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基础知识解答之教育学100题
教育学基础知识解答之教育学100题
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2、教育学的发展一般经过哪几个基本阶段?
答:(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未形成独立学科。(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以一系列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的出现为标志。(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以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娅及代表作为创始,本世纪50年代后,实现教育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3、广义的教育指什么?狭义的教育指什么?
答:在社会中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这是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狭义教育有时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一(义)语使用。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5、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2)共产党统一领导,创办。(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反对宗教迷信,提倡唯物主义。(4)实施平等的民族教育,(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把它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强有利手段。
6、什么是教育目的?什么是培养目标?
答: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7、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8、什么是智力?为什么要发展智力?
答: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因素。
发展智力的原因:(1)它不仅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且有极大的客观性。(2)长期以来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开发智力的重要。
9、体育的内容有哪些,具体任务是什么?
答:体育的内容有:田经、体操、球类、游戏、武术、游泳、军事体育。
具体任务:(1)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0、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的实践,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1)可以促使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特殊的功效。(2)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3)有抬情健身的作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11、劳动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答:(1)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2)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3)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12、什么是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关,小学、中学大学及各级各类专业学校、业余学校和特殊学校,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3、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学制特点是什么?
答:(1)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及子女先受教育的机会。(2)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3)重视在职干部的再教育。(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方式方法灵活性相结合的精神。(5)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14、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2)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变换和创新。(3)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16、教师应该怎样热爱学生?
答: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学生思想、智力、身体要全面关怀,对学生的情感要求稳定性。
17、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有哪些职业道德修养?
答:(1)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有献身精神。(2)热爱学生。(3)有集体协作精神。(4)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18、论述对一个合格人民教师的能力素养的要求。
答:(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级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等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程度。
19、教学有哪里几项基本任务?
答:(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健康水平。(4)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打下基础。
20、什么是课程,课程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答:课程是计划化的学习经验,主要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内容包括:(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态度的知识经验。
21、什么是课的结构,一堂课完整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答:课的结构指一节课的组织部分及各部门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安排,一节课完整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2、自古以来,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什么?
答: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
23、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哪些?
答: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批定。
24、德育过程由哪四个因素构成?
答: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25、陶冶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26、我国普通学校应贯彻的德育原则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3)知行统一的原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原则。
27、家庭教育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2)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一致。(3)要理解和尊重孩子。(4)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养。
28、什么是课外校外教育?
答:它是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9、三结合教育指的是哪三结合?
答: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3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答:组织和培养班级体。
31、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活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5)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6)作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
32、试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什么?
答:(1)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迎接时代挑战,在众多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进取性和创新精神,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需要。(2)未来社会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未来的人应持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3)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竞争意思、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4)未来社会还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3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4、教学的三大任务是什么?
答: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品德。
35、什么是教材?什么是教学大纲?
答:教材(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正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分说明,本文、附录三部分。
36、教学管理制度分哪两种?其涵义是什么?
答:教学管理制度分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分制是衡量莫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整学位要求所做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37、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答:(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要通过独立的,自主的及带有探索性的学习得以实现。(2)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不断激 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8、你对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和流动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答:(1)教师结主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教师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影响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2)针对目前教师队伍中的“人才积压”,和“人才浪费”并存以及“近亲繁殖”等现象,宜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首先,逐步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其次。对相对薄弱而又急需教师的专业,学校和地区,可借助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形成教师结构的合理布局。再次,通过教师合理流动,可改变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一是补充教师,尽可能选留不同学校毕业生或选调外校教师,二是教师定期流动制。(3)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形成教师合理结构,还应有完善、健全的人才市场调节机制做保障,及时向教师提供教育人才的需求信息,疏通教师合理流动的渠道。
39、教师的劳动有哪些特点?
答:(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40、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业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什么?
答:我国的《学记》。
4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哪些?
答: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2、简要回答教师的作用。
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3、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的专著是什么?由谁所著?他提出了什么教育思想?
答: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约斯所著《大教学论》,他提出“泛智”思想。
44、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是如何划分的?
答:(1)婴儿期和托儿期(又称先学期)出生1---3岁;(2)幼儿期(又称学前期)3---
5、6岁;(3)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6、7---
11、12岁;(4)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
11、12---
14、15岁;(5)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
14、15---
17、18岁。以后还有青年中期和青年晚期两个阶段。
45、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1)尊师爱生,指学生应当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热爱学生。尊师是爱生的结果,爱生是尊师的前提,教师应全身心地关爱学生,从而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2)民主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关系的反映,师生关系在政治、经济、法律、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教育学生。(3)教学相长、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相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它包括三层含义:
一、教可以促进学,二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学生可以超过教师。
46、我国模范班主任总结的德育经验是什么?
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47、1958年党中央颁布了“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指什么?
答: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8、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方面。
49、教学过程有哪些规律可循?
答:(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认识客观世界。(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0、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1)考察法;(2)观察法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3)问卷法;(4)谈话法;(5)调查法;(6)实验法;(7)访问法;(8)书面材料分析法。
5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国哪位教育家提倡遵守的信条?
答:陶行知。
52、“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哪个教学原则?
答:循序渐进原则。
5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那种特点?
答:示范性。
54、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在哪三门课程?
答:教育学、心理学和分科教学法。
55、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什么?辅导形式是什么?
答: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辅导形式是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现场教学。
56、学校和家庭联系的方式有哪些?
答:互相访问,建立通讯联系,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
57、课程主要由哪四部分组成?
答: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58、简述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答:(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和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2)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独立性。
59、1958年学制改革确立的办学方针和办学原则是什么?
答:“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三个并举、六个结合”的办学原则。
60、我国学位分哪三级?
