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单元课文及教案
观 潮
guān cháo chēng wãi
chēng hū yán guān zhân lǒng zhào mãng mãng mí méng bó wù
áng shǒu
rén shēng dǐng fèi
fèi téng
héng guàn yī jiù
huī fù
yì lì
shān bēng dì liè
大潮
称为
盐官镇
笼罩
蒙蒙
薄雾(云雾)昂首
人声鼎沸(沸腾)横贯江面
依旧
恢复
屹立
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一年一度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飞奔而来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
读了《观潮》,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又将给我们展现怎样的画面呢?认真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景象,再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所知道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 雅鲁藏布大峡谷
珠穆朗玛峰
涓涓细流
滔滔江水
山脉
花卉
人迹罕至
不容置疑
郁郁苍苍
云遮雾涌
神秘莫测
涓涓细流
滔滔江水
千姿百态
直入云天
皑皑雪山
神来之笔
凌空展开
神奇美丽
人迹罕至
1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几千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2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他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3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4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在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真无愧于“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5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可以预料,在本世纪,雅鲁藏布大峡谷必将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
2.学习生字
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
二.分析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
(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思考:
(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1)丰富的语言
例:“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例:“堪称”“号称”“美誉”
例:“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2)特定作用的句子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例:“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鸟的天堂
灿烂
竹竿
白茫茫
三支
桨
规律
株
缝隙
照耀
树梢
静寂
榕树
应接不暇
抛 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
1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2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3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4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5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6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7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8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8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10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11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12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4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江湖,峡谷,榕树,鸟儿„„这些美好的景物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空中,去欣赏那美丽的晚霞。认真读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 火 烧 云 紫檀色
笑盈盈
凶猛
庙门
恍恍惚惚
一模一样
恍恍惚惚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2、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4、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同学默写的词语,这位同学是个马大哈!写字总是缺胳膊少腿的。
1、出示含有错别字的词语。
师:你们这些小老师们谁来帮帮他?
2、指名到前面来修改。
(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乐趣中记住了词语的写法。)
3、齐读。
二、复习第一段。
1、回忆第一段讲了什么?(板书:上来了)
2、齐读。
三、教学第二段。
过渡:火烧上来了,地面上的一切都变了,真神奇呀!那火烧云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板书:变化)
1、默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火烧云的变化?
(板书:颜色形状)
2、教学第二自然段。
(1)听录音。(观察图片)
(2)听了这一自然段,火烧云的变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多快)
(3)从哪儿看出多,你能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吗?(指名圈出)
出示:照样子,找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通通__________ __________
茄子紫__________ __________
(讲练结合,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
(4)又从哪儿看出颜色变化“快”呢?(一会儿„„一会儿„„)
(5)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烧”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换呢?那作者为什么不用“?”,而用“烧”呢?(“烧”写出了动态,表示了颜色,点明了课题。)
(让学生反复推敲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精确的语言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6)指导朗读(喜悦语气)
3、教学第3——5自然段。
过渡:火烧云的颜色是如此的色彩斑斓,瞬息万变,那么它的形状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1)指名读
思考:这3年自然段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那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呢?(板书:狗、马、狮子)
(2)齐读第3自然段,思考:
a、马出现时是什么样子的?
b、马是怎样变化,又是如何消失的?
(3)自学第4、5自然段。
(4)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本处设计让学生自学,与老师共同交流,体现了这一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5)听录音,小结。
谁能用《黄山奇松》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火烧云的状变化?(板书:千姿百态)
(回忆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四、指导背诵
师:火烧云真是太美了,读了课文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么美的景观你们愿意背诵下来吗?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景色背诵下来吧!
(此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背,变教师要求的被动为学生自己选择的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学生选择背诵。
(2)指名背。
五、作业
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作业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写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板书:
上来了
颜色 多 快
火烧云 变化
形状 千姿百态 快
下来了
灯卡片2张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第二篇:七年级第一单元课文教案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
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3)向 攀爬。
(4)有人啜泣。
(5)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 的口气说。
(10)我小心翼翼地。
(11)我的信心大增。
(12)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第三课:生命 生命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1.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5.质疑问难。
6.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
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8.朗读练习。
9.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2)在 小憩。
(3)令我震惊。
(4)令我肃然起敬。
(5)昂然挺立。
(6)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 也可以。
(8)庸碌一生。
(9)我应许。
(10)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10.作业。
见“研讨与练习”。
第四课:紫藤萝瀑布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
二、教学大体步骤
第一课时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路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辅助性问题设计:
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 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图(略)
“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
1.交流第一题答案。
2.交流赏花所得。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4.语言揣摩。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记几条。
6.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 分题目:
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摆法才好?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 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8.再练朗读。
9.布置作业。
(1)练习二
(2)练习三
第五课:童趣
一:教学建议和重点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7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有关资料
一、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第三篇:第一单元课文导读
第一单元课文导读
一、单元学习内容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1、培养我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2、引导我们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三、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组,要会写19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3、整体感受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4、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丰富课堂内容。
2、运用多种朗读方式,领悟课文内容。
3、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趣。
四、单元学习方法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学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进入情境,浮现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单元课时安排
学习本组课文建议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1、《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重点难点:
本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难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学法提示:
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从理解课文题目展开,然后细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②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③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④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通过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友情提示:充分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1、通过认真朗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①、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注音了!(我还能总结一下识字方法)()()()()()清 爽. 吟. 诵 唱 和. 瀑.布 陡. 峭.
()()()奥. 秘津.津乐道蕴.
