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时间:2019-05-15 05:5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第一篇: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了《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这份指南倡导“为未来中国而读”,其主体为一份总计约400本书的推荐书单,分初中、高中两部分,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社科、艺术、博物七个领域。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初中篇

一、文学 本领域图书注重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不再收入,且每位作家一般只收录一部代表性作品。在切实吸引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前提下,促使学生对社会与人生进行全面的观察、细腻的体味、深入的思考,并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润泽文字、涵养心灵。

基本书目

《中国神话传说》,袁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编著,中华书局 《唐宋词一百首》,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阴法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游记》,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聊斋志异》,蒲松龄,人民文学出版社 《呼兰河传》,萧红,中国青年出版社 《朝花夕拾》,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自清散文选集》,蔡清富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草房子》,曹文轩,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射雕英雄传》,金庸,广州出版社

《艾青诗选》,王晓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海子的诗》,海子,人民文学出版社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古斯塔夫·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月集·飞鸟集》,[印]泰戈尔著,郑振铎译,中华书局

《狄金森诗选》,[美]艾米莉·狄金森著,蒲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童年·少年·青年》,[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现代出版社 《哈利·波特系列》,[英]J.K.罗琳著,马爱农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毛毛》,[德]米切尔·恩德著,李士勋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布鲁克林有棵树》,[美]贝蒂·史密斯著,方柏林译,译林出版社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英]查尔斯·兰姆著、玛丽·兰姆改写,萧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拓展书目

《山海经译注》(全二册),陈成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余冠英推荐古代民歌》,侯明注释,广陵书社 《古诗今选》,程千帆、沈祖棻,凤凰出版社 《今古奇观》,抱瓮老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的乡土我的国》,谢宏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民文学出版社

《认得几个字》,张大春,上海人民出版社 《猎人们》,朱天心,新星出版社

《诗歌读本 初中卷》,钱理群、洪子诚主编,西渡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朦胧诗新编》,洪子诚、程光炜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 《台湾现代诗选》,刘登翰编选,春风文艺出版社

《意大利童话》,[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文诤、马箭飞等译,译林出版社 《格列佛游记》,[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杨昊成译,译林出版社 《动物庄园》,[英]乔治·奥威尔著,隗静秋译,上海三联书店 《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著,祝庆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柯南·道尔,中央编译出版社 《追风筝的人》,[美]胡赛尼著,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纳尼亚传奇》,[英] C.S.刘易斯著,米友梅等译,译林出版社 《彭斯诗选》,[英]彭斯著,王佐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蓝色记忆的年代——外国诗歌精选》,张永义编,中国华侨出版社

《外国短篇小说经典 100篇》,欧·亨利等著,王永年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问题探究

1.有没有哪本书中的故事、场景、人物与你自己的生活经验类似? 结合作品和大家说一说。

2.如果让你在读过的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去拜访,你愿意拜访哪一位?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3.在你阅读的作品中,你有没有发现不同作家的散文文字风格不太一样?你更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4.有没有一些别人都视为经典的现代诗,你却读不懂,或者认为不值一读?请和大家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5.有哪个情节、哪段故事,是你在阅读中感到遗憾并希望修改的?你会怎样修改?改动后的作品与原著相比,哪一个更好? 为什么?

二、历史

本领域图书涉及中外历史经典著作、传记类作品及一些历史随笔作品,聚焦历史中的人物与故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注重历史眼光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复杂与丰富,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基本书目

《上下五千年》,林汉达、曹余章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英]恩斯特·贡布里希著,张荣昌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明的溪流》,[英]H.G.威尔斯著,袁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奥]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拓展书目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吴涵碧,新世界出版社 《日落九世纪》,赵益,江苏文艺出版社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海关出版社 《上学记》,何兆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巨流河》,齐邦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我认识的鬼子兵》,方军,山东画报出版社 《毛以后的中国》,刘香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宽容》,[美]房龙著,迮卫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安妮日记》,[德]安妮·弗兰克著,何纵译,北方文艺出版社

《改变世界的 100幅地图》,[英]杰里米·哈伍德著,孙吉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问题探究

1.如果将有史以来改变人类进程的历史事件排出前三位,你会选哪三项?为什么?

2.你知道哪些曾经辉煌现在却消逝或衰落的文明,能说说它们消逝或衰落的原因吗?

3.人们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既有肯定的又有批评的,学者胡适甚至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此你如何看待?

4.如果历史是可以穿越的,你又承担着改变历史进程的责任,你希望穿越到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你会做些什么?

5.“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我们要向历史学习什么?

三、哲学

本领域图书从启蒙性质的东西方哲学史与普及读物切入,涉及西哲与中国古典哲思作品的名家注(译)本及插图本、绘本,也包含帮助初中生认识自我的读物,引导初中生初步追寻思辨的奥妙,探求美好生活。

基本书目

《论语注译》,孙钦善,凤凰出版社 《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中华书局 《庄子说》,蔡志忠,商务印书馆

《苏菲的世界》,[挪威]乔斯坦·贾德著,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

《生命中的大问题: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德]尤莉亚·克诺普著,李欣译,龙门书局

拓展书目

《东方哲学的故事》,[英]L.A.贝克著,傅永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佛本生故事选》,郭良鋆、黄宝生,人民文学出版社 《公案百则——禅的智慧》,陈耳东,中华书局

《儿童哲学智慧书》,[法]奥斯卡·柏尼菲,接力出版社

《献给非哲学家的小哲学》,[法]阿尔贝·雅卡尔、于盖特·普拉内斯著,周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法]拉贝、毕奇著,潘林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美]彼得·史比尔著,李威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青春对话》,[日]池田大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问题探究

1、有些事情,你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能如愿,这时你会怎么办?结合具体例子说一说。

2.如果一切都可以重来,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就会轻松许多?

3.你认为信仰到底是什么?信仰真的有力量吗?信仰有高下之分吗?

4.有人认为幸福就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你赞成吗?在你看来,拥有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是什么?

5.休闲时,你是愿意独自一人,还是愿意与大家一起?说说各自的妙处或烦恼。

四、科学

本领域图书涉及科学基础知识、科学家传记与科学史,也涉及一些热门领域的重要科普作品。书目选择打破唯知识是从的倾向,既注重科学常识的普及,又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使之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与习惯。基本书目

《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不知道的世界:数学篇》,李毓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科学的旅程》,[美 ]雷·斯潘根贝格、黛安娜·莫泽著,郭奕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 100个问题》,[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著,科学普及出版社

《疯狂实验史》,[瑞士]雷托·U.施奈德著,许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贝蒂娜·施蒂克尔编,张荣昌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别闹了,费曼先生》,[美]R.费曼著,吴程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居里夫人传》,[法]艾芙·居里著,左明彻译,商务印书馆

拓展书目

《从电子到宇宙》,顾均正,天地出版社

《一次看懂自然科学》,刘炯朗,山西人民出版社

《数学的故事》,[美]理查德·曼凯维奇著,冯速等译,海南出版社

《普通人的物理世界》,[美]罗杰·S.琼斯著,明然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美]西奥多·格雷著,陈沛然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基因的故事》,王莉江、苑华毅、陈章良,北京大学出版社

《神秘的宇宙》,[美]卡尔·萨根著,周秋麟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未来世界的 100种变化》,[德]布凌格主编,王河新等译,科学出版社 《可怕的科学》,[英] 尼克·阿诺德著,阎庚等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眷恋昆虫》,[美]托马斯·艾斯纳著,虞国跃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自然的猎人:生物学家威尔逊自传》,[美]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所罗门王的指环》,[奥] 康拉德·洛伦茨著,刘志良译,中信出版社

问题探究

1.在古代,只有神话中的人物才可能在空中飞行,而现代人却可以轻易做到。类似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哪些?对于未来科技的发展,你有哪些大胆的猜想? 2.科学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我们也常常看到,科学有时会成为双刃剑,例如毒气室与手术室就都是科技的成果,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利用科学技术?你认为科学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

3.如果让你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技发明列出前三位,你会选哪三项,为什么? 4.在科技史上,有一个李约瑟难题。有个叫李约瑟的英国科学家提出: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但为什么现代科学却是起源于欧洲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探究的结果。

5.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多才多艺的,你认为这对他们的科学研究有帮助吗?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五、社科

本领域图书尽可能从各个维度展现个人与身边世界的联系,既指向历史背景下的国人思维与行事传统,也通过一些传记与随笔映射社会发展,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的运作,认识社会的多元,帮助初中生提升融入社会生活的技能,从而走出书本知识,走进真实世界。基本书目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崔丽娟、邹玉梅,北京大学出版社

《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英]艾伦·麦克法兰著,管可秾、严潇潇译,商务印书馆

《奇拉的漫画经济教科书:简单易懂的经济学原理》,[韩]崔先圭著,孙羽译,九州出版社

《美国学生社会技能训练手册》,[美]达林·曼尼克斯著,刘建芳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拓展书目

《吾国与吾民》,林语堂,江苏文艺出版社 《直道待人》,潘光旦,北京大学出版社 《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人民出版社 《天地九重》,杨利伟,解放军出版社

《写给未出世的你》,[法]阿尔贝·雅卡尔著,赵苏影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日]原田玲仁著,郭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美]肖恩·柯维著,陈允明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怀斯曼生存手册》,[英]约翰·怀斯曼著,张万伟、于靖蓉译,北方文艺出版社

《DK人类大百科》,[英]DK出版社、[美]史密森尼学会著,王绍婷、吴光亚译,新世纪出版社

问题探究

1.常有人说,善良的人在社会上容易吃亏,可是却总是有愿意吃亏的人,对此你怎么看?

2.你希望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必须通过投票来决定吗?在学校,你最希望在哪些方面能行使自己的权利?请设想出你将会采取的妥善行动。

3.你觉得在学校里学到的最有用的知识是什么?知识能改变命运吗?为什么?

4.正义是一种手段还是目的?能借施行正义之名做不义的事情吗?历史上有没有这类事件,请查找资料和大家说一说。

5.你知道家里一个月的生活成本有多少吗?这些开支主要花在了哪些方面?如果让你管一个月的账,你将怎样安排?

六、艺术

本领域图书从艺术观念与艺术史切入,涉及艺术各门类,兼及艺术家传记及艺术社会学等内容,既注重呈现各艺术领域的概貌,又注重呈现美感,让初中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基本书目

《中华民间艺术大观》,张仃,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启功给你讲书法》,启功,中华书局

《丰子恺漫画选》,丰子恺绘,海豚出版社

《牛津艺术史:中国艺术》,[英]柯律格著,刘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法]弗朗索瓦·芭布-高尔著,丁小会译,中信出版社 拓展书目

《从梅花说到美》,丰子恺等著,天地出版社

《美的盛宴》,李晓、曾逐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话大师:童心解读中外经典美术名作》,罗彦军,重庆出版社 《一画一世界:教你读懂中国画》,罗淑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书法》,陈廷祐,五洲传播出版社

《中国小品建筑十讲》,楼庆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张光宇绘民间情歌》,张光宇,山东画报出版社 《图说老绝活》,矫友田,金城出版社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艺术》,杨素梅,中国华侨出版社 《中乐寻踪》,辛丰年,辽宁教育出版社 《青花瓷》,方文山,作家出版社

《最美的音乐史》,[德]鲁道夫·赫富特纳著,王泰智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 《西方古典音乐入门》,郝澎,南海出版公司

《天才疯子——达利画传》,程波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造梦的雨果》,[美]布莱恩·赛兹尼克著,黄觉译,接力出版社 《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丰子恺,湖南文艺出版社

《贝多芬传》,[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邓肯自传》,[美]伊莎多拉·邓肯著,张敏译,花城出版社 问题探究

1.你最喜欢的艺术作品是什么?有哪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让你震撼不已?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体验。

2.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画出来的鞋子不能穿,画出来的苹果不能吃,诗人绘声绘色地描绘骑术,自己却不会骑马。” 对此你怎么看?

3.有没有什么事物过去人们觉得美,现在却不这么认为了?美,有统一的标准吗?

4.很多同学的书写被师长批为潦草,而书法中的草书却被认为是艺术,这是为什么?5.不是每个人的作品都能放到博物馆中去展览的,那么你觉得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我们能否创造美?

七、博物

本领域图书强调广见与杂闻,注重趣味性,关注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传统文化中饶有兴味的细节,同时涉及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博识,让学生在“悦读”中开阔视野,产生探索外部世界的兴趣,逐渐培养开放的胸襟与通达的情怀。基本书目

《中国细节》,孙欢主编,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风土人情》,程麻编著,商务印书馆

《一只萤火虫的旅行》,付新华,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梦想家的 100张旅行地图:中国篇》,《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系列》编委会编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美]V.M.希利尔著,黄春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昆虫记》,[法]法布尔著,王光译,作家出版社

《大自然的文字》,[俄]伊林、谢加尔著,沈念驹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鸟类圣经》,[美]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现之旅》,[英]托尼·赖斯编著,林洁盈译,商务印书馆 拓展书目

《诗经里的那些动物》,林赶秋,重庆大学出版社

《唐诗植物图鉴》,王士祥、胡国平等,中州古籍出版社 《鸟兽草木虫鱼》,贾祖璋等,天地出版社

《中华风俗历》,陈果夫著,卢红芹、王歌编译,凤凰出版社 《中国风俗丛谈》,齐如山,辽宁教育出版社 《忆往说趣》,王世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当戏楼已成往事》,艾绍强编,商务印书馆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任祥,新星出版社 《常见野花》,汪劲武,中国林业出版社

《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 100个世界第一》,[英 ]R.K.G.坦普尔著,陈养正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航海日记》,[英]达尔文著,OPEN工作室编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大自然的日历》,[俄]米·普里什文著,潘安荣等译,四川文艺出版社

《米什莱博物文集》(《山》《鸟》《虫》《海》),[法]儒勒·米什莱著,李玉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们周围的仙境》,[美]奥帕尔·怀特利著,张宓译,中国戏剧出版社 《自然的故事》,[法]法布尔著,王力编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国家地理探索——濒危动物》,[美]桑德拉·帕斯特著,唐子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不列颠图解科学丛书:环境》,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霍星辰、张鸿鹏译,中国农业出版社 问题探究

1.你喜欢旅行吗,你去过的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哪里?和大家说一说那里吸引你的都有什么。

2.你小时候玩的东西,有哪些已经消失了或正在消失?你知道你的父母小时候玩些什么吗?

