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中学课外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正式的上课之外进行的相对比较独立的阅读活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以及家长认为,学生看课外书是一种分神分心,耽误学习,不务正业的表现,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考试和前途,因而不赞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对于学生来说,在课下读一些教材以外的书是一种休息甚至娱乐,没有真正意识到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影响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外阅读的作用日益显著,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助手。如果教师和学生仍然将学习知识和增长能力的途径局限于教材,那么对于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能力的开发都会有限制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丰富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学生的知识面越广,对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面对各种新问题、新现象越敢探索并甘愿为之不惜付出,从而使自己的各种技能越强。他面对的知识世界永远新奇,他会去不断认识、探究、获得解释他会永不知满足,会有新的思路与追求;他面临可研究的领域会越来越多。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越来越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全面的提高。有了丰厚的语文素养,学生就有了“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另外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学生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和阅读来说,其兴趣并不是很快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自身意识到,仅仅将接受知识信息的途径放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和教材获取,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想法和做法。广泛的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使自己在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要培养他们积极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对于教师来说,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长期的引导。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校园或者教室的墙上张贴一些关于阅读的名人故事,或者请一些学生都喜欢的作家来校作报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一种阅读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三、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和谐宽松的课外阅读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而且给予学生从阅读到心灵的自由。学校要加强图书馆的建设。除增加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外,应注意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学生的心理需求,购进适合学生阅读、学生喜爱的书籍,提高图书馆的藏书品位。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开设电子阅览室。同时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校内张贴名人读书的名言,在黑板上板书名人读书的轶事,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文学社刊(校刊、班刊或个人刊),举办读书竞赛活动等,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作为教师来说,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精读与泛读
精读,顾名思义就是精心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同时要对材料内容进行相关的分析,通过自主的思考能够明白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材料所运用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手法,并且能够回答相关的问题。泛读就是一种浏览型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需明白大概意思就行,不必深究。
2.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所谓的“心到”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要能积极开动脑筋,要能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思索,不能任思绪飞扬,走思。“眼到”就是要认真阅读,“口到”就是指要开口阅读,通过朗读和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手到”指的是在阅读的同时要记录,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笔的习惯。
3.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做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要进行积极的思考,用笔记录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只要这样,才会有收获,才会增长能力和见识。
五、创建氛围,品味名著
多数学生拒绝读名著,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与作品存在时空上的差距,无法理解文字的隐晦和艰涩上。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教师的帮助,教师要多方面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源储备”。在适当的时候,把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介绍给学生,必要时,可以把作品的情节梗概一起告诉学生,有条件的话可以放映相关的影
视片段,这样能够很好地带动阅读前奏,并且很可能有延展的效果。要逐步创建一个阅读经典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这个花园中自足地成长。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从而达到读好书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扩大学生阅读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外训练
皇帝的新装续写:
第一种
自从皇帝一丝不挂、被一个小孩子高声指出之后,皇帝浑身上下早已冻得起满了鸡皮疙瘩,他非常气愤。他知道:这件事一定不能传扬出去,自己光着屁股已丢尽了脸面,但是身为一国之君,不能有失王者的尊严,否则他就无法去管理一个国家了。
至于以后,我该怎么办呢?有了,于是皇帝便挺起胖胖的的大肚子,若无其事、大摇大摆地起驾回宫了。国人们非常奇怪的是,以后很长的时间里,皇帝并没有重重地惩罚这两个骗子,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在大庭广众这下杀了他们,而是日日山珍海味,更加厚意地招待着他们。
寒冷的冬天到来了,大雪落满了整个城市的每条街道,透明的冰棱压弯了粗大的树干,呼啸的大风吹刮着整片的田野。正是这个时候,皇帝在宫中招见这两名骗子。
“噢,我亲爱的爵士们,还好吗?”皇帝笑逐颜开地说道,“谢陛下关照,我们很好。”他们同声回答着。
“你们给我做了一件如此美丽的服装,让我过了一个满意的夏天,为了奖励你们,我决定……”
“陛下,是做了两件。”其中一个骗子小声地提醒着,“嗯,两件更好,正好一人一件吧”皇帝自言自语着。突然他想做梦才醒过来一样,笑着说:“为嘉奖你们的功劳,我决定自今天起,任命你们为我的巡视官,每天在城市的街道上巡视一次,并穿上你们为我制造的外衣”,“不!不!那是陛下你的专用品,小人们穿不得”。两位骗子急中生智,“最近,有些市民不服从管理,而且有很多骗子,只要穿上我的外衣,他们就不敢说你们是骗子了”,皇帝关心地说道,“好吧,现在你们就穿上我的外衣,行使你们的职权吧”!
