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4:0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第一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通州区通州小学 黄玲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想象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变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难点: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和缩小。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作业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读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出示课题,板书)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要(多媒体)(1)能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2)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今年是虎年,咱们的预习作业中也有一只可爱的小老虎图片,下面就请4人小组交流你们的预习作业。(多媒体)

3、现在汇报你们交流后的结果。

(1)有不同意见吗?纪老师有个问题,四幅新图不都比原图大吗?为什么你们选择D是原图的放大呢?(一幅图片变扁了,一幅变长了,还有一幅没有变形)像这样不改变形状的变大在我们数学上称为放大。(2)第二问,谁来说说你的想法,根据提示回答。(3)谁来和大家交流你的答案。

一、导学新授(多媒体)

1、活动一:

(1)同学们预习的还不错,现在咱们拿出学习单,认真思考第一题,完成填空。(2)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第一问谁来说说。这里的2:1是指哪两个数量的比呢?也就是说放大后的新图与原图对应边的比是相等的。(板书)(3)第二问谁来回答。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现在的长是怎么求的?宽呢?(4)第三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就是说放大后新图的每条边与原图对应边的比都是相等的。

2、活动二:

(1)现在我们把这题变一变中,如果要把原图按1:2的比缩小,长宽各多长呢?(多媒体)(2)小组内先讨论讨论按1:2的比缩小是什么意思?

(3)汇报。也就是说缩小后的新图与原图对应边的比也是相等的。(板书或缩小后)(4)下面就请大家思考学习单上的第二题,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如果把原图按1:2的比缩小,新图的长是原图长的(—),是()厘米; 新图的宽是原图宽的(—),是()厘米;

那么新图与原图长的比是(:),新图与原图宽的比是(:),也就是缩小后的新图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是(:)。(5)汇报。

(6)观察观察学习单上的1、2两题,按2:1的比和按1:2的比有什么区别?(按2:1的比是放大原来的2倍,1:2就是缩小原来的1/2,)通过比怎样能很快看出是把原图放大还是缩小的?有没有什么窍门?

(如果比的前项大于后项,图形是放大的;如果比的前项小于后项,图形是缩小的。对的,因为前项代表新图的边,后项代表原图的边,如果比的前项大于后项,说明把原图放大;反之则缩小。)

3、活动三:

(1)理解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实践操作了。找到第三题,先读要求。(2)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按1:2的比缩小是什么意思?

(3)下面自己在格子图中先完成作图,再思考问题。提示一下作图时要标出数据。(4)小组内交流。

(5)汇报,怎么得出来的?

(6)观察这三幅图,你们有什么发现?看看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相比,什么变了,什么又没变?

(板书: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二、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拿出练习单,完成两道巩固练习题。

2、汇报。

3、为什么斜边的长也放大了2倍?

四、实践反思

1、互相讨论如何,在格子纸上试着画画。(怎么讲平行四边形?)

2、随机题。

准备:

1、发预习作业纸,第二天早上收上来看一下。

2、发学习单和练习单。

第二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2.2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教学用具

PPT展示。多媒体投影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9的图。

【师】看到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 【生】这些图片上都是把原来的东西给放大了。【生】有的图片上是缩小了。

【师】嗯,很好,我们用相机、放大镜还有我们的影子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把事物给放大,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放大或者缩小的案例,第四张图就是这样。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再看下面这张PPT。

【师】同学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两只小蜜蜂。

【师】那这样呢?(滑动鼠标)【生】老师我看到了放放大镜。

【师】嗯,刚才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一课。老师板书课题:图片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说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图片的放大和缩小,那么我们首先看一下课本60页的例4。这三个图片中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下面大家先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一会我们大家来讨论。(学生在下面自己画一画,老师巡回教室指导。)

【师】嗯,同学们都画完了吗,大家分别向自己的同桌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学生展示)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巡走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画的非常好?那么大家看看和老师画的是不是一样的呢?(展示PPT)

【师】按照2:1也就是我们每个边都要变成他们的两倍,我们先看正方形,大家看看是否和老师画的一样。那么长方形呢?三角形呢?在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背后,那么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两倍呢?或者说如果斜边也放大大两倍该怎么画呢?