答: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是工作经历)。
61、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
答:教学是 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构成的系统,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体进行的传递信息的双边活动。
62、什么是通才教育?
答:是一种通识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同时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63、什么是专才教育?
答: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64、如何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
答:(1)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全部认识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处于积极状态,教学内容可带些探索性,要留下让学生思考的余地。(2)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
65、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教书育人相一致?
答:(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66、德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自觉纪律教育;(5)劳动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
67、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什么?实现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什么?
答:壬戌学制,暌卯学制。
68、在教育目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曾形成过两大理论流派是什么?
答: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69、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培样全面发展人唯一方法是什么?
答:社会分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答:环境。
71、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是哪国教育家谁提出的?
答:美国、杜威。
72、在西方,罗马昆体良的教育名著是什么?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什么?
答:《论演说家的教育》,《学记》。
73、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从事的某一门或几门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精深的了解,站在本学科的最前沿。(3)具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分科教学法等,只有具备了教育理论,才能自觉,有目的的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74、如何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答:(1)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说明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对象,处于客体地位,(2)学生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因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特点。
75、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表现为哪几四个相互关系的阶段?
答: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知识的巩固与保持,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76、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是什么。
答:这三种计划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77、对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有哪些要求 ?
答:(1)作业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2)作业分量要适宜、难易要适度(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4)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以便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78、试论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答:这一原则是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波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一原则是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制定的,它要求:(1)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整个体系;(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3)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79、试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答:这一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既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失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这一原则既考虑学生年龄特 6 征的稳定性、普遍性,可顾及到可变性、特殊性,又有利于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目标,有利于选拔特殊人才,他要求:(1)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教学,把主要精力用于全班集体教学,同时兼顾个别;(2)面向学生大多数,使学习深度、速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人才的学生;(4)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80、如何作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答:(1)正确对待后进生,关系热爱后进生;(2)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对症下药;(3)培养学习兴趣;(4)抓反复,反复抓。
81、教师备课应作好哪几项工作?
答: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8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教书育人。
83、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引导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环境教学法。
8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答:班级授课制就是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由教师按固定的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85、上好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结构合理;(4)方法适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86、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那种学制?
答:壬子葵丑学制。
87、建立学制的依据是什么?
答: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88、实有主义的代表人是谁、他是哪国人,其代表作是什么?
答: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89、考试的方式主要有哪三种?
答:口试、笔试和实践考核。
90、班主任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答:(1)确立班主任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91、欧洲封建社会出现了哪两种教育体系?
答: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9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1)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2)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影响的多角性、多层次性决定了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会出现反应。(3)青少年具有可塑性和发展双向性特点,好的、坏的都易接受。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要抓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反复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使学生在每一次教育中逐步提高思想品德。
93、当前,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答: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9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个特点?
答:长期性。
95、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96、班级授课制有哪些优缺点?
答: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便于严格管理,使教学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也有明显的缺点,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过于偏重书本知识,忽略学生实践活动,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
97、我国古代的“大艺“之教包括哪些?
答:礼、乐、射、卸、书、数。
98、“学而时习之”体现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巩固性原则。
99、为什么教育者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答:因为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100、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答:在发挥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必须争取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协助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统一认识,统一要求、统一行动。必须做到:(1)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工作时,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家庭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和教育各有自己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3)增强学校与家庭的间的相互联系,学校通过采取互相访问、举行家长会、建立通讯联系等方式,加强与家庭间的联系争取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支持,并取得一致意见,教育影响学生,(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间的相互联系,学校可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为教育服务。
教育学基础知识解答之心理学100题
1、人的心理包括哪些过程?
答: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两部分?
答: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什么?
答:能力气质和性格。
4、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由哪国的谁于哪年在哪儿成立?
答:德国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
5、新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备预测和有效控制从儿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6、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
答: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日常生活经验,科学实践以及“反射”、8 “条件反射”,脑髓说等所证实,从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到动物的心理反映,再到人的意思反映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人的心理除依存客观现实外,还受主观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心理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实践中,心理反映的主客观性是统一的。人不是消极反映现实,而是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人不只是自然实体。更主要是社会实体,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人的心理是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7、什么是反射弧?它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答: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精神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躯,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反馈系统等。
8、什么是无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并各举一例。
答: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生来就会,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
9、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0、在实际教学 过程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1)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用教师设问方式提问,也可用作业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日常经验引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进行。
11、如何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答:(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学习效果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学习动机;(3)掌握平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13、知觉分哪些种类?
答:知觉分类标准和依据不同,种类划分不同。(1)根据分析器不同,简单可分视、听、嗅、味、触摸等不同知觉形式。(2)依据刺激物体特性不同,可分为空间知觉(含大小、形状、方位、距离和立体知觉)时间知觉(含速度、节奏、顺序和延续)。(3)运动知觉(含真动、似动,诱动,自动)各种错觉等。
14、什么是注意,有哪些功能?
答: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具有选择性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预见功能。
15、注意的品质是什么?
答:(1)注意的广度(或范围)(2)注意的分配(3)注意的稳定性;(4)注意的转移等。
16、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答:(1)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2)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3)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4)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
17、试分析产生分心的原因,怎样克服分心? 答;影响注意分散有客观,生理、心理等方面因素。(1)从客观看、无关诱因的吸引、噪杂环境的干扰、目标刺激对象或活动太单调、乏味都可导致分心。(2)从生理看,过渡疲劳与困倦,激活与觉醒水平太低、身体有病或不适,小儿多动症等容易引起注意分散。(3)从心理看,学习动机不明、朦胧杂念与牵肠挂肚的思绪,情绪低落或波动、不良的作息工作、学习习惯等都易使人分散注意力。
要克服分心、保持注意集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排除干扰、保持学习和工作环境安静;(2)组织好学习与工作活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有教强的吸引力;(3)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把看、听、说、写、想象联合起来;(4)养成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坚强意志力和抗干扰能力;(5)要劳役结合,防止过渡疲劳,加强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18、什么是观察?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答: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预定的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要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应注意:(1)必须有浓厚的观察兴趣;(2)必须有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3)必须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4)必须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技能。
19、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答: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0、什么是思维?它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答:思维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脑中间和概括的反映,他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21、想象是什么?分为哪些种类?
