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的设想1

时间:2019-05-15 05:0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的设想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的设想1》。

第一篇:关于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的设想1

[中语] 关于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的设想

摘要:本文从语文教育目的,“教育弱势群体”,农村高中语文课堂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出发,提出了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的设想。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师生对语文课堂“歧视”;“无用功”;学生想提高却不能三大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基础太薄弱;学生从外部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学习能力较差。对此,我从课前三分钟展示;文字学,文学,文艺学的划分;一种体裁应该有一种教法;背诵;相关学科的学习五个方面对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重建。

关键词:农村高中、文字学、文学、背诵

语文教育到底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语文教学最终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素养?工具主义者说:“语文是人际交往和考试的工具。”人文主义者说:“语文教育应当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者集二者之所长,制定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基础教育改革年年在提,素质教育呼声如雷,但不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如何改变,教育的评价机制却一如既往。笔者认为,新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更加具体,更加具有操作性。所以,我有一个设想,语文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知识教育;情感(如孝顺、有责任感、团结、诚实、坚强、谦虚)教育;能力(如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抗压能力)教育。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情感教育和能力教育而言,课堂和书本远远满足不了这样的教学要求,唯一的途径应该是:社会实践。对于此两点,本文不作讨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贫富差距逐渐加大的今天,在教育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区别对待教育对象?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是不是应该有不同评价机制和选拔机制?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连公务员都可以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声地说“农村学生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呢?教育对象为什么不把城市/农村作为划分标准之一呢?

作为一名农村高中语文教师,笔者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一 师生对语文课堂的“歧视”。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但我们的学生,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课桌上摆的,往往是英语课本;甚至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常常发现其他学科的教材,当你去干涉的时候,学生才会心不甘情不愿地把语文课本拿出来。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完成作业,或者草草了事,这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而我们老师呢,有不备课的,有照本宣科的,也有上课全部是吹牛的,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认真负责的,可结果呢,却不尽如人意。

二 大多数教师大部分时间是在作“无用功”。

很多学生反映:听不听语文课,语文考试成绩都差不多。语文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书本上的知识考得很少,考试的内容大部分在课本上都找不到。这也是学生不重视语文的原因之一。似乎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了这种脱节的现象,但却没有人愿意去研究它,改变它。我们的课堂还是传统的。虽然有新课改,有素质教育,出现了导学案,但我们的课堂依旧如一潭死水。一个班50个学生,大概只有十个人在听课,而这仅有的十个人在一节40分钟的课中,又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集中了注意力,所以,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是十分低下的。

三 学生想提高却不能。

很多热爱语文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问我,“如何才能提高语文成绩”。我告诉他们必须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可他们常常是一头雾水。他们为什么会迷茫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积累哪些东西;因为他们零碎地背了一些东西,由于没有系统性,不久便忘了;因为他们的基础太薄弱,阅读太单薄。他们的语文成绩和名次都不稳定,与运气有很大的关系,但他们却无可奈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结合所教的两个班级,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 学生基础太薄弱。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共107人,到目前为止,还有8个人不会拼音。平时一些常见的成语、熟语如“人生七十古来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他们之中只有很少的人听过。每次月考,前30分的基础选择题,70%的学生都是个位数。也许是由于山区太过于闭塞,阻碍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从小没有办法接触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储备的东西太少,理解能力不足,从而导致整体语文素养较低。

二 学生从外部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

城里的孩子可以上网,可以进图书馆,有父母的指导,还可以请家教。但我们的学生呢,上一次网太不容易,即使上网,早就打游戏聊QQ了,时间有限,得抓紧时间娱乐一下。平时进图书馆是绝对没时间的,周末有时间了又不想进图书馆,或者根本就不在学校。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也不太重视,更别说指导孩子学习。至于家教,他们脑海中根本就没那观念,也没有相应的经济能力。先天基础就薄弱,再加上后天坏境的制约,导致他们的知识面十分狭窄,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三 学习能力较差。1 理解能力差。

这可以说是基础薄弱的一个遗患。一句话,正常人可能可以读出三个含义,而我们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只能读出一个或者两个含义。2 记忆力差。

因为对记忆的对象理解不深,所以记住的时间总是很短,反反复复记了很多遍,最后在考场上还是忘了,因此对自己的记忆越来越没有信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种再也不愿去记忆的可怕心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差。

古文阅读一直是他们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知识迁移能力的不足。比如一些重点的实词如“既”“虽”“向”“去”“固”,一些重点的虚词如“因”“而”“以”,他们在学习一篇古文时经过我的强调后,记住了一节课,但当这些词出现在另外一篇古文时,他们依然一无所知。4 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差。

现代汉语拼音中有些生母和韵母是不能组合在一起的,比如duai、co,但有些学生注拼音的时候,却会注出一些不存在的音节。再比如有些音节的某个声调是没有相应汉字的,比如chui(去声)就没有相应的汉字,有些学生给“翠”字 注音,偏偏要注成卷舌。又比如cui(去声)这个音,有“粹”“萃”“淬”“啐”“悴”“瘁”,根据形声字的原则,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但很多学生却根本就不明白形声字的概念。

农村高中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因为三年的时间将决定他们一生的命运。[2]让他们在先天不足,后天坏境又不够优越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这是我们每一位农村高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关于语文这一个学科,我有以下一些设想。

一 课前三分钟展示可以改为一天新闻回顾。

高考也是时代的弄潮儿,作为一门文艺性学科,它必然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由于坏境的限制,我们的学生在此方面所知甚少。二 文字学,文学,文艺学的划分。

