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

时间:2019-05-15 04:3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

第一篇:《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

《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

作者:筅执教:李颖辉 点评:董一菲 史世峰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时间:2010-12-

1【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

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教学方法】

1.诵读—研读、整体感知—深层评价、感性认知—理性思辨。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教学思路】

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赋 1.苏轼和黄州。

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2.解题。

(1)介绍赤壁的有关话题。(2)赋的特点及演变。

二、倾情诵读,涵泳情致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

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气势,读出情感,为背诵作准备。

3.熟读成诵。

运用多种方法,如示范朗读、大声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找出骈句用心细读。4.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文言现象。

三、鉴赏文本,解读情感 1.整体把握情感。

作者情感变化明显,这既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苏轼在泛舟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跳读文本,找出表达情感的词或句。

提示:饮酒乐甚(乐)—→愀然(悲)—→喜而笑(喜)2.赏赤壁景,品泛舟情。

第一段情景交融,脍炙人口,以鉴赏为主,力求入境入情。

(1)鉴赏赤壁秋景图之美。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画面。

提示:景——“美”。皓月皎皎,清风徐徐,碧波万顷,水色迷蒙,诗情画意,澄澈空灵。

(2)品味动词传情之妙。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后诵)

提示:情——“乐”。“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凌”表现出诗人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怡然之乐。如此美景使诗人心旷神怡,此一乐是山水之乐、诗酒之乐。3.闻箫歌之音,辨悲情。

第二段诗人情感由乐转悲,歌声箫曲有深意,当细细辨之。探讨话题: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涵着悲意?

提示:“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是渴慕的圣主,是在水一方的美好理想,仿佛是“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故悲从中来。箫声哀怨思慕,潜龙舞,嫠妇泣,作者心情悲凉。(言之成理即可)

4.听主客问答,悟理趣。

第三、四段是背诵的难点,抓住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来理清思路,用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1)客悲从何而来?

提示:古(一世之雄)今(而今长江)无穷对照生悲(人生易逝);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超然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得出的。

(2)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就的悲哀,苏轼如何从苦闷悲情中走出来?默读第四段,找出作者的观点。

提示:大自然是一部抚慰心灵、启迪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由眼前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何羡”“共适”之论,把苏轼的悲情从自然美景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

(3)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学生畅谈感受,讨论作答。

提示: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链接。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苏子解决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终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四、探究延展

话题:苏轼与明月意象——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月”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学生把握这些句子,不仅把握了背诵全赋之骨,而且对苏轼心路历程也有了框架感。欣赏文中的“月”的意象,补充展示课下搜集整理的苏轼描写月亮的诗句,分析讨论、总结,教师适时引导、深化。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月”意象,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略)

2.课文中有哪些写明月的句子?(略)3.讨论分析,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提示:《赤壁赋》中有现实的“月”,皎洁柔和;有历史的“月”,古意苍凉;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从补充诗句来看,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呈宁静、轻松之态。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虽也是静的,却是孤寂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缥缈感。

五、课后拓展阅读

读一书读一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思路解说

一、牵一“情”动全身

文学即人学,诗文就是作家特定时代的心灵产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若缺少对心灵的叩问,岂能是真正的阅读!让学生切实感悟到苏轼“入世不能,出世不忍”的复杂情感,就成了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经过再三斟酌,我决定以诗歌情感为抓手,将教学重心定位为情感的变化及诱因,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对苏轼的思想进行由点到面的把握、由表入里的挖掘。“情感变化”这条线索不仅统领全文的内容,而且贯穿教学流程,轻松地化解了教学重点、难点,可谓牵一“情”而动全身。教学主题的集中,既便于开放中的约束,又利于规范后的提升,保障了课堂效率。

二、熟读深思子自知

第二个环节——倾情诵读,涵泳情致,重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气韵,读出情感。苏子此赋情思浓郁,语言飞动,声韵和美,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既有诗的情韵,又有韵文的优美绵长,极适合浅唱低吟。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反复朗读文本,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略读等多种方式,目的在于以声传情。学生把握不好的地方,教师及时纠正指导,及时示范。多样化、立体式的诵读也许会占去教学时间的半壁江山,但“熟读深思子自知”,下再大的力气也是值得的!