含 ●我想和教科书对照或请教同桌,以上注音都正确吗?正确()错误()
●我来总结一下,我的识字方法是:。
●我能自己检查写的对错 正确()个 错误()个 ③在预习课文时我理解的生词有:
2.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山中访友》,通过预习我知道实际上作者拜访的对象是。
●这篇课文我读了()遍就读熟了。读这篇课文,我喜欢:◇大声地朗读。()◇默读。()◇和同学一起读。(),我能正确流利的读一遍。3.初读课文后我有几点收获,我想写在下面:
4.初读课文后我有几点疑惑想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疑问一: 疑问二: 疑问三:
(二)、学习探究
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抓住文章重点部分,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法提示:反复朗读课文,画出有感触的词或句子,边读边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读读这些句子,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例如: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通过这段话我体会到:。
再如:“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我从中体会到了:。
我感受深的句子还有:。
我从中体会到了:。
2、通读全文,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总结出课文有怎样的写法?。
3、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细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4、假设你是文中的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发挥联想,50字左右写在习作练习本上)
(四)拓展延伸:
鼎湖山听泉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寻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 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1、短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作者把泉水比做什么,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3本文在写法上与《山中访友》有何相似之处?。
(五)相关链接:
1下面这两首古诗都写了山的什么特点,请读一读,背下来。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黄山记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 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作为最高的效果,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这种光最神奇不过。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2山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法提示:
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积累;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并能结合阅读提示与同学交流收获。
学习准备:搜集山林雨景的图片、资料。课 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1、我首先读了阅读提示,提示我在读课文时思考:。
2、我能熟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⑴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一缕.(lù
lǚ)清晰.(xī xí)轻盈..(yíngyín)啼啭.
(zhuǎn
zhuàn)⑵我能通过()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并能积累下来。
优雅、清新、欢悦、奇妙无比等词语
3、通过自读全文,我知道课文写了: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的喜爱之情。
我还知道课文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
4、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交流: 疑问一: 疑问二:
5、我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是:
二、挑战自我
如果你学有余力,可以尝试完成以下内容,把你的思考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
1、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积累喜欢的句子。我来盘点 :
A、本课的生字我觉得比较难记的是
。我采用的识记方法是
B、我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是:课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重点突出发()句子摘录法()重点罗列法()。
C、我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上网()读书()问别人()没有搜集()
三、合作探究
阅读提示:边读边想象,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写什么,有了整体印象之后,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抓住重点句子或段落反复阅读体会,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写的。
1、通过自读全文,体会山雨的韵味:
2、回读全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达标训练:
1、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及、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 7 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
2、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
”。句中“
”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
3抄写喜欢的优美句子。
五、拓展延伸
雷雨
晌午,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小树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蝉在枝头拼命地叫着。一阵大风吹过,吹得树枝乱摆。地上,成群结队的蚂蚁正在忙碌地搬家。不一会儿,风卷乌云,滚滚而来,天像是到了傍晚,一阵比一阵暗。刹那间,闪电似金鞭乱挥,这儿一道,那儿一道,煞是怕人。雷声像爆炸似的,“轰隆隆,轰隆隆”响起来。在这电闪雷鸣之中,“哗哗哗”,大雨从天上倒下来了,越下越大,天地间像挂上了无数的大珠链。雷雨中,行人打着伞在泥泞的小路上吃力地走着。白亮亮的雨点打在雨伞上,“啪啪”直响。渐渐地,雷声小了,雨点也小了。云散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高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中,一股股清新的空气中夹带着泥土香味迎面扑来,天地间变得凉爽极了。
1.短文按下雨的过程,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概括。(1)雨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内容,将短文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明。
3、填空:
()的太阳()的傍晚()的春风()的雷声()的天空()的小路
六、相关链接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如,将雨来时由远而近、逐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将雨至时雨丝飘洒在山林的声音比作“优雅的小曲”,将雨过时雨珠滴落的声音比作“一场山雨的余韵”,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突出了山雨所特有音韵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听雨 小时候,住在瓦屋下,每当下雨,便能听到淅淅沥沥、凄凄然然的雨声。长大了,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听不到雨声凄然,似乎生活缺了不少的灵气,缺了能让人感动的至柔至弱的东西,心在慢慢地沙化。
于是就怀念起那瓦屋雨声。
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立即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如百马齐鸣,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相思的情人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索怀;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
雨成了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
闲暇之中,有幸回到了自己曾经听雨的地方。恰逢那天下小雨,又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雨声。迷蒙之中,雨声里透出一种古怪的情调,是久未沟通的那种。它拒我于千里之外,向我表明它对我的陌生,然而我却能从意识的最深处感受到它存在的气息。我有一种从梦中猛醒的畅快和历经迷茫后的沧桑感。
哦,我在雨声中相约的竟是已隔了时空的自我,它在讲述我以前的一切。我彷徨了,我问自己:我是谁?还是从前的那个我吗?
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
3、草虫的村落
学习目标:
1.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2.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3.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难点:
1、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回忆自己亲近自然、观察小虫的生活经历中引起共鸣,培养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品读课文的文字中感受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和那种向往大自然的童趣。
3、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学法提示: 阅读课文时,要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体会在文中的意思。在读书时要善于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自己深度思考,这样自己对课文才会有更新的理解。
学习准备:
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小虫的世界。丰富亲身体验。课 时:2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1、我能多读几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句子。还能完成以下练习。
⑴正确认读,并抄写下列词语。
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
(2)我能区分形近字并组词:
俏()庞()巷()韵()勉()梢()宠()港()均()免()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安宁而平静()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文中指的是黑甲虫来来往往的情景。()指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匆忙赶路的神态()
3、我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我还知道课文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表达了作者。
4、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交流: 疑问一: 疑问二:
5、我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是:
二、挑战自我
阅读提示:画出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书上,这里的批注不仅是对内容、思想方面的,还应该有对文章表达方法的认识,对于重点的优美的句段抄下 来。
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画出有关句子,谈谈你的体会。我来盘点一下:
A.本课的生字比较难写的是
,我能给难写的字组词
B.我选择理解词语的方法是:◇查字典理解。()◇根据上下文理解。()◇联系实物想象理解。()◇先理解词语中的每个字,再连起来理解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C.我提出的疑问是关于:◇词语的。()◇句子的。()◇文章内容的。()◇表达方式的。()
D.我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上网()读书()问问别人()没有搜集资料()
三、合作探究
学法提示:先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在头脑中有个初步印象;再通过对课文各部分内容的进一步研读,边读边想象,明确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些什么?请写下来。
2、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的; 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四、达标训练:
(1)填空: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得熟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草虫的世界
茵茵绿草,稚小生灵游戏其间;看似静享生命,或许忙碌生存。
白云悠悠,我坐在草地上,任风抚摸我的脸。花儿点缀在草地上,红彤彤,绿油油,金灿灿,蓝盈盈,白嫩嫩……美极了!这时,一只红色的七星瓢虫吸引了我的目光。
这只七星瓢虫是一个向导,带着我左拐右拐,好一会儿,才领我到了他的快乐天地。那是一片分得有条有理的土洞,大大小小有好几个,看来看去,都没分出哪是大街,哪是小巷。那只瓢虫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上,没和他的同伴们打招呼,真够狂妄的。突然,他在一个草丛前停了停,爬进草丛,消失了。
我垂头丧气地坐在旁边。这时,几只蚂蚁从一个很小的洞中爬了出来,背上不知扛着什么东西。我走近一看,呵,原来在搬家,看来要下大雨了!