【生】是的,也是两倍,虽然我们不能看出斜边占了多少格,但是只要把放大后的两个直角边连起来,就可以了。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就可以发现是对的。

【师】嗯,这个同学回答的非常好。那我们观察一下,对比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大家说说有什么变化呢?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我发现正方形按照2:1放大后,只是图形的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两倍,但是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我发现长方形按照2:1放大后,只是图形的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两倍,但是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我发现三角形按照2:1放大后,只是图形的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两倍,但是图形的形状没变。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那么这个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根据这个题目,老师还有几个问题。(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2)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学生讨论环节,五到八分钟,老师巡走教室查看学生讨论情况)(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环节)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比例尺的前项表示图上距离,2:1表示把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师】刚才我们给他们放大了两倍,那么如果我们缩小三倍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面画一画。然后分别展示给自己的同桌看看。

【师】大家觉得自己的同桌画的怎么样?是不是很好啊,那么看看和老师画的是不是一样呢?(展示PPT)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那么下面老师有个问题,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一会我们请同学来回答。

(学生讨论中)

【师】好,刚才我们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那么谁来回答一下呢? 【生】图形放大或者缩小后他们的形状不变。

【生】图形放大和缩小,他们的对应边的比都是一样的。【师】以长方形为例,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

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师】刚才啊,我们是按照2:1画出的,那么现在我们来按照3:1,大家画一画。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老师巡回教室,最后展示PPT。大家发现什么问题呢?按照3:1放大后的图形,三角形的斜边也是原来的3倍吗?

【生】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形状是一样的,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三角形的斜边依然是原来三角形斜边的三倍。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展示PPT。学生说出答案,为什么会是这样?

【师】答案是D。因为B只是横向大了,而竖着的位置却没有,不符合放大的定义,因此不对,C只是竖向打了,而横向却没有变化。

2、填空题。

一个长方形长3dm,宽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长是(9)dm,宽是(6)dm,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周长比是(3 ∶ 1),面积比是(9 ∶ 1)。

3、课本60页做一做。

按照4:1先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再按1:2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课堂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板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

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第三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理解图形的各条边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几,图形不变形的道理。并能正确地对图形进行扩大或缩小。

2.在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要按一定的比例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才不变形的道理,并能正确地对图形进行扩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对应边的变化,图形的大小发生变化,但形状不发生改变。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等。教学过程 :

一、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精美的照片,想看吗?(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很小的一张图片,如图1)

师:有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图片太小了。

师:有什么要求?

学生提出自己的要求:把图片放大一点。

(师板书:放大)

师:那我来把它放大。(师边说边把图片拖很大,使学生只看到图片的一个局部,如图2。)

怎么样?这下没问题了吧?

指导学生发现图片放得太大了,可以缩小一点。

师板书:缩小,然后把图片拖到适当大小(如图3)。

师:刚才这张图片经历了什么?

生:放大和缩小。

师:咱们这节可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反馈

孩子们,通过昨天的预习,相信你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那些地方运用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呢?

(据说埃及的大金字塔修成1000多年后,还没有人准确的测出它的高度。古希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泰勒斯却运用了一个简单的数学知识就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你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三、自主探索 1.出示例1(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片,说一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第一组图片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第二组图片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课件出示议一议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片,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每组中的两个图形,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3)请生汇报。生回答后师追问:是图形的哪一个部分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出:是图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发生了变化。师指出:像这样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放大;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缩小,叫做图形的缩小。

2.动手操作,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形(1)把左边的正方形各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把正方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该怎么做呢?

指名汇报:左边的正方形每边是两格,放大到原来的三倍,每边是6格。

生独立在方格纸上完成。指名上台展示。

师小结: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的每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也就是把这整个图形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2)把L型的各边缩小为原来的2分之1。

师: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把这个图形的每边缩小为原来的2分之1,该怎么做?讨论好以后,自己动手操作,并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

小组上台汇报、展示。

师小结: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的每边都缩小到原来的2分之1,也就是把这整个图形都缩小到原来的2分之1。

四、拓展提升。

1.判断。图1缩小后是图2,对吗?为什么?

2.选择。(练习十七第1题)下面哪个图形是图1扩大后的图形? 3.操作:(练习十七第3、4题)

4.请你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将它放大或缩小。5.答案揭晓:

泰勒斯利用人的身高和影子相等时,金字塔的高也和影子相等的道理,第一个成功地测出金字塔的高。以最大的胡夫(Khufu)金字塔为例,原高 146.5米,底为每边长230米的正方形。

6.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多媒体展示)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五、分享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1.理解什么叫放大缩小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怎么理解放大和缩小? 学生可能理解为放大就是把图片拉大点,缩小就是把图片拉小一点。师:你们是这样理解的,这种理解对不对呢?现在我们就拿这张图片为例来按照你们的理解试一试。

师操作把图片拉扁或拉宽,使图片变形(如图4)。

师:如果你拿张照片到相馆去,相馆像这样把照片给你扩大或缩小,你还要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要,图片都已经变形了,看不清楚了。

师:对了,我们要求在放大缩小时不能变形,(教师板书:不变形)那么按什么样的要求放大缩小图形才不会变形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把图形放到方格里观察。

2.探讨在方格纸中按怎样的规律来把图形扩大或缩小,才有保证图形不变形

小组讨论:

师:(出示例1图片)还是以这张图片为例,现在我准备把它放大,但在放大之前你们先想一想要重点观察图片的哪个地方的变化才能很快找到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规律?