“陛下!陛下!”他们哀求着,在皇帝的亲自监督下,两位分别骗子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跟着身着暖衣的皇帝走出了宫殿。
“我准备了一个盛大的就职仪式,你们不会不参加吧”皇帝关心地询问,“不会!不会!”两个骗子异口同声。
就职仪式上,不到十分钟,两个光着身子的骗子,早已冻得鼻涕拉遢,两手抱着胸口、跺着蹦着、哼哼叽叽哀叫着。
“这两件衣服还暖和吧?”
“暖……和, 暖……暖……和”,两个骗子哆哆嗦回答着。
从此以后,在这个城市出现在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全城的市民每天早晚两次,都可以看到:在一条条大街小巷上,两个光着身子、裸体的男人,不停地飞奔着。
第二种
皇帝挺着大肚子骄傲地完成了这次游行大典,很高兴地回到宫中。没想到一位亲近的大臣说:“陛下,恕我大胆。那俩个织工是个骗子,他们把皇上给骗了。皇上身上的衣服远没有以前的漂亮。”皇帝一改以往的傲慢小心问道“是吗?那你认为我这身衣服怎样?”这位大臣说:“我不敢说呀。我怕自己说错了。”皇帝很不耐烦地说:“我恕你无罪,快快说。”这位大臣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我看不见有衣服呀。”这话一出,掀起了惊涛骇浪。皇帝恼羞成怒:“好呀,你这个大笨蛋,竟敢说我没穿衣服。像个街头无知小孩。”说完就一脚把他踹到九霄云外。
可是皇帝心里也不踏实了,他让其它大臣也穿上这衣服看看,个个穿了全都一样,这时,皇帝渐渐相信那小孩及那位大臣的话了。
他派了几名官差,命令他们把这两位骗子捉过来。可是,那俩个骗子早就逃之夭夭了。无奈,官差只好回宫复命。皇帝很生气地说:“那就到其它国度找。”官差们不顾路途遥远,日夜兼程,走遍全世界都要找到那骗子。好为本国皇帝讨回个面子。可是,时间过去了许久,也没有骗子的消息。那位大臣又为皇帝献计了,他说:“那位小孩也许能帮我们。不如请他来看看。”皇上想:“对呀,那小孩能识破骗子,那就应该能找到骗子。”
于是,那小孩被请来了。小孩说:“他们肯定在我们附近的大森林里头。大人不是常说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吗?”皇帝一想,,还是小孩的话有道理。于是,他就派出一队士兵由那位大臣与这位小孩带着,把那森林包围起来,就连蚊子也飞不出来。最后,果然在这里把骗子捉回来了。
这下,全国可热闹了。大臣们纷纷献计了,有说砍头示众,也有说让他穿那衣服游行示众的。那小孩说:“最好也让他们知道被骗的感觉吧。”于是,小孩到死牢里见骗子。他对骗子说:“过几天,皇帝就要你穿那漂亮的衣服游行示众,然后砍头。但我可以帮你,不过你得把所有的财产都给我。”骗子说:“可以呀,只要能活着出去就可以。”当小孩将他们的不义财产都骗回来后的一个晚上。
骗子按小孩说的方法趁士兵睡熟时,从窗口溜了出去。正开心,突然一支箭射了过来,正中一个骗子的脚,他们还没反应过来,万箭齐发,他们才知上了小孩的当,空欢喜一场。这就是骗人者的下场。从此,皇帝特别喜欢小孩,全国的小孩都是他的好朋友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名言)
郭沫若《月夜》扩写:
月色盈盈,湖面波光荡漾,此番美景,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偶一瞥,似有人鱼立在湖中,若隐若现,身姿曼妙。其曲颈望月,双手合十,楚楚对月,忽而一颤,一滴泪水顺颊流下,月色光华,晶莹璀璨。凉风轻拂,霎然回神,佳梦一场,佳梦一场!
