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11:于右任的临终诗

时间:2019-05-15 04:5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案例11:于右任的临终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案例11:于右任的临终诗》。

第一篇:教学案例11:于右任的临终诗

教学案例11:于右任的临终诗 【案例呈现】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陕西三原人,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诗人、政论家、书法大师。当他滞留孤岛时,对大陆情念颇深。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作《望大陆》诗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与世长辞。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他的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大屯山上,人们为他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4米高的半身铜像,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第二篇:《木兰诗》教学案例

《木兰诗》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力争学生能当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

朗朗上口的特点。

2、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重视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熟悉课文,了解大意,休味语言的民歌特点。

2、在教学过程中,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引导他们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像文中的略写之处。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指导朗读促进鉴赏

三、体会本文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提问:

大家知道戏曲中所表现的人物是谁吗?

二、诵读

1、听教师诵读录音。

教师范读前,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然后声明:老师只是加上了对文章的理解,请注意老师与刚才那同学读得不同的地方。

下面是教师朗读中需注意的要点提示: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 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甚至如“快板”,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甚至可以结合动作(脚扑朔、傍地走)表情(眼迷离);结合“安能辨我是„”句朗读,教师可以用双手自抚面颊,一字一顿以反问的语气念出“雄”、“雌”,使有余韵,效果更好!

2、学生诵读

请学生推荐班里读书最好的一位同学个人朗读,注意情感要到位,语速、语调、节奏等要符合原文的情感或意义的表达。

①学生朗读 学生朗读后检查预习正音

根据需要给加点字注音或解释下列词语(以多媒体展示)

军帖

机杼 辔头 戎机 鞍鞯 金柝 策勋 可汗 扶将 扑朔迷...........离

帖花黄

.燕山()胡骑()戎机()朔气()红妆()著我旧时裳()傍地走()②全体齐读,赏析品味。概括要点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每节诗的内容,要求能用来回答“木兰干什么?”如果觉得独立概括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商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概括发言,形成板书。

停机叹息

木兰 决定从军

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设喻作答

三、概括要点

1、复述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已较熟悉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复述诗文的故事大意,可适当发挥补充。

2、为塑造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诗歌是如何安排记叙的详略的?略写是不是表示不重要或无关紧要呢?详略与中心究竟有什么关系?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应该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中处理详略是为文章的主旨(中心)服务的,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原则”:

突出中心----详写

有关中心----略写

无关中心----不写

那么木兰诗作者略写木兰征战,详写了应征、荣归、团聚等几个场面,也就是说详写是未曾开战前后时的内容,从这可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突出)怎样的主题(中心)?探讨一下:

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老百姓对战争的否定,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生活的追求。

三、质疑讨论,分析形象

1、出自本文的成语的成语你知道哪几个呀?能造句吗?

2、怎么理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本文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找出来。

“文章中用到的修辞有哪些”(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①排比,如“东市”一节和“爷娘”一节 ②顶针,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 ③对偶,如“坐我”“脱我”两句等 ④互文,如“东市买骏马”四句,“开我东阁床”两句“当窗”两句“将军”两句。

4、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有哪些?

明确:勤劳善良、忠孝两全、淡泊名利、热爱和平、谨慎机警、坚强勇敢、英勇善战

5、伙伴的“惊忙”“不知”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表现了木兰的非凡智慧(才能)及谨慎机警的性格特点。

四、课文小结

五、作业:

1、把课文编成故事,说给邻家的小朋友听。

2、多渠道收集我国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女英雄的事迹,在“我也追星”活动中交流。

六、教学反思:

a)以“读”贯穿整节课,生意盎然。

b)努力凸显课改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活动主要集中设计于第二课时的第四个环节:分析形象、质疑讨论,这需要学生充分预习且形成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实现。

c)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描写”,从而进行思维想象扩展练习。

第三篇:临终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终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终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译文