一篇课文不再以三维目标来解读它,因为那太抽象,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从“文字学”“文学”“文艺学”的视角去把握它。文字学。这是理解一篇课文的基础。一篇新课文,让学生找出生字词,并进行扩展和延伸,重点辨析音近字和形近字,以及成语,病句的收集整理。句子方面,首先需要给学生普及一下词性和句子成分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文学。这个方面讲得太多没有实在的意义,我们可以按照高考科技文和现代文阅读的模式,依照导学案的探究模式,用0.5—1节课的时间将其完成,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学。中国古代的比如《诗品》《人间词话》《文心雕龙》《中国历代文论选》,外国文艺学中的比如《西方美学史》《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判断力批判》《艺术哲学》,我们可以把其中最为经典的篇目介绍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论素养。

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按照这三个方向来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一篇课文控制在三课时以内,文字学、文学、各一课时,文艺学试情况而定。

三 一种体裁应该有一种教法。

如果一篇课文控制在三课时以内,那么有些课文就需要学生事先去做大量的工作,而这其实也是学生自学的一个过程。“一种体裁应该有一种教法”,这是对教师而言,但其实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明确,从而加强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科学性。比如诗歌,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程序上:情感——意象——主题——背景——作者;再比如古文的七大常规学习: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翻译。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减小了。四 背诵。

语文的提高不是一个可以速成的过程,它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不是看几本《读者》《意林》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走马观花地翻看一下《诗经》《史记》《唐诗三百首》就能够脱胎换骨的,这里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那就是记忆,唯有反复的记忆,从而内化,才能将外物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五 相关学科的学习。

语文的学习从来都不能是孤立的,否则只会导致孤陋寡闻。与之相关的学科诸如电影、音乐、美术、历史,会使语文学科变得多姿多彩。我们可以看《孔子》,看《美丽人生》;可以听周杰伦的中国风《千里之外》《菊花台》;我们可以了解美术中的素描,白描;也可以读《明朝那些事儿》《中国人史纲》......总之,我们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努力丰富自己的生命个体,[1] 王策

三、孙喜亭、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N).三联出版社.2005.67 [2] 叶澜.学校领导者成功之道(N).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9

第二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重构

姚村镇寨底学区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重构

依照镇中心校推广的“三主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重构我区小学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 激趣导入

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二、认准目标 指导自学

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

四、小组展示 质疑对抗

1、小展示:小组在各自区域展示学案全部内容,C类学生负责书写,B类学生负责讲解,A类学生负责补充。

2、大展示:只展示学生有疑问、困惑、易错易混、不会的内容,学生已会的不展示,自己能学会的不展示,学生都不会的不展示。

五、变式训练 反馈调节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六、分层测试 效果回授

要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练习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帮助领会知识的实质。练习设计要有坡度,让所有的学生感受成功。

这个模式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原来僵死的教学模式,体现“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当堂训练”的思想。充分运用变式训练和分层测试,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感受。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模式说明:

这只是一个基本模式,由于教学情况是不相同的,生搬硬套一个模式是不科学的。因此以上五步的操作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应用。增加一步或减少一步,几步互相高的或合并均可以。但“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不能变。因此,从基本式可派生出许多变式。

变式1 调换式

把基本式中某几步调换一下。例如,第二步自学课本与第三步尝试练习可以调换一下。出示尝试题后,不叫学生先看课本,而让学生先做尝试题。尝试解题之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加以对照,检验尝试结果。

这样调换的条件是学生解答尝试题有一定的基础,估计独立做尝试题困难不大。这样调换的优点是不受课本束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探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出示尝试题 后,学生急于想试一试,如果硬要学生按部就班先看课本再尝试,反而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变式2 增添式

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在基本式上增添一步或几步。例如在出示尝试题后可以增添一步学生讨论。出示尝试题后,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有的胸有成竹,有的模模糊糊,有的一知半解。这时如果先学生议论一番,互相可以得到启发,有利于尝试练习。这种议论可以采用三三两两的自由议论式。

变式3 结合式

学生熟悉了本模式教学以后,基本的模式就不必分得那么清楚,可以有机地结合进行。如出示尝试题后,可以把自学课本和尝试练习结合起来,也可以一边自学课本,一边就动手做尝试题。可以把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结合起来,老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把讲解的内容穿插到学生讨论中去。

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结合式的应用比较普遍。

结合以后,步数就少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原来有些老师总感到时间来不及的矛盾就解决了。

变式4:超前式,小学高年级有时内容较多,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超前式。也称课外预习补充式。

使用此模式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尝试指导原则:它包括学生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应明确学生的尝 试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尝试。

(二)、反馈原则:学生尝试的结果要及时反馈、及时矫正。有针对性的调 节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学习进程,它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三)、准备铺垫原则: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必须要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有“以旧引新”的办法去解决尝试题。为此出示尝试题不能太突然,事先必须做好铺垫工作。

(四)、差异性原则: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多层次评价(分层测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激发其潜能。

(五)合作互补原则: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班级集体的有利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互相补充。(兵教兵)

几个细节的操作:

(一)怎样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也就为学生尝试活动提出任务,也是确定尝试的目标,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思维始终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从是促进师生交往的核心。

提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的起步,起步好坏将会影响全局,所以编拟、设计尝试题是应用尝试教学法的关键一步,是备课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尝试题有三方面的作用: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自学课本的兴趣。通过尝试题的试做,获取学生自学课本的反馈信息。尝试题一般有5种设计方式

同步尝试题:它与例题同类型、同结构、同难度、只改变内容、数字。一般情况下都采用同步尝试题,以减少坡度,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后能举一反三,自己解决尝试题。

变化尝试题:它与例题的内容、形式、结构有些微变化,难度大致相同。发展尝试题:它较例题略有变化,难度也略有提高。

如果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同步尝试题对学生来说,已毫无困难,可用变化尝试题和发展尝试题。

课本尝试题:它以课本例题做尝试㼵。

一般是教材难度不大,估计学生没有自学课本也能自行解决。但只能偶尔用一次,给学生一个意外的惊喜。

学生自编尝试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编出尝试题。

如在这两步应用题时,教师先演示:教师一手拿5枝红铅笔,另一手拿3枝黄铅笔,然后两手合起来,再拿出2枝铅笔送给小朋友。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后编出题目上:“老师有5枝红铅笔,3枝黄铅笔,送给小朋友2枝,还剩多少枝?