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可能有的重点观察图形面的变化,有的观察边的变化。老师都允许,然后教师用课件演示把原来的图形放大的过程,(如图5所示)

师:谁来说说你重点观察了什么?有什么变化? 指导学生说自己的观察结果。如:

生:我观察的是整个图片,发现它的面积变大了。

生:我观察的是图片的长和宽,长增加了4格,宽增加了3格。如果学生观察不仔细,教师可以把放大缩小的过程多演示几遍,指导学生从现在图形的长边是原来长边的几倍,宽边是原来宽边的几倍来汇报。

生:我发现图片的长和宽都是成倍数的扩大了,长和宽都分别扩大到了原来的2倍。

师:同学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吗?你对他的这个发现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你可以问一问这位同学。

尽可能地引发学生与学生的争辨,通过争辨让学生对图形按比例扩大或缩小的规律理解得更加深刻。如果学生在这里提不出问题,教师则作如下引导。

师:同学们都没有问题,但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这里强调长边和宽边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的目的是什么呢?

指导学生说出只有长边和宽边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图形才不会变形。

师:如果是缩小呢?

指导学生说出长边和宽边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边几,这个图形也不会变形。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3.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讨出了图形的各条边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几,图形不会变形。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正方形放大到原来的3倍,按刚才你们得出的结论,猜猜正方形的边长会扩大为多少格?

学生猜测可能扩大为6格,也就是扩大为原来的3倍。

学生回答后用课件直观演示,看正方形的边长放大为6格后,这样扩大的倍数相同图形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

师:刚才我们是把图形行进扩大,那如果要把一张图片缩小,又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提单1(例2第2小题),在小组里讨论: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抽生说你准备怎么缩小,猜想长和宽会有怎样的变化,然后师或生拖动鼠标证实。)

师:刚才我们在把图片扩大和缩小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图片的大小在变,但图片的形状没有变。师:要怎样才不会改变图片的形状呢?

生:要使图片的形状不变,它的各条边都要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几。

师: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扩大或缩小,图片形状才不会变。那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和你们原来生活经验理解的图片放大或缩小有差异吗?

生:有。必须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扩大或缩小。

四、拓展提升

第四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给大家拍的照片,你们想看吗? 生:想

出示一张小小照片,问:觉得怎么样? 生:看不清!师:(故意)哦!小了,没关系,老师把它变一变(把照片慢慢放大),看清了吗?觉得怎么样?为什么刚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图片放大了。

师:对!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图片需放大或缩小的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来研究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看看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师:请看,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的图片,(多媒体出示),这张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边长为1厘米。王晓光同学拖动电脑的鼠标,把这幅长方形的画放大,请看(电脑演示),能看出原图画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放大后的图画呢?(一边出示长和宽),问: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放大后画的长是原来的2倍,宽也是原来的2倍。就是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媒体出示)谁还能说说,生:放大后的画和原来画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也就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如果要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想一想,怎样判断一个比是将原图放大还是缩小呢?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板书:2 : 1 前项﹥后项 放大

: 2 前项﹤后项 缩小

变化后 原来

2、练习

(1)你能判断下面的比是将原图放大还是缩小呢?

(2)眼力大比拼

3、教学例2 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 缩小后的图形呢?(电脑出示例题及图)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自己画出放大后的图形,提问:你能按1:2的比画出这个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吗? 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组织全班交流。欺负学生说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2、练一练

3、实践大比拼

四、回归生活,欣赏应用

1、师:同学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指名2生说)

2、欣赏.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看(电脑出示5张图片)还有汽车模型制造,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五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0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方法的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答题卡、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直观引入

谈话:孩子们,咱们先看看刚才大家一起拍的照片吧,好不好?(出示一张很小的照片)有什么问题?(板书:放大)

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什么叫做放大啊? 演示:单独将长变大 将长变较大,宽稍大 长和宽放大相同的倍数

