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政治教师的反思
新课程下中学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
【内容摘要】:
新一轮的中学政治课程改革序幕拉开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来适应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应该好好反思。我们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摆脱出来,转变教师角色、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
【关键词】: 政治课程改革 反思 转变和更新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初中)以及今年颁发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高中)掀起了新一轮中学政治课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不仅是名称的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实质性的突破。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更名为《课程标准》。过去的《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对教法的探讨,这就规定了教师的角色是“教者”。今天的《课程标准》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施过程,重点是对学法的探讨,教师处在“学者”的地位。再一个,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其核心是“探究性学习”,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一句话,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而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来适应新的教学呢,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学习的体会,谈谈认识。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指导者
有关专家认为,未来课堂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这表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增。换言之,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向导,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搬运工”向教学过程的促进者、指导者转变。
为此,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2﹚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变为合作者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应该从统治者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而应该与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互教互学的新型平等关系,要求教师应由先前的知识权威者、挑战者、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援和服务,创设“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的平台。
﹙3﹚教师将由“倒水人”转变为“挖泉人”
长期以来,“桶论”这个教育隐喻理念一直在教育界占据着一席之地,即“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新课程改革,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倒水人”。教师不再板着面孔,而是带着微笑、带着一种生机、一种渴望走进了新课堂。教师不再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使学生除去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地担起学习的责任。
一个有自知之明、充满自信的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这里没有一桶水倒给你们,你们都得拎上自己的装着水的桶来,和我桶中的水相互倒,这样我们大家就能倒出一大盆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并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
因此,笔者赞同一些教师的说法:与其期待教师时刻有一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还不如把教师当成一个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学生就是一眼泉,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而教师就是引导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生发展出一臂之力。﹙4﹚教师将由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教书匠”变为开发者和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新一轮课改强调,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教师这一重要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师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随着基础教育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在逐步得以实现。课堂不再是和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研究工作将使教师对课程理解不断得到加深,并且使课程的核心渐渐呈现在教师的视野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必须转变,要求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不转变就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当然,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但有一个角色始终不能改变,那就是“爱心使者”不能变,因为教育的真正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心换心,用灵魂塑造人,用真心感化人。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1﹚ 建立新型的“师生观”,尊重学生,教学民主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发话。提高师生间的合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对学生报有强烈的爱,以诚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教育 2 学生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师应大胆地转变观念,要允许学生问,允许学生讲,也允许学生做,教师应去引导学生怎么讲、问、做。
﹙2﹚ 树立“人本观”,为学生发展服务,赞赏每一个学生
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为我们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中的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育发展的主题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转到丰富内在精神世界的“人本位”上来,促进学生身心、智力、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发展。教育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赞赏学生是人文精神在课堂教育中的渗透,体现了学生和老师人格尊严上的平等。它倡导个性解放,要求教师应看到人性的美好,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待学生的错误,不是一味地责骂、惩罚的态度,而是能以一种广阔的胸襟给予谅解、宽容和鼓励,并为他们找出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途径。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微笑,一次鼓掌,点头赞许,目光鼓励,听学生讲话神情专注,面带微笑,都可能给学生带来进取的勇气和信心,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3﹚ 建立新型的“人才观”,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时候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按传统的观念来评价学生,采取静态的做法去评判学生。这种做法有欠公平,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在所难免。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新的学生观,以平视的眼光看学生,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变化,看到学生的“未来”,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不能幻想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发现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不要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就大惊小怪,不可理喻,动辄以恨铁不成钢、急于为学生着想为理由体罚学生。
三、教师要求的改变
传统教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基本功对于现代教师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做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做到要更加紧密合作、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教师职业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单兵作战,而新课程标准综合化特征(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音乐、美术;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因此,各学科的教师将更加紧密合作,学会打整体战。同时,这也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相关学科知识,我们政治教师也应懂得些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地理乃至物理化学等基本知识,使 3 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过去的课程标准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标准,教师过分地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新的课程内容综合性、弹性加大,因此,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即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时代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以前的文盲是不识字,现在的文盲是不会电脑、不懂外语。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四、教师教法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将“三个W-----WHAT,WHY,HOW”一一教给学生,也许这样的教学对于某个知识,学生确实掌握了!但学生不能由此而举一反三,因为他没有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强调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以及如何生存、如何做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所以,作为教师应通过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能力和觉悟。