3.《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中国的美食,其中有哪些特别吸引你?在你的家乡菜当中,有没有也值得向大家推荐的?

4.中国人看戏讲求热闹,喜欢大声喝彩,西方人则讲求在曲目间隙鼓掌,你如何理解这种文化差异?

5.你能谈谈中医、西医反映的认识生命的不同文化密码吗?

6.你了解到的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你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做什么?

八、附录 关于读书的书

附录内容主要是关于怎样读书以及如何改善或提升思维的书。这类图书的选择注意培养阅读方法,启迪学生智慧,弥补目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不足,同时把阅读与思维结合起来,使阅读真正有助于改善、提升思维。基本书目

《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彭漪涟、余式厚,北京大学出版社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

《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美]M.尼尔·布朗等著,张晓辉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拓展书目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文心》,夏丏尊、叶圣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古今名人读书法》,张明仁编著,商务印书馆 《重读古典》,李书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阅读的故事》,唐诺,上海人民出版社

《别做正常的傻瓜》,奚恺元,机械工业出版社

《阅读史》,[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 《如何读,为什么读》,[美]哈罗德·布鲁姆著,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 《为什么读经典》,[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等译,译林出版社

《思考的艺术》,[美]文森特·赖安·拉吉罗著,金盛华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身边的逻辑学》,[美]伯纳·派顿著,黄煜文译,中信出版社

第二篇: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

简报课题组秘书处 2010.8.16

○通讯: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第九届年会在四川绵阳隆重举行

○“创新论坛”:

王日淦:《教绿色语文,走生活化之路》 纪 勇:《尊严:从自尊启程》 李 波:《在随笔写作中流淌生命的诗意》 苟文彬:《构建中学生写作良好的生态系统》

○工作动态:下半年课题研究要点

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 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

九届年会在四川绵阳隆重举行

“支教”活动受到热烈欢迎

苏立康理事长致开幕词 顾之川秘书长作学术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第九届年会2010年7月26日至29日,在四川绵阳隆重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及绵阳地区的近千名语文教师出席会议。年会召开之际,恰逢各地暴雨成灾,火车因塌方而受阻,飞机因雷雨而不能起降,许多老师被困途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赶赴绵阳参加会议,表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7月26日上午8时,年会开幕式在四川省绵阳中学远航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发展处处长乔玉全、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全国中语会秘书长顾之川、绵阳市教育局局长王和金、绵阳中学校长胡东、新华社主 任记者朱继东及部分省市教育厅语文教研员出席年会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座。中央电视台七频道节目主编李晓梅及绵阳地方新闻媒体记者也出席了年会开幕式。

开幕式由课题组组长赵明主持。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致开幕词。她首先对老师们不辞辛劳前来参加年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敬佩,对绵阳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对绵阳中学为大会提供的细致安排和周到服务表示诚挚的感谢!苏理事长在致词中,充分肯定了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多年来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写作教学改革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欢迎,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苏立康教授回顾了作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归结作文的关键是要说真话,不能有套板反应,提倡创新。我们要用心做人,用心写文。善于掏心的人,最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针对近来网络上关于“中学写作教学就是教学生说假话”说法,苏理事长态度鲜明地表示,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是不负责任的,不能因为学生作文存在一些问题就把写作教学说成一无是处。她说,本次年会的一个重要活动便是亲临灾区,献出自己的爱心。通过示范课和参赛课,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作文教学方法和理念。她并希望与会老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能够满载而归。

绵阳中学校长胡东致欢迎辞。他对与会的专家和教师表示由衷的欢迎和感谢。胡校长介绍了绵阳中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一系列骄人业绩,并着重介绍了绵阳中学语文组积极进行教育科研的情况:语文组79位老师,以“人人有课题,问题即课题”的理念为指导,认真开展“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研究”,先后出版了《语文阅读大提升》《语文智能大提升》《子云华章》等50余本教辅资料和作文论文集。文学社《校园文萃》(报纸)和《子云亭》(杂志)多次获得全国奖项,苟文彬、严小青、敬林三位老师在中语会最近三年的赛课中均取得了一等奖。彭科友老师的《在阅读与写作中生长》和罗孝辉老师的《与学生一起作文》结集出版;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接着,主持人邀请地震灾区教师代表吴敏讲话。吴老师是北川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他首先向对灾区给予关爱和帮助的各位老师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北川中学师生在地震后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开展文学社等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新的北川中学即将落成,我们很快就会搬进美丽的现代化校 2 区。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北川中学将会发展壮大,创造辉煌的明天。

绵阳市教育局王和金局长在讲话中介绍了绵阳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展现了绵阳正成为教育大市、教育强市的令人振奋的景象。他说,绵阳市教育发展处于四川全省前列。经过重建,绵阳的各级学校的硬件设施一流,师资队伍得到了很大改善。中语会课题年会在绵阳的召开,必将促进绵阳教育的深入开展。

教育部基教司课程发展处乔玉全处长从课题立项开始,长期关注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的发展,多次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在讲话中对中语会的活动开展作了充分肯定。他说:“课题研究项目的推广大面积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不光是在教室,更要有生活,有激情,所以教学也要生活化,创新化。”他要求课题组团结广大语文教师,坚持改革创新之路,为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作出更大贡献。

本届年会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国家公布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背景下召开的。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已经走过将近十年的历程,课题研究贯彻课程改革精神,紧随课程改革的进程,贴近教学实际,为解决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和专家的肯定。在温家宝总理关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的讲话的启示下,年会确定以“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为主题,倡导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的写作教学;倡导摈弃纯知识灌输和纯技巧授受,而强调滋养生命、触动灵性的写作教学;倡导保护学生自主表达、创意表达的权利,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的写作教学。围绕着这个主题,到会专家和各地教师展开学术研究和交流。

全国中语会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高中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顾之川先生在年会上作了题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写作教学》的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首先对课题组的工作作了肯定的评价。他说,在我看来,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是中语会二十多个课题组中最有活力、成果最大、影响也最大的一个课题组。课题倡导的“激发兴趣,触动灵魂,张扬个性,鼓励创新”的写作教学宏观策略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的。顾先生站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阐述了全球化、城市化、数字化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冲击和提出的要求,认为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回归到语文的本质上来。语文教学的目 3 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使用母语。写作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表达,创意表达,说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顾先生还认为,“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这个主题很好,值得深入研究。

四川绵阳师范学院教授张先华先生应邀到会作了题为《在创新中享受写作的魅力、快乐与尊严》的学术报告。张先生长期从事语文教学论、阅读学、写作学、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颇多著述,在语文教育界有一定影响。他在报告中指出“有实力才有魅力,有创新才有尊严”。他不仅对创新的内涵作了透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创新的四种途径和方法,即:写作在发现中创新;写作在组合中创新;写作在超越中创新;写作在模仿中创新。张先生的观点新颖、独到,给与会者带来深刻的启示和丰富的联想。

年会邀请上海建平实验学校副校长、上海青语会秘书长李百艳老师和成都市第七中学张学军老师到会给大家做示范教学。他们的课题分别是《孩子的心》、《风月无边,创造个性化的作文寓言》。苏立康理事长对这两节风格迥异的作文课作了精彩点评。

由各地实验学校选送的40位老师在观摩教学中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这也是对课题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检阅。这些观摩课的突出特点是直面生活,多元取向,说明我们的写作教学视野开阔了,平台更高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

年会还邀请到四位优秀青年语文教师走上“创新论坛”,发表他们对于写作教学创新的观点及做法。他们的学校、姓名及发言的题目分别是:江苏泰州中学王日淦:《举生活语文大旗,走创新写作之路》;浙江宁波中学纪勇:《写作教学的尊严从自尊启程》;山东邹平县明集初中李波:《在随笔写作中流淌生命的诗意》;四川绵阳中学苟文彬:《中学生写作良好的生态系统》。这四位来自教学一线的老师,观点鲜明,言辞犀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

本届年实际上也是一次课题研究结题现场会。绵阳中学以子课题“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研究”立项为本课题实验学校。经过近四年的研究与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撰写了内容丰富的结题报告。经专家组评审,一致同意准予结题。在年会上,绵阳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校课题组组长黄礼先向与会老师汇报了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果。总课题组组长赵明宣读了专家组 4 的结题鉴定意见,并向绵阳中学颁发了结题证书和“先进实验学校”奖牌。年会组委会把绵阳中学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发到与会老师手中,使大家得以了解结题工作的程序和内容,学习结题报告的写法,以此为范例,进一步规范课题工作,做好结题准备。

本届年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面向地震灾区的支教活动。曾经的汶川、北川让全国人民震惊、心痛、感动;地震灾区的同胞们、老师们、同学们而今的生活让我们牵挂„„当在绵阳召开九届年会的决定作出后,课题组就向各地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发出了“开展支教活动,为灾区师生献爱心”的倡议。活动的具体内容有:1.邀请100位地震灾区学校语文教师免费出席会议,全程参与年会的学术活动及研讨交流。2.向灾区学校捐赠图书。3.每位与会教师向灾区学校教师交流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4.举办座谈会,交流教改经验。5.结对子,交朋友,建立长期联络、交流机制。这一倡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年会召开之前,各地学校就通过邮政或物流把捐赠的图书运抵绵阳。例如:辽宁盘锦市大洼高中校长邱茂凤赠书800本,吉林白城一中校长盖雁赠书800本,河南商水第一高中周校长亲自到会赠书1200本,江苏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赠给绵阳中学一套珍藏图书„„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特意从北京寄来四包书刊赠给灾区学校。教育部基教司课程发展处处长乔玉全赠送自己的著作10套,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社长陈鹏捐赠各版《语文导报》各800份。陕西汉中陕西飞机制造公司二中捐赠复读机12台。有的老师到达绵阳后从书店里买书来捐赠。总课题组把1000多套《我这样教写作》《我这样学写作》赠给灾区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开幕上,当主持人介绍说有近百位灾区老师参加年会,现在就坐在我们身旁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北川中学吴敏老师代表灾区教师发言时,全场老师心潮起伏,情绪激动,时而心痛,时而欣慰,他们以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灾区老师的慰问和敬意。

28日下午举行了年会闭幕式。在闭幕式上,课题组长赵明作了总结发言,并对下半年的工作作了安排。他说,在中语会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由于各方面的齐心协作、共同努力,年会开得紧张而有序,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开了一个学习的大会,展示的大会,研讨的大会,交流的大会。通过学习、展示、研讨、交流,我们对课程改革的精神,对写作教学的真谛,对创新写 5 作的内涵,有了更新更深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他指出,当前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方法技巧教学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灵启迪。“泛滥了技巧,孤独了灵魂”的现象相当普遍。课堂教学华而不实,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自主表达的权利。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表现。年会提出的“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的主题,是一个尖锐的极具挑战性的命题,我们必须给予正面地回答而无法回避。我们可能一时还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必须把它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当成我们的理想去追求。希望大家带着这个命题,去思考,去研究,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刻,把写作教学提升到尊重学生个体生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赵明组长对承办本届年会的绵阳中学领导和老师,对绵阳市教育局、教科所的大力支持,对大会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对所有到会人员的积极合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闭幕式上,还向观摩课获奖教师颁发了证书及奖牌。

闭幕式之后,召开了“心连心,手牵手,同研讨,共发展——各地教师与灾区教师语文课改研讨交流座谈会”。会议由绵阳市教科所中教室主任王丽蓉主持。各地教师代表与灾区教师做面对面的交流,大家畅谈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地震重灾区的平武初中教师陈晓兰深情地说:“你们的关爱给我们温暖,你们的智慧给我们启迪。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及各地的大力支持,我们的占地100亩的新学校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校舍及设备都是最好的。我们感谢大家,也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举办了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就作文教学而言,我们深深认识到,方法的引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感受和爱心。”陈老师用朴实的语言讲出了写作教学的一个大道理。王丽蓉主任说:“地震救灾和震后重建,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社会主义好’!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有我们中国能做得到。”座谈会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7月29日,在绵阳中学及绵阳市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年会组织部分专家和老师参观了“北川5.12地震纪念馆”。当大家驱车70多公里,来到北川老县城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看到的景象震惊了。北川老县城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几乎没有一所房屋能够完整保存下来。老师们心情沉重地走在整修过的街道上,在一座座倒塌的楼房前驻足沉思,默默地悼 6 念逝去的同胞,经受了一次生与死、人与自然、大悲与大爱的教育。离开北川老县城后,老师们参观了新建的羌族山寨,看到了搬进新居的羌族同胞已经过上了全新的生活。据当地的同志介绍,沿着新建公路两侧所盖的羌族风格的两层小楼,都是给仍住在地震棚里的人们准备的,他们不久就会搬进新居。随后,老师们来到擂鼓八一中学参观。这所中学是济南军区援建的。学校的赵书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骄傲地说:“我们学校的规模、校舍建筑及教学设备都是国内一流的,灾区的孩子们在这里会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接着,老师们又驱车来到新北川建设工地。这里,一座座办公楼、居民楼拔地而起。老县城的北川中学在地震中被完全毁坏,新县城的北川中学即将竣工,今年9月1日就会迎接学生返校上课„„汽车在“山东大道”、“辽宁大道”上奔驰,路旁“感恩祖国,感恩党,感谢全国各族人民”、“祖国人民永远是我们至亲的人”的大标语牌一闪而过„„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第九届年会在这次有意义的活动中圆满结束。

● 创新论坛●

教绿色语文,走生活化之路

——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泰州中学 王日淦

从教二十年,一直教高中语文,搞了十五年语文教学生活化改革,走了十五年绿色语文之路,甘苦几多,自知自明,至今仍不懈努力,自得其乐,试图在艰辛的高中语文教学和严峻高考备考现实中拓出一条更宽广的路来。

一、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我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系中,“生活”有其特定内涵:指作品内的生活、作者的生活、课文成文所依据的生活情理、教师生活阅历和体验、学生生活阅历和体验等。“生活化”的内涵可从两个层面表述:课堂学习层面:教师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依据现实生活情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作者的生活和作 品内的生活,进而从作品、作者、读者、现实等维度更深刻地体验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儿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篇、运招用技的理由;课外实践层面: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用眼看“语文”,用口说“语文”,用耳听“语文”,用心感悟“语文”,用手历练“语文”,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和探究行为生活化,当日子来过,真正养成习惯,成为活生生的、大写的“语文”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紧扣住三点开展工作:一是着眼生活,向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发现蕴涵于课文的字里行间的生活情理,而后再回到生活中去反观、验证课文,从生活的高度理解话为什么要这样说,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并且使学生养成这种读文悟门道的习惯;二是创设一种生活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养成语文意识,把语文学习当日子过,努力做到积累、阅读、写作生活化。三是让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得更自觉,更科学,更实在,更有效,并在学习中不断发展人性,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提升境界,学会学习和做人,打下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底子。

