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单元课文教案
Period 3 教学内容: Reading A—Keeping Fit and Healthy
教学目标:
1. 能够用英文词典预习该课文。
2. 在老师的讲解下,能够了解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3. 能够熟练掌握文中的各种词汇和词组 4. 了解文中所涉及的西方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 一些常用短语的学习。如:keep fit, put on weight, be aware of, fitness center, insist on 教学难点:Their muscles are no longer strong.no longer 不再,例如:
He no longer smokes.Such things no longer bothered him.People find out that a regular fitness program keeps them fit and stops them from putting on weight.stop…from… 阻止… 例如:
Stop your dog from snapping at me.How do you stop children from playing matches?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T:Good morning, students.S: Good morning, teacher.T: Today we will talk about how to keep fit.You know, peopl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health.Do you know sth about how to keep fit?
S: We do morning exercise every day to keep fit.T: Yes, it is a good way to keep your bodys fit.We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ods which we eat every day.Step 2
Listening
Read the article slowly.Let students listen to me carefully.Step 3
Explaining
keep fit, put on weight, be aware of, fitness center, insist on
Their muscles are no longer strong.no longer 不再,例如:
He no longer smokes.Such things no longer bothered him.People find out that a regular fitness program keeps them fit and stops them from putting on weight.stop…from… 阻止… 例如:
Stop your dog from snapping at me.How do you stop children from playing matches?
Step 4
Reading
Leading the students to read Reading A and correcting the wrong pronunciations which the students have made.Step 5
Asking and Answering Why people don’t have so much time to do exercise? Why people go to fitness center in spare time?
Step 6 Exercise
Doing exercises after Reading A and giving the right answers.Step 7 Homework
Copying the Reading A 课后小记:1.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词汇量不够,学习起文章来有一定困难。
2.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造成互动性不强。
第二篇:单元课文教案0
教学目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教学时数: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以下壮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说出这些壮语的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梁实秋,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任公: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的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3、相关故事:
大义灭亲,披麻戴孝: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臵,答礼不疲。
不同寻常的宽容:
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使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得以化解为零。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三、预习检测,字词积累:
1、给红体字注音:
戊戌政变 显宦 叱咤风云 莅校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步履 谦逊 激亢 箜篌 酣畅 流涕 蓟北 涕泗
2、解释下列词语:
显宦 叱咤风风云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谦逊 起承转合 博闻强识 酣畅 屏息以待
四、整体感知:
1、标记文章段落。
2、听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3、概括每段中心:
(1)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2)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
(3)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4)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
(5—9)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演讲,列举他的演讲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
(10)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第 二 课 时
一、研习课文:
1、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梁启超的演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⑤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⑥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2、为什么梁启超的演讲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什么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
(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富有感染力)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要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感情丰沛)
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3、梁启超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 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 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又略有夸饰,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二、释疑:
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其学术造诣而不谈他的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所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名声所掩盖,正值得为之撰文彰显。
2、从文题看“演讲”应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前两段并没有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那么文章前两段讲什么内容?并说说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特别强调不少“显宦”与“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都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2段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工整、美观,特别强调读他的演讲稿和听他的演讲相差甚远。
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思是说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用“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来衬托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不同凡响;以读这篇演讲稿和直接听讲演趣味上的差别,进一步突出强调他的演讲的独特魅力。这两段的侧面烘托,让人在未听其演讲前,既充满好奇和兴趣,又会产生敬佩之情,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本。
3、侧面烘托这种描写是指没有中心人物在场,而是通过别人的活动或另外的事物来衬托中心人物。同样的描写手法文中还有一处,大家找得到吗?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4、“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明显是贬义词。为什么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实秋所尊敬的梁任公呢?会不会影响梁启超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真实地描写,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是怎么说的?我是“浓缩人生精华”。他个子矮小,但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
5、“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
6、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个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7、《箜篌引》短短十六字蕴涵了什么故事?作用是什么? 故事:朝鲜水兵在水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朝鲜水兵回家向自己的妻子丽玉讲述了这个故事,丽玉援引故事中的悲情,创作了这首歌曲,听过的人无不动容。
作用:《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跟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8、为什么梁启超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呢?
《桃花扇》的结局是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梁启超讲到这里,自然联想到国家此时动荡的现状,怎不会痛哭流涕呢?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9、为什么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呢?
选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10、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桃花扇》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 “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庆祝官兵收复失地的《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时,“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可以说,梁任公已经将自己当做作品中的人物,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演讲生动投入,而是因为他的爱憎不自觉地流露了出来。所以梁任公的晚年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
11、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演讲的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感情感染了听众。
12、文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爱国救国的热忱,强烈的责任感;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
1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节的深刻的含义?