总之,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决定设计哪种尝试题。难易要适度,太容易了,学生会浅尝辄止;太难了,学生会望而却步。

(二)怎样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出示尝试题并不是目的,而是诱发学和自学课本的手段,起着引起学习动机、组织定向思维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自己探索解答尝试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一步。如果说,出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法的起步,那末“自学课本一应是起步后学生探索知识的阶梯.

在“自学课本”这一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它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本的示范作用将会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这一步,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看书,而是一个复杂重要的教学过程。

事实上“自学课本”是尝试教学法的第一次尝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尝试探索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去解决尝试题。为了掌握好这一步,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自学课本”在时间安排上要有保证

有些教师处理“自学课本”这一步流于形式,学生匆匆看书后,就急于要求学生做尝试题。由于时间匆忙,多数学生仅能根据例题形式,依样画葫芦去做尝试题,而一部分中差生却不知所措了。

现行课本已注意培养学生自学,例题常配有插图、说明、解题分析、思考过程的旁注等。在“自学课本,这一步中,起码要求学生初步看懂例题与旁注。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安排相对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看书自学。

这里会遇到两个实际问题。(1)。自学课本”的时间到底安排多少?(2)难度较大、内容又多的教材:自学课本时间长了,影响教学进度怎么办?。

对第一个问题,自学课本的时间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教材、年级以及学生自学能力高低而定.一般安排3~5分钟左右为宜。刚开始试用尝试教学法,学生还不适应,自学能力较低.这时自学课本的时间可适当长些,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

对第二个问题,一般采用课前预习,辅助课内自学的办法.难度较大、内容又多的教材大都在中、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思考题进行思考,到课内自学课本时,只要引导学生自学关键部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又解决了课内时间不够用的矛盾·

2.“自学课本”前要诱发学生的兴趣

出示尝试题后,教师进行启发谈话,“这道题老师不教,你们会做吗?”“会算吧,老师还是不教,你们先请教一下不开口的老师,看看课本上是怎样计算的。”“你们可以在课本里找到答案”„”。

但是,老讲这几句话,学生也会倒胃口的。启发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新颖有趣,有时要出其不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看书 自学课本阶段,主要是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活动,可是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和阅读水平的限制,往往很难看懂教材。有些学生不知从何看起。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学思考题加以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教材的能力。

“自学课本”如不加指导,放任自流。效果就差。“自学课本”这个阶段很重要,教师要积极引导,否则会产生两个问题;(1)学生消极地运用过去尝式练习的“经 验”,机械模仿例题做尝试题:(2)由于学生认知的盲目性很大,会出现思维方向不稳和异向。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题的引导下,去看书尝试,做到看有所思。练有所想。编拟自学思考题要考虑到三个有利。(1)有利于学生回忆和应用基础知识;(2)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算理:(3)有利学生掌握思考方法。所以,编拟思考题要有针对性,题数要适当,排列在按照解题 时的思考顺序。

这里要指出,不是每一次自学课本都要布置思考题,在低年级或教材比较容易也可不布置,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4.“自学课本”的指导要因人而异

由于教材要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生自学能力的不同,所以自学课本的指导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扶着走”。在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刚开始自学,如果上学生独立去自学,困难较大。这时,要立足于“扶”,一般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看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启蒙阶段。

教师带着学生看书,要详细指导,从哪里看起,怎样依次看,不但看例题,还要看插图。边看边提问,边看边动手操作。

第二种:“领着走”。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必再扶着走,可以领着学生走。这是一种“半扶半放”的办法。

在自学课本前,教师要先作指导,看课本时要着重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也可先作适当的讲解.;扫除学生自学中的障碍。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作点援。

在“自学课本”这个阶段中,要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阅览梗概——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2)仔细阅读—逐字逐句仔细阅读.

(3)勾划批点——边看边做符号,如在重点句子下面标上 “——”在疑惑处标上“?”号,也可在书上写写划划,提出问题.

(4)思考问题——回答教师布置的思考题.’

第三种。“自己走”.经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已走”.教师布置思考题后,让学生自已看书分析:也可边看书边做尝试题,也可先做尝试 题再看书。先尝试练习,再自学课本,这时的自学作用,在于利用课本的示范性,让学生检验自我尝试的正确性。

(三)怎样安排尝试练习

出示尝试题是诱发学生自学课本的手段,尝试练习则是检验自学课本的结果。

这一步在尝试教学法的五步程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检验前两步的结果,又为后面两步(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作好 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然 后进行重点讲解。

搞好“尝试练习”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有:(1)学生做尝试题正确与否。(2)错在哪里?有几种错 法?什么原因?(3)学生对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哪些理解了,哪些还有困难?(4)差生做尝试题的情况如何?困难在哪里?因此,这一步并不是教师休息片刻的机会,而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掌握来自学生的信息。尝试练习的形式,一般采用指名数人板演(优、中、差三类学 生),全班同时练。板演的结果,最好是有做对(不同方法)的,也有做错的,对后一步学生讨论提供材料。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预先指名板演,有两个缺点;(1)预先指名板演,可能会出现全做对了,或全做错了,得不到预想的结果,(2)中差生可能参看优秀生的板演,导致产生不动脑筋照抄的现象。