答: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有生动形象和间接认识事物特点。(1)从有无目的看,可分随意想象和无意想象;(2)从想象活动的独立与创新程度看,可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3)从想象的现实的关系看,可分幻想、理想、空想。
22、解决问题分哪几个阶段?
答 :(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23、怎样培养丰富学生想象力?
答:(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大门;(3)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其空间想象力;(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文艺、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其生活经验;(5)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善于幻想的能力。
24、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特点?
答(1)广阔性和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敏感性;(5)创造性。
25、什么是记忆?记忆过程包括那几个阶段?
答: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记忆过程有: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6、良好的记忆品质有什么特点?
答:(1)记忆的敏感性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持久性的保持与巩固特征;(3)准确性是记忆正确与精确性特征;(4)准备性是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
27、遗忘有哪些规律?
答:(1)遗忘进程不均匀先快后慢;(2)识记材料性质对遗忘有明显影响;(3)原学习程度高,遗忘越少,但超过150%记忆效果不提高;(4)学习材料位置,两端比中间记忆效果好;(5)学习之后清醒状态对遗忘干扰大;(6)还受前摄与倒摄抑制,情绪与动机的影响。
28、怎样复习才能克服遗忘,提高记忆效果?
答:只有按心理活动规律复习才能事半功倍:(1)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复习自觉性、积极性;(2)复习时间要合理安排,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避免过分紧张与疲劳,每次复习内容不 10 应过于集中,长时间复习,中间要短暂休息,以平时分散复习为主;(3)复习方式不要太单调,要多样化;(4)采取“记忆术”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
29、什么是技能?
答: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一般随意运动,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0、简述智力技能的特点。
答: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稳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31、如何通过联系提高操作技能的水平。
答:联系与技能进步的关系:(1)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2)练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4)技能形成中存在、个别差异,有效练习条件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有易到难,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的质量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练习方式要多样化,让学生每次知道练习结果,及时改进。
32、能力测验基本条件哪些?
答:常模、信度、效度、施测程序与记分标准化。
33、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答:(1)重视早期教育,适时进行早期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与发展学生能力;(3)课外校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4)注意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
34、人最原始的情绪有哪四种?
答: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35、情绪按强度分几类?
答:心境、激情、应激。
36、高级社会情感有哪些?
答: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37、少年期情绪、情感的特点是什么?
答:(1)半外露,半隐藏性;(2)积极向上;(3)不稳定;(4)体验不平衡出现矛盾状态;(5)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个人自尊心、荣誉感、热情与友谊感有较快的发展。
38、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境?
答:(1)要有正确的理想、信仰、人生观和世界观;(2)宽广胸怀,眼光远大,有助于养成良好心境;(3)增强生活适应能力,敢于面对现实;(4)培养幽默感诙谐心理,有利于缓和情绪冲突和紧张;(5)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6)学会协调人际关系;(7)养成广泛深刻的兴趣爱好,有事业心热爱工作;(8)注意心理卫生和保健,保持心理平衡等是养成良好心境的心理条件。
39、怎样培养学生调适不良情绪?
答:(1)矫正学生脑中消极情感,半糊涂观念;(2)不应简单禁止,应用疏导方法。辅导学生以适度节制,合理释放等方法减少心理压力,紧张度;(3)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尊重学生人格、消极逆反心理。对立情绪;(4)加强正面教育;(5)辅导学生扩大胸襟、热爱生活、主动交际、努力学习,获得心理上的乐趣与满足。
40、什么是意志?
答: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
41、意志行动有哪些特点?
答:(1)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的目的的行动;(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按自觉目的改造世界;(3)克服内部,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特征;(4)意志行为与习惯行为 11 有联系又有区别。
42、目的矛盾引起的心理冲突有哪几种?
答:双趋势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43、青年意志品质特征是什么?
答:(1)自觉性更加强,行动前开始冷静思考;(2)意志行动的独立性更加增强;(3)稳定的意志品质逐渐形成;(4)青年意志品质还不完全成熟,还有些弱点。
44、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哪些?
答;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45、怎样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答:(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2)严格管理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3)引导学生在行动中锻炼,增强克服困难毅力;(4)针对个别差异,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5)启发学生自觉,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46、什么是气质?
答: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进行速度、强度、内外倾向及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47、气质有哪些类型?
答: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48、多血质个体有何特征?
答:多血质神经类型是“强、平衡、灵活型。”反应速度,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动作敏捷、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注意易转移,情绪易变化。
49、什么是性格?
答: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50、性格结构有哪些成分?
答:(1)态度特征:对他人、社会、学习、工作、集资的态度;(2)意志特征:自觉性 果断性,坚韧性;(3)情绪特征情绪强度主导心境;(4)理智特征:含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方面特点。
51、气质与性格有何区别?
答:(1)气质不受内容制约、性格是态度和行为特点;(2)气质是自然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社会性的个性心理特征;(3)气质无好坏社会评价,性格有好坏社会评价意义;(4)相对而言,气质可塑性小,性格可塑性大;(5)年龄越小气质起作用越大,年龄至成人后性格在个性结构中有核心意义。
52、性格形式的外部条件有哪些?
