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
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适用)
陈银蓉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10041 课程英文名称: Land Use Planning 先修课程: 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 适用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总学时:112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实习学时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应用性学科,土地利用规划科学中包括经济、自然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是以经济为主导,技术是手段,自然是基础,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知识,以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这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学科。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业务,也是实现我国土地管理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土地利用规划课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和骨干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对各种生物产品的需求,以及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安排各业土地利用。
课程名称: 土地利用规划
总学分:7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1.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理论 2. 熟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发展
3. 熟悉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和编制方法
(二)技能、能力方面
1. 掌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所需资料及图件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
2. 掌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业用地内部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程序和方法。3.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成果整理、整饰的技能和送审的程序。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 绪论(6学时)
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任务和内容体系。第一节 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2学时,掌握)
一、规划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规划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体系(2学时,掌握)
一、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第三节 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2学时,了解)
一、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
二、原苏联土地利用规划简介
三、欧美一些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简介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6学时)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3学时,掌握)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二、土地区位理论
三、生态经济协调理论
四、人地协调理论
五、系统科学理论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3学时,掌握)
一、遵循土地基本国策原则
二、土地权利原则
三、经济原则
四、因地制宜原则
五、综合效益原则
六、可持续利用原则
七、逐级控制原则
八、动态平衡原则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2学时)
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和内容。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1学时,掌握)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层次及内容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内容(1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法 第四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12学时)
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4学时,掌握)
一、土地利用调查数据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土地质量评价(4学时,理解)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三、土地经济评价
四、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三节 土地利用潜力估算(1.5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潜力的概念和内容
二、土地利用潜力估算的方法
第四节 土地利用宏观研究(2.5学时,理解)
一、人口增加与土地利用
二、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
三、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
第五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14学时)
重点与难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及土地供需分析。第一节 基础数据预测(4学时,理解)
一、人口预测
二、消费水平预测
三、作物产量预测
四、城市化水平预测
第二节 农用地需求量预测(4学时,掌握)
一、耕地需求量预测
二、林地需求量预测
三、牧地需求量预测
四、养殖水域需求量及潜力预测
第三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4学时,掌握)
一、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
二、交通运输用地需求量预测
三、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预测 第四节 土地供需分析(2学时,理解)
一、土地供给总量
二、土地需求总量
三、土地供需分析
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8学时)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分区布局。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3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二、土地利用结构拟定的方法
第二节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学时,掌握)
一、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第三节 土地利用微观配置(2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二、土地利用类型配置
第七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8学时)
重点与难点:城镇用地规模的测算和居民点用地选择。第一节 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1学时,了解)
一、居民点的形成
二、居民点分类
三、居民点用地
第二节 城镇化问题(1学时,了解)
一、城镇化概念
二、世界城市化
三、我国城镇化
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1学时,了解)
一、城镇布局理论
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节 居民点规模(2学时,掌握)
一、居民点规模概念
二、居民点用地规模的估算和预测
三、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 第五节 居民点布局(2学时,掌握)
一、居民点布局形式
二、居民点布局原则
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第六节 村镇用地规划(1学时,了解)
一、村镇用地规划的特点
二、村镇用地的结构与配置
第八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4学时)
重点与难点:各类交通用地占地面积概算和用地配置要求。第一节 交通运输功能与结构(0.5学时,了解)
一、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结构
第二节 交通运输网的配置(0.5学时,了解)
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
二、交通运输结构的确定
三、交通运输网的配置
第三节 公路用地规划(1.5学时,掌握)