为了避免上述缺点,可以采用两种办法:

(1)预先不指名板演,让全班学生同时开始练习,教师桌间巡视,然后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几名学生把所做的题目抄写在小黑板上,以便大家讨论。

(2)同上面的办法基本相同,但不是抄写在小黑板上,而是直接写在玻璃板上(每人准备一块像课本大小的玻璃板),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挑选几块,在投影机上放映出来,提供学生讨论。

学生尝试练习时,教师要勤于巡视,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解题情况,掌握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及时辅导差生.“尝试练习”除了做尝试题外,根据教材特点,也可动手操作尝 试·例如,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根据尝试题的要求,先让学生 在预先做好的一个大圆上画同心小圆,并用轴对称对折的方法剪下小圆,在操作尝试中悟出道理后,再去做尝试题。在形体知识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尝试。

(四)、怎样组织学生讨论

“尝试练习”后,发现学生有做对的也有做错的,已经了解到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情况。接着教师是否可以讲解了呢?不行,火候未到,这时,要求学生作进一步尝试,尝试讲算理,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讨论”这一步,要求学生说出算理或解题思路,以验证自我尝试的正确性。通过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同时也会暴露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提供信息。

这一步是尝试教学法中较难掌握的一步,处理不好,会出现“无话可讲”,讨论不起来,或是叫几个优秀生讲讲,走过场了事。

讨论从哪里着手?经过反复试验,一般从评议尝试题着手为好。

尝试练习后出现了几种答案,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学生有话可讲,讨论从这里着手就可化难为易了。判定了谁对谁错,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对的道理以及做错的原因,把讨论引向深入。

运用本节课所教的法则、结论,才能做对尝试题,因此讲出做对的道理就是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容易做错的地方,也就是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地方,因此说出做错的原因,也就是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讨论,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的确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讨论时,不能“就题论题”,应该联系预先布置的思考题进行。

这种作业评议式的讨论也有各种不同层次,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五)怎样进行教师讲解

教师从前面两步——“尝试练习”和“学生讨论”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这是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步。试用中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教师讲解要不要从头讲起

这里的讲解与过去的讲锯是不同的,主要是学生的起点不一样。过去“先讲后练”,学生对新知识不甚了解,教师必须从头讲起。现在“先练后讲”,学生经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对新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就不必面面俱到,从头讲起,而是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难点有重点地进行讲解。

如果这里还像过去一样,按部就班,从头讲起,那就失去运用尝试教学法的作用,这一点必须注意。’

2.教师的讲解是讲例题,还是讲尝试题

讲了尝试题不放心,又把例题讲一遍,这样新课教学的时间比过去还要长,变成变相的满堂灌,而尝试题和例题都讲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是没有必要的。

那么究竟该讲尝试题还是例题呢?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应该讲尝试题。这个做法引起大家的争论。有的教师说,你只讲尝试题,不讲例题,不是把课本丢了吗?我们从尝试教学法的全过程来看,开始用尝试题引路,看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做尝试题。学生做的是尝试题,讨论的也是尝试题,当然对尝试题印象深刻,教师接着讲解尝试题是趁热打铁,顺理成章的。如果教师反过来讲解课本上的例题,就会显得别扭,影响教学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例题丢开,可以联系例题来讲尝试题。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例题主要是为了讲解某一知识而设计的,可以用这个例题,也可以换一个题,不是固定不变的。何况尝试题和例题基本上是同类型同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尝试题不就是例题吗?所以,我认为一般还是讲尝试题。

3.怎样运用作业评议式的讲解

现在是“先练后讲”,由于教师讲解的时间、条件改变了,讲解的内容、要求和形式也要随之改变。

前面已经介绍,“学生讨论”一般采用作业评议式的讨论,教师讲解不必另起炉灶,可以因势利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

作业评议式的讲解,是对学生尝试练习中的正例和错例进行评讲,分析做对的道理和做错的原因。做对的道理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做错的原因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因此,这种讲解针对性强,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种讲解最符合学生的心理,学生讨论后,急于想知道谁对谁错,为什么做对了,做错的原因又是什么,作业评议正符合学生的需要。

1、自主预学模块(课前)。基本构件有:阅读、尝试练习、操作活动、准备练习、生活观察、咨询调查等。这一环节根据要注意学习内容性质和总体教学目标,合理确定预学目标,尤其是模式推进的初始阶段,学生尚未习惯且自学能力尚未形成,可以适当降低预学目标,便于学生打成,增强学生信心。再根据内容合理选择适当构建,如:偏重文本阅读类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其它辅助读物等自主学习,再独立完成预学作业。对于探究类或解决问题类的内容可以设计预学单引导学生尝试练习(操作探究);对于知识连贯性较强的内容或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可以准备性练习或生活观察、咨询调查等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然后编制明确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且便于检查了解的预学单。最后,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预学情况,督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为调整教学预案收集第一手资料。这一环节是在课前甚至家庭完成的,仅靠预学单引导,所以是最能体现,也是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同时,学生个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预学时间,适时寻求老师、家长、同伴的帮助,确保预学活动落到实处。这样的预学环节立足“生本”,由有别于那种齐步走、走过场式的课上自学。

2、情境互学模块。基本构件有:尝试、操作、讨论、交流等。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之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操作(练习),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整理思维,加深体悟,同时把学生间的差异资源化,实现兵教兵,齐发展。这一环节贵在体现“生动”,以生动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灵活的课堂组织引发生生互动。

3、交流建模模块。基本构件:讨论交流、质疑问难、抽象概括等。通过教师导学,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规则、建立数学模型等,并解决小组学习中的共性问题等,使学生习得新知概括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环节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深度”,既要避免盲目深挖,又要避免因学生自主学习造成的认识不到位现象,真正实现自主有高效的品质课

