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版)第二十三课 枣核

时间:2019-05-15 04:4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双语版)第二十三课 枣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双语版)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一篇:(双语版)第二十三课 枣核

新教版(双语版)九年级全一册

汉语

第二十三课 枣核(教学设计)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吐木秀克镇中学

迪丽阿热·阿不都热合曼

第二十三课 枣核

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课文中疑难词语的读音、维译、解释和用法,并用这些词语组成词组和造句,然后熟读课文、理解内容、口头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用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型模仿造句,把滇西女鬼的句子写在黑板上,最后进行课文总结。按学过的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并按照课后练习。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新词语、领读词语和课文,讲解课文中疑难及重点词语,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型,最后通过模仿造句、做练习等过程,使学生掌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准确发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疑难词语的用法和读音,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联系的要求,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用跟读、抽读、自练、合作、模仿、讲解等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

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按课文内容口头回答问题,用句型模仿造句,独立完成课后练习,独立完成于课文内容相关的 写作训练要求,掌握本课的语法知识;用示范教学法、讲解法、鼓励法、指导法、归纳法、纠正法等教学方法来解决难点。课型、课时:

词语讲解、初学课文、深学课文、讲解练习、自读课文等5课时;教学手段:

教材、教师教学用书、黑板、粉笔、词典、作文大全、汉语语法书、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讲解法、鼓励法、示范法、指导法、总结法、启发法、归纳法、纠正法等教学方法。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一课时 理解课文中词语的用法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 “籍、坳、艇、嫣、蹊、跷、掐、瑙、揣、卵”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分量、蹊跷、掐、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倘若、托付、安顿”等词语;掌握“留意、等于”等词语的用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学习本课的生字及词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所学的词语进行交际。教学方法:朗读法、举例法、讲解法、纠正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教案、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词典;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复习情况

让一名学生复述第二十二课课文

(一)课文内容,然后让三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学习提示”中 的词语,用重点词语组词、造句,其他学生同时在听写本上听写,最后又让一名学生预读新课课文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情况。2.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学习几颗家乡的枣核反映了海外游子的恋乡之情;如文中写到的:“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情感;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本课我们学习关于一个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眷恋及思念之情。认真学习本课文,看看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情感。

(二)讲解词语、掌握语法 1.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划出课文中较难理解的、不会读的生字及词语。

老师出示生字:(请学生在小组里边读边组,观察学生组词或组短语的能力)如:留(意、心),同(窗、学),(委、寄)托,安(排、顿),(殷、深)切; 2.学生在小组里互相提出纠正容易读错及写错的字;如:正音方面:“分量”中的“分”字是多音字,在此读 “fân”,而不是读“fēn”。老师出示新词语:

①坳(名)ào ②国籍(名)guï jí ③同窗(名)tïngchuāng ④潜艇(名)qián tǐng 3.老师讲解词语,并出示范句

①嫣红(形)鲜艳的红色:姹紫嫣红/ ②不约而同(组)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③分量(名)重量;这个南瓜的分量不下二十斤。/话说得很有分量/ ④蹊跷(形)奇怪:这件事儿来得有点蹊跷。/也可说“跷蹊”:奇怪、可疑;我觉得他说的话有些 跷蹊。/ ⑤掐(动)用指甲或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不要掐公园里的花儿。/一把掐住/ ⑥风烛残年(组)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⑦故弄玄虚(组)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⑧倘若(连)假如,表示假设:你倘若不信,就亲自去看看吧;/同义词(假如,如果)。

⑨托付(动)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父母出差时,常常委托阿姨照顾我。/同义词(委托)。

⑩安顿(动)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顿老小/妈妈把家务事安顿得井井有条。/ ⑾留意(动)注意,小心:留意价格/留意行踪/特别留意/留意一下/大家都听得很专心,没留意什么时候多了一个人。/同义词(当心/注意),反义词(大意/麻痹)。