二、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改革的背景

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是我参加工作的前5个年头。期间,将学生完整地从高一带到高三只有一届,后两个年头则被留在高三。五年的摸爬滚打,各种考试,包括高考,我教的学生在分数上没有吃亏,也得到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还当上了语文教研组长。说实话,当时对我这个仅有五年教龄的年青教师而言,这已经是很大的长进了。然而,对我来说,欣喜之余,更多的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茫然与缺憾,甚至还有几分负罪似的沉重。五年下来,回顾自己的工作,总的印象是:机械、死板、题海、低效、烦人。试想,课前抄教案,课上严格落实教案,非环节即步骤,千堂一面,千篇一律,不敢越雷池一步,丝毫谈不上什么创意,课后便是每课一测、每单元一测、每月一测等等。即使设计课堂提问,也大都来自参考书,还要求学生必须对号落座,不能有任何出入。有时,为了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甚至要层层设套,最终把学生导入自己设计好的圈套。至于作文,学生则更视为洪水猛兽,叫苦不迭,怕得要死。总之,整天除了做题还是做题,除了分数还是分数,仿佛只有好的分数才是评价师生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教学真是很枯燥,很乏味,甚至很无聊,也很残忍!我当时不止一次地发感慨: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有个尽头啊!然而,更让我感到吃惊的是,8 这时候,还经常从学生那里传来这样的声音——有的说:“老师为人师表,责任心真强,但有一点不太好,我们会的,他总讲个没完,而我们不会的,我们想知道的,他又不太讲了。”还有的说:“老师很会讲,讲的也很精彩,但不知为什么,他讲完后我往往没有得到多少东西。”还有更可气的话:“你说也真怪,老师不讲时我还明白点,怎么他越讲我反倒越糊涂啊!”听到同学们这样的评价,我没有简单地恨学生,而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教学。我曾多次暗暗地责问自己:这样的教学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吗?继续这样教下去还有出路吗?怎样教才能既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高考取得佳绩,又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获得身心健康,而且终身受益呢?当时,我苦苦思考了一个暑假,终于理出了下面这八条教改措施:

1、让每个学生都准备《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学生文言文辞典》之类的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而不是等着老师讲解;老师只作示范,或讲解确有理解难度的字词。

2、课堂上,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自主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整理层次大意;教师只需启发、点拨,并帮助学生总结。

3、每堂课前依学号顺序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三五分钟的口头作文,所讲内容可以是时事评论,可以是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是课文或其它文章读后感等;教师负责指导、点评或教学生点评。

4、每周一三五抄读一首精短古诗词;教师负责讲评。

5、每周给学生一节课作文摘,字数600至800字,取材于时文、美文和优秀中学生作文(寒暑假作为假期作业);教师负责指导、督促、检查,每周批阅、总结一次。

6、每周给学生一节作文课用来写一篇周记,写自己的见闻、思考和感悟等,字数600至800字(寒暑假作为假期作业),教师每周评阅、交流一次。

7、削减讲读篇目,压缩讲课节数,每单元只精讲两篇课文,重点讲文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原因,但取舍篇目要征求学生意见。

8、压缩课堂作文次数,每学期只写四篇,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写法,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

这八条措施就是我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初始 “行动纲领”。说实在话,这些教改举措并不是我的独创,而是我阅读语文教研刊物,学习和借鉴于漪、魏书生、钱梦龙、蔡澄清、洪宗礼等优秀语文教师教改经验的结果。(直至今天,尽管几经丰富和发展,我的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体系仍以这八条措施为“母本”)从此,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坚定不移地走上语文教学生活化改革之路。

三、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改革实践

在高中语文教改实践中,我逐渐将自己的语文教学理成积累生活化、阅读生活化、写作生活化三条主线,建构成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系,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规律和策略,以求恢复语文学习的本来面目,摆脱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让学生更自觉、更实在、更愉悦、更成功地学语文。下面,我就依次进行总结汇报。

1、积累指导生活化

积累生活化,在我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系中专指积累词汇、语言、素材生活化。具体做法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确保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和生活习惯,并促进学生在长期的积累实践中学会自觉做事,踏实做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是通过定期检测字词,每周批阅文摘和日记,表扬和奖励先进、找后进生谈心等形式来加以落实的。

(1)词汇积累生活化

积累词汇,不仅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事,高中阶段也相当重要。高中阶段,学生更成熟,理解能力和自主意识也更强,这些对进行词汇积累也更有利。这个环节,我坚持的总原则是:让学生明白,不认识、不熟悉字词就去查字典,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是一个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起码的自觉和习惯,要使之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饿了须吃饭一样。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现代汉语大辞典》《成语辞典》《中学生文言文辞典》等工具书,学习和生活中若遇到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随时向辞典请教,而且要像串铜钱一样,成串成片地理解、记忆。比如,要查“明日黄花”一词,我要求学生不要只查这一个词就完事,还要顺势把所有“明”字打头的词都看一看,尤其是那些不很熟悉但又常用的词,一定要加强理解和记忆。我常对学生讲:“字典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好老师,而且态度好,随叫随到,只要同学们坚持向这位老师请教,天长日久,文 10 字功底自然会厚实起来了。”为了更彻底地落实这一要求,课本中的生字生词,我是从来不给学生解释的,只是引领他们勾画出来,而后给时间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整理、理解、消化。学生实在有困难,我才会帮他们一下。有时,我还故意说不认识,让学生自己去查词典,甚至干脆这样讲:“这些都不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事,请同学们不要问我这一类问题,就向辞典请教吧。”这样一来,逼着学生自己想办法,时间一长,也就养成了良好的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说实话,我们要的就是学生这种自主学习、独立做事,把查阅工具书当日子过的好习惯!我还坚持每半学期搞一次文字基本功检测活动,表扬、奖励优秀学生,同时找后进生谈心,激励他们上进。话语不多,奖品不重,批评后进生也不很严厉,但效果却往往很好。我认为,对高中学生而言,这个环节确实非常重要,它既有利于夯实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更有利于落实行为育人、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踏实做事、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2)语言积累生活化

积累语言,在我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系里专指积累精彩的语句或语段。精彩的语句或语段,我认为大致有两条标准:一是思想内容好,二是语言艺术好。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夯实基本功固然相当重要,但语言文字本身并不等于语言。要想 “下笔如有神”,还必须要读万卷书,而且不光读文字之书,还要读生活之书。既要通过“读书”领悟和深化课堂上所学的为文之道,还要善于学习、借鉴人家文章中精彩语言。有人主张:学生写作文要出新,要有新的立意,要写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我的主张是:学生首先要向他人和生活学习语言,而后才有可能讲好自己的话,写好自己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摘录、占有、消化他人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语段,包括格言、谚语、歌词等等,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内存,变成自己的语言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文摘本,专门用于摘录精彩语句和语段(寒暑假不间断)。为此,我向学生推荐优秀书刊,如《读者》《青年文摘》《大家文摘报》《意林》《美文》等,要求学生相互关爱,彼此借阅。每周,我还专门给一节课让学生做文摘作业,每次600—800字,每到这节课时,那情景可真叫如饥似渴,奋笔疾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做这项作业时同学们是最认真、最卖力气的,效果也最好。如果偶因特殊情况没有安排这节课,同学们是不会答应的,是必须要及时补上的。每学期,11 我还选择经典文摘打印成册,发给学生共同分享。事实上,这项作业已经成了我的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下面,不妨引一段学生的文摘:

“所谓成功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高官厚禄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功成名就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轰轰烈烈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可歌可泣的人。因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机遇有好坏。所谓成功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宽容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美的人;也就是今天比昨天更进步一点,心灵和行为日趋高尚的人。”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长年累月、高度自觉地作这样高质量的文摘,势必会对他的思想、文化、人格、心理及语言修养产生极大的正向影响。我教的学生,就是这样做的。三年下来,每人平均要作10万字左右的文摘。同时,绝大多数学生也都养成了作文摘的生活习惯。这项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水平,更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性发展。我认为,这样的作业既是学习、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提升境界的过程。我常这样想,假如我观念再解放一点,胆量再放大一点,工作再彻底一点,给学生完成这项作业的时间再充裕一点,那么,同学们一定会做得更好。再说句更到家的话,有了这样的积累,还愁学生的作文写不好吗?还愁学生高考作文语言不美,没有思想深度吗?还愁素质教育没有得到落实吗?

(3)素材积累生活化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用语言承载思想。语言哪里来?书本和生活。思想哪里来?还是书本和生活。但这里面的门道,要靠老师教。在我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系中,素材积累生活化有三条主渠道:一是教科书,二是课外书,三是生活这本大书。三条渠道由课内到课外,环环相扣。我认为,积累绝不等于简单的累积,是必须要用心灵和生命来过滤的,是要深深地打上积累者生命的烙印的。通俗点讲,教科书、课外书也好,生活这本大书也罢,不管是来自哪里、也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事、情、理,都要用自己的头脑过过筛子,都要用当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来沟通、比照、评判,进行辩证的、多元的解读。只有这样,所积累的素材才会被铭刻于心,深深地融入积累者的生命。如果学生养成这种生活习惯,那将终身受益无穷。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以课文为例、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指导策略。具体操作程序是:首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我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典型人物、事件所蕴含的思想真谛;接着,我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性、引申性或辐射性思辩,进而教给学生运用这种思辩方法到课外书和生活这本大书中去抓取、积累更丰富的素材的方法;最后,学生自觉地到课外书和生活这本大书中去抓取、思辩、积累更丰富的富有个体生命色彩的素材。例如,教《屈原列传》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屈原的死?指导学生展开思辩、讨论。不少同学认为,屈原应该像司马迁那样忍辱负重地活下来,以图将来,或像陶渊明那样隐居起来,说不定还会写出更伟大的作品呢。还有学生认为,当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一旦陷入矛盾的漩涡,想不开就去死,并美其名曰不肯同流合污,那就更是中屈原的毒非浅了。试想,如果邓小平文革期间选择屈原的做法,忧愤自尽,哪还会有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的今天?不难看出,同学们的这些观点明显不同于原作的思想主题,是同学们的独立思考,打上了他们生命的烙印。于是,我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思辩方式去评价《项链》中的马蒂尔德,评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评价《说岳全传》中的岳飞,等等。我的学生很好地用周记的形式完成这项作业:有人认为马蒂尔德身上有自尊自强、讲究诚信的优秀品质,对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国人很有教育意义;有人认为杜十娘不值得为负心的李甲而跳江,应该更加自尊自强地活下来,寻找人间真爱;有人认为人是应该精忠报国,忠贞无二,是应该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人要有头脑,不能愚忠,一味地屈服于邪恶势力!可见,学生是有思辩的潜质的,关键是我们做教师的有没有去有意识地开发,有没有为学生创造有利的环境去不断强化,去让学生养成这种思辩的习惯,形成这种创新意识。为此,我还常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办专题讲座,以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例指导学生要独立的、辩证的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过滤、积累素材,并养成生活习惯。也正是受了我这种语文教思想的影响,我的学生通过做口头作文,写周记一天天坚持历练,一天天变得更有头脑了,看问题也更深刻、更全面了,写作文也更有思想深度了。这一点,也是学生和家长最称道我的地方。学生称赞我是“人生的导师”,家长说把娃儿交给我他们放心。我 13 对此的看法是:教文不育人,纯属祸害人。育人不看对象,不辨时代,不讲策略,也很难谈得上育人!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些问题与课文的主题以及教学参考书的要求根本没什么瓜葛,提出来讨论,除了浪费时间,还有什么用呢?我认为,这恰恰暴露了当前语文教学教文不育人、目中无人、只搞教条式说教、机械式训练的弊端。说到底,素材的积累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机械的,而是对历史、文化、思想、精神和生活的思辩、过滤、消化和吸收。只有实现这个意义上的积累素材生活化,学生才称得上是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充满灵性、有发展潜能、有思想头脑、有创造品质的人。2003年高考作文题是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当时全国一片哗然,大呼难哉。其实,教《我的叔叔于勒》、《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文时,如果我们让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于勒的父母为什么最后要选择甩掉于勒?”、“李甲为什么最后选择卖掉杜十娘?”等问题,并联系现实引申思辨,对情感、亲情和金钱、利益、权势的关系展开讨论,同学们自然会有个说法的,也不至于高考写作文时不知所措。其实,高考作文所要考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辩能力,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早就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教学培养起来了,而不是仅仅通过高考作文备考训练才培养起来的。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2、阅读教学生活化

就中学生而言,阅读应是他们语文学习中的重头戏。夯实语言文字的功底,其目的是为了无障碍地阅读。读什么?读教科书,读课外书,读生活这本大书。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和作品里的生活去读,参照现实生活情理去读,注入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体验去读,要使这种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生命质量的一部分。这是阅读生活化的基本含义。在教学实践中,我着力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导语设计生活化

导语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进行新课文教学前的导入语设计;生活化,就是设计课前导入语一定要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发掘生动感人的事件、传记、名言、歌曲等学生喜爱的、颇具时代感的材料来设计。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选了杨子的《十八岁及其他》一文。教学目标要求通过课文学习能体验父母对子女的深爱,增进学生对父母的理解,14 渗透尊敬父母的教育。而课文内容浅易,语言朴实,学生一看就明白。同时,不少学生又很逆反,与父母之间存在着“代沟”,根本就不肯接受简单、生硬的说教。鉴于此,我想,一定要让学生心动之后再来学习课文。于是,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课前播放严维文演唱的《母亲》、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同时用幻灯展示歌词),制造情景,渲染气氛。这篇文章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在这种动人心魄的氛围中开始了,从现场来看,同学们被演员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表情严肃,神情专注,用心听歌曲,用心读课文,用心去反思自己,有的人还留下了热泪。课后,我趁热打铁,布置了一次关于亲子交流方面的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周记: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从后来我收上的周记作业来看,很多同学都向父母提及自己很难忘这堂课,有人甚至用 “醍醐灌顶”“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一辈子都难忘”之类的语言来形容。类似的教例很多,不再赘举。