言语多了会导致事情失败,容器漏水是由于它不严密。

河堤缓决从蚂蚁在堤上筑巢开始,山陵崩坏从猿猴逃散可以看出。

缓缓细流可汇成长江、汉水,明亮的天窗可把幽深的暗室照亮。

说坏话和不正派会危害公正,漂浮的云彩能遮蔽在天空的太阳。

华丽的言辞不会有丝毫的诚意,外表华丽纷繁不会有实际的内容。

几个人有几条心,又怎能把它们合在一起。

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也就信以为真;胶漆长期浸泡在水里,也会解脱掉的。

一个人活在世上,1忧虑的事情实在太多;只有长眠不醒,才会对万事毫无知觉。

注释

临终诗:临终之时1作的时,也叫绝命诗。

言多令事败:孔融“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常对宾客高谈阔论,并数与曹操争执(见《后汉书》本传),遂被曹操党羽郗虑罗织罪名下狱,此即1谓“言多令事败”也。令,使。“事败”,指被捕下狱。

器:用具,这里指容器。苦:苦于。不密:指容器的缝隙处相接不紧密。

河缓:河堤崩缓。蚁孔:蚂蚁穴。端:开头,引申为缘由。《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缓。”《后汉书·陈以传》:“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缓蚁孔,气泄针芒。”

坏:崩塌,倾倒。

涓(juān)涓:细水流动的样子。刘向《说苑·敬慎》:“涓涓不壅,将成江河。”江汉:长江和汉水。

天窗:屋顶上用以通风、采光的窗。冥室:光;很暗的房间。冥,昏暗。

谗邪:指喜搞谗诽邪行的人。

翳(yì):遮蔽。《古诗十九首》之一:“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宋玉《九辩》王逸注:“浮云行,则蔽月之光;馋佞进,则以良壅也。”

靡辞:华丽的言辞。《后汉书·孔融传》载曹操《与孔融书》说到孔融与郗虑不和是“群小1构”,自称要破浮华交会之徒。孔融这里是以路粹诬奏之辞为“靡辞”。

华:同“花”,花多而不结实,即华而不实。竟:终。

两三心:三心二意,心不齐。此谓人们对维护汉室不是以贞不二。

安能合为一:《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此反其意而用之。

三人成市虎:典出于《战国策·魏策》:“夫市中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谓集市内本来无虎,由于传说的人多,便令人信以为真。此比喻说的人一多,就能使人认假为真。

浸渍(zì):浸泡。解:溶解,分解。胶漆:胶水和油漆。

虑:思虑,忧愁。

长寝:即长眠,指死亡。

赏析:

孔融原为北海相。建安元年(196年),青州被袁谭所攻破,城陷出奔。曹操征他为将作大匠,迁少府,以忤曹操免官。最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杀害。在身系囹圄之时,孔融写下了这首《I临终诗》。

临终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译文

言语多了会导致事情失败,容器漏水是由于它不严密。

河堤溃决从蚂蚁在堤上筑巢开始,山陵崩坏从猿猴逃散可以看出。

缓缓细流可汇成长江、汉水,明亮的天窗可把幽深的暗室照亮。

说坏话和不正派会危害公正,漂浮的云彩能遮蔽住天空的太阳。

华丽的言辞不会有丝毫的`诚意,外表华丽纷繁不会有实际的内容。

几个人有几条心,又怎能把它们合在一起。

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也就信以为真;胶漆长期浸泡在水里,也会解脱掉的。

一个人活在世上,所忧虑的事情实在太多;只有长眠不醒,才会对万事毫无知觉。

注释

临终诗:临终之时所作的时,也叫绝命诗。

言多令事败:孔融“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常对宾客高谈阔论,并数与曹操争执(见《后汉书》本传),遂被曹操党羽郗虑罗织罪名下狱,此即所谓“言多令事败”也。令,使。“事败”,指被捕下狱。

器:用具,这里指容器。苦:苦于。不密:指容器的缝隙处相接不紧密。

河溃:河堤崩溃。蚁孔:蚂蚁穴。端:开头,引申为缘由。《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后汉书·陈忠传》:“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坏:崩塌,倾倒。