⑿等于(动)某数量跟另一数量相等;表示前后两个事物或两种情况差不多都一样,没有区别。表示后一个意思时,后面一般接动词或小句:等于没说/等于不回答/等于同意/等于默认/十五加十五等于三十/说了不做,等于不说/同义词(等同),近义词(相等),反义词(不等)。板书设计: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一课时 理解课文中词语的用法

①嫣红(形)姹紫嫣红/ ②倘若(连)同义词(假如,如果)。③托付(动)同义词(委托)。④安顿(动)安顿老小/ ⑤留意(动)同义词(当心/注意),反义词(大意/麻痹)。

⑥等于(动)等于没说/等于不回答/等于同意/等于默认/十五加十五等于三十/说了不做,等于不说/同义词(等同),近义词(相等),反义词(不等)。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册; 2.预读课文,预做课后练习中有关词语的练习; 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互相听写,互相组成短语造句,词语解释等方法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读,边读边找出生字,词语注音;教师对课文中疑难生字及词语不作讲解,引导学生自己查词典理解词语;词语讲解完成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说出一些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些词语本身就很难掌握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二课时 初学课文

教学目标:

能以较快的语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并用句型模仿造句,掌握这些句型的用法。教学方法:

朗读法、跟读法、讲解法、纠正法、模仿造句法、讨论学习法。教学手段:

教科书、教案、粉笔、黑板、多媒体设备、词典、语法书。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复习情况

让一名学生熟读“学习提示”中的词语,然后又让一名学生预读课文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情况; 2.讲授课文(一)导入课文学习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国家。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洋装穿在身”,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有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想请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上。(书写课题“枣核”)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她是谁?(生:想)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枣核。

(二)讲授课文内容 1.老师用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欲望,这时老师慢慢地给学朗读这篇课文,让学生仔细听。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自己不会读的、不理解词语。2.老师读完课文后给学生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给学生一段儿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语及短语在小组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查词典及问老师等方式理解词意,并在书上标注。同时用铅笔把整个课文分成自然段。(这篇课文分成11个自然段)。3.老师板书学生不会读的,不理解的生字、词语,让学生读一读,然后采用齐读、抽读等学习方法认、记字形,掌握课文正确的读音。老师出示生字: 殷(yīn)瑙(nǎo)兜(dōu)揣(chuāi)枫(fēng)喏(nuî)篱(lí)笆(ba)械(xiâ)甸(diàn)寺(sì)卵(luǎn)亭(tíng)庙(miào)荷(hã)塘(táng)匀(yún)

老师出示课文中的疑难及重点词语。

1)动身(动)出发;我们明天动身去喀什。/同义词(出发),反义词(达到)。2)访(动)访问:访友/有客来访/调查,寻求:访查/采访/ 3)生(形)果实没有成熟(跟“熟”相对);生苹果/生瓜果要洗净。4)殷切(形)深厚而急切:殷切的渴望/ 5)掌心(名)手心。

6)托(动)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两手托着下巴/茶盘托着茶杯和茶壶/ 7)玛瑙(名)矿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8)贵重(形)价值高,值得重视:贵重的仪器/同义词(昂贵),反义词(低廉)。9)掏(动)用手或工具伸进物体的口、把东西弄出来:掏钱/掏耳朵/掏口袋/ 10)显然(形)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这种说法显然错误。/问题很显然/ 11)衣兜(名)(衣兜儿)衣服上的口袋。也叫衣袋。

12)揣(动)藏在衣服里:这张照片儿揣在我口袋里很久了。/ 13)山坳(名)山间的平地。

14)丛(副)聚集:丛生/丛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本;草丛/丛树。15)喏(叹词)(方)表示让人注意自己所指示的事物:喏,这不就是你的那把雨伞。/ 16)临(副)靠近,对着:临街/临河/临湖/背山临水/ 17)踏访(动)踏看,访查;

18)布置(动)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布置会场/布置新房。对一些活动做出安排:布置学习/布置工作/下课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19)精致(形)精巧细致:精致的台灯/同义词(雅致,精巧)反义词(粗糙)。20)匀称(形)均匀,比例和谐:字写得很匀称/这人身段匀称。