浓缩版的:莹晶的月亮,沐浴在月光里的鲛人,圆润的珍珠泪,而这一切都被海雾遮掩,虚幻飘渺,充满了神秘感。
较详细版的:月亮的皎洁如霜洒在了平静的河面上,波光粼粼。这寂静的夜里,谁在等待? 鲛人望着凄然的月亮。流出晶莹的眼泪,是想起了什么吗?那往事一定很值得怀念罢。因为此时,眼泪成了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月亮的皎洁如霜洒在了平静的河面上,波光粼粼。这寂静的夜里,谁在等待?
”鲛人望着凄然的月亮。流出晶莹的眼泪,是想起了什么吗?那往事一定很值得怀念罢。因为此时,眼泪成了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
之一: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确切的来说,它不止催人泪下,还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称作喜剧的反义词。悲剧并不局限于戏剧中,现实中也有。不过,有的悲剧是伟大的。这里,我要讲的关于我们学的课文——《伟大的悲剧》。
稍微了解南极的人知道,南极洲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这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洲的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阿蒙森的队伍最先到达极点,然后凯旋而归。可斯科特的队伍慢了他们近5个星期,虽然也到达了极点但回归的途中,南极寒冷的天气提前来到,无情地袭击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着,进行了2个月的搏斗。最后他们体力不支,长眠于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真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这些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视死如归的精神。首先是禁卫军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伙,在关键时刻保护同伙,而向死神飞奔。而最后,他们抱着绝望,骄
傲地等待死亡。他们无怨无悔地爬进睡袋。尤其是斯科特,到生命最后关头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表达他无私的爱和真诚的情义。所以,当他们与世长辞后,连最高权威的国王也跪下来悼念他们,可知他们在人们眼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有句话说得好,“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这就像课文中的那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已经表现他们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
虽然他们去世多年,但我相信,他们的高尚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永远不会被人们放弃或遗忘。悲剧,是伟大的„„
之二:
南纬90度,冰雪覆盖的南极点,神秘而又美丽。它吸引了一批批为之疯狂且勇敢的探险家,而他们不是知难而退就是葬身冰原,一度成为骇人听闻的“死亡地带”。
但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与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为了国家的荣誉,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有戏剧性的角逐。但由于阿蒙森首先出发,且斯科特准备不足最终还是被阿蒙森捷足先登。
斯科特面对这辜负了他雄心壮志、美好心愿的南极点,他们毫不后悔,有的只是悲怆与无奈,并且斯科特甘心为对手阿蒙森坐业绩作证,且这一事业正是他所热烈追求的。
他那诚信的绅士风度与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无比高尚的人格,赢得无数人之敬佩。
当然他们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使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作斗争,当他们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像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生得光荣,死得伟大!”
并且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而勇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他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心灵禁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是有价值的美。正应如此他才被人们铭记在心,甚至作为自己的榜样,他虽然离开了人世间,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之三:
我合上书,闭上眼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浮现着的,是斯科特一行人在暴风雪中奋勇前进的身影。这篇文章讲述了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极展开的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结果阿蒙森捷足先登,斯科特失败,斯科特在返回时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后,最后长眠于冰雪之中的故事,这其中,斯科特伟大的精神和悲壮的结局也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抨击和震撼。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一次去欢乐谷游玩的一次经历。
那天,我和同学去欢乐谷玩,一进大门,同学们便直奔欢乐谷三期——那儿有很多惊险的娱乐设施,我是一个比较胆小的人,望着同学们跃跃欲试的身影,我却很胆怯,但同伴似乎觉察到了我和她们的不一样,于是纷纷鼓励我,在推推搡搡中,我被她们拉到了“UFO”去排队。
很快,轮到我们了,我竭力遏制住自己的恐惧,不停地做着深呼吸,可表面上还要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像上战场一样坐在了坐位上,其实这样写一点儿都不夸张,这是一场自己同自己的较量,可在这时候,我突然又有一种像退缩的冲动,但这个念头在我的心里只是一闪而过:坐都坐上来了,怎么能临阵脱逃呢?不容我多想,机器开动了,我们坐在一个大圆盘上,在“U”行动轨道上感受着天旋地转的感觉,我像一只蚂蚁,在圆盘上任由摆布,我感到身体里五脏六腑似乎也在随着“UFO”的运动翻来覆去地转,我闭上了眼睛,生怕机器失灵把我给甩了出去,突然,我的耳边听到了同伴们的尖叫声,于是我也放开嗓门尖叫起来,在风的陪伴下,在尖叫声的回荡中,我抛开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学习上的一切困难,感受着这在空中“转来转去”的“宁静”。那一刻,我真的释然了,那一刻,我真的放开了,那一刻,我真的变得勇敢了!