涓(juān)涓:细水流动的样子。刘向《说苑·敬慎》:“涓涓不壅,将成江河。”江汉:长江和汉水。

天窗:屋顶上用以通风、采光的窗。冥室:光线很暗的房间。冥,昏暗。

谗邪:指喜搞谗诽邪行的人。

翳(yì):遮蔽。《古诗十九首》之一:“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宋玉《九辩》王逸注:“浮云行,则蔽月之光;馋佞进,则忠良壅也。”

靡辞:华丽的言辞。《后汉书·孔融传》载曹操《与孔融书》说到孔融与郗虑不和是“群小所构”,自称要破浮华交会之徒。孔融这里是以路粹诬奏之辞为“靡辞”。

华:同“花”,花多而不结实,即华而不实。竟:终。

两三心:三心二意,心不齐。此谓人们对维护汉室不是忠贞不二。

安能合为一:《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此反其意而用之。

三人成市虎:典出于《战国策·魏策》:“夫市中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谓集市内本来无虎,由于传说的人多,便令人信以为真。此比喻说的人一多,就能使人认假为真。

浸渍(zì):浸泡。解:溶解,分解。胶漆:胶水和油漆。

虑:思虑,忧愁。

长寝:即长眠,指死亡。

赏析:

诗歌开宗明义,沉痛地惋惜“事败”,即挽救汉王朝的事业到底失败了。孔融平素“喜诱益后进”,引为奥援。身遭罢黜后仍招纳羽翼,“宾客日盈其门”。自称“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杂诗》),公开植党与操抗衡。他又生性疾恶如仇,难守缄默,时复对操冷嘲热讽,“发辞偏宕,多致乖忤”;而且还经常公开炫耀自己“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自己嘴巴活像一个漏器,频频漏泄自己的活动信息,隐情溢乎辞表,曹操对此不能不提高警惕和采取对策。器不密则致漏,机不密则害成,事不可能不败。

“河溃”二句,巧喻双关。承“器漏”,仍含深自悔尤,引咎切责。蚁孔导致河堤溃决,猿穴引来大山崩坏。多言多失,不慎小节,造成孔穴,留下空于,足以败乱大事,与此正相类似。更深一层,作者用“山”、“河”二字暗隐汉家山河。蝼蚁卑微善钻,附羶趋利。猿猴能言不离走兽,沐猴而冠,望之不似人君。作者所选取的动物形象,暗比篡汉的野心家,语含谴责,憎恶情烈。

“涓涓不塞,终成江河”(《周金人铭》)。屋顶天窗可以直通青冥幽深。“涓涓”两句似在警戒自己应当守口防意,谨小慎微;又似在暗示窃国篡位,其来浸渐,迹象可征。两解均堪耐人寻绎,似故弄玄虚,有意让人捉摸不定。

下边“谗邪”两句颇为显露。汉成帝时《黄雀谣》有“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句,系喻王莽败坏汉政,饰伪乱真。“谗邪害公正”可能暗引其意。“浮云翳白日”昭示奸臣蔽君迹象,揭发曹操当权、挟持天子实况。

“靡辞”二句表明自己进尽忠言,吐露词华;然而听者逆耳,全无效果。恰如繁花空开,并不结果。又《黄雀谣》中有“桂树花不实,黄雀巢其颠”之句,据《汉书·五行志》引注谓:“桂赤色,汉家象。花不实,无继嗣也。王莽自谓黄,像黄雀巢其颠也。”这里自不排斥作者对操、莽之间的篡逆阴谋,产生联想和比附。

“人有”两句哀叹满朝官员,大多二三其德,不能忠于汉室。“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己与这帮人并列朝班,无非貌合神离,终必分道扬镳。此句颇有孤立无援、独木难支之感。

“三人”两句,说明流言可畏。城市本无猛虎,但经三人转述,便可惑乱视听,何况进谗者如郗虑、路粹之流,又决不止三人;而曹操原本疑忌自己,身遭横祸注定难免。此句重在说明造谣传播者多。胶漆一类物质难溶于水,但长期浸渍,同样也会稀释离解。此句重在说明中伤由来已久。

于是作者最终以极其沉痛的语调,作无可奈何的结笔。“生存多所虑”,活着倒是千忧百虑,无时或已,不如“长寝万事毕”,让身死来解脱苦恼,家事、国事、天下事,一齐都听任它了结去罢。

