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的习惯。
3、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小鼓、小铃、盘子、碗、小勺子、各种瓶子、空的盒子、米、豆子等若干。
2、录有声音的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教师请四名幼儿事先藏起来,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请大家猜猜是谁在说话。
教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幼儿感知,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
教师提问:你是用什么发出声音的?(引导通过各种方法:摸、发声看让幼儿认识身体的发声器官――喉咙。并且知道人是通过喉的震动发出声音的。)
2、让幼儿自由探索,通过碰、打、敲等方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知道物品发出声音是由多样物品碰撞发出来的。
3、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几种物品碰撞后产生震动发出声音。
情境表演: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啊?”
将红米放在鼓面上,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红米在跳动。
提问:小朋友们,大米是个舞蹈家,她是怎样在舞台上跳舞的?(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棍敲击鼓面使得鼓面震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小实验:让锣、拨、钢琴、鼓等乐器发出声音后马上阻止震动,发现震动消失声音也消失了。使幼儿知道声音是通过震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让幼儿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3、让幼儿通过进一步自由探索,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分辨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教育幼儿在活动中轻轻地说话,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的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自制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大班科学:有趣的声音
作者:杨丹 时间:2012-09-18 20:48:46
大班科学:有趣的声音
设计思路:
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大班幼儿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他们总是不停的看,听,摸,动,见到新奇的东西总会去探索,去了解感兴趣的事物,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在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大家对声音的兴趣都十分浓厚。乐意表现这些声音,他们有了辩听、探索各种各样声音的能力,由此,一方面结合《纲要》中“强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探索意识,以幼儿的实现生活为轴心开展活动”的指导,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并根据该年龄特点的幼儿活泼、好奇,喜欢新奇的特点,设想通过《有趣的声音》这一活动,在幼儿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孩子们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给孩子们有个提升。另一方面这一选材能进一步增加幼儿了解自然的事物,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主动地探索自然中各种奇妙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能力。为幼儿的倾听打下基础。所以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的重点:
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物品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的难点:
让幼儿感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
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认识
2、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乐意参加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
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活动准备:
1、各种打击乐器:小鼓、小铃等。
2、废旧材料:塑料袋、纸、算盘、哨子、盘子、碗、小勺子、各种瓶子、空的盒子、花生米、等若干。
3、录有各种声音、和音乐的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
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
法:
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声音的操作活动中,运用观察指导法,对他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予以帮助指导,完成活动目标。
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有多次的操作过程;一次是让幼儿自由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通过物体的碰撞、震动感知。第二次是通过各种方法制造声音,感知声音的乐趣。
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这个方法贯穿在幼儿操
作活动的始终。
实验法: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时敲鼓、打击乐、自我体验感知声音。
活动过程:
1.课前活动:请你跟我这样做:我把小手拍 拍,我把肩膀拍 拍 拍一拍,我把小腿拍一拍 拍一拍,我把小脚跺跺 跺跺 跺一跺(为后面的感知声音奠定了基础)
寻找声音 引发兴趣
倾听活动,激发兴趣,体验猜测声音的乐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很多小演员来我们班表演节目。请你们听一听,猜一猜。是谁在表演节目,你听见了什么声音?(录音机播放各小动物叫声)让幼儿学一
学,试一试。模仿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声音。
这些声音好听吗?我们一起发现声音的秘密。
(教师通过情境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倾听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
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感知声音:
操作活动,感受不同的声音,了解物体的振动会发出声音
下个节目是歌曲《闪烁的小星》。小朋友,小演员要藏起来唱歌让我们猜一猜她是谁?我们可要听仔细哦!放录音)小朋友是谁在唱歌?(乐器„„)你是怎样知道的?(听到声音„„)我们来看看小乐器是怎样唱歌的?
