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 要: 阅读应是一种以理解和创造为目的的对话活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因教法僵化,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等各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开放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多样性,设计不同阅读任务,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珍视个性化阅读见解。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结合本地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讨论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阐述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 阅读 教学
多年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轻视甚至忽视学生阅读训练的弊端。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260 万字,中考有关阅读部分的分值也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上。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就成为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很重视阅读教学,但到目前为止问题仍然很突出,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一、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l、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课也好,作文课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教师按这套程式去教,学生按这套程式去学,都不必动脑筋。现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流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模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标出自然节,以备讲评,圈出生字词,要求学生划出要点和疑点,然后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初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细究起来,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这样一个原则。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教学,教师照搬教参书上的内容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一节课。但同时,他也破坏了一篇十分完美的文章。可以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情采声茂的佳作,而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将这篇课文所构筑的一个完整的美感破碎了。
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本身无可厚非,是有用的而且必要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不管它的肚子是否已饱满,总是一次性的“蓦填”进去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虽然有时也从教学,教法上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 那也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事先教师已经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归纳思想、段意、含义。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二、提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的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这样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阅读活动是阅读主体(学生)观照阅读客体(文本)的心智过程。在这一观照过程中,主体的心理倾向观照态度和喜好程度即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着重要作用。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创设和谐融洽的读书氛围。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一定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征订各种书报,设臵阅读角,让学生在闲暇时尽可能便捷的获得阅读物;开展阅读竞赛活动,对于在阅读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等。其次争取家长配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家庭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除了必要阅读物的购买、指导和鼓励子女阅读外,教师可以要求父母和子女有一定的共同阅读次数,定期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检查,通过学校、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师生、家长的互动,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会由被动走向主动,乐于阅读,喜欢阅读。
其次,品味成功,增强阅读信心。在努力为学生建构良好阅读环境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及时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欢欣,品尝收获的喜悦。每一次阅读都是心灵的一场艰辛跋涉、一次孤独的灵魂历险,它不仅耗时,同时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并没有体味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快乐,不仅自信心会受挫,而且会又一次对阅读丧失兴趣,甚至减少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速度等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及时予以肯定,可以通过对阅读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阅读机制的完善,使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增强阅读兴趣,最终形成阅读兴趣。
2、尊重学生多样性,设计不同阅读任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个人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同一个材料的感知都可能不同。育人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明确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师生交互主体间的对话发端于主体间的差异。成功于差异的调整,发展于新差异的产生。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主观学习动向、客观学习水平的多样性,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来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例如教学《第一次真好》,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阅读探究问题,请每个同学从中选择二个,以自己的感受能力理解文本。问题一:文中说到“第一次真好”,又说到“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两者是否矛盾?请你说说看法与理由。问题二: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如何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问题三:作者为什么对人生的“第一次”情有独钟?请问你对自己人生中的哪个“第一次”情有独钟?为什么?问题四:既然“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而且文中并未提及反对任何“第一次”的观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就可以大胆地去尝试任何“第一次”,行吗?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因材施教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教学。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珍视个性化阅读见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里的“个性化”主要是指: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阅读的主动权和怀疑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运用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展开个性化阅读,从而引发思维的碰撞,磨砺阅读品质,值得注意的是,要给学生自由阅读吸收和自由思考探索留出充足的时间,才能为质疑提供条件。质疑需要突破原有知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提出个 性化的阅读见解。也许,这种见解并不成熟,但这是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的结果。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都应予以尊重和珍视。
4、打破既定教学模式,加强阅读引导。传统的阅读教学,在升学压力的逼迫下,教师们大都采用“布臵练习——学生训练——教师讲评”这样的单一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因对知识传授与训练的重视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教师往往局限于课堂,“带着镣铐”跳舞,课文被肢解的七零八落,学生们在无休止的演练中对阅读早已兴趣全无? 笔者曾见过《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文字被设计出如下练习题,这段文字是“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问题有:
1、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
2、通过这种议论方法表现了怎样的观点?