梁启超是应清华学子得邀请来演讲。在20世纪初动荡变革的年代,梁启超为青年的上进欣然应邀,热情讲演,实属难能可贵;当世文坛多少人问政治而不专心学术,学问难以做到梁先生的境界,令人生憾;做学问的人应当向梁先生学习做学问和做人。
14、我们再次试着为一代大师评改文章,前面已经给他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闻强识、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了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及从梁任公那学习到了如何演讲的有效方法。
四、布臵作业
1、朗诵课文,从中完成课后习题。
2、结合课堂上老师讲的演讲技巧,找一篇文章进行实践。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肖
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形
梁
步履稳健
神
任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兼 公
眼神光芒四射 备 演
开场白:独特(谦逊 自负)
讲
声 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特
内 容:丰富有趣,旁征博引(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点
动
作:成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表 情:狂笑
太息
痛哭(酣畅淋漓
感情丰沛)
从演讲内容 上说要注意文章结构、论点、论据及其构思要新颖,在论述过程中能旁征博引,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因素如手势,或者其他恰当的肢体动作来为演讲增色,此外还要注意语速、语音、词汇和 表情。具体说来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主 题
1、主题鲜明,思想性强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3、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语言表达
1、语言优美,准确简明
2、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3、表达流畅,口齿清晰
4、普通话标准
艺术表现
1、富有激情,感染力强
2、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3、肢体语言使用恰当 演讲效果
1、观众反应好
2、气质、形象、着装
3、时间掌握好
第三篇:课文第二单元教案
课文1
1《画》
【学情分析】: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总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 个字。认识走之儿和竖心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和难点】:
4、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5、难点:了解诗意。【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6、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有关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人”、“火”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引入课文。
1、出示国画,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山、水、花、鸟)
2、这是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画!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画,读准三拼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古代有一位诗人,见到此画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来写这幅画的。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诗。(范读)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读给小伙伴听听,读准字音(特别是前鼻音和翘舌音)
4、开火车、个别读等,巩固生字读音。
4、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远、近、春、惊、听、声、色(“色”是平舌音,“声”“春”的声母是翘舌音,“近”“春”“人”的韵母是前鼻音,“听”“声”“惊”的韵母是后鼻音。)
三、理解古诗的词句。
1、远看山有色:外出郊游时,远远地看,山有颜色吗?(看不出什么颜色,但能看出山的大致轮廓。)
指名学生“远看”这幅画,看到的山有颜色吗?(板书:远看)
生:站在教室里看画里的山是有颜色的。(可以说说什么颜色)(板书:山有色)
说说山上有哪些颜色(红色——满山的红叶;绿色——满山青翠的松柏;„„)
2、近听水无声:小溪里的流水会发出哗哗的声音吗?(会)为什么诗中却说走近流水仍听不到声音呢?(板书:近听)请一名学生走近,仔细听听。(诗句说的是画中的山和水。)
(板书:水无声)
3、春去花还在:春天花开花也会凋谢。可是为什么这里的花会一年四季开不败呢?(因为是画上的花)(板书:春去 花还在)
4、人来鸟不惊:(板书:人来)指名一学生上讲台和鸟儿打招呼。
师:人来了,鸟儿惊不惊?(生:小鸟直蹦跳,它害怕了。)“害怕”就是“惊” 再指名一学生和画中鸟儿近距离打招呼。
师:人来了,鸟儿惊不惊?(生:小鸟不惊。)那是因为它是画中之鸟。(板书:鸟不惊)
5、让我们把古诗完整地读一读,知道为什么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画。
四、朗读指导
1、指导朗读注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范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引读,(如“远看——,近听——,春去——,人来——”。)
3、根据板书“山、水、花、鸟”,回忆诗句的顺序和内容,自己先小声试背,再齐背,最后指名背。
4、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
五、识字:
1、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这些字该怎么记? A、熟字加偏旁:远近还;B、熟字变形:人
(八)无(天);C、熟字加笔画:来; D、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竖心旁; E、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六、写字:
1、观察生字“人”和“火”在四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先书空后练写。“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
“火”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笔顺,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2、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文”、“六”。
2、复习巩固11个生字。
3、进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
一、1、2、复习导入
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读句子找生字朋友,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识记部分生字。A、春雨细细地下,远山变成了绿色。B、我听见小学生在大声读书。
3、二、1、指名背课文。学习诗中的反义词: 理解“远”、“近”
A、出示“远”、“近”,让学生看图说说谁在“远处”谁在“近处”?
B、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
2、告诉学生“远”和“近”的意思相反,叫反义词,诗中还有几组意思相反的词,看谁找得又快又对。“有”和“无”;“来”和“去”
三、1、2、3、四、1、2、扩展练习,说反义词: 完成课后的“我会说”
四人小组练习说反义词,看哪一组说得多 小组派代表汇报。指导书写“文、六
指导认读“文、六”,说说这两个字的异同
观察“文、六”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按笔顺书写生字。“文”的撇从竖中线起笔。“六”的横在横中线。
五、举办猜谜竞赛
出谜 给同学猜,猜对的小朋友获得优胜,如若猜不出,揭示谜底后也可获优胜。
六、实践活动:从自己认识的字中找一找意思相反的词,看谁找得多,记得多。
【教后反思】:
四季
【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此类的儿歌。对于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这首诗歌的段式基本相似,学生便于仿说练习。【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竖弯钩和横折弯钩,4个偏旁方框儿、禾字旁、雨字头和月字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收集一些描绘四季景色的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和4个偏旁方框儿、禾字旁、雨字头和月字旁。知道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句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出示课题,齐读。(四季)
2、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四季!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己来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2、出示生字卡片,你会读哪些字,做做小老师来带大家读一读。注意:“说、是”是翘舌音。
3、开火车认读生字,想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交流,汇报。学习4个新的偏旁。加一加:对 说 叶 秋 肚
归类: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全包围结构 4个偏旁:方框儿、禾字旁、雨字头和月字旁。
4、去拼音读生字卡片,并放在课文中进行朗读。请学生分句读,注意:“尖”是三拼音。“青、挺”是后鼻音。“穗”是平舌音。
三、再读课文,学习第一句。
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秋天是怎样的?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秋季的景象:果子熟了、稻子丰收了、天气凉了„„
1、让我们读读文章是怎么写秋天的?(1)指名读。思考:这一句写的是什么?(2)看图认识“谷穗”。在图上指出哪儿是“穗”。谁会鞠躬?(做一做动作理解“鞠躬”)谷穗为什么要鞠躬呢?(谷子熟了,压弯了腰)(3)提问:谷穗为什么说他就是秋天?
2、谷子熟了,压弯了腰,农民伯伯多高兴呀!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3、试着背背这句话。
4、句式训练:。我们知道秋天还有许许多多的景象,你能当当小诗人,像课文那样试着说一句话吗?小组合作说说,选出最好的句子交流。例句:落叶黄黄,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苹果(),他()说,我是秋天。
(),他()说,我是秋天。
四、巩固练习
1、认读课文后的生字3遍。
2、大声读课文3遍。
3、寻找春天、夏天、冬天的景物特征。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其他三句话,知道春、夏、冬三个季节的特征,感受每个季节的美丽。
2、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课文。
3、会写“
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竖弯钩和横折弯钩。【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做开火车游戏)
2、背诵描写秋天的一句话。
二、学习课文其他三句话。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近生机勃勃的春天!