(2)教读策略生活化

到课文中体悟生活,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体悟课本中的“生活”,是教读策略生活化的核心。在实践中我主要抓了两点,即宏观着意,微观着力。所谓宏观着意,有两层意思,一是先从课文的背景、作者的创作主张以及写作动机入手,与学生一道着意探究作者写作的原因和目的等,为进一步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打下基础。对那些背景比较复杂、深厚的文章,则作更为深入的背景探究,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预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如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等。为了落实好这项工作,我坚持利用预习时间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所谓微观着力,即用生活的情理关照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运招用技,着力探究课文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根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抓住课文语言的表现形式,真真切切地感悟、领会作者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人情世理,充分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每一堂教读课,我都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微观探究、感悟的。

①探究词的选择、锤炼所依据的生活情理。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一句(朱自清《荷塘月色》),一个“送”字,再寻常不过了。但我却没有放过看似寻常的字,而是点拨学生:为什么作者不用更自然化的“吹”、“带”等词呢?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此时作者正满心愉悦地“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呢,所以 15 将“微风”拟人化,让微风殷勤地“送”来清风。接着,我由此展开,启发学生进入生活领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不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心情好看什么都顺眼,都感到亲切;心情不佳时,看什么都恼人。此类教例很多,不再赘陈。每当遇到这类情况时,我都对学生强调:读文章一定要用心,口到,眼到,手到,更要心到,要留心存意,文章中那些生动、形象、准确、凝练、传神的词,决不可放过,尤其是那些非常规的用法的词语,更要倍加关注。要回归生活,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联想,深入地思考、探究,加深体验,真正领悟作者在用词上的良苦用心。

②探究句子的选择、变形、衔接、排序等所依据的生活情理。遣词要依生活情理而遣,造句显然也当依生活情理而造。写文章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一句一句把话讲妥当,而这“妥当”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入情入理。

例如,“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几句中(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中,我启发、点拨学生,让他们明白:“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一句不仅在补充强调马克思已经死了,更是一句讳语。因为恩斯格太尊敬、爱戴这位革命战友了,怎忍说出那个“死”字!我还联系生活实际,讲生活中常有须我们委婉、含蓄、避讳的场合,启发、指导学生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恰当地运用语言与人交流。再如,《我心归去》中的“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一句,我启发学生:本来,三个“法语”可以并为一个的,那样语言会更简洁的,而作者在这里却偏要多加两个“法语”,为什么?经过思考,同学们明白了:这样造句巧妙地渲染了作者的孤独和烦闷。我再延伸点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如果有,你是怎么表现的?是否也有过手脚不由自主地乱动、语言絮絮叨叨的表现。同学们表现异常活跃,几乎都承认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紧接着我强调:我们的作文语言不生动,就是因为没有象作者那样巧妙地再现生活,再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此类教例很多,不再赘陈。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环境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教学中要启发、点拨学生走入作者生活和作品的内生活,甚至走入人物形象的心灵,再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依情据理地深入探究,充分体悟这种特殊语句的特殊表达效果。目前,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的致命的缺陷,就是对 16 课文中那些活生生的句子熟视无睹,一些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等,热热闹闹、花花绿绿、嘻嘻哈哈地搞了一阵子,就是在语言的门外闲转悠,根本不能激发起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我调查过我的学生,他们认为,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感悟到语言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生活情味。可见,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生活情理,光凭学生自己去感悟、思考还远远做不到,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还需要教师教出情味来,点到关键处。

③探究课文布局谋篇依据的生活情理。

课文的段落之所以有先有后,往往也是依据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题来安排的。例如,教《想北平》一文,我启发学生:想家的时候,你常常会想些什么?当你在外面漂泊流浪的时候,这时候想家又会想些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什么最想自己爱玩的东西啦,最想妈妈做的拿手菜啦,最想自己养的那只小鹦鹉啦;最想妈妈告别时的招手微笑啦,最想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啦,最想家里面的清静自在啦……我接着说:请同学们读读课文4—6段,看看老舍想北平时都写了些什么。同学们读后,我又点拨学生:同学们刚才都讲了自己想家时最想念的东西,讲得都那么具体,都是一些生活琐事。外面不安定时,都想念家里的清静自在,都喜欢家这个避风港。现在,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京危急。当时,作者漂泊在外地,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于是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那么,他又会专门选了那些东西来写呢?他笔下的北平又该是个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再看课文,思考、讨论。同学们思考、讨论,而后明确:老舍专门选择与他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的东西来写,如,“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等处,描写得都很 17 具体细腻。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恬静、安适、自在、温和、动中有静、亲近自然的。我接着再启发学生:看来,老舍想家时所想的东西本质上和同学们想家时所想的并没什么两样,都是放不下那些最熟悉、最喜爱、最难以忘怀的东西呀!华北危急,北京危急,家里的一切又会怎么样了呀?他更放心不下,他更希望有个“恬静、安适、自在、温和”的“家”呀!同学们,看来,这几段是非写不可的了。那么,把这几段打乱顺序来写行不行?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讨论。经过师生合作后明确:这几段的顺序是:先写北平的城市结构、建筑格局、人居环境,后写这个环境里生活的人,写他们的生活情趣,这样写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合乎常理。这样的研讨,入情入理,既走进了作者生活,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无疑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领悟文章布局谋篇所依据的生活情理。教例颇多,不再赘举了。

④探究课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生活情理。

成就一篇好文章的招法和技巧很多,一般称为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我们进行鉴赏教学不是抽象地、空对空地向学生讲授什么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更不应该要求去学生死记硬背!我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系,要求教师由作者的生活、课本的内生活到师生的阅历和现实生活多维地、全方位地启发、点拨学生去用心感悟课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生活情理,进而从根本上加以理解和把握。

例如,教《我的五样》一文,我启发学生思考:在写到自己选择了第四样东西——“鲜花”之后,作者为什么迟迟不写如何选择第五样东西——“笔”,而是大写特写自己想到父母、孩子、爱人,甚至电脑,并且分别写了一段呢?经过讨论和我的点拨,学生明白了:这叫层层衬托,更加突出了“笔”在作者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同时也为后文作者舍弃前四样东西埋下了伏笔。接着,我又点拨学生回到现实生活,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思考、感悟。问学生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有的学生说,“关公温酒斩华雄”就是衬托;有的同学说,“大雪压青松”就是衬托;有的同学说,“万绿丛中一点红”是衬托……再如,教《拿来主义》我设法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采用比喻论证,语言隐讳、辛辣,应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战斗风格。教消息报道时,我设法让学生懂得:消息报道都有导语,是因为要照顾那些因为忙来不及看全文的读者,后来简化成了一句话新闻,也正是为了满足快节奏下生活的人们的需要。类似的教例又很多,亦不赘陈。

不仅课堂上这样教,我还结合教学实际为同学们办专题讲座,运用大量的实例专门引导学生去探究语言运用与生活情理的关系,巩固、强化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同时,这些讲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教会了学生从作品、作者、读者、生活等维度依情据理地感悟作品语言的本领。有了这样的本领,学生就能课内学本领,课外在读书刊,看影视节目甚至听别人说话等活动中练本领,时时处处自助领悟语言,直至形成较强的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写作教学生活化

我常对同学们讲: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空气,寻常看不见,但对有心人而言,却时刻感受得到。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它时时处处赋予我们说话、写文章的智慧,就看你是否能发现了。人要扎裤带,文章要过渡;花要多培土施肥,文章要有铺垫;卖水果的要把大的、漂亮的摆到上面,说明事理时要由主到次地讲;风刮得有多大是不好说清楚的,可以写树被刮得怎样,这就叫侧面描写;山要起伏才有美景,文章也要讲究起伏;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文章要讲究对比、衬托;看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作文也要注意语言、细节、心理描写;央视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社会调查”等节目,看起来好像与文章无关,实际上每个节目都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菊花傲霜,寒梅斗雪,这本是它们的天性,但人们却由它们的天性想到某种人的天性,想到某种高尚的人格;父母、师长、同学经常会有一些流露心曲的细节动作、表情,这就是细节描写的来源,我们要善于抓住它,要接人知情,待物会意,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有情有意、有滋有味地活着„„总之,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写作的智慧,关键看我们是否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感悟。教学实践中,我着力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学”的根本点生活化

在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利用指导学生阅读的契机渗透写作的指导,在学生悟得文本中谴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生活情理的同时,及时结合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进行写作指导,并及时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加以运用,切实走读写结合之路,走绿色作文教学之路。

时下,我们在进行单元作文教学时,常常强调让学生去模仿课文的结构形式去写。我认为,这种“仿形”指导,对初学者而言,当然是必要的,但要想真正写 19 好作文,还应该在仿课文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生活情理上狠下功夫,使学生作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更符合生活情理,更富有生活的智慧,更生活化。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会抄”,依我看,指的就是比照课文作者所依据的生活情理来抄,而不是呆呆地抄结构形式。因此,我认为,课文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在学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学懂悟透,以便写作时真正做到“仿形”更“仿理”,依生活情理去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总之,从成文所依据的生活情理的角度上讲,就该鼓励学生这样大抄而特抄!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抄出文气,抄出灵气,抄出大气来!说实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教会他们这样去抄“生活情理”,去依照生活情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我的具体做法是:打破单元作文的常规,由低年级到高年级依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定向定格,定序定量地布置课堂作文(一般不布置命题作文),让学生学着课文作者的样子依情据理去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写好作文,而且一篇作文要定向定格地多次修改,直至参深悟透,做得比较完美了,方可再写下一篇文章。这样的课堂作文训练,我每学期只搞三四次,不讲数量,只求质量,只求学生真正能够做到依情据理地写作文,做到课堂作文典型化、生活化。

(3)“读”的着眼点生活化

让学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语文的存在,领悟到说话、写文章的门道。要做到这样,前提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通过课堂读课文和办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教会学生。这一点,前文已作了充分的说明,这里不再重复。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把作文教学的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体验、感悟,用眼睛写作文,“读”出生活中的“作文”来。教学实践中,我为同学们确定了以下一些“读”的着眼点:

①读时文、美文和同龄人的优秀作文,运用课内所学到的分析语言的方法去解剖“麻雀”。

②看其他学科的教材,注意体会理科教材语言的周严性和文科教材语言的条理性。

③看电影、电视剧,注意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影视文学艺术的区别,并能够在影视画面中发现“课文”的影子。

④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社会经纬》之类的电视节目,注意领会学习主持人的“过渡”和“总结”艺术。

⑤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能够抓住动人的情景或场面进行描述,表达真情实感。

⑥听演讲、报告和他人的讲话,注意听出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听出语言情境和表达方式,听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等等。

⑦听词曲皆优的歌曲,注意琢磨、吸收歌词中的生活情理,展开联想和想象,欣赏乐曲的艺术美并作鉴赏评价。

⑧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能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进行穷形尽相的描述。当然,仅仅这八点还不够,但有这样的着眼点总比一笔糊涂帐要强。(3)“写”的着力点生活化

有了“读”的着眼点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还要指导学生去联想、想象、思辩和感悟,并且还要将这些联想、想象、思辩和感悟写下来。为了督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并使“写”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我着力抓了以下四个环节,并使之生活化。

①把抄读积累当日子过。我的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个文摘本,专门用于摘抄精彩语句和语段,包括俗语、谚语、格言、歌词等。每周摘抄600—800字(节假日不间断),还可以结合课内所学和自己的体验、感悟加上简要的评语。每周专设一节课作这项作业,并及时交我检查、批阅一次。每学期还将经典文摘打印成册,供全体学生分享。

②把思考练笔当日子过。读了,看了,听了,自然会常常有感触的。有所感触就用心琢磨之,而后诉诸笔端,比照课内所悟得的依情据理驾驭语言文字的技法写成自己的文字,这也是最好的训练写作技能的形式。因此,我的每位学生又都有一个周记本,每周拣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写一篇或几则周记,每次600-800字(节假日不间断),并及时交我检查、批阅一次。

③把个性阅读当日子过。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历史、文学、自然、体育、文艺、法制等领域选好自己的阅读方向,用心灵与作者及作 21 品中的主人公对话,进行性个性化阅读。同时,有意识地借鉴人家的艺术手法,写自己的作文。我的做法是:调查尖子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选择好自己的阅读方向,每学期用日记或作文的形式写一到两篇专门的读书笔记(或心得)或专题性研究报告。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样的研究结果写作文,以使自己的作文视野独特,见解独到,个性鲜明。

④把对话借鉴当日子过。所谓对话,就是把写作文视为与历史、文化、社会、时代、自然等进行对话。比如,给屈原写信,谈心灵的选择问题,采访玛蒂尔德,谈诚信问题等。所谓借鉴,就是要善于借鉴生活中一些非常规作文的表现形式来写作文。比如借鉴“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网聊”“诊断书” “座谈记录”等形式写作文。我在教学实践中,把这创新作文意识的培养贯串于课堂阅读、课堂作文、课外阅读、课外练笔等活动的始终,鼓励学生写创新作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十五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之路,有坎坷与艰辛,更有收获和幸福!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讲,我为教文育人的事业尽了心力,为我的学生成为大写的“语文人”尽了心力!我的学生确实成了品学兼优的人,高考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学校前茅,超省平均分20分左右(我工作过的几所学校都如此)。学生、家长和社会也给了很高的评价:学生说我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导航灯”;家长说“把娃儿交给王老师我们就放心了!”;教育部全国语文百优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科研先进个人、311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等一系列荣誉头衔也先后戴在了我的头上。我为此有过欣喜和骄傲,但更多的是自勉:用忠诚捍卫神圣,用生命点燃未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必须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所构建的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系尚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有关认识尚不够深刻、全面,比如,网络领域的探究、优秀影视和音乐节目进课堂等方面做的就很不够,个性化阅读也有待作更深入、系统的研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讲座办得还不够正规,随意性还比较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关照和探究还不够等等。当然,学校班额较大、高考竞争激烈、升学压力大等现实问题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这一课题研究。放开手脚去做的条件和环境还不够成熟,今后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但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这一体系毕竟建构起来了,这一理念毕竟形成了,这条路毕竟 22 在漫无边际的“语文教学荒原”上开拓出来了。我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沿着这条绿色语文之路走下去,力争使这一课题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获得更丰硕的成果。

尊严:从自尊启程

浙江省宁波中学 纪 勇

尊严,多么令人激动,也确实叫人心酸!