答:家庭影响,早期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社会实践。
53、青年期性格有何特征?
答:(1)自我意识高度发展;(2)行为目的性更明确,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增强;(3)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
5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答:(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2)注意榜样教育的作用;(3)集体教育在良好性格形成中的作用;(4)个性指导;(5)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性格的有效途径。
55、气质在社会生活、教育管理中有何意义?
答:(1)气质与工作效率,每种气质都有优点和弱点,只有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或学习效率。(2)气质与身体健康,神经类型的不平衡状态,容易引起躁狂或抑郁症。(3)气质与职业选择,不少职业对气质类型有特殊要求,气质类型是职业选择的 12 依据之一。(4)气质与人际关系,同质吸引,表明气质类型相同者关系和谐;互补吸引,表明气质类型不同者,交朋友或组成家庭关系较和谐。(5)气质与教育、管理工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管理不仅指能力和性格差异而言,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同样适用。
56、什么是心理健康?
答:是能充分发挥个人最大浅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的互相关系,它有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2)能积极调节自己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富有建设性的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57、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明;(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58、什么是心理咨询?
答: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59、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理解支持原则、保密性原则、耐心倾听和细致咨询原则,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咨询、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60、心理咨询分几步进行?
答:建立关系,了解问题,分析诊断、帮助指导,结束咨询。
61、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流派有哪些?
答;精神分析治疗、行为矫正治疗、个人主义治疗和理性情绪疗法。
62、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异性交往教育?
答: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原则:自然,适度;方法:克服羞怯,真实坦城,留有余地。
63、谈谈青少年人际交往特点,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答:(1)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2)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模样作用弱化;(3)在师生关系方面,开始评价教师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老师。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教育:(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绪控制;(2)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3)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64、什么是情商?
答:情商(EQ)即情绪智慧,是一种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65、什么是概念?
答: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
66、智力的核心成分是什么?
答:抽象思维能力。
67、“知之深,爱之切”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认识是产生情感的基础。
68、与心理健康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
答:情绪。
6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70、举两个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例子。
答:谈虎色变、谈梅生津。
71、“心惊胆战”是描述什么状态,“心有余悸”是描述什么状态?
答:激情,心境。
72、联想有那些种类?
答: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73、什么是教学风格?
答: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有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74、什么是广义的学习?
答: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浅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75、什么是迁移?
答: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76、什么是发散思维?
答: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的寻求变异,使信息朝各种可能可能的方向辐射,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
77、什么是自我意识?
答: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既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78、什么是教师威信?
答: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79、教师威信如何形成和发展?
答:(1)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4)教师给学生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教师的威信的发展:(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80、自我意思有几种类型?
答:自我肯定型、自我否定型、自我扩张型、自我萎缩型。
81、自我教育哪些途径?
答:全面认识自我、积极兑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
82、什么是道德行为?
答:是个体在一定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的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83、操作技能形成需要那几个阶段?
答;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84、能力形成有哪些条件?
答:遗传因素与营养状态、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天才与勤奋。
8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哪种感情体验?
答:道德感。
86、什么是心境?
答: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莫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体验。
87、什么是激情?举二例。
答: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如呆若木鸡,暴跳如雷。
88、什么是应激?
答:出乎意料紧张的情绪状态称应激。
89、性格有哪些类型?
答:(1)按知、情、意在性格中表现程度分别为情绪型,意志型、理智型;(2)按心理倾向分为外向型、内向型;(3)按个体的独立程度分为顺从型、独立型、优越型、自卑型。
90、“入之兰之室,久而闻不知其香”是哪种心理现象?
答:嗅觉适应。
91、遗忘曲线由谁最先提出?
答:艾宾浩斯。
92、“由骄兵想到比败”是什么现象?
答:因果联想。
93、简述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答:(1)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2)区别: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和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
94、气质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来?他是哪国人?
答:希波克拉特,古希腊学者兼医生。
95、教师如何利用反馈信息进行奖惩?
答:(1)强化理论认为,如果学生得到强化,如教师赞扬好成绩,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没被强化,就缺乏学习动机;如果受到惩罚,会产生避免学习动机。(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重视及时反馈对学生学习促进作用,及时批改,发还学生作业,测验试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提高积极性,增强努力程度。(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表扬、奖励的作用更大一些,更易被接受,运用这些手段时要注意: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使学生“胜不骄,败不妥”,注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注意师生间的关系融洽、相应尊重。
96、什么是有意注意?什么能够引起有意注意?
答:有目的、有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注意。间接兴趣能够引起有意注意。
97、“足智多谟,随机应变”是思维的哪种品质?
答:灵活性。
98、比率智高的正确公式是什么?
答IQ= MA∕CA ╳100或智商= 智龄∕实龄 ╳100 99、“自私与秉公、勤劳与懒惰”是哪种性格特征?
答:态度特征。
100、怎样解除目的纷扰产生的心理冲突?
答:(1)要以正确的动机为基础,才能有正确的目标导向;佛则会产生错误的目标导向。(2)要郑重思考,面对现实,权衡利弊,分析目标价值主次,轻重再做选择。(3)要保持情绪的镇静、乐观、有利于积极而冷静的态度处理矛盾。(4)通过意识作用与意志努力,增强信心与力量,果断作出决定,迅速选择正确的行动目标。
第二篇:教育学基础知识百题
教育学基础知识百题
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2、教育学的发展一般经过哪几个基本阶段?
答:(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未形成独立学科。(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以一系列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的出现为标志。(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以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娅及代表作为创始,本世纪50年代后,实现教育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3、广义的教育指什么?狭义的教育指什么?