十几只小草虫在一片树阴下快乐地歌唱,“吱——吱——”“笃——笃——”“呀——呀——”时而婉转,时而流畅,时而轻松愉悦,时而沉重壮烈,时而急,时而缓……我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自己也是一只小虫子,专注地拉着小提琴,沉醉于自己所演奏的美妙的音乐中。“轰隆隆——”,沉闷而短暂的雷声,是音乐的结尾音。
抬头仰望,乌云压顶。一阵大雨哗然而至。
1、结合文章,说说作者在“草虫的世界”看到了什么?
2、作者有哪些发现?。
六、相关链接
郭枫 著名诗人、作家。读高中的时候,郭枫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1950年起,郭枫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88年开始,郭枫为了在台湾振兴中国文学而奔忙,他还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他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
郭枫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从上世纪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都表现了他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他写的《老家的树》,以饱满的激情,用柳树的妖媚、榆树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
4、索溪峪的“野”
学习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学习的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感受索溪峪的“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提高理解力和感受力。
学法提示:建议同学们课前可通过查找资料,认识索溪峪的独特,索溪峪的“野”。再读懂阅读提示,边读边思考提示的问题,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并能结合阅读提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习准备: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 课
时:1--2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1、认读词语:
净化 雕琢 倩影 崛起 赌气 同胞 百丈峡 调皮
怦怦直跳 断壁悬崖 千峰万仞 绵亘蜿蜒 亭亭玉立 窈窕淑女
2、根据词义写词语。
(1)、不局限在一个标准、一种规格或一种方式上。()
(2)、任凭自己的心愿,想要怎么干,就怎么干。()
3、初读课文,我了解到: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
4、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交流: 疑问一: 疑问二:
5、我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是:
二、挑战自我
阅读提示: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检测一下能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说说作者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我来盘点一下:我读了()遍课文,我喜欢()朗读,我通过()方法理解词语,我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的,我通过()搜集资料,我采取()方法抓住了课文主要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
学习提示:边读边想象,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写什么,有了整体印象之后,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抓住重点句子或段落反复阅读体会,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写的。
1、读课文,想一想: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你是怎样理解的?
2、通过自读全文,思考: “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了索溪峪的“野”?
3、文章描写生动形象,我想与同学练习朗读,感受那里的美。
四、达标训练:
1、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就使人胆颤。
2、读句子悟写法
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这句话让你感受到:。
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这句话写出了
五、拓展延伸
天子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湖南武陵源区东北部,桑植县东南边缘,与风景明珠张家界,十里画廊索溪峪,构成了一个品字形的风景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9000余公顷,近一百平方公里。
天子山仅次于峰林中心的高台地,景区内峰林耸立,云雾飘渺,现有黄龙泉、茶盘塔、老屋场、凤栖山、石家檐五个主要游览区;有一座天桥、两个天池、四个天门、五个溶洞以及80多个观景台和数处流泉飞瀑。它的风光不仅具有雄、险、奇、秀、幽、野特色,而且春夏秋冬,阴晴朝暮,变化万千。因而赢得了“不是黄山,胜似黄山”,“谁人识得天子山,归来不看天下山”等赞语。
天子山的风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原始风光自然美”。她的景观、景点都天造地设,全无人工雕琢痕迹。这里不但有奇山秀水,还有淳朴的民情,奇特的民俗、独具风味的民族食品正等待着各位游客光临。
景区特点:观景佳地、神奇峰石、天然岩壁、多姿水景、四大奇观
天子山还有云雾、月夜、霞日、冬雪四大奇观。云雾,是天子山最多见的天象奇观。有云雾、云海、云涛、云瀑和云彩等景象。久雨初晴之后或霏霏细雨之中,先是朦胧大雾,继而形成白云,环绕飘浮。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使人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之中。有时云雾从溪口涌出,爬过峰顶,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飞泻而下,形成云瀑,十分壮观。
1、这篇短文有不少优美的词句,请你把喜欢的抄一抄。
2、通过阅读短文,我对天子山有了更多的了解,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
3、短文主要写了。
4、这篇短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索溪峪的“野”》一文有哪些异同:。
六、相关链接
张家界 张家界在湖南省西北部,位于大庸、桑植、慈利三县交界处,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82年,张家界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含天子山、索溪峪,合称武陵源风景区)。这里由于地质变化、水流切割、风化崩落等影响,形成了举世罕见的砂岩峰林地貌。全市共有景点300余处,奇峰耸峙,云雾缭绕,森林茂密,溪流清澈,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繁多,具有原始大自然的风韵。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索溪峪 索溪峪因索溪而得名,位于武陵源的东部,是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政府所在地。这里以奇峰秀水、钟乳洞和深壑著名。主要景点有黄龙洞、宝峰湖、十里画廊、西海、百丈峡、索溪、一线天等。索溪峪景区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区内约有2 000多座独具特色的险峰。
十里画廊 十里画廊是一条长达6公里多的高山峡谷。这条峡谷奇峰叠耸,怪石林立,一路上风景相连,宛如一幅秀美的画卷。沿途可见转阁楼、虎啸天、老人岩、夫妻岩、众女拜观音等景观。
第四篇:单元课文教案0
教学目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教学时数: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以下壮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说出这些壮语的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梁实秋,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任公: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的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3、相关故事:
大义灭亲,披麻戴孝: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臵,答礼不疲。
不同寻常的宽容:
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使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得以化解为零。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三、预习检测,字词积累:
1、给红体字注音:
戊戌政变 显宦 叱咤风云 莅校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步履 谦逊 激亢 箜篌 酣畅 流涕 蓟北 涕泗
2、解释下列词语:
显宦 叱咤风风云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谦逊 起承转合 博闻强识 酣畅 屏息以待
四、整体感知:
1、标记文章段落。
2、听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3、概括每段中心:
(1)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2)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
(3)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4)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
(5—9)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演讲,列举他的演讲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
(10)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第 二 课 时
一、研习课文:
1、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梁启超的演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⑤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⑥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2、为什么梁启超的演讲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什么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
(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富有感染力)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要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感情丰沛)
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3、梁启超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 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 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又略有夸饰,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二、释疑:
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其学术造诣而不谈他的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所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名声所掩盖,正值得为之撰文彰显。