让学生享受学习写作的快了和尊严多么美好!

让教师有尊严地实施写作教学何其引人!

然而,要实现使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了和尊严的目标,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没有这样的一种希望、激励和热情,难以成就事业;但是,成就事业,还必须清醒地认识现实,正视我们的困难,找到自己行动的正确路径。

学生要能享有写作的快乐与尊严,教师先要自己有教学写作的快乐与尊严;教师要有教学写作的快乐与尊严,语文教育必须有尊严;语文教育有尊严,则需要教育有尊严。获得教育的尊严、语文教育的尊严、写作教学的尊严,则必须通过自信,经由自尊,实现自强,达于尊严。

学生要享受学习写作的尊严,就要有自信。学有门道,学有所得,才会有自信。有自信,才会有自尊,有自尊,才会有尊严。

教师要有尊严地教写作,就先要有自信。自信是建立在拥有实力基础上的心理状态。实力来自理想,来自历练,来自不懈的探索实践。有了探索和历练,就不太会盲从,就不太会跟风,就会扎扎实实地寻求适合于自己的写作教学之路。这便是自尊之路。

唤醒自尊:意识、路径、方法 1.丰富写作资源的意识

流俗:认为学生没有生活,认为学生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没东西可写。反思:“生活”该怎么理解?学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形式叫什么?他们的吃穿住行,交往应酬,学习锻炼,难道不叫生活?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在生活,为什么一谈到写作,就说学生没生活?

求源:宏大叙事思维作怪。学生一些文章,就要求他们“主题正确,深刻深刻,情感健康,故事动人”。

需要形成几个认识: 生活处处有矿藏

对于学生写作有意义的生活是广阔的丰富的,并不是狭窄缺乏的。之所以有人认为学生习作没有生活,一是因为参照系选择不当,总是拿过去的大作家写的作品为参照系,追求宏大叙事、壮阔经历、惊心故事、离奇遭遇,总是要写工厂、农村、军营、机关里的事情。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身在美中不识美,身在宝山不识宝。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在起作用,就是家里的生活都是大家知道的,不必写;学校里的生活都是大家经历了的,不用写;上学路上遇到的事情,都是大家共有的,不能写;报纸电视上的事情,都是大家熟悉的,不该写。其实,这些即使是大家熟悉的事情,只要你去发现,总会找到别人不一定发现的特别之处,即使是大家都发现的的特别之处,不同的人写到自己的笔下也会各具特色,特点相异,并不会完全一样。俞平伯、朱自清同写《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各自独具特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文夫等几位作家约定以“窗外”为题写文章,都从窗口看出去,结果看出了各自的不同,写出了完全不同的文章。同是坐在教室里,张莹,这个第一次在学校里上晚自修的高一新生,和49个同学坐在一间屋子里,静悄悄的,她听到椅子此处“吱呀”一声呼叫,彼处“吱呀”一声回应,写了篇文章《打破宁静》,这有什么稀奇的?大家都不写,认为这没有什么,但她就写了,这是她独特的发现。我立即把这篇文章发送到《演讲与口才》杂志编辑部,很快,编辑部就采用了。巴金去世时,到处报纸都在刊登消息、发回忆文章,大家也觉得没有什么新奇之处,没想到要写点什么,张怡同学在消息发出的第二天就给了我一篇文章《他为我们活着》,我立即修改并写评语,很快就发表在《语文学习报》上。

学生关注生活有多种角度

(1)关注自己的生活。学生自己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吃穿住行都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

(2)关注班级的生活。在班级里有许多的故事,少年心事,纷纭复杂,同 24 学之间,也有分分合合,甜酸苦辣,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甚至可以从班级看到社会的缩影,比如具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有着许多可以看得见的差别,他们之间也会有微妙的心理、不同的故事。

(3)关注校园里的生活。一片落叶、一场球赛、一次排队、一次唱歌、一次讨论、一回争议、一次欢笑、一次流泪、河边漫步、柳荫读书、社团活动、与他人交往等等,只要有敏锐的触觉,都能捕捉到写作素材。

杜乐鹿早晨起床闻到校园的桂花香味,马上写出了《桂之味》,晚饭后在河边散步,就写了《河边漫步》,就充分说明校园里有生活,抓住了微妙之处,就有了些文章的材料。学生之所以觉得校园没有生活,是因为自己身在其中,感觉力迟钝了,我们必须唤醒感受生活的敏锐力。

(4)关注家里的生活。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环境,尽管众多的家庭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毕竟各自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性、成员关系、各自的个性特色、独具的家庭故事,那也是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源泉。

(5)关注亲戚朋友的生活。人都会有自己的亲戚朋友,到亲戚朋友家里做客,亲戚朋友到你家来玩,听说到的亲戚朋友中某人的逸闻轶事,亲戚朋友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我们稍加留意,也会发现许多值得一些的材料。

(6)关注小区(村里)的生活。社区(村庄)的生活也是值得注意观察的,退休老人一清早不约而同地到广场做操跳舞,你能由此产生许多联想;同为退休老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境遇,原来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爱好和生活习惯;有的家庭有保姆,有的家庭全是主妇或主夫操持家务;每到下午天凉时会听到几位闲人在摆龙门阵,等等,随便在小区里走走、听听、想想,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7)关注自己所处身其中的一切环境里的生活。走在街上会看到匆匆忙忙的行人,会发现各色各样的汽车,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传闻;走到商场会感受到到物价的起伏,会领略推销员的销售风采,会欣赏到厂家商家聪明绝顶的营销策略。到医院,乘汽车,逛公园,那里都有值得流入笔端的生活现象。

(8)关注旅游、社会实践等生活。假期的旅游,节日的游园,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春季的远足,夏季的避暑,秋日的登高,冬日的赏雪。这些尽管难得的生活,往往会产生触发灵感的机缘,当是写作的重要资源。

生活处处都有,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养育对生活的敏感。我们笼统地给学生说:你要学会观察。可是学生说,我看了,就是看不出什么名堂。教师的功力就要表现在具体引导学生观察上。其实,外在的观察之所以不起作用,根源在于学生缺乏“眼光”。这眼光就是对生活现象的感受、同化、变异,加工,也就是想象和感悟。

常识告诉我们,写作不是自然生活的原样翻版。写作表现的不是物化的“第一自然”,而是人化的“第二自然”,是心灵化的生活。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这山山水水谁都见过,可是为什么就写不出呢?我们不妨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心领悟:这山也许山并不十分险峻,水也无激流险滩,但作者就是看出了山之崇峻,峰之修伟,水之清洌,天之朗润,风之和煦,这简直是一幅配搭绝美的淡雅水墨画,不过这画,我去看过,没写出来。王羲之写出来了,因为这是为其心生之景,是经过心灵陶冶过的。我们也不仿这样陶冶我们所观察的敏感性。

心灵深处有洞天

人类有一种本能的生命言说欲望,这种欲望源自于心灵的内在需求。婴儿饿了要哭,小孩寂寞了要闹,儿童不被关注时要尖声喊叫,青年人心里有了观点要找同学辩论,成人心里有了委屈要找人倾诉……这些都是源自心灵的言语欲望。

潘新和教授主张写作教学要“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每一个言语生命”。这是一个美妙的主张。但是,要把心灵的言说欲、言说权还给学生,不仅仅是需要观念的转变或者说是意识的清醒,更需要行为的策略。这里有三层意义要做一辨析。

第一,之所以说要“还给学生”,隐含着一个前提判断,就是在此之前学生的言说欲、言说权被剥夺了。这个判断是准确的。学生作文为应试而作,假话、套话成为作文的主打,抒写心灵,表现真情退居学生视野之外。高考作文有许多父母在高考那天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平时作文追求半洋不土的哼哼唧唧,或者不伦不类的所谓创新格式。

第二,学生心灵言说权的逐渐被削弱以至被剥夺,究竟是因为什么,是谁、26 是怎样剥夺了这些愿望和权力的。

首先是一种追求一致性的意识形态,孩子从小开始说话、写作,就要学会说、写主流语言,说套话官话。长辈们或者意识中被铸进了一种主流语言,或者由于吃尽了说真话抒性情的苦头,像胡风临终前一再叮嘱子女千万不要学文科一样教育孩子“艺术化的说话技巧”,并言传身教,传给了下一代。

其次,教育思想的僵化,锻就了一批僵化的教师,用一种僵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僵化的语言。评价《项链》就说是批判玛蒂尔德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写景状物必须加上一段“我们的祖国山河真是美丽极了,她在人民的怀抱里显得更加娇艳”,记事必须写上“由此我发现了劳动人民的心灵之美,它深深触动了我的灵魂”,我们还要说这是深化了主题。

再次,社会语言的影响。领导从外面听来一种说话模式,教师从领导那里学得这种模式,搬到班会上、课堂上、操行评语书写上,学生耳濡目染,学会了套话。媒体千篇一律的或者追求新异而有待商榷的表述形式也时时影响着学生。高考评价、媒体推波助澜、书商以营利为目的的炒作,形成了空洞虚假的写作恶俗范式潮流,致使学生逐渐忘记了言说欲和言语权,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文章。

第三,言说欲,言说权,这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两个问题。言说欲是属于心灵层次的潜在特质,言说权是属于权利层次的表层属性。言说欲是人内在的一种欲望诉求,言说权是人类群体所赋予的一种权利。如果说言说欲望消失了或者退隐了,我们现在的责任是唤醒,是培育。如果没有这种唤醒或培育,即使把言说权还给学生,学生还会觉得那是负担,或者根本就不想拥有这种权利。开发写作的心灵资源主要就是要解决心灵言说欲望的唤醒和培育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类的言说欲望是与生俱来的禀赋,这种言说,一种手段是口语表达,一种手段是书写表达。口语表达受到时空条件的诸多限制,因而书写变成了人类不可或缺的言说手段。研究人类文字记载特别是文学作品,就会发现自古写作都是出自心灵的表达欲望。

从《诗经》开始,写作便是植根于具体的生态(生命处境)、心态(文化心理)的。之所以那么多的作者要写出这么些作品,是因为他们对处境危机有一种心灵的忧虑。屈原强国之梦不得实现,诉诸笔端;司马迁为了心灵的言说,忍受 27 奇耻大辱;李白更是抒写心灵的典型,寂寞之时,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听到皇帝征召的消息时便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理想不得实现,被玄宗赐金放还时,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是典型个性化写作。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制作精神产品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写作者必须有出自心灵的欲望才有意义,才会写出真正的文章。

只有当自己有情要诉,且不写不行,不吐不快时,写作活动才是愉快的。文章只有写我之所见,写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抒我之情,写我之喜怒哀乐,写我之心灵颤动,充满着“我”的色彩,才是真正意义的文章。初学写作,就必须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欣赏自己,发现自己心灵的丰富多彩,让自己的心灵主宰自己的文章。

其次,营造自由宽松的言说环境。人的言说是本能的欲望,但是,言说必须有言说的环境,才有言说的实现。言说需要有听(读)者对象,才有更多的意义,尽管自言自语的现象是有的,也是需要的,如写日记就是自言自语的一种类型,但是日记也多是终究要被别人去读的。所以,学生写作也要有受众对象。使学生的写作言说有读者,理想状态是有一批会欣赏的读者,造就会欣赏的读者也应是我们写作教学的任务之一。

同时,人类与其他所有动物一样,都有保障生命安全的本能,人们的言说只有处于安全状态下,才能尽情尽兴,流畅自如,写真话,抒真情,讲真见。像上个世纪有一个叫黄帅的学生考试时做不出题目时写了几句顺口溜,在今天看来确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至多是书写了她个人的一种感受和见解,但在当时竟然被抓出来作为“反动典型”大加批判。在这种环境下,谁敢言说?

在极端专制、言论不得自由、人没有尊严的环境里,才有胡风的“千万不要学文科”的临终遗嘱。我们只有构建自由宽松的言说环境,创设“各言其志”的民主氛围,才有真情真感,才有真知灼见,否则就只能写出“保持高度一致”的假话套话。自由宽松的环境应该是民主的,不管怎么写,都是出自心灵的倾诉,可以争辩,允许出错,提倡修正,不必追求“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

不管是心灵中的一闪念,还是心灵里长期盘旋的幽灵,写出来,不给它贴上什么阶级的标签,不追求虚假意义的“高大全”。心灵轻松,没有顾忌,人的灵感才会不时地闪现,人的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

再次,设置唤醒和培育言说欲望的情景。人的言说情景也很重要。在生活中,有心人都会发现一种现象,在一定情景下,不善说话的人也会说话,而在另一种情景下,善于说话的人也不愿言说。这与同饮酒一样,酒逢知己千杯少。说话要投机,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人也有这样的体会,与某人很难交流,要么你说话他显得心不在焉,要么谈话中他总是居高临下,你总是感到一种威压,每当这种时候,你的言说欲望就消失了。

对话的前提是民主、平等。不民主、不平等,就没有真正的对话。学生写作文,教师写评语,有的是对话,有的则不是对话。有了民主、平等,才会有心灵的沟通,有了心灵的沟通,内在的言说因子才会活跃起来。唤醒和培育学生的言说欲望,就要设置能让学生尽情言说的情景。教师要有真的民主、平等意识,能热心倾听学生,学生写出的心声,哪怕再稚嫩,都要善于辨识、发现其意义所在,因为那是学生的心声,不能显得不屑一顾。

要与学生商量,共同寻找话语思维的接近区域,实现有效交流。讲究对话、引导、唤醒方法,比如学生文章中对某个事情处理不到位,可以找篇相似的文章让他读读,不是说“你先看看人家的文章怎么写的,再看看你的文章怎么写的,再修改”,而是说“我好像看过一篇文章,挺有意思的,要不推荐给你看看,那篇文章某处某处对某事的处理太有意思了,我也没想到”,或者引导学生在某点该深入或该拓展的地方做些搭桥引路的工作,提示他“你当时是不是这样想的”,“当时的情景会不会是这样的”等等,一次次的引导,学生的潜在因子就会被唤醒,他会顿悟,原来这些我都是有的,就是被忽视了。我们也可以通过其它渠道创设情境,如实地体验,音乐渲染,情绪氛围营造,虚拟场景预设等等。

