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

时间:2019-05-15 14:5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

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

老厂镇

摘要:《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全方位的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阿纳什莫维利指出:“如果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改造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如果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然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他还是改头换面地使任何一种新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因此,如果教师不转型,任何改革都是无济于事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师自我完善转型激情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一、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怎样做

作为一名教师,又是第一批新课改的实验者,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

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这个课程改革的过度阶段我们又如何把握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分寸呢?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的统一,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力求从教育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方面进行重大改革,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要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就首先要更新理念,形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下面我谈谈个人在新课改学习和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着想。不能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所谓高才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我们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宏伟目标。

(二)尊重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的位子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学生只有对自己有了信心,对知识有了兴趣,在学习中才能产生积极的感情,学习才能有效果。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策略的探究性,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能看得懂的,让学生自己去看;凡是学生能讲得出的,让学生自己去讲;凡是学生能想得出的,让学生自己去想;凡是学生能写得出的,让学生自己去写;凡是学生能做得出的,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但是

也不是可以不要老师了,在适时的时候,老师要做方向性的调整和指导。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的教学气氛,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议论、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结伴成长。这正是教育学家第斯多得说的“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讲的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灵活运用,而不是死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出我们的课堂后还能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

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转型

(一)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

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三)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人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激情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承认个体差别,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步入适合他自己的发展之路,发展个性,是正所谓“因人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讲,个性化的课程犹如春风,学生则似百草。个性化课程的实施,正如同春风唤醒百草一般,让校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我们的教师上课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新课程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是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而,在新课程的目标下,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一个配角,一个导演而已。

参考文献:

[1]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M].华东师大.2007-10-01.P20-60

[2]张娟妙.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M].吉林大学.2007-10-01.P18-50

[3]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华东师大.2008-04-01.P56-80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怎样备好课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怎样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呢?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担任着信息技术教学和电教的双重工作,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2、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3、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5、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的引导,教师的导向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都是学生说的算,在民主的基础上还要集中,否则是另一个样子(混乱的,无头绪的)。教学过程的构建,首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6、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标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我想,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7、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新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新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学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8、写心得体会

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观 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观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师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从“教师是服务者”“教师是导航者”“教师是研究者”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观的时代特征与内涵。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观 角色

前言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说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书育人的功能,还要有广阔的视野,高度的学科专业水平,更要求教师不仅是学者而且要成为教育家,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变中,教师无疑是变革中的核心因素,而变化的重心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退色。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将成为树立新教师观,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教师是服务者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充分诠释了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所以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对待学生不能“俯视”,应该“平视”,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真诚、公平地对待学生。如果说教育是事业,而事业的价值在于奉献。那么为学生服务就是教师的奉献所在,倾囊相授即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雷锋如是说。而我想说,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是否永远投入到为学生服务之中„„

二、教师是导航者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扶着小孩走路,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变化的核心。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导航者”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几方面原因:首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覆盖面广且更新迅速,教师要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时间里把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统治地位早已被动摇。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一学科知识来源的地位也己经动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施,网络教育的开展,使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其次,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使其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使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 1

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远远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这一单角色,而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潜能。利用自己已拥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在更加灵活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把握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不断地在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学生向更高远的目标奋斗。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经验和榜样的作用,成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与催化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试,自我选择,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动机,并能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三、教师是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的实施,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不能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现成的研究成果,或是不假思索地把一些陈旧、牵强的理论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在实施行动中自己去研究与探索,以研究者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定期地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究,对不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只有把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有希望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才能使自己持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发展自己。同时,这也是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例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人,需要的是一种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人。那么,未来的教育就需要增加对人们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的培养,建立终身的教育体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旧有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改善,不断地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把所学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合理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根据环境、对象、内容等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等等。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总之,新课程为教师的角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努力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自主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与角色转变》

2.《新课程与教学研究》 吕世虎,刘玉莲主编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相继颁布,是中学地理学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这两个配套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依据。新课标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重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把地理教学的总目标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要求,地理教师的角色将要重新定位。

一、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权威,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新课标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合作学习是地理新课标中着力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主要是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信息的交互传递,而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地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不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二、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地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来看,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双基”,更应当通过地理学习,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潜力。因此,地理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由此可见,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活跃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

“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必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知识,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文背诵。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将教学过程,庸俗化到只需听讲和凭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低级程度。这无疑是对学生智能的扼杀和发展潜力的遏制。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结果记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并把知识构建起来。一般而言,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过程要经历“感知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等阶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这些规律,引导学生探索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一系列质疑、判断、推理、分析、总结等思维过程,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地理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地理教师素养的高低是地理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新课标的实施者,新课标在实施中的诸多新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研究、反思、创新和总结。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转变。在传统的教师职业生涯中,许多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忽视教学研究。而新课标所蕴含的新理念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会与旧的教育观念及教学行为发生冲突,这种新与旧碰撞的结果只能是破旧立新。“立新”即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随时对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补缺、深化和纠偏。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和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一思想无疑将激起我们对新课标下地理教师角色定位的认真思考。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素质

浅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

摘要: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总目标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本人认为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性质,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二、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三、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只有这样,在新课改的崭新舞台上, 语文教师才能扮演全新的角色,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和内容,针对新的课堂特点,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和谐状态。

关键词:语文教师 新课标 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总目标的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师毋庸置疑地担当起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大任务,这一任务实施的关键就是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课改,首先是改教师。”[1]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在新课改的崭新舞台上, 扮演好这个全新的角色,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和内容,针对新的课堂生活方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和谐状态呢?