答:在社会中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这是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狭义教育有时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一(义)语使用。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答:(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5、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2)共产党统一领导,创办。(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反对宗教迷信,提倡唯物主义。(4)实施平等的民族教育,(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把它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强有利手段。
6、什么是教育目的?什么是培养目标?
答: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7、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8、什么是智力?为什么要发展智力?
答: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因素。
发展智力的原因:(1)它不仅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且有极大的客观性。(2)长期以来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开发智力的重要。
9、体育的内容有哪些,具体任务是什么?
答:体育的内容有:田经、体操、球类、游戏、武术、游泳、军事体育。
具体任务:(1)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0、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的实践,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1)可以促使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特殊的功效。(2)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3)有抬情健身的作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11、劳动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答:(1)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2)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3)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12、什么是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关,小学、中学大学及各级各类专业学校、业余学校和特殊学校,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3、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学制特点是什么?
答:(1)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及子女先受教育的机会。(2)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3)重视在职干部的再教育。(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方式方法灵活性相结合的精神。(5)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14、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2)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变换和创新。(3)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16、教师应该怎样热爱学生?
答: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学生思想、智力、身体要全面关怀,对学生的情感要求稳定性。
17、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有哪些职业道德修养?
答:(1)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有献身精神。(2)热爱学生。(3)有集体协作精神。(4)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18、论述对一个合格人民教师的能力素养的要求。
答:(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级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等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程度。
19、教学有哪里几项基本任务?
答:(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健康水平。(4)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打下基础。
20、什么是课程,课程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答:课程是计划化的学习经验,主要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内容包括:(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态度的知识经验。
21、什么是课的结构,一堂课完整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答:课的结构指一节课的组织部分及各部门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安排,一节课完整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2、自古以来,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什么? 答: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
23、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哪些?
答: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批定。
24、德育过程由哪四个因素构成?
答: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25、陶冶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26、我国普通学校应贯彻的德育原则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3)知行统一的原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原则。
27、家庭教育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2)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一致。(3)要理解和尊重孩子。(4)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养。
28、什么是课外校外教育?
答:它是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9、三结合教育指的是哪三结合? 答: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3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答:组织和培养班级体。
31、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活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5)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6)作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
32、试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什么?
答:(1)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迎接时代挑战,在众多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进取性和创新精神,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需要。(2)未来社会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未来的人应持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3)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竞争意思、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4)未来社会还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3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4、教学的三大任务是什么? 答: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品德。
35、什么是教材?什么是教学大纲?
答:教材(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正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分说明,、附录三部分。
36、教学管理制度分哪两种?其涵义是什么?
答:教学管理制度分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分制是衡量莫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整学位要求所做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37、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答:(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大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要通过独立的,自主的及带有探索性的学习得以实现。(2)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不断激 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8、你对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和流动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答:(1)教师结主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教师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影响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2)针对目前教师队伍中的“人才积压”,和“人才浪费”并存以及“近亲繁殖”等现象,宜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首先,逐步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其次。对相对薄弱而又急需教师的专业,学校和地区,可借助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形成教师结构的合理布局。再次,通过教师合理流动,可改变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一是补充教师,尽可能选留不同学校毕业生或选调外校教师,二是教师定期流动制。(3)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形成教师合理结构,还应有完善、健全的人才市场调节机制做保障,及时向教师提供教育人才的需求信息,疏通教师合理流动的渠道。
39、教师的劳动有哪些特点?
答:(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40、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业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什么? 答:我国的《学记》。
4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哪些? 答: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2、简要回答教师的作用。
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3、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的专著是什么?由谁所著?他提出了什么教育思想? 答: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约斯所著《大教学论》,他提出“泛智”思想。
44、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是如何划分的?
答:(1)婴儿期和托儿期(又称先学期)出生1-3岁;(2)幼儿期(又称学前期)3-
5、6岁;(3)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6、7-
11、12岁;(4)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
11、12-
14、15岁;(5)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
14、15-
17、18岁。以后还有青年中期和青年晚期两个阶段。
45、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1)尊师爱生,指学生应当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热爱学生。尊师是爱生的结果,爱生是尊师的前提,教师应全身心地关爱学生,从而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2)民主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关系的反映,师生关系在政治、经济、法律、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教育学生。(3)教学相长、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相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它包括三层含义:
一、教可以促进学,二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学生可以超过教师。
46、我国模范班主任总结的德育经验是什么? 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47、1958年党中央颁布了“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指什么? 答: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8、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方面。
49、教学过程有哪些规律可循?
答:(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认识客观世界。(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50、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1)考察法;(2)观察法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3)问卷法;(4)谈话法;(5)调查法;(6)实验法;(7)法;(8)书面材料分析法。
5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国哪位教育家提倡遵守的信条? 答:陶行知。
52、“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哪个教学原则? 答:循序渐进原则。
5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那种特点? 答:示范性。
54、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在哪三门课程? 答:教育学、心理学和分科教学法。
55、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什么?辅导形式是什么?
答: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辅导形式是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现场教学。
56、学校和家庭联系的方式有哪些?
答:互相,建立通讯联系,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
57、课程主要由哪四部分组成?
答: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58、简述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答:(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和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求的人。(2)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独立性。59、1958年学制改革确立的办学方针和办学原则是什么?
答:“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三个并举、六个结合”的办学原则。60、我国学位分哪三级?
答: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是工作经历)。61、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
答:教学是 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构成的系统,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体进行的传递信息的双边活动。62、什么是通才教育?
答:是一种通识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同时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培养和情感的陶冶。63、什么是专才教育?
