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读准字音 鲲(kūn)
徙(xǐ)
抟(tuán)南冥(mínɡ)濠梁(háo)鲦鱼(tiáo)
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古今异义
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
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高山湖泊名)安(古义:怎么
例句:安知鱼之乐
今义:安全)子(古义:对人的尊称
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今义:孩子,儿子)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
是鱼之乐也(“……也”
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北冥有鱼》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译文:
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人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词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参考译文:
1.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论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感。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理解庄子的反问的?(考点:反问句的作用)
庄子并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来回答。以“非我”者不如“我”者不知“我”知鱼。
点拨:以反问句的形式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答在问中,语气肯切,坚定有力。
2.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北冥有鱼》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精彩的论辩艺术。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并提出来,接着又齐读,以学生互译,师生互译来疏通文意。最后品读课文,谈论探究重点句段思想。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北冥①有鱼,其名为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④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⑥于南冥。南冥者,天池⑦也。
《齐谐》者⑧,志怪⑨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⑩三千里,抟扶摇⑪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⑫。”野马也⑬,尘埃也⑭,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⑮,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⑯?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注释】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上古传说中的大鱼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⑤垂:垂挂
⑥海运:大海动荡。徙:迁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齐谐:书名。一说人名。
⑨志:记载。怪:怪异的事情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⑪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⑫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气息,这里指风。
⑬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⑭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⑮苍苍:深蓝色。
⑯极:尽。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教师寄语】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
第一课时 基础自清互查
【教学目标】
1.搜集庄子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结合课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自读文本,整体感知:(5分钟)
1.放声朗读课文,在你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横线,读完后正音。
2.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二、依据学案,梳理知识:(18分钟)
1.文学常识积累: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知识链接】
作家卡片: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作品介绍: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题: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垂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海动荡
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大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林泽中雾气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深蓝色;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通“溟” 海
其正色邪 “邪”通“耶” 语气词 呢、吗
(4)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水:名作形,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3.翻译重点句子。
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⑥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⑷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理解识记,自清互查:(7分钟)
1.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3.组内开展背诵竞赛。
四、展示竞赛,基础反馈:(10分钟)
1.字词展示竞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将本课翻译出来。
2.全班进行背诵比赛展示。
3.完成【反馈检测】中“基础反馈”题目1-4,检测学习效果。
第二课时 深层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描述大鹏的句子,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2.明确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说出本文阐述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理清重点,明确目标:(1分钟)
学生读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二、依据目标,深层探究:(18分钟)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三、展示提升,拓展延伸:(16分钟)
1.各组组长要组织本组组员组内合作交流,解决探究时的疑难,为展示时作准备。小组可共同预设本组合作展示内容和方式(讲解、表演、板书等)
2.你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进行升华拓展,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我们欢迎有创意的表达和精彩展示。
3.八个小组要开展展示竞赛,比一比,哪个组与哪些同学表现最认真?最踊跃?最流畅?最有创意?
四、反馈检测,查漏补缺:(5分钟)完成【反馈检测】中“能力提升” 1-3小题,检测学习效果。【教学反思】
一、基础反馈
1.本文的作者 庄子,战国 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垂挂
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盘旋着往上飞
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大风
天之苍苍,深蓝色;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
3.默写重点句子
(1)本文综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句子是:其翼若垂天之云
(2)可以概括出扶摇直上、鹏程万里两个成语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⑥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二、能力提升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翻译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2.试赏析“水击⑩三千里,抟扶摇⑪而上者九万里”这一句话。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3.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安”、“固”、“全”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能准确翻译全文。
2.学习移情于物的写法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以读解文,落实“读”在文言文教学 中的重要作用。
2.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 的认知、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重点 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难点 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
一、导入(教师)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对庄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上一课里,庄子狠狠地嘲讽了惠子一番,相信大家的印象一定还非常深刻,这篇文章里,他们两个人又怎么了?现在,让我们来齐读课文,在朗朗读书声中,找出答案。(全班齐读课文)
二、(一)、翻译课文(学生)
(二)、整体翻译课文后再阅读课文,通过提问感知文意(教师提问、学生探讨)
读过课文,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用最简短的话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辩论)
说到辩论,相信同学们对上学期年级的辩论赛还记忆犹新,在辩论赛上,双方辩手雄辩生风的英姿让大家倾倒,而千年前的这一场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辩论”更有着说不尽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研究一下这一场辩论。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 我不知鱼之乐),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称代词;安知,怎么知道,疑问词)
那惠子如何反击?(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一句有个一词多义的词,是哪个?(固,固然、本来;)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问答提问中落实重点字词,理清文意)
三、深入理解双方观点。
相信大家现 在对文意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不甘心于只是把文意搞懂,还想要对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再次分析一下课文。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注意语气。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六人小组讨论双方观点,最后定出小组支持庄子和惠子 哪一方的观点。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正反双方自由辩论。
5.总结,初步归纳庄子的思想。(庄子崇尚自然,板书: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五、通过讨 论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家得出两人的思想 差异。
1.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 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 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不过,我们先把这场千古争辩放一放,来关注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课后练习: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4.提问: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你更欣赏哪一种思想?为什么?