让幼儿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物体就会发出声音。老师出示打击乐器让幼儿一一认识。怎样让这些乐器发出声音?(敲击„„)幼儿自由实验、交流。幼儿通过实验,亲自让锣、拨、鼓、三角铁等乐器发出声音后马上阻止震动,看有什么变化?知道使物体运动起来,它就会发出声音,不动它,就没有声音了。(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使幼儿知道声音是通过震动产生的。)
实验操作,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下面表演的节目的是花生米,花生米将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将花生米放在鼓面上,但花生米没有动。教师:“怎么花生米不动啊?”“哦!我忘了,花生米说想要用这面鼓来为她奏乐。”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花生米在跳动。提问:小朋友们,花生米是真个奇怪舞蹈家,她跳舞要用大鼓做舞台,还要有用大鼓为她伴奏她才肯跳。你们知不知道是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鼓棍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才会震动而且会发出鼓声。)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摸一摸,鼓面有什么变化?(振动)鼓面振动还听到了什么?(声音)现在呢?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丰富词:振动)原来击鼓发出了声音的同时鼓面振动所以花生米跳起了舞。
亲自感知声音的产生
下面我们也来做小演员表演个节目;我们身体什么部位能发出声音,幼儿动手试一试,拍手,拍腿,拍肩,跺脚,弹舌,说话唱歌并用手摸摸颈部喉咙处,体验发声时声带也在振动。那我们听音乐唱歌做动作表演个节目。(放录音)(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亲自感知声音的产生。)
制造声音 操作体验,探索声音
幼儿操作探索,尝试用不同方法让物品发出声音
1.自由塑探索料袋发出声音的方法。
这些小演员为了鼓励小朋友,他们给小朋友带来了小礼物,变出塑料袋,塑料袋会
唱歌
教师示范搓袋子,发出“沙沙”声)好听吗?我刚才是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唱歌的? 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塑料袋唱歌呢?动脑筋想一想,看谁让塑料袋唱歌的办法最多。
(鼓励幼儿独立尝试或与同伴合作,及时发现幼儿的新玩法。)
2.交流让塑料袋唱歌的方法。(1)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唱歌的?
幼:我用手拍塑料袋,它就会唱歌。幼:我拎住袋子用力甩,它也会发出声音。
幼:像妈妈洗衣服那样搓一搓。
(注意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经验。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动作,引导幼儿互
相学习。)
(2)用塑料袋给音乐伴奏。
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让塑料袋变成了乐器。下面我们听着音乐用各种办法让塑料袋有节奏地唱歌吧塑料袋唱歌真好听,我们得把它整理好放口袋里。.以有趣的儿歌(一个胖子,变成一个瘦子;一个高个子,变成一个矮个子)指导幼儿整理好塑料袋,。
幼儿再次操作探索活动,让物体发出声音,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还有许多小礼物,他们也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请你们用它们来制造声音。你们会吗?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提问:“你制造出
声音了吗?你是怎么制造的?”
幼儿开火车一一介绍。(注意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经验。幼儿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物体通过碰、打、敲、摇„„发出声音。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小结:许多东西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同。我们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这个环节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合作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之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让幼儿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体验快乐。)
分辨声音 回归生活
介绍乐音、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教育幼儿避免听噪音。
刚才这段音乐好听吗?请幼儿说一说,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高兴、快乐、想跳舞)小结: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
再来听一段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心烦、不舒服、紧张、害怕)小结: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噪音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害处。经常听噪音,对耳朵和心脏不好。当听到噪音时应捂住耳朵,或者离开那里。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听到哪些乐音和噪音?听到好听的声音,可用什么动作表示?(优美舞姿)听到噪音时,可用什么动作表示?(用夸张动作表示)。
幼儿园里有没有噪音呢?(小朋友下课以后大声吵闹的声音。)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什么时候可以发出热闹的声音?什么时候应该发出轻轻的声音?(游戏时可以热闹,看书、学习或休息时应该安静,平时应该轻声讲话。)
教师小结并鼓励幼儿学习控制音量的礼仪。
教师: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声音,上课发言要声音响亮是为了让别人听清楚;人多地方说话声音轻是为了不影响别人,不制造噪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场合来确定声音的轻或响。
一分钟轻声交流时间,在学会控制音量礼仪的喜悦中小结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活动区域创设: “声音魔箱”、录音机、磁带、一些餐具、玩具、工具等物品投放到“科学探索区”,成立一个“声音总动员”。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发现和了解声音的秘密。
2、家园共育:建议家长朋友带孩子到生活周围、大自然倾听、感受天然的声音,并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不在公共场合制造噪音。
3、领域活动渗透: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听声音自编故事”、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绘画“藏在声音里的秘密”、绘制安静标志、在音乐活动中学习与同伴进行合唱,学会在集体歌唱中要控制自己的音量、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蒙眼听辨声音、变换方向走”,进一步体验声音活动的乐趣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自然界,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幼儿的感官是非常敏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就是选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幼儿进行聆听和分辨,从幼儿身边的事出发,贴近幼儿生活,易被幼儿接受,引起幼儿兴趣,为幼儿的探索发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在操作实验中所取的材料都是幼儿身边的物品,使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珍惜和利用周边资源,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同时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合作以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索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但他们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他们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通过学习,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重在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因此,在活动中,我有选择地选取了一些孩子们身边的材料,如筷子、木梳、瓶盖、报纸、茶杯、塑料纸、矿泉水瓶等,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相互交流以及教师细心的观察、适时的指导和直观演示,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声音产生的原因,并获得相关的经验,让幼儿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辨别、探索发现声音产生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针对大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各种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2、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目标1和目标2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所以重点目标定位在认知和能力两方面。