2、从文题看“演讲”应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前两段并没有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那么文章前两段讲什么内容?并说说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特别强调不少“显宦”与“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都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2段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工整、美观,特别强调读他的演讲稿和听他的演讲相差甚远。
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思是说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用“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来衬托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不同凡响;以读这篇演讲稿和直接听讲演趣味上的差别,进一步突出强调他的演讲的独特魅力。这两段的侧面烘托,让人在未听其演讲前,既充满好奇和兴趣,又会产生敬佩之情,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本。
3、侧面烘托这种描写是指没有中心人物在场,而是通过别人的活动或另外的事物来衬托中心人物。同样的描写手法文中还有一处,大家找得到吗?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4、“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明显是贬义词。为什么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实秋所尊敬的梁任公呢?会不会影响梁启超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真实地描写,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是怎么说的?我是“浓缩人生精华”。他个子矮小,但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
5、“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
6、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个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7、《箜篌引》短短十六字蕴涵了什么故事?作用是什么? 故事:朝鲜水兵在水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朝鲜水兵回家向自己的妻子丽玉讲述了这个故事,丽玉援引故事中的悲情,创作了这首歌曲,听过的人无不动容。
作用:《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跟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8、为什么梁启超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呢?
《桃花扇》的结局是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梁启超讲到这里,自然联想到国家此时动荡的现状,怎不会痛哭流涕呢?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9、为什么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呢?
选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10、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桃花扇》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 “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庆祝官兵收复失地的《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时,“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可以说,梁任公已经将自己当做作品中的人物,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演讲生动投入,而是因为他的爱憎不自觉地流露了出来。所以梁任公的晚年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
11、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演讲的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感情感染了听众。
12、文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爱国救国的热忱,强烈的责任感;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
1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节的深刻的含义?
梁启超是应清华学子得邀请来演讲。在20世纪初动荡变革的年代,梁启超为青年的上进欣然应邀,热情讲演,实属难能可贵;当世文坛多少人问政治而不专心学术,学问难以做到梁先生的境界,令人生憾;做学问的人应当向梁先生学习做学问和做人。
14、我们再次试着为一代大师评改文章,前面已经给他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闻强识、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了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及从梁任公那学习到了如何演讲的有效方法。
四、布臵作业
1、朗诵课文,从中完成课后习题。
2、结合课堂上老师讲的演讲技巧,找一篇文章进行实践。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肖
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形
梁
步履稳健
神
任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兼 公
眼神光芒四射 备 演
开场白:独特(谦逊 自负)
讲
声 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特
内 容:丰富有趣,旁征博引(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点
动
作:成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表 情:狂笑
太息
痛哭(酣畅淋漓
感情丰沛)
从演讲内容 上说要注意文章结构、论点、论据及其构思要新颖,在论述过程中能旁征博引,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因素如手势,或者其他恰当的肢体动作来为演讲增色,此外还要注意语速、语音、词汇和 表情。具体说来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主 题
1、主题鲜明,思想性强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3、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语言表达
1、语言优美,准确简明
2、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3、表达流畅,口齿清晰
4、普通话标准
艺术表现
1、富有激情,感染力强
2、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3、肢体语言使用恰当 演讲效果
1、观众反应好
2、气质、形象、着装
3、时间掌握好
第五篇:课文第二单元教案
课文1
1《画》
【学情分析】: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总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 个字。认识走之儿和竖心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和难点】:
4、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5、难点:了解诗意。【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6、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有关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人”、“火”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引入课文。
1、出示国画,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山、水、花、鸟)
2、这是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画!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画,读准三拼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古代有一位诗人,见到此画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来写这幅画的。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诗。(范读)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读给小伙伴听听,读准字音(特别是前鼻音和翘舌音)
4、开火车、个别读等,巩固生字读音。
4、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远、近、春、惊、听、声、色(“色”是平舌音,“声”“春”的声母是翘舌音,“近”“春”“人”的韵母是前鼻音,“听”“声”“惊”的韵母是后鼻音。)
三、理解古诗的词句。
1、远看山有色:外出郊游时,远远地看,山有颜色吗?(看不出什么颜色,但能看出山的大致轮廓。)
指名学生“远看”这幅画,看到的山有颜色吗?(板书:远看)
生:站在教室里看画里的山是有颜色的。(可以说说什么颜色)(板书:山有色)
说说山上有哪些颜色(红色——满山的红叶;绿色——满山青翠的松柏;„„)
2、近听水无声:小溪里的流水会发出哗哗的声音吗?(会)为什么诗中却说走近流水仍听不到声音呢?(板书:近听)请一名学生走近,仔细听听。(诗句说的是画中的山和水。)
(板书:水无声)
3、春去花还在:春天花开花也会凋谢。可是为什么这里的花会一年四季开不败呢?(因为是画上的花)(板书:春去 花还在)
4、人来鸟不惊:(板书:人来)指名一学生上讲台和鸟儿打招呼。
师:人来了,鸟儿惊不惊?(生:小鸟直蹦跳,它害怕了。)“害怕”就是“惊” 再指名一学生和画中鸟儿近距离打招呼。
师:人来了,鸟儿惊不惊?(生:小鸟不惊。)那是因为它是画中之鸟。(板书:鸟不惊)
5、让我们把古诗完整地读一读,知道为什么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画。
四、朗读指导
1、指导朗读注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范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引读,(如“远看——,近听——,春去——,人来——”。)
3、根据板书“山、水、花、鸟”,回忆诗句的顺序和内容,自己先小声试背,再齐背,最后指名背。
4、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
五、识字:
1、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这些字该怎么记? A、熟字加偏旁:远近还;B、熟字变形:人
(八)无(天);C、熟字加笔画:来; D、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竖心旁; E、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六、写字:
1、观察生字“人”和“火”在四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先书空后练写。“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
“火”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笔顺,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2、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文”、“六”。
2、复习巩固11个生字。
3、进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
一、1、2、复习导入
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读句子找生字朋友,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识记部分生字。A、春雨细细地下,远山变成了绿色。B、我听见小学生在大声读书。
3、二、1、指名背课文。学习诗中的反义词: 理解“远”、“近”
A、出示“远”、“近”,让学生看图说说谁在“远处”谁在“近处”?
