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教案(学生用)

时间:2019-05-15 07:4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庄子教案(学生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庄子教案(学生用)》。

第一篇:庄子教案(学生用)

《庄子》教案

一、人生苦短,忧多乐少

1、基督教

原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亚当、夏娃背叛了上帝; 救赎:我们现在在人世间承受的苦难是天经地义,是在赎罪。

2、佛教:

红尘烦恼,四大皆空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文学家:

从我,是进入悲惨之城的道路,从我,是进入永恒痛苦的道路,从我,是进入永劫人群的道路,你们走进这里的,把一切希望捐弃吧!

——但丁

《神曲·地狱》

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悲剧的矛盾

如同光明的白天与黯淡的夜晚总是共存一样,社会的发展总伴随着道德的混乱甚至崩溃。盛世则体现为“最繁荣的时代就是最腐败的时代”,乱世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代就在这样一种痛苦的冲突中迈开步伐。

“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触目惊心,从未曾有。人在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造成的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它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力量,主宰、支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

——李泽厚 《漫述庄禅》

“无耻者富,多信者显。”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庄周 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 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 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 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 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

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 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

——狄更斯《双城记》

三、面对此种人生与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

1、在争夺中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贪婪无耻、狡黠自私、阴险毒辣 武则天、朱元璋

2、麻木者

生活是一条鞭子,它不停地鞭打着驴子,但到哪里去,驴子什么也不知道。很多人都生存于这样一种无知无觉的状态中,如同鲁迅笔下的看客,鲁镇上生活的那群百姓。

3、为人类、为社会在黑暗中打通一条光明的隧道,哪怕是自身毁灭也在所不惜

神话中有夸父逐日,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历史上有比干、屈原、布鲁诺、斯宾诺莎

4、清醒——逃避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伊壁鸠鲁:无论是拥有巨额财富,还是荣誉,还是芸芸众生的仰慕,或任何其他导致无穷欲望的身外之物,都无法了结心灵的烦扰,更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狄奥根尼:走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四、冷眼旁观的庄子

1、庄子,战国中期的著名思想家,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文多用寓言,语言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有《庄子》一书传世。

2、人为物役(倒悬)

“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触目惊心,从未曾有。人在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造成的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它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力量,主宰、支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

——李泽厚 《漫述庄禅》

“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庄子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则阳》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周反入三月不庭。

——《庄子·山木》

3、怎样摆脱物役

① 只有把名利都看作“身外物”,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庄子·至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② 要摆脱物役,则要追求一种天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25》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

蘧蘧

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齐物论》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

4、获得了这种天道,既是“神人”、“圣人”、“大宗师”,人生也达到了最高境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逍遥游》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五、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对道教的影响

成为了道教的精神源头。老子——太上老君、庄子——南华真人、辟谷

2、它让人们获得了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精神

它可以教人们去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慕远,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打成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

——李泽厚《漫述庄禅》

只有我们迷了路,换句话说,只有我们失去了这个世界,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才会欣赏到大自然的宏伟与奇特,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我们之间的关系。

——美

梭罗《瓦尔登湖》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清

张潮《幽梦三影》

庄子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追求与获得自由。美学家李泽厚在《漫述庄禅》中如此评价庄子:(在庄子的时代)“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触目惊心,从未曾有。人在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造成的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它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力量,主宰、支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于是,庄子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他抗议人为物役,他要求不物于物,要求恢复和回归到人的本性。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当人们从纯粹的物质中抽身而出时,他便获得了人格的独立,并因独立而获得了自由。自由作为理想,不仅成为人类活动的深沉内因,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构成了人类全部活动的价值性基础。自由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对自由的渴望无疑是人类活动最强大、最内在、最持久的动力。而庄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要还我们一个自由的灵魂。

3、这种自由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艺术是自由心灵的具体表现,不自由的心灵产生的则是畸形的艺术。庄子告诉了我们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而这种境界中国人发现在自然中才能充分地体验到,于是,表达自然,追求与自然的水乳交融成为了中国艺术的根本的美学特征之一。