全诗叙喻错综。或单叙,或先叙后喻,或连续用喻,造成笔法参差多变。引事运典灵活,或隐括,或变用。而以双关、假托、暗示、含蓄等讽刺艺术手法,揭示曹操篡汉野心。作者持身贞正,志意高迈,秉性刚直,不畏邪恶,幼龄即曾冒死私藏党人,并与其兄争承官府罪责。又曾因面斥权贵,几遭暗杀。诗如其人,读时如感字里行间透出一种凛然生气,故远非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摹拟的《临终诗》所能企及者。

第四篇:如何读懂诗教学案例

中华文化课题成果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第二中学

孙文霞

***

学 案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这是一次公开课教学,是我们闻喜二中这一学期的第二次听课活动,学校要求所有的备课组长跟教研组长人人讲课,要给老师们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而我作为语文组教研组长,自然也在其中。可是讲什么好呢?如何才能不辜负学校的期望,也不耽误所有语文老师的宝贵时间,让大家有所启发,哪怕一点呢?记得前两年在闻喜中学讲有关诗歌的公开课《水龙吟》时摔了一个大跟头,足见诗歌教学的难度,那就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吧!于是我选择了讲课方向——诗歌部分,另外从平时的周测及月考可以看出,诗歌鉴赏无论什么题型学生大部分时候是离题万里,其根本原因是不理解诗歌,读不懂诗歌,于是我确定了课的内容为《如何读懂诗歌》。

学案确立:如何读懂诗歌其实是一个宏观把握,我查阅大量资料及教学设计,大部分都是从六个方面入手: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典故、尾句,可是一个课时如何上?是选择一两个方面仔细讲透?还是全部讲?选择一两个方面的话可以在一课时游刃有余的完成,可它破坏了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的整体性,因为读一首诗是综合性活动,也许六种方面不可能全用到,但要读懂肯定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两个方法可以解决的。可如果全讲,45分钟的时间讲那么多是不可能的,即使老师讲完学生也不会有任何收获,因为学生没有参与,而且学案上举的例子特别多。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我决定对这一课这样处理:先做一个学案,给学生六种读懂诗歌的思考角度,并简单解释其原因,然后每个角度精选一个诗例,让他们按照六个方面读懂诗歌。给学生自主学习两个课时,第一节自主学习、第二节小组讨论,而第三节学生提前将他们讨论的结果呈现到黑板

上,上课的时候抽同学上黑板讲他们的这一答案是如何得出来的,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及时提出,如果实在有难度老师点拨并且对学生的表现作点评,学生讲完马上进行能力测试看学生掌握情况。

学案设计:

如何读懂诗歌——自主学习(学案一)

点击考纲:(对诗歌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学习重点:了解并记住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学习难点:能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读懂诗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第一课时)讨论法

(第二课时)教师点拨法(第三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例1: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2:(全国Ⅱ卷)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1085 - 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

策而被免职。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例3: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4:(全国卷3)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例5: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

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6、抓尾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例6:(上海卷)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学生上黑板呈现讨论答案:

例一:1.“近试”指临近考试;“上张水部”指写信给张水部;将新娘见公婆前紧张的询问夫婿画眉是否合适来比作考前询问朋友能否考上,表现其紧张忐忑心理。

例二:1.诗人想凭一己之力挽回局势,但又不为所用,表现出诗人空有一腔热血却又无处施展的壮志难酬。

2.对国运渐衰世道难测的感慨。

3.体现了世态炎凉以及诗人的孤寂落寞。

例三: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到来阳光普照、万物复苏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几经颠沛流离之后找到安定住所的闲适愉悦的心情。

例四: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歌是漂泊在外、无法回家的无奈和羁旅愁思,而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像是在诉说“不如归去”,所以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例五:作者通过使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的典故,写出了自己想要隐居不出仕,不被世俗打扰的心理,使用典故使读者更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

例六:“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想知道当官的快乐,只想当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抒发了诗人的客思之愁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诗人羡慕向往闲适自在的田园归隐生活。

二、教师用幻灯片出示本课中心:诗歌魅力无限,读懂才是关键。并出示考纲要求、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向与会教师说明课时安排。

三、请同学上黑板讲本小组答案得出的思维过程,教师适当点拨,并在幻灯片上出示答案,并告诉学生为了节约时间答案附在本堂课的

学案二上,没必要抄写,点拨重点如下:

一、能否把诗中所有的比喻写清楚?