六、总结全文,(教师)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祸福、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也犹如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清爽怡人。
1、整体感知环节,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人物内心情态。
3、讨论辨析环节,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鸣惊人。
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大鹏展翅——鹏程万里——鹏举—
—鹏图
对照原文阅读译文,注意译文中蓝色字词对应的原文字词、句式等:
北海有一种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啊。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啊。奋力一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这只鸟哦,海动风起时就将向南海迁徙。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中的话说:“当鹏向南海迁徙的时候哦,振翅拍起的水浪达几千里,乘着旋风环旋飞上的高度有几万里,(因为)它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山野中的雾气哦,空中的尘埃哦,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没有能看到的尽头呢?鹏俯瞰下方大地时,也像这样罢了。
第二篇:庄子教案
初三语文下册第27课《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2.感知庄子思想,理解庄子的志趣。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延伸拓展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你怎样看待“嗟来之食”故事中的“廉者”呢? 见解1:有骨气的典范,有骨气之举,值得学习;
见解2:生命重于面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云云。
引导学生:故事可以多角度分析、理解、审视,下面让我们带着理性的思维,一起来解读《庄子》故事两则。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作品简介(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展示课件)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其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2.疏通文章大意
①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②学生质疑,小组互帮互助。请一位学生通译课文。教师强调重点词翻译。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5)于是鸱得腐鼠(6)鱼出游从容(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国: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三、深入阅读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1)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小组讨论回答后集体明确:
(1)鹓雏的故事里,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学生讨论明确: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师生一起归结: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雏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趣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四、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逍遥游(节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阅读上面片断,进一步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几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六、板书设计 1.惠子相梁
庄子形象:鄙视富贵 清高自守
惠子形象:热衷于功名富贵 无端猜忌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庄子巧辩、尚美、超然
第三篇:读《庄子》有感(二)
读《庄子》有感
(二)读庄子的著作,总是思考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安贫乐道,淡化生死,思想深刻,文采斐然。虽然他也是道家人,继承并发扬了道家思想,但却与创始人老子有明显的不同。性格方面,他更加崇尚自由,追求无名无利,旁若无人地逍遥游于宇宙世间;文风方面,他擅长长篇大论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文言文意味非常浓厚。还有他更加尖锐,直言不讳地贬低他家言论,而独尊自家;生在世间,没有隐退,却更加清高超脱,与世俗彻底决裂。
《天下》中,他对各家各位有名的言论家进行了分析,肯定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他们要么苛刻得欠缺人性,要么只是擅于争辩而无所能力。他大大赞扬关尹和老子乃“古之博大真人”,柔弱饰刚、虚怀若谷、宽容万物。他对道有进一步的挖掘和发扬,让道的内涵更加丰富与完美。《天下》里,庄子是评论家,虽然可能有些偏颇和故作清高之嫌,但他的见解却是新颖独到的,他对道家思想的完善也是值得赞叹的。道家思想的本源与发展就应该是庄子眼中的模样,与诸家学派有明显的不同。其实所有的评论家可能与主观难分泾渭,多多少少都会注入自己的思想因子,其言论可能也有别人可以攻击的软肋。但却不能盲目地否认他们,毕竟所有的思想与著作,都会被放在桌面上,在你评我论中表露无遗。可取和不可取之处,都可以加快新的思想新的著作的诞生。人类的思想境界就在如此良性循环中,不断提升,最终可能提升至一个无懈可击的层次。所以,对评论家,无论言论犀利还是温和,都应该给予褒扬,有的还要积极吸纳为己用。
庄子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特立独行,在古往今来的思想天空里,始终如一颗硕大的明星,无所顾忌地闪烁着自己的耀眼光芒。他极力宣扬自己的思想言论,却并没有丝毫强迫别人接纳,而只是不遗余力地将道家思想引领至一个更加引人入胜的佳境。
任何思想都需要继承与延展,就是单纯的宣扬也有必要,否则就会丧失自己的光彩,甚至是销声匿迹。庄子一生致力并实践于道家思想,博大与睿智中,为中华思想界之华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实际有效性,拥有着经久不衰的美丽。
第四篇:初三语文庄子故事两则教案示例二
初三语文庄子故事两则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过程、方法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态度、情感、价值观 了解两人在不同故事中表现出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明确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等所应有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气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意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你怎样看待“嗟来之食”故事中的“廉者”呢? 见解1:有骨气的典范,有骨气之举,值得学习;
见解2:生命重于面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云云。
引导学生:故事可以多角度分析、理解、审视,带着理性的思维进入《庄子》故事两则。