一、公路和公路等级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公路选线
四、公路用地面积概算
第四节 水运用地规划(0.5学时,了解)
一、水运航道的布局
二、港口码头用地配置
三、水运用地面积概算
第五节 铁路用地规划(0.5学时,理解)
一、铁路的等级和选线
二、铁路用地面积概算
第六节 航空用地规划(0.5学时,理解)
一、航空交通线路的特点和要求
二、机场布局
三、航空地面设施用地面积概算 第九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4学时)
重点与难点:水土资源平衡、供水和灌排工程用地面积概算及用地配置的基本要求。第一节 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用地(1.5学时,理解)
一、水资源类型及其开发利用
二、水利工程用地类型和等级
三、水土资源平衡
第二节 供水工程用地规划(1.5学时,掌握)
一、供水工程用地类型和配置要求
二、水库用地配置
三、抽水站用地配置
四、机井用地配置
五、供水工程用地面积概算
第三节 灌排工程用地规划(1学时,掌握)
一、灌排工程用地类型和配置要求
二、灌排工程用地配置
三、灌排工程用地面积概算 第十章 农业用地规划(6学时)
重点与难点:各类农业用地规划的要求及配置特点。第一节 耕地规划(2学时,掌握)
一、耕地利用组织形式
二、耕作田块规划
三、田间灌排渠系规划
四、田间道路规划
五、农田防护林规划
六、田间设施综合配置
七、耕地内部规划方案评价 第二节 园地规划(1学时,理解)
一、果园用地规划及配置
二、茶园用地规划及配置
三、桑园用地规划及配置
四、其它园地的用地选择 第三节 林地规划(1学时,了解)
一、林地功能和分类
二、各类林地的规划和配置特点 第四节 牧草地规划(1学时,理解)
一、牧草地用地规划内容
二、季节牧地的划分
三、放牧地段的配置
四、割草地的规划
五、牧草地规划方案评价
第五节 水产用地规划(1学时,了解)
一、水产业与水产用地
二、人工养殖场用地规划及配置
三、其它水产用地规划及配置
四、水产用地规划方案评价
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6学时)重点与难点:各类专项规划的要求和规划内容。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学时,掌握)
一、规划原则
二、规划程序技术要点
三、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四、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主要成果 第二节 农地整理(2学时,掌握)
一、农地整理概述
二、农地整理评价与重新分配
三、农地整理费效估算
第三节 土地开发规划(1学时,了解)
一、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分析与规划
二、海涂资源开发规划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
第四节 土地复垦规划(1学时,了解)
一、废弃地类型
二、废弃地复垦规划
第五节 土地整治规划(1学时,了解)
一、水土流失地整治规划
二、低洼湿地整治规划
三、风沙地整治规划
第十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论证方法(4学时)重点与难点:规划方案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第一节 规划方案经济可行性论证(1学时,理解)
一、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
二、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三、财务评价指标
四、国民经济评价参数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费用效益分析(1.5学时,理解)
一、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效益评价
三、费用评价
四、费用效益分析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可持续评价(1.5学时,理解)
一、可持续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二、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可持续评价方法
第十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4学时)重点与难点:规划成果的编制和实施计划。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1学时,掌握)
一、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
二、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编制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0.5学时,掌握)
一、现场铺图的准备
二、规划方案实施计划
第三节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1学时,理解)
一、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内容
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特点
三、土地用途管制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四、土地用途分类与土地利用区
五、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第四节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0.5学时,了解)
一、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涵义
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任务
三、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四、土地利用计划体系
五、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六、土地利用计划的实施
第五节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1学时,理解)
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涵义和特点
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和指标
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四、耕地动态监测预警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方式:检查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程考试等。课程成绩评定:
第一学期(56学时理论课):平时及考勤(20%),课程论文(20%),期末考试(60%)。第二学期(28学时理论课,28学时实验课):平时及考勤(20%),课程设计(20%),期末考试(60%)。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1] 王万茂,韩桐魁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材)
[2]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 王万茂主编.土地规划.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 董德显.土地利用规划.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5] 王万茂主编.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6] 师学义等编著.土地利用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 韩桐魁等编著.土地利用规划.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 国家土地管理局规划司组织编写.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9] 吴茨芳等编著.土地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5 [10] 张风荣编著.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 江景波等编著.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模型应用.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 [12] [美]A.S.马瑟著.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规划司译.土地利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13]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14] 许燮漠等.土地利用工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15] 陆红生,韩桐魁主编.土地利用与管理手册.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16] 许牧,张小华主编.中国土地管理利用史.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7 [17] Alan Randall.Resource economics.John Wiley & Sons,Inc.1981 [18] Julian Conrad Juergensmeyer,Thomas E.Roberts.Land use planning and control law.West Group.1998 [19] 《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中国房地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等专业杂志和《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房地产报》专业报刊 [20] 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土地网 [25] 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城市规划》网 [26] 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房地产报》网