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适当的延展,有助于学生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发现苏轼及其诗文的内涵,关键是选准拓展的基点,找准延伸的空间。很有趣的是,“明月”意象在一定程度上观照了苏轼的情感变化。“明月”,是苏轼写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开启抒情闸门的引子,阐述人生哲理的凭借,同时“明月”又具有隐喻性,正是文本的空白处和紧要处,是寻找苏子心灵变迁的捷径,最具拓展延伸潜质。第四环节“苏轼与明月意象——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与文本不即不离,又若即若离,以期立足于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课前自主独立地搜集苏轼的相关信息,在这个基础上,课上共同参与,广泛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讨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潜力,通过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加深对作者及文章的理解,增强关注他人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明月诗句唤起对人生的感悟。第五个环节——课后拓展阅读,是发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继续,大师风韵定会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余音袅袅„„

(李颖辉 辽宁大连市十二中学;116011)

第二篇:《苏武传》教学简案及评点_张宏峰

《苏武传》教学简案及评点

张宏峰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通过情节梳理、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对比分析感受人物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

3.了解古代人物传记围绕中心恰当选材的写作特点。

4.学习苏武坚持气节、威武不屈的高尚精神,体会古代文学形象的审美过程。【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对比描写感受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苏武坚强不屈的个性品质和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教学难点】

1.细节描写和对比映衬在刻画人物中的运用。2.通过人物形象赏析体会传统文化内涵。【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对人物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

2.研讨合作。强调个性化阅读,同时创设研讨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识分析能力,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思路】

一、课前准备活动

1.认真阅读课文,并标记、查找、落实重难点字词句。

2.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苏武的资料,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整理、收集。(课前准备重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落实文言知识,拓展阅读视野,培养阅读习惯。)

二、整体感知活动 1.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你都了解了哪些有关苏武的事情?(此问题重在检查课前阅读情况,激发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学生自由回答,但要求言简意赅,教师作适当点评。

2.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

(整体感知,把握本文“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的叙事特点。)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回答。3.苏武缘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 明确:

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遭遇:按时间顺序梳理情节为:遭遇突变,引刀自绝—卫律劝降,威逼利诱—放逐北海,杖节牧羊—李陵劝降,以死相拒。

结局:历尽磨难,须发尽白,终归汉朝。

(以上三个问题旨在梳理情节,理清思路,理解文意,解决文字层面的问题。)4.问题研讨:苏武在匈奴娶胡妇生子的故事在《汉书·苏武传》的后半部分有叙写(课本没有节选),此事宜详写还是略写?请说说理由。(研讨体会人物传记围绕中心取舍材料、处理详略的写作特点。)

三、句段品析活动《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篇章之一,其艺术特色之一是运用细节描写塑造苏武形象。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入微的细节描写进行品析,并说说体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品析鉴赏,提高他们文学层面的鉴赏能力。)

例析: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四、美点争鸣活动

1.思考探究:除了苏武外,本文还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印象深刻?(讨论后让学生根据讨论比较人物以下不同点,填写表格。表格附后。)

2.这些人物的出场对凸显苏武性格特征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试作对比分析。张胜:贪生怕死,只求苟活,骨气尽失。

苏武:深明大义,富有骨气。卫律:卖国求荣,寡廉鲜耻,阴险狡诈。苏武:忠贞不二,民族气节。„„(此部分活动着重把握作品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和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五、人物品评活动

1.班固在《李广苏建传》中说:“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当今有学者说,苏武以汉朝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不受屈辱,被流放贝加尔湖,杖汉节牧羊,维护了汉家朝廷尊严,是一位民族英雄。

问题:有人说苏武是忠臣节士,有人说他是不辱使命的使臣,有人说他是“大丈夫”,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你如何评价呢?请说说理由。(鉴赏人物,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分析、理解。)

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应给予学生多元化的动态综合性评价。

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绝,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明确:不会。引刀自刺表决心,不愿投降,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

六、探究拓展活动

1.活动方式:小组讨论,小组发言人阐述观点,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观点进行简要点评,各小组之间可就不同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2.探究内容: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汉书·苏武传》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温庭筠《苏武庙》

为臣惟命敢辞难,脱遇艰难亦自安。试看子卿持节处,雪花如席不知寒。———张养浩《苏武》

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苏武的材料以及以上材料谈谈苏武身上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及其局限性。

(进行文化层面的探究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文史知识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加以点评。重点引导学生评价苏武忠君思想和爱国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3.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苏武颁奖,先确定奖项名称,再写一段60字左右的颁奖词。(读练结合,训练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思路解说】 1.把握文本特点。