归还言说权是一种理念,唤醒言说欲是具体操作行为,设法激活心灵关注意识、对话意识、表现意识,是开发心灵写作资源的要义。

2.享受写作愉悦的意识 喜欢做的就有愉悦感 有收获了就有愉悦感 有路可循有法可依就有愉悦感 鼓励学生之长,激励写作积极性

放开言路,不必拘泥于为圣贤立言,不必刻意追求高尚境界,抒写真性情,说真话,写真情,在求真的基础上求道德水平的提升,这应该是适宜的教学思路。过去的写作教学,总是讲究主题鲜明、立意高尚、结构精巧、语言优美。作为总的或着说终极目标,这些要求是对的,作为一种方向导引也是可以的,但是把这些做为衡量各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写作过程中的文章的标准,却是弊大于利的。

我们不能寄希望与学生一写作文就能写出名家名作般的文章,也不能只认定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是好文章,而不认定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好文章。学生写宏大志向,需要肯定,写个人琐事,也需要肯定,只要有一点长处,就应当肯定他的长处。

在写作教学中,坚信“奖子一长胜过责子十过”,让学生在不断地得到肯定中,强化某一“技巧”的运用,不断地放大其某一长处;强化其追求更优的欲望和信心,暗示其不断求索新的表现诀窍。在现行中学教学中,各级部门和学校强调统考,统考则讲究作文仿照高考给定基准分,我们暂时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但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可以搞点因人评价、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

(1)有赏人之胆。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成长,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促长学生。评价学生的文章,是站在他的起点上来分析评价的,而不应是以作家的标准来要求,也不应是以教师自己的水平来要求学生。教师的评价显示了教师的水平,但这水平是体现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胆略上,而要抛弃“把学生的作文评价高了就显得教师水平低”的想法。不成熟的人往往寄希望于贬低别人否定他人来抬高自己,不成熟的教师则是错误地希望借助压低学生的成绩、给学生来点高深、以尖锐地看出学生文章的不足之处来显示自己的水平之高。就像庸医往往要把就患者所患之病的严重性夸张地说出,以显示艺术之高明一样,先要给学生三百“杀威棒”,打得学生不能不跟你学习写作,其实这样往往是事与愿违。学生的一点自信都被人打击殆尽,一点成功的希望都没有了,他还能跟你学写作吗?教师要有这样的胆魄,不怕给学生给高分,不怕给学生极差的作文也给予一点肯定,不怕别人说你水平低、鉴赏能力差。教师要去掉害怕别人说的心理障碍,按照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从激励学生出发,舍得赞美,舍得送分,当然这不能是盲目的送分,而是“有理有据”的,是真的基于对这个学生的了解和对这篇作文的理解的基础上的有“预期”的送分和赞美,就是通过这一点的赞美能引导学 30 生在这一点上进一步强化,进一步朝前走。赞美学生这个比喻句用得好,指出它好在哪里,学生当初写的时候还没有发现这个好处,也没有这个意识,经老师这么一赞美,你想他该多高兴!于是他就会留下深刻影响,可以去再创造这样的句子。日积月累,学生的长处一点一点增多,他就会写文章了,甚至成为文章高手了。我们平时教学生写“喝彩”的话题,我们自己是不首先应该有学会喝彩的胆略?

(2)有赏人之识。赞赏人比较容易,而赞赏人的文章就难得多,因为赞赏人因情景不同,往往有许多虚美之词,大家也心照不宣,知道这不过是应景话语,不必较真。而赞赏文章却不同,需要有对文章知识的了解,需要有写作的体验,还要有鉴赏的知识和经验,有美学素养。

对文章的赞赏要说行话,让人感到的是真诚,否则说些外行话,别人感到是应付文字,不会感到一种真情的激励,自然收不到鼓励的效果。借用美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作文也有美之所在,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发现的眼睛。发现学生文章的闪光点,可以从内容、形式和意义等方面入手。

能够发现学生文章中对一个问题敏锐观察的端倪,他可能并没有准确表现出来,或者没有发现透彻,或者看法并不全面,我们要能发现这并不明朗的地方,以赞赏的口气点出来,实际上是帮他挖掘,帮他发现,也许他并没有有意识地发现或者认识这个问题,教师给以点明。

有时可能作文中就是一点很不明朗的忧愁或喜悦,教师能够敏锐的发现这忧愁的深层背景或喜悦的健康情感,也许学生并没有这样的意识,教师可以帮他发现,不妨“强加”给他,以师之心度学生之腹,也是一种见识。

为了增长评点之识,教师可以从文章学、鉴赏学、写作学,甚至社会学、哲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加强修养。尤其是加强鉴赏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可以认真研究研究古代的评点学。同时也需要尽可能地投身写作,积累切身体验,以自身体验看学生作文,会有真切感受的。

(3)有赏人之法。上面的一点已经涉及到方法问题,只是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很重要。俗话说:一法不得,少挣八百。赞赏学生写作之亮点,说得好,起激励作用,说得不好,则可能滋长学生的坏习惯,是不 31 可不慎的。一味地阿谀,不当地吹捧,是不适当的,激励也要言之有据,真诚服人。激励办法,按照不同的标准,也可以分出许多种类。

按照激励形式分,可以分为口头表扬法、作文评语法、班级点评法、班级发表法、校刊发表法、推荐发表法、赋分奖励法等。口头表扬可以是班级点名表扬、随时随地小场合或个别表扬,相对比较随意些。评语法则要慎重些,有些有心的学生有可能把写有教师评语的作文本保留着,那就是历史档案了,需要正规些,思考要深刻点,要经得起推敲。

班级评点一般选择有推广价值的亮点,做一分析供大家借鉴。班级发表,就是在班级学习专栏张贴或者引导班级同学传阅,教师最好要写一点评点。再好一点的文章,放到校刊上发表,就有了点正规的意思了,学生是很看重的。再好的文章,可以写上评语,推荐到正式报刊上发表。在平时考试中或作文作业中,也可以对某一突出亮点额外赋分以示特别鼓励。

按照寻找亮点的思路分,可以有比较发现法、洞幽烛微法、推演猜测法、激情赞赏法等。

比较发现法,就是对一个学生而言,纵向比较,发现其某一点的进步,甚或是某一缺陷的纠正,哪怕是一两句话比以前写得贴切了、生动了、深刻了等等,都可以作为激励的着眼点。

洞幽烛微法,就是尽力透过不甚完善的表层,发现学生可能有的认识或眼光或某种技巧的合理运用等,善于发现学生文章中很不起眼的微小细节,加以赞赏。

推演猜测法,就是按照不甚完善的文章,用一定的思路去推演结果,猜测作者当时的思想意识,发现其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不不一定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就强加给他也无妨。如“看得出来你是实地察看过那个地方,触动了自己的感情情弦,想力图说出自己的一种独特感受,这种写作出发点和起点是非常好的,它让你在写作成功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激情赞赏法,是指对整篇文章所表现出的情况有个宏观的认识,给以感性的评价,如当年茅盾的小学老师对其作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的批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在其作文《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的评语中写道:“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矣!”这种真情激赏,似不甚 32 具体,但其激励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按照评点内容分,有内容评点法、技巧分析法、意义推测法等。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还可以分得很细,如开头技法的运用,结尾收束的笔力,警语的构想,照应的适度等等。

„„„„

在随笔写作中流淌生命的诗意

山东省邹平县明集初中 李 波

病历:从女儿的作文谈起

这是我在2010.7.2记下的工作随笔

今天中午回家,女儿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昨天语文考试的试卷发了。我估计她考得能不错,就问她考了多少分,她说自己考了94分,并且得意地告诉我阅读题得了满分,作文只扣了2分。我问她作文题目是什么,她告诉我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我一下子来了兴趣,问她最写的是谁。她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写老师,老师给我阅卷,我不写老师还能得高分吗。我问她写的敬佩的人的什么事,她告诉我根据想象凑了件事就写成了。

我不想批评孩子,得个高分是他们美好的愿望,从这点上来看,她是没有错的。我也不想批评老师,他们来批判作文的时候也往往是看他们的文字功底和文字水平的。我女儿平时喜欢阅读和写作,在表达能力上肯定超过班里同学的平均水平。老师判定她的文章得高分其实也没有错。那我们的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在哪里呢?

诊断:归纳下面几点:

写作教学中学生作文从来就是孤零零的作文,和生活,和思想,和做人什么时候真正融为一体了?如果让写作成为完善人生的健身器,成为生命的喷泉,那样的写作应该是多么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贴近生命啊!可是,我们的语文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对它的功能简单化,只将其作为判定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工具,简单的分数背后其实是对生活、道德乃至生命的漠视。

写作教学的方式,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考试而写作。这一点将写作和生活割裂开来。多数学生平日没有写作素材的整理和积累,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教师在写作过程没有相应地指导和提升。只等到作文课上老师一声令下全体按统一要求作文,能写出让人满意的文章才怪呢?教学方式的不科学,是滋生写作乱相的基础。

现在我们的学生可读的东西太多了,有书籍报刊,也有网络作品。写作中可资借鉴的东西也太多了,但是他们自己独立思考和独自体验的能力却减弱了。当大量阅读和积累的材料功利性地转化为可以应对写作的素材时,那些作文选和范文们就罪恶深重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写作本来是一个触动自我,有真情而自然宣泄的过程。落脚在考试或者作文的任务中时,真情和自我缺少了,而虚无和虚荣随之而来,造成的是对孩子们言语人格的伤害。

我的药方:在随笔写作中滋养生命的活力

随笔不拘一格,可以充分表现自我。随笔形式多样,笔调各异,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体现了文章的个性化。因此,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注重作文的写作的随笔化,将写作置于生活化、日常化的情境中,可以提升孩子们表达表现的欲望,增强表达的自觉性。情感涌动之际,灵感闪现之时的写作让作文更具灵性。

让写作回归随意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中并不总是正襟危坐,惊涛骇浪的。常态的生活是平淡而有味的,有很多无法预约的故事,也有很多不期而遇的情思。生活的本色是恬淡的,作文也应是这种生活的写照。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下列方法体现作文的随意

首先,作文可以随时写。取消了专门的作文课,让同学们写在平时,不管在课间、阅读课上、自习时间、语文课堂还是周末、假期,灵感闪现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

其次,倡导教师和学生建立随笔本进行练笔积累,无需写在专门的作文课写在作文本上,同学们可以随意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日记本、读书笔记本、随笔本 34 均成为笔耕的田园。教师和学生通过随笔本进行交流和笔谈,相互交流、评点、修改,共同提高。

从形式上要求“随笔”不拘一格,散文,小说,诗歌,童话等只要适合自己,自己喜欢都可;不受字数限制,根据需要而定;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写。它形式多样,笔调各异,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体现了文章的个性化。

放开了对学生作文内容限制,从内容上来说,“随笔”不是漫无目的,不是随心所欲,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强调一种心灵的自然倾泻,一种真情的自然抒发,一种生活的真实感悟,它可以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对人生的点滴感受,也可以是对现象、事件的看法,见解;它的主要目的还是唤起同学们心中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写作内容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随意而作,率性而为。

经过探索与梳理,我们形成了随笔化作文教学体系,将日记、随笔作为作文基本内容。初步做到提笔能写,下笔成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文,言之有理。平日以写日记随笔为主,所做、所观、所闻、所感、所想,尽收笔下。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初中生应达到的写作要求,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教学操作流程为:平日或日记或随笔或阅读笔记,做到每日一记;写作课进行日记随笔读评交流;做专题写作指导;修改、加工、润色;作品誉抄入集。采用日记积分法、随笔读评法、作品专辑法、发表激励法、师生同写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坚持读写并重,以读促写,以量变促质变,厚积而薄发。

随笔写作回归写作主体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学生作文写的不算好,但是日记随笔却写的非常好。究其原因,我认为一个是源于自己内心倾吐感情的需要,而另一个则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应付工事。没有写作的欲望和兴趣,被动地写作,那写作的效果怎能会好呢?只有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完全是自己的事,自己是写作的主人。那他才会尽心竭力的去做好,才为他的写作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写作也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和学生的作文水平息息相关。语文教师自身写作能力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写作教学的效果,更决定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水平。一部分语文教师写作能力欠缺,或者没有写作的切身感受,在指导和评价学生作文时缺乏针对性。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而教师“下水”则是一种言传身教、最有说服力的作文指导,可以起到比书上的范文更直接的示范作用。

因此,我校倡导、鼓励老师写下水文、随笔。鼓励老师和学生进行习作交流。这样教学就不会出现空对对,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共同写作的快乐中实现双赢

一个擅长写作的老师往往能点燃学生一生的写作兴趣、成为其动力之源。他对学生写作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内驱力,使其终生受益。因此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将教师发表的文章介绍或印发给学生,诚恳地与学生讨论、交流(但不是炫耀)。我校要求教师要养成写作积累的习惯,写作量分基本量和提高量。基本量为每周不少于一篇周记,年写作量不少于4万字,每学年发表或获奖(或达到发表获奖水平)的文章不少于2篇。提高量为每天坚持记工作日记或随笔札记、读书笔记不少于500字,年写作量10-15万字,每学年发表或获奖(或达到发表获奖水平)文章不少于4篇。

让作文回归真实

写作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营造写作的情境和捕捉写作的机会是同等重要的,因为这等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并且能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体验到写作带来的快乐。例如:新学年一开始,学校都组织军训,我们就让学生以军训为话题作文;还让学生写——玩不够的假期;学生喜欢看电视,我们让学生写我最喜欢的一则广告或其它电视节目;另外,我们还相机捕捉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让学生写作。我们就曾让学生写过《老师发火后的反思》、《我为什么不举手》,《给老师布置作业》等,效果非常好。这样的写作,学生感觉作文离自己并不遥远,既不空洞,又不枯燥。甚至有的学生感觉,作文真实的表达是一种幸福!