撰稿人:陈银蓉
审稿人:
第二篇: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土地的特性: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是土地利用领域永恒的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客观必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其主要目标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与保护。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问题:
(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按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各类土地的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耕地数量少。
(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由于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地区大等情况造成的。
(3)林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极低。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m3。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最少的国家之一。
(4)农用地土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破坏较为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土地沙漠化严重;土地流失严重。
(5)建设用地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图。这是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主要部分,是一张全面组织土地利用的总设计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系指全部规划的文字说明,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各业生产用地的划分及其内容,以及规划实施与经济效益概算等。
(3)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4)施工图和实施计划
第三篇:土地利用规划重点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的依据:
1、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
2、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
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
4、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等。
土地质量评价: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评价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永续利用原则
3、效益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综合性原则
6、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表现为在一定土地资源总量约束条件下,依据既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调整和转换,最终达到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有效分配和再分配。
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利用布局 :
相似:它们都是在某一区域内,对工业、农业、城镇、交通运输线路等各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在空间上进行安排;都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确定土地的不同功能和区域分工。
不同:土地利用分区主要任务是划分各种用地区,规定各种用地区土地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土地利用原则和管理措施,而土地利用布局主要任务是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规模、空间位置和界限。它们紧密相关,互为依据,互相联系。
分区方法
(1)综合分析法(2)主导因素法(3)叠置法(4)聚类法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2)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3)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4)城乡居民点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
(5)城乡居民点体系职能结构;(6)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结构 ;
(7)农村居民点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居民点规模:居民点规模依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讲,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
城市规模弹性 :是指城市的人口与占地规模应有一个变化幅度。
城市规模弹性自由度:规模的最大与最小两者极限值的变化幅度。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
1.历史推断法2.规划指标法
3.分区测算法方法4.模型预测法
居民点布局方法:(1)线性规划法;(2)力多边形法
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1)指标比较法(2)运输重心法(3)分级评分法(4)费用比较法
交通运输用地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用地,包括护路林用地。
规划的内容:
交通运输量预测、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和交通运输用地规模的测算。公路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选线原则 :
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使路线布置在地势高燥、地质良好,便于施工的走向上,并符合工程技术要求;
三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
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
五是要经济合理,一方面要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技术标准,或在不降低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运营经济效益,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选线方案。
选线方案择优 :
公路选线时往往会出现几个方案,必须通过对整个路线或某段路线的不同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优方案。
评价时可采用下列三项指标:
①道路的工程造价 ②运营费用③占地面积损失
第十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水土资源平衡就是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
(1)水土资源平衡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
(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受水资源制约的,通过水土平衡计算,可以根据水量的余缺情况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水土资源的最佳配合。
一个完善的灌排水工程系统应包括渠道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汇水系统和灌排渠系上的建筑物。另外,在丘陵山区,包括塘坝蓄水工程;在平原低洼地区包括堤防、圩垸和排水枢纽工程。
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规划
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采用较小的纵坡,支渠则垂直等高线布置
(2)干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其纵坡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
(3)合理穿绕布置(4)河网化布置
耕地详细规划 :
耕地组织形式:
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
所谓轮作田区是指作物轮换种植的基本单元。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
耕作田块组织形式是在同一块耕地上按时间先后安排作物的轮换顺序,各田块之间不存在作物的轮换关系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2、综合协调原则
3、双轨并行原则
4、区域完整性原则 程序:
1、耕地现状和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2、耕地需求量预测