本文是文言历史人物传记,应该立足语言,感悟文学。根据文本的特点,我设计了梳理情节、落实字词环节。因为情节完整、故事精彩,所以学生有兴趣参与,借此也落实了“重点字、词、句”这一文言文教学目标。

课文展现了《汉书》成熟多样的叙事写人技巧,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分析传主苏武等人物的形象特点,揣摩塑造人物的方法。我设计用填表格的方式来对比分析人物,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更深刻地分析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鼓励学生比较阅读,积极思考,讨论交流。

2.鼓励个性阅读。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阅读中发挥组织、引导、点拨等作用,尊重学生的体验,创设氛围,适时给予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有个性地解读文本和文中的人物形象。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活动、研究讨论的教学方法。苏武是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根据学生兴趣和关注点我设计了“美点争鸣活动”“人物品评活动”“探究拓展活动”几个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讨论时,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独到见解,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教师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还应是多元而且动态的。

3.文字、文学、文化。

本课教学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即解决文字层面的基础问题—提高文学层面的鉴赏能力—进行文化层面的探究引导。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了既要重视教学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也要重视鉴赏古文的文学艺术、体会文化内涵的教学要求。这一设计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解读、鉴赏、批判,个性化解读的几个方面做到了多“面”统一。

(张宏峰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50080)

第三篇:《生命生命》评点式教学简案

《生命生命》评点式教学简案

一、教材及教法分析

教材分析: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的作者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只有真正感同深受了,读者的心灵才会与作者的感悟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来。初一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方法的自我阅读,让学生能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有感而发的进行言语实践仿句练习,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

教法分析:评点式阅读,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性阅读,是以问题研究为主要载体,以主动探究为基础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面对面、心贴心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对话,本课即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语言风格、言语实践等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评价,从而达到自行体验、自觉探究、自主成长、自我发展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欣赏有表现力的词语,领悟作品内涵;

2、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多角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3、情境化言语实践,仿句练习

4、学习作者从小现象悟出大道理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2、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三、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生命*印象

教师展示图片,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并说明理由。

(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交流点评,感受到强烈的求生欲、舍已为人的精神、虽然短暂仍愿绽放的美丽、坚强乐观的品质,这些都是生命所呈现的不同姿态。)2.生命*感知

a.作者是从哪些具体事物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归纳出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

明确:1)飞蛾在险境中挣扎求生;

2)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 ; 3)“我”静听心脏的跳动。

(目标:整体感知全文,学会用“谁”+“怎么样”的格式概括文段内容,并在书上做好读书笔记。)

b.欣赏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震惊、肃然起敬、擎天撼地等词语

(目标:引导学生划出字词理解其义,并通过朗读放入文本语境中感受)

c.言语实践,仿句练习

1)老师示范:当我看着手中挣扎的飞蛾,生命就是飞蛾极力挣扎的身影;生命是飞蛾鼓动的双翅;生命是那股跃动的生命力量;生命是那强烈的生之欲望。2)学生课内仿句:

如:当我注视着阴暗的墙角砖缝处迎风舞动的小瓜苗时 生命是香瓜子冲破坚硬外壳生长出来的勇气; 生命是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环境中不断生长的力量; 生命是虽然仅仅只活几天,也要~~ 3)教师再次展示图片,学生拓展延伸,仿句练习: 如:生命是小草推开巨石的勇气;

生命是小鸭子挣扎求生的力量;

生命是独臂少年对目标的拼搏……

(目标:先让学生首先通过默读、朗读品味文段内容、情感,接着老

师示范例句,学生从中感受老师是怎样表达的,最后根据文中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借助想象、联系生活进行言语的实践。让学生学会相互倾听,并有条理、多角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3.生命*思索

以小组为单位,先自由朗读最后两段,再小组归纳作者在最后几个自然段中对生命提出了哪几点思索? 明确: 1)生命独一无二,必须对自己负责

2)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3)绝不辜负生命,为生命而奋斗

(目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方法的自我阅读,从而达到深入研读、自我学习、自我进步的境界。)4.生命*启示

作者通过小飞蛾、香瓜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永不言弃

即使生命短暂也要释放光彩

5.生命*价值 a.简介作者杏林子

b.通过杏林子的故事,探讨如何让生命活得有价值 6.生命*寄语

朗读感受保尔、冰心、巴斯德对我们的生命寄语

(目标:最后三个环节,旨在让学生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多角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有针对性的、有方法的自我阅读,从而达到深入研读、自我学习、自我进步的境界,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四篇:赤壁赋教学合案