21)篱笆(名)用竹子、芦苇、树枝等编成的遮拦的东西;用环绕周围。22)感慨(动)有所感触而慨叹:感慨万端/ 23)万分(形)非常,及其:万分高兴/ 24)追忆(动)回忆:追忆往事,历历在目;回想以往的人或事:她常常在深夜人静之时追忆过去。/同义词(回忆),反义词(展望)

25)仿佛(副)类似,像:母亲仿佛来了。/同义词(好像、似乎)

26)依恋(动)留恋;舍不得离开:依恋故园/依恋之情/同义词(留恋),反义词(背弃)。

三、句型学习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双音节动词的肯定—否定重叠,有两种形式表示提问,可以是双音节动词重叠,也可以是动词的第一音节重叠:

例如:看没看见—看见没看见 提不高—提高不提高

理没理解—理解没理解 思不思考—思考不思考 板书设计: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二课时 初学课文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贵重(形)贵重的仪器 2.显然(形)问题很显然 3.布置(动)布置会场/布置新房/布置学习/布置工作/下课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4.精致(形)精致的台灯 5.依恋(动)依恋故园/依恋之情 课文中的重点句型: 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例如:看没看见—看见没看见 提不提高—提高不提高

理没理解—理解没理解 思不思考—思考不思考 布置作业: 1.学习复述课文的大概内容。2.预做课后练习。3.完成同步练习册。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句型学生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平时说话的语言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掌握运用的时候比较吃力。课程结束后,在提问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句型掌握情况比较好。本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课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学习来改进教学。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三课时 深学课文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抓住关键词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要内容;初步具备概括能力,能找出涵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中心思想。教学方法:

讲解法、回答问题法、归纳法、指导法、总结法、纠正法。教学手段:

教科书、教案、粉笔、黑板、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复习情况及导入

让两名学生熟读课文或按照自己的方式复述课文的方式复述课文大概内容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情况及导入课文学习。2.讲授课文内容

1.老师让学生按照故事发生的前后顺序及故事内容,把整个课文分成自然段,然后又让学生用简单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每一段的中心思想。作者记述了一个聚集乡情的故事,通过一个小小的枣核来表现海外游人的思乡之情;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朋友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见朋友—如获至宝—加深悬念)第三部分(5~10自然段)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提示文章中心思想。(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2.老师边讲解课文,边提出相关的问题。

问:①朋友为什么托“我”带枣核?她是怎样珍惜那几颗枣核?

②朋友的家怎么样?

③朋友为什么说“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朋友是怎么样修建她的后花园的?

④朋友对家乡、祖国的思念体现在那些方面? 3.课文大意

“枣核”一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而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致还表现在用“枣核”作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颗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部胡同”那座小院将“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籍。读到后来谁能都看得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颗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板书设计: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三课时 深学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朋友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第三部分(5~10自然段)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提示文章中心思想。布置作业: 1.熟读整个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完成练习册。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学生熟读课文后归纳总结每段所表达的意思;这个对于母语不是为汉语的学生来说非常难,要给学生讲明故事背景、作者、生活环境等等;本堂课所包含的内容量大,学习较好的学生掌握起来也有点困难;本节课老师利用一些自设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四课时 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练习的做法,能准确地完成课后练习;通过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

讲解法、举例法、纠正法、启发教学法、回答问题法、思考法、讨论法。教学手段:

教科书、教案、粉笔、黑板、词典、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复习情况及导入 老师巡查学生预做课后练习的情况,然后让一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情况及导入。

问:1.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2.作者为什么用一枚枣核来表示朋友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

二、老师对练习题的要求、题型进行讲解,各组学生可以合作完成课后练习

(一)、(二)、(三)、(四)、(五)、(六)题;老师再次巡视学生做练习,引导并纠正学生做练习中做出来的问题,解决学生不会做出来的难题,在全班进行总结,可让学生举手说出他们的答案,待得到全班的肯定,老师再次进行总结,并让一名学生上黑板写出一小题的正确答案。

(一)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恰当解释。1.一位旧时同窗寄来一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①C.同时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②A.委托 2.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A.扳手指一算