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确定
4、基本农田的分布
5、规划成果整理和绘图
主要成果:
①乡(镇)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②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图
③乡(镇)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④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⑤土地分等定级图
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工程建设规划图
⑦乡(镇)和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说明书
土地整理规划 :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土地整理的范畴和程序
(一)土地整理的范畴
可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农地整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农田整治、农地改造、地块调整、土地结构调整、宜农荒地的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二)土地整理的规划程序
1.选择土地整理单元
2.编制土地整理规划
3.审批土地整理方案
4.组织土地整理实施
5.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废弃地复垦规划
(一)复垦规划的原则:
1、复垦应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协调发展
2、弃地复垦要和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并结合生产情况逐年实施。
3、复垦规划要与城镇(村)、道路水利等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做到地区建设布局合理化,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美化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4、复垦要与矿区和邻近企业的排矿、排土、排灰、排渣等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排放的废弃物充填挖损、塌陷的土地和地下采空区,既避免排放的废弃物另行占压土地,又解决了挖损、塌陷土地和地下采空区的充填物。
(二)复垦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1.现状调查 2.复垦预测3.确定复垦方向和治理目标4.编制复垦总体性规划
5.编制矿区土地复垦小区试验规划 6.编制复垦实施计划
7.开展复垦效益评价8.编制复垦规划成果
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称做土地整治规划。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1、规划分析
2、现状调查、分析、评价
3、环境影响识别
4、环境目标确定
5、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规划方案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7、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评价结论和说明
9、监测与跟踪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① 规划分析② 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③ 环境影响识别、环境目标确定、评价指标;④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⑤ 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⑥ 公众参与 ⑦ 监测与跟踪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
3、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4、施工图及实施计划
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
(一)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程序
以复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在设计程序上,分为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两个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规划人员将所规划的内容,从“骨架”性项目到具体项目,逐项绘制到图上,要求界线基本准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整个规划设计的意图。要求对整个规划方案或某些单项(部分)设计项目,提出几个不同方案,以供进行比较选择,并经过领导审 议和群众讨论,形成规划草图(初步设计图)。技术设计属精确设计,在优质复制图上进行,要求对各规划项目进行精确的设计。无论是界线或面积,在图上都应准确无误,并可按技术设计图来计算面积和进行现场定界工作。
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1)前言。(2)基本情况。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包括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任务、措施等。
(4)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包括土地需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
(5)居民点、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等
(6)农业用地规划。包括耕地、园地用地规划。(7)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8)土地利用规划效益预测。(9)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措施。
第四篇:土地利用规划调查报告
班级:09资环学号:姓名:尤超
仙林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调查
摘要: 高等学校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但随着高校占地规模越来越大,以大搞基本建设为主要标志的高校土地利用活动逐渐偏离正轨,并导致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对仙林大学城师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促进其科学合理布局,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关键词: 土地利用;公共设施;布局
引言 :
高等学校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包括用地优惠在内的政策支持下,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历史性跨越。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的负面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就土地利用而言,越来越多的高校用地问题和土地利用规划问题相继浮出水面,不仅影响了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当前加强和改善土地宏观调控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因此,深入了解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腾飞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1调查背景和目的1.1 仙林大学城简介
仙林新市区位于南京东部,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科研及产业的重要基地,承载着“大学向大学城集中”和“南京主城东扩战略”的双重责任。
大学城集中区占地27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高等院校和居住、商业、文化娱乐、行政管理、医疗机构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10-12所高校,在校生人数12-15万人。新市区中心商务区位于大学集中区的中部,承担新市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活动中心以及居住功能,主要服务于高校师生及城市居民。同时,新市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已开通的十多条公交线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南京地铁二号线东延线仙林段快速公交,使新市区与南京主城融为一体。
1.2 调查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仙林大学城的土地利用现状,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环保意识为规划理念建立合理的布局结构体系和便捷、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使校园建筑设施的空间布置以及教学、运动、生活三大功能区的布局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避免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最大限度的为高校师生服务,使大学城更好地发挥培养人才的功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2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2.1 调查概况本次调查针对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全体师生,就问卷的结构与内容看,力求做到真实性、清晰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全面了解仙林大学城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可借鉴之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大学城的功能,为我国今后大学城的建设提供借鉴。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南京师范大学整体布局结构和内部建筑位置在被调查者中,95%的同
