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乒乓球、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课前选好小组里的材料员和记录员。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生:雷声
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 生:流水声、敲锣声、掌声。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师:谁来说说看,你说。。(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动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钢尺,橡皮筋。
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生1:用弹得的方法。。。。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2)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
师:等会儿每个小组都有一份这样的材料,不过在活动中还要求每个组做好这样一份记录。(出示记录表)(投影记录表)
不发声时的状态 发声时的状态 鼓 橡皮筋 钢尺
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鼓、橡皮筋和钢尺,不发声和发声的状态,我们观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观察哪里呢?)师:实验做好后请小组讨论一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活动要求,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要求)(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教师随机指导。
(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及时给予鼓励)
(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并结合全班交流)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生:不会动的;泡沫不会动。。。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师:泡沫为什么会跳舞?
生:因为敲过了。。因为鼓皮(面)在动。师:鼓皮是怎么动的? 生:上下在动。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师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板书,箭头)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2)(课件打出)活动内容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投影出示)
师:按要求做好的小组就举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材料员上来取实验的材料。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三)小结提升
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师:刚才同学们不是说,声音是由敲打产生的,现在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敲打和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3、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锣就发出了声音,你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却能响很长时间呢? 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刚刚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3、整理器材。
第二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棉津中心小学
陈静
教材说明: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第二课。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的思路编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设计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直尺、橡皮筋
2、教师准备:直尺、橡皮筋、鼓、豆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喜欢唱什么歌呢?(学生回答)那让我们来唱一首大家都喜欢的歌吧!(学生唱歌)
师:同学们唱的歌真好听,老师从你们的歌声里听到了快乐、喜悦的心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歌声之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熟悉的声音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师: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大家的幸福和快乐,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产生的的奥秘吧!
(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声音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二、猜想与假设
既然要研究声音的产生,那我们首先要想办法弄些声音出来。活动一:发声实验
1、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声音来吗?
2、学生小组交流制造声音的方法。
3、学生演示。
4、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三、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活动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1、尺子和橡皮筋能发声吗?谁有办法?
2、学生小组交流制造声音的方法。
3、学生演示。
4、观察、比较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发声的橡皮筋和不发声的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5、汇报、交流: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6、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一下。【设计意图】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探究计划应包括探究的课题、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探究的程序与过程(包括观察、实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通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的结论、以及怎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等。
四、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活动三:观察感受物体的振动。
1、师:在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交流:在实验中发现物体在抖动、在震动等。在科学上,我们说物体在“振动”。(板书:振动)
一个物体(比如钢尺、橡皮筋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3、现在能描述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板书:声音)
4、师:知道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你能想办法让声音停下来吗?大家亲自动手做做看。(学生动手做。)
师:同学们看到了,振动停止了,声音也随之停止。(板书: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探究方案,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的方法与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要让学生对已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解释,找出这些证据和探究的课题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归纳和总结。
五、拓展活动
(一)人靠什么发声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组声音,仔细听,分辨一下是什么声音?(播放一组声音,让学生分辨。)
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轻松地就分辨出来了,你能不能露一手,模仿一种声音?(学生模仿各种声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模仿出了这么动听、可爱的声音,那在模仿声音的时候,你有没有想一想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呢?
(学生进行猜测。)
师: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学生动手感受。)
师: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设计意图】“猜声音”和“模仿声音”活动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扩展到本课所学内容之外的知识。为后面的提问题做好铺垫。
(二)其他东西靠什么发声
师:同学们知道了人的声音是有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那来看一看刚刚我们听过的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猜猜是哪儿在振动。1、2、3、4、小朋友的笑声:由声带的振动产生。鼓声:敲击或拍打是鼓面振动而产生。苍蝇的声音:有翅膀的振动产生。鸟叫声:由鸣膜的振动产生。
师:其实不仅仅是以上这些声音,其他的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如:用吉他弹奏的声音:由弦的振动而产生;等。
(三)我们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1、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猜测。
3、教师总结。
由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而耳朵能很敏感的听到声音,所以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是耳朵。
(四)耳朵为什么能听见声音?