其中,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目标3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这三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二是物质准备:
1、录有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声音的录音
2、筷子、木梳、瓶盖、报纸、茶杯、塑料纸、矿泉水瓶等
3、鼓、小珠子
4、录有乐音和噪音声音的磁带
5、录音机
四、说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
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直观演示法:利用直观演示法可以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我用鼓棍敲击鼓面,让幼儿清楚直观地看到鼓面上的小珠子在跳动,通过仔细观,让幼儿入情入境,借境悟理。
3、活动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也主要采用了操作法,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4、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说教学过程
每个活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本次活动的分为四部分来完成。第一部分引发兴趣,感知声音。第二部分操作体验,探索声音。第三部分回归生活,听辨声音。第四部分活动延伸,模拟声音。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活动的过程:
第一部分——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在这开始部分中,我通过以下两个步骤直接让幼儿感知声音,引出主题。
1、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老师这录下了一些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2、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么多的声音,那声音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声音里的秘密。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请孩子们来听一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声音,如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声音这一主题。)
第二部分——操作体验,探索声音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部分。我通过三个环节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环节:幼儿第一次操作,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老师这里有筷子、木梳、瓶盖、报纸、茶杯、塑料纸、矿泉水瓶等,请你们去玩一玩,怎样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教师观察指导。自由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共同交流。)
2、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幼儿讲述,帮助幼儿丰富词汇:搓一搓,按一按,敲一敲,刮一刮,团一团„„)
3、我们让手里的东西动起来,它就能发出声音来。那为什么现在它们就没有声音了呢?那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这一环节中,是幼儿与材料的第一次互动,丰富多样的材料,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直观——形象——抽象,层层深入,逐步提升,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通过这样的提问,孩子们也能层层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师所追问后要达到的问题设计的目的。首先,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材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们操作兴趣非常高,每位孩子都在认真地探索,并和同伴相互交流、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有意识地鼓励他们进行多种尝试:“除了这种材料,你还能使桌上的其他材料发出声音来吗?”“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来吗?”通过孩子们的自主探索,最后,我提出了在此次活动中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声音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下面教师的实验操作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教师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小珠子在跳动。
提问:小朋友们,小珠子是真个奇怪舞蹈家,她跳舞要用大鼓做舞台,还要有用大鼓为她伴奏她才肯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鼓面上跳动的小珠子,使孩子们感知振动,从而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的直观演示,引导幼儿感知鼓棍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才会震动而且会发出鼓声,从而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第三环节: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这一环节是幼儿运用获得的已有经验而进行的实践操作活动,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朋友,想一想除了这些材料能发出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请你去找一找,试一试,让这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
自主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本环节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唤起了幼儿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直接的操作,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这些东西,当我们去动它的时候,它就能发出声音来;当我们不再去动它的时候,它就没有声音了,进一步巩固了声音产生的原因。)
第三部分——回归生活,听辨声音
1、听辨声音,感受不同
播放乐音噪音,直接体会不同的声音带给人们的感受。
2、表演乐音,分享愉悦
师幼一起用刚刚找到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表演。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我把声音引申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帮助孩子们了解我们身边的乐音与噪音,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声音的认识。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噪音有害身体健康,从而养成说话轻、走路轻的良好习惯。活动的最后,我请孩子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进行表演,孩子们活动的兴致更是达到了最高点,对美的感受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第四部分——活动延伸,模拟声音