二、1、2点是通过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如果诗句看不出来要不要写上?

三、题目要求描绘景象你描绘了吗?意境题该注意什么? 例

四、学生讲的到位,答得也不错没有过多耽误时间。例

五、学生讲之前问了我一个问题,说这首诗从注释里能读出他的爱国,诗句里不能表现出来,那么爱国这一思想应不应该写上?我引导学生文本才是根本,注释只是辅助,所以不要被注释迷惑而忽视文本!不需要写。

六、是一个伶俐活泼的小姑娘讲的,分析的好、答案也比较到位,最让人难忘的是讲完之后人家一本正经的补充了一点“我觉得我们组的同学分析的可到位了!”

四、教师总结,强调刚刚答题时候出现的问题,以后要注意的地方,强调读懂诗歌的复杂性跟综合性。

五、出示第二份能力提升学案完成能力测试部分并在五分钟之后对答案:

如何读懂诗歌——能力提升(学案二)

孙文霞 能力测试: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2)题。上小楼.隐居 [元]任昱①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①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

B.“荆棘满途”与“蓬莱闲住”既成陡转,又为因果,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

C.“诸葛茅庐”三句中,“茅庐”映合隐居的住所,“松菊”映合隐居的环境,“莼鲈”映合隐居的起居生活。

D.最后一句以“落花飞絮”代表纷俗的世相,以“年年”表明自己的不改故常,领以“任”字,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

E.全曲仅以一首句一尾句,巧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表达了消极隐退避世的情怀。

(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选择两三例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

课下作业: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

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自主学案答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解读】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慨叹与无奈。

【解读】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解读】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时光如梭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意欲归隐的愿望。

六、学生思考三分钟抽人回答,选择题准确率百分之八十,问答题抽两位同学答得比较准确。

七、教师总结读懂诗歌的方法,最后以一首打油诗结束本节课:

看你只许两三分 懂你确实不简单 记住方法非根本 多读领悟是关键

教学效果:当天刚好风陵渡中学的老师跟河津中学的老师总共十二人来到学校听了我的课并参与了评课活动,对我的这节课赞赏有加:课堂设计合理,师生关系融洽,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学生讲课精彩自信幽默,课堂目标完成良好,重难点突破到位„„不足之处:每道题目后应标清分数,这样有助于学生得分;能力测试部分教师讲解不十分到位;有三分钟拖堂。

教学反思:这次上课与上一次公开课比较进步很大,最主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相信他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主角才有了课堂上精彩的表现,老师也很轻松,也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费劲的讲,学生真正参与进来的少。以后我一定继续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他们肯定会创造出别样的精 0 彩!需改进的地方:学案设计细节要考虑进去(如分数的设置);课备的再充分点,最好在课堂上能深入解决学生的每个问题;另外课堂节奏上把握好,谁也不喜欢一个拖堂的老师!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一部分,我希望尽自己最大能力领着学生在诗歌的王国里徜徉!

1

第五篇:木兰诗教学案例(共)

《木兰诗》教学案例

阿荣旗复兴中学 陈枫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力争学生能当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学生分析:

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指导朗读促进鉴赏

三、体会本文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教学理念: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质朴生动语言中,洋溢着浓郁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爱国热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既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体味语言,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及分析人物时体会情感。

1、重视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熟悉课文,了解大意,休味语言的民歌特点。

2、在教学过程中,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引导他们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像文中的略写之处。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

教学思路:

本课可按以下几种思路设计教学方案:

1、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诵读课文为主要任务。此思路如有安排预习,可以一课时完成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快速背诵的方法。