3.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D.藏在穿着的衣服里

4.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D.均匀 5.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A.按某种单位或类别说

(二)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1.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不约而同)2.托付我看好妹妹。(托付)3.留意小偷,偷我的东西。(留意)4.等于没生你的气。(等于)5.我们先把房子安顿好了,(安顿)(三)用指定的格式改句子。1.你每天早晨锻炼没锻炼。2.我今天去游泳,你想不想去。(四)选择恰当的答案完成句子。1.她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A)A.我只好答应

2.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B)B.好像是在枫树林中一样。3.车库门自动打开,(C)C.就像认识车主人似的。4.当时孩子们还上着学,(D)D.现在他们都成家立业了。5.民族感情是改变不了的,(A)

A.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

(五)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关于朋友的家,文中没有提到哪一项?(B)2.关于她的家庭,文中没有提到哪一项?(D)3.朋友说:“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是指:(B)4.她让我带着枣核的目的是:(B)5.最后一段的意思是:(A)

(六)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答案略)板书设计: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四课时 课后练习

(二)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1.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不约而同)2.托付我看好妹妹。(托付)3.留意小偷,偷我的东西。(留意)4.等于没生你的气。(等于)5.我们先把房子安顿好了,(安顿)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册。2.预习课文

(二)。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句、段进行练习和检验,然后巩固学生在课文中所学到的内容。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等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五、六课时 课文

(二)始终眷恋着祖国

教学目标:

能通过自主学习课文

(二),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语障碍,积累和扩展词汇量;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随课文阅读,归纳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疑难词语或句型。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回答问题法;自主学习方法。教学手段:教科书,教案,字典,粉笔,黑板。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复视情况。首先,让两名学生背痛或复述课文

(一)的内容;然后又让一名学生预读课文

(二)的方式检查学生复习情况;

(二)讲授新课。导入:

“无论到那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某位美国海军次长对某位华人的评价。根据军队的编制,每个师约有1~2万人五师就是5万人甚至10万人!究竟谁有这样大的威力呢?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他的故事—《始终眷恋着祖国》。

老师通过以上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欲望,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生字和词语及较难理解的句型;然后老师给学生按一段一段边读课文边讲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疑难词语,新词语及新句式;

(1)讲生字

赞(zàn)煌(huáng)逮(dǎi)

(2)讲词语。1.门生(名)学生:得意门生/ 2.得意(动)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得意之作/得意扬扬/自鸣得意/同义词(如意)反义词(失意)3.慎重(形)谨慎认真:我们一定要慎重行事。/同义词(谨慎),反义词(轻率、草率)4.赞扬(动)称赞表扬:人们都称赞他勇敢坚强。/同义词(称赞、表扬),反义词(批评)5.眷恋(动)对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的留恋:深深的眷恋之情/近义词(留恋)6.贡献(名、动)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和公众: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对祖国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是:他们为国家做出了新的贡献。7.遨游(动)漫游,游历:遨游世界/遨游太空/ 8.终身(副)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身之计/终身大事(关系一生的大事情)9.辉煌(形)光辉灿烂;辉煌的成就/同义词(灿烂、煌辉、光辉)反义词(暗淡、衰落)

10.恐吓(动)胁迫别人:他不怕坏人的恐吓。/近义词(威胁),反义词(安抚)。

11.捣乱(动)进行破坏;扰乱;(存心)跟人找麻烦;同义词(扰乱、捣蛋)。12.匆忙(形)急急忙忙:他放下饭碗,匆忙地走啦。/同义词(急忙),反义词(清闲、悠闲)。

(二)讲授课文

老师通过慢慢地给学生朗读课文,解释重点及疑难词语后,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老师跟其他学生一起纠正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正确的读音。后来,老师让学生把整个课文分自然段,开始分组阅读;然后,各组互相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课文讲解。(这篇课文共有15个自认段组成)问:1.钱学森是谁?

2.钱学森在美国获得了哪些荣誉? 3.钱学森在美国呆了多长时间?