3、认真体会“寥寥”“其中”等词语的意思。
4、认真体会“煤”“木材”“一小块”等词语的比喻义。5作者设计这样一种类比论证方式有怎样的效果?
6、试根据此例归结类比论证的有关特点。7类比论证运用的具体要求。
8、选择另外的例子进一步比较分析类比论证的效果和技巧。不足百字的短文既读又写竟然设计出如此众多的考题,着实令人叹服,孙绍振先生曾尖锐地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更多的是肤浅苍白的“对话”、过度的文本阐释所呈现出的多元解读等无效的自我愚弄,他认为 这样的结果将最终导致权威的理论与生动丰富的阅读经验的长期为敌。
阅读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精读、泛读、略读、跳读等,而这些基本阅读技巧的掌握是学生顺利阅读和提高效率的保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基本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在课文的空白处作旁批,写出自己对课文的鉴赏和评价,学会作摘要,抓关键词挖掘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筛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最后教师根据文本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对文本大胆进行质疑,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5(5):10—14.
0九级语文教育专业学员:韦艳红
感谢韦焕壮老师指导!
第二篇: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长海八中鞠振媛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近几年我一直在这一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希望在实践中寻求一条可行之路。
一、课堂教学与片段写作相结合众所周之,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彼此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因为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文学化的视角感悟生活,并引导学生以文本为范文,像作者一样让自己的感悟及生活情趣走进自己的作文。
阅读课上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更要教给学生写的能力,毕竟哪位作者不是写作的高手(朱自清)。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不但可以让阅读教学灵活化,也会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作能力,从中学会写作技巧并进行效仿,可谓一举两得。
二、作文与生活积累
“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的流个不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精辟话语以极其生动形象的笔触寄希望于教者: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应先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这一源泉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帮助学生把无米之饮变成有米下锅。
1、学校生活是知识、理性与情感交织的宝库。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获取知识的沃土,是提升智慧的熔炉。这晨有琅琅的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更有爱心写就的感人故事:失去自信后,班主任老师的一句鼓励,让学的心底蕴藏下了一个美丽的梦。同学间或轻如烟淡如水,或甜如蜜,甘若泉的相互关心而带来的瞬间感动,都值得我们语文老师细心挖掘,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活情趣。
2、社会生活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舞台。
对于学生来说,社会生活较为简单,它是是偶尔接触或是有所耳闻,如果能恰到好处的捕捉到自己生活中的细节、闪光点,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就能使文章生色、升级。因此,引导学生把握好生活就成了作文的关键。
让学生走出狭小的书斋,广泛地接触社会,关注民生,把社会引进课堂,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拥有源头活水,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构建作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系列
作文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立足学生需求,立足教学实践,科学地建构作文教学体系:如初一年级的片段写作,学说真话,说心里话的叙述描写式写作训练;初二年级,学会说话,把话说好——清楚有条理,形象合情理,生活寓道理的联想式片段写作训练:初三年级把话说美,把理说透——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思辨式的片段写作训练。
从整个初中阶段看,作文教学目标可分解为表达专项训练、审题专项训练有素、立意专项训练、选材组材专项训练、布局谋篇专项训练等。而这几个目标都可以进一步细化,指导学生一一进行训练,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
三、改字定乾坤
“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毕竟任何一篇佳作都不是一锤定音,而是经过多翻的修改。一文三改,改字定乾坤。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一件事,开始比较容易,但坚持到最后往往很艰难。写作教学也是如此,它也需要广大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做到有始有终。
第三篇:浅谈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西华县逍遥中学
2013年4月
浅谈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
西华县逍遥中学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2、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3、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积极性差。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除限定在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进一步提出要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能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真正含义。