堂。

4、巩固检测模块。基本构件:练习、检测、解释、设计、操作等。关键是要整合教材、补充习题等练习资源,做到层次性、针对性、典型性,在巩固、检测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促进内化,形成技能,让学生在巩固和检测,反馈和调控,评价和激励中走向深刻。

我们的做法:

1、分层引导。根据教师的不同现状,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的课堂”模式建构活动中来,并在实践中摸索、交流,共同完善、共

同提高。

2、分步推进。考虑到具体实践时教师可参照的资源有限,教师个人的精力也有限,我校采用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分步推进,在一阶段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在教师运用相对熟练的前提下共同攻克下一环节,目前我们已经对首位两个环节进行了落实,下阶段主要集中精力解决情境互学和交流建模模块。同很多农村学校一样,我们的一些认识、思考和做法还很粗浅,虽然植根于真实的泥土,但终究还是一棵小草,注定不必成为能苍天大树或绚烂花朵。我们需要的是默默地装扮着大地,静静地闪耀那一抹生命的绿色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全体学生特点的课堂模式,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打造“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五”是“五步”,其含义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知能应用------知识总结。

“四”是“四精”,其含义是:三个精心设计一个精讲,即精心设计导入,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练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精讲。

“三”是“三体现”,其含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养成教育。

二、“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

(一)五步教学流程要求

五步教学流程只是教学过程的一般形式,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不管怎样调整,整个教学流程一定要体现双自主教学,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二)“四精”的要求

1、精心设计导入,吸引学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注重起始环节,数学教学亦不例外。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们比较重视新课“导入”,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每节数学课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导人新课如同桥梁,联系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人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准备。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苦苦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要优化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给予整个教学过程一个

2、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中,紧紧地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起伏的情感体验当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得知识的办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并用自己准备好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细绳,一支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还难以完成,就必须合作操作。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会到画圆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就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表现的异常积极。这样的学生才是一种享受。

3、精心设计练习,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许多知识如果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应用,那么一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设计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交替再现,达到巩固的目的。

(2)、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

(3)、练习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4)、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帮助领会知识的实质。(5)、练习设计要有坡度,让所有的学生感受成功。

4、教师“精讲”,提升教学效果。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高效呈现知识和高效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

“精讲”并不是少讲、不讲,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解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因为学生注意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三)、“三体现”的要求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教师要从权威的讲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每节课教师都要小结。每单元学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整理复习,这些平时都做的事情,平常放手让给学生做。教师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小结,而且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整理并交流,在学生们的交流中还能提出问题进行解答,举例说明等。若教师包办代替单元知识的总结,全篇一律的话,就没有了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探索。

2、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课堂的平等关系与班级的温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和谐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应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和平等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和谐的内容主要包括:(1)、师生间要和谐互信

首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要诚信,说话算数,不落口债,凡是答应学生的事应尽量做到,有特殊情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师以诚待人,必须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有时学生忘记带作业或者说“我的作业本、书等忘记在学校了”教师不要训斥而要讲明什么时间把作业补充交给老师。复习的时候总有学生不懂或者学得“吃力”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并故意给这样的学生机会去教给另外的学生,让他感到教师对他的信任。师生间的这样信任关系产生后,学生每次都能努力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2)、生与生间要和谐。

一个班集体总有优生、差生,教师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人人平等,优、差生都可能犯错误,教师要做到及时教育、监督、不偏袒,做到公正、公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及时发现表扬树立自信心,增加集体凝聚力。

其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每个学习小组里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3、体现养成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习惯养成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才可以达到目的。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三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例析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例析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这几年越来越感觉“语文被边缘化”,为此我特意向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一个原因与其有很大关系,那就是语文教学模式的单一,总是强调字词句的理解,尤其是在讲解古诗文时学生颇感枯燥。

其实,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除了传授知识外,还通过课文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智慧,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新课标》里把“语文能力”变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把课教活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如何把课教活呢?教师应该多思考如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这种传统的单一的“你问我答”“你讲我记”的教学模式。本人结合几年来课堂实际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则是大量地背诵。不少学生产生一种“语文只需死记硬背”的观念。那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老师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课文。下面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例。

首先,我问什么时候会下雪?那种冷你能感受得到吗?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其他科目所学习到的知识来谈对雪的感受。

然后,我再让他们了解艾青笔下的这场雪是什么时候下的,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可能那个时代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感触不深,于是我用了几张图片,几个数字(日本侵华的相关资料)来激发他们的感情。于是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开始阅读这首诗歌,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抓住了“中国农夫”、“中国少妇”、“年老母亲”、“土地的垦殖者”等人物形象,深刻地了解到当时的中国是遭受了怎样的侵略蹂躏,对于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便能够感同身受了。然后作为老师的我不必多发一句议论,他们自己便谈论起这首诗歌是怎样来表现这场“雪”对中国的影响,而且分析得非常到位。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教师讲学生学,而是教师引着学生走,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而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不容小觑。

二、跳跃式教学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学生已经厌弃,而跳跃的思维则能触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觉得非常新鲜,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我在讲白居易的《轻肥》时,便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其他人都是从开头开起,而我偏偏从后面开始。我一开始便发问:这首诗歌讲了几种现象?学生读了这首诗之后会回答两种。那最明显的就是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那我再问“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社会还有另一种现象是怎样的呢?这是什么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便明白作者是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来表现对当时宦官专权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老百姓悲苦生活的同情。在这节课当中我只是问了这两次问题,而接下来学生则非常有兴趣地品读诗歌,这比起常规的一字一句的讲解要事半功倍。