二、师生汇报对庄子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影响:庄狂屈狷——李白,柳宗元、龚自珍《病梅管记》君受其影响。
三、告诉学生读此文的方法和要求。读出层次:通——朗——诵——品。㈠、通读 ⑴注音
相梁()鸱()吓()醴泉()邪()鲦()濠梁()⑵师范读
⑶生齐读,小组结合注释、工具书输理文章大意,划出疑难、质疑之处。惠子相梁 往见之 或谓 欲代子相 搜于国中 其名为
子知之乎 发于南海 非梧桐不止 非练食不食 非醴泉不饮 于是 得腐鼠 仰而视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游于濠梁 从容 是鱼之乐也 安知鱼之乐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循其本 云者 既已 我知之(于)濠梁上也 ⑷请学生翻译课文。⑸朗读课文 提问:
①在第一个故事里,庄子把什么比喻成鸳雏?把什么比喻成鸱,把什么比喻成腐鼠?
②“吓”字形象地讽刺了惠子 的丑态。本文写了这个故事的用意就在此处。
小结:在惠子相梁的故事里,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
课堂反馈练习
同桌翻译《惠子相梁》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翻译
二、再请学生齐读课文,翻译第二篇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女、师)
四、提问:
㈠ 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是很快乐的,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明确: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作国相,派人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性艺术地交融在一起。㈡你支持哪一个人的见解?
根据两篇课文比较庄子与惠子的性格、气质上的差异。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庄子:智辩,重欣赏,对外界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重知识的探讨。
教师总结:庄子的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庄子认为人的生死、祸福、贵贱、贫福,得失成败等都是人力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思想是这种思想下的心灵选择。引申:
美点寻踪(写作特色)
1、富有趣味性。
2、情节出人意料。
3、人物形象鲜明。
4、比喻巧妙贴切。
5、描摹生动传神。
课堂反馈练习同座之间相互对译。
第五篇: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北冥有鱼》
一、情境导入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在想象上天马行空〃神奇瑰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作者介绍
庄子〃姓庄〃 名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相关作品资料。(教师补充)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3.题目解说
《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2)怒而飞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
(4)野马: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5)志怪也
志〃记载
2.古今异义: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野马也〃尘埃也(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3.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字)
莫名其妙(动词〃说出)
其:其正色耶<(连词〃表示选择)
其视下也
(代词〃指大鹏)
4.词类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5、文言句式: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去以六月息者也(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四、再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主要写了两层意思〃一是鱼变为鸟〃鲲变为鹏〃描绘了鹏的变化和展翅高飞的情景;
二是“鹏南飞”有所待
“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朋〃变化神秘莫测〃奋飞气势壮美。)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赏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此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刻画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气息)
五、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
(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而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魅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七、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训练
八、板书设计
鲲?鹏
(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北冥有鱼
“万物皆有所待”
鹏徙南海(水击三千、扶摇九万)
第二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梳理上节课内容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是鱼之乐也 :是:这。
(2)全矣:全〃完全、肯定。
(3)子之不知鱼之乐:子〃你;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4)请循其本:循:追溯。
(5)云者:助词用于句末。
(6)既已:已经。
2.古今异义: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3.一词多义: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我知之濠上也(代鱼〃鱼之乐)
4.文言句式:是鱼之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三、复述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
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
3.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 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4.本文中〃惠子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别人的心理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四、写作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五、拓展延伸
《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内容已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在汉语中的有: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东施效颦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七、小结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完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