答: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64、如何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
答:(1)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全部认识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处于积极状态,教学内容可带些探索性,要留下让学生思考的余地。(2)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65、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教书育人相一致?
答:(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66、德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自觉纪律教育;(5)劳动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
67、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什么?实现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什么? 答:壬戌学制,暌卯学制。
68、在教育目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曾形成过两大理论流派是什么? 答: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69、马克思主义认为,造******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培样全面发展人唯一方法是什么? 答:社会分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答:环境。
71、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是哪国教育家谁提出的? 答:美国、杜威。
72、在西方,罗马昆体良的教育名著是什么?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什么? 答:《论演说家的教育》,《学记》。73、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从事的某一门或几门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精深的了解,站在本学科的最前沿。(3)具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分科教学法等,只有具备了教育理论,才能自觉,有目的的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74、如何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答:(1)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说明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对象,处于客体地位,(2)学生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因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特点。
75、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表现为哪几四个相互关系的阶段?
答: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知识的巩固与保持,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76、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是什么。答:这三种计划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77、对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有哪些要求 ? 答:(1)作业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2)作业分量要适宜、难易要适度(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4)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以便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78、试论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答:这一原则是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波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一原则是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制定的,它要求:(1)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整个体系;(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3)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79、试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答:这一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既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失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这一原则既考虑学生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普遍性,可顾及到可变性、特殊性,又有利于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目标,有利于选拔特殊人才,他要求:(1)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教学,把主要精力用于全班集体教学,同时兼顾个别;(2)面向学生大多数,使学习深度、速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人才的学生;(4)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80、如何作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答:(1)正确对待后进生,关系热爱后进生;(2)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对症下药;(3)培养学习兴趣;(4)抓反复,反复抓。
81、教师备课应作好哪几项工作? 答: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8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教书育人。
83、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引导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环境教学法。8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答:班级授课制就是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由教师按固定的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85、上好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结构合理;(4)方法适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86、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那种学制? 答:壬子葵丑学制。87、建立学制的依据是什么?
答: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88、实有主义的代表人是谁、他是哪国人,其代表作是什么? 答: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89、考试的方式主要有哪三种? 答:口试、笔试和实践考核。90、班主任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答:(1)确立班主任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91、欧洲封建社会出现了哪两种教育体系? 答: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9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1)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2)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影响的多角性、多层次性决定了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会出现反应。(3)青少年具有可塑性和发展双向性特点,好的、坏的都易接受。因此,德育工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要抓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反复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使学生在每一次教育中逐步提高思想品德。93、当前,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答: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9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个特点? 答:长期性。
95、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96、班级授课制有哪些优缺点?
答: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便于严格管理,使教学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也有明显的缺点,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过于偏重书本知识,忽略学生实践活动,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97、我国古代的“大艺“之教包括哪些? 答:礼、乐、射、卸、书、数。
98、“学而时习之”体现了哪条教学原则。答:巩固性原则。
99、为什么教育者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答:因为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100、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答:在发挥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必须争取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协助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统一认识,统一要求、统一行动。必须做到:(1)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工作时,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家庭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和教育各有自己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3)增强学校与家庭的间的相互联系,学校通过采取互相、举行家长会、建立通讯联系等方式,加强与家庭间的联系争取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支持,并取得一致意见,教育影响学生,(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间的相互联系,学校可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让社会上的人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为教育服务。
第三篇: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
●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研究并揭示教育的规律,这是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教学相长、及时施教、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学原则均出自《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论述的观点是:教育要适应自然(自然适应性原则),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他还提出了“泛智”的思想,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如《世界图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本科学的教育学,赫尔巴特的理论后来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赫尔巴特就成了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学四步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为学生改成“教学五步法”而流传。)强调教师权威,课堂中心和课本中心。杜威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现代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赞科夫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等原则。
<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提出了和谐教育主张。
●教育的基本概念(1)广义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有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的永恒性源于教育的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可能各不相同。阶级性是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的必然反映。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教育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
②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
序、校等,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
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前者重视培养骁勇的军人、武士,教育内容几乎完全是军事体操教育,后者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许多方面。
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僧侣封建主教育)和骑士教育(世俗封建主教育)。前者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但各科都贯穿神学;后者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③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制约);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性质、目的、领导权、爱教育权等方面的制约);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第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限度的,“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②环境的概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对人的影响较大的是社会环境(包括被人改造的自然;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但是,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环境决定论”也是错误的。③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教育是大环境的一部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但这并不意味着单凭教育就能决定人的发展水平。教育的作用不能脱离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而机械地实现。同时,教育的主导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要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万能论”也是错误的。(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可以说,全部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应围绕教育目的这个核心而展开。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具体任务是: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怀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
(2)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创造性:教师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复杂性表现在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表现在: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教学上的不断更新;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智”。
②连续性、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③长期性、间接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是指教师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④主体性、示范性:主体性是指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师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如何爱学生?爱与严结合;爱与尊重、信任结合;全面关怀学生;关爱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③集体协作的精神;
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①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②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的要求主要有: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的巧妙结合。
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能力。●学生
1、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①依据:第一,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第二,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
②表现:学生成为教育的对象表现在,学生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具有愿意接受教育的心理倾向,服从教师的指导,接受教师的帮助,期待从教师那里汲取营养,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①依据: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②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也称主动性)、独立性(也称自主性)、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都是片面的。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这说明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2、发展阶段
(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①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 ②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
③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 ④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 ⑤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和智育是不同的概念。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三是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教育的内容与途径之间的关系。