走下“UFO”,望着那个在十几分钟前还让我畏惧的“大圆盘”,心中还有着一种要再上去玩玩的冲动,或许,我的胆子真的变大了?
和斯科特的挑战人类自我的壮举相比,我这次去游玩的经历实在是太渺小,太不值一提,但通过这次
经历,使我以后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勇敢,更坚毅,更自信。“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也许,在这次探险中,斯科特和阿蒙森付出了同样的努力,甚至更多,为什么他就是一个一文不值的失败者?不,不是,在茨威格看来,在我们看来,斯科特一行人同样也是胜利者,因为他们也到达了南极极点,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比阿蒙森还要伟大,因为他们身上永不言弃,为事业献身的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熠熠生辉,他们是英国乃至全世界的英雄!
在南极这片荒无人迹的土地上,斯科特一行人已永远地长眠在那里,但他们这次伟大的悲剧却会激励着我以及无数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勇敢,更顽强,更坚定!
之四:
生活总是变幻多姿,有的人把生活当作享受,则有的人把生活当做冒险.我们《伟大的悲剧》中的主人公就把生活当做冒险,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他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英雄!
想起现在的社会,不是自私自利,即使嫉妒成性,试问:能有几个人能向他们这样拥有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呢?
随着经济的发展,钱已经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类为了钱,贪婪,自私,时常涌现,他们心目中所向往的只有一个字-----钱~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我基本上认同,有较好的经济头脑,但是没有远大满足的心胸的人,总有一天会被这个社会淘汰的~~
斯科特的五位队员,他们是人类敬仰的英雄.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战胜了心灵的考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许许多多的高尚品质:在与队友的相处之间,他们将自我牺牲,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表露的天衣无缝;这往往让我想起,在我们班上的有部分同学'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很浓重,他们缺乏的是团结,总是把班级的利益抛之九霄云外,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在事业上,他们流露出的是勇敢,是坚毅,是执著,是为事业而甘于献身的英雄气概,不为个人得失和利益,只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只为自己所追求的而努力!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啊!对亲人,对朋友,对祖国,他们流露出来的是无私的爱,这些队员是人类学习的楷模,他们是最伟大的!
在任何事情上,只要有亲自实践过,有真正用心的努力过,这样就会问心无愧了!
认识大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生活才会丰富多姿!!
之五:
今天,我怀着敬佩的心情阅读了《伟大的悲剧》这一课。
文中,斯科特代表英国率探险队向南极点发起最后的挑战,但是挪威人阿蒙森早已来到了这里。斯科特一行十分沮丧,十分失望。在返回的途中,天气越来越恶劣,人类的勇气被大自然的威力无情的销蚀了,斯科特一行抵挡不住大自然的威力,全部长眠在茫茫的雪地上。
在这个故事里,有无数感人的故事。例如奥茨不幸生病了,他认为自己已经不在是大家的帮手,而是大家负担,为了团队可以继续走下去,他希望尽快结束自己,以减轻同伴的负担。尽管这样可以走的快一些,但他的同伴们坚决反对这样做,他们不会丢下任何一个伙伴。在一个暴风雪的日子里,所有的人敬畏地看着奥茨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探险队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同伴的互相关爱之情吗?