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多,有启发式、讨论式、阅读式、探究型,研究型等,我们政治教研室正在进行“三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即课前激动„„自由五分钟,新闻故事、时事报道、小品表演、音乐歌曲;课中师生互动„„创设情景、运用现代化手段、展开讨论、演讲;课后行动„„收集资料、网络词曲、办手抄报、组织实践活动等。
总之,课改之路是艰巨的,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课改之路一定是光明的。
参考资料:
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③(美)麦金太尔(McIntyre, D.J.),(美)奥黑尔(O’Hair, M.J.)著;丁怡等译.《教师角色》—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提要》—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
第二篇: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我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我反思
一、教师反思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变革,既是教育改革运动,也是一场文化变革运动,一场致力于弘扬创新精神,致力于在教育领域造就自觉自主、意气风发的一代新人的运动。由教材而课程,由教化、塑造而促进、唤醒,新课程下,师生关系的转变、课程双主体的出现,要求教师角色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些观念上的转变,教师再也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了,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
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实体,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才能和教育智慧决定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深度,教师的专业精神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专业人格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心灵支撑,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反思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起点。可以说,在课程改革中,成功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的在课改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因此,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成长,探索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的成长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教师反思的概念及类别
大教育家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反思。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专业成长的作用,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与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也要善于通过阅读思考反思比较自己的实践效果,从其中发现差距。教前反思,要求教师在备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及学生以前生活、学习状况,通过教学前深思准备出符合班情、生情的个性化教案,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如教授《词五首》一文时,课文有五首古词,一四两首是婉约词,另三首是《江城子》《渔家傲》《破阵子》,属豪放词,那么,可以打乱原文编排的顺序,把这三首作为一块讲授内容,另外,再结合教学目标中“提升学生古诗词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两点来设置教学环节,多安排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根据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即时反思,抓住契机,调整自已的教学策略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教后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阅读反思,通过阅读教育教学专著不断的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促进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反思的意义
反思有利于教师在经验上量的积累、质的提高和准备性的增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实践证明,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经验+反思=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四、具体操作
要基于实践宗旨,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侧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教师专业发展的日常行为而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来看,基于实践的自主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
在日常中落实,教师要养成反思教学的日常行为习惯,要把基于实践的教学反思作为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
优化反思教学的过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 一般分为四个环节操作:
一是具体问题审视,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意识到自己 教学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结构。二是观察与分析,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审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从而明确为问题的根源所在。三是重新概括,教师在认识问题成因之后,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四是积极验证,检验上一环节所形成的假设和教学方案,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入新阶段,开始新循环,不断步入理想上升的新境界。
积极掌握和有效运用一定的反思策略。
主要有三个方面:自我提高反思策略与问题、行为记录反思策略与反思教案、同伴交流反思策略与反思札记。
不同教师群体反思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新手型教师侧重教学技能的反思、适应型教师侧重教学策略的反思、成熟型教师侧重教学理论的反思、专家型教师侧重教育科研的反思。
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就需要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
1经验交换与共享,通过信息发布会,大家把自己拥有的信息公诸于众,如许多学校开辟的教海拾贝、学习园地等墙报,通过读书汇报会,交流彼此看到过的书、观点以及心得体会,这一点我县举行的教育阅读活动就卓有成效。教师通过经验会,例如我县举行的“我与新课程的故事”等演讲与征文活动等,分享、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在这一方面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大家把自己的成功的事例和体会,失败的教训和感想与同事分享、交流。2深度座谈与讨论,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关键在于教师间要有非常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心灵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发生思维互动。深度会谈是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发散过程,它会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议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强调并尊重个人的已有经验,把一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加以整合,并融入具体的应用场景和个人的个性特征。大家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意见辩护,同时也不断思考和质疑他人的意见。大家互相丰富着彼此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和同事对问题的认识。知识也因此不断地变更和扩张。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第三篇:新课程下的教师自我反思
远程教育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西宁市第三中学
袁德军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变革,既是教育改革运动,也是一场文化变革运动,一场致力于弘扬创新精神,致力于在教育领域造就自觉自主、意气风发的一代新人的运动。由教材而课程,由教化、塑造而促进、唤醒,新课程下,师生关系的转变、课程双主体的出现,要求教师角色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些观念上的转变,教师再也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了,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