课程的意义: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课程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同时,课程又是教与学的根据。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①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任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③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
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只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一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要注意两个问题: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作用。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去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可以说,智力既是接受人类已有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一定的智力。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采用启发式教学。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形式教育论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传授的倾向。二是实质教育论只向学生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3、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其中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等方式; 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 ②情境教学法 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新课改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教学手段及其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其功能主要在于把教材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历史上教学手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口耳相传;文字教材;直观教具;电教工具;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①教学媒体日益自动化、微型化;②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
③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化、综合化和网络化; ④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多样化。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教材建设的突破;②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③师生关系的突破;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⑤扩大了教学规模。●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首先由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进行理论论证。中国在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
(2)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固定班级;按课教学;固定时间。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越性――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局限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2、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指按课的任务将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大致分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指课的组成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包括:
组织教学
复习过渡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
3、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的概念
4、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的概念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
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②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节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教学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结构合理 方法恰当
语言艺术板书有序 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
常用的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它是指教师在教学前进行的评价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前是否具有新的教学单元目标所需的基本技能、能力。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确定教学起点,安排教学计划。
形成性评价: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其目的有赖于: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使所有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布卢姆特别重视这种评价,指出要尽一切努力用它改进教学过程。
终结性评价:它是指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主要用于评定学生对一学期、一学年或某个学习课题结束时,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判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并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评价的目的有赖于给学生划分等级。终结性评价应该成为一个新的教学起点。
5、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学,它是教与学一个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反馈调节的功能 展示激励的功能 反思总结的功能 记录成长的功能 积极导向的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容: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简称为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其一,范畴不同。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是由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共同构成的,这四个因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
情即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
德育具有多端性
注意知、情、意、行结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才能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事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品德的形成是学生能动地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的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长期一贯,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的途径
1教学社会实践活动 2 课外、校外活动 3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4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5 学习班主任工作 ●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2榜样示范3实际锻炼4陶冶教育 5指导自我教育6品德评价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须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创办业余党校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建立德育基地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得力助手,对全班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负直接责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不仅是联系各科教师与团队组织的纽带,而且起着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作用。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
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本班班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的工作6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3、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和书面材料分析法等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
A、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B、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舆论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正确的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巨大力量,有利于提高集体成员的思想觉悟,能够使大家明辨是非,支持正确的言行抵制错误的倾向。
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就形成一种风气,这就是班风。
D、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同集体教育的关系
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工作(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培养学习兴趣;抓反复,反复抓)
(4)家庭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班主任计划一般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第四篇:教育学基础知识
2010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 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 【1】教育: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育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功能,其主要表现有三点: 1教育促进人的先天因素得到发展,使心理生理素质得以呈现
2教育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3】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地发展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4】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历史性2永恒性3相对独立性
【5】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阶段4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那些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资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8】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9】试述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实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即考虑稳定性,不随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发展潜力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10】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 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1】我国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2】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机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3】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基础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14】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5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15】简述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广延行 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16】简述教师应如何热爱学生?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3要全面关怀学生 4要关爱全体学生
5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17】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18】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3发扬教育民主
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9】如何建立教师的威信?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0】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1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能力修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和反思能力
【21】试述教师职业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型教师
【22】教学应该遵循哪些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3】教学的基本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4】教学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5】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
3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4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26】论述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 1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2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巩固知识并不是期末复习阶段的事,而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复习要抓住两点①复习要及时,要抓住基本的,规律性的知识,②复习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要多样化要把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期末复习结合起来,使复习成为体系,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教会学生记忆方法,记忆方法很多如,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注意调动多种感官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并加以运用。【27】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
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除受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年龄特征的影响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28】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29】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 【30】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31】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的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3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3】简述德育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民主与法治观念的启蒙教育 【34】简述德育教育新形势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党校
【35】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6】试述德育的任务
1培养少年儿童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37】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 知、情、意、行的提高过程这一基本规律
1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行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2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3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性及外部表现,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5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排斥,其中 知 是基础,行,是关键 6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品德教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38】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1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 【39】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1有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40】简述如何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1】论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42】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4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3】简述如何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①学校与宣传部门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②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联系 ③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44】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3考察:主要是观察、记录、访谈、问卷、收集背景资料 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4反思:主要是调整描述结果、分析解释原因、评价行动、文娱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 构想纠正失误克服困难的新行动计划