一个看似平静的一天。一家影院突发大火,熊熊的烈火吞噬着数千人的生命。所有的人不顾一切,争先恐后地向出口跑去,很窄的门迅速被堵死了,里面的人们无法出去,营救的人员无法进来。怎么办?上帝似乎正在开生命的玩笑,让后面的人群如潮水般的向前涌来。无情的烈火喷出它杀人的浓烟,向魔鬼一样伸出自己的“夺命之爪”。人类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肉体哪能抵挡得住这熊熊的火焰。不到半小时,这里就成了死亡的墓地。
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他让有的人失去了集体主义的伟大精神,失去了对同伴的互相关爱。但是,依然有人没有抛弃这伟大的精神,在为之努力奋斗。
烈日炙烤着大地,水井干枯了。但小女孩依旧照料着生病的母亲,母亲渴急了,小女孩被迫带上家里的水壶,出门找水给母亲喝。在山里,小女孩发现了山泉,她本想自己先喝一口,但是想起重病在身的母亲,她认为水应该给母亲喝,于是小女孩打了山泉朝家里走去。路上,她碰见了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狗,她将水
给小狗喝,小狗立刻活蹦乱跳起来,她会心地笑了。她回到家,把水递给母亲,但母亲让她先喝,把水又交给了她。瞬间,地上冒出了大量的泉水,托着七颗星星,升上天空。水不用发愁了,小女孩用自己的强烈集体主义精神拯救了所有的人。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也表达了古时人们对一个有集体主义精神和一个互相关心爱护的和谐社会的向往。
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同伴的互相关爱是一缕阳光,照亮了心中的黑暗;是一条小溪,滋润着心灵的荒漠。
神话:哪吒闹海新传
话说当年的哪吒已长大成人,在天宫中天天与他的父亲托塔李天王较量兵法,商谈国事,好不快活。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当哪咤凭着千里眼在南天门放眼一望,一眼便看到当年他大闹的东海。凭他的记忆,东海应是尉蓝的一片,怎么变成白花花的呢?他踩着风火轮,“呼“的一下便来到东海之上,俯首一看,原来是一个个塑料袋飘在水面上,他想起与那龙王太子还有未了的仇恨,便用自己那火红的混天凌放在海水中“哗哗”的搅着,他使出吃奶的劲才搅了一个小小的旋涡,提起一看,混天凌已经变成白色的了。哪吒欲哭又止,这时从水中慢慢的涌出了身穿“孝服”的龙王太子,哪吒定睛一看,这不是当年英姿飒爽的龙三太子吗?怎么穿着丧服,莫不会是他老爹见阎王去了吧?哪知龙三太子也实在太弱不禁风,哪吒的一声吼叫便让他毛骨悚然,哪吒知道其中必有原因,便上前去探个究竟。
龙三太子拭干泪,哭哭啼啼的说:“自从女娲娘娘造人之后,人类一直欣欣向荣,可不知到了哪年哪月,人类便向海里扔东西,起初我们宝贝似的珍藏着,后来越扔越多,我们便招架不住了。唉!”龙三太子欲言又止,哪吒听到这里纵身一跃,几句话从茫茫的天际传来:“龙老弟,待我到环保老祖那里一游,让兄弟助你一臂之力吧!”于是龙三太子便在黑乎乎的岩石旁打起了盹。
不知过了多久,哪吒将龙三太子叫醒,只见哪吒身后站着一个全身都是绿色的老者,手中捧着一个宝瓶,老者向他们笑笑,满脸虔诚地用手沾了一点瓶中的水,口中念了几声咒语,将手向空中迅速挥舞,顿时一道七色光圈在他头上生成,刹时又飞到东海上空,光圈迅速旋转,并且越来越大,倾刻间笼罩住整个海洋,接着腾地升到半空中,化作一团云烟。顿时,声如崩雷,漫天一片雪白,过了一会儿,东海之上风定云清,几只海鸥在纵声歌唱,几条小鱼欢快跳跃,好一片生机勃勃的场景。龙三太子顿时面部生辉,神采奕奕的向老者做了一个揖,那老者见后笑呵呵的升入了云端。
龙三太子感激不尽地跪在地上,向哪吒拜了三拜,哪吒踏着风火轮,腾云驾雾向西天飘去。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作文是一种信息输出,其信息来源于实实在在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作文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这样一种程式:真实观察生活→生活信息→选择输入信息→加工输出信息。《九年义务教大纲》规定: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由上式可以看出,要解决好从内容入手的问题,使具有生命力的,能准确反映命题要求的信息成为作文信息,必须要抓好观察积累生活和正确选择材料这两个环节。只有从内容入手,才有可能指导组织材料,加工料,写好作文。
一、培养观察能力,增加信息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尽管作文写作的起点不同,如有的作文,要先有目的观察,活动再作文;有的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是根据积累在大脑的已有生活信息来源写,但归根结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真实生活。试想,如果没有信息的摄取和储存,哪来的信息加工输出呢?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参观、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扩大知识领域,丰富作文内容,还要加强课内课外阅读,增加信息积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练习写观察日记
观察是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练习写日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要教给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少年儿童充满活力、热爱生活,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事物,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观察要做好记录。如果只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很多新鲜的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即使日后回忆起来也不清晰。坚持观察,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习惯。扭转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同时也可避免写作文时抄书、抄报的不良倾向。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要从培养其观察兴趣入手,要通过参观、浏览等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低年级最好从自己身边最熟悉、最感兴趣的静物写起,写成简单的观察日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写特点不明显,最易视而不见的人和事。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对静物部分观察;对动态事物要分阶段观察;宽大的事物要变换角度。(2)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做好写前准备。
纵观各册教材,没有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而回忆写出的作文为数不少。如果平时不积累,只是到了每次作文前才告诉学生准备其效果,有些学生能做到文章内容的较具体、主题正确