二、语文教学科学化
语文教育重双基、重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具有人文性、情趣性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烦琐、兴味索然的文字课、语法课,成了以题为本只重知识的技艺训练,或成政治道德的传声筒。老师是演员,学生是看客,许多具有人文之美、历史沧桑之美的文章本应以情动人、潜移默化于学生心灵,却被我们的老师千篇一律地肢解为结构划分、字义串讲、含义分析,面目全非。语文课没有了语言美、情调美、节奏美、音韵美、形象美的鉴赏与评价,有的只是选择与判断,有的只是拆散与组合,有的只是分析与比较。教师的理智分析解剖只是在“灌”观点,忽视了对人心灵智慧的开发,忽视了对人个性人格教育培养及独立精神的养成。
三、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
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 “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四、认清作文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写作自信心
认清了目的,行动才有方向,活动才能够依本而行,才不会乱了手脚,弄清作文教学的目的、,我们才能够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序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既定的目标和命题下去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因此,作文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作文是写文章的教学活动,学生作文是在语文教师以学生为位,抒发其思想感情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师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活动.”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正确的进行教师自我定位,认清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让学生能围绕这个题目进行素材的选取和构思。对于学生来说,作文的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作文题目的选择,作为教师应在学生选题过程中进行
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进一步增强学生写作的欲望和热情。
五、运用多媒体指导综合性学习。语文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课文内容往往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文字表述成图片、动画、视听信息。化无声的字词组合为音像的流动,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型阅读环境,以提供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借助声、乐、画、文的多媒体方式对读者进行全方位的审美刺激,有助于综合性学习的开展。综合性学习是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利用电教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改革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观念的转变是艰难的,需要过程,解放课堂,建立新课题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所有教师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第四篇: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浅探
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浅探
教育教学论文 2008-04-09 10:17:18 阅读430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朗读是通过视觉、大脑、发声器官把书面语言转化成清晰、响亮、富有情感的口头语言,再通过听觉作用于大脑的一种阅读方法。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公关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语法修养和普通话的水平,而且能把难于理解的文字变成容易理解的声音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收到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的功效。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朗读的心理学意义,是由语词作为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条件反射(或叫第二信号系统)。朗读与默读相比较,默读时,中枢神经只受到文字的刺激,因而只作出一次反射。而朗读时大脑则受到文字与声音两种刺激,反射的次数显然增加。另一方面,朗读时所应用的感觉器官有视觉与听觉,而默读只有视觉参与。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就相同内容而言,反射次数越多,给学生的印象就越深,其理解记忆效果就越好。
由此可见,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确实不容忽视。
然而,由于历史的、条件的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农村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朗读却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有的重默读而轻朗读,有的干脆阅而不读。这样既不能全面完成大纲要求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上面的认识,近年来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朗读教学作了一些肤浅的探索。现略述于后,以求教于大方。
一、朗读素质、习惯的训练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朗读实验首先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我经常组织同学们利用晨读课和一些课处时间,欣赏优秀的朗读录音。如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的《古罗马的斗技场》,中年小说播讲家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著名播音专家夏青的《文学欣赏》节目等。还经常在课内播放中学语文课文录音和课本剧。这些示范录音或苍凉悲壮,扣人心弦;或气氛森严,令人胆寒;或风趣诙谐,意味深长;或激昂慷慨,奔放豪迈……无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有情感。有时,我还将自己或学生的优秀朗读录音播放给同学们听。以缩小同学们与名家的距离,增强信心。通过这些欣赏或鉴赏的方式,同学们的朗读兴趣被激发了出来。教室内外,时常可以听到抑扬顿挫的朗读声。