本人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性质,把握合理的教学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说:“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当今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努力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

语文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基础学科。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是训练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并融合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它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传导历史文明和现代信息的载体,是感情色彩最为浓郁的人文学科。

语文教育研究的先驱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教学法》中初步建立起语文学科的理论体系,他的“国语要旨”图表体现出国语教学要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而他的后继者吕叔湘、张志公、叶圣陶先生在这个问题上都有详细的论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实质, 就是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教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特征是以语文形式为主导,来探求如何运用语文形式表达各种语文内容,从而熟练运用语文工具,提高听说读写各项语文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明确了中学语文的性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教育方向,从而完成新课标交给教师的任务。

(一)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新课程标准,它都视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气息,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蕴去激活教学内容,触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极强的认同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同时,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教学方法同讨论、探究法综合于一体,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基础课,是工具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和手段。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叶圣陶说: 凡为教, 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之运用这个能力去有效地获取新知识,促进其智能的全面发展。魏书生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样,学生便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一)“亲其亲而信其道”

爱的渗透是教学和谐的必要条件。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水一样。”鲁迅也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就很有价值。”[2]

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一本道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深厚的文化素养是教师成长的土壤

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是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不能仅仅依靠参考书,要多读古今优秀诗文及本学科的有关报刊,选读一些重要的美学和文艺学论著,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教学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教师自身积淀厚了,视野宽了, 立足点高了,既能宏观把握,又能微观深入,语文教学才能进入游刃有余、循序渐进的境界。

三、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一)专业知识的提升为语文教师保驾护航

大量的语文知识源自《现代汉语》、《现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文学》等专业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传播知识的必然前提,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必须熟练掌握。

于漪老师是著名的特级教师,从她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让源头活水不断汩汩地补充进来,方能使自己心灵的“半亩方塘”清澈如许。

(三)过硬的教学技能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品质

在不断提升的教学技能中,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语感不能被忽视。我们常说以情动人,如果把课堂比做舞台,那么语文教师就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情感,才能演好课堂教学这场戏, 真正感染学生。丰富的情感来自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不同的课文当有不同的情感,整个课堂气氛都在情感交流中涌动,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和中心思想。

最早提出“语感”的我国早期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所谓“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灵敏的、具有想象性质的感受能力。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文教学中必须切切实实地加强语感训练。语感能力是语文素质中的核心。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最要紧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培养语感能力的关键,是教师自身对语言材料有独特的敏锐性。洪振涛老师的语感派正是对这一理论最好的实践。

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同时,语音的好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名拥有纯正普通话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规范了学生的发音,在课外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所以,语文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课堂语言特点,像讲究准确、生动、活泼、得体,还应做到风趣幽默、富有情感,给人以亲切的感受。许多语文名师,诸如魏书生、宁鸿彬、钱梦龙、等都有很高的语言说话素质,为他们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现在的学生由于过多依赖电脑,对于字体的好坏越来越忽视。这样不仅让老师在批改作业中大为头疼,同时也影响了卷面的整洁,在考试中失去太多的印象分。如语文教师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不仅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步规范自己的字体。

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终身化、人才多样化的社会对基础教育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动力应该是所有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3]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教师要通过不懈努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教学中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使自己逐步成为既志存高远、严谨笃学, 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新型高素质教师。

注释:

[1] 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7.[2] 施光跃,李荣,邬旭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33.[3] 肖川.教师的五项修炼,教育的力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136.参考文献:

[1]刘朝晖.语文教育改革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晞等.课堂教学技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素质

姓名:宁茜

学号:201110340

下载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标准下作业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正在进行一次语文教学的革命——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而语文教学离不开作业,作业设计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要顺应语文学习......

    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自我要求 武原中学 姚燕敏 【摘要】 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的科目内容并以国家课程形态被确定......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熊继承)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课 熊继承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好课5篇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备好课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听课与评课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听课与评课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转变教育学观念的新形势下,听课与评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它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2008-11-21 8:46:17 文章来源:学英语报社 点击数: 一、 加强阅读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从学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识字教学

    让识字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云浮市新兴县车岗镇中心小学 张志霞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的要求,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