1、学习第1句话。
(1)小朋友自己读读第1句话,要求读准确,读明白!如果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的,过会儿可以请教大家。(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板书:读)(2)想想:草芽为什么说他就是春天?(板书:想)(3)试着背背这句话。(板书:背)
(4)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春天来了呢?你能像课文那样试着说一句话吗?(板书:说)
2、学习其他两句话。
(1)夏天和冬天,你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请你选择一句话,按照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己来学一学。学生看板书,教师讲解学习的方法和步骤。(2)学生自学,并汇报。教师点拨:草芽、挺、顽皮
3、指导朗读和背诵:找找这3、4话和1、2两句话在说法上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1、2句话是什么对什么说,而3、4句话是什么怎么样地说。自由背——小组合作背——分组轮背——齐背
三、拓展延伸学习。
1、在小组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句话,能干的同学可以多说几个季节。
2、小组合作说出一篇新的课文《四季》
四、练习写生字和新的笔画。
1、笔画
竖弯钩和横折弯钩是要掌握的两个新笔画。教师用一根软铜丝(或电线)先拉直,然后分别折出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让学生清楚它们都是一笔写成。写字时让学生注意观察、体会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的转折的角度,运笔用力的大小。
2、生字,先模仿再写作。
“七”:横在横中线,竖弯钩在竖中线上。“儿”:竖弯钩沿着竖中线。
“九”:撇从竖中线起笔,横折弯钩的横在横中线起笔。“无”:第二横在横中线,撇从竖中线起笔,竖弯钩在竖中线。
五、实践活动
1、以“美丽的四季”为内容,开一个“诵四季”展示会,学生可以用诗歌、歌舞歌颂四季,也可用绘画表现某个季节的美。
2、你觉得哪个季节最美?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再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教后反思】:
小小竹排画中游
【学情分析】:
1、一年级学生擅长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在理解字词时,应采取多种形式:看图理解.听音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等.2、学生的个性能力不同,所以在指导学生认记字形时,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学生喜欢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背,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 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和横折钩,3个偏旁山字头、木字旁和草字头。、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认识笔画 偏旁和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3个偏旁山字头、木字旁和草字头。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和横折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学习伙伴,(出示竹排图),你认识它吗?
(师板书:排)齐读。你觉得这个排字和老师手上的竹排图有什么关系?
师:是的,把竹子一根一根地排在一起,然后用绳子绑起来,就成了竹排。
(将手中竹排图与“排”字比较,让学生在比较图与字的共同之处,掌握排的字形与字义。这种形象识字方法,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更好掌握生字。)
师:你坐过竹排吗?你对竹排有哪些了解?(师介绍竹排:竹排是水上的一种交通工具,以前,在江南一带,农民伯伯常用竹排来运输粮食、货物,现在,竹排主要用在水上娱乐。如果有机会到武夷山或者雁荡山去玩,你就可以坐上竹排去观赏一下两岸美丽的景色。)(竹排离学生生活较远,他们不清楚竹排是怎么样的。师的介绍让学生对竹排有了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今天,小竹排就从河里流啊流,流到了我们这儿,它在河里流的时候啊,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就提笔写了一首诗歌——小小竹排画中游。(学习“中、游”。)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呢?请小朋友翻开语文书,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办?
下面请小朋友自由读,要求把课文读通、读熟练。
2、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件出示课文)。
[《新课程》提倡,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课文插图正是最佳的教学资源,为此,第一次自由读时,安排学生看课本读,意在引导学生利用插图帮助自己理解课文。之后的看小黑板指名读,却是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更好地完成后面的教学而设计的。]
三、写字
1、认读三个生字。出示2个新笔画横折和横折钩,进行学习。
2、说说三个字的笔顺,进行纠正。
3、仔细观察三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说说要注意什么。
“口”:防止学生把“口”写成方块。可用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写好“口”的要领: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日”:提醒学生注意“日”的两竖必须写直。中间的横在横中线。“中”:最后一笔悬针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
2、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和词语。(摘果子游戏)
2、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1、学习第一句话。
(1)读读第一句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演示小竹排活动教具,让学生理解“顺水流”的意思。(3)指导朗读。
鸟儿会唱什么歌?看看图说说理由。(空气新鲜,树木喜人)鱼儿会怎样游来游去?看看图说说理由。(河水清澈)指导读出鸟儿、鱼儿欢乐的感情
2、学习第二句话。
(1)指导学生看图,岸上有什么?(“密”指树木很多,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枝叶茂盛。)(2)在图上指出“禾苗”,禾苗怎么样?“绿油油”是描写禾苗颜色浓绿,而且有光泽,说明禾苗茁壮、长势喜人。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3、学习第三句话。
(1)读读句子,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第三句是重点句,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讲述: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
(2)江南有小鸟、鱼儿、许许多多的树木、绿油油的禾苗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想想,你坐在这小小的竹排上还会看见什么美丽的景色?(美丽的花朵、一群群的小鸭、成群的牛羊、果园等等)
(3)指导朗读:配上音乐,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江南水乡美丽风光,从而读出喜悦、欢快、赞美的感情。
三、背诵指导。
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自由地一句一句练习背诵
3、小组合作背诵。
4、连起来背诵全诗。
四、实践活动
1、用“ABB的什么”格式说词语,看谁说得最多。例如“绿油油的禾苗”“黄澄澄的梨子”“红通通的柿子”“圆溜溜的乒乓球”“胖乎乎的脸蛋”“蓝盈盈的天空”“翠生生的秧苗”“酸溜溜的梅子”等。
2、收集学生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布置在教室里,做“我在画中游”的游戏,让学生扮作“小旅行家”,向同学们介绍旅游景点的美丽风光。
五、课外诗歌扩展。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教后反思】:哪座房子最漂亮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浅显的儿童诗。通过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农村新房很多,其中造得最漂亮的是小学校,说明当地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心。全诗共四句话。第一句话三行诗,介绍了新房子外形的美观漂亮,青瓦白墙,门宽窗大;第二句话三行诗写出了房前屋后的绿化环境,林木成行,花果飘香。三四两句一问一答,点出了小学校的房子是最漂亮的。这首诗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钩、竖钩”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农民盖了许多新房,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堂。
【教学难点、重点】: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生字。【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课文,能基本流利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2个生字。学写4个字。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农村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你去过农村吗?那儿的变化大吗?