也较鲜明,但没有思想深度,写作水平停留在某个层次上,很难向前跨越。如何指导他们深化主题,使文章更上一个层次,较少行的办法是结合学生写作中所写的生活中的事情,从现象到本质、到社会意义作进一步的分析、开掘。
初中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的写作要求主要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就是说,应先教会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只有从生活真实写起,学生才能说真话、写真事、有物可写。但有些学生不是写太简单,就是像记流水帐,毫无特色,这就需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所写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丰富文章内容。我在初一某一次记事作文中发现了好几篇作文,事物本身都很感人,描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文章就像光杆树木,没有干枝和树叶。如某生写了暑假前一天中午放学,走到家里,肌肠辘辘,却不见母亲人影,饭也没有做好,心中很火,来到桃园本想发发脾气,却见母亲满头大汗,刚从桃林中走出,于是主动回家做饭给母亲吃。显然,该生所写的材料好,问题在于对事物观察不细致,更不会艺术加工。如当时的环境、人物的外貌等都没写出来,自己的感觉也没有很好品味。藏克家说:想象的丰富与否,决定于对生活的深入和对宇宙万物的观察思考,是否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我要求该生把看到母亲的劳动场景详细写出来,并且把自己的不同感受写出来。该生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对自己所写的事认真加工,对天气的热进行了环境描写,对妈妈钻出桃林时“热”的外貌进行了刻画,对自己见妈妈的前后心理变化进行了描写,吃不到饭蚶地的埋怨→看到大汗淋漓感动时妈妈的内疚→想到每年吃到妈妈种的水蜜桃时的感激→由衷地对勤劳能干妈妈的赞颂。
深入生活,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卑微的事放大,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写,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车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这一件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时代光芒,朱自清《背影》描绘了一幅父爱子的永恒图画。他们的作品成为我们学习典范往往不理想。为了在准备阶段做到明确要求,心中有全局,在学年前,把每学期的几次作文题材范围及训练要求分类列成表格,然后从整体着眼,拟定出作文准备的计划。作文课上,指导学生从内容入手,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人和事,打开他们记忆的仓库,把生活的积累取出来,帮助学生从记忆中选出最合适的材料来做本次作文的内容。再让学生重温这些趣事,热到讨论,这样学生就有了作文的欲望,写起具体也有真情实感。(3)开展阅读活动
阅读能力是作文能力的“根”,没有比较强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强的作文能力。因此,要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不仅要重视深入阅读,而且要重视课外报刊的阅读。阅读书报,是扩大知识面、信息量,增加积累的好方法。我们在班上每天安排10分钟时间由学生轮流读报、了解新闻。书报上的新闻趣事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内容。广泛开展“读书、读报、讲故事”比赛活动国,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审清题意,确定立意选择材料
被摄于大脑中的有许许多多的信息材料,要选择符合题意的,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这就要审清题意,确定立意,认真选材。(1)审题
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使之养成习惯。有些作文是完全命题,要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剖析。例如用“分解、分析、定重点”的三步审题法分析《记忆深处的一件事》的题意。
第一步以词为单位将题目分成记忆→深处的→一件→事,四层意思,再分析每词的内容。如“记忆”是指过去的,时间久,不是眼前的,“深处”是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不能写成一般的琐事,一件只能写一件,不能多写,事说明以写事为中心,不是写人状物的。第三步,可以通过上面的分析来确定各部分的重点,这就是题意。如上例的题意;作文要求以第一人称记叙一件往事,要突出深刻,至此,写作要求就明确了。
有些作文的范围比较大,要指导学生做到两看:先弄清体裁,再看记叙的对象。
在作文时,不妨出示与命题有细微差别的一组命题。让学生存纲辨析,然后再系统说明原命题的题意。(2)立意
命题作文主题思想的确定与阅读教学中中心思想的确定一样,一种是中心含在题目中,可通过审题直接确定中心。(3)选材
明确了写作要求,确立了中心,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材。作文要做到五要。一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做到量体裁衣;二要选择最有意义的材料,剪掉意义不大的材料;三要选典型材料,去掉一般材料;四要选新材料,去陈旧材料;五要选真实材料,去虚假材料。
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材料,一是散筛法。二是双向选择。三是避用求异法。
实践证明“从内容入手”是指导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是作文指导的关键环节。只有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准确选择材料,才能带领学生跨越内容障碍,提高写作能力,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写作知识。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体验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体验
【摘要】教育心理学中谈到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体验,在体验中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多元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体验教师素质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42-01
