体现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制定出反映多层次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吗?
二、设计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处理的指导研讨
1、我们是提倡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还是提倡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详略得当地处理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详和略的把握到什么程度?对一些教学设计中某一部分没有任何涉及内容的“略”字,我们应该如何指导?
2、在教学设计中要不要体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体现?弥补教材内容的某些不足,是否仅仅体现在增加有关的时政内容?对教材内容感到明显不足时,教师应如何处理?
3、怎样才算适度引入时事政治内容?怎样做到精选时事政治资料?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时事政治教育,这种不同应该如何体现?
三、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手段策略的指导研讨
1、在教学设计中,体验性学习如何体现?自主学习如何体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指什么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如何体现?
2、教师在设计中,注意到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精神这一条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质疑主要是指什么?怎样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3、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是否考虑过随机生成的问题?是否有调整预设的设计?解决随机生成的问题,可否在教学设计中有所体现?
4、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对学生学科实践与探究活动的指导?学生探究社会的基本方法是指什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教师对这些基本方法的指导?
5、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怎样才算是合适的(适度的)?服务与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哪些应该用多媒体课件?哪些不需要用多媒体课件?怎样应用多媒体课件,才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设计学习训练的指导的研讨
1、在学习训练的设计中,如何体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某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可否使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训练经历?有没有这个必要?
2、教师在学习训练的设计中,是否要考虑兼顾基础性和提高性?是全体学生都进行相同的学习训练还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训练?
3、通过校园网络搭建学习训练支持平台,可行吗?
五、设计学习评价的指导研讨
1、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评价?即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注意力、意志力、精神状态?这种评价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
2、教师对学生在本学科学习中的学习态度、情感,对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动态和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关注程度,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日常行为表现等,应该采取怎样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
第四篇:风度中学以发展等级通过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1
风度中学以发展等级通过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
始兴县风度中学陈吟松
12月25日下午,风度中学申报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总结会在学校阶梯教室举行。评估专家组全体成员、韶关市教育局领导、始兴县政府领导、始兴县教育局领导、我校中层以上干部以及全体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县教育局易维英副局长主持。
省督学、评估组车慈晖组长代表专家组向大会通报了评估情况。他指出,本次评估工作严格按照《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实施细则》及有关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对照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组全面考察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保障、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评估专家组听取了学校苏锦城校长作的《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水平》自评报告以及韶关市教育局林炜东副局长对我校的推荐意见,实地考察了学校的校容校貌、功能场室及教学设施设备,查阅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有关档案资料,对教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召开了教师、学生座谈会,对学校领导和部份教师进行了个别专访,听课54节(其中优秀率29.6%,优良率88%),观看了学生的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
专家组认为,风中创办18年来,能充分发挥体制优势,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学校生活设施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有完善高效的管理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取得
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已成为一所办学质量较高、有一定社会声誉的学校。
颜建平副组长在反馈意见中,从四个方面肯定了我校在办学成果方面取得的成绩:
一、以人为本,办师生留恋的学校;
二、面向全体,搭建教师成长的舞台;
三、立志崇德,构建富有特色的育人模式;
四、积极进取,实现低进高出的育人目标。同时对我校提出三条发展建议:
一、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更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
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以期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苏锦城校长在会上发言。他首先代表我校师生对专家组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苏锦城说,此次评估工作对我校既是一次新的挑战,又是一次检阅,既是一次磨砺,也是一次提升。专家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几天来夜以继日的工作作风,给我校师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苏锦城校长代表全校师生感谢韶关市教育局、始兴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我校评估工作的重视、关心与支持,并表示全校师生将以此为契机,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韶关市教育局副局长林炜东出席了评估会并讲话。林炜东表示,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全面肯定了风度中学高中教学水平,也指出了其中不足以及努力方向,反馈意见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对风度中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相信:有好的领导、好的教师、好的空间,风中的明天会更灿烂!