B、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
2、告诉学生“远”和“近”的意思相反,叫反义词,诗中还有几组意思相反的词,看谁找得又快又对。“有”和“无”;“来”和“去”
三、1、2、3、四、1、2、扩展练习,说反义词: 完成课后的“我会说”
四人小组练习说反义词,看哪一组说得多 小组派代表汇报。指导书写“文、六
指导认读“文、六”,说说这两个字的异同
观察“文、六”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按笔顺书写生字。“文”的撇从竖中线起笔。“六”的横在横中线。
五、举办猜谜竞赛
出谜 给同学猜,猜对的小朋友获得优胜,如若猜不出,揭示谜底后也可获优胜。
六、实践活动:从自己认识的字中找一找意思相反的词,看谁找得多,记得多。
【教后反思】:
四季
【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此类的儿歌。对于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这首诗歌的段式基本相似,学生便于仿说练习。【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竖弯钩和横折弯钩,4个偏旁方框儿、禾字旁、雨字头和月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收集一些描绘四季景色的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和4个偏旁方框儿、禾字旁、雨字头和月字旁。知道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句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出示课题,齐读。(四季)
2、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四季!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己来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2、出示生字卡片,你会读哪些字,做做小老师来带大家读一读。注意:“说、是”是翘舌音。
3、开火车认读生字,想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交流,汇报。学习4个新的偏旁。加一加:对 说 叶 秋 肚
归类: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全包围结构 4个偏旁:方框儿、禾字旁、雨字头和月字旁。
4、去拼音读生字卡片,并放在课文中进行朗读。请学生分句读,注意:“尖”是三拼音。“青、挺”是后鼻音。“穗”是平舌音。
三、再读课文,学习第一句。
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秋天是怎样的?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秋季的景象:果子熟了、稻子丰收了、天气凉了„„
1、让我们读读文章是怎么写秋天的?(1)指名读。思考:这一句写的是什么?(2)看图认识“谷穗”。在图上指出哪儿是“穗”。谁会鞠躬?(做一做动作理解“鞠躬”)谷穗为什么要鞠躬呢?(谷子熟了,压弯了腰)(3)提问:谷穗为什么说他就是秋天?
2、谷子熟了,压弯了腰,农民伯伯多高兴呀!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3、试着背背这句话。
4、句式训练:。我们知道秋天还有许许多多的景象,你能当当小诗人,像课文那样试着说一句话吗?小组合作说说,选出最好的句子交流。例句:落叶黄黄,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苹果(),他()说,我是秋天。
(),他()说,我是秋天。
四、巩固练习
1、认读课文后的生字3遍。
2、大声读课文3遍。
3、寻找春天、夏天、冬天的景物特征。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其他三句话,知道春、夏、冬三个季节的特征,感受每个季节的美丽。
2、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课文。
3、会写“
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竖弯钩和横折弯钩。【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做开火车游戏)
2、背诵描写秋天的一句话。
二、学习课文其他三句话。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近生机勃勃的春天!
1、学习第1句话。
(1)小朋友自己读读第1句话,要求读准确,读明白!如果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的,过会儿可以请教大家。(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板书:读)(2)想想:草芽为什么说他就是春天?(板书:想)(3)试着背背这句话。(板书:背)
(4)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春天来了呢?你能像课文那样试着说一句话吗?(板书:说)
2、学习其他两句话。
(1)夏天和冬天,你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请你选择一句话,按照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己来学一学。学生看板书,教师讲解学习的方法和步骤。(2)学生自学,并汇报。教师点拨:草芽、挺、顽皮
3、指导朗读和背诵:找找这3、4话和1、2两句话在说法上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1、2句话是什么对什么说,而3、4句话是什么怎么样地说。自由背——小组合作背——分组轮背——齐背
三、拓展延伸学习。
1、在小组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句话,能干的同学可以多说几个季节。
2、小组合作说出一篇新的课文《四季》
四、练习写生字和新的笔画。
1、笔画
竖弯钩和横折弯钩是要掌握的两个新笔画。教师用一根软铜丝(或电线)先拉直,然后分别折出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让学生清楚它们都是一笔写成。写字时让学生注意观察、体会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的转折的角度,运笔用力的大小。
2、生字,先模仿再写作。
“七”:横在横中线,竖弯钩在竖中线上。“儿”:竖弯钩沿着竖中线。
“九”:撇从竖中线起笔,横折弯钩的横在横中线起笔。“无”:第二横在横中线,撇从竖中线起笔,竖弯钩在竖中线。
五、实践活动
1、以“美丽的四季”为内容,开一个“诵四季”展示会,学生可以用诗歌、歌舞歌颂四季,也可用绘画表现某个季节的美。
2、你觉得哪个季节最美?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再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教后反思】:
小小竹排画中游
【学情分析】:
1、一年级学生擅长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在理解字词时,应采取多种形式:看图理解.听音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等.2、学生的个性能力不同,所以在指导学生认记字形时,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学生喜欢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背,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 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和横折钩,3个偏旁山字头、木字旁和草字头。、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认识笔画 偏旁和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3个偏旁山字头、木字旁和草字头。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和横折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学习伙伴,(出示竹排图),你认识它吗?