2、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全文共七自然段,各段的内容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采用逐段分析的方法,逐层深入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本文在语言、修辞、详略等方面颇有特色,可以围绕这几点进行一定程度的赏析,最后落实于写作的实践运用。

4、综合以上三种思路,这样教学容量更大,教学内容更丰富,对师生的要求也更高。若按“诵读课文----分析鉴赏”这一思路,则比较容易操作,也便于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本课件正是以这一思路来设计的。

辅助手段:

本文可采用的辅助手段较多,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思路选择。如: 播放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MP3或电影片段),或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导入。

剪辑播放香港电视剧《花木兰》片段等,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对照。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链接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放映演示课件第1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课《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这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的情感丰富的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么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一起到《木兰诗》这个流传千古的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一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

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

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搜集有关花木兰的信息,为了能证明“木兰”深受人们喜爱,有许多同学已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接下来先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些什么。

2、点击“资料”,链接展示32—39页的内容。主要有木兰像 木兰祠 豫剧 京剧 连环画 电视剧 动画片 书法作品 木兰扇(拳)等。

中间随时欢迎学生补充他们所知道的内容。简介内容如下:

32页: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谓木兰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远古而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等。

河南虞城木兰祠还存有唐朝大诗人杜牧的诗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现在河南商丘地区还形成了“木兰文化节”。

33—34页 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现代木兰戏中,豫剧大师常香玉饰演的花木兰奇境迭现、妙趣横生,非常精彩地设计了木兰的12年征战。戏中最有名的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乐观生动、平白如话地讲了个“大道理”——“谁说女子不如男”,被这出戏影响的人何止千万?

35页: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思想,艺术成就极高。本页图片为火花和邮票构成。.36 页:连环画及民间连环画

37—39页: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花木兰的事物或艺术作品?学生自由回答后,出示电视剧、动画片、书法作品、木兰扇(拳)等等。

页: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可能是你没想到的吧? 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3、小结:

这众多的木兰形象,被建筑(木兰祠)、雕塑(木兰塑像)、电影、戏剧(京剧、话剧、豫剧《花木兰》)、(美国)动画片、(香港)电视连续剧、拳术及剑术、连环画、年画,甚至还有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等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所表现,他们对木兰之美进行了多层次的细致的解读。注意这一点:老师为什么搜集这么多的物品?是因为以上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源泉正是源自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也就是说《木兰诗》是他们的“鼻祖”),众多的创作者通过反复阅读《木兰诗》获得灵感。可以这么说:由《木兰诗》开始,到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像一颗最有活力的种子长成了大树。(木兰事迹在史志、碑刻、野史、杂记中多次出现;考据学家、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对她的研究渐次深入。自杜甫、白居易起到民间歌曲、小调对《木兰诗》的手法、技法争相效仿。)

今天我们也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一不小心我们班里或许也能产生一两位哈姆雷特呢!

二、诵读 ㈠学生诵读

好诗文总是适于朗读,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朗读一次,注意情感要到位,语速、语调、节奏等要符合原文的情感或意义的表达。

1、学生朗读 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

2、学生朗读后检查预习

① 正音 点击“读写”,链接演示课件第44—61页(为方便使用链接较多)

② 根据需要给加点字注音或解释下列词语(以多媒体展示)军帖 机杼 辔头 戎机 鞍鞯 金柝 .......策勋 可汗 扶将 著裳 扑逆迷离 帖花黄 ......

3、请学生推荐班里读书最好的一位同学个人朗读

要求:同学认真听读,注意该生或快或慢处、或高或低处及断句节奏的处理,品味其优缺点。(可请全体同学点评优点)

4、全体同学自由默读全文,请认真准备,因为老师将发出“挑战书”:默读之后,我们再请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诵读全文。老师将挑战这位同学,看谁读得更好,请同学们当评委,好不好?