7课外阅读活动
行动研究的优点在于:活跃,能适时做出反馈与调整;【45】试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对解决实际问题有1要有明确的目的
效。对行动研究的批评在于:研究过程松散、随意、缺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乏系统性,影响研究的可靠性;研究样本受具体情况的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限制,缺少控制,影响研究的代表性 【46】课外,校外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 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 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47】简述教育研究的意义
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48】简述研究方法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宏观方面:1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是要考虑研究方 法的可行性3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凡研究者 力所能及,能胜任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法
具体来说:综合与分析研究课题;归纳与演绎的研究思 路;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情况。
【49】什么是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 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教育研究的特点有:客观 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检验性
【50】试述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 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 动,它将教育理论和鉴于时间融为一体,将教育现实问 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 究,在“做”中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环渐进的四个环节
1计划:主要是明确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制定行 动计划
2行动;主要是实施行动项目,对行动的监控、调整 教师考试 教育理论基础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
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 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
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第五篇:教育学单项选择100题答案
教育学单项选择100题答案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p;
C.怀特海p;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答案:1、C 2、B 3、C 4、D 5、A 6、B 7、C 8、D 9、D 10、A 11、A 12、C 13、C 14、B 15、B 16、B 17、C 18、B 19、B 20、C2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确立集体的奋斗目标
B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
了解和研究学生
D
选拔和培养积极分子
22、在青少年的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德育起着
()
A
主导作用
B
重要作用
C
基础作用
D
辅助作用
23、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需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
A
教学目的B
教学计划
C
教学原则
D
教学大纲
24、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是
()
A
扩大教育规模,赶上发达国家B
提高民族素质,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C
普及基础教育
D
延缓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25、25、我国在哪一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九年
义务教育
()
A
1982年
B
1986年
C
1988年
D
1990年
26、衡量和评价教育质量和规格要求的根本标准是
()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C
教育制度
D
培养目标
27、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
与生产力的相互制约;二是
()
A
教育与社会制度相互制约
B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C
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
D
教育与人口发展相互制约
28、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坚持
()
A
全面发展
B
循序渐进
C
因材施教
D
统一要求
2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
备课
B
上课
C
辅导
D
成绩评定
30、说课是一种教研活动,它的本质是
()
A
就是实际意义的上课
B
是一种上课模拟训练
C
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告知听者
D
向别人呈现自己的教学形象
答案:21、B22、B23、C24、C25、B26、D27、B28、C29、B30、C31、普及教育始于()
A、原始社会性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3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
B、教育经济学
C、心理学
D、学校管理学
33、划分课的类型的依据是()
A.课的任务
B.课的内容
C.课的方法
D.课的活动形式
34、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
A.教学
B.团、队工作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35、教学的中心任务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D、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36、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下列哪个选项中()
A.教学计划
B.教科书
C.教学大纲
D.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37、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意识形态
3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是下列哪个社会教育的特点。()
A.原始
B.古代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3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知识的巩固与保持
D.知识的运用
4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连续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答案:31、D32、C33、B34、D35、D36、D37、B38、C39、B40、D41、教育是()
A、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社会现象
C、现代社会特有的现象
D、人类与其它高等动物特有的现象
42、在()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分离
A、古代
B、原始
C、近代
D、现代
43、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原始教育
D、现代教育
4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4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46、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47、.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48、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4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50、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B.、幼儿教育
.中等教育
.学历教育
成人教育
C、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
D.、普通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答案:41、A42、C43、C44、B45、A46、A47、B48、B49、C50、A51、()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尔》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52.()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
A.课堂教学
B.复式教学
C.开放教学
D.电化教学
53.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三种教学计划。
A.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
B.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C.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
D.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
54.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可救药,那就违背了()原则。
A.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B.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C.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D.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55.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
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巩固性
5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
A.备课
上课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B.复习导入
组织教学
新授课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
C、备课
上课
巩固知识
辅导答疑
布置课外作业
D、上课
巩固新知识
布置作业
学业成绩评定
个别辅导
57、()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尔》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58、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
59、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A、幼儿教育
B、中、小学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技术教育
60、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一切教育
答案
;51、D52、A53、A54、D55、C56、A57、D58、B59、B60、C6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
A、感知
B、理解
C、判断
D、创造
62、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环境。
A、宏观的B、间接的C、一般的D、特殊的63、()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
A、课堂教学
B、复式教学
C、开放教学
D、电化教学
64、教育过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A、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状
B、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C、教育要求
D、教育影响
6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素质良好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城乡劳动者,所以必须大力发展()。
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技术教育
D、初等教育
66、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基本特征是()。
A、主体性、示范性和目的性
B、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C、主体性、个体性和社会性
D主体性、示范性和主动性
67、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A、理论加实践
B、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C、读书加劳动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
68、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把发展()的责任交给地方。
A、基础教育
B、中学教育
C、中等教育
D、职业教育
69、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具有的()乃是人成为教育对象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A、生物性和社会性
B、生物性和阶级性
C、历史性和阶级性
D、受教性和可教性
70、教师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答案:61、A62、D63、A64、B65、C66、D67、B68、A69、A70、C71、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可救药,那就违背了()原则。
A、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B、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C、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D、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72、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
A、讲解
B、讲读
C、讲述
D、讲演
73、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揭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入手对李小林进行教育。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4、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巩固性
75、学校教育正式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76、直接决定教育性质的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其它意识形态
D、社会文化
77、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B、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教书育人
D、上好课
78、要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必须坚持()
A、学生德智体平均发展
B、以发展智育为主,兼顾发展其他各育
C、以发展德育为主,兼顾发展其他各育
D、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79、我国现代学校产生于()
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
C、19世纪末
D、20世纪末
80、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答案:71、D72、A73、A74、C75、B76、B77、C78、D79、C80、D81、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
A、讲解
B、讲读
C、讲述
D、讲演
8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中_______规律提出的。
A、教与学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
D、知识传授与全面育人相统一
83、、以经验或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论称为活动课程论,其代表人物是_______
A、布卢姆
B、布鲁纳
C、杜威
D、凯洛夫
84、、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说明在教学中必须贯彻_____原则。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B、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C、循序渐进与反馈调控相结合D
巩固与创新相结合85、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教育家是()
A、墨子
B、孔子
C、董仲舒
D、朱熹
8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指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教育
C、遗传
D、社会活动
87、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教育与科学技术相结合B、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C、教育与脑力劳动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88、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癸卯学制
89、教育者运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良思想、感情和行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90、《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旨达”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原则
B、教学相长原则
C、及时而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91、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A、学生为主
B、德育为主
C、教师为主
D、教学为主
92、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93、通常认为智力的核心是()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想象能力
D、思维能力
9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9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
A、关健作用
B、桥梁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9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A、实践过程
B、认识过程
C、练习过程
D、活动过程
97、智育中的“智”是指()
A、智力
B、技能
C、知识
D、知识、技能和智力
98、“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99、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在教学中体现的是什么原则()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00、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答案:81、A82、B83、C84、D85、B86、A87、D88、D89、B90、A91、D92、B93、D94、C95、D96、B97、D98、C99、A10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