又如咏物诗《赏牡丹》,我让他们读了之后,按惯例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明白作者咏叹对象是“牡丹”。于是我便让学生寻找作者在哪里咏叹牡丹花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是三四句。那再问“前两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它们呢?”这样子学生的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纷纷回答写它们是为了烘托牡丹的美丽。大概用了十分钟我便解决了这首诗歌,而且学生能很快理解,并把它背诵下来。下课后学生还跟我说原来诗歌是这么简单易懂的呀!听了之后我觉得很开心,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不但能接受,而且非常欣赏。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刘国正先生的话,“语文教学要追求活。怎样才算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三、比较阅读式教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探究,总结规律。它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例如:讲杜甫的《蜀相》时,我便把它和陆游的《书愤》联系起来,进行比 较阅读。因为它们都涉及到一个历史人物——诸葛亮。通过比较,学生便发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居然有着相似的情怀,但又因为时代不同,而各有侧重。还有,把王维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拿来比较,会发现时代环境、人生经历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还发现同样是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也有不同„„

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 学生会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在比较探究质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而且还能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思辨能力。

四、开放式教学

《新课标》指出: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摈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设计。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不拘一格,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从中获益,那就是成功的。

例如平常讲《一个文官之死》这一课时,大都是按照文段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和造成他死亡的原因,可以说就是平铺直叙,按部就班。课文看起来是与现实脱节的,而且显得枯燥无味。其实不然。那么,怎样才能将课文与现实联系起来呢?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排练成课本剧,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思想感情的挣扎变化。

这一形式,让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不仅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相对应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根据自己的揣摩加上一些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来表现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尤其表演完了之后,他们意犹未尽,还围绕在“这个文官是自杀还是他杀”展开了激烈讨论。我趁机把它当成一个刑事案件来处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来破案,找出真凶。学生一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个个都想要亲手逮住那个凶徒,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其死亡的原因。

在这个破案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参与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挖掘,能透过表面现象去深究隐藏在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这个本质原因。正因为这样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探索答案,所以之后的考试作文中多次出现学生以这篇文章为论据的情况,如果当初循规蹈矩地先疏通字词,然后梳理文段,再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死因,或许就不是这种结果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被我们教师忽视了,我们一厢情愿地向他们灌输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慢慢地他们的这种能力就消失殆尽了,对语文的兴趣也不复存在。

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开放式教学这一途径,不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不受制于课堂教学形式,真正追求课堂实效性。这样,语文教学才可以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展现出语文学科应有的魅力,恢复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新课标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当然,除了以上提出的这几种教学方式外,还有许多许多,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但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我们的目的都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课堂不仅老师轻松,学生还能学有所成。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课堂想要“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地处理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使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被淹没在一堆书籍当中。

作者:蔡凌

语文教研组长签名:

第四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内容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高效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文章重点探讨了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高效性。所谓“高效”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界定,一是效能与效率,着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与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高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读书找难点——合作解疑惑”的“讨论课”方彰显其对课程改革的真正践行。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难道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合作方式,不是让教师退而做课堂的旁观者,而更应以学习上的激励者、教学上的对话者角色进行课堂点拨和调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而必须确保对文本衍义的主线明晰,决不能让语文课堂衍变成自由沙龙,否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被消解了。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

一、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40分钟的一节课,从课文的正音正字开始,涉及段落划分、内容分析、中心提炼、写作特色归纳等等,面面俱到,俨然一桌“满汉全席”,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其实,教师对文本教参应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或优秀的教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总得有个“抓手”,找准“基点”才行。抓住什么,找准什么才能突出教学过程的高效性,一篇课文可以学习、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总要找准一个明确的目标。勿庸置疑,许多教师备课很认真,在上课时也严格遵循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去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领着学生一项一项地去完成每一项目标,结果是目标有了,过程有了,学生却丢了。我觉得:为目标而目标,围绕的只是课本,面对具体的人而设定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无论是哪一堂课,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它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课堂的知识反馈去设立和修正。

在学习《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对解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互为慰藉之情有着

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放射出去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何以最终引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一节课的基点,就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实效性的。

二、怎么教

“亮点”的营造将带动整个课堂,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升华。“亮点”可以是先行“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那么,“亮点”该何时带出,又该设置在什么环节?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智慧和意识。

1、驾驭全局处设亮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知识的限制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激发点,预设一个或多个“亮点”——即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由其贯穿全课,如教《祝福》可抓住“眼睛”二字,从而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变化、心理的变形、人生的遭遇”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教《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从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行踪为突破口,拎起全文。再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确是一篇情辞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达其发愤著书观的一段文字就是一个重要的“亮点”,我尝试以此“亮点”贯穿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一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精华;二作思维迁移:有许多封建文人在屡遭贬官后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许多文人在官场站得很低时,在文场就站得很高,对于这种“贬官文化”现象,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写作短评,并将探究学习的结果整理成历史人物故事,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三是写作视角的延伸: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论证哪些观点,凡此总总设疑,找准切入点,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亮点”,进行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点到即止地抛给学生一条条的“钥匙”,就能让学生在求知索道上轻松地开启了“知识的大门”,这种方法远远要比教师包揽一切的整堂翻译要生动得多。

2、导课时设亮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如何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呢?如何使学生的心理从上课依始就高效地定格于课堂?我认为导课时设亮点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导入《陈情表》一课时,我注意以疑促思: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应召,除了因“孝顺祖母,暂不出仕”之外,还要对侍奉晋武帝的顾忌或是对前朝的忠心,那么这番“衷情、孝情、忠情”他该如何“表白”呢?开讲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正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在导课时设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基础的关键。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3、打破课堂困局时设亮点