㈡教师诵读

教师范读前,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然后声明:老师只是加上了对文章的理解,请注意老师与刚才那同学读得不同的地方。

下面是教师朗读中需注意的要点提示:

①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③ 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 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 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甚至如“快板”,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⑦ 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甚至可以结合动作(脚扑朔、傍地走)表情(眼迷离);结合“安能辨我是„”句朗读,教师可以用双手自抚面颊,一字一顿以反问的语气念出“雄”、“雌”,使有余韵,效果更好!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定能博得学生满堂喝采)㈢学生品评:

请学生评价教师刚才范读课文的优缺点,多肯定学生的见解(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范读中大多数的优点都能被学生点评出来)。如有较大的出入的,可提出全班探讨,为什么要这样读?最后明确较好的读法(当然也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更要欢迎学生指出朗读中的不足)。

运行中点击POWERPOINT右下角的黑屏,以免影响学生读书及品评 ㈣全体齐读,赏析品味

三、概括要点

1、复述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已较熟悉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复述诗文的故事大意,可适当发挥补充。

2、概括要点

(在复述的基础上)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每节诗的内容,要求能用来回答“木兰怎么样?”如果觉得独立概括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商讨。

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概括发言,形成板书。放映中点击“情节”,链接演示课件第20页

停机叹息

决定从军 木兰 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设喻作答

3、小结:了解情节,有助于我们下堂课进一步分析课文„„

四、背诵课文

参看板书(课件第20页),了解全文大意,试着当堂背诵课文。

五、课外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作业本》课堂巩固题5~9

第二课时

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课前准备时,布置学生齐读或试读全文)

一、导入:

昨天我们已“认识”了花木兰,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木兰诗》。

二、详略分析,挖掘主题

以下问题的设计,纯属抛砖引玉,上课时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建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我们上节课(昨天)已熟悉了课文的情节,(以多媒体出示上堂课学生概括的每自然段意)放映中点击“情节”,链接演示课件第20页(课件出现以下板书内容)

停机叹息

决定从军 木兰 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设喻作答

鼓励学生讨论。2、200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上就印有全文,(多媒体出示《木兰从军》邮票的四张图案)放映演示课件第11页 观察这四枚邮票,上面的文字大体上是按照什么来安排的,你看出来了吗? 邮票上也分出了段落,甚至可看出详略分布来。瞧瞧,与我们所确定是否一致?

放映演示课件第11页第二项 明确:图一:木兰纺织(略)

图二:木兰从军(详)图三:木兰征战(略)图四:木兰还乡(详)

这四枚邮票是按课文的情节并以时间为序安排。

4、为塑造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诗歌是如何安排记叙的详略的?略写是不是表示不重要或无关紧要呢?

提问后放映演示课件第12页并点击鼠标,出现问题: 略写的第一段“停机叹息”向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点击邮票或右箭头,链接到26页答案。

第四段“征战沙场”,只有三十个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点击邮票或右箭头,链接到27页答案。

第四自然段略写的这几句诗文,只有三十个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讨论明确:征途之遥 生活之苦 英雄之勇 战斗之多 时间之长 功勋之巨

还为下文的侧面描写诗句“策勋十二转”“不用尚书郎”埋下伏笔遥相呼应。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及赫赫之功。

评:这是全诗中语言最为凝练的部分。(板书)这正是诗歌的一大特点。看看这一段与上下是怎样衔接的?读---------悟(前过渡后顶真)

5、详略与中心究竟有什么关系?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应该是什么?

放映演示课件第14页,点击“详略与中心”,链接到25页答案。

作者在文章中处理详略是为文章的主旨(中心)服务的,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原则”: 突出中心----详写

有关中心----略写 无关中心----不写

另外还可以利用邮票图案(这图案来自于对课文文本的充分挖掘与深刻理解),明确这几幅图案主要交代了什么?(文字与形象的交流!)图案:交代身份(人物)、点明变化(女变男)、事件、英雄气概、儿女情怀(性格)

《教参》91页 6 中四种主题均可出示,让学生讨论认可,说说理由,不求标准答案。课件中的“中心”是教师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那么木兰诗作者略写木兰征战,详写了应征、荣归、团聚等几个场面,也就是说详写是未曾开战前后时的内容,从这可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突出)怎样的主题(中心)?探讨一下:

提示:注意出处是《---------------》,乐府诗实质是民歌

作者应是-----------------,战争的受害者往往是-----------------。

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老百姓对战争的否定,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生活的追求。

链接到25页“质疑2详略/中心”出示答案

三、质疑讨论,分析形象

“质疑”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当然也可参照以下问题进行.1、出自本文的成语的成语你知道哪几个呀?能造句吗?