品味书本知识只靠死硬背得来始终不能很好运用,在学生头脑的印象不会很深。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就需要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体验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体验呢?由于篇幅原因,我只举两个例子。
一、利用文中的插图体验
许多阅读教材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当学生如果对阅读内容不熟悉的时候,插图为学生提供了易于理解的外部支持,提供了直观、丰富的补充性信息。研究发现,阅读者在阅读有插图的文章时,通常先读文字,然后看插图,之后再看文字,图文并茂的材料呈现方式使得阅读过程也具有双重解码的特征。在阅读过程中,插图被用作理解课文的一个工具,阅读者根据插图勾画故事的细节,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较差的阅读者来说,插图有时会比详细的言语解释更有效。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插图,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视觉意象。如上《三峡》这课时,我让学生在阅读前,对课本上的“夔门天下雄”这幅插图进行讨论,对图中的信息(如山水势、景物等)进行猜测或预测,推论图画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文学材料,从中寻找证据,来支持或推翻自己的预测。这样不仅无损于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关注文章内容和插图的不一致更主动积极地投入阅读,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分析,进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加深体验。
二、品味语言体验
学习一篇文章,如果不细细品味语言,就如囫囵吞枣一样,淡而无味且噎着难受。要尝到文学的琼浆玉液必须多角度品味语言的特点,才能有此体验。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品味:
1.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济南的冬天》中的“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句话,可这样问学生:能把句中“声”去掉吗?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声”的有无,会影响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此外,描写人物行动的动词、用得准确、生动、恰到好处的形容词、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2.品味修辞的作用。如上《竹林深处人家》时,有这样一句话:“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推到很远…”我让学生赏评用“海”来比“竹”的好处,以便让学生体验到竹“多”的特点。
3.诵读精彩文段。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体验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是倾注着作者浓烈的感情的名篇。通过表情朗读,使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作品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耳醉其情”。如《春》等课文就是诵读的好例子。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语言”这个牛鼻子,完全可以体验到文学的优美境界。因为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是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此外人物角色转换、拓展延伸、根据课文内容绘图、配乐朗读、制作课件、利用图片及影像等方式,都是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文本的解读。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适当选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加深体验,让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三、指导学生体验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创设体验的氛围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后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或理解。”那么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语言要亲切自然,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允许学生就学习活动营造一种敢于表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而不会被别的同学贬低,可以怀疑杜甫、李白,也可以怀疑泰戈尔、普希金。教师应把课堂看成知识交流、思想碰撞、情感交融的场所。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也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对话”,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学生才能主动地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审美体验和独特的体验。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欣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应该珍视的,“在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葛朗台或诸葛亮。因此,在解读文本时,应在尊重作者情感体验结晶的基础上多元解读。如果学生的回答切合实际情况,教师在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就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教师也要让学生把话说完,以保护学生敢于发表独特见解的自尊。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果学生的回答具有片面性,教师既要肯定见解中合理成分,又要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思考得全面、严谨、深刻。
参考文献:
[1]杜儒虎;对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6年11期
[2]彭淑娴;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感悟[J];语文学刊;2009年12期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外