4.钱学森夫妇俩的心中萌发了怎么样的一个念头? 5.美国海军次长认为钱学森是怎样的一个人? 6.美方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

7.1955年钱学森为了回国向谁发出了求救的呼声? 8.钱学森一家人哪年回到祖**亲怀抱? 读读句子,讨论问题。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意放他回国。”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3.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向祖**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从钱学森向祖国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请说说看。(四)课文小结

“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板书设计:

第二十三课 枣核

第五、六课时 课文

(二)始终眷恋着祖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学会课文中的新词语。2.预习新课。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因为课文长,难理解,学生掌握起来非常吃力,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甚至没有遇到过的,所以一课时内完成整篇课文的熟读、理解词语等过程是很难的;即使老师课堂上利用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也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全课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有一些内容理解的不够深刻,部分学生虽然把整个课学习完,但是仍然不会按照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课文

(二)的内容部分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对于上课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下课后通过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利用复习时间老师加强引导,学生合作完成练习册,老师批改完后在班里进行错题订正等方法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掌握,锻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能力。

第二篇:《弟子规》第二十三课

弟子规《第二十三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让孩子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本节课主要是教育孩子学习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时就应该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让孩子了解古人在方面是怎么做的,故事源远流长,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3.通过学习其中的道理来知道孩子们的言行,联系实际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事来举例,你会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4.能流利朗读并背诵本课。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纠正引导孩子的言行。教学准备:课件 课文内容:

见人善,即思齐; 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加警。

译解:看见别人的优点,要立刻想着向他学习看齐。即使目前自己和别人相差很远,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就应该自我反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如果也有,就要及时改正;如果没有,就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拓展:同学们,虽然我们没有先人那么好的道德修养,但是我们可以以他们为榜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开始.这也应了《弟子规》里的一句话:“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教学过程:

一、请一(3)班的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课。一边读一边想想这一课曾经告诉过我们什么道理。抽五个小朋友来当小先生。

连接语:小朋友们,弟子规教我们孝敬父母(亲有疾,药先尝)尊敬长辈(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穿戴整齐(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科学饮食(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做人守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教我们好多好多的道理,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文明了,无意间,我们也在为世博作贡献呀!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二十三课,看看我们能学到什么道理。

二、诵读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2.多形式读

(1)师领读,生跟读(3遍)

(2)生领读,其他跟读(读出节奏感)

(3)男女生分组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4)分大组读

(5)齐读(边拍节奏边齐读)

三、创境明意

过渡:那么,这四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第一、二两句 1.师解释 2.创情境 表扬×××,瞧他把背挺得多直!小眼睛一直看着我,闪着光,我收到他强烈的信号。引领:我发现:听了我刚才的表扬,很多小朋友也把背挺直了,像你们这样,就是弟子规里面说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这句话告诉我们:看见别人的优点,要立刻想着向他学习看齐。即使目前自己和别人相差很远,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这就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这让我想到了雷锋,还记得我们上学期的班队课上看了电影《雷锋》,你还记得关于雷锋的一些事吗?

1.雷锋的袜子补了又补,战友看不下去了,扔了,雷锋还要把它找回来,不是因为雷锋没钱,你看他后来还把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了呢,而是雷锋身上有一种勤俭节约的可贵品质。

2.雷锋在服务站免费当服务员,还把自己的午餐给别人吃。总是在心里装着别人。3.雷锋在大雪天帮别人修理汽车,差点错过了当共产党员的机会,雷锋总是把别人的事情放在前面。所以毛主席说: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总是默默地做着好事,甚至做了好事还不留名,小朋友们,虽然我们没有先人那么好的道德修养,但是我们可以雷锋为榜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开始.这也应了《弟子规》里的一句话:"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弟子规》教育我们做好学的人,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板书:好学。

(三)第三、四句

1.连接语:古人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那么,看到别人的缺点或是做了不好的事,我们该怎么办呢? 2.《弟子规》告诉我们:“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就是说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就应该自我反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如果也有,就要及时改正;如果没有,就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1.《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司马光做到了“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由于这里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而且语文课本正好也学到《司马光》,写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所以先让小朋友讲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接着这里安排的故事让一个小朋友来讲给大家听

2.然后鲁迅的这个故事蕴含了鲁迅孝敬父母,好省的精神,对小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这个故事由老师绘声绘色地讲。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鲁迅也做到了“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别人的缺点要马山想想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对,如果有赶紧改正,如果没有,提醒自己以后也不要那么做。要善于提醒自己,那就叫好省。板书:好省

好学、好省都是一种美德!