师:除了这些问题,其实在声音的世界里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知道的问题,比如:人的声音为什么各有不同?为什么声音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等等。
师:看来在声音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关注声音,继续探究声音里面的“为什么”,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设计意图】体现了科学课“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轮回特点。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今天所学的知识,又成了研究下一个问题的基点。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振动停止
↓
↓
声音
声音停止
第三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物体的振动三部分。这三部分内容在实际课堂教学上主要呈现了两大块学生活动:一,想办法使鼓、钢尺、皮筋等发出声音;二,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鼓、钢尺、皮筋、音叉、声带等发声的原因,并发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及不同的振动产生不同的声音等性质。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教法:观察法、合作交流等。
教具:四人小组:鼓、钢尺、皮筋、小纸团、两个大小不同的音叉。
教师:水槽(盛有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提出研究的问题
上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玩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背向大家,下面老师拍谁的肩,谁就大声说“猜猜我是谁”,上面的同学就猜说话的人是谁。
师问:你怎么准确猜出的? 生:听到声音 师:我们朝夕相处,熟悉的声音泄露了秘密。(出示课题“声音”)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我们就让她自己介绍一下吧。(课件出示:HI 大家好,我是声音小精灵哦,请朋友们闭上眼睛,我将带你们去旅行,仔细听哦,边听边告诉我你在干什么?到了什么地方?
播放课件,汽车发动行驶,港口气氛轮船汽笛声,摩托艇从远到近,小船笛、水冲刷声,收矛下矛,大海潮声海鸥鸣叫,电闪雷鸣声„„)
师:同学们真棒,想象力非常丰富。是什么把我们带到了大海边? 生:声音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是大自然发出的,有些是我们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和我们如影随形。对奇妙的声音王国,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生提师板书
师:同学们真行提出了这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我们首先应该研究哪个问题?
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好,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其他的问题我们后面再来研究。
(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新颖的情境创设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也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做好了良好铺垫。)
(二)初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利用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使物体发声
师:同学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我们的书、文具盒、桌椅还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用品。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
老师先提出要求: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响,但发出声音的方法要多样,看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最能干。开始!
(学生分组实验)
2、进入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猜想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成功的让这些东西发出了声音。大胆猜测,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请生答,将生答的写在黑板上。(预计:敲击、碰撞、摩擦、摇晃等)
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那声音产生的秘密我们真的找到了吗?还要做进一步的实验,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质疑的方法。适当的引导学生们会提出的许多精彩的问题。)
(三)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获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1、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师:提出实验的要求:
(1)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实验用品进行研究。
(2)采用多种方法使它发声,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3)你们可以采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报告单,也可以自己设计出自己小组的实验报告单。
(4)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不仅注重实验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把实验过程给记录下来,希望我们的记录员能把同学的发现记下来。
看看谁是火眼金睛,观察得最仔细、准确!师:老师是看到了鼓面在动,但是其他同学看得到吗?能想个办法让全班的同学都看到鼓面在动吗?(生提出可以用手摸,可以在上面放上橡皮擦)
强调三种观察方法(1)我们不但可以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还可以使用身体感受发声物体的振动;
(3)还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观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三种观察鼓面振动的方法,同学们,请拿出老师让你们准备的直尺。运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对直尺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再做研究并填制好实验报告单(将小组填好的报告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问:
1我们让这些物体发声时,用了哪些方法?请一个同学做示范。○ 2我们用力拉伸橡筋、按压鼓、弯曲直尺能让它们发声吗? ○3为什么轻轻的敲击、拨动却能发声? ○说明:使物品发出声音和我们力气的大小无关。师:看我们的发现一栏,能改一改吗?