推荐书目(欣赏部分)
中国文学
《论语》《墨子》《孙子兵法》《孟子》
《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屈原《离骚》刘向《淮南子》司马迁《史记》
刘义庆《世说新语》刘勰《文心雕龙 》郦道元《水经注》陈寿《三国志》
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马致远《汉宫秋》
沈复《浮生六记》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汤显祖《牡丹亭》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沈括《梦溪笔谈》司马光《资治通鉴》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蒲松龄《聊斋志》吴敬梓 《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刘鹗《老残游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谭嗣同》《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元曲
鲁迅《野草》《彷徨》《呐喊》《朝花夕拾》《故事新编》《坟》《中国小说史略》《中
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杂文等
老舍《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茶馆 》 短篇小说等
郭沫若《女神》
茅盾《子夜》《春蚕》《秋收》
巴金《家》《随想录》
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
曹禺《雷雨》
钱钟书《围城》《写在人生边上》《宋诗选注》
张爱玲《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
傅雷《傅雷家书》
格非《人面桃花》
韩少功《马桥词典》 《爸爸爸》
余华《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世事如烟》《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西
北风呼啸的中午》
阿来《尘埃落定》
王小波《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寻找无双》
王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动物凶猛》
李敖《北京法源寺》《传统下的独白》《要把金针度与人》
李碧华《霸王别姬》《青蛇》
柏杨《中国人史纲 》《丑陋的中国人》
林海音《城南旧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王安忆《长恨歌》《小鲍庄》
刘心武《班主任》《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马建《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曾 朴《孽海花》
莫言《红高粱》《透明的胡萝卜》
苏童《米》
马原《虚构》《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
陈忠实《白鹿原》
贾平凹《商州》《天狗》《腊月.正月》
史铁生《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
铁凝《哦,香雪》《麦秸垛》《棉花垛》
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
冯骥才
汪曾祺
路遥
阿城
余秋雨
北岛
舒婷
顾城
食指
海子
韩寒
郭敬明
刘墉
刘亮程
张悦然
颜歌
外国文学
希腊神话
伊索
民间故事
荷马
莎士比亚
笛福
拜伦
雪莱
惠特曼
狄更斯
柯南道尔
伏尼契
莫里哀
雨果
司汤达《雕花烟斗》《俗世奇人》《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禀》《人生》《树王》《孩子王》《千年一叹》《借我一生》《回答》《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热爱生命》《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疯狗》《土地》《三重门》1890》《水仙已乘鲤鱼去》《良辰》、《神谱》、《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变形记》、《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俄底浦斯王在科洛诺斯》、《独目巨人》、《阿尔刻提斯》《奥德赛》、《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西风颂》、《云雀颂》、《自由颂》、《吝啬鬼》、《巴黎圣母院》《一百个人的十年》 《受戒》 《平凡的世界》 《棋王》 《文化苦旅》 《生活》 《致橡树》 《一代人》 《相信未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杯中窥人》 《幻城》 《萤窗小语》 《一个人的村庄》 《葵花走失在 《桃乐镇的春天》 《工作与时日》《伊索寓言》 《天方夜谭》 《伊利亚特》 《哈姆雷特》 《鲁宾孙漂流记》 《唐璜》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草叶集》 《双城记》 《福尔摩斯探案集》 《牛虻》 《伪君子》 《悲惨世界》 《红与黑》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都德《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莫泊桑《项链》、《羊脂球》
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朵夫》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席勒《阴谋与爱情》
普希金《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果戈理《死魂灵》、《钦差大臣》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 契诃夫《变色龙》、《套中人》
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但丁《神曲》
薄伽丘《十日谈》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 易卜生《玩偶之家》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 海明威《老人与海》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泰戈尔《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
米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卢梭《爱弥儿》、《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华兹华斯 《我们是七个》、《不朽颂》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