四、讲故事 1.孔子学无常师

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孔子哪些地方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明白了,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2.孔子求教(东方小故事视频)

孔子觉得无论是谁,只要别人身上有优点,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就可以做自己的老师,就算是比自己小很多的小孩子也可以。

五、导行

一二两句:

连接语:其实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见人善,即思齐的事。

1.我们班的柴双盈很有集体荣誉感,她总是主动要求值日,有几个小朋友有受到影响,徐红枝、罗洁秧向她学习,也很愿意和她一起为班级服务。那么做,就是《弟子规》里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2.严梦静上课认真听讲,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我们应该向她看齐,也就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3.沈柳益、黄冰意做口算特别快,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多练练,也就做到了“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三四两句:

1.食堂里吃完饭,有些小朋友把水果放在口袋里,路上吃,你看到了,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像×××小朋友那样,见到别人不好的行为会想想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并且会去劝解,就是《弟子规》里的“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2.看到学校里有人在踩草坪,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像×××小朋友那样,看到别人踩草坪,他能判断那是不对的,自己就不去那么做了,这就是《弟子规》里的“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穿插发生在老师身上的事情:洗手

六、读背

1.连起来读 2.多形式背

(1)师生合作背

(2)开火车背(一人一句)(3)齐背(起立)(4)小先生指导读、背

七、总结全课

同学们,老师们:弟子规教我们要保持高尚的人格,教我们为人子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离开父母要像敬爱兄长那样与人相处;处事谨慎诚实,对大家友爱相处,亲近有仁德的人。见到人家的优点,我们要马上见贤思齐,向人学习。即使跟他差距很远,我们也要慢慢努力地去追赶,希望有朝一日能跟他看齐,这是一种好学的精神。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待事物和与他人相处,我们如果都能多看别人的长处,不但和自己相处的人愉悦欢喜,而且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自己。因为每个人在某个方面肯定都会有比我们做得好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带着谦卑的心去寻找他人的闪光点,那么即使和有很多缺点的人相处,也能从他人身上受益。

第三篇:枣核说课稿

《枣核》说课稿

初二语文组

苏玉瑶

一、说教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编入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海外游子的心声,聆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从作品中了解所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因此,结合本课的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3、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教学重点: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和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体会文中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海外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但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美籍华人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即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三、说教法

具体做法有:

1、配乐朗诵法;

2、设问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

四、说学法

结合本课特点,就学法而言,让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1、课前预习:落实“蹊跷、掐、玛瑙、殷切、嫣红”等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做到能复述故事,在复述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情节的要点。

2、采用配乐朗诵方法整体感知内容和情感,通过讨论能快速找出文章设置悬念的几处地 方。而对于本文的难点,主要采用品读的方法体味饱含深情的语言,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体悟文中海外游子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之情,从而表现他的拳拳爱国之情。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

1、导入设计

(设计理念:本环节用一些思乡之举把学生带入文本,勾起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心灵贴近文本,形成阅读期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枣核故事 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本环节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提问让学生提高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整体把握全文。)

3、明确线索,初步感受爱国情感

(1)本文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文中哪句话体现出来?

(2)既然这是一篇思乡的文章,那么题目“枣核”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你们刚刚在读文章时,想知道美籍华人向作者索要这些枣核的原因吗?而友人直接告诉作者了么?从写法上看,属于什么写作手法?

(设计理念:本文在结构上最显著的特点是设置悬念,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找出文中两处设置悬念的语句,并明确其作用,体现了文章重点。)

4、花园谈话,理解慰藉思乡之情

(1)这几颗小小的枣核到底用来做什么,课文在哪个地方解开了这个谜团?