(科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科学课程标准》里也指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这里通过对鼓声这一典型例子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过渡到自行探究钢尺、皮筋等物体发声的活动中去。)
4、总结
你们观察到了这些物体发声时,无论用的是什么方法,都产生了什么样相同的结果呢?(指实验报告单)(都在振动)
师:同学们,做了这么多实验,声音小精灵要考考你们哦!(放课件:小精灵问:朋友们,你们找到了声音产生的秘密吗?)(出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不同意见吗?请同学齐读,同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咙。体会发声时的振动。
我们人也能发出各种声音,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体也有一个能够振动的器官,请大家用手摸自己的喉部,试着发出声音,有什么感觉。(振动)
师:这个振动的器官叫——声带。
我们还能听见各种声音,我们人体有一个十分灵敏的、能够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耳朵的鼓膜。
(学生们的所做、所思,让他们对科学知识从表面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不但理解了科学知识,而且掌握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观察音叉的振动、感受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师做不同的音叉的振动实验,请学生来解释看到的现象。请一位同学来当老师的小助手。将音叉放在学生耳边。
问:听到什么了?(没有声音)将它放进水杯里,请学生观察 问:水面有什么变化?(没有)
敲击后放在学生耳边,问:现在呢?(有声音)
师:音叉敲击后会发出声音,这个声音是由于振动发出的吗? 将音叉敲击后放入水中。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振动产生的水波纹。问: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大家一块儿回答
(其实,关于“不同的音叉振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一点大有学问,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只是让学生发现这一性质即可,这一处理可能值得商榷。)
(五)趣味比赛,巩固运用新知
请两个同学拿锣上来,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老师说开始,你马上让手中的物品发出声音,我说停,你就要迅速的让声音消失。问:每位同学都及时发出声音,谁的声音消失的快呢? 问获胜的同学:你为什么要用手按住锣面呢?(尽快使物体停止振动)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生答(对答得好的奖励小星星)师:刚才的游戏进一步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小结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现在你们明白了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指大屏幕)
问:为什么一开始同学们会认为声音是敲击碰撞产生的呢?(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以后啊,碰到这种情况要多观察思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有什么体会? 师小结:
第一、通过对发声物体的仔细观察,我们找到了声音产生的秘密,物体振动发出的。
第二、学到了观察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去感觉,可以借助其他物品帮助我们观察,同时注意观察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深入细致的研究。
(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制作简单的节奏小乐器。
师:你想制作自己的打节奏的小乐器吗?(指导学生利用易拉罐瓶、豆子、玻璃瓶等制作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小乐器)
(《科学课程标准》里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是的,学生们的探究远远没有结束,因为科学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用小乐器来打出节奏,唱《拍手歌》结课。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会有高低不同的声音? 摩擦、碰撞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拍打、敲击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踢、拨、甩„„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点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关注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激情。以课堂细节的处理,来有效的对进行学生的科学素养地培养。注重学习和探究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掌握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
1、实验准备丰富,材料使用科学。有专家说,一套好材料,就是一堂好课。或许有夸张万分,但材料的选择的科学与否对教学的成功影响巨大,它是科学教学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针对性强、代表性好的材料能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本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实验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上,是认真思考后的匠心体现。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实验材料能根据材料自身的特点,考虑每一份材料所要承载的任务。同时实验和材料的选择也是严谨的,非常具有代表性,不存在模棱两可的区域,对学生能很好的起到引导及激发思考的作用,尽可能地避免了不必要的干扰。同时在使用几个材料进行平行实验,材料之间也比较均衡,避免了存在厚此薄彼现象。比如:橡筋、音叉、鼓做振动发声实验,三种材料都要去感受“振动”,但是由于感受的方法不一样,学生对“振动”的感受就更深刻。同时,由于三种材料在发声时,产生振动的用力方法不一样(拨、敲),对于纠正学生日常形成的“发声”错误观念很有帮助。因此,本设计在实验方法和材料的选择科学性体现非常强。
2、充分采用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做中学”教育理论要求在科学学生观的指导下,教师在科学教育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活动指导原则,从而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定角色和地位,使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教师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指导者、推动者和合作者。本教学设计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素材非常的丰富,实验安排也比较多,为孩子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孩子通过“推测—探究—验证”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能够真正在自主探究活动,自己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振动,这一探究活动过程也是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这种过程性学习,学生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愉悦,获得科学的经验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关注学习过程的理念。
