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高考作文指导(三)(高三必修教案设计)(精选)
2010年高考作文指导(三)形成的,考生应打开思路,将各种现代“符号”发掘出来;要善于以小见大,显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独特认识,使笔下文章具备视野广阔、气韵酣畅的优点。方法二:分析法
就是分析题目的语言关系、文字含意,了解议论的范围和重点。分析内涵。如全国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一知半解,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观点,配以反面事例进行批判,殊不知“后天下之忧而忧”的意思是“天下人都忧愁了,我也忧愁”,应该说还是包含了“忧天下”的思想的,作为反面论点来批判,显然不妥当了。分析外延。引申型命题,用作为引子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事物命题,要求借题发挥,展开议论。如《从“萧何追韩信”谈起》、《熊猫废物箱的联想》等。比喻类比型、象征型命题,要做到比喻贴切,紧扣“类比点”,充分而深刻地揭示类比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的共同属性,从中类推出所蕴含的共同道理,选择的生活现象越典型,蕴含的道理就越带普遍性,议论就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方法三:比较法
如果一时对一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把握不准,那么,不妨把另一个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中明辨各自不同的议论重点,进而审清题意,也是一种好方法。
比较命题的关键词。如把《赌博的由来》和《赌博的危害》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理解前一个题目的重点是要挖一挖赌博的“根”,考证一下赌博是怎么“起源”的,扣住“由来”进行议论,后一个题目则要重点议论赌博的危害性;又如《“下笔如有神”新解》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个题目,似乎很相似,实际上大相径庭。前一个题目中有“新解”两字,那就不是要求论述第二个题目中杜甫原诗的内容,不然,又“新”在何处呢?而且恰恰相反,从“下笔如有神”五字加上了引号来看,题意显然不是指杜甫原诗“读书破万卷”的结果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下笔如有神”了呢?就值得仔细思索;如再对其中的“神”着重评点议论几笔,这才是“新解”了。
比较命题中概念的关系。关系型命题与概念命题不同,它要求论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等。对比型则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它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电脑和人脑》等。
第二篇:高考作文指导三
高考作文指导三
如何写好考场记叙文
陈解仁
目标:
1、让学生明白当下高考作文文体训练的必要性;
2、让学生直观感受记叙文,明白考场记叙文的基本写法。重点:目标2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2010年高考江西语文卷的作文是以“找回童年”为题,同学们还能记得第一个作文要求是什么?
明确:文体限制要求,必须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二、近几年高考江西卷作文“文体要求”回顾(1)08年的书信体(2)09年议论文
(3)今年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三、文体训练的必要性
高考一向倡导开放性和开拓创新性,以人为本,不人为地设置障碍束缚学生,作文题也如此。为何最近几年江西卷在作文文体要求这么较真? 1、99—06年话题作文风靡高考,不能不说它起到了应有历史性作用,涌现许多优秀的高考满分作文,也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可,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不少问题,套作,速构,四不像的作文,屡见不止,影响延伸到实际课堂的作文教学偏废作文本位训练,偏离正常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轨道,很多同学对文体意识很淡漠甚至是无知。现在中学生写作大多是信马由缰,古今中外,无病呻吟,堆彻文字,千篇一律。
2、高考的功能之一——导向性。而江西语文卷无论是知识能力题还是作文题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作文题这几年命题者意图非常明确,其中之一就是重视回归作文本位教学,注重文体意识,不难说明年的新课标下的作文会发生多大变化,但是我们作文训练还应“稳”字当头,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要从实着手,所以今天我们这节课先从高考常见要求文体之一记叙文说起,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写好考场记叙文。
四、高考考场记叙文写法要求:三个“必须”+四个“做到”(1)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记叙文成熟标志)(2)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记叙文的核心)
(3)必须以记叙、描写主为。(结尾部分允许适宜、恰当的抒情或议论)文1:《妈妈的手》
注意了以上三点,文字通顺,结构完整,一般可得中等分数。怎样尽可能地发挥自己记叙文写作的潜能和优势,使自己的作文成为优秀的记叙文呢?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4)真实(生活真实,艺术真实)真挚情感(记叙文的生命)文2《愧疚》、文3《父亲》
如果我们生活真实中只有白菜、萝卜,千万记得设法放一点生活味精——感人的细节,巧妙情节设置,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也乏味。
(5)抓住细节,情节精巧(感人的必要因素)文3《父亲》
文4《妈妈的手》(6)善用修辞、句式。文2《愧疚》最后一段。(7)主题鲜明,意蕴深刻。文2《愧疚》
文4《妈妈的手》
五、作业布置,记叙文训练
材料1,鲜花张开小喇叭感谢细雨:“是你把我滋润得这般俊俏,这般美丽。”细雨闪着眸子说道:“说感谢还得先感谢春风妈妈,是她让我这么做的。”