(师板书:排)齐读。你觉得这个排字和老师手上的竹排图有什么关系?
师:是的,把竹子一根一根地排在一起,然后用绳子绑起来,就成了竹排。
(将手中竹排图与“排”字比较,让学生在比较图与字的共同之处,掌握排的字形与字义。这种形象识字方法,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更好掌握生字。)
师:你坐过竹排吗?你对竹排有哪些了解?(师介绍竹排:竹排是水上的一种交通工具,以前,在江南一带,农民伯伯常用竹排来运输粮食、货物,现在,竹排主要用在水上娱乐。如果有机会到武夷山或者雁荡山去玩,你就可以坐上竹排去观赏一下两岸美丽的景色。)(竹排离学生生活较远,他们不清楚竹排是怎么样的。师的介绍让学生对竹排有了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今天,小竹排就从河里流啊流,流到了我们这儿,它在河里流的时候啊,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就提笔写了一首诗歌——小小竹排画中游。(学习“中、游”。)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呢?请小朋友翻开语文书,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
下面请小朋友自由读,要求把课文读通、读熟练。
2、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件出示课文)。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课文插图正是最佳的教学资源,为此,第一次自由读时,安排学生看课本读,意在引导学生利用插图帮助自己理解课文。之后的看小黑板指名读,却是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教学而设计的。]
三、写字
1、认读三个生字。出示2个新笔画横折和横折钩,进行学习。
2、说说三个字的笔顺,进行纠正。
3、仔细观察三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说说要注意什么。
“口”:防止学生把“口”写成方块。可用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写好“口”的要领: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日”:提醒学生注意“日”的两竖必须写直。中间的横在横中线。“中”:最后一笔悬针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
2、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和词语。(摘果子游戏)
2、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1、学习第一句话。
(1)读读第一句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演示小竹排活动教具,让学生理解“顺水流”的意思。(3)指导朗读。
鸟儿会唱什么歌?看看图说说理由。(空气新鲜,树木喜人)鱼儿会怎样游来游去?看看图说说理由。(河水清澈)指导读出鸟儿、鱼儿欢乐的感情
2、学习第二句话。
(1)指导学生看图,岸上有什么?(“密”指树木很多,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枝叶茂盛。)(2)在图上指出“禾苗”,禾苗怎么样?“绿油油”是描写禾苗颜色浓绿,而且有光泽,说明禾苗茁壮、长势喜人。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3、学习第三句话。
(1)读读句子,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第三句是重点句,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讲述: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
(2)江南有小鸟、鱼儿、许许多多的树木、绿油油的禾苗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想想,你坐在这小小的竹排上还会看见什么美丽的景色?(美丽的花朵、一群群的小鸭、成群的牛羊、果园等等)
(3)指导朗读:配上音乐,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江南水乡美丽风光,从而读出喜悦、欢快、赞美的感情。
三、背诵指导。
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自由地一句一句练习背诵
3、小组合作背诵。
4、连起来背诵全诗。
四、实践活动
1、用“ABB的什么”格式说词语,看谁说得最多。例如“绿油油的禾苗”“黄澄澄的梨子”“红通通的柿子”“圆溜溜的乒乓球”“胖乎乎的脸蛋”“蓝盈盈的天空”“翠生生的秧苗”“酸溜溜的梅子”等。
2、收集学生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布置在教室里,做“我在画中游”的游戏,让学生扮作“小旅行家”,向同学们介绍旅游景点的美丽风光。
五、课外诗歌扩展。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教后反思】:哪座房子最漂亮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浅显的儿童诗。通过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农村新房很多,其中造得最漂亮的是小学校,说明当地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心。全诗共四句话。第一句话三行诗,介绍了新房子外形的美观漂亮,青瓦白墙,门宽窗大;第二句话三行诗写出了房前屋后的绿化环境,林木成行,花果飘香。三四两句一问一答,点出了小学校的房子是最漂亮的。这首诗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钩、竖钩”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农民盖了许多新房,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堂。
【教学难点、重点】: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生字。【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课文,能基本流利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2个生字。学写4个字。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农村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你去过农村吗?那儿的变化大吗?
2、今天带你们到农村去瞧一瞧(出示课件),把那里的风景夸一夸。
3、学生看图,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提问:请数一数有几座房,哪座房子最漂亮?为什么?
4、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哪、座、房”和轻声词“漂亮”。
(二)、读通课文:
1、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开火车检查自读情况,学生评价,相机指导读准三拼音节和轻声音节。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4、多种形式读,开展小组擂台赛。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教案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
2、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一句。
(1)自读第一句,说说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些房子,为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图文结合,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3)比较“大的窗”和“大大的窗”等,通过换词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叠词有什么好处。
(4)诗人用这么美的词组写出了这些房子很美很宽敞,可见他多么的喜欢这些房子呀!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一句呢?