1、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想象这像谁发出的声音。
2、提供动画片,听一听有什么声音,鼓励幼儿利用身体与物品接触、物品与物品接触发出各种声音来模仿动画片中动物走路的声音。
(将活动材料投放至区域活动中,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巩固,且能迁移到其他方面,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当我提供动画片,让幼儿进行模拟动画中的声音时,相信更能激起孩子的兴趣。此时,幼儿探索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准确,发出的声音也不一定很接近实际的声音,但却是他们自己探索的结果,教师只要给予鼓励,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从而开阔幼儿的思维领域,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要使一个科学活动获得成功,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的习惯。
3、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活动准备:
1、小鼓、小铃、盘子、碗、小勺子、各种瓶子、空的盒子、米、豆子等若干。
2、录有声音的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教师请四名幼儿事先藏起来,分别对大家说一句话,请大家猜猜是谁在说话。教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幼儿感知,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提问:你是用什么发出声音的?(引导通过各种方法:摸、发声看让幼儿认识身体的发声器官――喉咙。并且知道人是通过喉的震动发出声音的。)
2、让幼儿自由探索,通过碰、打、敲等方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知道物品发出声音是由多样物品碰撞发出来的。
3、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几种物品碰撞后产生震动发出声音。情境表演: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啊?” 将红米放在鼓面上,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红米在跳动。提问:小朋友们,大米是个舞蹈家,她是怎样在舞台上跳舞的?(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棍敲击鼓面使得鼓面震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小实验:让锣、拨、钢琴、鼓等乐器发出声音后马上阻止震动,发现震动消失声音也消失了。使幼儿知道声音是通过震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让幼儿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3、让幼儿通过进一步自由探索,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分辨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教育幼儿在活动中轻轻地说话,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的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自制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
(2)能借助物体来设计观察物体的振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2)培养细致观察、积极探索的学习科学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音乐素材、鼓、试管、尺子、纸张、橡皮筋、音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感受声音
1、动物声音歌曲导入,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汇报。
提问:你能记住哪些动物的声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做铺垫。)
2、小组合作,纸张发声
谈话:请试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纸张发出声音。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3、小结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物体之间产生振动)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假设。科学研究都是从先假设到实验到结论的过程。)
(三)、设计实验、制造声音,观察现象,猜想原因
1、请你按要求使它们发出声音,完成记录表。(1)橡皮筋
同学合作,一人拉长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拨动橡皮筋。(2)尺子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尺子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尺子的另一端,松开。(3)音叉 一只手按住音叉盒,另一只手用小锤敲击音叉,用带线的小球靠近音叉顶部。(4)教师演示实验——鼓
将小碎片纸撒在鼓面上,轻轻敲击鼓面。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一。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找共同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2、明确物体的振动的定义。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的运动,科学上叫做振动。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同学,定义不是很强调,关键是让他们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本。)
3、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谈话: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用实验证明。
教师演示实验,敲击音钹,然后一学生迅速按住钹面。学生做喉咙发声的实验。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二。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时间原因只能做演示实验,但效果明显。反证声音的产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四)归纳结论
以上实验现象可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设计意图:教师启发学生想办法让振动发声现象显性化,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表达、交流实验方案与实验结果,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五)、应用:应用所学,升华认知,感受快乐
1、教师击锣、锣声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去做才能使锣声立即停止呢?(用手摸锣面或用其他物体的接触锣面。)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3、欣赏歌曲(幸福拍手歌):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体会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快乐。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能使学生有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声 音 是 怎 样
产 生 的\
/
由物体振动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合作学习。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声音是怎样产生》作为探究的主题,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感官感受、体验并观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因为学生每一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能听见并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学生对声音有初步的了解和感知。依据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的原始观念为起点,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进行认识声音的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建构起对声音世界的新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听声音、找振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结合生活中乐器的使用,分析乐器发声的原理。