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实体,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才能和教育智慧决定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深度,教师的专业精神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专业人格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心灵支撑,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反思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起点。可以说,在课程改革中,成功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的在课改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因此,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成长,探索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的成长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的我通过这次学习下面谈谈我的体会: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物理学对于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从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直到医疗设备等,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已经深入到每个角落。在本模块中,学生要了解一些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学知识;认识一些用科学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学习物理内容和技术应用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体会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通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体验,并具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课题有的是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吻合的。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由教师和教科书直接提出,虽然其中不乏关于问题背景的介绍,但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要提高学生制定探究计划的能力,就要使学生学会把探究的课题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小问题,会思考解决每个问题的不同方法,根据现实条件选择、优化有关方法,从而形成探究的方案;学会从原理、器材、信息收集技术、信息处理方法、操作程序等不同方面来构思探究的计划;学会在制定探究计划时查询相关资料;学会在相互交流中完善探究计划。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
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时,教师不要预先设定表格,让学生“照方抓药”。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思维品质,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探究假设相符的物理事实上,同样需要观察和收集那些与预期结果相矛盾的信息。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科学解释的评估。为此,可以让学生提出并比较不同的解释,看看所收集的证据究竟更支持哪种解释。学生之间的公开讨论、评议是提高评估能力的有效方法。关于科学探究的交流和表达,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关注自己表达能力的提高:一是交流内容的组织,包括课题的提出、探究计划框架、信息收集过程和数据整理、基本论点和对论点的解释、存在的问题和新发现等,应学会根据课题特点有所侧重;二是陈述的形式,包括文字、表格、图像、公式、插图等,学会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学中要提供学生当众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准备有条理的讲稿,并进行准确和富有逻辑的发言。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所发展的能力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在某些环节的探究行为中自主性较强,与这些环节相对应的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在另外一些环节中,教师需要作必要的引导或指导,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在设计、实施科学探究教案时,应该对不同案例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认真分析,以便了解学生在探究经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共同必修模块中的物理实验,是《标准》对高中学生最基本的实验要求。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程度不同地体现了对物理实验的进一步要求。可以指导对物理实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本课程中,选修具有更高要求的物理实验专题。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在观察演示实验时,不仅要学生关注所观察的现象,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该物理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和怎样说明问题的。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在进行学生实验时,应该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独立操作实验。
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高中物理实验项目中的仪器和工具,获得较准确的实验信息,但要避免进行刻板的技能训练,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对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要在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上下功夫。教科书应为此提供机会和条件:一方面把探究活动的方式引向多样化,如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方法均可适当引入高中物理教学;另一方面加大研究性学习的力度,为较深入的科学探究奠定基础。科学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方式和要求等,应根据不同模块的性质和任务有所不同。例如:大部分的模块可以以探究教科书中所涉及的科学规律为主;偏重技术领域的模块可以以操作或制作性探究活动为主;偏重科学原理领域的模块可以以理论性探究活动为主;偏重社会领域的模块可以以验证物理学发展史中重大发现的探究活动为主;而专题研究性模块可以以探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具有新鲜感的物理问题为主,并可安排一些开放性探究课题。
物理课堂教学应成为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的主阵地。物理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素养为基本出发点,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习未来社会所必须的物理知识、技能,体验知识建立的过程,学习物理研究方法,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
总之,远程教育网的时空自由、广泛的资源、便捷的速度等优点,对中学生的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完善措施,精通业务,努力把这项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希望工程做实做好!
远程教育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西宁市第三中学
袁德军
2009-11-12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反思
自贡市大安区髙硐小学张秀兰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近年来,教师们努力践行新课革理念,学习“有效教学”课堂模式。教师们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既感到新鲜与好奇,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有些教师担心这样改革后的课堂会不会不如从前,学生学习的效率是不是真的提高了。我认为任何好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自身的刻苦努力,要想在新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加强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前进。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成长,它的最为便利又十分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学反思,而且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什么帮助?现就这些做一初
讨。
一.教育思想需要提升
二十多年的教学历程,使我已经慢慢感到倦怠,我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老是爱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却把教师的职业当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所以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常带有厌倦感,心态老是
失衡。可通过这次培训,听了各位名家的故事,他们那勇于克服磨难的精神,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憾,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爱”是教育的支点,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自己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加强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但要想学生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尽,教师就得时时给予补足。专家的讲座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面对着一群群渴求知识的学生,使我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以及教师职业的神圣。新课程有效教学,让我对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和上课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教师们对教学中的困惑和争论,更让我体会到了进行终身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适应世纪的挑战,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行业。
三.有效的课堂作业