(5)朗读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大大的窗”
3、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二句。
(1)看图,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
(2)教师朗读一、二句,学生比上眼睛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结合图,学习三、四句。
(1)再看图,问:在小朋友的眼中,哪座房子最漂亮?(2)指导朗读三、四句。
四、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了、子、门、月”。
2、分析字形,记住新笔画:“横钩、竖钩”,并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了”:横钩写到竖中线收笔,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子”:启发学生把它和“了”比较,让学生知道“子”比“了”多一横。“门”:要先写点,横折钩从竖中线起笔。“月”:第一笔是竖撇,第二横在横中线。
3、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笔画横钩和弯钩,4个偏旁广字头、户字头、穴字头、尸字头。
2、学会说叠词。
3、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
1、生练习朗读。
2、指导学生背诵。(看图背诵,教师引背)
3、比比谁背的最好。
4、唱一唱课文。鼓励学生把课文编成歌曲,先在小组内唱,再到全班唱。
二、巩固识字。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2、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去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交流:用比较法记偏旁:“穴”与“宝盖头”,“户”与“尸”。
3、开火车给“香、哪、门、们、窗、要、亮、房、们、座、漂、青”组词。
4、创设语境,巩固生字:老师将一些生字藏在一段话中,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自读——同桌检查——指名读)
我们的校园里有两座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个美丽的大花圃。花圃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这儿一年四季散发着花香,吸引了许多女同学来观赏。教学楼的后面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坪,男同学都爱在青草坪上踢球玩耍。
三、词语积累。
1、练习说叠词,先说课文后面的再发散。
2、词语找朋友:宽宽的、胖胖的、大大的、红红的、亮亮的、闪闪的
马路、星星、眼睛、苹果、小手、太阳、四、“夸校园”比赛。(可以说几句话,可以朗诵儿歌或诗。)
五、课外阅读 亮亮的,圆圆的,是我家的鱼塘。红红的,香香的,是我家的花房。【教后反思】:
爷爷和小树
【学情分析】:
通过识字
(一)和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较好地巩固了汉语拼音,能较熟练地拼读音节,学会了如何朗读课文。前面的生字教学已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如本课中出现的横、竖、撇、点、横折,降低了学生书写生字的难度。【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弯和5个偏旁父字头、立刀旁、两点水、人字头、四点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教学重点】:认记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和练习朗读。【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弯和5个偏旁父字头、立刀旁、两点水、人字头、四点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启发谈话: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
2、揭示课题。学习生字“爷”,与“爸”进行比较。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学习5个新偏旁,找找课文中哪些生字中有这些偏旁,这些字如何读,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注意:“热”是翘舌音,“冷”是后鼻音,“伞”是平舌音。
2、剩下的字怎么念,它们的偏旁各是什么?注意:“穿”是翘舌音。
3、生字卡片认读生字。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4、巩固练习:
(1)看图猜字。“棵”(左边画棵树,右边画个果子)。“穿”(上面一个洞口,下面一排牙齿)。
(2)选偏旁、部件卡片组成字读一读。
(3)比一比,组词:爷——爸、棵——课、穿——窗。
5、找找这篇课文和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认识自然段。看清自然段的格式,自然段一般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请在文章中标好自然段。
6、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暖和、衣裳、撑开”的字音。
7、再读课文。
四、写字
1、看看这些字中,哪个笔画是你不认识的,出示新笔画竖弯,进行学习。
2、认读4个生字,进行书写指导。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看要注意什么?
“不”:竖在竖中线。
“开”:横在横中线,竖比撇长一些。
“四”:写“竖弯”时,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
“五”:竖从竖中线起笔,行笔略向左斜;第三笔“横折”起笔超过“短横”,向右行笔至右半格与“短横”上下对齐处折笔向下,收笔与“竖”对齐。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什么。
2、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笔画、偏旁、生字和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有关的词语。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我家门前有什么?小树长在哪儿?(2)能用“什么地方有什么?”说一句话。(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课件,画面为: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北风一阵阵刮过,地上有许多树叶。小树在寒风里会说些什么呢?
课件画面:课文的第一幅图画。说说爷爷在做什么?(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看图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么?(包扎在树干上的稻草或草帘)
(3)什么时候,谁给谁穿上暖和的衣裳?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做?(预防小树被冻坏。)(4)指导朗读。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感觉怎么样?把小树舒服的感觉读出来。
3、学习第三个自然段。
课件画面:夏天到了,小树长得很茂盛。你想夸夸小树吗? 课件画面:课文第二幅插图。小树为什么能长得那么好?
(1)指名读课文第三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同学们来帮帮你。(2)看图理解“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枝叶茂密的树冠。)这把小伞有什么用?(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
(3)什么时候,谁给谁撑开了绿色的小伞?爷爷感觉怎样?(4)指导朗读。
4、说话练习。
(1)你曾经帮助别人做过什么事吗?
(2)用“什么时候,谁给谁干什么?”(奶奶病了,我给奶奶倒开水。)
5、齐读课文。小树为什么能给爷爷遮阳?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文中有一对意思相反的词,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2、课后“读读说说”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词汇。练习时可先读读左边的部分,感知四个短语的结构特点,再仿照说说。指导的重点是扩大积累,运用恰当。可先同桌或四人小组练说,再用四张填空卡片变换顺序开火车口头填空,比比哪一组说得恰当而不重复。
3、背诵课文。【教后反思】:
语文园地二
【学情分析】:
这个语文园地有六项内容,包括分别字音,比较形近字,字的偏旁归类,读词语,读句说句和读背古诗。在第一题和第二题中,分别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使枯燥的比较变得趣味盎然。第三题的按偏旁归类字,也为偏旁加字组成新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最后,量词的运用在这一园地占了较大的分量,作为口语训练,提高量词的准确性自然而然成为重点。【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区分平、翘舌音和声母为n、l的生字。