2、今天带你们到农村去瞧一瞧(出示课件),把那里的风景夸一夸。
3、学生看图,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提问:请数一数有几座房,哪座房子最漂亮?为什么?
4、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哪、座、房”和轻声词“漂亮”。
(二)、读通课文:
1、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开火车检查自读情况,学生评价,相机指导读准三拼音节和轻声音节。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4、多种形式读,开展小组擂台赛。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教案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
2、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一句。
(1)自读第一句,说说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些房子,为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图文结合,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3)比较“大的窗”和“大大的窗”等,通过换词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叠词有什么好处。
(4)诗人用这么美的词组写出了这些房子很美很宽敞,可见他多么的喜欢这些房子呀!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一句呢?
(5)朗读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大大的窗”
3、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二句。
(1)看图,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
(2)教师朗读一、二句,学生比上眼睛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结合图,学习三、四句。
(1)再看图,问:在小朋友的眼中,哪座房子最漂亮?(2)指导朗读三、四句。
四、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了、子、门、月”。
2、分析字形,记住新笔画:“横钩、竖钩”,并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了”:横钩写到竖中线收笔,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子”:启发学生把它和“了”比较,让学生知道“子”比“了”多一横。“门”:要先写点,横折钩从竖中线起笔。“月”:第一笔是竖撇,第二横在横中线。
3、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笔画横钩和弯钩,4个偏旁广字头、户字头、穴字头、尸字头。
2、学会说叠词。
3、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歌。
1、生练习朗读。
2、指导学生背诵。(看图背诵,教师引背)
3、比比谁背的最好。
4、唱一唱课文。鼓励学生把课文编成歌曲,先在小组内唱,再到全班唱。
二、巩固识字。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2、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去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交流:用比较法记偏旁:“穴”与“宝盖头”,“户”与“尸”。
3、开火车给“香、哪、门、们、窗、要、亮、房、们、座、漂、青”组词。
4、创设语境,巩固生字:老师将一些生字藏在一段话中,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自读——同桌检查——指名读)
我们的校园里有两座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个美丽的大花圃。花圃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这儿一年四季散发着花香,吸引了许多女同学来观赏。教学楼的后面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坪,男同学都爱在青草坪上踢球玩耍。
三、词语积累。
1、练习说叠词,先说课文后面的再发散。
2、词语找朋友:宽宽的、胖胖的、大大的、红红的、亮亮的、闪闪的
马路、星星、眼睛、苹果、小手、太阳、四、“夸校园”比赛。(可以说几句话,可以朗诵儿歌或诗。)
五、课外阅读 亮亮的,圆圆的,是我家的鱼塘。红红的,香香的,是我家的花房。【教后反思】:
爷爷和小树
【学情分析】:
通过识字
(一)和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较好地巩固了汉语拼音,能较熟练地拼读音节,学会了如何朗读课文。前面的生字教学已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如本课中出现的横、竖、撇、点、横折,降低了学生书写生字的难度。【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弯和5个偏旁父字头、立刀旁、两点水、人字头、四点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教学重点】:认记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和练习朗读。【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弯和5个偏旁父字头、立刀旁、两点水、人字头、四点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启发谈话: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
2、揭示课题。学习生字“爷”,与“爸”进行比较。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学习5个新偏旁,找找课文中哪些生字中有这些偏旁,这些字如何读,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注意:“热”是翘舌音,“冷”是后鼻音,“伞”是平舌音。
2、剩下的字怎么念,它们的偏旁各是什么?注意:“穿”是翘舌音。
3、生字卡片认读生字。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4、巩固练习:
(1)看图猜字。“棵”(左边画棵树,右边画个果子)。“穿”(上面一个洞口,下面一排牙齿)。
(2)选偏旁、部件卡片组成字读一读。
(3)比一比,组词:爷——爸、棵——课、穿——窗。
5、找找这篇课文和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认识自然段。看清自然段的格式,自然段一般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请在文章中标好自然段。
6、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暖和、衣裳、撑开”的字音。
7、再读课文。
四、写字
1、看看这些字中,哪个笔画是你不认识的,出示新笔画竖弯,进行学习。
2、认读4个生字,进行书写指导。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看要注意什么?
“不”:竖在竖中线。
“开”:横在横中线,竖比撇长一些。
“四”:写“竖弯”时,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
“五”:竖从竖中线起笔,行笔略向左斜;第三笔“横折”起笔超过“短横”,向右行笔至右半格与“短横”上下对齐处折笔向下,收笔与“竖”对齐。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什么。
2、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笔画、偏旁、生字和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有关的词语。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我家门前有什么?小树长在哪儿?(2)能用“什么地方有什么?”说一句话。(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课件,画面为: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北风一阵阵刮过,地上有许多树叶。小树在寒风里会说些什么呢?
课件画面:课文的第一幅图画。说说爷爷在做什么?(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看图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么?(包扎在树干上的稻草或草帘)
(3)什么时候,谁给谁穿上暖和的衣裳?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做?(预防小树被冻坏。)(4)指导朗读。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感觉怎么样?把小树舒服的感觉读出来。
3、学习第三个自然段。
课件画面:夏天到了,小树长得很茂盛。你想夸夸小树吗? 课件画面:课文第二幅插图。小树为什么能长得那么好?
(1)指名读课文第三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同学们来帮帮你。(2)看图理解“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枝叶茂密的树冠。)这把小伞有什么用?(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
(3)什么时候,谁给谁撑开了绿色的小伞?爷爷感觉怎样?(4)指导朗读。
4、说话练习。
(1)你曾经帮助别人做过什么事吗?