通过认真地自学了《教师如何设计作业与命题》这本书,使我对如何设计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面对着新课程、新理念,我们教师就得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设计作业,进而通过作业活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以及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努力探索设计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作业,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学会了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效实施课堂教学教师要坚持做到先学后导,把先学后导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并要以建构主义教学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间的切入点,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和冲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景来互动。教师设问题,学生生成问题,教师引发讨论,从旁激发,即师生唱戏师搭台,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活力并富有挑战性。
有效教学要把评价渗入课堂。教师要使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与学生共同建立起知识的桥墫,形成合作、探究解决,并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本,先学后导,促进全面发展。这就要看学生能不能学,学生愿不愿学,学生会不会学,问题的呈现要师生化,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整合。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师生共同学习,师生共同探讨,师生共同发展,师生相互帮助,教师做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做教师型的学生。师生共同探究,共同交流。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师要给学生的学习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学有反思,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与方式去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而不要让学生在等待,切莫令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给课堂带来负面影响。
学会合作交流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只有引导学生进行真诚的合作,才能展示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尝到团队精神力量的伟大,而且能体会到寻求共同发展的必要性。为了扩展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创设练习题、作业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实现人人成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共同目标。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孩子们进行强性学习,就像狼一样吞像虎一样咽,使人人都能吃得饱。使孩子们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备好课是教好学的前提。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因而我们备课时要遵循五个原则,即备课程、备情境、备设计、备学生、备自己。并且要提前两周备课,还要养成在书上备课的良好习惯。因为有效备课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内容从教科书上抄到教案上,而是一个系统的、具有逻辑思维的设计体系。不仅有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一个如何让学生学好知识。教师不仅是“编剧”,还是个导演,更是一个“演员”。为了更好地充当“三位一体”的角色,教师必须用心教学,建构教学新理念。挑战传统,超越自己,大胆创新。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挖掘教材,创新教材,利用一切有效课程资源,搭建有效教学的平台。
六、做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教师。
人们说“教师职业,是一个凭良心的职业”,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实在,而且道出了我们做教师的真谛,做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更担负着一位位学生家长的眷眷之心。教师的职业境界有三种,最低境界“工作仅为养家糊口”,第二境界“为了自己的良心而教学”,最高境界“能享受教学的幸福”,当我们静心反思时,我又属于其中的那种境界呢?一名学生对我们老师而言可能只是几百分之一,但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那可是百分之百,甚至是百分之几百阿!我们大部分老师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谁能希望我们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呢?而我们又是否做到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们的学生呢?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用真诚、善良、谦逊、宽容、爱心、责任心来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们。
爱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数学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具有科学、严密、系统、逻辑思维强的特点。数学教材的编排也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数字等等,所以数学课上不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而导致学生怕上、厌上数学的心理
障碍,这样就难于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之目的。反之,如果师生感情融洽,学生就会“爱屋及乌”,从而“想学愿学”数学。
摆正师生关系,培养师生感情,虽有教师“如父如母”之说,但我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应把距离拉得太远,而是越近越好,师生之交犹如朋友之交,所以师生关系既是朋友关系。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就可无话不谈。师生感情增进了,在学习数学中的凝难他们就会大胆的求教于教师。
对待差生,要有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歧视,把真诚的爱给予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理解和宽容他们。并对其给予热情关怀、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主动接近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肯定、鼓励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善于观察他们在每堂数学课上的情绪、言行、作业等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知识方面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由此,激发了差生的求知欲望。
三年的培训已拉下帷幕,而我觉得只是一个开端,我感到自己作为一名市级的骨干教师任重而道远。不过骨干教师的培训也使我补足了元气,添了灵气,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教师职业的责任与神圣。写在纸上的是思想的足迹,化作动力的是思想的延伸,我们得到的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华,愿一片回忆,一份纪念,化为我重新跋涉的新起点。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员论文
题 目:
学 员:
时 间: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反思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小学数学二班学员大安区高硐小学张 秀 兰2010年11月8日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角色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角色研究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角色转换
(一)关于教师角色的概述
1、国内外对教师角色的研究现状
2、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研究成果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必然性
1、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新课程中政治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传统政治教师角色及其局限性
1、传统政治教师角色
2、传统政治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政治教师转换角色
1、新课程运作要求政治教师转换角色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政治教师转换角色
3、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政治教师转换角色
(三)新课程下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
1、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2、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学生品德的塑造者
4、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5、学生思维和视野的开拓者
6、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者和思考者
三、新课程下政治教师角色转换的实现
(一)教师要走进新课程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
1)教师观
2)教学观
3)学习观
4)知识观
5)人才观
2、要积极尝试新角色
1)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2)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3)自主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二)教师要加强专业素养
1、思想道德修养
2、理论修养
3、心理素养
4、信息素养
5、教学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
(三)建立教师角色转化发展的制度
1、加强教师培训
1)加强教师培训队伍建设
2)开发适应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有效机制
2、建立教师合作机制
1)形成教师发展的共同目标
2)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3)促进教师的合作实践
3建立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