(2)课文中花了不少笔墨介绍美籍华人的家庭情况及其居住环境,这在文中是多余的么?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分析“游子的心境”,推敲游子“心上总缺点什么”。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感知到探究,循序渐进理解课文,凸现课文的亮点,以具体的叙述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爱国之情的真切。体现文章的重点。)

(3)文中的美籍华人除了借枣核来表达思乡之情外,还通过那些方式来表达?找出文中饱含深切思乡之情的言行举止,并细细品味。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理念:课标一再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环节可提高学生对语言、行为、情感的领悟程度,与文本人物形成共鸣,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游子的思乡之情。)

5、点明主题,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1)本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给文章的特色做个小结。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在写作时,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做到以小见大。)

6、创意表达,捎去故国美妙乡音

(1)教师创设情境:利用电子贺卡捎去我们的祝福。电子贺卡的封面我已经绘制好了——枝繁叶茂的枣树。现在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页的祝福感言送给美籍华朋友,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国的美妙乡音。

(设计理念:本环节是一个开放的设计,关键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个性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

7、本课小结:

(设计理念:此环节通过深情寄语,再次从心灵的深处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六、说教学反思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结构精巧,最显著的特点是设置悬念,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记叙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做到了解悬——感受——品读——体悟,即解开美籍华人索要枣核之悬,感受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品读美籍华人的思乡之举,体悟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情感。最后让学生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第四篇:《枣核》说课稿

《枣核》说课稿

一、说教材

1980年初,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后,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的事。全文表达了海外华人身在异国他乡,却心系故土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有了敬爱自豪之感,然而由于八年

级学生阅历尚浅又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可能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还缺少一定的感知和体会,尤其是对文中那位漂泊在外许久的老人的想法和做法也未必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如诗歌孟郊的《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国心》等等,来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并更深一层地明白:爱国主义精神往往集中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而这种思念和热爱又牵连着故乡的一山一川,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②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2、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

4、教学重点: 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教学,有教有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体验法、线索引导法、点评引导法

2、学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阅读全文大致了解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把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并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并形成书面作业。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诗歌《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国心》片段。

(二)扣住标题、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与标题“枣核”有关的句子。

2、交流后试着围绕枣核来概括全文的结构?并找出全文的主旨句。(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4、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那么“枣核”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

线索 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示悬念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1、这篇文章体现了同窗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并且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请跳读课文,看看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动了你,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2、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活动,相互讨论

3、课堂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中肯的恰当的评价,对学生讨论中不容易理清的问题要进行精要的讲析。)“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重点引导理解:“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四)由点及面、归纳写法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设计意图:由点及面,总结写作手法,强化学生体会。)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心的祝福感言送给美籍华人朋友,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国的美妙乡音。((六)结语:

悠悠老人心,浓浓枣核情。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每一位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方,心中惦记的永远是自己的祖国。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并尝试用这种方法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第五篇:枣核 教案

6.枣核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下载(双语版)第二十三课 枣核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双语版)第二十三课 枣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6《枣核》

    《枣核》教学案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描写的分析,理解海外游子思乡爱国之情。 2、领悟本文巧设悬念的独特构思。 3、体会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法。......

    枣核教案设计

    《枣核》教案 信宜市西江中学曾海珍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旧时同窗这位海外游子眷恋故土的思想感......

    枣核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增强对自己国家的感情。 2、了解以小见大和设置悬念的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中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

    枣核教案设计

    《枣核》教案北阳一中 蔡琰琰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明确线索,说出设置悬念在文章构思上的作用。 2.结合具体语句,品味本文质朴简洁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特点。 3.体会“枣核”中......

    枣核 教案

    《枣核》【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枣核 教案

    枣核 萧乾 学习目标: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 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二、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三、饱含深情的语言。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天上一......

    《枣核》教案

    《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学习课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3、品味欣赏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海外华人......

    枣核教案设计

    《枣核》教案 教学目标: 1.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难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