(2)用“什么时候,谁给谁干什么?”(奶奶病了,我给奶奶倒开水。)
5、齐读课文。小树为什么能给爷爷遮阳?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文中有一对意思相反的词,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2、课后“读读说说”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词汇。练习时可先读读左边的部分,感知四个短语的结构特点,再仿照说说。指导的重点是扩大积累,运用恰当。可先同桌或四人小组练说,再用四张填空卡片变换顺序开火车口头填空,比比哪一组说得恰当而不重复。
3、背诵课文。【教后反思】:
语文园地二
【学情分析】:
这个语文园地有六项内容,包括分别字音,比较形近字,字的偏旁归类,读词语,读句说句和读背古诗。在第一题和第二题中,分别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使枯燥的比较变得趣味盎然。第三题的按偏旁归类字,也为偏旁加字组成新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最后,量词的运用在这一园地占了较大的分量,作为口语训练,提高量词的准确性自然而然成为重点。【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区分平、翘舌音和声母为n、l的生字。
2、能辨别比较形近字。
3、能根据字的偏旁给字归类。
4、能熟练地读出熟字组成的新词。
5、能照样子,按要求把句子说完整。
6、能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能区分音近、形近字;能熟练读出熟字组成的新词;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
【教学难点】:部分词语的轻声。理解古诗的意思。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区分平、翘舌音和声母为n、l的生字。
2、能辨别比较形近字。
3、能根据字的偏旁给字归类。【教学难点】:平翘舌音的区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题。(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1、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这里啊,有八位蝌蚪妈妈,他们分别是(在黑板上事先写好八个字母:z zh c ch s sh n l)小朋友们把声母念一遍
2、说要求:这个游戏这样玩:这里有许多的小蝌蚪的头饰,每个头饰上都有一个汉字,根据这个汉字的读音找到自己的蝌蚪妈妈。比如说,小蝌蚪“真”,(老师指着这个头饰)它的妈妈应该是谁呢?(zh)对了,知道怎么找了吗?下面我要请十八位同学来当小蝌蚪,看清楚汉字后,戴上头饰以后站到黑板前蝌蚪妈妈的前面,同一个妈妈的小蝌蚪站成一排。
3、分饰物,(可以请平翘舌音有问题的学生)(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全部分完后,小蝌蚪们和着音乐找到自己的妈妈。
4、(音乐停)向其他的小朋友提问:有没有找错了妈妈的小蝌蚪,纠正。
5、下面请小蝌蚪们再来考考大家,站成一排,把顺序打乱,看看小朋友们还认不认识你们。
6、剩余的同学依次念完头饰上的汉字,并组词。
二、学习第二题。形近字比较
(一)1、作完了游戏,接着我们来玩一个“变字”的游戏,请小朋友们准备好自己的本子和铅笔。
2、(课件出示:了 木 大)齐读三个汉字,现在,这三个字要变了,怎么变呢?就要大家动动脑筋,给这三个自己每个字添上一笔,变成另外一个字。看看哪个小朋友变得最多。
3、学生动手,教师下去检查,添完后逐个地让同学说,学生说完一个,课件出示一个。(了——子)(木——本、禾)(大——太 天)出示完一个新加的字后学生组词
4、一起把课件上的自己读一遍。
1、刚刚我们是添笔画变字,接下来,我们要加大难度,加偏旁变字。怎么变?看(课件出示:十——肚)学生说它的变化。
2、出示要变的字:十 田 青 齐读一遍,然后说要求,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给一个字加偏旁,能干的同学可以给三个自己都变变。
3、学生开始加偏旁。老师在黑板上写好三个要加的字。(十—古、叶、什)(田——苗)(青——请、清、情„„)
4、四人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汇报,给十字加偏旁,加完后请他做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再组个词,依次是“田”和“青”。表扬鼓励加得多的学生。
三、学习第三题。
1、翻开课本71页,看看,图片上的小明和小红在干嘛?(拣苹果),他们可不是乱拣的,而是有规律的,看看地上的苹果再看看小明和小红的篮子,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采?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2、学生汇报:小明和小红应该采地上写有和他们的篮子上偏旁一样的汉字苹果。
3、在课本的空白处分别把这十个苹果分装在两个篮子里,比如说,小明的篮子里:
4、学生汇报
5、齐读
6、老师小结:刚才我们给同一个汉字加了笔画和偏旁就变成了不同的汉字,这一题是,同样的偏旁,另外一个部分不一样,也形成了不同的汉字,看来我们的有很多汉字就是变笔画,变偏旁形成的。你有什么启发吗?(我们可以找到规律,轻松地掌握许多的汉字。)
四、布置课后兴趣题目:
A:给这几个字加上一笔变另外的字:(日、口)B:根据偏旁写写汉字:提手旁,穴宝盖、木字旁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读出第四题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照样子,按要求把句子说完整:屋子里有什么
3、能大致理解古诗并背诵。【教学重难点】:
1、“爷爷、我们、她们、漂亮”等词的词尾读轻声。
2、量词的准确运用。
3、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题(我会读)
1、请小朋友们先自己读读课本上页的汉字,读不出的字做好记号,查看生字表(一);再读给旁边的同学听。教师在巡视中了解认读情况,辅导个别学生。
2、接着读词语的方式,教师点名进行抽查,然后开火车读,比比哪列“火车”的性能 好。读词中注意“爷爷、我们、她们、漂亮”等词的词尾读轻声。
3、齐读词语。
4:造句:从这些词语里找几两个或两个以上,说一句话,注意:造句要合理,词语要读准。5:评价
二、学习第五题。
1、指名读第一句话。说说:这句话说什么地方? 我家门口有什么?
2、指名读第二句话。说说:这句话有说了什么地方?江上有什么呢?
3、学生把第三句话补充完整。“屋子里有什么”说的内容不困难,难点是说话时量词可能用 得不恰当,教师要在说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如果学生用上“有„„有„„还有„„”,教师可加以鼓励。
4、提高要求,想想还可以说“什么地方有什么?”