2、提高素质
同学们的朗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但要使这兴趣长盛不衰,必须科学训练,设法提高其朗读素质。因此,我经过认真考查,根据同学们的朗读基础,将其分为好中差三类。在教师辅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们传帮带的作用。在具体训练中,分三个阶段按具体要求进行。
第一阶段:要求读音正确,声音响亮。
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农村中学生普通话水平普遍较差,汉语拼音程度参差不齐,加之在粗野的性格中往往带有羞涩的成份,因而往往读不准字音,声音不响亮。所以第一阶段着重这方面的训练。要求做到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漏字,不加字,不重复,不颠倒。打好表情朗读的基础。训练方法:一是通过课内纠正,课外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查字典等方法纠正不正确的字音。重点是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如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的区别等等。二是补习汉语拼音,使同学们准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三是录音对照,将同学中读音不准的与正确的录音进行比较,使同学们在比较中得到提高。四是通过累计积分的方式促使同学们读音响亮化。
第二阶段:要求句读分明,准确流畅。
这是朗读训练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训练的方法主要是欣赏领悟,讲解示范,录音对比,反复训练。为了使同学们做到速度适宜,节奏恰当,句读分明,准确流畅。我分期给他讲解、示范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以及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心理重音。要求同学们在欣赏录音或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时注意领悟。每隔一段时间就选出几个同学不同时期的录音进行纵向对比,使同学们看到了进步,增强了信心。上海电影译制厂已故演员邱岳锋有一句关于朗读的妙语真经,就是“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这是准确流畅朗读的要领,我把这理儿讲给同学们,要求他们变吃力的念字儿为顺其自然地说事儿。经过艰难地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要求富有变化,感情充沛。
这是朗读的高层次要求。要求朗读者不仅要读得准确流畅,而且要准确地把握所读文章的感情色彩,使读者和听者都受到熏染。这阶段的训练方法基本上与第二阶段相同。为了使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尽量进入较高的层次,我给同学们讲感情朗读的几个因素:如语调的高低抑扬、节奏的快慢缓急、音量的强弱轻重、音调的长短顿挫、音色的滑润颤哑,以及腔调的设计、音色的辨别。还讲了以这几种因素为基础所形成的不同的情感:或亲切爱怜,或追忆缠绵,或压抑愤懑,或激越豪壮,或深情赞扬,或风趣诙谐,或凄婉衰痛,或清丽明快。使同学们掌握一定的朗读理论依据,同时结合课文反复进行朗读训练。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用是倒叙的手法,引出了“我”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深切回忆。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①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②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③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阶级深情。④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眼前;每当我想起它,就不由的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①是回忆性的陈述句,应读得深沉而缓慢。②句是一个否定的判断句,要读得先抑后扬。③句是对全文中心的提示,因而要读得深情而肯定。其中“珍藏”、“不是”、“凝聚”三个词语要读重音。接着两句“每当……就……”对排,旨在引出往事,朗读节应稍加快。两个“就”字要紧接上文读得短促。整段句子应读出追忆缠绵的情感。
而第二段中“撞车”几句则应读得节奏急促,以表现“险情”,尤其是那个“刷”字,要表现出周总理急速拉开车窗帘了解情况的急切心情。而对周总理外貌神态描写的句子则要读出亲切敬仰的思想感情。最后一段与开头呼应赞扬周总理平易近人、深切关怀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和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应用深情赞扬的感情来朗读。
反复的示范练习,使同学们基本上能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不同的感情。朗读水平好些的还能随着文章内容、情节、句式的不同,变换
出不同的语调和情感。
3、培养习惯
为了巩固和提高同学们的朗读素质,使之养成喜爱朗读的习惯,长期受益,我采用了下面几种具体做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是定期举办演讲比赛。从开始朗读实验至今(其中因故停止实验两年),我们共举办班级演讲赛12次,一般一学期3次。每次演讲赛要求全体同学参加,多利用课外时间,有时也在语文课时间举行。
二是要求学生每月至少写一篇有关朗读的收获体会。从实验至今一共收有1100多篇收获体会。其中比较好的480多篇,这中间有的文章写得确有见地。如许露同学在文中写到“朗读的速度大有考究,如快速朗读一般用于叙述紧张的场面或急聚变化的场面,表现紧张、焦急、惊惧、热切、欢畅的心情,表现人物的机警、活泼、年轻。而慢速朗读则用于叙述平静、庄重和追忆、沉思的场面,表现苦恼、绝望、悲愤、沉重、缅怀、悼念的心情。中速朗读常常适应于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记叙文中一般性的交待。”这些收获体会中还有36篇优秀的或上过校园墙
报或在校园广播站播出。
三是语文考试总分中包含朗读积分。平时累计占期中、期末总分的5%。
四是长期订阅《演讲与口才》等期刊,不断获取新的朗读信息,定期进行朗读知识讲座。两年的朗读实验中我作了12次朗读专题讲座(一般一学期3次)。讲了《朗读的作用》、《朗读素质的训练》、《朗读与交际能力》,还组织学习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的《试谈朗
读》等文章。
由于采取这些有效的措施,绝大多数同学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的问题。教学证明:朗读运用得好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应注意些什
么呢?