材料2,稻田里,一派丰收景象,一个个稻穗长得非常饱实,是他们的头都垂得很低,眼睛总是望着根底。
要求:
1、发挥合理想象,以“如果没有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记叙文的内容与材料寓意一致;
3、不少于800字。
第三篇:《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课文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
2、能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点启示。
3、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4、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阅读理解,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
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得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
二、简介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受益匪浅。
请同学说“咬文嚼字”字典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三、赏析品味课文
1、朱光潜先生提倡“咬文嚼字”,贬词褒用,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例举了什么事例,这些事例证明里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3),“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
(5),套语的实例。
2、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形成小组,各自选五个例子中一个,来细读那一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明确: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可以让同学读一下,比较情感变化。)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读第四小节)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3)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
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
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
(4)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石成金。
因而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
(5)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回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这种“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如果你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会用俗滥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是一直强调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感情。因而,千万不要形成“套板反应”,遇事应往深一层想。
(例子可以熟悉,了解)比方:写美人都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有学问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没有具体的形象。
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旨在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
3、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
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
总结: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扩展]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总结]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也如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沈德潜:“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课后练习]
独自试着“咬文嚼字”。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要分析。
第四篇:《老人与海》教案设计(高一必修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与文学功绩 2掌握内心独白对形象塑造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来把握人物——桑提亚哥这位硬汉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进一步明确人物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鲨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是嗜血成性的“水下魔王”。假如有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天,你独自一人驾船在海上碰到了一条鲨鱼或几十条鲨鱼,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可是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一个老人与几十条鲨鱼作战。是什么促使老人与之战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从中我们可以收获许多。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出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言:“几乎没有那个美国人比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三)故事梗概【课件展示】