第五篇:“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探究与实践1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探究与实践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涌现出众多新型教学模式,包括“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调意识,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有利于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所以教师要重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编制导学案、合理组织小组合作等方式促使其在初中品德课程中得到贯彻落实。
关键词:导学案 小组合作 教学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
一、引言
从新课程改革提出至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在这十几年的教学探索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涌现出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如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教学模式等,这些全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能够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可以使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也很强,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从而相互启发,一起进步,形成一种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活动形式。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采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方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以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与合作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努力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他们一起努力,获得成绩,然后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这样一来,小组合作探究就将个体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
调意识;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有利于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有利于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利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也有利于解决班级授课制给教学带来的困难,实现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真正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基础之上。
2、实践意义
作为我国教育科研领域的一场“革命风潮”,小组合作探究对我国深化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实践意义。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以合作为突破口,以探索新知识为目的,要求学生互帮互助,并对小组整体成绩进行评价。学生在小组环境中必须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活动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气氛,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由于导学案在编制时就突出“导”的功能,所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明显的实践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通过使用导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值得广大教师借鉴。
三、在初中品德思想课中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如今,“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正在一些学校悄然升温,但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刚刚兴起,所以在实现过程中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导学案的设计缺乏科学性,无法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果欠佳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方能发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巨大功能。
1、科学编制思想品德课的导学案
要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科学编制导学案,这样才有了上课的依据。要科学编制思想品德课的导学案,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其一,准确性原则。教师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制定目标时既要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发展技能、培养情感态度的需要。为此,教师就要仔细研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和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细化为问题。在设计导学提纲问题时,教师也要尊新准确性原则。问题是课本内容的细化,也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师只有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可操作性、简明。易懂、能完成,前后问题要有逻辑性,不能出现“了解”、“掌握”等模糊性词语,而要使用“记住”、“会运用”、“解决”等明确性用语,还要标注出重难点问题。比如在讲《依法治国》这一部分内容时,要在“本质、根本目的”这两个概念上做标注,指明是“易混”概念,这样可以提醒学生强化学习,只是搞懂。
其二,梯度性原则。教师编制导学案提纲和练习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层层深入。一方面,导学提纲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不仅要再现课本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导学练习要紧密结合课本,以基础题为主,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填空、选择、案例情景题、实践题为方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导学提纲:让学生交流自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让学生分析自家收入是通过哪种方式获得的;引导学生分析自家收入中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让学生谈谈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的意义。这样的问题有梯度,层层深入,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多种分配方式的相关内容。
2、组织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导学案编制完成之后,要将导学案落实到学生身上,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其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实现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组建一个量、质兼顾的小组。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来说,教师应该以“异质组合”为主要方式,因为每个学生的资质、水平、能力不一样。每个小组以4~5人为宜。教师首先要选好小组组长,因为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灵魂,是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联系教师与小组成员的纽带。教师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确定小组组长。然后,要对选出的组长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知晓常用的学习组织方法,强化其责任感和耐心,并组织各个小组的组长进行横向交流,取长补短,使小组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当然,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潜藏问题,使小组始终保持和谐气氛。
其二,引导小组成员先自学导学案。导学案编制好之后,教师要提前1~2天发给小组成员,要求他们根据导学案先初步阅读教材。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求学生读书要快,节省时间;二是找出知识点要准;三是要边阅读、边思考。这样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三,引导小组成员在课堂上积极合作、主动交流。学生光预习是不够的,他们必定会存在某些疑问,或者看待问题不够深入。为此,教师要让小组成员针对导学案的问题积极交
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促使他们相互更正、辩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合作时间,不能催促他们快速得出答案,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注重的是学生的合作过程和思考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
3、选择恰当的小组合作时机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不是“万金油”,不是在任何场合都适用,否则会陷入“走过场”的尴尬局面,从而丧失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什么情况下适宜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呢?这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
其一,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适宜选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这样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励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智慧和思维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学习灵感。比如有些学生分不清责任与角色的关系,这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其二,当学生由于认识能力、思维水平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导致对一些政治问题认识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时候,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内部成员充分表达意见,相互补充各自的观点,从而对相关政治问题认识得更加丰富和全面。比如有些学生不能全面认识依法治国的意义,可以让小组成员讨论“如果没有法律,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这样的问题,以此促使学生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
其三,当教学过程中出现课堂争议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组内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从而逐渐达成共识。
4、适时开展小组评价活动
教师要适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评价活动,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全面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
其一,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正向评价活动,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观察他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予以他们赞扬与鼓励,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其二,让小组组长为每位小组成员打分,然后再按照小组总分进行评比。也可以在小组之间开展合作竞争活动,使每个小组成为一个合作集体,这样也有利于整个小组的进步。
四、结束语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注重“导”,注重“合作”,其基本着眼点
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理念。初中品德思想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自明,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合理利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问题,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标准》
[2]王硕旺等:《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年3月版
[3]张向葵、关文信:《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
[4]王怀彬等:《新教学方法》,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5]孙璐 刘电芝:《论课堂合作学习的使用条件及使用的有效性》,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07期
[6]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