首先,要确定那些内容更适合朗读教学。象朱自清先生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和诗歌。应以朗读为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朗读,既可以使学生领会其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又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收到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古人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想道理恐怕就在于此。
对揭示文章主旨的段落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方纪的《挥手之间》,作者在对主席在机舱口向送行的延安军民挥手告别这一历史性的动作作了细致描写之后,插入了两段抒情味极浓的议论文字。我在教学时就要求同学们反复朗读,使之明确了这两段议论是“文眼”,是点睛之笔,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歌颂了毛泽东同志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伟大精神;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时间、领袖、同志、战友和广大革命群众之间的无比亲密的感情;以及他们为国家民族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从而领悟到: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在于提示段落中心或文章主旨,使同学们在这方面摸着了
些规律,掌握了钥匙。
对需要背诵记忆的篇章或语段要反复朗读,以期“熟读成诵”。比如吴伯箫同志《菜园小记》中对刚出土的新芽的描写:
……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
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象这样综合运用排比、反问、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经过细心观察得来的饱含着劳动乐趣的,充满着奇丽联想的语句,反复朗读、朗诵,无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还是语法修辞运用的能
力等等都是大有益处的。
其次,还要注意朗读在不同环节中的运用。
讲前朗读,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发现难点、疑点探测新旧知识的联系。讲中朗读,使之加深理解,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领悟新知识的内蕴。讲后朗读,可收到巩固理解、加深记忆、启迪联想的作
用。
三、朗读教学的实验效果
经过两年的朗读教学实验,学生的语感显著增强了,他们的辨音能力、辨别语法结构能力、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辨别感情色彩的能力以及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能力,甚至观察力、想象力等,比对比班的学生有显著提高。学生作文中的病句明显减少了,感情色彩也比以前增强了、恰切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张霞同学原来写作基础较差,一提写作就头痛。经过朗读训练,她的语感提高极快,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写作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9年,她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日记大赛,获得了“优秀创作奖”。朗读教学的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水平。实验证明,加强朗读教学确有助于提高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水平。我想后面的统计对照表是应该能说明这一问题的。
朗读教学实验,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水平,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一,对普及普通话,缩小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培养了具有一定朗读水平和交际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才。
朗读教学实验成绩对照表(略)
说明:
1、表中“应得分”是指毕业统考题的总分或题中该知识点的分值,“实得分”指班级均分。
2、表中“语法知识”包括词法、句法、句群和文言句式等语法内容。
第五篇:浅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又称讲读教学,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的,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完成的.就乡村普通中学而言,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背景下,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用近十年的时间来学习语文,却仍然是实用性不强,学习不管用.这些年来,不断有新的语文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但是效果仍然不太理想,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感受.
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分析轻语体.大多数阅读课基本上是从分析词语、句子到分析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一篇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的分析讲解挤调了学生读书、思考、体悟的时间,学生获得的只是结果,使阅读失去了本有的灵气,也磨灭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师生角色的错位.阅读过程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带有较强的个性差异,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人”地位往往被剥夺,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凭着一本教参、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用单一化的教法代替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只能机械的接受,没思想的辩论,没感情的对话……语文课又何来兴趣,何来情味呢?