建议:教师思想上可以更加大胆,课堂教学设计上包揽可以更少,留给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可以更多些,让学生在课堂主体地位体现更充分。如:学生的实验方法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汇报时,也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汇报自己的发现,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禁锢于教师的想法中,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第四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在观察、描述、比较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目标: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三.教学准备:
鼓、尺、皮筋、音叉、记录表等。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1.听声音猜物品 2.模仿物体发声
(二)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声音伴随着我们。说说看,你认为我们周围的这些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
(三)活动一:
1.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尺子、皮筋,请同学们想各种办法让它们发
出声音。
2.交流使物体发声的方法
3.再次使尺子、皮筋发声,并仔细观察比较它们正在发声时和停止发声后的现象与不同,小组合作完成活动记录表。3.活动提醒
4.小组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5.展示汇报:
6.小结:我们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
我们发现物体停止发生时的共同特点: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7.理解振动 8.出示“振动”概念
(四)活动二
1.那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
2.听,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鼓、音叉。正在发声的鼓、音叉振动了吗?怎么证明它振动了?(可借助别的物体来感受它振动)学生自行想办法证明发声的鼓、音叉在振动 3.学生反馈
4.比较:钢尺、皮筋振动和鼓、音叉振动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
1.保护声带教育:找找每个人身上让自己发出声音的器官。发出
点声音,用手感受一下,它在振动吗?
(六)课堂总结:
1.说说你学到了关于声音的哪些知识?
第五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教科版第三单元第二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的现象。
3、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教学准备:
音叉、钢尺、小鼓、橡皮筋、水槽、绿豆、实验记录表、课件、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一、激情导课
首先同学们先闭上眼睛仔细听,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老师播放风声,水滴声、鼓声、汽车喇叭声、鸟叫声)其实我们的周围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板书课题: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初步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是的状态。
开始!停!谁能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
1)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让它们发出声音?(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你们请你们猜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请看实验记录表,第一部分是我的预测,把你们刚才预测的内容填上去。第二部分是我的试验,请按照要求做试验并填写表格。第三部分是我的结论,做完实验后,把你们组的结论写在上面。
2、自主学习
1、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提出要求: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教师引导: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使用哪些方法实验,结果怎样?观察交流尺子或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3、展示交流
(1)小组展示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发声的原因。(小组互相帮助)
课件填实验记录表(小组订正表)
师生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 “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什么情况尺子和皮筋不会发出声音?弯曲挤压尺子发声了吗?弯曲拉长皮筋发声了吗?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学生一起小结)
(2)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学生活动:用力击打音叉并轻触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说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它在哪儿?
(3)学生做喉咙发声实验。
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声带在哪里,有哪位知道?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生跟着师做、说:“你好”、“我们爱科学”)手有什么感觉?(生尝试后交流)
4、反思总结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比如,我们上课时听到的水滴的声音就是水在振动;听到的风声是空气在振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拓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如声音的高低、怎样传播等)
(4)课件出示作业:
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声音的小诗。只是还未完成的,请同学们补写完。
声音的世界 北风呼呼,是空气在振动;小溪哗哗,是 在振动; 蜜蜂嗡嗡,是 在振动; 咚咚的鼓声,是
在振动; 砰砰的心跳,是
在振动; 啊,声音!正是有了你,我们的世界
才如此美妙。板书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敲打
拨动 使物体颤动/抖动(振动)产生声音。摩擦.....