三、学习第六题。
1、老师请大家来猜一样动物,这样动物的叫声能提醒人们起床,你知道是什么吗?(大公鸡)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公鸡是怎样的吗?(鸡冠,尾巴„„)
2、通过小朋友们的介绍,仿佛让老师看到了一只大公鸡站在眼前的样子,可是你知道吗?这里还有一位我国很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通过一首诗向大家介绍了一只大公鸡,我们来读一读。(打开课本)
3、先自己试读全诗,有困难的地方标上记号。
4、指名分句读,其他小朋友注意听,他哪里念得很好,哪里不够,甚至有读错了。进行正音:裁、身、走、平、生、轻。
5、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大公鸡很神气)(这只大公鸡是全身雪白的)
6、我们一齐来读读,不但把字读准了,还要把大公鸡神气的样子给读出来。
7、自由读(可以加上你的动作,如“一叫千门万户开”可以做个推门的动作等)
8、个人汇报。(教师评价标准:读音的准确,流畅程度,声音的响亮程度„„)
9、小组赛读、同桌互读,然后全班同学加上自己的动作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10、背诵。可以读一句想一句,或者把你觉得难的那一句多读几遍,记住它。【教后反思】:
我们的画(口语交际)
【学情分析】:
这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二次听说训练,学生已明白它的性质及学习方法,加上有前面学习课文中所进行的对话训练做铺垫,多数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基本的对话能力,但内容比较浅显。【教学目标】:
1、能说出自己的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
2、激发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培养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教学难点】:有顺序地介绍自己的画。
【教学准备】: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幅自己创作的画带到课堂。【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指导表述:
1、出示文中插图,提问:图上的小学生在做什么?
2、在老师眼中,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小画家。今天小画家们都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这节课就让我们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画,好吗?
3、学生自由组合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指名学生大声说一说。
4、创设情境:现在老师是一名记者,想采访一下小画家们,请你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呀?
采访内容:你好,请问你画的是什么内容?(展示作品)你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谢谢你精彩的回答!
二、小组交流、介绍:
1、自由组合成两人小组。一人扮演小记者,一人扮演小画家,进行对话。教师参与其中,引导提问、介绍。
2、指名小组表演。评议(仪态,说话内容)
三、全班交流,作品展示:
1、将每个人的画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图画展览。
2、互相观看、自由问问、说说。
四、交流评选:
1、讲解本次画展所设的几个奖项:“七彩画家奖”(色彩用的最美妙的)、“异想天开奖”(最具创意的)、“神笔马良奖”(画最传神的)„„
2、根据各奖项要求,请学生评选出心目中的小画家,评选时要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喜欢?有不同意见可展开讨论。
3、评选出各奖项,颁奖。
五、课后延伸:在父母面前介绍自己的画。【教后反思】:
第四篇:七年级第一单元课文教案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
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3)向 攀爬。
(4)有人啜泣。
(5)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 的口气说。
(10)我小心翼翼地。
(11)我的信心大增。
(12)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第三课:生命 生命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1.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5.质疑问难。
6.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
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8.朗读练习。
9.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2)在 小憩。
(3)令我震惊。
(4)令我肃然起敬。
(5)昂然挺立。
(6)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 也可以。
(8)庸碌一生。
(9)我应许。
(10)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10.作业。
见“研讨与练习”。
第四课:紫藤萝瀑布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
二、教学大体步骤
第一课时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路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辅助性问题设计:
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 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图(略)
“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
1.交流第一题答案。
2.交流赏花所得。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4.语言揣摩。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记几条。
6.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 分题目:
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摆法才好?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 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8.再练朗读。
9.布置作业。
(1)练习二
(2)练习三
第五课:童趣
一:教学建议和重点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7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有关资料
一、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第五篇:第三单元(课文)教案(DOC)
第三单元—课文
1.画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11个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教具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当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自学生字。
1、学习新的偏旁。
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4、巩固生字。(1)抽读卡片。(2)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2)师范写,生练写。
2.四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乚、乙“两种笔画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产生探究的兴趣。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秋天呢?
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我们来看大屏幕,猜猜是什么季节?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揭题: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板书课题2.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根据注音,读读课文。①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②有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划下来;③标一标课文有几句话,想一想每一句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解决你感到困难的问题。(新型生生关系)
3、反馈
①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②提出难点,全班帮助解决(自主、合作、探究)(字词在本节课解决,课文理解教师酌情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11个生字。
哪些字的读音你认为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注意整体认读音节及平翘舌音)
(1)指名说、带读
(2)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
(3)练一练,连一连:
yuán shì duì jiù shōu xià yè xuě dōng dù qiū
对
说 是 叶
圆 夏 秋 雪 肚 就 冬
这些字哪些方面(字形)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能给这些字找找好朋友吗?(指名说)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这些词语多好呀,我也会试着说几个。
2、学写”
七、儿、九、无“4个字
(1)读读”
七、儿、九、无“4个字
(2)这几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七“和”九“两种笔画,让学生明白:①它们都是一笔写成②观察转折角度、运笔的大小
(3)写一写这四个生字
四、小结
本节课学生未解决的问题,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进行研读。(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交流。(允许学生用各种方法汇报:诵读、合作表演读等)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放背景音乐。
3、评价。(你觉得刚才的朗读好吗?为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指导),(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本环节和刚才的小组汇报可有机的结合,教师酌情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5、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背一背、记一记。自由准备,全班背诵。(轮流起立把一篇文章背完)
三、拓展作业
1、说说画画:
你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并能给图画取个名字。(放背景音乐,用背景音乐来调控画画的时间)
2、挑战题:(教师酌情决定做否)
读读下面的儿歌,你能试着写几句吗?