学认为学校的整体布局基本合理,仅有5%表示其布局不尽合理,大多数学生对本校的规划布局表示认同。而当问到具体的建筑物位置时,25%的同学认为超市和教学楼的位置不合理,10%的认为宿舍楼和体育馆的位置不太合理。可见,同学们对与日常学习、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宿舍、超市、教学楼、体育馆关注程度较大,这也应成为大学城规划设计的重要方面。
2.2.2 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学校内部教学、运动、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休闲息息相关。对于“学校应当完善的设施”,大多数同学(31%)认为网络设施的建设还有待改进,其次是食堂(17%)、教学仪器和卫生设施(13%),但对绿化工程、宿舍、超市(6%),消防设施(4%),运动场所和图书馆(2%)比较满意。还应注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在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其文化和生态内涵。
2.2.3 大学城周围配套设施建设自2002年初大学城启动建设以来,已高标准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包括道路工程,园林景观绿化,地区水、电、气等公用设施的主干管的设铺设,在地区各项建设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建设与地区文化、生态内涵的协调统一。
(1)交通配套设施。仙林新市区与主城核心距离15公里,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一应俱全,而且根据规划,地铁2号线和4号线将分别从紫金山南北两侧进入仙林,在仙林新市区南侧交汇后,在仙林内部形成环状轨道交通网,连接新市区各功能分区,并在沿途设十个站点,最大限度地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同学(100%)去市区选择公交车,因此,公交路线的规划设计情况对大学城师生有重要意义。在回答问卷中“大学城的交通配套设施如何”时,有45%的同学觉得“公交不合理,有时很拥挤”,还有一部分同学(15%)认为“地铁修好后很便捷”。可见,公交路线设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商业网点。在参与调查的人中,半数以上的(65%)会选择仙林商铺,远多于去市区商铺的(30%),因此,仙林新市区的商业网点建设也应受到重点关注。在问道对“大学城的商业网点”的看法时,33%的认为“商品的质量、服务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另外,同学们的意见还集中在“商铺规模太小”(31%)和“商铺种类太少”(22%)上,除此之外,药店的缺少也是值得关注的。至于“商业网点建设应侧重的方面”,书市占到了37%,其次是休闲娱乐和大型超市,分别占到了26%和21%。由此可见,大学城商铺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知识型和休闲娱乐型的商业网点建设需要有所侧重。
(3)其它公共设施另外,我们对其他配套设施和针对特殊人群的公共设施的建设情况也进行了调查。“对大学城配套设施的不满”集中于公共交通和医疗卫生方面,分别占37%和35%,再就是商业网点(20%),可见,医疗卫生方面也应是规划关注的重点。当问到“您身边的老人、儿童或者残疾人使用公共设施时遇到的困难”时,主要集中在“上下公交车不方便”(36%)和“大部分公共设施都有台阶,同时配备轮椅缓坡的很少”(28%),因此,在设计公共设施时,还应注意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设计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
2.2.4 仙林大学城各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资源共享大学城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文化事业团体,汇集了大批专业人才,文化氛围浓厚,文化设施完善,因此,实现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学城的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此,我们就各高校之间的交流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回答“学校毗邻而建对构
建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否有作用”时,绝大多数同学(95%)持肯定态度;而对于“学校与其他学校在基础设施资源方面的共享是否紧密”,多数认为“一般”(45%)或“不紧密”(40%),并表示希望实现图书馆(53%)、运动场所(25%)和食堂(19%)的资源共享。另外,当提到“大学城科研以及高新产业区的建设对就业的帮助”时,仅有35%的同学持肯定态度,大多数觉得“对我没有吸引力”(45%)或“不清楚”(20%),这也体现出今后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应注重与大学城紧密结合,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其中的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3建议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仙林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大学城的规划应从单纯建设房屋的物质规划,提高到建设整个社区的规划,使之不仅有可见的优良环境,且有高效、文明、优质的生活(张庭伟,1997)。其次,由于大学城的人群构成比较特殊,规划应从大学人群的生活、工作、创业、交往等多方面出发,以适应其生活方式,以人为本,用富有情趣的环境设计来陶冶人们的情操,重视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第三,具体规划时,注意使各种设施的布局集约化,充分保证公共空间的用地;同时政府实行监督,避免形成各自围墙封闭的学院用地模式,使公共环境最大限度的得到社会共享。只有这样,大学城的开放性和社会化才得以落实,各个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也能够实现,整个大学城呈现出高质量的环境形象。第四,除了土地集约利用,还应注重交通系统的规划。在处理好近、远期建设空间布局的前提下,建筑不宜过散,以人行和自行车的适宜交通时间距离来布局建筑设施,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降低了交通费用,而且有利于环保。而方便可达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提高使用效率,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吴向阳,2003)。最后,规划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应留有调整发展的余地。充分考虑当地的自身发展,规划保持一定的弹性。同时,大学城的建设作为百年大计,不要片面地追求速度,否则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市建设。
第五篇: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P7)
土地的特性: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P8)
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一定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者说为手段,利用土地特性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活动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单研究制约土地利用的生产力因素,也不单研究制约土地利用的生产关系因素,更不是研究土地利用的全部内容,而是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做的预先估算的过程。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
土地利用规划的职责:就是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
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9、农业用地规划;
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
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 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在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一省一市一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错综关系,上一级规划对下一级规划起着控制作用,而下一级规划对上一级规划存在反馈作用。同一层次不同单位和区域的规划之间存在着开放性互补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1、地租和地价理论
2、土地区位理论
3、持续利用理论
4、生态经济理论
5、人地协调理论
6、系统工程理论(P35)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
4、逐级控制原则