A、在诗歌中的体现

德国的海得格尔说:心境愈是自由,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从物质的狭窄空间,来到孕育万物的大自然中,“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本自无心”(明 洪应明 《菜根谭》)时的惬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 王维 《鸟鸣涧》)般的安逸,以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 林逋 《山园小梅》)般的闲雅,魏晋时的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晋 嵇康 《赠秀才入军 十四》)的天人合一,庄子的自由境界、大自然的清新纯真荡涤了我们日益蒙尘的心灵,让身体返朴归真,让身心找回自我。这就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美的秘密与存在的意义。

B、在绘画中的体现

不管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对自然的表达都是其最大的特征,从而体现其清静无为的思想。欣赏古代绘画作品。

C、在建筑中的体现

不是每一个有道家思想的人都可以归隐山林的,人生活在世上有太多的束缚,不可能随心所欲,于是,他只能将理想寄托于诗歌、绘画,或者在自家花园里营造一个自然,聊以慰藉一下自己融入自然的心。所以,中国的园林建筑师法自然,表达自然,以融入自然为最高境界,如苏州园林(欣赏)

4、这种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精神对我们人生观的启迪

人在世上毕竟要生存下去,所以积极的人生观是必须的,追求物质财富与功成名都是天经地义的,但我们不能只拥有这些,我们还应该拥有自己的一座精神后花园,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徜徉。在那里,我们拥有独立的人格,而不只是物质的奴隶;我们拥有善良、宽容,而不只是尔虞我诈;我们可以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拥抱大自然的朴素,可以在一本书里面让精神畅游,可以在欣赏一部艺术作品后感到宣泄的痛快与精神的富足,这应该才是完美人生!针对我们的高中三年,我们应该以什麽样的方式度过?我们会以执著的态度努力学习,但不应该因为一次考试的不如意而觉得眼前一片黑暗,甚至以泪洗面。不应该让作业侵占我们三年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应该多读经典,从丰厚的历史中传承人类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关注正在进行时的世界,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走到时代的前列!还有亲情、友情,对人类、自然的大爱,于是,我们的人格与精神将逐步成长并完善。

5、庄子思想的负面影响

乐天知命、守道安贫、无可无不可的心态,培植了逆来顺受、自欺欺人、得过

且过的奴隶性格。

“很多善良的人一直生活在幻想之中:进步是一种自动的时钟,他们只需要偶

尔做一些赞成的表示,并不需要给它上发条。在他们看来,这一切太可怕了。他们

难过地摇着头,不住地唏嘘:“虚无!虚无!一切都是虚无!然后低声咒骂人性顽

劣。最后,在绝望之中,以最悲伤的语调承认自己已经失败,并将退出所有社会活

动。”

——美国

房龙 《宽容》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

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

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

“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

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合

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議,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

——《庄子· 山木》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67》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 德充符》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

总结:庄子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以清醒的眼光看待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并保持一个自由的灵魂。但是,旁观者的态度、无可无不可的精神,也让我们丧失了勇猛精进的锐气,民族的气质也会因此颓废而不刚健,民族的精神也就消耗在了种花养鹤、提笼架鸟之中,而鲁宾逊的拓荒精神则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近乎绝迹。

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也要种下我的葡萄树。

——马丁·路德

吴仪:垦荒

六、记忆、背诵经典名言、寓言

七、用以上材料作文一篇

八、学习《胡同文化》,印证孔子、庄子思想中让民族精神萎靡的一个方面

第二篇:庄子教案

初三语文下册第27课《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2.感知庄子思想,理解庄子的志趣。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延伸拓展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你怎样看待“嗟来之食”故事中的“廉者”呢? 见解1:有骨气的典范,有骨气之举,值得学习;

见解2:生命重于面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云云。

引导学生:故事可以多角度分析、理解、审视,下面让我们带着理性的思维,一起来解读《庄子》故事两则。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作品简介(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展示课件)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其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2.疏通文章大意

①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②学生质疑,小组互帮互助。请一位学生通译课文。教师强调重点词翻译。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5)于是鸱得腐鼠(6)鱼出游从容(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国: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三、深入阅读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1)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小组讨论回答后集体明确:

(1)鹓雏的故事里,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学生讨论明确: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师生一起归结: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雏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趣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四、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逍遥游(节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阅读上面片断,进一步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几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六、板书设计 1.惠子相梁

庄子形象:鄙视富贵 清高自守

惠子形象:热衷于功名富贵 无端猜忌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庄子巧辩、尚美、超然

第三篇:石榴学生用教案

石 榴

预学篇:

1、根据拼音写汉字。争yan()斗艳 雕zhuo()xī()利 hao()齿 丰yu()

2、解释下列词 ①忍俊不禁:

②盎然: ③柔媚:

④枯瘠:

⑤陆离:

⑥奇崛:

3.《石榴》的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按__________石榴、__________石榴、_________ _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阅读思考

(1).作者描写石榴特征的顺序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石榴特征的?(3).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5.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

导学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或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你还记得或找到了哪些诗文名句?