著名作家莫言说“文章是流出来的”。其实,每个人的文章都应该是自己体验的结果,都应是自己感情的自然流淌。但可惜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在文中抒发自

己的真情。电视节目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面对面这些栏目为什么这么受人欢迎,很重要的一点,这些节目都直面社会上、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丝毫不回避生活中的弊端、失误。它们发出了人们心底的声音,所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是不能容忍学生说真话的。例如,一写理想,必须远大和崇高,网上热炒的一位小学生写他的理想是做一条狗,来守护自己守寡而胆小的母亲。但他的老师认为这不是作文,这样的作文当然是不合格的。在很多人看来,理想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来思考:这个学生的理想是透露了对母亲的深情挚爱,正是百分之百的大实话,纯真得可爱,充满了伦理之美,人性之美,真是感人至深!况且,“人变狗”,还颇有童话色彩!这样的作文正是需要大力倡导的!最可贵的一点是,说的都是内心真实的想法,是“真情”!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真话距离高尚多远?如果一味地追求虚假的崇高,那学生的文章必然陷入假大空的泥坑,迷失了自我。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曾说过,不要拒绝学生作文中的灰色,否则你也把学生真诚的心扉关闭了。因此,我们不能把作文当成道德评判,要还作文以本来面目,说真话,抒真情!

真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校有300多篇学生的文章发表和获奖。给我们触动最大的不是那些优秀生的文章,而是那些所谓差生的文章。他们的文章发表,纯粹得益于情感,真挚朴素的情感让我们能触摸得到他们心灵。与其说是他们文章写的好,不如说文中写出了自己真切的感情,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心声,是自己感情的流淌。如果我们学生都能用心的去感受生活,在作文中倾吐感悟,抒发真情,作文有何难!

让作文回归朴素

真理往往是朴素的,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我们认为作文教学有两条非常朴素的道理: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作文是倾吐,而阅读则是吸收。阅读是作文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吐故纳新方能使读写相贯通,也能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我们的古人有很多论述发人深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等。对这些论述稍加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写作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几乎所有的作文水平高的学生都喜欢读书,都有大量课外阅读的习惯。他们的语文素养

高,写作能力强,得益于自己的大量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大量文学营养的汲取,有助于学生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

我们从1999年9月,就进行了“师生语文素养同步提高”课题研究活动,目的是用经典诗文充实学生的知识积累,形成厚实的文化积淀,提高其语文素养。同时,也增加语文教师的底蕴,确立起语文教师的专业优势,达到提高语文素养、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其具体内容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也进行同步积累,在三至四年的时间内,诵背精美诗文200首(段或篇)约5万字;提倡每天读一小时的书,每年的阅读量在200万字以上,至少包括1本文学名著,1本理论专著;每年写10万字笔记,包括读书摘记、日记、教学札记、下水文、总结、论文等各种材料。我们认为,这项研究是提高师生语文素养的一项奠基工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必将会对写作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做法有:

课程表专门中设立阅读课,每周两节连排。使阅读有时间保障。

学校设立了读写活动室,并进行了精心装修,突出文化氛围。专门订购了图书、杂志,并定期更新。学生上阅读课必须进入读写活动室。使阅读的资料、地点和阅读氛围有了保障。每天在学校三个宽敞的阅览室里,成排的书架林立,坐在书架前的,是在屏气凝神,专注地阅读的老师和学生,还不时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四五十人的阅览室竟然万籁俱寂。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在书海中浸润的师生,焕发出似火的写作热情,写日记,写随笔,写教育案例,写教学反思„„师生在读书中充实,在写作中快乐,在交流中收获,一向被视为语文教学老大难的写作,在明集中学成为师生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本能,一种情趣。

每学期开始,教务处列出经典诗文必背篇目,在校园网公布,学期末测试,把诗文背诵成绩按5%计入学生成绩,使学生阅读积累的效果有制度保障。

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定期定时对师生开放,给各班固定了图书借阅和阅览的时间,使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了保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仅靠每学期十多次的作文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作文和作文训练仅仅是一个形式。可以说,一篇成功的文章背后,是深厚的生活储备,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以及文字和表达诸方面因素的综合积累。提高写作水平,应从日积月累的生活素材、生活感受、文字表达方面下功夫,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日记和随笔就是最适合的选择。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说:“日记是最纯粹的私人写作,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隐秘领域。在日记中,一个人只面对自己的灵魂,只和自己的上帝说话。这的确是一个神圣的约会,是决不容许他人在场的„„我甚至相信,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之所以被称为真正的写作,就是日记的写作不是为了老师检查,同学评判,或者予以发表。不必顾虑要有读者意识。它只要求忠实学生自己的灵魂,他们写作日记仅仅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思,满足心灵的需要。同理,随笔也是纯自然的练笔,它形式自由,没有时间、字数等限制,写作内容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随意而作,率性而为。看似随意、幼稚的随笔背后是学生思想、语言包括生活感受的成长过程,这就是真正的写作。所以,我们把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和随笔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为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内容,让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通过大量练笔,写出手感,写出情思,写出自我!

随笔找回迷失的自我——关于日记课程的开展,师生在随笔中编织美好的生活。

写作看似是相对独立的,其实,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写作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枝干,它贯通着生活,和经历、情感、体验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一个个生命走向健康明朗的新天地的过程,因为他们都指向教育的真谛——育人!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霖谈“国学”之用时谈到: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通过随笔写作,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在不断的思考和写作中,做得精彩,活得精彩,在随笔写作中流淌出生命的诗意!

构建中学生写作良好的生态系统

四川省绵阳中学 苟文彬

取这样一个题目,很费了我一番琢磨。题目中有两个词值得关注。一个是“写作”,一个是“生态系统”。

我先说“生态系统”。我们不说它在生物学上的意义。单谈它对于写作的意义。一个是“系统”,一个是“生态”。

关于“系统”。我想请各位老师思考一下:我们中学作文教学有没有系统?是怎样一种系统?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是否建立起了适合学生和教师的系统?我们津津乐道、游刃有余的应付高考作文那一套能否算真正的写作教学系统?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无法回答或心存疑虑,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讨论今天的话题。

关于“生态”。请允许我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生存的状态和生命的姿态。那么,我们的写作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呢?学生从写作中获得了怎样的生命姿态呢?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是尴尬的,无奈的,甚至是痛苦的。因为我们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学生写作文并不快乐,我们教作文也没多少尊严!学生苦,老师累,结果差,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中学作文教学比较恶劣的“生态”。

所以,思考、探索、构建一个比较健康的、完整的写作教学生态系统,是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中学写作教学效益的迫切要求。

这次年会,我们又将欣赏到40堂精彩的作文课。这些课,无疑都经过精心打磨,堪称精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每个学校写作教学的思想、理念和做法。但是,毋庸讳言,没有谁能够堂堂课都这么上。并且,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着眼于一技一法的传授和一课一文的精彩,对于任重道远的写作教学来讲,还远远不够。我的观点是,我们既要注重一堂课的设计,更要注重一个系统的建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一堂课上升为一门课程。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有宏观的视角,有长远的眼光,有立体的思维。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我把它命名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写作场”。

就像磁场一样,现在中学阶段的“写作场”的磁性还不够,甚至就没有建立起一个“场”。表现为学生“写”的矛盾和教师“教”的弊端。

学生“写”的矛盾:规范写作与自由写作,一“死”一“活”状态迥异——请假条、检讨书不会写,“情书”有可能很精彩;应试作文“四不像”,但写博、聊天都妙语连珠。为分数而写还是为兴趣而写,一“冷”一“热”,无奈中又感必然——写作到底是谁的事呢?弄不清这个问题,写作本身就是没有灵魂的事。文以载道还是言为心声,这一“假”一“真”,常常弄得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后是假话连篇,废话连篇。当学生处于这样一些困惑之中,再加上写作教学本身的很多问题,他们怎么能有良好的写作生态呢? 教师“教”的弊端:我把它归纳为“五重”“五轻”:

延续了很多年的传统作文教学,往往是按照“教师命题——教师点拨——学生独立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模式在进行着机械地重复,存在很大的弊端,从而逐渐走向了“高耗低效”的死胡同。

弊端一:重方法讲授,轻动力激发。

传统作文教学的课堂是教师一人的天下,他往往会从如何审题、如何选材一直讲到几个标点的使用方法。这种貌似系统的方法传授在学生看来实在是枯燥至极。还没正式动笔写,学生就已经厌烦了。空而又空的条文式讲解扼杀了学生本就可怜的一点写作愿望。“文为心声”,如果心中无“声”,又何以为文?可以说,忽视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弊端二:重结果评价,轻过程指导。

传统作文教学很少关心学生的写作过程,它只看重学生写成了一篇怎样的文章,这篇文章可以评为几等或是能得多少分。而至于学生怎样写成的这篇文章,其中他得到了哪些启示或是遇到了哪些问题,他是否明白这些体验可以成为自己宝贵的写作经验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则几乎不被关注。我们的教师很少以学生的角色进行写作“历险”,因而很难体验到学生写作中的愉悦或困惑,在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时就有些隔靴搔痒的味道。这种以教师提示始,以教师总结终的单线式、圆周式教学唯一的“好处”是让学生学会了只关注分数。

弊端三:重独立完成,轻交流合作。

传统作文教学往往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独立完成教师规定的作文,它希望创 41 设一个“考场环境”来对学生进行“魔鬼训练”。然而这种氛围中完成的“急就章”,其质量可想而知。须知平时训练不等同于考试,一堂课训练的目标也不仅仅是要取得个好分数。忽视学生在写作运思中的合作交流和深度思考,一味搞“单兵作战”,其结果只会让学生思维空间越来越窄,写出的文章流于形式和肤浅。

弊端四:重精批细改,轻自省反馈。

改作文是费力不讨好的事。然而传统作文教学要求教师精批细改,广大教师也心甘情愿地干着这自己也心烦的事。满以为自己改得细,批得精,学生该满意了,该懂了。然而残酷的事实是学生只想看老师写了些什么,打了多少分,而至于该如何来修改自己的文章,该怎样去避免类似的问题,能思考者寥寥。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作文根本没必要精批细改,教师只须看一看,指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想想。轻视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自改能力的培养,不重改后反馈,教师将除了写作以外的一切包办代替,使得学生养成依赖感,缺乏责任心,进而又导致写作动力的失落,步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弊端五:重技能训练,轻人格培养。

作文即做人。作文训练也是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和健康性情的熏陶。然而传统作文训练强调“机械操作”,忽视作文主体自身的情感表达,影响了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多年来那些假大空的文章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传统作文使学生心灵萎缩甚至扭曲的残酷事实。

所以,改善写作生态,构建教学系统,形成良好的写作场,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写,享受写作的尊严与快乐,我以为是写作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关注和梳理的问题。所以,我很佩服本届年会课题组确定了这样一个主题。

我们认为,写作生态系统包括“积累系统”、“表达系统”和“评价系统”三部分。它们分别对应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三个阶段。现在的问题是积累系统表现出内存的贫乏,表达系统充满写作的孤独,而评价系统则充斥着评判的粗暴。在此,我觉得没必要谈过多的理论。仅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实践。

一、积累系统——弥补“内存”的贫乏,“劳于‘积累’,逸于作文。” 这八个字很好地体现出读与写的辩论关系。读是前提,写是目的;读的丰厚,写的轻松。这里的“读”,含义丰富。

(一)阅读的秘密:这里专指我们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占去了语文教学绝大部分的时间,但效果却不甚理想。我想纠正一个认识和做法的误区。我们常常以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理解,理解作者,理解文本,甚至有时也肤浅到梳理文本、再现文本。这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阅读教学。或者说,这仅仅是起点。我以为,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解别人,更在于认识自己,洞察人生的奥秘。阅读教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向思辨,指向写作。阅读教学应该激活思维、催生思想,点燃写作的欲望。比如,读李白,背诵李白的诗,赏析浪漫主义手法,甚至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感受李白的精神,这些都还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我们更应该看重“我”这一个个体对李白的认识,如果“我”就是李白,或者“我”生活在唐朝,“我”会怎样?阅读,更多的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看。或者说,先向外看,后向内看。也只有更多地向内看,才有向外言说的冲动,那就是一种可爱的写作原动力。所以,不要一说到积累就是“多读”,怎么读,是关键。

(二)生活的梳理: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一杯“白开水”,写到文章中就满是“口水”。生活需要清点,生命需要梳理。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整理生活。回头看自己的生活,抬头看别人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添油加醋”,生命才会有滋有味。比如,师生共同写作“凡人小语”:每天记录品评“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无聊的事”、“搞笑的事”、“我的痛苦”、“我的痛快”、“我所关注的那个人”、“今天又是新的一天”等等。每个人都在生活,但不是人人都留下了生活的轨迹。写作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生活的清晰,观照着生命的质量。一段写作史,就是师生生命的成长史;或者说,我们生命的成长史,应该是一段写作史。如果我们确立了这样的观念,那么,就不会再为“为谁写”这样的问题苦恼了。写作,就从对别人负责转变为对自己负责了。

(三)写作的体验:如果从作文评价的角度说,关注写作的体验就要珍视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感受。如果以积累的角度说,重视写作的体验就是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一是要引导学生敢写,多写,坚持写,磨练写作的心智;二是要指导学生分析作文的得与失,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所以,少讲多写,先写后讲,我以为应该成为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表达系统——消除写作的孤独,写作,可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个人以为,目前学生写作的普通心理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作为写作 43 者本身应该有的独立思考和创作过程中的艰苦的心理感受。而是在写作前缺乏动力、写作中难以提升、写作后缺乏有效反馈带来的写作的茫然,写作的无聊和写作的无助。

要突破“表达”这个环节的瓶颈,我以为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激发写作动力,二是保护写作权利,三是增强写作活力。

(一)激发写作动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应该时时处处激发他们表达的愿望。写作与其说是一件工作,不如说是一种生活。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不是靠命令,强迫;更多地是靠熏陶、吸引。所以,我以为激发写作动力最核心的就是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在2008年包头年会上,我在发言上说“语文老师要做一个多情的人,要做一个多文的人”。这不仅是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诗意选择,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生命的样本,提供了每一个追梦少年都有可能“心向往之”的诗意生活。我认为,想千方设百计,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率先垂范。所以,从修炼我们自身做起,当学生对老师充满了羡慕、向往、敬仰之情,不怕他们不学习,不怕他们不拿起笔来写。这次我们学校编印了罗孝辉、彭科友老师与学生同台写作的作品集,让人震撼,让人感喟。与学生一起写作,与学生一同成长,这是写作教学的至高境界。

(二)保护写作权利,这好像是个不成立的命题。因为或许我们都会问:难道学生还缺少写作的权利吗?事实上,我们有意无意剥夺了学生太多的写作权利。比如说真话的权利、追求美的权利,甚至是思考的权利。