春雷唤醒了桃花。
夏雨洗绿了树叶。
秋风染红了枫叶。
冬雪铺满了大地。
四、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春、夏、秋、冬方面的小诗,读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3.小小竹排画中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2、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 日 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和横折钩,3个偏旁山字头、木字旁和草字头。、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短文,理解句义、词义。
2.学会新偏旁,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音节、生字、词语卡片,图片,田格小黑板,投影片。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3个偏旁山字头、木字旁和草字头。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和横折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示课题
1、学生一边听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小小竹排江中游》,一边听,说说你的感受。揭示题目:小小竹排画中游
2、板书课题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小竹排是什么?小竹排怎么能在画中游?)齐读课题。利用图片,理解“竹排”,学习生字“排”。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句试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注意:“中、顺、唱、树”是翘舌音,“两、苗、江、乡”是三拼音,“鸟儿、鱼儿”要读成轻声,“绿油油”的“油”,课文中注的是本音,朗读时应读作lǜ yōu yōu。
3、去拼音读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
(排 中 游 流 唱 两 岸 树 苗 绿 江 南)并随机学习3个新偏旁。
注意: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熟字和部件,自己分析记忆字形。如,用“氵”加上“工”,认记“江”。“唱”是口字旁加两个扁日。“木、艹、山”是新学的偏旁,用“木”加上“对”认记“树”;用“艹”加上“田”,认记“苗”。此外,要启发学生比较区别“两”和“雨”的音形义。
4、试读课文后的词语。指名读,正音。
江南 江水 禾苗 树苗 树木 树叶 竹排 木排 两岸 两天 绿色 绿地
5、再读课文。表扬读得正确的学生。
三、写字
1、认读三个生字。出示2个新笔画横折和横折钩,进行学习。
2、说说三个字的笔顺,进行纠正。
3、仔细观察三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说说要注意什么。
“口”:防止学生把“口”写成方块。可用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写好“口”的要领: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日”:提醒学生注意“日”的两竖必须写直。中间的横在横中线。“中”:最后一笔悬针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和词语。(摘果子游戏)
2、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1、学习第一句话。
(1)读读第一句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演示小竹排活动教具,让学生理解“顺水流”的意思。(3)指导朗读。
鸟儿会唱什么歌?看看图说说理由。(空气新鲜,树木喜人)鱼儿会怎样游来游去?看看图说说理由。(河水清澈)指导读出鸟儿、鱼儿欢乐的感情
2、学习第二句话。
(1)指导学生看图,岸上有什么?让学生懂得“密”指树木很多,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枝叶茂盛。
(2)在图上指出“禾苗”,禾苗怎么样?“绿油油”是描写禾苗颜色浓绿,而且有光泽,说明禾苗茁壮、长势喜人。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3、学习第三句话。
(1)读读句子,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第三句是重点句,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师
可以讲述: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
(2)江南有小鸟、鱼儿、许许多多的树木、绿油油的禾苗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想想,你坐在这小小的竹排上还会看见什么美丽的景色?(美丽的花朵、一群群的小鸭、成群的牛羊、果园等等)
(3)指导朗读:配上音乐,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江南水乡美丽风光,从而读出喜悦、欢快、赞美的感情。
三、背诵指导。
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自由地一句一句练习背诵
3、小组合作背诵。
4、连起来背诵全诗。
四、实践活动
1、用“ABB的什么”格式说词语,看谁说得最多。例如“绿油油的禾苗”“黄澄澄的梨子”“红通通的柿子”“圆溜溜的乒乓球”“胖乎乎的脸蛋”“蓝盈盈的天空”“翠生生的秧苗”“酸溜溜的梅子”等。
2、收集学生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布置在教室里,做“我在画中游”的游戏,让学生扮作“小旅行家”,向同学们介绍旅游景点的美丽风光。
五、课外诗歌扩展。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4.哪座房子最漂亮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钩、竖钩“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农民盖了许多新房,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堂。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和图片。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演示课件,整体感知。
1、谈话揭趣,今天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农村风景图片)
2、生自由发言,说说看到的风景。
3、师边演示课件,边叙述:勤劳的农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造起了房子,你们看--(诗歌内容)
4、数数有多少座房子,哪座房子最漂亮?
5、你能不能像老师那样来夸夸这些房子?一句、两句都行。
6、生看课件夸夸这些新房子。
7、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哪、座、房“以及轻声字”漂亮“。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要学的生字用横线划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请小朋友来评一评。相机指导读准拼音。其中三拼音节:9个,轻声音节:4个。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a.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b.去掉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男女生比赛读。
c.开展”小组擂台赛“读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最喜欢哪一句话并做上记号。
2、朗读交流: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第一句
1)方法A、学生说理由,教师相机演示课件,让词组”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与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方法B、学生说理由后,教师请他们在课文插图上图词对应连线。
2)换词读诗句,通过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如果不重叠,你读了有什么感觉?)
3)指导朗读:这么美丽宽敞的房子,谁能用朗读来夸夸他?
第二句。
1)生说理由后,请他们在插图上指出”房前、屋后“的位置,2)说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花果香、树成行“图词对应连线。
3)师生想象朗读。
第三、四句。
1)在小朋友眼中,那座房子最漂亮?(请学生用诗句回答)
2)为什么我们的小学堂会最漂亮呢?
3)指导朗读第三四句(通过指名分别读三四句,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领悟问句和答句的读法。)
3、有感情地读好诗歌。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
四、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了、子、门、月“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
2、分析字形,记住新笔画:”横钩、竖钩“,并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3、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背诵诗歌。
1、生练习朗读。
2、指导学生背诵。(看图背诵,教师引背)
3、比比谁背的最好。
4、唱一唱课文。鼓励学生把课文编成歌曲,先在小组内唱,再到全班唱。
三、巩固识字。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2、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去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用比较法记偏旁:”穴“与”宝盖头“,”户“与”尸“。
3、开火车给”香、哪、门、们、窗、要、亮、房、们、座、漂、青"组词。
4、创设语境,巩固生字:老师将一些生字藏在一段话中,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自读--同桌检查--指名读)
我们的校园里有两座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个美丽的大花圃。花圃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这儿一年四季散发着花香,吸引了许多女同学来观赏。教学楼的后面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坪,男同学都爱在青草坪上踢球玩耍。
四、词语积累。
1、练习说叠词,先说课文后面的再发散。
2、词语找朋友:宽宽的、胖胖的、大大的、红红的、亮亮的、闪闪的 马路、星星、眼睛、苹果、小手、太阳、五、拓展活动。
谈话:夸夸自己的校园。可以说几句话,可以朗诵儿歌或诗。)
5.爷爷和小树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四个字。认识五个偏旁“父、刂、冫、人、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合作互爱的情感,学会与人共处。
4、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花木。
教学重点:
认真看图,理解课文内容,发挥学生合理想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1、发挥学生合理想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片引出课题
1、贴“小树”
请学生用“小树”一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2、贴“爷爷”出示词语“爷爷”
教学生字“爷”(1)比较:爷——爸(2)教“父”字头
3、在两幅图中贴上“和”,齐读课题。
你们想编一个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吗?