2、今天,让我们一起到石榴的世界里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板书课题)

3、介绍石榴有关知识。

出示有关的石榴图片,使学生形象感知“石榴”。

二、认识文体,明确目标。

1、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的散文,请大家回忆我们对这类文章的学习过程,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什么,怎样学。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朗读课文,多媒体出示问题。

(1)、阅读本文后,说说作者对石榴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2)、文中说石榴是最可爱的,你认为石榴可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找出相应的段落,理清文章思路。

四、合作交流,品味朗读

1、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石榴的特征,语言生动形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并说一下自己的理由。(小组讨论)

2.明确方法:读了示例,注意斜体字,说说品味语言应从哪里入手?

3、就你所喜欢的语句或文段,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语调和感情的把握。

4、写物是为了言志,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外在和内在特点理解文章所言的“志”。

五、解读探究,深化情感

1、你怎样理解“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一句

2、文章最后赞美夏天,有人说石榴是本文赞美的主体,赞美夏天是否冲谈了主题了呢?

六、写作评价,拓展延伸

1.设疑:假如要你以“竹”为题,写一咏物寓理的话,你会怎样写? 2.对照课文的写法,评价以下一篇小作。

六、【知识连接】 《 枫叶礼赞》

七·课后作业: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2.学习本文的写法,任选一种花草树木写一篇小作文。

慧学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争妍斗艳()奇崛()枯瘠()犀利()丰腴()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陆离:

⑵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者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的金罍。妙幻:

⑶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忍俊不禁:

⑷昆明的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丰腴:

3.本文作者,现代著名的、、。四川乐山人。

4.“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这句话中最能表现作者对它的感情的词语是()。5.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⑵„„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6.“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一句在全文的作用是()。7. 阅读《草莓》,回答问题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笼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

。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⑴段的空格中。(2).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3).从行文思路看,第⑴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4).文章第⑵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

(5).文中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6).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⑸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 “有所剥夺”的是 “有所增添”的是

(7).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的“六月的气息”是指()。

第四篇: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北冥有鱼》

一、情境导入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在想象上天马行空〃神奇瑰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作者介绍

庄子〃姓庄〃 名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相关作品资料。(教师补充)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3.题目解说

《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2)怒而飞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

(4)野马: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5)志怪也

志〃记载

2.古今异义: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野马也〃尘埃也(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3.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字)

莫名其妙(动词〃说出)

其:其正色耶<(连词〃表示选择)

其视下也

(代词〃指大鹏)

4.词类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5、文言句式: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去以六月息者也(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四、再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主要写了两层意思〃一是鱼变为鸟〃鲲变为鹏〃描绘了鹏的变化和展翅高飞的情景;

二是“鹏南飞”有所待

“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朋〃变化神秘莫测〃奋飞气势壮美。)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赏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此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刻画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气息)

五、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

(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而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魅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七、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训练

八、板书设计

鲲?鹏

(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北冥有鱼

“万物皆有所待”

鹏徙南海(水击三千、扶摇九万)

第二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梳理上节课内容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是鱼之乐也 :是:这。

(2)全矣:全〃完全、肯定。

(3)子之不知鱼之乐:子〃你;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4)请循其本:循:追溯。

(5)云者:助词用于句末。

(6)既已:已经。

2.古今异义: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3.一词多义: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我知之濠上也(代鱼〃鱼之乐)

4.文言句式:是鱼之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三、复述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

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

3.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 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4.本文中〃惠子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别人的心理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四、写作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五、拓展延伸

《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内容已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在汉语中的有: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东施效颦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七、小结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完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五篇:《庄子 秋水》教案

《庄子 秋水》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2.学习对比的方法。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教学重点 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一、导入新课:

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三、庄子的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李白、贾谊、陶渊明等

2、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附:《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回到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3、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旷达超迈,看得很淡

今天我们便来学习庄子关于相对论的文章。

四、正文赏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是如何论述的呢?