2、能辨别比较形近字。
3、能根据字的偏旁给字归类。
4、能熟练地读出熟字组成的新词。
5、能照样子,按要求把句子说完整。
6、能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能区分音近、形近字;能熟练读出熟字组成的新词;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
【教学难点】:部分词语的轻声。理解古诗的意思。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区分平、翘舌音和声母为n、l的生字。
2、能辨别比较形近字。
3、能根据字的偏旁给字归类。【教学难点】:平翘舌音的区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题。(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1、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这里啊,有八位蝌蚪妈妈,他们分别是(在黑板上事先写好八个字母:z zh c ch s sh n l)小朋友们把声母念一遍
2、说要求:这个游戏这样玩:这里有许多的小蝌蚪的头饰,每个头饰上都有一个汉字,根据这个汉字的读音找到自己的蝌蚪妈妈。比如说,小蝌蚪“真”,(老师指着这个头饰)它的妈妈应该是谁呢?(zh)对了,知道怎么找了吗?下面我要请十八位同学来当小蝌蚪,看清楚汉字后,戴上头饰以后站到黑板前蝌蚪妈妈的前面,同一个妈妈的小蝌蚪站成一排。
3、分饰物,(可以请平翘舌音有问题的学生)(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全部分完后,小蝌蚪们和着音乐找到自己的妈妈。
4、(音乐停)向其他的小朋友提问:有没有找错了妈妈的小蝌蚪,纠正。
5、下面请小蝌蚪们再来考考大家,站成一排,把顺序打乱,看看小朋友们还认不认识你们。
6、剩余的同学依次念完头饰上的汉字,并组词。
二、学习第二题。形近字比较
(一)1、作完了游戏,接着我们来玩一个“变字”的游戏,请小朋友们准备好自己的本子和铅笔。
2、(课件出示:了 木 大)齐读三个汉字,现在,这三个字要变了,怎么变呢?就要大家动动脑筋,给这三个自己每个字添上一笔,变成另外一个字。看看哪个小朋友变得最多。
3、学生动手,教师下去检查,添完后逐个地让同学说,学生说完一个,课件出示一个。(了——子)(木——本、禾)(大——太 天)出示完一个新加的字后学生组词
4、一起把课件上的自己读一遍。
1、刚刚我们是添笔画变字,接下来,我们要加大难度,加偏旁变字。怎么变?看(课件出示:十——肚)学生说它的变化。
2、出示要变的字:十 田 青 齐读一遍,然后说要求,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给一个字加偏旁,能干的同学可以给三个自己都变变。
3、学生开始加偏旁。老师在黑板上写好三个要加的字。(十—古、叶、什)(田——苗)(青——请、清、情„„)
4、四人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汇报,给十字加偏旁,加完后请他做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再组个词,依次是“田”和“青”。表扬鼓励加得多的学生。
三、学习第三题。
1、翻开课本71页,看看,图片上的小明和小红在干嘛?(拣苹果),他们可不是乱拣的,而是有规律的,看看地上的苹果再看看小明和小红的篮子,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采?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2、学生汇报:小明和小红应该采地上写有和他们的篮子上偏旁一样的汉字苹果。
3、在课本的空白处分别把这十个苹果分装在两个篮子里,比如说,小明的篮子里:
4、学生汇报
5、齐读
6、老师小结:刚才我们给同一个汉字加了笔画和偏旁就变成了不同的汉字,这一题是,同样的偏旁,另外一个部分不一样,也形成了不同的汉字,看来我们的有很多汉字就是变笔画,变偏旁形成的。你有什么启发吗?(我们可以找到规律,轻松地掌握许多的汉字。)
四、布置课后兴趣题目:
A:给这几个字加上一笔变另外的字:(日、口)B:根据偏旁写写汉字:提手旁,穴宝盖、木字旁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读出第四题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照样子,按要求把句子说完整:屋子里有什么
3、能大致理解古诗并背诵。【教学重难点】:
1、“爷爷、我们、她们、漂亮”等词的词尾读轻声。
2、量词的准确运用。
3、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题(我会读)
1、请小朋友们先自己读读课本上页的汉字,读不出的字做好记号,查看生字表(一);再读给旁边的同学听。教师在巡视中了解认读情况,辅导个别学生。
2、接着读词语的方式,教师点名进行抽查,然后开火车读,比比哪列“火车”的性能 好。读词中注意“爷爷、我们、她们、漂亮”等词的词尾读轻声。
3、齐读词语。
4:造句:从这些词语里找几两个或两个以上,说一句话,注意:造句要合理,词语要读准。5:评价
二、学习第五题。
1、指名读第一句话。说说:这句话说什么地方? 我家门口有什么?
2、指名读第二句话。说说:这句话有说了什么地方?江上有什么呢?
3、学生把第三句话补充完整。“屋子里有什么”说的内容不困难,难点是说话时量词可能用 得不恰当,教师要在说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如果学生用上“有„„有„„还有„„”,教师可加以鼓励。
4、提高要求,想想还可以说“什么地方有什么?”
三、学习第六题。
1、老师请大家来猜一样动物,这样动物的叫声能提醒人们起床,你知道是什么吗?(大公鸡)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公鸡是怎样的吗?(鸡冠,尾巴„„)
2、通过小朋友们的介绍,仿佛让老师看到了一只大公鸡站在眼前的样子,可是你知道吗?这里还有一位我国很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通过一首诗向大家介绍了一只大公鸡,我们来读一读。(打开课本)
3、先自己试读全诗,有困难的地方标上记号。
4、指名分句读,其他小朋友注意听,他哪里念得很好,哪里不够,甚至有读错了。进行正音:裁、身、走、平、生、轻。
5、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大公鸡很神气)(这只大公鸡是全身雪白的)
6、我们一齐来读读,不但把字读准了,还要把大公鸡神气的样子给读出来。
7、自由读(可以加上你的动作,如“一叫千门万户开”可以做个推门的动作等)
8、个人汇报。(教师评价标准:读音的准确,流畅程度,声音的响亮程度„„)
9、小组赛读、同桌互读,然后全班同学加上自己的动作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10、背诵。可以读一句想一句,或者把你觉得难的那一句多读几遍,记住它。【教后反思】:
我们的画(口语交际)
【学情分析】:
这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二次听说训练,学生已明白它的性质及学习方法,加上有前面学习课文中所进行的对话训练做铺垫,多数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基本的对话能力,但内容比较浅显。【教学目标】:
1、能说出自己的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
2、激发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培养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教学难点】:有顺序地介绍自己的画。
【教学准备】: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幅自己创作的画带到课堂。【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指导表述:
1、出示文中插图,提问:图上的小学生在做什么?
2、在老师眼中,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小画家。今天小画家们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这节课就让我们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画,好吗?
3、学生自由组合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指名学生大声说一说。
4、创设情境:现在老师是一名记者,想采访一下小画家们,请你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呀?
采访内容:你好,请问你画的是什么内容?(展示作品)你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谢谢你精彩的回答!
二、小组交流、介绍:
1、自由组合成两人小组。一人扮演小记者,一人扮演小画家,进行对话。教师参与其中,引导提问、介绍。
2、指名小组表演。评议(仪态,说话内容)
三、全班交流,作品展示:
1、将每个人的画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图画展览。
2、互相观看、自由问问、说说。
四、交流评选:
1、讲解本次画展所设的几个奖项:“七彩画家奖”(色彩用的最美妙的)、“异想天开奖”(最具创意的)、“神笔马良奖”(画最传神的)„„
2、根据各奖项要求,请学生评选出心目中的小画家,评选时要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喜欢?有不同意见可展开讨论。
3、评选出各奖项,颁奖。
五、课后延伸:在父母面前介绍自己的画。【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