《赤壁赋》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预习

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整合部分的第一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见练习册的自学导引部分)搜集苏轼的生平简历及文学成就

教师应补充的有:

苏轼属于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让学生讨论以下诗句说的是哪三个人,为什么不是曹操、曹丕、曹植?(提示:三苏的籍贯)

“一们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辞赋传千古,娥眉共比高。”

学生回答苏轼属于豪放派与婉约派中的哪一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1.听朗读录音,纠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抽查朗读

3.梳理文言知识(见练习册基础整合部分的二、三、四、五、六题)

三、文本研习

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释疑,总结全文

① 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作者的心情如何?

清风、水波、明月、白鹭、扁舟等。展现了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秋景图。

乐甚

② 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描写了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的心情如何?

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作者的心情也有起初的乐甚转为悲哀。

③ 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凭吊个人,感慨人生短暂,作者的心情如何?

托遗响于悲风,心情仍是悲凉。

④ 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描写了什么情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丢开个人情怀,欣赏自然风光,心情豁达开朗,心情:喜而笑

⑤ 说说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乐 悲 喜而笑

⑥ 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

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三、学生课后应完成的任务

小结 补充资料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乌台诗案始末介绍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 苏东坡在黄州

在元丰三年(一0八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是这种心境的反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年中秋,他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仍然心有余悸。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皋亭,此处本是驿亭,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在元丰三年(一O 八一),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东坡居士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苏东坡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击牛角而吟咏。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雪堂的台阶下,有一小桥,横跨一小沟而过,若非下雨,沟内常干涸。雪堂之东,有高柳树一株,为当年所手植,再往东,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颇清冽,并无其他可取之处,只是诗人当年取水处而已。往东的低处,有稻田、麦田、一带桑林菜圃,为一片长地,另有一片大果园。他在他处种有茶树,是在邻近友人处移来的。在农舍后面是远景亭,位于一小丘之上,下面乡野景色,一览无遗。他的西邻有一片巨竹林园,竹茎周长约六寸,枝叶茂密,人行其中,不见天日。苏东坡就在此浓阴之中,消磨长夏,并寻找干而平滑的竹棒,供太太做鞋的衬里之用。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现在已经成了一道叫作“东坡肉”的名菜。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现在过得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瞅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那不过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脏泥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在过了城镇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叫黄泥板,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那个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黄色,只有树木苍翠,竹林碧绿而已。日日横过黄泥板,而后达到黄岗的东坡。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识他士大夫的身份。他每天来往走这段路。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板词》。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临江仙》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仍在酣睡。这谣也传到了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三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三赤”。苏东坡正和同乡道人杨世昌享受夜景,那是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之。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唱出了:“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东坡的朋友善吹萧,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萧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苏东坡也为萧声所动,问朋友何以萧声如此之悲。朋友告诉他:“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墙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朋友又向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砂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邀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萧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苏东坡安慰朋友说:“你看水和月!水不断流去,可是水还依然在此;月亮或圆或缺,但是月亮依然如故。你若看宇宙之中发生的变化,没有经久不变的,何曾有刹那间的停留?可是你若从宇宙中不变化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都是长久不朽的。你又何必羡慕这江水呢?再者,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听了这一番话,朋友也欣然欢笑。二人洗净杯盘,继续吃喝。后来,不待收拾桌子,便躺下睡去,不知东方已经露出了曙光。三个月以后,苏东坡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还是月明之夜,苏东坡和两个朋友自雪堂漫步走向临皋亭。路上经过黄泥板。地有白霜,树无青叶。人影在地,明月在天。几个朋友十分快乐,开始吟唱,一人一节。不久,一个人说:“月白风清,如何度此良夜,方为不虚?我们好友相聚,竟没有酒菜,岂非美中不足?”其中一人说:“今天傍晚,我捕到几条鱼,巨口细鳞,好像松江的鲈鱼,可是哪儿去弄酒呢?”苏东坡决定回去央求妻子给他们点儿酒,做酒总是妻子见长的事。他们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妻子说家里有几坛子酒,收藏已久,就是为了随时喝好方便。几个朋友于是携着酒和鱼,又到赤壁之下泛舟夜游去了。江水落了很多,好多巨大的岩石都在水面露出,而赤壁尤其显得在水面之上,岸然高耸。不过几个月的工夫,风光已大为不同,几乎不能辨认了。在夜色美妙的魁力下,苏东坡要朋友和他一同攀登到赤壁之上,但是朋友不肯,苏东坡一个人爬上去。他把衣裳塞起来,在灌丛荆棘之中,寻路上去,他一直爬到最高处,他知道那里住着两个苍鹰。他立在巨大的岩石上,向深夜大声吼啸,四周小谷有声相应答,他一时都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忽然不知何故,竟感悲从中来,觉得不能在那儿停留过久。他下去,又回到舟中,解开缆绳,任凭小舟顺流漂动。时将半夜,四周一片寂静。两个仙鹤,孤零零的,自东方飞来,伸展着雪白的翅膀,仿佛仙人的白袍飘动。两只鹤长鸣几声,在船上掠过,一直往西飞去,苏东坡心里纳闷,不知主有何事发生。不久大家回家去。苏东坡上床就寝,得了一梦。梦里看见两个道士,身披羽衣,状若仙人。那个人认得苏东坡,问他赤壁之游是否很快乐。东坡请问姓名,二人不答。东坡说:“我明白了。今天晚上我看见你们俩从我头上飞过去了!”两个道士微微一笑。东坡便从梦中醒来。他开窗外望,一无所见,外面街道上只有一片寂寥而已。苏东坡怎样确立一种气氛,由上面可以看出,他是暗示另外一个境界,一个道家的神仙境界,两只仙鹤自然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他表示自己不知置身何处,便引起读者迷离倘眈之感。根据中国人的信念,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间瞬息的存在,自己纵然不知道,但是很可能前生是神仙,下一辈子也会再度是神仙。确立苏东坡在后世词坛地位的当属他的豪放名词《赤壁怀古》,诗人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江月”是永恒的象征,唐代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面对永恒的江月,苏东坡感叹自身的渺小,人生的有限,羡慕长江的无穷,想到英雄的逝去,有欣然、释然。元丰五年,苏东坡对人生社会已有所彻悟,看待事物有一种冷静的态度,雨既不怕,晴亦不喜。作《定**》一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五年的黄州生活,虽充满苦痛,但成就了一个别样人生。