5、动态平衡原则(P4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P5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P5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准备阶段→方案编制阶段→规划审批阶段
规划的分级审批:三级审批: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所在城市,非农人口50万以上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省级政府审批地(市)级、县级和不设区的乡级规划;市级政府审批设区的市的乡级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分析、质量分析、开发程度分析、结构分析、效益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
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耕地灌溉率=(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100%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
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
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单位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产量(或产值)=作物总产量(或总
产值)/作物总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
单位农用地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建设用地总产值=建设部门总产值/建设用地面积
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盈利率)=(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
面积 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生活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土地质量评价:依据土地评价对象的不同:城镇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评估)、农用土地质量评价(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评估)
依据土地评价属性的不同: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土地经济质量评价
依据土地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
承载力评价、土地农业经济评价、土地国民经济评价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1、趋势预测法:直线方程、二次曲线方程、指数方程(P129)
2、回归预测法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方案的编制方法:
1、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 ★
2、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
3、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土地利用用地分区(P163)
土地利用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P164)
农业用地的配置(P168)
建设用地的配置(P173)
城镇布局理论:
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2、门槛理论
3、带形城市理论(P229)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
1、历史推断法
2、规划指标法
3、分区测算法
4、模型预测法(P241)
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自由式(P244)
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结构:(优、缺点)(P265)
1、铁路运输
2、水路运输
3、公路运输
4、航空运输
5、管道运输
公路的选线及其方案择优:(P273)
铁路线路的选线:水文要求、地形要求、地质要求、通航要求(P282)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内涵: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
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特点: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
建设;
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
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
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作用:
总体目标: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
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具体目标: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
2、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
3、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5、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则禁止建设。
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条件: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坚持
规划先行。我区计划用5-6年时间全面完成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的区域不得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2、项目区只能选择在一般农田区和基本农田范围内。不能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的范围内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3、要明确建新区特别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点位和位置。并按发展性、多样性、相
融性、共享性的“四性”要求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整理中农户
要自愿同意开展搬迁。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要经区规委会初审
后,报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建设。
4、整理区域应具备整理的潜力。农地整理中田土坎、农村道路、未利用地占整理
区耕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8-10%。
5、产生的增减挂钩指标平移使用产生的土地收益应与实际投入成本资金相平衡。
若收益低于实际投入成本,政府须对差异资金的来源方式进行合理的说明和承
诺。
好处:
1、对农民而言,就是“三充分一持续”。
2、对土地而言,新增了耕地面积,优化了土地结构,促进土地的流转,适于规模经
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
3、对投资商而言,可以通过参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得土地投资收益,同时,还可获区政府在税收、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扶持,享受土地综合整治优惠政策。
4、对产业而言,通过建新土地的平移使用,使我区土地后备资源更加丰富,通过科
学规划,可为汽车产业、商贸、现代物流、城市地产等提供土地储备,逐步形成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打造复合型产业增长极。
工作步骤:
1、调查摸底,征求意愿。深入村组、农户家中,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事代
表会、村民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宣传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对农村土地、人口、房屋、青苗、是否同意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等基本情况作一个全面摸底。
完善村民申请参与程序。
2、制订方案,立项报批。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原则、机制、安置补偿办法和实施步骤,做好资金测算,选定项目合作主,筹措前期资金。
3、登记测量,清算补偿。项目立项批准后,组织专业测量队伍,选派村组议事
会代会和群众代表参与,逐组逐户按户籍进行登记、核实,对房屋及构筑物、青苗及附着物进行测量、登记、签字、确认、公示、复核,无误后由镇政府
对房屋及建(构)筑物、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开展清算补偿。
4、住房安置、农户搬迁。修建安置房,落实房源,开展搬迁,并做好户口迁移
及城市居民户口登记工作。
5、充分社保、充分就业。完成农民变市民的户籍变更手续后,及时落实人员社
保,作好有就业意愿的全员统计摸底,抓好就业培训,寻找就业岗位,引导
帮助就业。
6、工程实施,复耕验收。组织实施三大工程,将农房旧房拆除复耕,达到国土
部门验收要求。
7、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土地综合开发。开展农用土地流转工作,做好集
体经济组织预留土地的项目开发和建新平移土地的综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