小说叙述的是古巴一位饱经沧桑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把十四天未捕到鱼了,在第八十五天,他又一个人出海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本文节选的主要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
(四)分析小说情节
我先给大家一些提示,大家可以根据搏斗的回合、搏斗的结果来分析。
第五篇:高考作文阅卷的警示(高三必修)
高考作文阅卷的警示(高三必修)
高考作文当中,卷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卷面清晰整洁,才能使阅卷老师认为这是考生是对高考的尊重,从而让他顿生好感,吸引他看下去。对书写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写大字。只有字足够大,才能笔划清晰,笔划不拈连。二是要少写连笔字,字体要方正。字不一定要多优美,但一定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三是字数要够。一般情况下,少于四百字,在二十分以下。这对于那些本来作文水平很高,只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时间分配而没有写完的同学来说,将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四不能出现错别字。书写关通过后是语言关。一篇好的作文读来应该是流畅的,不应有不通顺、拗口的地方,更不能出现病句。例如有的考生不是写“宝石也有瑕疵”,而是写“宝石也有缺点”,说明考生没有认真辨析过语言,有些考生由于读书少,用了不少方言土语,多显粗俗,更有甚者,有的用上了外文,并非为了表现人物性格,不乏卖弄炫耀的成分,令人生厌。有些文章在写作前就应该想好是怎样的风格,是要以情动人,还是以理服人,还是以文炫人,谋定而后动,做到心中有数。不可盲目。另外从表达方法来看,记叙的语言就要简洁清楚,抒情就要真实感人,描写一定讲究细节。
论据材料或事例是做菜的主料,要选择自已头脑中最上等的原料来突出主题。原料要求第一.要典型,哪一个事例或名言更能说明主题,就选择它。第二要点明材料与主题的联系。有的考生在论述“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写道:“娇艳的牡丹,如果只盛开一支,是不能代表春天的盎然的;威武的舰船,如果单独在海上漂泊,是不能代表大海的广阔的;一棵坚定挺拔的孤松,是不能呈现森林的浩瀚的。”除了个别用词不当外,最重要的是本段所写的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现象与本质的问题。所以虽然语言优美,句法整齐,也属文不对意,被定为走题。第三数量力求充足,尤其是议论性的散文至少需要三个。第四力求高雅不俗。有的考生竞然写“我们带病坚持上学就是成功”;有的考生写自已在学校追求女生,后发现非其所想,而得出“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主题,很让阅卷老师鄙其浅薄。故得分不高成了必然。第五,记叙语言要少,不能拖泥带水。也有个别考生使用材料感情色彩错误。以屈原为例则写其不通世务,从而落魄江边,写陶渊明虽一介清流,高洁自许,却破衣少食,穷困潦倒,都违背了对历史人物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公正评价,表现了考生水平的低劣。
体裁方面,少写记叙文,多写议论性散文。也可适当以书信、日记、演讲稿、相声等形式,但一定要熟悉此种形式的格式,不然,画虎不成反类犬,授人以柄,反而不美。
再说主题。首先要有主题句。阅卷任务时间紧,如果没有醒目的主题句,就耽误了阅卷老师的阅卷速度。也有可能让老师误会无主题或主题不清,导致作文分数降低。此外,主题句应有唯一性。有的考生对话题材料有多方面的思考,并得出了多个结论,但在具体的论述的过程中,却由于没有加以选择集中,在论述的过程中出现了混乱。例:有考生写到:“面对虚假广告,有的人在他的花言巧语下迷失了方向,没有看清事物本质而受骗;有的人头脑清醒,认识事物全面,就避免了受骗。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到底是要
看清本质呢,还是要全面看事物呢,还是要有多种认识呢?所以导致下文论述不清。
最后重点说一下审题。首先要全面理解话题材料,不能割裂材料。从整体上看,本诗上段写星星美丽可爱,下段写星星并不美好。表现的是远望和近观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以及距离与美的关系问题,启迪人们要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要全面深入地看问题。有些考生只看了一半材料就开始动手作文。有的高歌“要有理想,人无理想不能成才。”有的考生大呼要“追求,才能成功”,早已离题万里。其次,深入问题看本质,但不能钻角尖。本材料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可有些考生却认为不应分对和错,第三、分清材料与文意。话题材料毕竟只是材料,必须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是关于认识方法的问题还是关于实践的问题,是自然事物的表象问题还是社会人生的本质问题,是社会某一类人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第四、分清修辞方法与主题。在这个话题材料里,“宝石”和“地球”只是作为一个陪衬本体“星星”的喻体来出现,本身并不具有表现诗文主题的作用。有些考生就开始以为写“宝石”的珍奇和保护地球环境。第五、不能脱离材料,无中生有,主观臆断。本文以“星星”为材料,表达的是事物给人的两面性或复杂性。有的考生却用“星星”为线索,表达对关怀自己亲人的怀念,这就严重偏离了材料。还有的考生分不清材料的主次。把“登上月球”这种行为当作写作重点。从而离开认识问题这个范围,对“坚持”“追求”“成就”“成功”“恒心”“拼搏”“艰辛”大书特书。还有的把“同地球一样的”这句话当作主要内容,离开材料,大写“得不到的就最好的”“要平凡”“多理解”“珍恒拥有”等。这些都被评为第四等,与高分无缘了。
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多积累各种语言和材料,多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学欣赏和写作的档次。
本文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