3、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人和动物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借助物体等方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2、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通过分析乐器的发声原理、阅读动物发声的资料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2、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实验、交流、阅读故事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借助物体可以看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教学准备:
皮筋、扬声器、黄豆、粉笔头、纸团、音叉、木块儿、长弓、尺、水、餐巾纸、带线的乒乓球、不带线的乒乓球
教学动画:乐器如何发声,声带发声原理;
文字资料:动物怎样交流发声的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皮筋游戏引入,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和我一起把皮筋拉起来,用手往下拉,松开。
2、你们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
3、你们是在什么时间听见了皮筋发出的声音?是吗?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
4、请你们想一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皮筋发声的游戏,进行第一次方法指导,教会孩子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突出听声音、看振动。(突出视觉的作用)使学生知道不仅仅是让物体发出声音,更重要的是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通过听、看到的信息初步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方向。]
二、通过观察喇叭发声时的振动,学会用听觉、视觉、触觉、借助物体的方法进行观察。
1、喇叭发声时是不是摩擦了? 振动了? 让我们用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观察一下。
(板书:听觉、视觉)
2、我把喇叭接通电流,仔细听、认真看。
3、喇叭发声时你们看见它振动了吗?摩擦了吗?
4、怎样做就能知道喇叭在振动?(板书:触觉)
5、大家都想到了借助物体的振动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这真是一个好的观察方法。(板书:借助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喇叭发声时的振动进行第二次方法指导,尤其对借助物体间接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的指导。(突出触觉的作用)使学生知道利用触觉、借助一些物体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发声物体的振动。]
三、分小组用学到的方法去寻找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1、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去寻找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2、怎样做就能让尺子发出声音?
3、介绍长弓的使用:这是一个长弓,是用线把杯子和衣架连接起来的。使用时把杯子贴近耳朵,用木棒敲击衣架、线、杯子,听听声音。使用时不能用力过大,否则会损坏仪器。
4、谁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5、这三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比较小,所以要尽量保持室内的安静。
6、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我还给大家准备了水、乒乓球、纸,如果需要,组长可到前面来取。
7、当小组研究完一个物体后,请及时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表中。
下面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比比哪个组配合得好、想到的方法多,能很快地找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开始。
8、交流、分享。
你们找到了尺子、长弓、音叉发生时的振动了吗?
我们先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找到尺子发声时的振动的。可以演示、可以出示报告说。哪个组愿意说长弓、音叉......9、小结:
通过同学们这么多的实验,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我们找到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可见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
[设计意图:学生寻找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活动前教师先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第三次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前面学到的观察方法,寻找尺子、长弓、音叉发声时的振动,通过交流、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了解乐器发声的原理。
1、在生活中,人们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乐器,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乐器演奏录像
2、这是什么乐器呀?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小号、大号是用嘴吹,使空气振动发声的。
鼓是人敲动鼓皮,鼓皮振动发出声音。
小提琴是用弓毛摩擦琴弦使弦振动发出声音的。
古筝是用手指拨动琴弦,琴弦振动发出了声音。
钢琴是用手弹琴键,琴键就会打击琴弦,琴弦振动发声。
人们在使用乐器时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都是为了使乐器的某一部位产生振动就产生了美妙的声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各种乐器的发声方式以及乐器某个部位发声时的振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人和动物发声的方法
1、人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声带发声的动画
2、动物又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
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在托盘下,拿出来读一读。
通过读资料你们知道了什么?
3、看来动物和人也是靠振动才发出声音的。
[设计意图:学生首先用手感受自己说话时的声带的振动,然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动物发声的方法。使学生知道生物也是靠振动才能发出声音的。]
六、延展:
在刚才听声音时,有的同学还提出了有关声音其他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第五篇: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黄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乒乓球、口琴、竖笛、录音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在刚刚上课时,同学们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摩擦、撞击、乐器、说话等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原来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那么你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不能请每位同学都发言。那么,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下课后你们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
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实验台,将所有的实验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备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