4、出示图一、二,让学生说。(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1)自由说(2)指名说
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互读,检查。
5、出示词语(请学生读准“和”两种读音,以及“不”的变调)
爷爷和小树暖和不冷了不热了
4、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圈出来,读读字音,看看你能记住它吗?你是怎么记住的?
2、四人一组合作
(1)拿出生字卡片互相读。
(2)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
3、教师把生字贴在黑板上,指名上台说说你认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领读(组词读)
4、师随机出示新偏旁“刂、冫、人、灬”让学生认认、读读、记记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合作一起读
2、比赛,指名小组读
五、游戏“当小小啄木鸟”
1、师在黑板上帖一棵“流着泪”的小树,告诉学生,小树上有许多虫子,让学生当啄木鸟医生给小树捉虫。
2、学生拿出信封里的画,树上的“小虫”上都有一个生字或偏旁,读给同桌听,读对了,就划去一条小虫,看谁捉的小虫多。
3、最后老师在黑板上贴出“有笑脸”的小树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抽读生字、偏旁(采用开火车)
二、初步认识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自由说,及时肯定学生的新发现)
2、老师也有一个新发现:认识“自然段”
3、教师和男女同学合作读课文三个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
1、出示图一
(1)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2)齐读第二自然段
(3)想想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A、“暖和的衣裳”指什么?
B、假如你是小树,这时你会说什么?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A、理解“绿色的小树”B、让学生想象,爷爷和小树之间会说些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齐读
五、读读说说(完成课后作业)
1、指名说
2、挑选你喜欢一个,说一句完整的句子
六、我会写
1、请学生看田字格里的生字,读一读
2、师范写
3、学生写
七、课外延伸
1、人们为了保护树木做了哪些?
2、树木为人类做了哪些?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分辨字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鼻音和边音。
2、比较形近字,字的偏旁归类。
3、读词读句,巩固识字和积累词句。
4、读背古诗,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5、口语交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辨字音,比较形近字,学古诗《画鸡》,学会观察,善于表达。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会连
1、观察本题,讲要求,自己先做,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结:要区分平舌音、翘舌音,鼻音和边音。
3、做“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来巩固本题。
八名学生手拿声母卡扮成青蛙,18名学生手拿生字卡片扮成小蝌蚪去找妈妈。
(二)读读比比
1、看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上下两组形近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上面三组字都是一笔一差,下面三组字都是独体字加偏旁。)
2、选一组进行音形义的比较,突出字形的比较,然后口头组词。
3、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其余几组形近字的比较,并组词。
4、小组派代表,自选一组来交流。
(三)我会找
1、创设情景:瞧,苹果园到了!谁在干什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2、同桌分工,帮图上的小朋友“捡苹果”。
3、同桌展示“找”的苹果,并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1、谈话:我们做个“过独木桥,夺红旗”的游戏。展示独木桥,桥上有许多“拦路虎(词语)。只有读准它们,才能“过桥夺旗”。
2、把词语分成几部分,做过桥夺红旗的游戏。
(1)指名个人“过桥”。(一个读一排词语)
(2)四人接力“过桥”(两排词语)
(3)男女接力比赛“过桥”(所有的词语)
(二)读读说说:
1、过了“独木桥”,我们又到了“我会读读说说”的游览区,我们读什么,说什么呢?(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读句子,学生练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型。
4、指导学生把第二句的“什么地方”用“=”画出来,用“—”把“有什么”画出来。
5、变句子说话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家门口有
”,“江上有
”。
6、把第三句话补充完整:屋子里有(指导用准数量词)。
7、扩展练习:河上有______________。海边有______________。
树上有______________。公园里有______________。
教室里有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天上有______________,还有什么______________。
(三)读读背背
1、看图,说说这只公鸡美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2、读古诗《画鸡》
(1)借助拼音读古诗
(2)四人小组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小组赛读
3、背诵古诗
(四)作业:挑战题:
1、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1、我们小朋友又聪明又能干,你能说说你有哪些本领?请用上“我会——”说。(生答:会唱歌、跳舞、画画……)
2、这节课让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画画本领,好吗?
3、齐读课题:《我们的画》。
(二)活动:小小解说员
1、讲解游戏规则游戏的名称叫小小解说员--------就是我们要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听,谁介绍得清楚,我们就评他为优秀解说员,并颁发荣誉证书,其他小朋友要仔细听,是不是优秀解说员,请你们来评一评,同时,你也可以对别人的画做出修改意见。
2、教师示范。
3、学生组内学习并交流.。
4、提供舞台,让学生表演,并相互评价。
5、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交流。
(三)活动:图画公司。
我们的小朋友真棒,有那么多优秀的解说员,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
1、创设公司让我们开一家公司吧!下面我宣布,我是开心图画公司的总经理,你们是我的六家分公司,我让大家做三件事:
(1)把你们的画放好整齐,做到美观
(2)选一名分公司经理
(3)给自己的分公司的取名字。
2、学生交流分公司的选好经理和名称。
3、由分公司经理推选好两名营业员,并佩带标志。
4、游戏规则的渗透。
游戏时小朋友可以自由购画,购画分公司经理要仔细看,评选最佳顾客和最佳营业员。
5、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四)活动:画展(活动升华)
1、小朋友都买到了称心如意的画,但是你们的成果大都数同学还没欣赏完过,这样,让我们来举办一个画展,一起来分享快乐,好吗?
2、分类画展:请学生将学生的画贴在不同的地方。(植物园、动物园内)
3、师生共享“丰硕的果实”。
(五)评价小结
1、评出班级最佳:
2、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