第一番问答:写景,黄河秋涨图-----河伯沾沾自喜-------自惭形秽------河伯开导,小大之辩,相对的(五帝:黄帝、颛顼(专旭)、帝喾(酷)、尧、舜)(三王:大禹、商汤、周武王)(把自己看得太大)

怎样层层推进?

第一层:说明人的认识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层,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海若也不敢自满。

第三层,进一步阐述世间万物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碧、中原和四海比都是小的,人和万物比、人和九州比也都是小的

第四层,从这方面看来,儒家所尊崇的五帝、三王、志士、仁人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小的,并以为据,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自满)进行嘲笑。

第二番问答:河伯陷入小不如大的新成见,海若从量、时、分、终始四个方面,说明小与大各有其不可穷尽的复杂性,小大都是相对的,其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小也许还有更小,大也许还有更大的事,所以不要看得太重,因此得出“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的旷达超迈的人生哲学。

小与大根本无法具体界定,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认为小不如大是不对的。因为都是人为进行界定的。(大小,贵贱等全是人为界定的,对宇宙来说是没有分别的)

五、小结: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你赞同他的观点么?

明确:这篇寓言,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下述观点均可: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谦受益,满遭损

自大源于无知

知耻近乎勇

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六、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1、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

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棗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庄子寓言的解释,众说纷纭。

2、逐层推进

3、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

秋水翻译: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及时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灌注黄河。水流汹涌河面这样宽大,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得,认为天下 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到了北海边。朝东面一望,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他才改变了自己得意的脸色,望着海洋对着海神叹息道:“俗话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不少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而且我曾听到有人认为孔子懂得的知识少,伯夷的节义不值得看重,起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了您的水流浩瀚难以穷尽才明白,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家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有见识的人所耻笑。”

北海若说:“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谈论大海的事,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夏天的虫子不可能同它谈论冰的事,因为受到时间季节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同他们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他们受到教育的束缚。现在你从河中出来看到了大海,才明白你自己的浅陋。这时才可以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河流都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但不会漫溢;海水从尾闾泄流出去,虽不断地永无停止地流但流不完。春天、秋天都不会有变化,无论洪水、大旱也不会有感觉。这大海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量器计算。但是我未曾因此自满,自以为从天地那里接受形体并汲取阴阳二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林在大山上一样;只存在被人小看的念头,又怎么会自满?//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之间,不是像蚁穴在巨大的冰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四海之内,不是像小米在大粮仓里一样吗?号称物类的数量说它有万类,人类只是占其中之一。人类聚集于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到达的地方,个人占其中的一员罢了。把这—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一根毫毛存在于一匹马身上吗?//凡五帝所运筹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罢了。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取得名声,孔子谈论以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刚才对河水暴涨的自夸一样吗?”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

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

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

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

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下载庄子教案(学生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庄子教案(学生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庄子逍遥游教案

    庄子《逍遥游》教案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

    《教育学》教案(学生用)(合集)

    《教育学》教案 教版)版本: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高 主编:傅道春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次:2005年第一版 1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 1、概念(即是什么的问题): 对教育含义的理解......

    学生用眼卫生教案

    学生用眼卫生教案 课程目标:掌握造成近视眼、红眼病、沙眼的常见原因,培养小学生的用眼卫生意识,鼓励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课程内容: 1.互动提问:小学生常见的眼病都有那些......

    学生用空白表格教案

    执教者 于欣 授课时间 2012-4-22 授课班级四年一班教学内容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教学 内容分析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生拥有自己的......

    26.庄子二则教案

    26、《庄子二则》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思想。 2.学习《混沌之死》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混沌之死》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庄子与《庄......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 1.欣赏《惠子相梁......

    庄子《秋水》教案(范文)

    庄子的《秋水》P225 一、庄子及其思想 参见教材P225注解①。 庄子,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课题名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2017年3月15日 授课时间:2017年3月16日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庄子和惠子的不同思想、性格;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