放映演示课件第15页 学生造句后,再出示例句。

2、怎么理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放映演示课件第16页,然后链接到29页 讲解“互文”之后,返回课件第16页继续探讨 3、8、本文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找出来,试着说说其表达效果。

放映演示课件第16页第二项

4、木兰是以什么身份从军的?讨论一下看看全文哪些情节与这身份是密切相关的?这些情节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明确:勤劳善良、忠孝两全、淡泊名利、热爱和平、谨慎机警、坚强勇敢、英勇善战

提问:如果离开这一身份,全文大多数情节是否还有存在意义?

明确:木兰是以“女郎”的身份代父从军的。如果早知木兰是女郎就什么戏也没了!

5、伙伴的“惊忙”“不知”表现了什么?

侧面表现了木兰的非凡智慧(才能)及谨慎机警的性格特点。

四、课文小结

放映演示课件第17页第一项

请同学们以“木兰是一个--------------(的人)”来评价一下木兰。

1、教师小结

《木兰诗》是一首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方民歌叙事诗。它叙事生动,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无论情节、人物形象,或是民歌特有的语言风格,都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因而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2、提问: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木兰仍为世世代代人们景仰的巾帼英雄。请你说说,木兰这一传奇人物“奇”在哪里?从她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思想品质?

右箭头连接---20页情节与性格,分析后返回放映演示课件第17页第二项 由此可见,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特殊的形象。这也是木兰这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吧。

3、提问:这堂课你认为自己学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试着说说吧。

4、全体有感情地齐读或背诵全诗,再次赏析品味。

本文属于叙事诗,请同学们不要看原文,回忆一下课文都写了一些什么事?不要求按顺序说,可以相互补充。

完成后,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四、拓展想象(写作训练)

放映中点击“拓展”,链接演示课件第18页

点击右上角“拓展延伸”可以连接到文档《千秋家国木兰情》.1、观察邮票(投影式多媒体出示《木兰从军》邮票第4枚图案),试将“木兰还乡”部分进行改写或扩写,要求充分发挥你那丰富的想像,别忘了注意细节描写。

2、教师口头范文(引出开头之后,如有学生跃跃欲试,可将“接力棒”传之┅┅

3、学生练笔---读---评(如时间不够,可作为家庭作业)

完成后,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五、作业:

放映中点击“作业”,链接演示课件第19页,第一课时已完成1-2题

3、把课文编成故事,说给邻家的小朋友听。

4、多渠道收集我国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女英雄的事迹,在“我也追星”活动中交流。

教学反思:

a)以“读”贯穿整节课,生意盎然。

b)利用国家名片----邮票来促进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将重难点突破并落实,无疑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c)努力凸显课改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活动主要集中设计于第二课时的第四个环节:分析形象、质疑讨论,这需要学生充分预习且形成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实现。

d)利用第4枚邮票上的图案,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描写”,从而进行思维想象扩展练习是成功的,实现了美术(剪纸)与文学(诗歌)的联姻。e)备课仓促,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下载教学案例11:于右任的临终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案例11:于右任的临终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置身诗境__缘景明情_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者:李占武 入深,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示范精讲 赏析示例部分二,点拨指导 自主赏析部分 (分组,以诵读讨论的形式处理 ) 三,学生自己完成......

    教育案例1”失恋“之诗

    教育案例(1)“失恋”之诗 与众不同,总有原因。不同之处的原因往往蕴藏着教育的契机。我就曾经从一个与众不同的细节,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有人“失恋”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

    《诗两首》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 艾青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

    《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张颖 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 导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

    教学设计 木兰诗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七步诗》教学反思

    《七步诗》教学反思 教师:罗旭2013年5月13日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应用所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学生能够了解课题的意思,了解诗人的生平,知道古诗的写作......

    《七步诗》教学设计

    《七步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学习本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七步诗教学设计

    七步诗教学设计 任怀学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