例如在讲授《宝玉挨打》时,我本怀着一股教学的激情想与学生交流一下对《红楼梦》的阅读心得,没想到反应者寥寥,这是教者“预设”所未及的,我也正懊恼自己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势必“冷场”。我决定改变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作为老祖宗眼里的“命根子”,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呢?学生对此也只是懒洋洋地看着课本。更有甚者是有几个“捣蛋鬼”故意“找茬”:老师,金钏是谁?她为何“含羞赌气自尽”?她跟宝玉有什么关系?我一阵欣喜:有问题就有“戏”了,面对其他人同样疑惑的眼光,我灵机一动,又写下了第二个问题: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从而让其相互烘托与对比来凸现人物性格。那宝玉这次挨打事件,都把哪些人卷了进来?问题一出,同学们果然来了精神,课堂上探究的气氛开始形成了。教材拟定的学习重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量”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突变”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突变”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师不能过分重视预设性目标而忽视生成性目标,过分重视既定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只有力图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4、质疑探究、争议处设亮点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时,教师能否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当问到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评价和体会时,却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方持欣赏的态度,一方对此却嗤之以鼻。对此,如果任由学生争论得“不亦乐乎”,那只会让讨论变成“打嘴仗”的肤浅的“热闹”,教师就要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主动亮出这样的问题: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今天给“精神胜利法”作新的诠释,它将会有什么内涵?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问题”的“亮出”具有导学、促思的作用,也不断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例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在学生领略“酒仙”的豪放与不羁的同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仕途失意说,有内心平衡说,有自我麻痹说,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质疑探究、争议不一时,教师不能避重就轻或匆匆带过,也不能任其发展而不作引导。亮点探究的最终指向应是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三、挖掘拓展点(即“教得如何”的效果巩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积极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挖掘课文的拓展点。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高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一支乐曲回味无穷的尾音,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但不能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紧扣文本还是第一要义。

语文课堂是灵性的课堂,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如何延展

教学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我们的脚下,有一条滋养了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卫鸟在蓝天里歌唱;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夜夜梦里点灯„„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漫步这历史和文化的长河,和学生一起沿着历史长河古道逆流而上,拾一块女娲补天的彩石,借一弯汉宫的冷月,摘一支渭城朝雨中的柳枝,带领学生走上精神和文化之旅,将语文课堂放置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即使是枯燥的文本,也会变得灵动起来。这样,教师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可以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而且广度成就高度,学生在文化之旅和文学殿堂中可以自由的翱翔,释放心理能量,激发心灵畅游,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化史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上。

又如在讲授戏剧单元时,结合本地和当代学生实际,大力拓展文本,弘扬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对戏剧知识的低认识、低兴趣的实际,认真设计活动课。一方面举办传统戏剧知识讲座,让学生大致了解祖国传统戏剧常识及其艺术魅力,同时精选一批经典的京剧、黄梅戏、川剧等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我编”“我演”“我评”的综合性教学,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己表演、自任评委,如通过要求学生将老舍的《茶馆》某段改为四川方言版,并当堂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四川方言那极具表现力的文化魅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编演了《守财奴》《药》《套中人》等剧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广泛的拓展文本,以文化充实课堂,我们的课堂便不会再沉闷,不会再枯燥,而是精彩纷呈,活色生香,特色彰显。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高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策略, 充满挑战, 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参考文献: ①注:转引自陈琳老师的《用思考垂钓思想》(《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05年第二期)

第五篇: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以来,美术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变得立体、多彩而富有美感。然而,如何使这一立体、多彩而富有美感的课堂更进一步,变得生动、高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又一问题。在分析了农村美术课堂现状的基础上,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各个教学环节,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留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给学生创作,以达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3、美术创作中,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挥,张扬个性

4、针对农村孩子接触少、视野窄的现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加大课堂容量,开拓学生视野

5、跨越学科界限,评价学生的各种行为,真正体现大美术教学观

6、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探究能力

7、在美术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发挥农村优势,就地取材,完成教学任务 结合以上要点,制定了“二度四互”六步美术教学模式(“二度四互”法即“二度创作+四次互动”)。

第一步做到一次互动:在互动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节课而言,也是如此,尤其是小学美术课堂,平铺直叙的导课可能会使整节课都很沉闷,因此在课的开头,教师可依据学生好奇心强,易兴奋,好探索的心理特点,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导入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主动进入学习角色。比如多媒体视频播放,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农村学生视野窄的不足;学生参与的一段舞蹈、一首歌曲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游戏、故事等方式的导课则增强了美术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互动性„„这样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用得当、贴切的导课方式,创设一些以趣生情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参与其中,手脑并用,视听结合,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下一步的教学。

如一年级下册绘画课《小小手》的导入新课可以设计成歌谣拍手游戏引入: 今天,老师先来和大家做一个游戏,请大家跟我一起唱拍手歌。

教师和一名学生示范,其他同学同桌互相做 提问: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还能怎么样玩你的小手呢?

生:做游戏等

提问:你能用小手做表示什么东西的游戏吗? 生:玩手影。

师:我们的小手竟然有这么多的作用。

教师随后总结并板书课题“画《小小手》”,导入完成。

第二步做到二次互动:在互动中探求新知,对知识点有一个初步认识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目标,导入新课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创设如小讨论、小竞赛、小表演等形式的活动,将知识点融汇的活动中,采用“学生帮学生”、“学生比学生”的互动形式,引导学生互动参与、自主探究,通过看、听、闻、触、摸等来感知,来求得新知。这样将抽象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使学生在活泼的精神状态下充分发展创新思维,促进潜能的开发。另一方面在互动参与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促使了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究。

如三年级下册《六面怪脸》的教学重点是做六面体并借以想象装饰成面具,那么首先解决的是六面体的制作方法:

1、每组发一个已做好的六面体,让学生自行拆解并组合成原型。

2、请学生发言如何制作六面体,教师总结:“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发现六面体是怎样制作的?请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3、指名学生代表上台示范制作六面体:我想请一名同学上来示范你如何制作六面体。

老师结合学生演示及口述进行总结制作方法,师生互动,全员互动。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行拆解,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到并掌握了六面体的制作方法 第三步做到一度创作:在初次创作中深化知识和尝试技法

初次尝试创做并不是完成一节美术课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完成目标而设计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初次创作掌握以上的知识要点和尝试基本技法的运用,为下一步的内容学习做铺垫。同时发现问题、完善知识以利于下一目标的学习。初次创作时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尽可能多的去设思,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

如一年级《纸拖鞋》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先学做鞋底与鞋帮最后加以组合装饰变成纸拖鞋,因此我们可以分解目标,在认识和制作鞋帮时,其中的互动学习设计成这样:

师:这么多美丽的鞋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同桌商量一下!生:对称。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剪做对称的图形呢? 生:对折剪

师:你喜欢这些鞋帮吗?你打算设计什么形式的鞋帮呢? 生:花草的、动物的、人物的、卡通的、表形的… …

师:你能不能用老师以前讲过的对折剪的方法设计出你喜爱的鞋帮呢? 生:能… …

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想象先画半形再剪刻出各种具有对称特色的不同造型的鞋帮,有的学生一口气剪画出五、六种,有的剪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豪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做完后师生互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这个环节的目标得以完成。

第四步做到三次互动:在互动中展示交流、深入探究

对于一度创作结合知识点进行简要的互动点评,指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并适当总结,强化学生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通过提示、游戏、设疑的方式引出下面将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或者演示、讲解等方法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继而完成总目标下新知识的学习,从而为二度创作打好理论基础。

如三年级的《坛坛罐罐》一课,在一度创作完成了坛罐外形之后紧接着就是熟悉线条,了解花纹装饰陶罐的方法:

师:罐子画好了,怎样才能把它们打扮的更漂亮呢?提示:你们看看这些陶罐上面还缺少什么?

生:缺少花纹,我们要用线条给它们穿上花衣服!师:我们要画什么线条来装饰呢?再来了解一下花纹及线条。看课件了解用线画花纹,师:线条有直线、曲线之分,组合时还要注意疏密的变化。

师:怎么用线条设计花纹呢?还是看刚才这三个罐子,请你看看这些花纹像什么?(课件)

生:有花瓣形的、漩涡性的、菱格形的。

师:今天三位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三幅画,他们想让大家看看,首先咱们先看看谁画的最好?为什么?

生:小龙的画线条疏密合理。小虎的画……再看小木的画……

师:线条排列应该做到有疏又密,板书为:用疏密线条画形态各异的坛坛罐罐

第五步做到二度创作:从再次创作中内化知识、张扬个性

小学美术每堂课仅40分钟的时间,其中至少有20分钟是学生创作时间,前面提到的一度创作是小的铺垫,用时要少,控制在5分钟之内。而二度创作是一整堂课知识的反馈,是知识的内化和迁移的过程,是 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的环节。然而,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比着画”或“照着做”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的结果是千人一面,而新课标要求学生创作要张扬个性,有所创新。因此,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一体,在体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不要加过多的限制,要给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这样在完成本节课教学主要任务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也能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创作过程中,教师的辅导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逾越创作中的各种障碍,获得战胜困难的满足感。教师可播放适当的、能够烘托气氛的音乐加以渲染,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如二年级下册的《三个好伙伴》一课的作业设置: 智力大比拼,看看谁最棒

1、把红、黄、蓝三原色颜色水滴在纸上吹出美丽的树形,或你喜欢的形状。

2、想象添加使画面更漂亮。

3、观察各色交错混合后,色彩发生了什么变化?

温馨提示:学习三个好伙伴,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作品装饰的最美观!

这样把作业设置成比赛的形式,能激发起学生紧张的创作欲望,而小组合作的形式则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作业要求在回扣所学三原色的知识点基础上,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以利于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张扬。第六步做到四次互动:在评价中深化知识,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如何评价学生,则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生活。教师过多的批评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陷入自卑失去对美术的兴趣。因此,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评价标准,也不能只在“形”上做“文章”,评价“象不象”,“美不美”,而应是在体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评价学生的创作过程和行为,以及创作体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以激励为主,在指出不足的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通过这样的评价活动,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到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并创造美。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美术教学的独特优势渗透德育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大约用时3-5分钟,时间虽短,但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展示及评价活动,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小结,既可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系统化,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下载关于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的设想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的设想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数学主体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1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 郭庙中心校 刘加飞 2015年3月3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郭庙中心校 刘加飞 摘要: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提......

    重构检察干部评价体系的初步设想

    重构检察干部评价体系的初步设想“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优胜劣汰”,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人事制度改革设立的目标,也是检察改革努力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检察机关锐意......

    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地方根据实际需要“小班化课堂教学”已经推广,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热点......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大全]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抚宁县茶棚学区后白塔小学 冯春华 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核心工程。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改变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模式是......

    在第二届宝安区课堂教学模式展示周高中语文

    在第二届宝安区课堂教学模式展示周高中语文学科 “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展示课上的评课实录 胡 滨 今天我们上了五节课,作为我们参加第二届宝安区课堂教学模式展示周的......

    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设想

    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设想 一、物业管理模式设想 中海物业致力于以实践多年的结合中港两地先进物业管理经验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超前化的服务、精准化的服务、规范化的服务......

    课堂教学模式

    清水九年制学校“336”课堂教学模式 “336”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在《府谷县县深化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学习、借鉴绥德辛店中学先进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

    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八环节的应用 最初,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八个环节,即: 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 导学阶段,包括明确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