我认为,写作,“真”是起点,“美”是目的。真实表达,表达真实,是需要勇气的;而敢于、善于让学生追求“真”,同样需要勇气。易中天先生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理想何时不再让人心酸》,他说有一所民工子弟校开班会谈理想,其中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女孩说,她的理想是好好学习,长大了去当城管。我不知道在座的老师们遇到这样的回答会作出怎样的反应。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当城管呢?她说,如果遇到妈妈摆菜摊,就可以“慢慢追,慢慢撵”。我们怎么看待这样一种理想呢?易中天先生说自己觉得“不但心酸,还肃然起敬”。因为这个女孩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之一”,她“善良”、“真实”、“健康”。而我们的写作,难道不应该教人表达真实,表达善良,追求健康么?所以,构建写作良好的生态系统,就要摒弃假大空,要引导学生细心体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传递真善美。44 我称之为“无条件地真与有分寸的美”。“美”虽然是目的,但堆砌词藻的美和矫揉造作的美,不是健康写作所追求的美。

如果写作陷入一种程式化,写作教学规定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甚至怎么想,怎么说,那么学生还有什么真正的写作权利可言呢?所以,不要把每一次写作都当成是训练高考作文,不要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去衡量平时的写作应该得多少分。否则,即使学生天天写作文,他们也未必能获得真正的表达真性情、抒写真感情的写作权利。我们要善于激发指导学生思考,要敢于呵护学生独到真实的思想,要勤于引导学生追求文章的朴实之美、自然之美。

(三)增强写作活力。学生写作毕竟不同于作家写作。中学生需要我们去激发,去组织,去引导。从中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丰富写作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写作的活力,是提高写作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是在形式上求活。在这个方面,各位老师有很多新的点子和好的做法,近年来我尝试了“小组合作作文”和“《班级日记》写作实验”。(可登录我的博客阅读)

二是在内容上求活。改变过去一直由老师命题、学生写作的方式。可以将老师定题、学生选题、学生命题、师生写同题作文等方式,充分扩大写作内容的选择性。这就叫“配菜”与“自助餐”相结合,必然会丰富写作的内容。另外,还可以给学生吃“套餐”,写系列作文、专题作文。同时,将写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增强内容的生动性、现实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写“班级日记”的做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是在时空上求活。写作不限于一时一地,给学生更多搜集资料、酝酿思想、交流感受、修正初稿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获得广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表达的情绪,然后再来写作,方可改变学生坐在教室里抓耳挠腮咬笔杆的现状。文章不是“逼”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

构建良好的表达交流,还要引导学生树立三种观念:

一是写作的价值是发现与感悟。目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自我。一味写古人、写别人,写死人,而唯独不写自己。再现各种现象,罗列大量名人却失掉了作者自己。文章没有一个“我”在,这不可能是成功的文章。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历险,而不是文字的拼装和材料的堆砌。要引导学生写 45 自己的感悟,写出自己的发现,写出自己的创造。

二是写作的过程包括模仿与内化两个阶段。虽然任何的作文考题都要强调“不得抄袭”,但平时的写作训练,我们真应该指导学生好好模仿,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自我的创见。但这两者之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有人把写作教学过程归纳为抄仿、模仿、脱仿三个阶段。这就好比是用别人的杯子盛别人酒,用别人的杯子盛自己酒,用自己的杯子盛自己酒。钱梦龙老师也主张学习写作从模仿开始:“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是要给学生提供可资模仿的精品文章(包括对教材的模仿),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模仿。然后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潜滋暗长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是写作的角色应包括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目前中学生作文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目中无人”。学生在写作时要么孤芳自赏,自说自话;要么应付了事,缺少“拿给别人读”的意识。所以,要引导学生树立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在表达时就多了一份郑重,多了自我反省,就会更加注重谋篇布局,更加注重语言运用等这些写作技术性的问题。写作包括私人写作和公共写作,中学写作教学说到底应该是公共写作。所以,在表达上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三、评价系统——防止评判的粗暴,让学生获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我们常抱怨改作文痛苦,但我们也可以反问:再痛苦有学生写作文痛苦吗?学生花一个小时写一篇文章,我们用不了十分钟,有时甚至两三分钟就批改了。而我们还给学生的,往往只是几句比较空泛的套话,甚至就只是一个血淋淋的分数。这也是学生越来越厌弃写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构建良好的评价系统,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写作过程为中心的评价意识。

认真反思我们评改一篇文章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老师拿着红笔东圈西画,带着冷眼左瞧右看,其实不过为着一个目的:给这篇文章打多少分,这篇文章的问题在哪里。而对于学生写作的过程、心理、思维,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我们思考得是不多的。究其深层原因,还是作文评改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就是主宰,就是裁判,教师一笔下去,似乎就成“终审判决”。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只顾学生作的文章,却忘了写作文的学生”。我以为,教师改作文,其实是改学生。要把眼光从教师的标准转向学生的作文实际,进而转向作文背 46 后的学生。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这么想,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才是作文评改应抓住的东西。

(二)有效的评价要抓住四个“点”。

如何提高作文评改的有效性,我以为要抓住四个“点”:发现闪光点,找准生长点,盯住一个点,学生主动点。

发现闪光点,教师要保证每次作文,给每名同学找出一个优点来表扬,哪怕是一句话或一个词写得好,这样的细节更值得关注,这样的关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找准生长点,就是要从找问题,挑毛病转变为找希望、给出路。前者是向下的、打压的,而后者是向上的、鼓励的。其实我们都明白,学生每次作文都会存在相似的老问题。找问题很容易,但也很无聊。关键是教师要独具慧眼,看到一篇文章的生长点,它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朝这个方向去改进,去慢慢“生长”。

盯住一个点,主要是指一篇文章的问题,生长点可能有很多,但一次评改不宜全面出击。盯住一个点,深入下去,具体下去,这样避免浅尝辄止,而能做到细致入微。对全班作文的评改,一次也可以只抓一个点,这样目标明确,师生间、学生间更容易形成对话。

学生主动点,那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改的积极性,指导自评自改的方法、标准、要求。文章是改出来。改的主体应该还是作者。

(三)建立网络化、主体化的评改交流系统。

传统作文评改大多由老师包办,基本上是师生一对一的交流,并且是一种单向的、不对称的行为。这就是作文评改高耗低效、费力不讨好的原因。我以为,作文评改,教师要从形式上解放出来,教师的任务是组织评改、控制评改、指导评改。教师应该是设计师和总导演。构建作者与自身、作者与父母、作者与同学(包括写作小组的组员、班内其他任意同学、寝室室友、外班同学等)作者与老师的多向度、多层次的评改网络。

(四)做好评改的“善后工作”。

学生文章一写了之,教师评改一改了之,这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普通现象。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我以为,写作教学要加强对学生作文批改的再批改,加强对作文写作的再写作。利用好每一次写作,利用好每一次评改,反复 47 强化,不断改进,这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我们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一个阶段写作中的发展轨迹,注意比较某个学生每一次作文前后的差异,建立个人写作档案,这样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可能取得写作教学大面积的提升。

老师们,以上我着重从构建积累、表达、评改三大系统谈了构建中学写作生态系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发言的开头,我说题目中的“生态系统”和“写作”两个词值得思考。刚才讲的“生态系统”,其核心意思是,写作教学既要重视“课”的建设,更要重视“场”的建设。既要重视“点”的建设,更要重视“段”的建设。

下面,我想就“写作”一词简要谈之。为什么没有用“作文” 这个词?有人说,“作文仅是一种不正常的写作”。我以为,要引导学生树立作家意识。当我们提“写作”时,不由得升起一种圣神、庄严之感。是的,今天,我们在座的都是语文人,都是教写作的人,都是热爱生活、思索生命的人。我以为,应该以我们的人格魅力,去构建一个体察生活、热爱生命、善于表达、勤于思索的“写作场”。是的,写作,不为名利,不为膏粱,更不为分数。写作,不是让我们痛苦,而是让我们痛快;不是让我们行为机械,而是让我们充满智慧;不是让我们日益倦怠,而是让我们倍增情趣;不是让我们记住生活的繁琐,而是让我们咀嚼生命的滋味。写作,就是这般神奇。今天,我们在这里研讨如何让学生爱写作。殊不知,我们首先自觉地成为热爱写作、拥抱生命的人。语文老师,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首先要建设自己诗意的写作家园,把自己的满腔诗意写在纸上,写在生活上,写在学生的心上。能达到这种境界,写作,还是一件难事么?

2010.7.26

下半年课题研究要点

按照九届年会主题的思路,把“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作为研究命题,探讨如何把写作教学从知识的灌输和技巧的授受提升到滋养生命和触动灵性的高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保护学生自主写作的权利,让学生

享受到写作的快乐与尊严。

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纠正“泛滥了技巧,孤独了灵魂”的现象;理论研究中,要逐步由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由关注教学转向关注写作,由关注作文技巧转向关注作文灵魂,由关注作文结果转向关注作文过程。

条件成熟的实验学校要做好结题的准备工作,请参照年会上表彰的绵阳中学的做法,认真撰写结题报告,规范操作程序,适时向总课题组提出结题申请。凡结题报告不合格,或下载他校结题材料者,将不会通过结题鉴定,不能结题。

鼓励实验教师及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成功的教改范例以不同形式呈现为研究成果。学校课题组继续做好各类成果的征集和参评工作。

已结题的学校,可以延伸和拓展自己的研究,完善理论体系和课型体系,在新的班级、年级继续开展实验研究,以扩大适用范围,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篇: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关于举办‚‘展望十年’美术教育论坛暨2011'全国

教师绘画、书法作品展‛的通知

学.美[2011〃4号]

为贯彻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正起草制订《全国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并即将下发。为宣传艺术教育规划,推进我国美术教育在未来十年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大学将于12月中下旬共同举办‚‘展望十年’美术教育论坛暨2011'全国教师绘画、书法作品展‛。

一、主办单位

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广州大学

二、协办单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

广东省教育学会

广东省美术馆

广东省美术与设计教学专业委员会

三、组委会:

顾问:靳尚谊原教育部艺教委主任

周荫昌教育部艺教委副主任

主任:杨永善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副 主 任:杨力教育部艺教委副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曾伟玉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徐俊忠广州大学副校长

黎明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委员:孙志钧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罗一平广东省美术馆馆长

欧京海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副总编

章瑞安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汪晓曙广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刘冬辉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艺分社副社长

张劲《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副主编

周凤甫广东省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

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范杨国家画院山水研究室主任

办公室主任:章瑞安(兼)

办公室副主任:汪晓曙(兼)、周凤甫(兼)

四、参加活动对象:

全国高校美术专业教师

全国中小学、幼儿园美术教师

五、论文征集:

论坛除邀请教育部有关领导和专家作专题演讲外,向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征集以未来十年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内容的论文(限5000字以内)。请将纸质文本于2011年9月31日前寄送到到北京秘书处评奖,经组委会评选后确定出席会议并发言的代表。

论文报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1814,邮编:100081。联系人:赵军,电话:***.六.绘画作品征集

1、须先交作品照片进行初评(10寸)。

2、初评通过,按组委会通知报送原作。

3、报送作品照片,须在背后注明参展者单位、姓名(以身份证为准)、作品尺寸、画种以及作者详细的邮寄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4、入选画展原作将印制画册出版,每位一本,并向参展者颁发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证书。

5、绘画作品为油画、中国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综合材料。6 每位作者限交一件作品。征集作品照片截止日期为2011年9月31日。寄送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230号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请(注明2011全国教师绘画作品展)。邮编510006。;联系人:陈培育、王丹电话:020-393666713、39366987。8 作品无论入选与否,活动结束一律退回,但参展期间主办方有展览、研究、摄影、录像、出版及宣传权。

七、本次绘画作品和论文征集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6月20日

第四篇: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社承办

首届“全国中学物理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群英大赛”

课程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而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难点。全国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从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创新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是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来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了纪念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交流和传播物理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促进教学改革、创新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会定于2011年1月10日~2011年10月1日举办首届“全国中学物理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群英大赛”,大赛由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社承办。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大赛宗旨

1.为全国中学物理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研究、推广教学新理念和教学经验的平台。

2.为建设研究型中学物理教师队伍,发现和培养优秀物理教师创造有利条件。

3.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引领作用和专业媒体平台优势,切实为全国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和物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优质服务。

4.促进全社会对物理教学、物理教师和物理学的关注,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大赛内容

初中、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文本,或相关视频资料。

三、大赛主要议程

1.征文

(1)课题选择办法

按照初、高中物理课标教科书(版本不限)各章节,自由选题。

(2)征文要求

请作者在作品题目下注明姓名、单位、邮编、电话、电子信箱、课例年级和教材版本,另附单独的照片文件和个人简介。邮寄作品请在邮件左下角注明“高效课堂”字样;发送电子作品,请在主题中注明“高效课(初或高中)”字样。

(3)收费}:每篇课例参评费50元,用于评审、证书打印、证书邮寄、通讯联系等活动。寄发论文时请将评审费一并汇款,并在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高效课堂”字样。汇款人姓名、地址与参评论文中的姓名、地址保持一致,且书写清楚。

(4)作品发送地址

电子信箱为:qyds2011@163.com

参评作品请寄: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校内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社,叶姣荣收;

汇款请寄: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社财务科 齐英 收。邮编:710062,查询电话:029-85308684。联系人:叶姣荣。

(5)征文时间

2011.1.10~2011.10.1(投稿以当地邮戳日期或电子邮件发送时间为准)。

2.大赛的评比办法

(1)由大赛组委会负责组织评选,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量化打分,最终评选出初、高中组一、二、三等奖,由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

业委员会和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社共同颁发证书。同时,还将视征文活动实际情况颁发优秀组织奖。

(2)获奖名单将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网站和《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上公布。获得一等奖作品的作者择优参加2011年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大会展示交流;其中优秀作品将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课例点评”栏目展示,并附专家点评。

3.作品出版

获奖作品全部集结出版,适当收取工本费,由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社公开出版《高效课堂设计》杂志专辑和电子期刊专辑,向全国推广和传播物理教师在课革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出版后,向每位作者赠送该专辑一本。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社

2011.1

2011-01-17人教网

第五篇: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2016年 全国物理教育科研课题

《高中物理中英文双语教学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主持人

葛雪松 安徽省淮北市开渠中学

下载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