第五篇:张桂芬+《赤壁赋》教学简案

《赤壁赋》教学简案

团风中学 张桂芬

一、教学目标

1、诵读品味文本的精美语言。

2、反复诵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二、教学设想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之美。

难点: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教法:诵读和鉴赏 运用多媒体课件。预习安排:

结合导学案,学生自读全文,解决字词障碍,基本疏通文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略)。

2、明确学习目标

3、问题探究

诵读品味文本的精美语言;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思考一:苏轼在泛舟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找出表达情感的词语。

思考二:文章开头部分的“乐”与结尾部分的“喜”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 反复诵读,独立思考,同座探讨,全班交流。

4、总结归纳作者的人生感悟。

5、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见于“国学网·苏轼研究”;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见余秋雨著《文明的碎片》,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饶学刚《苏东坡在黄州》,京华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下载《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简案

    《西游记》 名著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广宗三中 李小娜 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

    教学简案

    《月光曲》教学设计 执教:左江小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

    愚公移山·教学简案

    愚公移山·教学简案 杭州外国语学校 郭初阳 一.教学设想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文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字,有着完全相同的读音:一是“愚”(从心,从禺。心,与性情有关。禺,猴属,兽之愚者......

    教学简案5篇

    《台阶》教学简案 陈毅清 教学目标:读懂人物,感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读懂作者,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及寄予的希望。 教学重点:分析父亲形象,感悟父子深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

    公开课教学简案

    英语公开课教学简案 时间 2010.6.1 授课老师 孙胜权课型 新授 课题 语法强调句型授课班级 高二(1)班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强调句型 2. 学会运用强调句型 教学难......

    《背影》教学简案

    《背影》教学简案 一、 导入新课 师:经常听到小朋友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到有人把这首歌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确实,在生活中,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

    行行出状元教学简案

    《行行出状元》教学简案 班级:建筑海员班教者:石俊峰 一、目标 1.了解专业学习是成就未来职业的途径。 2.熟悉行业能手成功的经历和先进事迹。 3.各行各业都可以出状元,初步感受劳......

    《春》教学简案

    《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酝酿、黄晕”等字词,理清行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想象,学习作者描绘景物时字斟句酌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