<二>.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现象严重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相当盛行,近年来来出版的各式各样的中学语文教案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的教案就是这样设计的,应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的“提问设计”对避免“满堂灌”的现象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教师没能驾驭教材,不是教材“为我所用”,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课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一篇课文提出一大堆问题,在课堂上弄得热热闹闹,并把这种教学看成是启发式教学,使得“提问设计”走入了“满堂问”的误区,其结果不但不能强化学生思考,深刻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和从文章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性,针对性
受错误的习惯思维的阻挠和制约,课外这些阅读遭到部分农村家长的反对,以为课外阅读是“边角料”.另外受自身阅历、见识等水平的局限,有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着好坏不分,盲目阅读的情况,还有的是因为课外阅读过宽而感到困惑,哪里是他起步之处,又该如何迅速出发,怎样驶向知识的彼岸……这些免不了会感到茫然和不解,这说明学生的课外阅读是缺乏指导性的,是需要好好指导的.
征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变这种现象: <一>尊重个体差异,展开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所以,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中心时可以这样说:“课文的作者为我们虚构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图景的目的是表现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同学们认同这些观点吗?”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认为他这是以一个文人的方式来唤醒人们早已快对美好生活失去信心的心,还大家一片安宁的土地.”有的说:“我深深为陶渊明的勇气所折服,他不像现实中的某些人只知逃避责任,要知道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啊!”此外,在个性化阅读中还可以采用突击重点的阅读方法,对文本的重点出重拳、用重力、聚众智
<二>.设计中心问题,克服“满堂问”
设计一两个中心问题可以牵动整个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并能打破课堂死气沉沉的气氛,引出课堂教学的高潮,使课堂教学节奏不在是平平而过而是张驰有致,富于变化.教学目标也会被这一两个关键的问题拎出来,摆在显著的地位,真正把课文激活了.
要设计好一两个中心问题,关键在于“吃透两头”.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现状,研究离学生已有知识最近并能根据已有知识推导、引申出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依据两者的最佳交汇点设计提问就能促成学生已有心理水平与新的学习需要矛盾,形成最有价值的学习心理活动.另一方面,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表达技巧.
当然,设计一两个中心问题并不意味着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只有一两个提问,其他的提问或诱导、或过渡、或检查……都以各自的作用而存在,但他们都是次要的提问,应该为主要的中心问题服务. <三>、强课外阅读指导,促进课内阅读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大量洋溢着浓厚人文精神的优秀课外作品,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让学生从中吸取充盈的人文精气,以滋养他们的精神家园.让学生进行“主体的自由阅读”追求较高的阅读效率.将课外阅读纳入正轨,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
(1)制定阅读计划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教师可按年段安排,根据学生年龄、兴趣、理解能力及结合教材编排,制定计划.如七年级可指导学生阅读:
1、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中国现当代童话、寓言等,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等;
2、蒲松龄《聊斋》、鲁迅《朝花夕拾》朱自清、老舍、现代作家散文选集;
3、适当安排了解一些古代诗人、诗作的了解学习.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杜牧、李商隐、欧阳修、王安石、陆游、李清照、辛弃疾、陶渊明、曹操等;初一暑假: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童年》.
(2)指导阅读方法:
①内容指导
阅读长篇名著,要注意书中各个人物、主次要人物分别是哪个人物最精彩,通过哪些故事情节来表现,如看《水浒传》,“武松”这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景阳冈打虎,杀嫂祭兄、醉打蒋门神.
②读写结合
读书要做笔记,动手动脑,教师可定时抽查学生的笔记,以督促学生养成习惯.
总之,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第一道关口,是陶冶情操,形成能力的有效途径.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探索与研究的地方,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