提问:上面三种放大只有一种叫做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觉得是哪一个?为什么?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图形按比放大”。

谈话:短短的时间,我们就认识了放大。看来数学是很简单的啊,只要我们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大脑,我们就能学好它。

提问:我们如何来描述放大的程度呢?我们用长方形来代替刚才的照片,你觉得是如何放大的呢?(出示原图和放大后的图)

预设:2倍 4倍

提问:你们觉得准确吗?有没有其它看法?(引导学生描述完整)

点评:准确多了,这里还有谁是谁的两倍吗?你能合起来讲一讲吗?(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放大前长方形长和宽的2倍)(放大后长方形的面积是放大前长方形面积的2倍)

提问:掌声送给他,你觉得他讲的好在哪里?你能讲一讲吗? 追问:除了2倍还有没有其它想法了?

谈话:同学们刚才都是用倍数来描述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应该是几比几呢?

预设 1:2 2:1 1:4 4:1 谈话:同学们讲的都有道理,我们先来将这几个答案分分类!学生回答分类情况以及依据。(板书:边长、面积)

谈话:分类是一种很实用的数学思想,它立刻让我们明白了几个答案之间的不同点。那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请同学们带着下面几个问题去请教下书本老师,划出比较重要的内容,并圈出你不明白的,等会儿再交流。(一位学生读四个问题)PPT出示:

1:你是如何理解对应边长的? 2:是边长的比还是面积的比?

3:是变化后的比原来的还是原来的比变化后的? 4: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提问:对应边长是什么意思?(学生上前比划)

提问:按什么比放大的?你怎么这么确定的?关键是看哪些字眼?(擦去1:4 和 4:1)

提问:第三个问题谁来回答?(擦去1:2)

谈话: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的图形是按2:1放大的,也就是变化后图形的长和原来图形长的比是2:1,变化后图形的宽和原来图形宽的比也是2:1,两句话概括成一句,怎么说? 提问: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这里的2指的是什么?1指的是什么?

(板书:变化后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带着问题自学了解了如何用比来表示图形的放大,看来自学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以后要善于运用它。

提问:你还能举出表示图形放大的比吗?(板书学生回答)

2、研究“表示图形缩小的比”。

提问:那会不会出现1:2呢? 预设:表示图形按这个比缩小

提问:如果把刚才的照片按1:2的比缩小,那么会怎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和宽应是原来长方形的二分之一?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表示图形缩小”的比吗?

(一人举例,其它学生回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板书学生回答)

3、对比表示图形放大的比与缩小的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比,动脑想一想,你发现什么了?(引导学生说出放大和缩小的比的特征)

谈话:对比表示图形放大的比与缩小的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原来图形的边长份数看作后项,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边长份数看作前项;

不同点:按比放大的前项大于后项,按比缩小的前项小于后项。)

4、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1题。组织交流。

第2题:为什么选择3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不选择2号长方形?(每条边都按一定比缩小)三:动手操作

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下面我们动手来操作

画一画。

1、教学例2(1)学生读题、审题。

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做几件事? 追问:你打算先做什么?

(2)在书上独立完成操作,并在组内交流。

(提示: 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很棒,标上了数据,这其实也是在检验自己画得是否符合要求。)

(3)汇报交流。

(两个学生利用展台讲解是怎么画的,一个讲放大,一个讲缩小)

提问:观察咱们自己画的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

(大小、面积变化,形状不变 如果学生谈到面积变化,可以让学生上前讲解。)板书:形状不变

2、完成P39的“试一试”。

出示题目,读题。

谈话:有了刚才的研究,我想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不倒你们了。想一想,(停顿,留给思考的时间)同桌两人先议一议,看谁的方法比较合理,再在作业纸上试着画一画。试试看。

学生操作,巡视。

学生汇报(到前面展台讲解)

追问:“为什么选择先画两条直角边呢?”

谈话:按2:1的比放大,就是说,放大后与放大前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那你们量一量,三角形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验证一下。

谈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将图形的对应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我们看一看里边的其它元素呢?这时图形的角、周长、面积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会的?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 1 1 : 2 变化后的边长 变化前的边长 3 : 2 1 : 3

下载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六年级《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初步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在方格纸上按规定的比画出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充实......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方案 周巷镇中心小学 葛建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具......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5页的内容,完成随后的“练一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

    《图形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解读(定稿)

    《图形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例1、例2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把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修改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修改案 西侯中心校 樊晨丹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

    1、注重数学术语表述的明确性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理解“变大”与“放大”含义的上不同时,教师把图片先进行“变大”后再“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